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大家, 怎样理解"转识成智"?
首先,先理解修定,从欲界换到色界,从色界换到无色界。
嗯, 四禅八定, 然後呢?
贴瑜伽师地论两段 云何所作成办。谓修观行者。於奢摩[3]他□?舍那。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为因缘故。诸 缘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圆满。此圆满故便得转依。一切?重悉皆息灭。得转依故超过影 像。即於所知事有无分别。现量智见生。入初静虑者得初静虑时。於初静虑所行境界 。入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者。得第二第三第四静虑时。於第二第三第四静虑所行境界。 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者。得彼定时。即於彼定所行境界 。如是名为所作成办。
若时菩萨坐菩提座住最後有。於菩萨道菩提资粮极善圆满。尔时无师修三十七菩提分 法。得一刹那名无障碍智三摩地。是其菩萨学道所摄金刚喻定。 从此无间第二刹那。顿得其馀不共佛法。谓如来十力为初。一切种妙智为後。皆极清 净悉为无上。由得此故普於一切所知境界。无滞无[1]障。最极清净无垢智转依。暂 发悟思惟圆满意[2]车圆满。超过一切菩萨行菩萨地。证入一切如来行如来地。一切 在[3]肉所知障品所有?重无馀断故。得胜转依。如是转依最为无上。其馀一切乃至最 上成满住中菩萨转依。当知有上。
转识成智是转依的一个子类别,转依中最好理解的就是修定。
瑜伽师地论我在读, 所以转识=转依=修定?
我看未必如此
转依有数种,修定与转识成智各是一种。 ?重息,净妙现,为转依。
谢谢, 能不能解释的清楚一点?
就如同入初静虑,欲界?重消失,初静虑净妙出现,这是转依。 转识成智,就是?重的识消失,净妙的智出现。
这个很好理解,很感谢您的回复.
http://buddhaspace.org/dict/dfb/data/%25E8%25BD%2589%25E4%25BE%259D.html 转依 (术语)谓菩提涅盘之二果也。转者,转舍转得之义,依者所依之义,指第八识,第 八识为依他起性之法,此中藏烦恼所知二障之种子,并无漏智(即菩提)之种子,且 第八识之实性,即圆成实性之涅盘也。此中二障之种子为所转舍之法,菩提与涅盘为 所转得之法。如此则第八识为所转舍二障与所转得二果之所依,故名。因之今修圣道 ,转舍其第八识中烦恼障之种子,而转得其实性之涅盘。又转舍第八识中所知障之种 子,而转得其中无漏之真智(即菩提)谓之转依。所得之菩提涅盘,谓为二转依之妙 果。唯识论九曰:「由转烦恼得大涅盘,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 得如斯二转依果。」见百法问答钞八。
唯识是把证等至、证果位、入无馀涅盘,三件事情统合在转依这词(瑜伽师地论)。转 识成智,只是证果位中,证菩萨果位的部分。证等至与证果位并列,与唯识的修道观 是止观具修相关。而入无馀涅盘为何可以并列?个人猜测,与灭尽定别名身证相关。
我对瑜伽论的理解,不太认同这个说法,不过我没读完,更加没理解透彻,就不在这 点上发表意见了,
我看声闻地转依的用法得到如此归纳。
若有不同看法,期待提出
看法还不敢,毕竟我目前对这个“智”,或四智的概念含义,还很模糊。
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 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 [0606c25] 释曰。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者。一切诸佛有四种智。一者镜智。二者平 等智。三者观智。四者作事智。彼镜智以不动为相。恒为馀三智之所依止。何以故。 三智动故。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者。转第八识得镜智。转第七识得平等智。转第六 识得观智。转前五识得作事智。是义应知。偈曰。 镜智缘无分相续恒不断 不愚诸所识诸相不现前 [0607a05] 释曰。此偈显示转第八识得镜智。镜智缘无分者。於一切境界不作分段缘 故。相续恒不断者。於一切时常行不断绝故。不愚诸所识者。了知一切境界障永尽故 。诸相不现前者。於诸境界离行相缘无分别故。偈曰。 镜智诸智因说是大智藏 馀身及馀智像现从此起 [0607a12] 释曰。此偈显示镜智用。镜智诸智因说是大智藏者。彼平等智等诸智一切 种皆以镜智为因。是故此智譬如大藏。由是诸智藏故。馀身及馀智像现从此起者。馀 身谓受用身等。馀智谓平等智等。由彼身像及彼智像。一切皆从此智出生。是故佛说 此智以为镜智。偈曰。 众生平等智修净证菩提 不住於涅盘以无究竟故 [0607a20] 释曰。此偈显示转第七识得平等智。众生平等智修净证菩提者。若诸菩萨 证法现前时。即得一切众生平等智。若修习此智最极清净。即得无上菩提。不住於涅 盘。以无究竟故者。由众生无尽故无究竟。无究竟故不住涅盘。由此义故说为平等智 。偈曰。 大慈与大悲是二恒无绝 众生若有信佛像即现前 [0607a28] 释曰。此偈显示平等智用。大慈与大悲是二恒无绝者。诸佛如来於一切时 随逐众生。何以故。大慈大悲无断绝故。众生若有信佛像即现前者。如其所信随彼现 故。是故或有众生见如来青色。或有众生见如来黄色。如是一切此前二智即是法身。 偈曰。 观智识所识恒时无有碍 此智如大藏总持三昧依 [0607b07] 释曰。此偈显示转第六识得观智。观智於所识一切境界恒无障碍。譬如大 藏。与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昧门而为依止。何以故。如是二门皆从此智生故。偈曰。 恒在大众中种种皆示现 能断诸疑网雨大法雨故 [0607b13] 释曰。此偈显示观智用义如偈说。此观智即是食身。偈曰。 事智於诸界种种化事起 无量不思议为利群生故 [0607b17] 释曰。此偈显示转前五识得作事智。彼作事智於一切世界中作种种变化事 。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如此等业。皆为利益一切众生故。此作事智即是化身。偈曰。 摄持及等心开法亦作事 如是依四义次第四智起 [0607b23] 释曰。摄持者。谓闻法摄持故。等心者。谓於一切众生得自他平等故。开 法者。谓演说正法故。作事者。谓起种种化业故。依第一义镜智起。依第二义平等智 起。依第三义观智起。依第四义作事智起。
对於四智比较详细说明,就是大乘庄严经论了
简单讲,一般人的"识"只是用来辨识色声香味触法,佛弟子经由止观二道的修习能将 识**转变**成观察五蕴的工具(在定中),如中阿含中世尊所说的观察光明境的禅境变 化得知自心,能观察才能灭(对)五蕴(的贪爱)。 对修习止观二道的佛弟子而言这个能观察五蕴的识,可内观可外观,观察的经验能让 自己得到**智慧**。 可别依国文解释法真的解释成"识能转变成智",识一样在五蕴之内,都得舍之才能得 涅盘,请看杂阿含第一经。
各位师兄,由於我是初学者,能不能先请问,这边说的识是指什麽?谢谢。:)
阿赖耶识...0.0~
是八识成四智
又是阿赖耶识.....先昏倒再爬起来....这个阿赖耶识很不熟耶,可以用再简单一点 的来说吗?总觉得佛法不该是这麽说到半空中飘飘然的事,难道要证阿罗汉之前要先 念几个世间博士?能取近譬,则近道矣。可以麻烦诸上善人,多多嘉惠书读不多的初 学者,谢谢。:)
哈哈,开个玩笑,确实是的,你看佛陀当年还是太子的时候,早已精通各种知识,文 武全才。任何事都是需要基础一层层搭建的。
建议你可以不用学 学佛阿含经就够了 有因缘机会遇到善知识想学再学~我学到一半 ..所以也不想半路弃坑~唯识讲阿赖耶识缘起~从建立一个一切所知依的种子识阿赖耶 识依缘起法开始拓展~主要是阿赖耶识跟三性~三无性~要解释阿赖耶识跟阿赖耶的特 性还有跟契经的关系...大概一年也没问题吧=.=?...所以我自已有学但很不喜欢跟人 讨论唯识...因为真的要讲名相多又杂 观念又不好抓..又阿赖耶契机对象是害怕讲般 若空性者...所以还是多鼓励学阿含经就好比较贴切现实...等等附阿赖耶的经文...
经文:摄大乘论 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於 阿□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 即於此中。复说颂曰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如是且引阿笈摩证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一切有生杂染品法。於此摄藏 为果性故。又即此识於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 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 。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於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 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此中意有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 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 。三者我爱。四者无明。此即是识杂染所依。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 故。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
这□好像多数是阿含经系列的粉丝啊。:p
阿含是小学,学了可以证四果,中观和唯识是大学,学了可以成佛.一定被K
阿含经有些部分并没有很清楚交代,"识"这一项我认为就没有清楚;"轮回"过程是如何 ?怎样从上一世流转变成现在的我等问题
阿赖耶识在阿含是秘说,阿含只重视六识
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末那识转成平等性智、阿赖耶识转成大 圆镜智
识简单说是根触境所产生的作用,如眼睛对色尘有见的作用,称眼识
成唯识论: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 开示。或诸菩萨皆名胜者。虽见道前未能证解阿赖耶识。而能信解求彼转依。故亦为 说。 阿赖耶识见道位以上才能现观,之前只能信解,如此回应阿赖耶识概念飘渺。
根尘识,六根六尘六识,是十八界,对吗?
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建议你可以不用学,除非你是功夫很深很厉害
这边说的识是指什麽?(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 ?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於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 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有为
世亲菩萨把识分成三类,1.异熟2.思量3.了境,1.多异熟性故为阿赖耶识,一切种子存 放处等著变现又称为果报识
阿含强调的是解脱不是成佛
习气和熏习是什麽关系?
习气-- 指各种"烦恼“(佛学名词, 指例如贪□痴一类阻碍解脱明心见性的东西) 熏习--由无始时来由习气熏陶而在藏识中形成的新种,或对现有种子的影响.
色受想行识的识是阿赖耶识吗?
这个有很大争议, 我个人认为这个"识“在佛学中就如"法"一样, 是个多意词, 在 "色受想行识"中的"识"是泛指所有八识, 或识这个概念本身.
就如说"根,境,识"三和成触,这□的"识”一样.
十二因缘的识是阿赖耶识吗?
我认为不是, 应该指前七识
无明缘行,行缘识。。。。第八识只被自身和第七识所缘分, 不被行所缘
第八识是有漏无漏种子的所在地,第七识才是染净依,因为有我执,执第八识的见分 为我
第七识断我执就会心佛众生平等,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识 有刚产生的 更有早以薰习成习性的识 都会被收到阿赖耶 也就是如来藏 无尽藏 □
八识四智相关经论我都读过, 字面意思都能明白, 但就是在这个"智",和"转"方面 有点消化不良 :P
不过人就是这样, 需要亲身体会才能真正明白, 不然就如向一个天生盲人解释什麽 是光, 解释再好我相信盲人也不能明白, 还是乖乖地走闻思修,戒定慧, 四禅八 定一步步努力 :)
一张?,有写字的那一面是识,没写字那一面是智,不要忘了?还在,这样想会消化正 常,把有字那一面翻过来,不就是转识成智吗?
哈, “有分别是识, 无分别是智”, 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比喻。
十二支缘起,支支不是俱生的关系,而是顺流和还灭的关系,向前走是轮回,向後退 是解脱,一个是生,一个是灭
看来所谓的“小乘”和“大乘”在某些概念上还是有较大分别的, 以後我也要好好 研究一下阿含经。
阿赖耶转识成智後才舍阿赖耶识之名,改成如来藏名
阿赖耶识,重要描述之一是入胎识,如此可以说,唯识看法,十二缘起识支是阿赖耶 。
把十二支的识当作阿赖耶至少容易理解支支的环环相扣
我认为“阿赖耶识”并不是如眼识一样,属?生各自持有, 就是不能说是你的“阿赖 耶识”, 我的“阿赖耶识”等等, 所以入胎的, 并不是阿赖耶识
瑜伽师地 尔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後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为一段, 犹如熟乳凝结之时。当於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
这段说得很清楚, “执受所依”, 阿赖耶识是被依的对象, 并不是入胎的本体
就如我们用来上网的手机,电脑等, 这个产品只是根据和依赖与“设计蓝本”无限 复制, 到我们手上的, 是个“产品”,而不是蓝本本身
而我们手上的电脑, 手机等, 你可以说屏幕是属於这台机的, 处理器是属於这台 机的, 但设计蓝本, 不属於任何一台电脑或手机。
可以用香蕉或苹果吗?我是高科技白痴
阿赖耶识"和合依托",这里说明入胎。阿赖耶识的确是执受所依,但这不妨碍阿赖耶 识为入胎识。
哈哈, 只是个不太合适的比喻啦, 我还未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很好能比喻阿赖耶识 的事物
灭尽定是不是灭受想定?
是的, 灭尽定另一个说法就是灭受想定,对应非想非非想处天, 和无想定(对应无 想天)合称"二无心定"(除去心,心所法).
灭尽定为什麽不在四禅八定里?
三界外还有处所?
在呀, 应该是非想非非想处定.
好像佛学的体系划分□, 三界外没有外所, 以外的就是佛涅盘後的去处--常, 乐 , 我,净的"佛土“.
灭尽定不是不共外道吗?
依唯识,没有三界外处所这种存在。
四禅八定都是"共法", 外道都有, 而且不一定比佛法做得差。
灭尽定依非想非非想定起修,至少阿那含或现前地能修。
那灭尽定不在四禅八定?
灭尽定非四禅八定
我认为灭尽是非想非非想, 好像哪□看过, 忘记了.
修了灭尽定是在三界还是出三界?
还是未能脱离无色界
无色界不是只有四天吗?
非想非非想处天啊,
非想非非想处天是修非想非非想定而得的,是吗?
而往生的,
灭尽定是不是涅盘?
当然不是, 差远啦, 如果灭尽定就是涅盘, 佛陀跟那个谁谁谁修完非想非非想定 就完事啦, 没有当年的树下觉悟的一段(故事太长:P )
非想非非想定与灭尽定不同。
我记得好像同, 但不肯定,丢下很久了, 现在懒得翻书了。 :P
佛经有说修灭尽定後在那一界吗?
按照有部传统,会灭尽定的阿那含称身证,但是还是生初禅天或五净居天或现身证阿 罗汉。并不会直接生非想非想天。
好吧, 虽然我不太相信, 但不纠结啦, 以後回去再读读.
九住心是不是收在地论?
这是瑜伽师弟论提出的
听说可以修到未到地定,是欲界的定?
可以如此说
如果有这个说法的话, 我相信我目前就在这□。
初禅未(肯定,稳定)到, 但能到一个状态能产生轻松愉悦而且出“定”后大概能 持续大半天到一天的愉悦和精神饱满。
随喜,由于对九个次弟的理论还不是很清楚,不敢修
为何安住後面是近住,近住不是还没安住吗?
老实说, 我只信四禅八定, 所谓之前之後的境界我都认为是不存在或者只是一个过 度阶段而已, 没有专门做过研究, 还是请高人来解释一下:)
至少要到未到地定,才能进一步到初禅.这是台湾如源法师说的
我看到不一定, 这个靠一点佛缘, 不能强求, 我知道有人很年轻就轻松到四禅, 有人修行一辈子佛理通达但禅定边都摸不到。 不过无论如何, 把佛理弄通达,发起 向佛的心很重要, 起码为自己来世打下一个佛种。
还是看地论怎样说,不然会以为已有初禅的定力
是的呀, 所以我计划是十年时间精读和以最大努力消化瑜伽师地论。 其实我觉得只 是我们这些门外汉才关心怎样细分各个层次, 真正能入定境的根本已经抛开这些概 念了。
渐悟渐修,修行要有次弟,心细微的分析,对我还是必需的
是的, 我也是走渐修渐悟的路子, 不求外力往生净土, 不求顿悟, 不求一世修出 成果, 现在在闻, 思阶段,多读经纶多思考多挑战, 有条件的话开始实践。
之前不知九住心出自地论,现在知道,希望深入了解
是的,瑜珈论有说, 但我个人角度这“住”的阶段属於过渡到“定”的过渡期而已 , 完全可以跳过, 或者经历了也忽略了, 要到“住”其实不难, 单靠安那般那出 入息就能做到。
九住心的後几住已经是入定了.跟数息观不一样
就当闲聊了, 老实说我目前还不能很自信的分别哪□才是定境, 只有过一次特别深 的体验, 当时感觉不到身体了, 精神在一个很轻快娱乐的境界, 就是找不到原因 自己在一个开心状态, 而且能360度看到所有事物, 如其说看, 不如说感知到事物 ,
对於九住心为何是此九个名字,我不知道。看过一些解释,不过尚未有满意者。 不过相对於名字,内涵就比较清楚是次第升进。
有部的传统,八个根本定,前面都有一个近分定。其中只有初禅近分定,因为有依此 断烦恼可能而受重视,其他七个近分定无此功能。
佛教定的层次,若只用定力强度分,八根本八近分。还有初禅与二禅中间的无寻有伺 定,灭除心的灭尽定。
受教了??
九住心定义,就下列瑜伽师地论的一段文字。 云何名为九种心住。谓有□刍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 趣。及以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云何内住。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 於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於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云何等住。谓即 最初所系缚心。其性?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於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 方便。挫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云何安住。谓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住。然由 失念於外散乱。复还摄录安置内境。故名安住。云何近住。谓彼先应如是如是亲近念 住。由此念故数数作意内住其心。不令此心远住於外。故名近住。云何调顺。谓种种 相令心散乱。所谓色声香味触相。及贪□痴男女等相故。彼先应取彼诸相为过患想。 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调顺。云何寂静。谓有种种欲 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由如是 想增上力故。於诸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静。云何名为最极寂静 。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 变吐。是故名为最极寂静。云何名为专注一趣。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 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云何等持。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 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 。当知此中由六种力。方能成办九种心住。一听闻力。二思惟力。三忆念力。四正知 力。五精进力。六串习力。初由听闻思惟二力。数闻数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於内境 住。及即於此相续方便澄净方便等遍安住。如是於内系缚心已。由忆念力数数作意。 摄录其心令不散乱安住近住。从此已後由正知力调息其心。於其诸相诸恶寻思诸随烦 恼不令流散调顺寂静。由精进力设彼二种暂现行时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最 极寂静专注一趣。由串习力等持成满。即於如是九种心住。当知复有四种作意。一力 励运转作意。二有间缺运转作意。三无间缺运转作意。四无功用运转作意。於内住等 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於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中。有有间缺运转作意。 於专注一趣中。有无间缺运转作意。於等持中。有无功用运转作意。
六种力四种作意也是定义一部分。
请问,到“住”境,如何再进一步入“定”境呢?
其实这一段, 老实说, 还不如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就是无意 中看到这一句,才开始读金刚经, 然後迷上佛学。
“得根器”就言重啦, 得到?发确实是有的, 当时就在想, 是怎麽一个状态, 既 能对一个事物不住不执著, 而又能对这事物生心呢?然後开是找经找论, 研究佛学 的“空”观中论, 然後慢慢接触到唯识。。
老实说我也没有相关印象, 也许是没有读到过。
佛教正觉同修会是什麽? 不会是上次那个老子点化佛陀一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