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社会家庭稳定的基础。
(2)的确修行是向自己负责。所有凡夫都有烦恼,也很容易在无意中造成他人的困扰
。
会修行的人,即便遇到不是自己造成的困难,也能把握机会,从中得到修行的益处。
【广钦老和尚说厉害的修行人特别喜欢在逆境中修行。】
虽然我们还不能如佛陀、圣弟子完全清净,至少要练习解毒的功夫,被世间过毒到了
,能越快放下越好XD
杂阿含卷四十二,1154经。
http://buddhaspace.org/agama/42.html#一一五四
时,健骂?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遥见世尊,作?恶不善语,□骂呵责。
名字取名叫健骂,果然很没礼貌,远远看见就恶口开骂。
然而世尊说什麽呢?清净的人不会受到□恨辱骂的影响。这些有毒的东西,就像逆风
把砂土原封不动地吹回去给原来的人。
「若人无□恨,骂辱以加者,
清净无结垢,彼恶还归己,
犹如土坌彼,逆风还自污。」
《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第1275经:
「不於不□人,而加之以□,清净之正士,离诸烦恼结。於彼起恶心,恶心还自中,
如逆风扬尘,还自坌其身。」
(CBETA, T02, no. 99, p. 350, c18-21)
《四十二章经》:「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人,尘
不污彼,还□于身。贤者不可毁,祸必灭己也。」(CBETA, T17, no. 784, p. 722,
b22-24)
(3)佛教并不否定有乐受,只是必需明白乐受在无常之下终将败坏。
中阿含216经,说明了「诸爱皆苦」的道理,对於乐受生起贪爱,进而执取、想恒久
拥有,正是一大苦因。
____________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是,梵志!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
懊恼。」
梵志语曰:「瞿昙!何言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瞿昙!
当知若爱生时,生喜心乐。」
____________
这位居士不认同佛陀的说法,他说:
「爱会生种种苦恼?爱应该是生欢喜快乐才对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离开之後,远远看见城中有群在游戏赌博的人,想说世间聪
明的人就是这些擅长博戏的人,不如我来问他们,佛陀和我的说法哪个才对?
「世中若有聪明智慧者,无过博戏人,我今宁可往彼,若与瞿昙所共论者,尽向彼说
。」
博戏人怎麽回答他?一开始又是发生了什麽事,才和佛陀有那样的对话?
详情请看→http://goo.gl/0bvr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