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故有此烦恼?
不管是 A,B 还是 A++,只要还没有成为阿罗汉,就还会有犯错的时候;即便已成阿
罗汉,也尚有唯佛才能通达与善说的智慧。
在佛陀已不在的年代,不管谁说都只是参考,佛陀一再强调真正的答案「世间、世间
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都存在於结合『心』、『想』
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躯中。」只能透过身、心、受、法四念处亲自去体证,而所证之智
能让我们不因疑惑而随波逐流。
四谛、因缘法、三法印以及经律,这些是佛法核心的指标,却也不是拿来供奉的,而
是要我们在实际的止观修行中一步一步去验证的。
面对法友的讨论也是一样,无须信服也不因人废言,而是回归到自己止观的经验、并
以经律作为参考审慎的思惟,一如我们思惟法义。
对於自己的发言,平时就必须加强止观修行,审慎思量自己发言的动机,并思惟自己
所说是否让人远离贪嗔痴?或者鼓励了贪嗔痴。发言前的动机与依据把关的好,事後
就不会有烦恼,没有了烦恼才能从对谈与讨论中得到真实的利益。
「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