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Ivanovich Koznyshev
#1
@Facebook
Ivanovich Koznyshev  :

  我有个疑问,有多少人可以不参阅、听闻任何人的解说,直接完整无误了解经文的
内容吗?如果参阅、听闻了A的解说,我们如何得知:

(1) A的解说是否正确?是以自己的认知去理解经文,再来对照A的解说是否正确吗?
这样似乎不能保证自己一定是对的。

(2) 如果是参阅、听闻多方的解说,试图从ABC等人的说法中相互对照找答案,这个
答案如何不变成相信多数权威而得出的呢?

(3) 如果是自己将ABC等人的解说,非常审慎去对照自己认知的经文内容来抉择出正
法,要如何保证

a. ABC等人对经文的认知,都是经过他们自己非常审慎对照经文才得出,而不是他们
相信DEF等权威的答案?(DEF亦可同理类推)

b. 自己和ABC等人对於任何人的说法,都是非常审慎去对照经文的内容,觉得正确才
会去相信。那要怎麽知道,一定是别人的理解有问题,而不是自己和ABC等人的理解
才有问题?

简单说就是:要怎麽避免变成怀疑论在逻辑上的无限後退?

注 : Ivanovich Koznyshev 同学的这个问题很好,因此独立出来进行讨论。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2
@Facebook
谢谢您问出这个问题,让我完整阅读佛使比丘在「一问一智慧」当中对此问题的答覆
,在此「行使特权」贴出供参考。「一问一智慧」完整文章在网路上可搜寻到。

「佛陀教我们应该相信谁?」

上文当中所言的「思考、试验,直到「看清楚」即是「闻思修」的过程。闻法,质疑
固然重要,但是若只停留在不断的质疑,不往下一步,思惟法义以及实际修行,仍然
无有是处。

以佛陀为例,和外师学了六年的苦行,并切实实行後,确定无法真正解脱,再度产生
疑问,探求如何真正解脱离苦的方法。
Sun Apr 22 13:20:52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3
@Facebook
Ivanovich Koznyshev :谢谢补充~佛使比丘指的应该是现量,没有现量之前必须保
持怀疑,但现量有没有可能错谬呢?我们应该都听过误将绳子当作毒蛇的譬喻。

又以我为例,未认识佛法前,仅仅是三苦中的坏苦,在我这样愚钝凡夫的现量里根本
不认为是苦,甚至觉得畜生道众生很快乐。若非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知道这层道理,
透过比量的方式去建立,然後不断在生活中观察思惟才能稍微看清楚「哦!原来这就
是坏苦。」我恐怕很难离佛法的正见更近一点。

所以我的闻思修是一种盲目的相信吗?
Sun Apr 22 13:22:58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4
@Facebook
不是,你的闻思修不是盲目的相信。但你稍微看清楚,那倒底是比以前清楚肯定事实
如此?还是心中还是一点不觉得苦?

如果比以前清楚,那就是经过你自己的实证。 如果心中还是一点都不觉得会是苦,
那可能就还要经历更多,等到你真觉得这样坏苦是苦时,你的道心才会起,才可能进
入  道圣谛和灭圣谛。  行解是要相应的。  解脱这码子事,还是  因缘生 的,强
求不得。

这是我粗浅的感觉..野人献曝,见笑了~
Fri May 04 03:02:23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5
@Facebook
cathy:请问什麽是「现量」?
Sun Apr 22 13:23:29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6
@Facebook
真正看到一头象是现量.只看到象的鼻子就知道是一只象是比量,看到象的鼻子以力
是蛇是非量
Sat Apr 28 21:10:15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7
@Facebook
诸法实相是现量
Sat Apr 28 21:12:38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8
@Facebook
Ivanovich Koznyshev  根据自宗的说法,现量为无分别的认识,即没有加入思惟或
语言活动的直接感觉,如同佛使比丘说的「看清楚」,其中有错乱与无错乱的现量。
例如佛陀的现量无错乱颠倒,而我的现量则不然。
Sun Apr 22 13:24:06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9
@Facebook
Jiss Ye   [四大教示]中所指的[经、律],是否包括阿□达磨?

[四大教示],不仅可以用於检验诸经,也可以检验自己:

以[经、律]来检验[四大教示]是否符合佛说! ^_^

《杂阿含1249经》

【云何不知度处?谓:彼不知修多罗、□尼、阿□昙,不随时往到其所谘问请受:云
何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无罪?作何等法为胜非恶?於隐密法不能开发,
於显露法不能广问,於甚深句义自所知者不能广宣显示,是名不知度处。】

《中部33经》

【比丘经常到那些多闻者、通晓传承圣教者、持法者、持律者、持论母者之比丘那里
後,询问、遍问:『大德!这是为什麽?其道理是什麽?』那些尊者们对他开显未开
显的、阐明未阐明的、在种种怀疑的法上排除疑惑,比丘们!这样,比丘知浅滩渡场
。】

《中阿含26经》

【诸贤!无事比丘行於无事,当学共论律、阿□昙。....知时亦善坐,论律、阿□昙
,及说息解{说}[脱?],漏尽通亦然。】

《中部69经》

【学友们!住林野的比丘必须努力於阿□达磨与阿□□奈耶,】

《增壹阿含28品5经》

【今有四大广演之义,云何为四?所谓契经、律、阿□昙、戒,是谓为四。

....此四大广演之论,是谓契经、律、阿□昙、戒。....设不与契经、律、阿□昙相
应者,当报彼人作是语:『卿当知之,此非如来所说,然,卿所说者,非正经之本,
所以然者,我今说契经、律、阿□昙都不与相应。】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249.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26.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249.htm

*** *** ***

Ivanovich Koznyshev 朋友问:

【如果参阅、听闻了A的解说,我们如何得知:

(1) A的解说是否正确?是以自己的认知去理解经文,再来对照A的解说是否正确吗?
这样似乎不能保证自己一定是对的。

(2) 如果是参阅、听闻多方的解说,试图从ABC等人的说法中相互对照找答案,这个
答案如何不变成相信多数权威而得出的呢?

(3) 如果是自己将ABC等人的解说,非常审慎去对照自己认知的经文内容来抉择出正
法,要如何保证

a. ABC等人对经文的认知,都是经过他们自己非常审慎对照经文才得出,而不是他们
相信DEF等权威的答案?(DEF亦可同理类推)

b. 自己和ABC等人对於任何人的说法,都是非常审慎去对照经文的内容,觉得正确才
会去相信。那要怎麽知道,一定是别人的理解有问题,而不是自己和ABC等人的理解
才有问题?】

---- -----

我个人的解决之道是:

拣择可信度较高的相关经文,再透过经文与经文之间的交叉比对,以分辨谁的解说较
为正确。

例如:有人质疑:【四大教示不包括阿□达磨?】

那麽,我就依据四部阿含经与南传佛教的五部尼科耶,进行比对。

因为依据历史考据,北传佛教的四部阿含经,与南传佛教的五部尼科耶,是早期的佛
教经典,可信度较高。

阿含经与尼科耶,共有数万篇的经文,可比对的相关经文也多。

比对《杂阿含1249经、中部33经、中阿含26经、中部69经、增壹阿含28品5经》,对
於【四大教示不包括阿□达磨?】这个议题,我就会抱持审慎的看法。

*** *** ***

Ivanovich Koznyshev 朋友说:【佛使比丘指的应该是现量...闻思修是一种盲目的相
信吗?】

佛使尊者所谓的「看清楚」,其实也是有包括"闻思"的:

「深入地探讨、思惟它,而有所领悟,直到亲自「看清楚」它真的是如此为止。」

佛陀再三强调[四预流支],[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是进入八正道的必要前行,无可
置疑!

*** *** ***

佛使尊者认为「缘起不该被解释为三世轮回」,对於觉音论师《清净道论》的「三世
两重因果」,提出质疑与批判。

佛使尊者没有认可阿毗达磨吧?

*** *** ***

王沐豪 朋友问:【若符合三法印即是佛法,不仅是佛经,一切说法符合三法印皆可视
为真理佛法。不知道这样认知是否恰当?】

「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有提到「三法印」。

在南传佛教的五部尼科耶中,没有「三法印」这个名词。

在北传佛教的四部阿含经中,也没有「三法印」这个名词。

在北传佛教的阿含经中,杂阿含80经、佛说圣法印经,都有「圣法印」,而圣法印与
三法印,并不相同。

《法蕴足论》、《大智度论》有「三法印」。

《大智度论》将无常、无我、无相与涅盘寂灭,合称四法印。

依据《维摩诘经》,有五法印的说法,即无常,苦,空,无我,寂灭。

依据《妙法莲华经》,则有一实相印。

......

我个人则是以「四圣谛」为法印! ^_^

北传:中阿含30经

【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於一切法最为
第一】

南传:中部28经

【凡任何善法,一切都摄入那四圣谛中】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30.htm
Sun Apr 22 13:26:15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10
@Facebook
好高水平呢!

《现量》之出现, 颠覆我过去之思维。更加颠覆我念圣号念经时之《心、意、识》
。意谓自己活在当下,原来我只是不断打妄想。

想拜读唯识好耐,但自身智慧未开,愈读愈 昏沉。在下仍未了解《现量》,只能上
坐慢慢观察。
Sun Apr 22 13:46:00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11
@Facebook
哈哈哈
Sun Apr 22 13:47:00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12
@Facebook
金刚经云 所谓 佛 法 者 即非佛 法 是名 佛 法
Sun Apr 22 13:48:53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13
@Facebook
请问,可以解释清楚,让我这样的佛法半文盲了解二位在说什麽吗 @_@?谢谢啦
Sun Apr 22 13:50:06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14
@Facebook
非法非非法,何来一法可得?
Sun Apr 22 13:50:57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15
@Facebook
或许 末学从经典体悟出来的 非  跟大德您所认为的 非 不同
Sun Apr 22 13:55:36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16
@Facebook
在下并非什麽大德,更加从未证悟。无德无能,只是有感而发。佛陀讲《金刚经》是
否指出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眼见大多数人请法求法而不修法。明明要观照自心。但
又心外求法。在下只是由徐兄之说话得著一些见地。仍然要再揣摩揣摩。如有得罪,
多多包涵。??????
Sun Apr 22 14:10:46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17
@Facebook
Yee Dee 您太谦虚了 法无定法 随顺因缘 能当下圆满解决问题就是佛法
Sun Apr 22 20:14:38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18
@Facebook
所已世尊在不同场合 说不同的经 都称许是最殊胜的 这是我个人的见解 如有冒犯请
海涵 感恩
Sun Apr 22 20:17:35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19
@Facebook
如是,诸贤!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於一切
法最为第一,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

苦"习" => 请问是否"集"才正确呢?
Sun Apr 22 13:59:09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20
@Facebook
「苦习尽道」是「苦集灭道」的另译。可以 CBETA 搜寻「苦习尽道」,大藏经中有
136处出现「苦习尽道」,全都是作为「苦集灭道」的用法。
Sun Apr 22 14:05:29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21
@Facebook
了解,感谢!
Sun Apr 22 14:21:21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22
@Facebook
後学个人认为,研究经典,的确很好,但是缺了实践,就会有这种状况。

举例而言:

一个人学习开车,无论是那位高深的技师写的手册,就算读完了全部,参考的资料也
够多了,也认为正确了,但上路了,手、脚、身、脑的并用,全在於自己。

开车时所遇到的种种状况,难不成还能马上问到写技术手册的人吗?还能边打手机(
当然这是违法的),边一层一层询问吗?

更何况,就算问到了,您车子的状况会和其它人一样吗?

开车时,遇到路况就必需马上处理了,还能停在路边或等著出事吗?

这就是问题的迷思。

想过於多,就上不了路。您总是要上路,才能遇到问题。

多次的上路,你就会理解…【开车也不过不如此嘛】

供参考

愿吉祥
Sun Apr 22 19:10:02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23
@Facebook
所谓懂的道理好修行  如果在行之前 有点知识 是不是比较能不走偏 当然只 知 而
不行修 那当然是空口嚼舌 纸上谈兵
Sun Apr 22 20:23:48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24
@Facebook
佛法的修行次第,就是[四预流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

佛法是非常深奥的,不依[四预流支]的次第修行,就像是不先建造一、二、三楼,妄
想只要直接建造第四层楼,妄想要建造空中楼阁! ^_^

[研读经典,思维法义],正是学佛修行的必要步骤!

研读经典、思维法义的佛教徒,有些人会[依教奉行]的实际实践,但有些人就只是闻
思经教而已,纸上谈兵,没有实际去实践。

然而,不研读经典、不思维法义的佛教徒,又如何能够[依教奉行]?

不研读经典、不思维法义的"实修",等於是在"盲修瞎练",越修行邪见越重,如同盲
人骑瞎马! ^_^

八正道是以正见为首,以正见为修行的导引,正见为第一,正定则是八正道的末位。

光靠[实修、禅修]的亲身体验,就能够建立佛法的正见吗?

没有先建立闻慧、思慧,即使俱足了四禅八定,能够观察过去百生、千生的宿命,反
而容易引生邪见,由禅定所引生的邪见,是很难去除的。

在经典中提到由实修禅定所引生的邪见案例,多不胜举,例如:《杂阿含109经》、《
中阿含第一七一分别大业经》、《中部第一三六大业分别经》....

所以,[研读经典,思维法义],真的是优先重要! ^_^

要先学习经教,听闻正确的教法,正确的思维之後,才能正确的[依教奉行]~依据经
教而实际修行!
Sun Apr 22 21:31:55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25
@Facebook
何故有此烦恼?

不管是 A,B 还是 A++,只要还没有成为阿罗汉,就还会有犯错的时候;即便已成阿
罗汉,也尚有唯佛才能通达与善说的智慧。

在佛陀已不在的年代,不管谁说都只是参考,佛陀一再强调真正的答案「世间、世间
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都存在於结合『心』、『想』
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躯中。」只能透过身、心、受、法四念处亲自去体证,而所证之智
能让我们不因疑惑而随波逐流。

四谛、因缘法、三法印以及经律,这些是佛法核心的指标,却也不是拿来供奉的,而
是要我们在实际的止观修行中一步一步去验证的。

面对法友的讨论也是一样,无须信服也不因人废言,而是回归到自己止观的经验、并
以经律作为参考审慎的思惟,一如我们思惟法义。

对於自己的发言,平时就必须加强止观修行,审慎思量自己发言的动机,并思惟自己
所说是否让人远离贪嗔痴?或者鼓励了贪嗔痴。发言前的动机与依据把关的好,事後
就不会有烦恼,没有了烦恼才能从对谈与讨论中得到真实的利益。

「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
Sun Apr 22 22:39:17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26
@Facebook
开车这例子很好,顺著再衍伸下去:

如果,我想开车从北京到巴黎,那麽就不是单纯坐上去开车这麽简单的事了,也不是
有过环岛一周的经验就足够了,上网多爬文多做功课,甚至去上个汽车维修课都不为
过,中文资料找不足,外文资料也会Google些些来参考,其中当然有很多垃圾文,但
也会有些乾货,一开始,垃圾跟乾货真的??分不清,但是慢慢看多了,慢慢就会有个
框架出现,然後,心□就有个底,北京到巴黎的旅行计画就会渐渐浮现,最後,依著
计画出发,也依著变化而调整计画,甚至再Google,再请教路途上的贵人,然後,慢
慢接近终点巴黎。

我想:大家有缘在本网相聚,迈向解脱是我们共同的目的,然而,这条道路肯定比北
京到巴黎还远的,个人觉得:爬梳经典做功课还是必要的,亲近善知识学习也是必要
的,因为这趟旅程我们己经在路上了!
Sun Apr 22 22:50:29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27
@Facebook
嗯,知道不能用拍照的,那麽简要用我的话摘录并说心得。

1.没有客观的过去(写下来的,说出来的都是过去),过去包括实在与"过去时间发生
过的诠释"。

2.诠释从自己的想法出发,有自身的理解限制。

3.诠释活动是过去与自身想法的互动乃至融合。

4.诠释结果当说出或写出,又成了过去。永远可以重新开始诠释活动。

心得:

1.真的有客观诠释?还是只有许多从自身想法出发的主观诠释?

2.诠释活动永远可以再一次,也就是每次思考,每次阅读都有差异。

3.依以上思索,我主张对於凡人实无客观诠释,只能寻找诠释的彼此共识,而此共识
受到彼此理解限制所局限。
Mon Apr 23 06:04:42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28
@Facebook
杨灏灏  谢谢你,就是这样,谢谢谢谢  ^_^
Mon Apr 23 07:03:21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29
@Facebook
非常谢谢Cathy Kao费心整理,也很感谢各位法友的回应。

大家学佛的因缘不同,我之所以提出这个疑问,是因为我在争议团体待过,我才认为
自身无错乱的看清楚固然最重要,但在那之前,亦要重视逻辑推论,不可以过度舍弃
甚至认为完全不需要。尤其当许多法友自觉或不自觉,其实都在使用逻辑推论这个工
具的时候,

觉得它不是那麽重要或不能相信是一件满矛盾的事。

回到原本的问题:不论是Jiss Ye法友提及的「四预流支」,或是 Russ Wang法友谈
到的「佛陀一再强调的答案……不再因疑惑而随波逐流」,二位法友得出这些法义的
定解,是依照自己读阿含经而「完全不仰赖」善知识的解说,还是参阅过善知识的讲
解再对照经文所得出的?这两者是不一样的东西。

如果是前者,我很随喜二位法友善根深厚,但也有像我一样的法友属於後者:对古汉
文有隔阂,也怕自己有依文解义的危险,所以必须参阅他人对阿含经的解说,有了一
些基本认知,再以「先入为主的诠释」去阅读阿含经才能读出一点法义。

争议团体也会说:「你不用相信,佛教也不鼓励盲信,你可以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亲自
实证。」

於是这就会碰到一个问题:同样的经文,争议团体就是有办法说成不同的法义,假如
在里面学习止观禅修,那回归到自身经验去参考「争议团体版」的经律法义,只怕没
有太多辨正的效益。

所以说起来,这不是只闻思却没有实践的问题,而是佛法知见、建构佛法知见认识途
径的问题。

学佛绝非仅止於思辨,我想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如果「只强调」证得道果就不再有疑
惑,一方面容易遭有心人士利用,一方面只强调这点必然遭受当代西方哲学在知识论
上的挑战。这还是其次,更重要是万一知见明显有问题,结果一盲引众盲,坏了一众
的法身慧命。

我的看法是,想了解经律的话,参阅论典、善知识的解说,对多数人而言是无法避免
的。只是要选择多方参阅,知道参阅了哪个传承,运用我们本有的逻辑推论能力或是
佛教因明理路,□清这些讲解之间的共识、差异,用这种方式得到的知见会比较好。
其实我感觉这个社团里大部分的人都这样做,这也很正常,因为佛法原本便不是反智
的,只是文字上可以更留意减少让人误会的空间。

至於若完全相信文献学、历史学的学术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来决定什麽经典比较可
以读,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就个人学科背景的经验与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界不像自
然科学,它的学术研究成果相对不牢固,日後被否定或推翻时有所闻,并不少见,所
以我自己往往都只当作参考。
Mon Apr 23 10:32:41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30
@Facebook
随喜您的谨慎思惟,读文言文对我来说不是什麽大问题,所以我是直接由读经开始,
不懂的词就先查佛学词典,不懂的句子则先透过「以经解经」的方式,先查查看这句
话在其他地方有没有出现过,经中找不到就找论、然後疏钞等等,若是阿含经的话,
则常常需要去尼科耶中找对应的经文,先看看中翻与英翻各是怎麽写,有时则需要研
究巴利文是对应什麽字。

但自己一个人努力总是比较费力,也会有个人的盲点,所以另外我觉得能加入一个正
信的读书团体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则能事半功倍,以我参与的团体为例,同学们来自
四面八方,多半都有自己的师承,也有不同的学佛背景,就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只要大家都有以经律作为依归的共识,便能客观理性的互通有无、分享讨论,以我
的经验,讨论过後常常会得到比原本更好的理解。

至於历史与文献学,对我来说参考价值较低,且随著止观经验的累积而越来越低,只
要说法不离四圣谛、不违三法印,即使是现代论师所说都有思量的价值,不必一定要
佛陀亲说才愿意赏眼。

所以到头来不管什麽机缘与师承,终究还是要归於实际止观修行,那才是真正依归之
处,这方面的学习,就真的需要跟著持证者学习,这在今日的确不是容易的事,不过
阿含经中佛陀有说明寻找的条件与标准,大家都可以找来读一读顺便也套用在那些邪
师身上看看,而且只要以诚挚求道的态度四处参学,终会得遇善师的,就不赘述了。

以上是我的状况与观点,仅提供参考。
Mon Apr 23 14:04:45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31
@Facebook
同意您的看法。与法友互相讨论法义,并且也真诚的观察自心、寻访参学,是较妥适
的学佛态度。在南北传的经典中都有提到止观修行的必要,确实我们无论由何种方式
契入法义,最终都要进入止观的学习。

关於善知识,另外供养一段经文给诸位法友参考,希望我们都能顺著佛陀的教导遇到
相应、解行并重的师长。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138.htm
Mon Apr 23 15:11:24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32
@Facebook
菩提比丘上中部的课时,以卡拉马经作为引论,可以参考。所有教理都是落实到自己
的经验去评断。佛陀讲的法不是为了印在教科书上的。
Tue Apr 24 08:30:43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33
@Facebook
我的建议不要觉得修行有一个标准答案或标准流程。刚开始时跟著一位大德把经论或
禅修基础打好,十年二十年基础稳定以後,自然会触类旁通。
Tue Apr 24 08:34:54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34
@Facebook
读不读得懂佛法经典,和文言文程度没有绝对的关系,反而是只要识字,就可以读懂
佛法经典。另外其中一个原因只是对佛法经典的语法不熟悉罢了。

佛法为出世间法,属於智慧□筹,并不是一般的世聪辩才。圣严法师在自传「雪中足
迹」当中写到,小时候身体不好,头脑也不是很好,初出家时,他的师父要他每天礼
观世音菩萨 500 拜,圣严法师乖乖的每天五百拜,几个月後有一天头脑突然好像清
醒了,自此以後读书都比以前灵光。圣严法师在书中这麽写:

「....持续著每天五百拜,边拜边做观想:观世音大士手执杨枝,以甘?清凉净水,
□在他的头上。果真观世音菩萨回应?他的祈请,几个月?到,才只有小学四?级程?的
他,竟就把一本厚厚的《禅门日诵》背熟?,听师父讲《华严经.净?品》中的「毗尼
日用」?谒,居然也听得懂,这使他惊喜?已,同时发现?佛法微妙,可以?化世人,而
?只是诵给亡?做超?之用。」

在杂阿含经卷 24   第624经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4.html#六二四

[...] ?低迦白佛:「我今云何净其初业,修习梵行?」

佛告?低迦:「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後修四念处。何等为四
?内身身观念住,专精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身观念
住,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广说。[...]

当中的「具足三业」即为身口意三业清净「净其戒」则身、口业清净,「直其见」而
可意业清净。

然而除了执持净戒,具足正见之外,礼佛拜忏亦是最好清净三业的办法之一。

增壹阿含增上品三十一 第一经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31.html#一

世尊告曰:「如是。婆罗门!如汝所言:『诸有族姓子,以信坚固,出家学道,我最
为上首,多所饶益,与彼萌类而作奖导。』设彼见我皆起惭愧,诣山泽之中闲[*]静
穴处,我尔时便作是念:『诸有沙门、婆罗门身行不净,亲近闲居无人之处;身行不
净, 唐劳其功□,不是真行,畏恶不善法;然我今日身行非为不净,亲近闲?居之处
;诸有身行不净,亲近闲静之处者,此非我之所有。所以然者,我今身行清净,诸阿
罗汉身行清净者,乐闲居穴处,我最为上首。』如是,婆罗门!我自观身所行清净,
乐闲居之处,倍复喜悦。

经文当中说

有沙门、婆罗门身行不净,亲近闲居无人之处;身行不净, 唐劳其功□

这是说,若要独自一人闭关苦修,至少要身口意三业清净或业很淡,否则是「唐劳其
功」(徒劳无功;白费功夫)。

由此可见要修行得力,三业清净是很重要的。而在过去利用拜忏来清净三业是基本功
,过去狮子吼在实修上第一建议也是礼佛拜忏,尤其当以惭愧心来自忏其业最为得力
。

礼佛时有个礼佛偈,可以上网搜寻忏公的礼佛偈解说。

祝  菩提愿满
Tue Apr 24 21:39:39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35
@Facebook
同意,忏法也很重要。周利盘陀伽尊者、慧能大师,一个记性差,一个不识字,一样
都能通达佛理,然而看似当下顿悟,亦是累世修行而来才有的深厚善根,对我们凡夫
而言集资净障的功课自然就更不能少了。

所以我认为,您後面提到的清净三业,才是「只要识字就可以读懂佛法经典」的关键
所在。反过来说,很多人没有清净三业,便无法如您所说「只要识字就可以读懂佛法
经典」。
Tue Apr 24 22:13:20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36
@Facebook
是的,您说得甚是。很多人以为跪下来拜那个没有生命的木头或是石头,怎麽会有什
麽神奇的「功效」?事实上礼佛拜忏的重点是在回归我们清净的佛性。阿含当中佛陀
对於一般来求教者多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或是先让对方「心意柔软」,
然後再加以阐释解脱离苦的出世间法。当我们能够有惭愧心,放下我执,心意柔软,
心情平静(定),然後头脑清醒(慧),於是能够理解世尊所要教导我们如何离苦的方法
。

当然,戒、定、慧三学的次第亦是很好的入手处。在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善知识之前
,先往正信的佛教道场寻求皈依,然後自行礼佛拜忏,在此同时可以在正信佛教道场
学习禅修,如禅一禅二,或打打佛七。先将心平稳下来,当我们准备好了,因缘具足
,善知识自然出现。这是我个人的看法,给您参考。??
Tue Apr 24 22:26:39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37
@Facebook
版主所写的问题 终究是想太多 这三个字

佛法 实际修行与理解修行方法是需要同时的

而怎麽知道是否方向错误

各教派皆有检视的方式

佛陀所证 原本就不存在这个世间 只是为了听法者体悟 而有所谓佛法

既然是以听法者体悟为目的  内容就会因听法者的状况而有不同 甚至大相迳庭的状
况

宗教传播 难免有当地原生宗教的影子

当地人会用原生宗教与之混用 久而久之就形成

像现在很多道教宫庙也有佛教的影子

佛法不只是学问 而是需要实践 实证

至於理解 原本就会因为每个人的旧有思考习惯而有不同的解释

像目前正在看我写的这篇回覆的你 你的想法绝对不会只是文字上

而是文字连结之後 自己所认为文字背後所表达的意义

不可能离开自己的认为

所接受的不一定会跟作者我所想表达的意思一样

因为正在看这篇回覆的你跟我的思考方式不一定一样

□□□□□□□□□□□-

怀疑论 是怀疑自己是否理解错 但是不需要一直在理解上打转

因为 原本就很难copy别人的理解

实践之後的体会 可以□别是否理解错误 走错方向
Thu Apr 26 23:19:00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38
@Facebook
从您的回应看起来,应该是没抓到我的问题核心,我後来留言的补述也包含了实修与
闻思同时进行仍有疑虑。我所指的怀疑论也是哲学上知识、信念有效性的问题,只是
我没有乱丢术语出来,但这谈下去就离题了。

总之我满同意前面法友的看法,您可往上看看参考我们的讨论。
Fri Apr 27 09:42:56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39
@Facebook
要避免落入怀疑论的旋涡中,可以先认清自己内心这份怀疑力道的状态。

若自心起疑,而起轻挑被疑或是鄙视。那麽大致是偏向自心疑毒作用,怀疑只是这股
力道的诱因。

若是自心起疑,但不否定,只待保留。那麽也无需担心参考多少人而被卷入後退问题
,因为相近的疑论,不论多少只是一种归类。经典为中心,疑论为切入角度。相同的
文字看久了,字与字的连结用意就会看的更清楚明了。
Tue May 01 05:15:10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40
@Facebook
个人的心得建议:

【在四部阿含经与五部尼柯耶的□围内,以经解经】:

四部阿含经与五部尼柯耶属於部派佛教,这是一套完整的修学系统,共有上万篇的经
文。

如果想要正确的理解阿含经的原始经义,大可在这上万篇的经文之中,交叉对读,
[以经解经],寻求正确的原始经义。

不宜以般若经、龙树中观的思想来诠释阿含经。

不宜以法华经、唯识、...的思想来解读阿含经。

当已经能够在这上万篇的经文之中,[以经解经]的正确理解阿含经的原始经义之後,
如果想要"融合"般若经、龙树中观、唯识、法华经....的思想,这就是个人的思想自
由了。

*** *** ***

【不要只读杂阿含经】:

四部阿含经与五部尼柯耶是一套完整的修学系统。

如果只读杂阿含经,而没有适当的对读其它的三部阿含经或五部尼柯耶,往往会因
[偏食]而发生[发育不良、畸形发展]的现象。

例如:

开口闭口都是:无常苦无我、断欲、断慢。

忽视了:培养喜乐心、培养善法欲:依欲断欲、依爱断爱、依慢断慢。

*** *** ***

以上.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_^
Sun May 06 21:16:53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Ivanovich Koznyshev
#41
@Facebook
依四念处,身不净则外无一物可得,心无常则内无一法可证。如此判断渐离人我
Fri May 11 05:30:35 20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