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四年前我母亲从往生到出殡,我滴一泪没有流过,一心想尽快把後事办好,是否比较 无情 请问:学佛的人对於生老病死会看的比较淡吗? 因四年前我母亲从往生到出殡,我滴一泪没有流过,一心想尽快把後事办好,是否比较 无情
^ ^ 学佛的人,就是学习成为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觉悟的人。这样一个人,应该要对生老病 死等苦认识的越来越深刻,而不是对生死这生命必然的过程毫无所觉。 ^ ^ 师兄你没有伤心流泪,却一心想尽快把後事办好。应该说你对母亲的别离没有太多纠 结,对母亲的丧事却感觉到不自在。这不自在的感觉就是佛陀讲的非爱合会(怨憎会 苦)!!这些感觉会提醒你仍是有情,比如你办理丧事时情执所系和一般人关心的对象 不同,和别人不同又给了你压力,心里又继续感到苦。 ^ ^ 佛陀告诉我们,有情都有八苦(生、老、病、死苦、非爱合会、所爱别离、所求不得 之苦,总略成五蕴炽盛苦)。因为对生命的真相不了解,无明所覆、爱结所系,缘生 爱非爱业的取(情执),所以必然受苦业苦果。要深入学习并修行佛法(了解、觉悟生 命的方法),心里才终究能够自在的。愿你我都能究竟觉悟 _()_
非爱合会,我不太了解可请师兄解说,谢谢
^ ^ 解释一下为什麽讲非爱合会,不是用一般法师说的怨憎会苦的解释。一般法师(包括 南传法师)讲怨憎会时都方便解释成和不喜欢的人或是怨亲债主等等相会,但我认为 这是狭隘的解释。理由是,佛说的苦谛,包含了所有人生会遇到的不同种类的苦,「 除此之外,无有若过若增」,我以为苦谛里的八苦就是有情会遇到的苦的□畴。八苦 只是法数,南传讲苦谛又多了愁、悲、忧恼苦,这就又多了四苦了。 ^ ^ 举个例子,有位李炳南居士觉得八苦还没讲完所有苦,应该还有刀兵劫(战争)等苦, 令众生愁悲忧恼,我想这是没有把握苦谛理所做的解释 。 ^ ^ 那麽,我必须总说苦谛,再解释怨憎会苦。苦谛八苦,就可以分成身苦和心苦,生老 病死(身体变异的苦)和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心无明所造的苦)。用这样的解释 ,刀兵劫属身苦,担心刀兵劫等心理属心苦。身苦和心苦都可略为在五蕴炽盛苦中, 但五蕴炽盛苦仍包含有众生觉察不到的微细苦,是只有觉悟的圣人才能了解的胜义苦 性。
^ ^ 佛法的精随在於缘起,凡事你都可以给我一个答案,但同时你也要像我说明答案的原 因。身体变异的苦是无法避免的,但圣人可以不产生心苦。由了解苦的本质,产生苦 的原因,我们可以顺向灭苦之道。 ^ ^ 我引中阿含经<<分别圣谛经>>31经说明怨憎会 「诸贤!说怨憎会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怨憎会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不爱眼 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同会一,有摄、和、习(集),共合为苦。如是,外处 、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不爱地界,水、火、风、 空、识界,彼同会一,有摄、和、习(集),共合为苦,是名怨憎会。诸贤!怨憎会苦 者,谓:众生怨憎会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 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怨憎会苦者,因此故说。 」
^ ^ 佛法是用来改变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品质的,最重要的就是直接体验生命,愿你我共勉 之_()_ ^ ^ 晚上回来再讨论
佛法是来"改变"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品质"?!不是很了解蔡居士的意思。我知道四圣 谛,但心中不时觉得苦闷。持咒、念佛、拜忏、诵经、做义工,也无法有效对治心中 的烦恼,对佛法起了动摇。
我与道场的师父并不熟悉,而且我觉得师父好像对社会现实不很了解,他们是出家人 难怪。
离别忧悲苦,是诸有情众生之天性。有情来觉悟是菩提行。众生即有情生非无情生。 可能你会心酸却没掉泪。那可能你比较冷静:,没那麽容易动情。
鸿拳张:「我觉得师父好像对社会现实不很了解,他们是出家人难怪。」 和你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有时候我们一直奉为圭皋的准则,可能正是让我们受苦的真正原因。一个修行人能对 自己有所了解,对社会现实也一定能了解,这种了解不是细节上的了解,而是站在一 个高度上的通透性了解,因为社会的纷扰和我们的烦恼其实本质是完全一样的,只是 多变的情节让我们看不清楚事情原委。我们一般人容易掉入事件枝尾细节的陷阱,卡 在不知名的烦恼当中。感觉得苦闷,却又弄不清楚根本的原因为何。
TO鸿拳张:持咒、念佛、拜忏、诵经、做义工,也无法有效对治心中的烦恼,对佛法 起了动摇。张师兄,人人皆有烦恼,烦恼有千万种来源以及自我本身对於烦恼的忍受 度,还有与烦恼的相处方法!建议您从呼吸调息上下手,观察自己的呼吸,体察自我 本身烦恼的来源与作用,观看自己本身是如何与烦恼相处的,是对治它呢?是不理它 呢?还是被它纠缠著呢?有没有思考过是否该放下它呢?藉由禅坐与调整呼吸数息, 你可以自己慢慢稳定自己的情绪,这是需要时间慢慢累积与调整的,修行与学习不是 一蹴可及的,修行本来就一条漫长的路,挫折只是路上的石头而已,加油啊!(您可 以参考法鼓山圣严法师关於禅学上的著作)
TO:子□师兄:「修行和学习不是一蹴可及」,这我很认同,圣严法师关於禅学的书 我也阅读过,但我觉很"抽象",也许是我根器钝、业障高。我还是念佛好了。
那你就更应该来参学,先报名禅修初级班开始学习与体验,循序渐进慢慢开始,全省 法鼓山的分院或道场,每月都有课程,欢迎您来报名体验。
陈子□师兄的建议很好,从观呼吸下手,我觉得值得去试试看。 如果对念佛方法有兴趣,我建议阅读惠敏法师的「莲风小语」,其中对念佛的方法有 很详细的说明。 另外,开印法师的佛随念开示影片也可以参考看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uUVUNjtRKY
TO: Ming-Hong Bai 师兄,我对念佛很感兴趣,请问那里可以找的到纸本的"莲风小 语"?
纸本书可以在法鼓网路书店请购: http://goo.gl/CEjwaA 或是透过西莲净苑出版社请购:http://www.seeland.org.tw/?p=243 如果你有阅读电子书的习惯,惠敏法师大部份的书都有电子化: http://www.seeland.org.tw/?p=282
学佛的人对於生老病死是会看的比较淡,毕竟都是无常的一部份。 不过是否流泪只是每个人的不同习惯或习气,像佛陀圆寂时阿难尊者也哭了很久,因 此无法一概而论。 我想,更关键的是,我们自己对於生老病死要怎麽应对吧...
不论是否学佛,哭不哭都不是重点,前些时候新闻就有例子,亲人过世他完全没哭, 但不能就此说无情,情绪上不知道怎麽发□所以没有哭的情绪,像大刚兄说的阿难尊 者哭,但他不会因为世尊过往了,就一直的处在悲伤的情绪,反倒在大迦叶要结集经 典时刺激阿难使他证道,重点在心不染,而不是有没有情绪。
许多信佛教的亲朋好友常问到:当心生恐惧、或是自己或亲友身体患病或状况紧急、 以及如何帮助已逝的先人正确的助念? 除了依据世间常见的一般妥善作法之外,建议各位亲朋好友可以六随念(佛法僧戒施 天),并请协助自己或亲友多多忆念自身世间善行与戒德,诚心礼请诸天护佑,并请 记得因缘法四圣谛:世间的问题必有因有缘,从问题根源的因缘下手进行改变则有问 题的改变。世间功德为持五戒行十善,出世间功德为除五盖修七觉支。 请详见杂阿含第550经:http://goo.gl/FFECjL
不是无情,只是放下!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