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请教大家
#1
@Facebook
证初果後,到二果、三果、四果的「修行方法」。

感恩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2
@Facebook
真是大哉问,请已证初果圣者慈悲教导。
Thu Nov 09 11:58:15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3
@Facebook
XD 你後面那句请初果圣者开示真有趣~我摸著头笑很久~看到你这样回我很犹豫该不
该回XDDDDD 没证果的可以回嘛~???我是凡间愚痴凡夫XDDDDD
Thu Nov 09 12:30:36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4
@Facebook
可以啦,理论上来说我们将来都会解脱,现在先回一下应该是没关系的。??

抱歉,开开玩笑,请别介意 :P
Thu Nov 09 12:35:05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5
@Facebook
??? 如果真的证初果 那修行的法次法向就 是正确的 既然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後
面的路会不知道怎麽走吗? ……所以重点是要先证初果吧……:

杂阿含797(1067)

一、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沙门法及沙门果。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

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

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

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Thu Nov 09 12:05:27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6
@Facebook
SORRY 就是未证果 才不知道後面的道路 请仁者垂哀 条理显示後面的道路为何。
Thu Nov 09 12:13:55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7
@Facebook
Archie Chuang 那不先问初果 先问後面的是=.=?...杂阿含经文我觉得写得很清楚了
如果愿意看经建议从杂阿含12卷~283经一直看下去吧....
Thu Nov 09 12:23:58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8
@Facebook
谢谢你提供宝贵的意见
Thu Nov 09 12:25:04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9
@Facebook
说一切有部系统答案:和证初果一样止观方法。除了加深定力可修可不修。
Thu Nov 09 12:32:28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10
@Facebook
谢谢
Thu Nov 09 17:45:46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11
@Facebook
有部认为提升定力对证果有帮助,有部特色定-杂修静虑就是一例。
Thu Nov 09 18:34:22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12
@Facebook
一切有部修道证果在杂阿□昙心论卷第五
Fri Nov 10 01:24:53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13
@Facebook
从是名为□  於法觉而生

 十六行等起  观察四圣谛
Fri Nov 10 01:28:51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14
@Facebook
法增长已  生顶及於忍

 得世第一法  依於一刹那
Fri Nov 10 01:29:14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15
@Facebook
一切有部经过□/顶/忍 /世第一 ,才迈向初果
Fri Nov 10 01:33:45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16
@Facebook
比较详细的说:修出二果三果有两条路线,把定力直接修上去,或者观四圣谛。有部
论义世俗道可断烦恼。还有苦集谛修欲界,灭道谛修三界接可。

白话说,有部认为只要一果者修出初禅,就有了三果。这是世俗道可以断烦恼。

修阿罗汉只能观四圣谛,而与以前区别在苦集二谛必须修色界无色界,灭道二谛三界
接可。
Fri Nov 10 11:49:49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17
@Facebook
为何四圣谛观察对象有三界区别?欲界贪与□隶属欲界,而色界贪无色界贪隶属色无
色界。
Fri Nov 10 11:51:59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18
@Facebook
Fri Nov 10 12:56:38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19
@Facebook
Fri Nov 10 12:57:40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20
@Facebook
在网路上查询到的,请大家指教。

如下:

作五项观察:(1)由此道得来的道智,(2)曾获的功德的果智,(3) 以之为所缘的涅盘
,(4) 已断舍的烦恼,(5) 未断舍的烦恼。

初二三四果圣者皆如此反照观察,但四果圣者已无未断舍的烦恼可观察。
Thu Nov 09 12:32:30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21
@Facebook
这应该是十六观智的省察智, 也就是证果後所进行的省察. 不是证果前修行的方法.
Thu Nov 09 20:37:55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22
@Facebook
是的 我们是讨论证果”後” 是否再提供补充 谢~
Thu Nov 09 20:40:35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23
@Facebook
我简单解释一下, 十六观智就是修行的次第.

以初果来说, 第十四智是初果道智, 第十五智是初果果智. 第十六智就是初果的省察
智.

此时初果圣者会省察道智果智的功德及已断未断烦恼.

例如初果断身见结, 但没有断贪、□等结。

你所列的就是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确是证果後. 但并不是继续证二果的方法, 你原
本的问题应该是要问继续证二果的方法吧?!

要继续证二果, 方法和证初果一样, 就是继续深入十六观智, 同样观五蕴无常、苦、
非我,就如 Linus Hsao 引用的 《杂阿含经》卷10(二五九)经。

二果的道智、果智生起後,依然会有你贴的这段省察智. 四果都一样,只是四果的省
察智就没有任何未断的烦恼可以省察了, 因为烦恼都断尽了.

所以我只是要表达, 你贴的只是证果後的省察智, 是证果的最後一个步骤. 不是继续
修证下一个果位的方法, 修下一步的方法就是回到最初的步骤, 再来一次就对了. :)
Thu Nov 09 20:56:20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24
@Facebook
我换个更简单的比喻好了.

例如要吃一顿美好的餐点, 它的方法是:

买菜、洗菜、煮菜、煮熟、吃饱、散步消化。

而Archie Chuang 贴的那段,就类似 "散步消化" 的步骤。

它是吃饱後的动作,但不是准备下一餐的动作。虽然它的确是在吃饱和下一餐的中间
。 :)

而下一餐的方法,就是和第一餐一样:

买菜、洗菜、煮菜、煮熟、吃饱、散步消化。

这样应该比较好懂了。 ^^
Thu Nov 09 21:08:25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25
@Facebook
Heaven Chou 感恩您
Thu Nov 09 21:10:10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26
@Facebook
看来 Heaven 很会煮菜喔 ~??
Thu Nov 09 21:16:36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27
@Facebook
都一样,阿含经中就有。
Thu Nov 09 13:47:36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28
@Facebook
谢谢你
Thu Nov 09 14:04:44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29
@Facebook
能约略说明或指出经文位置吗?感恩
Thu Nov 09 14:09:24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30
@Facebook
《杂阿含经》卷10:「(二五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共摩诃拘□罗在耆□崛山。

摩诃拘□罗晡时从禅起,诣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时,摩诃拘□罗语舍利弗:「欲有所问,仁者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

时,摩诃拘□罗问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云何方便求?
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阴为病、为痈
、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阴
精勤思惟,得须陀洹果证。」

又问:「舍利弗!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罗!已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亦当精勤思惟:『此
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
。若比丘於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证。」

摩诃拘□罗又问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

舍利弗言:「拘□罗!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
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
若比丘於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证。」

摩诃拘□罗又问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

舍利弗言:「拘□罗!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
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
若比丘於此五受阴法精勤思惟,得阿罗汉果证。」

摩诃拘□罗又问舍利弗:「得阿罗汉果证已,复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摩诃拘□罗!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
、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故。」

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CBETA, T02, no. 99, p. 65, b5-c11)
Thu Nov 09 14:11:57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31
@Facebook
谢谢??谢谢
Thu Nov 09 14:12:59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32
@Facebook
顺便请问法友们:

《杂阿含259经》及《相应部22相应122经》.同样都是说明:

欲证得初果~四果.都必须如理作意五取蕴为:无常、苦、病、肿瘤、箭、、、、空、
无我。

即使是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也依然是如此的修行.为什麽呢?

《杂阿含259经》说:

「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
以者何?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故。」

《相应部22相应122经》说:

「阿罗汉比丘也应该如理作意这些五取蕴为无常的、苦的、病的、肿瘤的、箭的、祸
的、疾病的、另一边的、败坏的、空的、非我的。

学友!阿罗汉不再有更进一步应作的,或对已作的增加[什麽],但当这些法已修习、
已多修习时,当生导向乐的住处,以及正念与正知。」

*** *** ***

然而.在《增壹阿含34品1经》却是这麽说的:

「诸比丘问曰:

「阿罗汉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报言:

「汝等所问何其过乎!罗汉比丘所作以(已)过,更不造行,有漏心得解脱,不向五趣
生死之海,更不受有,有所造作。

是故,诸贤!持戒比丘、须陀{恒}[洹?]、斯陀含、阿那含当思惟此五盛阴。如是,
诸比丘!当作是学。」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298.htm

《增壹阿含34品1经》说:「持戒比丘、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都必须思惟五盛阴。
」

而阿罗汉不在此限.所以就不必思惟五盛阴了?

舍利弗报言:「汝等所问何其过乎!」

这似乎是有点责备的语气啊! ^_^

请问法友们:

如何解读《增壹阿含34品1经》?
Fri Nov 10 16:43:26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33
@Facebook
如果不考虑经文传抄的错误,我的善意猜测如下。 :)

前者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与辩才无碍的摩诃拘□罗尊者二位在对答。这二位都是
高手中的高手,他们应该不是有问题在请教对方,而是在彼此印证或参考对方会如何
回答,而且摩诃拘□罗尊者好像是舍利弗的舅父,所以二位是各尽所能的回答对方的
问题。

至於增壹阿含那段,应该是比丘们在向舍利弗尊者请教,但大概是为了问而问,已经
问过头了。明明还在学走路,却问如果100公尺在九秒内跑完,要怎麽保留成绩才能
被国际认可?

所以舍利弗尊者才说,你们问的已经超过该问的□围了,阿罗汉的等级是如何高啊,
还需要我来教他们学习怎麽做吗?

也就是请那些还在学习中的比丘,不管是初学或证三果,一律思惟五阴无常苦无我。

至於阿罗汉圣者,不是不用做,而是阿罗汉自己知道该怎麽做,你们(指比丘们)不用
替他问,真的阿罗汉也不用我(指舍利弗)来教。所以就没有说【阿罗汉也是思惟五阴
无常苦无我】。

以上纯猜测。 ^__^
Fri Nov 10 21:50:20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大家
#34
@Facebook
再顺便一提:

思惟五蕴无常、苦、无我的具体修行方法,即是:【四念处】。

《杂阿含621经》、《相应部47相应4经》就都清楚说明:

刚出家的凡夫比丘,应当教他修行四念处。

证得初果、二果、三果的有学圣者,也要继续修行四念处。

至於所作已作的阿罗汉圣者,仍是不放逸的修行四念处。

*** ***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21.htm

《杂阿含621经》

佛告阿难:

「此诸年少比丘当以四念处教令修习,云何为四?谓: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
逸行,正智、正念,寂定於心,乃至知身;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不
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於心,乃至知法,所以者何?

若比丘住学地者,未得进上,志求安隐涅盘时,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
正念、正智,寂静於心;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
智,寂静於心,乃至於法远离。

若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诸重担,尽诸有结,正知善解脱,当於彼时,亦
修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於心;受……心……法法观
念住,乃至於法得远离。」.....

《相应部47相应4经》

...世尊召唤比丘们……(中略)这麽说:

「比丘们!凡那些出家不久、最近来此法律的新比丘,比丘们!那些比丘的四念住修
习,应该被你们劝导、确立、建立,哪四个呢?

来!学友们!请你们住於在身上观察身,热心的、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
入定的、心一境的、为了身的如实智;请你们住於在受上观察受,热心的、正知的、
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心一境的、为了受的如实智;请你们住於在心上观
察心,热心的、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心一境的、为了心的如实
智;请你们住於在法上观察法,热心的、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
心一境的、为了法的如实智。

比丘们!凡那些有学、心意未达成、住於无上离轭安稳希求中的比丘,他们也住於在
身上观察身,热心的、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心一境的、为了身
的遍知;住於在受上观察受,热心的、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心
一境的、为了受的遍知;住於在心上观察心,热心的、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
的、入定的、心一境的、为了心的遍知;住於在法上观察法,热心的、正知的、成为
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心一境的、为了法的遍知。

比丘们!凡那些烦恼已尽、修行已成、应该作的已作、负担已卸、自己的利益已达成
、有之结已被灭尽、以究竟智解脱的阿罗汉比丘,他们也住於在身上观察身,热心的
、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心一境的、已离身缚;住於在受上观察
受,热心的、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心一境的、已离受缚;住於
在心上观察心,热心的、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心一境的、已离
心缚;住於在法上观察法,热心的、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心一
境的、已离法缚。 ....

比丘们!凡那些出家不久、最近来此法律的新比丘,比丘们!那些比丘的这四念住修
习,应该被你们劝导、确立、建立。」
Sat Nov 11 20:46:29 201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