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点禅修止观
在此先声明此篇虽是参考以圣严师父谈止观内容为主,但未必就是能代表是圣严师父
谈止观的法意,只是个人对禅修的心得整理。因为这有加入个人对禅修体验的看法,
且经过个人思考或转述都有可能产生某些失真。
一、前言:
禅宗的修行,通常以「无门为门」,不讲次第。通常被称为「顿悟法门」。然而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东来传的是如来禅,也就是次第禅观。直到六祖惠能大师时,
才被一般人分为神秀大师的「北渐禅法」及惠能大师的「南顿禅法」。
在 六祖坛经定慧品惠能大师说:「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契,悟人顿修。
识自本心,是见本性。」在他来看真正的佛法那有顿渐之分。是因为人的根器有利有
钝,钝根的人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自己的本性。利根的人容易顿悟本性,所谓
「从於自心顿见真如本性。」这样所谓「自性顿修,无有渐次。」「迷来经累劫,悟
则刹那间。」「一念修行,法身等佛。」「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
在此谈到法的顿渐是指修行者见道悟理的迟疾,即时间的快慢、过程的长短而言
。而见道悟理包括有修持和觉悟两个方面,也就是既有修持的顿渐(顿修和渐修),
又有觉悟的顿渐(顿悟和渐悟)。南顿北渐的顿渐是指顿悟与渐悟,顿悟是突然的、
当下的觉悟,是不经次第、阶段而直下证入真理,契合真性的觉悟。渐悟是不断修习
,渐次悟入,运用种种权宜方法,经历由低到高的阶段,进而把握真理,体悟真性。
因此在修行的方法上,对钝根者是否以次第修行的权宜方法,更能使得上力。
圣严师父在初期举行禅七中,禅修者皆可使用各种方法。包括体验呼吸、数息、
参话头、默照、….甚至念佛,以求依个人根器以求顿悟。然而能迅速顿悟利根者,
毕竟少数。因此在他七十岁时,将禅七分为初阶、中阶、高阶禅七,在顿法中带有修
行方法次第来带领禅修,或许对一般大众更能得力。
在初阶禅七纯以体验呼吸、数呼吸或数数念佛,使散乱心向集中心。在中阶禅七则开
示止观修法以进入中观修持,以便衔接高阶禅七的中的参话头与默照修行方法。
二、主文:
至於甚麽是止观?心系一境就是「止」。「觉察」就是「观」,而知道有妄念,
则是「观」的功能。「止」可以入定,「观」可以开智慧。在圣严师父 的开示影片
中,讲一般由体验呼吸或数呼吸,使散乱心向集中心而能止观双运。在「由止观进入
中观」,再进入到话头或默照。练习止观的时候有著力点,中观则没有著力点。
止观的著力点是以「现前一所缘境」,「止」、「观」的使用方法,要达到「止」
,必须要用「观」;要「观」得更清楚,必须要「止」。不跟随妄念跑,是一种「止
」的功能;而知道有妄念,则是「观」的功能,在练习的时候,自己也体会到一点点
止观的效用。在系缘那一境时,要以觉察连续不断地维持下去,不要频繁地更换所缘
境,才容易入定。也就是经文常见的「寻」:找止於所缘境、「伺」:觉察维持一直
在所缘境,如此「寻」「伺」等持使达到「心一境性」。同时在止观阶段是不用数息
,因多加数字的妄念容易干扰修止观。而一般禅宗的禅修是止观同时,无有先後。就
是即止即观。
「由止观进入中观」。练习止观的时候有著力点,中观则没有著力点。止观的著
力点是以「现前一心」为所缘境,中观则是放下所缘境。念念不住於过去、现在、未
来。师父说:「放下、不断的放下!」
在进入中观修习前亦可以「直观」作为修习的前方便,就是如眼看只是看,不给
它名称、比较、语言的描述、攀缘思考。就如相机只是对被照物影像的呈现,它本是
不带分别的。听声音也只听是听,让声音在耳根之间自然流动。让它入流亡所,不给
它名称、比较、语言的描述、攀缘思考。
禅修的方法,师父说到止观用到最後,连止观的著力点也要舍去,一切就是放下、放
下再放下,最後连放下也要放下。
在“止观”时妄念、身体的觉受疼痛,我们要把它视为帮助修行的菩萨,不要对
抗它、压抑它。除了我们以体验呼吸、感觉呼吸为著力点外,也可以念头、身体的觉
受疼痛为著力点,使心止於一境而达到入定的效果。而师父讲的「体验呼吸」其实就
是所谓「随息」。但是「体验呼吸」在初期是只要知道鼻端「呼吸」的进出即可,到
「止观」阶段的「体验呼吸」,就要进一步「体验呼吸进出的感觉」。而体验呼吸进
出的感觉以鼻端为主,避免体验太深才容易入定。
止观纯熟後,要能放舍两边亦不执中间,放下苦乐忧喜舍。连「舍」都舍,最後舍
去一切而进入所谓的”中观”达到”空观”。
在止观纯熟达到集中心後,有可能就可达到自然进入默照或话头。在进入”中
观”修习中也可达到自然进入默照或话头。如止观纯熟时,观心时可能会起正在打坐
的是谁的疑情,就可转参话头「甚麽是无?」、「念佛是谁?」。在止观纯熟或进入
中观时,能现清净观照力时,以此清净观照力便能观全身打坐的感觉以进入默照。
当然以禅宗修行,通常以「无门为门」,也可以不经过此次第直接进入话题或默照
。例如默照的顺序可不经过此次第,直接放松完身体後,再进入观照身体觉受的步骤
。
我们开始用心的去"感觉"身体的觉受。身体任何一个部位有什麽觉受,都能了了分明
,这就是「照」。专注於身体的觉受,却不会受到干扰和影响,这就是「默」。默然
觉照身心当下的因缘,同时心是安止不动的,就是「默照」了。同时能达到「身心统
一」、「内外统一」,则亦可进入放舍两边亦不执中间的中观观法,达到”空观”。
此时便能如宏智正觉禅师的坐禅箴,所谓"不触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对缘而照,其
照自□。达到了默照的境界,而悟後"水清彻底兮,鱼行迟迟。空阔莫涯兮,鸟飞杳
杳。"的境界。
当然我们开始用心的去"感觉"身体的觉受,但是因为"照"并不像修定那样有个著
力点(如呼吸、数字等)可以施力,因此并不是很容易可以抓到诀窍。
参话头也可不经过此次第,而直接由念一句「甚麽是无?」、或「念佛是谁?
」的话头开始。进而参话头,起疑团及疑团成片。最後疑团打破桶底脱落,虚空粉碎
、大地落沉,而达到开悟。
三、禅修腿痛的体验:
再来我们谈常常感觉打坐,脚会痛。除了真能入定,能舍身执或达身心统一,使
身不觉痛受。我们要知道脚要放松就不会痛了,而脚放松不是在打坐才开始练,平常
心情愉快,全身自然就放松了。
我们身心其实是一体的,所以身体要放松,心情也要放松,而且平常就要随时注意
,并不是打坐时才开始练腿上工夫。
我们要知道你肌肉有感觉的地方,就是你放松最好的著力点。例如肌肉运动的感
觉、拉伸的感觉、疼痛的感觉、紧的感觉是你放松最好的下手处。平常我们走路、做
运动、工作……时都可利用肌肉有感觉的地方进行放松。甚至你在做八式动禅、松筋
禅、瑜伽都可利用肌肉运动的感觉、拉伸的感觉、疼痛的感觉、紧的感觉来进行放松
。如此随时随地进行放松,相信很快的能达到全身的放松。如此也就能在打坐时容易
放松,使脚不容易痛。同时在打坐中产生疼痛的地方,也可以利用疼痛的感觉来放松
该肌肉,以减少疼痛,有助於打坐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