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诸位贤达善知识们~以下有一,二篇,针对阿含的根本核心各提出不同论述!末学 尚不能□清何者较为接近阿含正见核心? 请诸位善知识拨空提出看法。 第一篇如下: 世尊所开显教授的佛法~终极目标系在息苦,然息苦之道在於贪嗔痴永尽的涅盘,此 乃佛法的根本核心。 若有佛法离此根本教说……皆非世尊所宣导的真实了义之法! 而只能说是欲使入钩牵,引领入佛道的方便法。 但观今教界内~佛法已在时空转换下,在不自觉中纷纷被导向开悟,见性,寻得本心 ,证得佛性,契入本体大我实相……等教授! 此举 ~不仅已把佛法涅盘核心“息苦之道“;重返昔日佛陀所要排除的“婆罗门“, 那“梵我一如“的本体外道等思想,更是本末倒置的扭曲了佛法根本正义。 第二篇如下: 若说原始佛法的终极目标系在息苦,息苦之道在永尽贪□痴之涅盘,此才是佛法的根 本核心,离此教授即是为非佛法之评论,上述之论 是有所瑕疵的。 佛陀在世教导的根本佛法核心是在七菩提分的无漏善法的智慧与等正觉,及出世间八 正道无漏的正知见与正思惟的智慧的开启,唯此方能破根本无明。 唯此方能正觉等觉觉悟生命的本质,回归如来之道。 唯此方能度一切苦厄;唯此方能现法智证涅盘。 唯此方能明无明之心,见涅盘清□之本性,开启觉悟涅盘成佛之道的佛法,这才是真 正佛陀所知见的根本核心佛法! 不是一句息苦之道可说尽的,此说仍在凡夫精进阶段而已,离出世间的八圣道的境界 尚远矣。
看了两遍,争议在於解脱比较重要,还是解脱知见比较重要的样子;我没看过这两者 哪个比较重要讨论,觉得很新奇。 但是有个不明确处:第二篇是否支持第一篇所批判的,似"梵我一如"思想与方法?
第一篇著重在~《杂阿含》所显示的重心就是不放逸、自力、究竟、智慧…等皆是“ 人间性“。 此一贯精神与内涵,正是全然的依世间的人事物为现见法的基础,来经验自我从爱取 有……等执著纠缠中,解脱出来。 所以~离开此世间的现见和经验,所谈的内涵就会掉入形而上学的哲学□畴。 所以第一篇的主张: 强调世尊谈杂阿含,完全是以人世间有情的“苦 “为核心。 因此~实在不必再把主轴放在见性,契入真如,返归如来藏方能离一切相的概念上 推 敲,而脱离了如实之道。 然而第二篇~似乎主张杂阿含止息苦的目标并非究竟! 认为杂阿含的重点核心不只是息苦,息苦还只是 “世间法“的一部份! 因此而强调杂阿含的核心在七觉支及出世间八正道的证悟。 并且唯有此方,才能达到真正体证涅盘清净的本性。 以上纯系末学认为~至於何者较契符杂阿含核心正见,有请诸大德指正 合十
这个嘛!部派论诤就有沙门果的本质是什麽问题,沙门果是没有什麽,还是有什麽呢 ?例如阿罗汉果本质,是十结断,还是阿罗汉智? 第二篇看起来比较是求取智慧,不是认为不要有苦为目标,求取智慧更是目标。而强 调无漏七觉支八正道,那也有是果智涵义。 十结断与阿罗汉智,虽然一个是没有而一个是有,但个人认为追求哪个没有多大差异 ,因为必然办随。
个人认为,所谓阿含正见的核心,比较容易的了解方法是亲自读经典,比较究竟的方 法是实证。 至於网路上的文章或论战,还要看作者的动机以及各用词的定义如何,比较难一概而 论 :)
邱师兄 ~感谢 既有实证,自然不在话下。 此两篇文是末学我“节录“近代两位有名论师,对於阿含正义的不同论点!非网路或 相互见诤议题。 此两位论师,皆是以知见渊博,亨誉教界的善知识。 也由於涉及阿含核心事关重大,恐往後产生不正思维,才Po文请求善知识来加以□清 。 以上~合十
是末学照本节录 另出处~末学认为就两篇论述的内容评论既可,免得落入先入为主的取向! 合十
如果是二选一, 而且是要符合杂阿含核心正见, 那我会选第一个. 不过第一个的这句不太妥. 「世尊所开显教授的佛法~终极目标系在息苦,然息苦之道在於贪嗔痴永尽的涅盘」 息苦就是涅盘了, 怎麽会说涅盘是息苦之道? 通常息苦之道会说是八正道.
既然皆是知见渊博者而尚有歧见,那麽再多找几个人来发表意见,应该也不会有一致 的看法,总不能用投票多数决吧 :Q 况且,找大师的评论来做为读阿含经的最高指导方针,这好像跟佛陀建议的由经律来 判断一个人的说法是不是佛法,刚好背道而驰。 这些前辈的看法,应该只能当成读经的导读或参考意见。经典文义有不明之处,可以 列出多方看法,做为参考。经文明确无疑之处,就应该以经典为主。太过迁就大师评 论,在理解经典上,容易犯削足适履或移的就箭的毛病,是许多宗派徒裔曲解经典的 缘由。
糟糕!我好像完全画错重点了 :P 第一篇,我觉得是批评「如来藏」系的修行方法,作者认为「如来藏」系是方便法。 这点我同意,但把「开悟,见性」与「梵我一如」画上等号,这点无法认同。 第二篇,我觉得是在回应第一篇的批评,但全篇只看到很多次「唯此」,有种「此是 馀非」的强势感。不欣赏。
同感 感谢师兄~确实“见性“的名相,也有修禅行者解释成见到如来本心,又说本心是不 生不灭的实相时,此实相是本体吗?就因人而异了。 然末学以为~若单纯从阿含角度看“见性“一事;似乎可以取“见缘起既见法,见法 既见佛“来解释见性! 又世尊曾说~因缘法系佛出世,未出世,法住,法界,法性,此性自尔。 因此在阿含中描述解脱圣者说…只见正法(缘起无我),不见有我;来论述无我的圣者 ,见性是见因缘法。 然以上纯属末学认为,希望不要有失大雅才好。 合十
我们当然可以用杂阿含的角度解释 "见性". 不过既然原文是检讨後世的教导, 那就应该看看後世教导的见性是什麽, 而不是只是 用我们的解释去看. 如果後期教导的见性的确有导向梵我一如的趋势, 那原文的说法 也就有其理由了. :)
https://youtu.be/9zK4BMlDJs4
我也赞同 Bowen Ke 的看法。依照某人对某经的评论再去评论,常常会越来越离题 :P 自己深入经典,才能脱离这类人云亦云的陷阱。 举例来说,最近几年常常见到有人说佛陀「只教导苦以及苦的止息」,但看过原经文 的人应该不到1%,所以就常被断章取义。 这句为对应的北传《杂阿含经》经文所无,相当的《瑜伽师地论》段落也没有提到这 概念。这句话只在南传《相应部尼柯耶》阿罗度经、阿[少/兔]罗陀经、《中部尼柯 耶》第22经出现,记载外道毁谤说佛教的解脱是断见,佛陀在澄清这毁谤时提到:「 从以前到现在,我只安立苦以及苦之灭。」相当的《中阿含经》经文也没有这句话。 也就是说,此句话只零星见於南传巴利藏,有可能是古代南传部派论师的注释在传抄 过程混入经文中。 虽然这句话可能非原经文,但其意义是说得通的。南传经文中说佛陀「只安立苦以及 苦之灭」时,都是当外道基於常见、断见提出问题,若陷在其错误的框架中则难以正 确的回应。因此佛陀跳出其错误框架,以佛法的「四圣谛」框架来回答,也可说是以 「苦以及苦之灭」来回应。 另一方面,根据佛教的看法,佛陀并不只知道字面上的「苦以及苦之灭」,而是「正 遍知」的,如《中阿含经》卷五十九第212经中所探讨。 前阵子甚至见到有人断章取义这句话,说「佛陀只教导苦以及苦的止息,所以慈无量 心这类没有说苦的都不是佛法」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话,只能说见浊了 :Q
感谢大刚师兄的论述 :研读了多年的阿含经,本以为阿含的核心是从“四圣谛“的 苦集流转,还灭爱取有等追逐而息苦。 但突然发现,似乎也有不少人不认同息苦就是阿含的根本核心。 那麽~我们为了确定阿含的正义,究竟是在世俗谛中还灭了一切苦,就是胜义谛的究 竟涅盘呢? 还是说~灭苦只是世俗谛的□畴,尚未达到真正究竟的涅盘? 末学也在以上诸位善知识的发文中 ,看出莫终一是的看法。 既然大家各有各的立场,那就欢迎更多的善知识们,提出更多看法,以便□清阿含的 正义究竟为何? 感谢
呃,怎麽说呢,《阿含经》好像没特别讲「正义」吧? :P 除了一位附佛外道萧平实 出了本断章取义、曲解阿含经的书叫「阿含正义」,好像很少人用这个词,换个词或 许能减少些误会 :P 《阿含经》讲什麽,自己客观研读就知道了,不必透过二手、三手、四手,包含我所 说 :) 如果《阿含经》有什麽正义是三两句话可说完,佛陀就不须要说法四十九年, 也不会有人误会佛法,佛弟子也早通通证阿罗汉啦 :D
呃~抱歉 如果用正义的名相,有砥触到阿含的正法,那末学在此修正罗。
我个人实在没看到这边有人反对「四圣谛」。相反的,大家都强调不要断章取义 :) 不确定您是否有将以上大家的回应仔细思考过,还是只是依只字片语就贴标签。 最近在读经社团刚好提到的《杂阿含经》第485经中,佛陀就讲了:「我如是种种说 受如实义,世间不解,故而共诤论,共相违反,终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实之义以自止 息。」 「若於我此所说种种受义,如实解知者,不起诤论、共相违反,起、未起诤能以法、 律止令休息。」 对《阿含经》讲什麽有兴趣,还是直接读《阿含经》吧。可参考读经社团: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
大刚大德~“四圣谛“之说,纯属末学各人的知见,请勿强加附会其它“前贤“的意 志,来加以混淆末学有乱贴标签之嫌! 另末学一直以来,认为阿含的核心就是四圣谛、然…谈阿含的息苦之道,必然就是指 向四圣谛的内涵;这本来就是修习阿含的基本认识,并非断章取义之说! 结论~身为习佛行者,总不能只认同四圣谛是阿含的核心,却又异生出不认同阿含的 核心,是建立在灭苦之道的矛盾。 反观大德您在之前的PO文中说: 《中部尼柯耶》第22经出现,记载外道毁谤说佛教的解脱是断见,佛陀在澄清这毁谤 时提到:「从以前到现在,我只安立苦以及苦之灭。」相当的《中阿含经》经文也没 有这句话。 也就是说,此句话只零星见於南传巴利藏,有可能是古代南传部派论师的注释在传抄 过程混入经文中。 虽然这句话可能非原经文,但其意义是说得通的。南传经文中说佛陀「只安立苦以及 苦之灭」时,都是当外道基於常见、断见提出问题,若陷在其错误的框架中则难以正 确的回应。因此佛陀跳出其错误框架,以佛法的「四圣谛」框架来回答,也可说是以 「苦以及苦之灭」来回应。 综观以上大德您的论述,都出自於自我“可能“的猜测! 末学对这种“可能式“的推论,实在很难认同呀! 最後,末学还是深深的以为,阿含的核心就是四圣谛;四圣谛就是在解释世间苦、世 间苦的起因、世间苦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苦灭尽的修行之道; 都是在六触入处,根境识三和合的现见法中灭苦(杂阿含848经)。 千万不要再重蹈後期大乘佛法的覆辙,把单纯佛法的灭苦之道,解释成难以建立知见 的纠葛。以上合十 CBETA T02 No. 101《杂阿含经》卷1 - CBETA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www.cbeta.org ? result ? normal 【经录部类】〔阿含部类〕〔阿含部〕 【经文资讯】大正 ... 若梵、若沙门, T02n0101_p0493b01(02)□一切令是饭食不能得消,但佛亦得道者, .... 度生老死 忧恼, T02n0101_p0494a28(01)□亦不得离苦,亦不得要。
试问,既然不要可能的答案,那确定的答案根据是什麽?若目前已知说法有两种以上 ,又如何判定? 这是依据问题,还有处理争议方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