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入处与十八界皆摄一切法,这二者的关系,就是十二入处的意处 = 意界 + 六识
界
色声香味触法 6 外入处 = 色声香味触法 6 界
眼耳鼻舌身 5 内入处 = 眼耳鼻舌身 5 界
意内入处 = 意界 + 6 识界
而十八界就是 6 根 + 6 识 + 6 境,所以意根就是意界。
所以理论上,意处 = 意界(意根) + 6 识界
不过这只是理论,因为并不是每一法皆只有一个角色。
《瑜伽师地论》解释的蛮清楚的:
《瑜伽师地论》卷52:
「若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即施设此名为意根。亦名意处亦名意界。」
(CBETA, T30, no. 1579, p. 584, b29-c2)
因为心识是无间生灭不断,前识灭,後识生,所以因此将前识名为【意根】。这是很
合理的,因为意根可以生起意识。
既然【识】是【意根】,所以意处 = 意根 + 6 识,等於 意处就是意根,也就是六
识了。所以《瑜伽师地论》才说【此名为意根。亦名意处亦名意界。】
简单来说,意根、意处、意界,说穿了都是【识】,只是在不同的角色,施设了不同
的名称。
例如我是一个人,但我是我父母的子女,也是我爷爷奶奶的孙子,同时我也是我小孩
的父母,所以同一个人,其实是同时可以有很多称谓的。
同样,大家都是识,但对於後识来说,前识就是意根、意界,而意根+识界又合称为
意处。
再看杂阿含经,也是一样的教导。意内入处就是心、意、识,这些都是一样的。
《杂阿含经》卷13:
「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
(CBETA, T02, no. 99, p. 91, c8-10)
底下这些论藏的教导,也都同样指出无间灭的六识为意界。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127:
「六识身无间已灭立为意界。」
(CBETA, T27, no. 1545, p. 662, a2)
《阿□达磨俱舍论》卷1〈1 分别界品〉:
「即六识身无间灭已。能生後识故名意界。」
(CBETA, T29, no. 1558, p. 4, b4-5)
《阿□达磨顺正理论》卷3:「颂曰。
由即六识身无间灭为意
论曰。即六识身无间灭已。能生後识。故名意界。」
(CBETA, T29, no. 1562, p. 342, b10-13)
有一点要特别指出,有些人说上座部立意根为色法,这应该是误会,或是只是某个我
所不知道的上座部,至少目前我所知的南传,也是认同意处=意根=识蕴。
以上是我对此议题粗浅的理解。
ps. 还是补充一下,其实南传论中对意界有额外的说明,主要是在意义上要区别识界
,但再说下去就有点复杂了,至少先知道 意处=意根=识蕴=(意界+识界) 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