就佛教来说,要怎麽才能解脱、涅盘?圣者和业的关系如何?
上面引用的二经中,佛陀都有作详细的说明,以下是其中的重点经文:
http://buddhaspace.org/agama/35.html#九七七
《杂阿含经》卷35:「有五因五缘生心法忧苦。何等为五?谓因贪欲缠,缘贪欲缠,
生心法忧苦;因□恚、睡眠、掉悔、疑缠,缘□恚、睡眠、掉悔、疑缠,生彼心法忧
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缘生心法忧苦。尸婆!有五因五缘不生心法忧苦。何等为五?
谓因贪欲缠,缘贪欲缠,生彼心法忧苦者,离彼贪欲缠,不起心法忧苦,是名五因五
缘不起心法忧苦。现法得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尸婆!复有现法
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CBETA,
T02, no. 99, p. 253, a8-18)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2:%E4%B8%AD%E9%98%BF%E5%
90%AB%E7%B6%93%E5%8D%B7%E7%AC%AC%E5%9B%9B#一九_中阿含业相应品尼乾经第九_初
一日诵
《中阿含经》卷4〈2 业相应品〉:「我所自知、自觉法为汝说者,若沙门、梵志,
若天、魔、梵及馀世间皆无能伏,皆无能秽,皆无能制。云何我所自知、自觉法为汝
说者,非为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馀世间所能伏、所能秽、所能制?若有比丘
舍身不善业,修身善业,舍口、意不善业,修口、意善业,彼於未来苦,便自知我无
未来苦,如法得乐而不弃舍。彼或欲断苦因,行欲,或欲断苦因,行舍欲,彼若欲断
苦因,行欲者,即修其行欲,已断者,苦便得尽。彼若欲断苦因,行舍欲者,即修其
行舍欲,已断者,苦便得尽。若彼比丘便作是念:『随所为、随所行,不善法生而善
法灭,若自断苦,不善法灭而善法生,我今宁可自断其苦。』便自断苦。自断苦已,
不善法灭而善法生,不复断苦。所以者何?比丘!本所为者,其义已成,若复断苦,
是处不然。」(CBETA, T01, no. 26, p. 444, a8-24)
这些经中佛陀回答的义理是相通的,平日用功读经的同学应该已读懂了。为减少对其
他同学文字上的障碍,我也简单说明佛陀回覆的重点:
就佛法来看,若要解脱於苦,就要离贪、□、痴、慢、疑;若要未来没有更多的恶报
,就要身、口、意修善,而不再造恶。
耆那教认为要消过去的恶业,要苦行,佛陀则表示要离贪□痴慢疑;
耆那教认为要不造未来的恶业,要苦行,佛陀则表示要修善而不造恶。
佛陀认为,愚痴的苦行无法消业、无法避免造未来的恶业,因为基於愚痴而苦行自残
本身就是在造业。
在遇境生心的当下,在眼见色、耳听声……根境和合生识的当下,如果不起贪□痴慢
疑,就断了十二因缘的锁链,断了十二因缘的锁链当下就不受苦,当下就是解脱,也
就没有烦恼(无漏)。
「十二因缘」是圣人真正可以断的因缘、断了就离苦的因缘。
因此,许多经中也解释什麽是佛教说的「业灭尽」?
《中阿含经》卷27〈5 林品〉:「云何知业灭尽?谓更乐灭业便灭,是谓知业灭尽。
云何知业灭道?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业灭道。若比丘如是知业,
知业所因生,知业有报,知业胜如,知业灭尽,知业灭道者,是谓达梵行,能尽一切
业。」(CBETA, T01, no. 26, p. 600, b3-8)
「更乐」是「触」的另译,就是指根境和合生识的触,触是十二因缘的一支,「触灭
」即断了十二因缘的锁链,而能尽一切业。
《本事经》卷1〈1 一法品〉:「云何应知诸业尽灭。业尽灭者。谓爱灭故。诸业尽
灭。」(CBETA, T17, no. 765, p. 663, b19-20)
「爱」也是十二因缘的一支,「爱灭」也断了十二因缘的锁链。只要能断十二因缘的
锁链,就是佛教所谓的「业灭尽」。
要怎麽断十二因缘的锁链呢?在这些经中佛陀都说了答案:八正道。由戒生定、依定
发慧,证得四圣谛,自然断十二因缘的锁链。
佛教的「消业」并不是自讨苦吃而能消耗什麽业,而是要能断十二因缘的锁链,才是
业尽灭。圣者眼睛能够看见东西、耳朵能够听到东西,但圣者没有「我见」,不执著
这些是「我的」,不会因此起贪著、起烦恼,自然也就没有苦,而能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