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别人分享的,提供参考~
修行的方法
修学有主修、副修之分,千万不能舍本逐末。以菩提心为根本,以大悲与般若助成,
三者相摄,才能圆满。其馀种种功行,都只是助道资粮。最重要的主修是:成就我们
的法身慧命。能够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那是多麽大的善根福德因缘啊!
〔主修〕
佛陀来到世间,他开示我们最重要的是什麽?佛陀所开示的道理是世间所有哲学家、
科学家都无法解答的问题,这是佛陀最高明的地方。大学里有分物理系、化学系等,
释迦牟尼佛的系是生命系,研究的是生命,生命一定离不开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世
间科学再怎麽进步,人类可以到月球去,还是老病死。
佛陀的生命系,永远都有人在读,我们有幸加入这个团体,我们要研究的是生命,所
以我们的主修,释迦牟尼佛讲得很清楚,就是老、病、死、忧、悲、苦、恼。这是一
个核心问题,对核心问题不下功夫就是盲修瞎练了,离开生命去谈什麽高深的理论都
没有意义,离开生命没有什麽宇宙世间的大道理,世间再怎麽有道理,还是离不开自
己的生命,对生命都不了解,还是苦恼一大堆,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所以主修是什
麽?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了解我们的身心,透过五蕴、六
入,了解身心的如实相,就是主修。
〔副修〕
各宗各派有各种修行方法,我都随喜赞叹,但是诵经、念佛、持咒、朝山,这一切都
归纳成副修,因为没有临门一脚的功夫,相信你们也看过足球赛、篮球赛,一定要传
球,传过来传过去,可是球到球门了,没踢进去还是零分,球到你手上,不投进去还
是零分,这临门一脚的功夫最重要的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一定要回到原始佛教,像《阿含经》对五阴、六入、十二缘起、四念处有独到的修行
方法,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只有大乘佛法发展到庄严佛土、成熟众生,当时的原
始佛典里面没有这些。
一般来说,我们都是以副修为主,譬如诵经拜佛、礼忏持咒、做善事、放生,这些都
是该修,我们随喜赞叹,但是我归为副修,它对宗教情操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还是
有它的作用,我们不否定,但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主修戒定慧、八正道、四念
处,还有菩提心,最重要的是那个临门一脚,对五蕴身心的如实了解、如实观。
副修再怎麽好,烦恼还是烦恼,只能降服部份的烦恼,而对根本烦恼使不上力,这是
非常可惜的,但是没有副修,主修也修不成。单单只修主修,也修不起来,因为没有
助缘。因此我们必须清楚修行的方法。
〔动修〕
时时刻刻察觉自己的心念、行为、造作,一切都是修行最好的时机,我给它一个名词
,叫做「动修」,动态的修行方法,行动的一种修行。
什麽是静修?一个人诵经、打坐、观呼吸,这叫做静修。整天当中动态比较多,动态
当中如果没有察觉的话,会丧失很多时间,浪费很多生命。
修行有静修和动修。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动修的功夫,所以浪费很多时间。动修就是
行住坐卧,与人接触、遇到事情时,我们是不是以欢喜心、平等心、智慧心来处理。
动态当中每天要衣食住行、面对林林总总的事件、人事的困扰,在动态当中如何安心
立命?也是修行中很重要的,在动的当中,去看自己的心有没有念佛、观呼吸,在动
态中心有没有静?这叫「动中修一心」ㄝ,我用动中去看自己的内心,利用动能让我
一方面流汗,观察内心的世界。所以我把修行分成主修、副修与动修,检核动修时,
能不能如经典所说的「动静一如」来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