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後 能称愿回娑婆 这时候会不会入境随俗 又继续轮回呢? 如果成佛後就永不轮回 这三千大千世界的佛 只会有增无减 轮回的众生也就有减无 增了 我的理论正确吗?
末学觉得不对。因为整个想法落入了有见和断见中。 如果以众生增减来看,则这是有一神我的众生思想。而佛教思想强调的是缘起。众生 未生时,无所从来,灭後无所从去,而中间的生灭是缘生缘灭。所谓有因有缘世间集 ,有因有缘灭世间。 证得无馀涅盘之後,就不再有结生识,也就是不再产生有因果报心,因此也就不来此 世间。换句话说即是出世间,所以也不会有增加之意。 不知我的想法是否有误,还请诸大德指导。 另外,依据阿含经,佛或阿罗汉都是最後一世,此後不再轮回。
所做皆办,不受後有
先了解涅盘解脱是在说什麽?佛不是轮回而来,是慈悲度众乘愿而来。第二个问题: 一个大千世界多少众生多少劫才有一尊佛,比例差太多,这个问题算是十四无记
另外,也不要以九众居的观念来误解涅盘,得无馀涅盘界而般涅盘後,就不再於九众 间住。涅盘是一种永恒喜乐的状态,不会再不恒不安隐。因此,一旦得无馀依涅盘後 ,就不再有无常之苦。世间无常,九众居无常,有馀依无常,所以即使成真人,仍有 结束这无常之色身得无馀涅盘
那个,不好意思,因为我是很初学的,请问一下,什麽是「九众居」???
请参考增壹阿含第390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390.htm
Haber Cheng 非常感谢!:)
个人浅见,非依循古说,非论胜义谛。 众生数目无量,是否可解释成现代数学的无限大。若可以,那麽无限大扣除任何有限 数字,仍为无限大,不可说有减少。
成为零,不管多少个零,还是零。
佛法的确是灭法,而不是得法。所以才会有阀喻说。
以下依世俗谛而说。 比起佛是否会乘愿再来,大乘中更重要的问题,佛是否会真正涅盘(区别示现涅盘 )?成愿再来是示现涅盘的一个形式。 这问题大乘颇有争论,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说佛会真正涅盘,涅盘经说佛不会真正涅 盘。
其实在部派就热烈讨论佛涅盘的问题。佛无所来去,为证方知,佛来不来跟我们没太 大关系,要有关系就必须努力。例如佛在世很多人也没办法见佛,或是城东老母故事 ,要见佛就要自身努力创造见佛见法因缘,就算佛在我们面前不见得我们能够如何或 是根本不知道他是佛。我们修行不够离佛在世很远因缘不够、障碍深重无比惭愧。有 机会可以看看智论或其他经典怎麽说如何才能生在佛世,或是进一步见法。
我去翻了部派佛教的书,部派佛教没论佛是否会真正涅盘的问题。即使大众部主张佛 寿无边际,但此无边际主张没办法直接等於佛不真实涅盘主张。
杨灏灏 可议参考演培法师的《异部宗轮论语体释》或是悟殷法师:《诸部论师的思 想与风格》,然後找到部派对佛灰身智灭的讨论
圆毅 我查证於悟殷法师的书。
在阿含中外道问过去和未来有多少佛。佛答曰无量。不过最重要的是如果不把握住这 末法中的仅存正法,又要等很久之後才会有佛出世 参考杂阿含经文如下,之前有读经班的师兄在网上讨论过。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946.htm
佛法的根本在於解脱轮回~ 解脱圣者不受後有了,,,, 当然是指断了十二因缘的连锁反应,入灭後当然就?再轮回了。?? 这是法的必然(法尔如是),而不是藉由人的思考,可决定来舆不来的边见! 正法的解脱是指真正断了因缘的[流转],而成就解脱道。 若会再来,就是因缘相续的轮回道。?? ,,,,,。,,,, 不受後有的阿罗汉入灭,既一切无所求, 拔恩爱根本断生死流了, 就不会再有乘愿 再来的迷失。 杂阿含1091经~ 尔时,波旬而说偈言: 「上下及诸方,遍求彼识神,都不见其处,瞿低何所之?」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如是坚固士,一切无所求,拔恩爱根本,瞿低般涅盘。」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str=%E5%BF%83%E8%A7%A3%E8%84%A B&path=SA1091.htm
佛的一切是佛跟佛才能互相了解的,?生是以自己的知见去了解,那其实都是自己的 妄想,在自己还未成佛前其实都是多馀的。
11.如来死後还存在吗? 12.如来死後不存在了吗? 13.如来死後既存在又不存在吗? 14.如来死後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吗? 佛陀死後如何的问题,是属於十四无记。人类的语言词汇太贫乏,而且又太容易执取 。所以无法谈清楚这类的问题。
佛法跟其他宗教不同,就是在於[无我]! 但是人们只要想到无我,就会幻想成[我]的毁灭,神经系统就会因此而紧张起来了。 ?? 总之~人的心理上有两种深根蒂固的意念,,, 那就是[自存]和[自慰]! 人类为自慰,创造了上帝,从中想依靠上帝的保护。 人类也为了自存, 想出了灵魂(神我)不灭的主意,才能得到恒古长存。 这样的想法都来自於人类内心的恐惧与贪婪。?? 这都是一种自我的边见,而不如实知缘起中道的内涵,才导致如焰摩迦一般,,, 如来死後还有,或没有的错误认为?? ,,,,,,,,, 焰摩迦的邪见~ 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 时,有众多比丘,闻彼所说 ,往诣其所,语焰摩迦比丘言: 「汝实作是说:『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 坏命终,更无所有。』耶?」 答言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104.htm
我不否定追求真知的企图心,因为它造就了如同天文、物理学那般的美好知识,只是 您的问题似乎无法在现世时被证实?! 若探究该问题能饶益您或他人解脱相续烦恼,或者能饶益您或他人有明、有慧、得正 觉、向於涅盘,那这样问似乎是好的,所以您认为探讨的过程有助於促成这样的成果 吗? 或者请问,您如此想证实理论的动机是甚麽?
确实如是~ 讲到重点了,我们一直在讨论边见,邪见或是大乘所说的[空],还是释迦牟尼佛讲的 因缘法则,,, 它背後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麽? 我想应该要聊到这个区块,才算是完整性的论述,,,?? 在中观的著作者龙树说,,大乘说空法为离诸见故,,。 释迦摩尼佛发现因缘法,其背後不也是要让我们了知一切法因缘生,因缘灭,故无常 ,无我,了?可得下,,, 进而让我们放下我见执著而已! 我想这才是释迦摩尼佛开显佛法的离苦之道的重点 。?? 否则我们都只是在於,有或无,空或不空,的形上哲理做探索, , 若持此心态,恐怕真会形成,自我知识高人一等的慢心而已。?? 就如同法句经爱欲品338偈~ 树根深邃的大树,砍了以後还会重生。 有爱欲的谮在,苦不断重生,,,所以佛法修行的核心,既在砍断爱欲的发展。 离此核心~ 所讲一切知见,恐皆非佛法的首要重点。??
的确是这样,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必须是从知苦观察起,没有这个基础很容易偏离正道 ,最终落於不著边际的空谈。而因缘法的实际运用,则是紧贴著十二因缘的演绎,最 终目的仍是在於十二因缘的还灭,也就是离苦与解脱。
这是否也是在增壹阿含365经中,所讲述的应由苦至乐,而不应由乐至乐。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365.htm
世俗谛中,有佛有众生。第一义谛,无佛无众生
吴佳轩 朋友: 我猜想您的最大的盲点在於: 您误认为成佛後,可以有两个选择: (1)成佛後,"回到"娑婆世界。 (2)成佛後,"永远"待在三千大千世界。 然而,您想一想: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成佛时,是否"回到"娑婆世界? ?? 释迦牟尼佛活到80岁,色身就死亡了,此即"涅盘"。 释迦牟尼佛既已涅盘,那他还待在三千大千世界吗? ??
值得思考??众生到底从哪而来,无始劫前,无始劫後,不增不减,宇宙奥妙只有开悟 的人才知其所然
您说:【值得思考??众生到底从哪而来,无始劫前,无始劫後,不增不减,宇宙奥妙 只有开悟的人才知其所然】 正好相反! ^_^ 开悟的佛陀,认为以上的这些问题,毫无意义! ^_^ 完全证悟的佛陀,他的宇宙观、世界观会是如何呢? 建议您读一读:《赤马天子经》! ^_^ 《赤马天子经》 北传:杂阿含1307经, 别译杂阿含306经, 增壹阿含43品1经 南传:相应部2相应26经, 增支部4集45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67.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str=%E6%A5%AD&path=SA1307.htm
执著有众生有佛才会有增有减;不执著有众生有佛则不增不减
北传:长阿含21经 南传:长部1经 经中提到: 修行禅定的沙门、婆罗门,以禅定力回忆起前世,他回忆起:一生、十生、百生、千 生、、十劫、二十劫、三十劫、、、无数的过去世。 他观察无数的过去世,发现「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因此他就认定:「我 及世间是常」。 沙门、婆罗门虽然能够以禅定力观察到前世的种种现象,然而往往也只是:「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_^ 结果就是因为修行禅定,而生起种种的邪见! 没有具足佛法的闻思正见,即使努力修行禅定,能够观察无数的过去世,依然是无法 脱离常见与我见! 具足佛法的闻思正见之後,以禅定力如实了知:「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 ,才能不执取而成为解脱者。
有如虚空有边或无边,众生与佛有增或有减,难回□
这世界生物无数计, 若你的想法没有错, 也不会影响众生的数目, 例如您知道身上 有几只毛囊脂颟□吗? 上万只! 一个人相对於世间无数众生, 就如同一滴水之於大海; 大海并不会因为少了这一滴水 而有所改变呀!!
吴佳轩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於中百千万亿阿僧□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 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这就像是现代人看放烟火,那个烟火是越放越多,有增无减 呢?还是越放越少,有减无增呢? 其实,放烟火前,什麽也没有;放完烟火後,什麽也没有。不是吗?
这个形容很贴切,谢谢指点
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不?不减!
本来成佛,那大家都是佛为什麽还要来受苦?还要来学佛?
熟读圆觉经前三章就知道了!
圆觉经第四章正是金刚藏菩萨替末法众生提出此一问,为什麽世尊说众生本来成佛 ?非常精彩!
菩萨不畏生死,故投胎再来普渡众生。要修到八地以上位阶的菩萨才没有隔阴之迷。 如果破除事障,但不愿意再投生下凡度众,理障未能尽除,虽可断轮回,但未能究竟 圆满。以上若有误请多指正。
请教那菩萨不就永无法脱离轮回了?
菩萨心境上已离轮回相,视凡夫眼中所谓的轮回如幻,无所畏惧。凡夫才有"轮回相 ",执著有个轮回需要脱离,菩萨没有轮回相,没有如何脱离的问题。 就像水中的月亮,凡夫执著於要把它捞出来,但菩萨知道那是倒影,虚幻不可得,於 是没有要把它捞出来的想法。想著如何脱离轮回就好比想著如何捞出月亮一样。 凡夫之所以为凡夫,是因为有"想要这样"、"不想要这样"的心念。"想要"脱离轮回就 是如此,凡夫视轮回为苦,故想逃离,正如同凡夫看到喜欢的就贪、不喜欢的就嗔。 菩萨不会"想要甚麽"、"不想要甚麽",只有"本来该"做甚麽。
王沐豪 何谓想要?不想要?本来就要? 例如晚餐时我夹了块鸡肉,也没多想什麽就吃了,这是我想吃而行?还是本来就当行 ?
那是"想要",念头发动之机没有觉察到,所以分不出来。如果故意不给你吃,还在你 夹的时候,用筷子把肉敲下来,於是你不高兴了,产生"不高兴"是因为有"不想要"的 境界现前,才生起的情绪。先有心念,才生情绪。
夹了块鸡肉这系列动作已经生起不知道多少念头。眼看到,"生心想吃",生心让手去 夹,直到放入口中咀嚼。为什麽知道你会有"生心想吃"呢?因为我假设,换成馊水时 ,你就会"心生想离了",更不会有夹起来, 放入嘴的心念与动作。为什麽你不举馊水 ,偏要举鸡肉呢? 里面必然有好恶的分别。假设今天换成佛弟子去乞食,人家倒馊水 给他,他一点也不生气,欢喜的吃了,这就是不分别,而他吃的动作才是"本应该做 "。同样是吃,里面大有差别。
换个更直接了当的说法,什麽是本来该行的呢?五常,仁义礼智信。有恻隐仁心的行 为,不会去夹鸡肉的,他会怜悯鸡与我本同一性,且鸡要受被宰杀之苦只为了满足我 口腹,理所不当为。心生应当灭除一切众生包含鸡的苦难,符合仁与义,则是"应该 做"。
为什麽五常是应当做呢?因是与本性真如相应所发出来的,本性是清净平等,仁心是 起於同理心,感同身受,此即相应平等心。义的本义即是为所当为,做应当做的。礼 也是有所不为,也是由平等心所发。智则是真如本觉,本来就具足一切智,所以当然 是真如相应。信则是永恒不变,更与真如不生不灭相应。所以佛陀制定五戒,即是不 让人去违背五常,否则与本性大相迳庭。杀即不仁,盗即不义,淫即失礼,妄则失信 ,酒即不智。此五戒也是为了保护本性光明能够显露。
佛陀时代,佛陀及僧团,就是因为没有吃素,而屡屡遭受外道的批评与责难! 释迦牟尼佛说:「迦叶佛也是因为没有吃素而被外道批评责难!迦叶佛因此缘故,跟 外道解释:何谓荤腥?...」 提婆达多宣称自己比没有吃素的佛陀更为清净。 提婆达多提倡吃素,强调"吃素"才是清净的修行,以这非法非律破坏僧团的和谐,导致 僧团分裂,造下极大恶业! 佛陀严正坚持"三净肉"的戒律原则,不允许强制僧人吃素。
Jiss Ye 吃素好比本来要上死刑台的犯人 让她少点痛苦而已 不代表他吃了有罪 因 为生为生畜必有因果 或许对自身道德高的可以自我约束 但是强迫的就是会造成分裂 傲慢心跟种种问题 同意说法
佛陀没有强调吃素,但要学佛者应不食肉。 金刚经论所说:「单犯食肉戒者,其中或有单犯食肉,必落神道,上品鬼王,中品夜 叉,下品罗刹;受人祭拜,福尽气消,随业轮回,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又因後期 已有密咒教导,所以要令持咒有效,就要不食肉。佛陀於《楞伽经》中就告诉徒众, 要证得无上菩提者,不应食众生肉之十五种理由。《楞伽经》经云:「大慧!有无量 因缘,不应食众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1)谓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展转因缘,尝 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2)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 应食肉。(3)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4)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屠户及猎者 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5)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6)凡 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7)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 (8)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著故,不应食肉。(9)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 。(10)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11)多恶梦故,不应食肉。(12)空□林中,虎狼闻香 故,不应食肉。(13)令饮食无节故,不应食肉。(14)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 肉。(15)我尝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 有是处。」 世尊又於《佛说师子素?娑王断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靡不曾作父母亲属 、易生鸟兽,如何忍食。夫食肉者,历劫之中生於鸟兽,食他血肉展转偿命。若生人 间专杀嗜肉,死堕阿鼻无时暂息。若人能断一生食肉,乃至成佛无由再食。」以上大 多是宣导式地,未完全断大众食肉。
王沐豪 金刚经论是何人所言?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
王沐豪 大乘的..
佛法平等,大小乘是人的分别心去分的
王沐豪 既曰佛说为何称论?
末学不清楚,但是内容是给初入佛门的人学习的 http://www.taolibrary.com/category/category23/c23029.htm
王沐豪 就小弟所知,论者是历代高僧之言,而这本论很诚恳,非以[如是我闻]开头 ,值得深究!
前面是如是我闻开头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中清净台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 部。相与围□。听佛说法。时有无量初发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 念。佛说大法。我意不通。愿佛方便。浅处开示。令我等辈。悟佛知见。皆得道果。 若欲请问。不得近前。
王沐豪 连论都用如是我闻?
楞伽经、楞严经、佛说师子素?娑王断肉经....,诸多大乘经典,都强调佛陀鼓励吃 素,禁止一切肉食(包含三净肉)。 这些大乘经典的说法,与比丘戒律是有冲突矛盾的!~ ^_^ 早期的佛教经典,例如:四部阿含经、五部尼柯耶,以及早期的律藏(比丘戒),都一 致说明: 佛陀时代,佛陀及僧团,就是因为没有吃素,而屡屡遭受外道的批评与责难! 释迦牟尼佛还说:「迦叶佛也是因为没有吃素而被外道批评责难!迦叶佛因此缘故, 跟外道解释:何谓荤腥?...」 *** *** *** 本社团的版规第4条: 【....所述经律,以南北传三藏中经藏和律藏为准,不包含论。倘若各经典有冲突, 基於此处为人间佛教社团、佛陀说法纯一满净的立场,以阿含经为优先判定,配合三 藏经典的交叉比对。】 依据阿含经及比丘戒律,可以判定:这些鼓励吃素、禁止三净肉的经典,是有问题的 !~ ^_^
谢谢 Jiss Ye。诚然,要解脱或修行得不得力,和吃不吃素并不是绝对的关系,北传 佛法僧团规定出家人要吃素,大家也都知道是政治因素所致。吃素的不一定是佛弟子 ,佛弟子不是用吃不吃素来判定。:) 简单来说,现代的佛弟子要不要吃素可以自行决定,佛法及解脱的关键不是在身体吃 什麽,而是心吃什麽。若身吃素食而心吃三毒则非佛法;若身吃一般食而心吃五戒十 善,四念处四正断四无量心等等即为诚我不欺的释家子弟。
为佛弟子,用心感应,经典只是大略,不因佛而佛,因觉悟心而佛
永离轮回是指不起心动念,心念上无生灭。有生灭相就是轮回。
「永离轮回是指不起心动念」这句可能要稍稍说明一下。 杂阿含卷九 #250 http://buddhaspace.org/agama/9.html#二五□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诃拘□罗言:「欲贪系根境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 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诃拘□罗!於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 欲贪才是关键,阿罗汉一样会吃喝拉撒睡,一样会冷会热,但解脱圣者不会因此而执 著或起爱乐或不爱乐想,以此而为解脱。 我的程度不好,如果有不精确或错误请同学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