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请问(依据佛经): 是否可贩卖佛像? -- 岚的自由天地:http://www.lanchang.com/ 无量智慧,无限慈悲-佛经钞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utra 岚的学佛心得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buddhafeeling 佛多媒体报 Ξ 狮子吼站 版面介绍: cbs.ntu.edu.tw ⊙ 健康饮食版 - 进入21世纪的饮食革命! BudaFood
前几天出国忍不住去嫖妓 请问是否犯了邪淫罪 如果是 等同已婚男士 外遇的上品不可毁罪吗 谢谢
之前於版上询问过关於佛教音乐的播放适宜时机,想再深入请教一下诸位前辈大德: 1.咒音(如大悲咒)不适合当背景音乐,而佛号适合,那其他如金刚经、心经 或是文殊颂等佛教相关音乐其适宜性为何? 2.众多佛教经典或各法门中,是否有哪些不适合一般人接触的?(如未受戒或其他条件等) 谢谢 ^_^
==> 於 scwei (scwei@Lion) 文中述及: : 之前於版上询问过关於佛教音乐的播放适宜时机,想再深入请教一下诸位前辈大德: : : 1.咒音(如大悲咒)不适合当背景音乐,而佛号适合,那其他如金刚经、心经 : 或是文殊颂等佛教相关音乐其适宜性为何? 我个人在大学时,心经用在walkman中边听边走校园,感觉很不错。 而有人则是在开车时放佛号声或大悲咒等,多少有行车平安的感觉。 正式一点的话,可去体验寺院中的梵呗或者参考高级素食馆内的佛教音乐, 多多参观比较,佛教音乐殊胜的地方~~ : 2.众多佛教经典或各法门中,是否有哪些不适合一般人接触的?(如未受戒或其他条件等) ^^^^^^^^^^^^^^^^ 因人而异。任何法门都有人出问题,去探究原因多少与学习心态有关。选择好的 道场及明师。或者建立正确的学习心态,才是重要的,现在的法门,据个人粗浅 的了解,大多是适合一般的。如果要求其它,这个部分只有自求多福了。毕竟, 出问题的不少~~ : 谢谢 ^_^
诸位师兄 末学想请问一下 "独头意识"的英文应该怎麽说呢? 或者网路上哪里能够找到唯识的英文网站呢? 感恩您 阿弥陀佛! 末学感恩合十
请问各位大德 什麽是佛的五智呢? 能否为後学作简单的解释。
※ 引述《sean (sean)》之铭言: > 请问各位大德 > 什麽是佛的五智呢? > 能否为後学作简单的解释。 忘了说声道谢了! 谢谢。
※ 引述《sean (sean)》之铭言: > 请问各位大德 > 什麽是佛的五智呢? > 能否为後学作简单的解释。 五智 http://sql.fgs.org.tw/webfbd/text.asp?Term=五智 梵语 pa□ca j□□n□ni。<一>密教开立大日如来之智 体为五,称为五智,而以五智配当五佛、五部。此系菩 提心论、□藏记等所说。(一)法界体性智□]梵 dharma-dh□tu-svabh□va-j□□na),第九阿摩罗 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世间、出世间等诸法 体性之智。配列於中央大日如来与佛部。(二)大圆镜智 (梵 □dar□a-j□□na)》1161 A第八识从有漏转 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显现法界万象圆明无垢之智。配 列於东方阿□如来与金刚部。又作金刚智。(三)平等性 智(梵 samat□-j□□na),第七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 所得之智,即具现诸法平等性之智。配列於南方宝生如 来与宝部。又作灌顶智。(四)妙观察智(梵 pratyave k□a□□-j□□na),第六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 智,即巧妙观察众生机类而自在说法之智。配列於西方 阿弥陀佛与莲华部。又作莲华智、转法轮智。(五)成所 作智(梵 k□tynu□□h□na-j□□na),前五识从有漏 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成办自他所作事业之智。配列於 北方不空成就佛与羯磨部。又作羯磨智。以上系就金刚 界之情形而言;若就胎藏界而言,则五智所配列者,次 第为大日如来、宝幢如来、开敷华如来、无量寿如来、 天鼓雷音如来。此五智又有别相、各具二义:(一)别相 ,以五智配当五佛、五部,是为别相之义。(二)各具, 一切佛各具五智,是为各具之义。此即密教特有之「而 二不二,即离不谬」之深旨。〔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 轨经卷二、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略述金刚顶 瑜伽分别圣位法门、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 念佛成佛仪轨、即身成佛义〕 <二>指佛所得之五种智 。出於无量寿经卷下、略论安乐净土义。即:(一)佛智 ,总称佛之一切种智。(二)不思议智,谓佛智能以少作 多、以近作远、以轻为重、以长为短,反之亦可,故称 不思议智。(三)不可称智,谓佛智泯绝称谓,非相非形 ,超越对待。(四)大乘广智,谓佛无所不知,无烦恼不 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五)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谓佛智如实而不虚妄,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遍照万 法,无与伦比,如法而照,其照无量。又两卷无量寿经 宗要复以不思议智配於成所作智,不可称智配於妙观察 智,大乘广智配於平等性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配於大 圆镜智。〔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慧远)、无量寿经义疏□]吉藏)、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 <三>圣者所证得 之五种智。出於成实论卷十六。即:(一)法住智,了知 诸法生起之智。(二)泥洹智,了知诸法灭尽之智。(三) 无诤智,与他无诤之智。(四)愿智,於诸法中无障碍之 智。(五)边际智,得最上智,於增损寿命之中可得自在 力。
请问一下 有什麽经典详细记载 修学次第..
※ 引述《fike (fike)》之铭言: > 请问一下 > 有什麽经典详细记载 > 修学次第.. 呵呵~多问多看你就知了.... 六祖坛经可以参考看看...
※ 引述《fike (fike)》之铭言: > 请问一下 > 有什麽经典详细记载 > 修学次第.. 从初学入手开始讲的是:阿含经。精华区有篇文章,转贴於此,需要更多 资料的话,就自己去翻罗。(此篇取自目录[我是初学者,该如何入门]) 作者 abstsai@ms1.hinet.net (Post Gateway), 信区: BudaHelp 标题 [学佛入门] 时间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Sun May 3 18:55:23 1998) [答 Ek 同学] >老师,我看过你关於修学佛法上的次等 >。我自己有一点乱。比较每样都想学。 >但是,也觉得这样态度是不对。所 >以,现在再一次请教老师我们(修行者 >)应如何修学佛法。 没有不对,佛子本来自然而然就会都想学每一样的。 修学之法最好就是 "时空情境" 的方式进行: 1)想像我们在古时,听闻世尊说法,那麽一定是和阿难、大迦叶他们 一起学。当然就会由《阿含》法听起。 因此先 "听" 阿含法。是故 "看经" 是错误的,展开阿含时,一面 读要一面 "听"。 线上许多同学都能领略在 "听" 阿含时的快乐,老老老师兄们 的个性、辩才跃然纸上,因而我们也乐趣无穷,更因此能体会阿含 诸法的要点。 能 "听" 阿含,自然能守戒,能戒则能有定,自然有慧。自然 的戒,就是 "无心法忍" --不必刻意的去 "严守" 。 2)当我们有了基本的 "能力" (如五戒能守、禅定自在),那麽进一步 读方等、华严、般若诸经时,因为有了基本功夫,经上所言的境界 我们更可以印证,经上的种种便能明白。在这一阶段上培养基本功 的方法是戒、定,能戒就是慈悲,能定就是智慧,入了慧地,便是 具有菩萨身的资格了。 3)随著境界的开展,最後我们必须要为我们自己的入灭作准备,密部 经典便是入灭的功课。密部的功夫无他,也是守戒、禅定。 我们比古时先贤幸运的地方是,三时期的经典可以同时参看对 照,这给我们更多触类旁通的机会,但是也由於如此,大量的伪经、 伪法、以明的或暗的方式扰乱行者的判断。这也是一种困境。 我想世尊入灭前强调以戒为师、众善奉行,这当中 "何为戒? 何为众善?" 正是修行者要一再思索的主题。 菩萨行者无戒相,不像比丘有标记,因而我们常受环境压力、 引诱,因此守戒更难,要行善法也是一样,何者为善法?六波罗密 的实践似乎很难贯彻、落实,因而需要付出更大的功夫。 祝您顺利。 发信人: abstsai@ms1.hinet.net (Post Gateway),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请问蔡老师一个问题! >末学看了下面的文章,有点看不懂呢! >1."听经"与"看经"的差别在哪里? >2."听经"是指到庙里听师父讲经吗?还是有其他的"听法"? 当您在读经时,想像自己就是坐在大众中的一位,听著世尊 讲法,如果在坐的是“比丘千二百五人俱”,您就那千二百五十 人当中的一人,如果是十方世界众生来集,您就是那十方众生之 一。 坐在课堂上您是打盹呢?还是认真听讲?随您的意,但是每 次打开经文时,您就要化身的佛经里面去。 现在我们来想,这次如果世尊是对四众说法,如果您是当时 一位在家居士,世尊说法时一定是说四众能了解的法,所用的比 喻、逻辑一定简单易懂的,那麽我们就要想到: 为何世尊这样说?为何用这比喻?为何有人这样发问?..等 等。思考这问题时要用当时的人的水平来思考。虽然汉译是经过 汉化了的,但是古译经大师一定会考虑到当时的中国地方的语法 和实例,而采用适当的语汇,一些无法找到合适语的就是保留的 “五不翻字”。 这样子借读经而“听经”,才会有深的体验。所以我们提倡 由“阿含经”入手,因为阿含是世尊最初的课程,读过阿含後, 再读後期出现的“大乘”经典,我们比较会知道有些地方可能和 世尊的说法相抵,从而不会走偏。 这就是“听经”的正确方法,因为阿含经包含很多实修的禅 法在内,因此也要学习著禅坐,以便清净我们的意识。 这样一面读一面作,还可以上网和大伙讨论经义、禅坐的问 题,学佛之路会顺一些。
※ 引述《fike (fike)》之铭言: > 修学次第.. 可参考这篇经文: <中阿含、九、七、三八> <<<<<<<<<<<<<<<<<<<<<<<<<<<<<<<<<<<<<<<<<<<<<<<<<<<<<< 尔时,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 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 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欲为灾患,生 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世尊为彼说如是法已, 佛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胜上心、一 向心、无疑心、无盖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 说正法要。世尊即为彼说苦、习、灭、道,彼时郁伽长者 即於坐中见四圣谛苦、习、灭、道。犹如白素,易染为色, 郁伽长者亦复如是,即於坐中见四圣谛苦、习、灭、道。 <<<<<<<<<<<<<<<<<<<<<<<<<<<<<<<<<<<<<<<<<<<<<<<<<<<<<<< -- 秋风无情,叶飘落;劝君莫采集,犹空华过。 -arkii-
请问诸位大德何为<正念>呢(thanks)
※ 引述《p0145263 (小元)》之铭言: > 请问诸位大德何为<正念>呢(thanks) 如果以最简单的白话来说,是不是可以说 该作的事赶快作,不该作的的事就不要作, 不要拖来拖去还牵拖一堆,结果正事都没作 ,这样就比较笨,或是太胆小也要找出原因 ,这样应该也算正念喽??
※ 引述《p0145263 (小元)》之铭言: > 请问诸位大德何为<正念>呢(thanks) 有所谓四念住,即是正念的最核心内容, 这方面您可查一下佛学辞典,站上 www 版也 有提供连结。 扩大解释来说,正念可称之为「正意」、 「正当的深思熟虑」,亦可视之为反观自身与 积极的负责。这正与漫不经心或粗心大意相反, 因为不道德的行为或是无法履行自己的业务, 常由於漫不经心或粗心大意。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请问诸位善知识大德: 一.为何佛性是不善不恶.不垢不净的? 二.请问要如何完整的持修金刚经法门? 该法门的主师(神)是那位师尊? 谢谢 南无阿弥陀佛
※ 引述《tty (一心称名)》之铭言: > 请问诸位善知识大德: > 一.为何佛性是不善不恶.不垢不净的? 善恶垢净都是相对的概念。没有这一个就没办法突显另一个。 可是纯粹的东西就没得比较了。所以不必用比较的概念去诠释他。 如果一个东西可以被比较,他就不是纯粹的。 > 二.请问要如何完整的持修金刚经法门? 不懂,不会。 > 该法门的主师(神)是那位师尊? > 谢谢 > 南无阿弥陀佛 佛是四生慈父、三界大师。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是我的佛父,是我在这里 残存良知的保温处。我不想去和别人争,可是我也不想、也难保绝对不受 伤害,在我两难的矛盾情愫里,使我仍然得以安立。
※ 引述《tty (一心称名)》之铭言: > 请问诸位善知识大德: > 一.为何佛性是不善不恶.不垢不净的? 「空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以「空间」为例,是乾净还是脏? 无从说起。 至於「佛性」的基本定义是「成佛的可能性」, 不过後人也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法,为免成口头禅, 就不提了。 > 二.请问要如何完整的持修金刚经法门? > 该法门的主师(神)是那位师尊? 这是大哉问。如果要真正完整,那就要无我 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 无非法相。每一项都是要扎实去闻思修的,光是 「无我相」修成就是贤圣了。 当然,就方便法来说,诵念《金刚经》也算 是金刚经法门,那就很好办 :) 《金刚经》是释迦牟尼佛所宣讲,因此自然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正念】 ------------------------------------------------------------------------- ------- (术语)八圣道之一。离邪分别而念法之实性也。起信论曰∶‘心若驰散,即当 摄来住于正念。’慧远观经疏曰∶‘舍相入实名为正念。’ ------------------------------------------------------------------------- -------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正念】 ------------------------------------------------------------------------- ------- 正确的念头,亦即时常忆念正道,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是八正道之一。 ------------------------------------------------------------------------- -------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念】 ------------------------------------------------------------------------- ------- 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五停心 者,多散众生数息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 众生念佛观也。) ------------------------------------------------------------------------- -------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正念】 ------------------------------------------------------------------------- ------- p0498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一页云∶复言∶世尊!云何正念?世尊告曰∶勤修止观。 诸瑜伽师,依止三相;时时于彼三种相中及不放逸俱行境界,心现明记;超越远离 修道加行。 二解 如八支圣道中说。 三解 瑜伽十八卷二页云∶云何正念?谓为永断上分诸结,复更修习四种念住;乃至 修习三十七种菩提分法。 四解 此是四念住中正念。瑜伽八十三卷九页云∶言正念者∶不忘教授故。 五解 显扬二卷十五页云∶七、正念。谓于修道中,乃至思惟诸谛故;或依奢摩他 道,或依毗钵舍那道,或依双道,于所修习择法正勤喜安等持舍遍觉支中,念及正 念随念诸念不忘念心明了性;及不忘失极不忘失极不忘失诸法性。 六解 法蕴足论五卷十三页云∶云何正念?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 道,无漏作意相应所有念,随念,专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失法性, 心明记性;是名正念。 七解 品类足论八卷二页云∶正念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 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念,随念,别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 不漏,不忘法性,心明记性;是名正念。 ------------------------------------------------------------------------- ------- FROM:【法相辞典】
各位好.有两个问题请教: 1. 在 杂阿含经 (卷12) (二九一)中 ............. 若诸沙门.婆罗门於世间可念端政之色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 无常.苦.空.非我。彼爱则离。爱离故亿波提离。亿波提离故则苦离 ^^^^^^ 。苦离故则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离。 .............. 请问 亿波提 是什麽意思? 2. 在 杂阿含经 (卷12) (二九二) .............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说。汝亦知此。於彼彼法起彼彼法。 生彼彼法。灭彼彼法。灭止.清凉.息没。若多闻圣弟子无明离欲而生明 ^^^^^^^^^^^^^^ 。身分齐受所觉。身分齐受所觉时如实知。若寿分齐受所觉。寿分齐受所觉 ^^^^^^^^^^^^ ^^^^^^^^^^^^ 时如实知。身坏时寿命欲尽。於此诸受一切所觉灭尽无馀。 ................ 2.1 请问【无明离欲而生明】和 金刚经 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否相同? 离欲(贪嗔痴)是否就是无所住? 2.2 请问【身分齐受所觉】和【寿分齐受所觉】是什麽意思? 谢谢!祝您平安无烦恼!!
※ 引述《JW (ljw)》之铭言: > 1. 在 杂阿含经 (卷12) (二九一)中 > ............. > 若诸沙门.婆罗门於世间可念端政之色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 > 无常.苦.空.非我。彼爱则离。爱离故亿波提离。亿波提离故则苦离 > ^^^^^^ > 。苦离故则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离。 > .............. > 请问 亿波提 是什麽意思? 十二因缘□面的「取」。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引述《JW (ljw)》之铭言: > 2. 在 杂阿含经 (卷12) (二九二) > ............. >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说。汝亦知此。於彼彼法起彼彼法。 > 生彼彼法。灭彼彼法。灭止.清凉.息没。若多闻圣弟子无明离欲而生明 > ^^^^^^^^^^^^^^ > 。身分齐受所觉。身分齐受所觉时如实知。若寿分齐受所觉。寿分齐受所觉 > ^^^^^^^^^^^^ ^^^^^^^^^^^^ > 时如实知。身坏时寿命欲尽。於此诸受一切所觉灭尽无馀。 > ................ > 2.1 请问【无明离欲而生明】和 金刚经 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否相同? > 离欲(贪嗔痴)是否就是无所住? 这个问题非常好。我觉得是一样的,不知其馀各先进看法如何。 > 2.2 请问【身分齐受所觉】和【寿分齐受所觉】是什麽意思? 以下是「身分齐受所觉」的另一段相关经文: <杂阿含、三十四、九六九> <<<<<<<<<<<<<<<<<<<<<<<<<<<<<<<<<<<<<<<<<<<<<<<<<<<<<<<<<<<<<<<<<<<<<<<< 有三种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此三种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 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彼触集。则受集。彼彼触灭。则受灭。寂静. 清凉.永尽。彼於此三受。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彼彼受若集.若灭.若味. 若患.若出如实知。如实知已。即於彼受观察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 舍。彼於身分齐受觉如实知。於命分齐受觉如实知。若彼身坏命终後。即於尔时一 切受永灭.无馀永灭。彼作是念。乐受觉时。其身亦坏。苦受觉时。其身亦坏。不 苦不乐受觉时。其身亦坏。悉为苦边。於彼乐觉。离系不系。於彼苦觉。离系不系 。於不苦不乐觉。离系不系。於何离系。离於贪欲.□恚.愚痴。离於生.老.病 .死.忧.悲.恼苦。我说斯等。名为离苦 >>>>>>>>>>>>>>>>>>>>>>>>>>>>>>>>>>>>>>>>>>>>>>>>>>>>>>>>>>>>>>>>>>>>>>>> 「寿分齐受所觉」我也不确定是何义,一定是跟寿命有关就是了, 很可能就是《金刚经》中的「寿者相」?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引述《JW (ljw)》之铭言: > > 2. 在 杂阿含经 (卷12) (二九二) > > ............. > >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说。汝亦知此。於彼彼法起彼彼法。 > > 生彼彼法。灭彼彼法。灭止.清凉.息没。若多闻圣弟子无明离欲而生明 > > ^^^^^^^^^^^^^^ > > 。身分齐受所觉。身分齐受所觉时如实知。若寿分齐受所觉。寿分齐受所觉 > > ^^^^^^^^^^^^ ^^^^^^^^^^^^ > > 时如实知。身坏时寿命欲尽。於此诸受一切所觉灭尽无馀。 > > ................ > > 2.1 请问【无明离欲而生明】和 金刚经 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否相同? > > 离欲(贪嗔痴)是否就是无所住? > 这个问题非常好。我觉得是一样的,不知其馀各先进看法如何。 略有差别,应所住而生其心是般若经中所言的断一切分别之见, 故心经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离欲而生明是进入应无所住而 生其心的前方便。生何等心?菩提心即是 > > 2.2 请问【身分齐受所觉】和【寿分齐受所觉】是什麽意思? > 以下是「身分齐受所觉」的另一段相关经文: > <杂阿含、三十四、九六九> > <<<<<<<<<<<<<<<<<<<<<<<<<<<<<<<<<<<<<<<<<<<<<<<<<<<<<<<<<<<<<<<<<<<<<<<< > 有三种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此三种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 > 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彼触集。则受集。彼彼触灭。则受灭。寂静. > 清凉.永尽。彼於此三受。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彼彼受若集.若灭.若味. > 若患.若出如实知。如实知已。即於彼受观察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 > 舍。彼於身分齐受觉如实知。於命分齐受觉如实知。若彼身坏命终後。即於尔时一 > 切受永灭.无馀永灭。彼作是念。乐受觉时。其身亦坏。苦受觉时。其身亦坏。不 > 苦不乐受觉时。其身亦坏。悉为苦边。於彼乐觉。离系不系。於彼苦觉。离系不系 > 。於不苦不乐觉。离系不系。於何离系。离於贪欲.□恚.愚痴。离於生.老.病 > .死.忧.悲.恼苦。我说斯等。名为离苦 > 「寿分齐受所觉」我也不确定是何义,一定是跟寿命有关就是了, 照经文上下文义来看,佛先说明受的特徵,是因缘生法,由触所生, 触灭则受灭,触生受时如实知是触生(集),而生受,此受是乐(味) 是苦(患)是不乐不苦(出)如实知之,触灭亦如是如实知之,能如实 知触受生灭,因而能观察无常观生灭离欲灭尽舍等法 接下来,佛就说,身和命(寿)也是依如同(齐)观察受一样的方式去 如实观察,身命也是因缘生灭的,特别是无论一生是乐受苦受不苦不 乐受,身命照坏不误,悉为苦边(这是指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皆是苦 ,所谓观受是苦,苦受是苦苦,桨受是乐(坏)苦,不苦不乐受是为 行苦) 观受是苦,因而渐断爱取,则十二缘起不再相续,最後解脱於生老病 死愁叹苦忧恼 > 很可能就是《金刚经》中的「寿者相」? > Have a nice day!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有三种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此三种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 > 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彼触集。则受集。彼彼触灭。则受灭。寂静. > 清凉.永尽。彼於此三受。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彼彼受若集.若灭.若味. > 若患.若出如实知。如实知已。即於彼受观察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 > 舍。彼於身分齐受觉如实知。於命分齐受觉如实知。若彼身坏命终後。即於尔时一 > 切受永灭.无馀永灭。彼作是念。乐受觉时。其身亦坏。苦受觉时。其身亦坏。不 > 苦不乐受觉时。其身亦坏。悉为苦边。於彼乐觉。离系不系。於彼苦觉。离系不系 这□离系不系就中文字面看来有两种解释 1. 离开了系,不再被系 2. 离开 系与不系 两者都说得通,原意为何可能要对照巴利文 但我个人觉得第2者更能策发我用功正确的 方向,供大家参考 人们常觉得被苦的事物所困绑,进一步听了 佛的声闻教法,也能认知乐的事物也是困绑 ,再深一层能渐渐发现不苦不乐(大多数人 对不相应法的状态)也是苦受 这三种受以及引发受的触,并不是真正能束 缚我们的原凶,烦恼与业才是,而宿业无量 ,并且烦恼才是业的根本,所以接下来经上 说: 於何离系? 从该处以下所言的东西 (烦 恼) 才是我们要离系的对象 所以当某事引发了苦受,如果真正知道努力 的重点,就知道接下来应该怎麽做?平日若 不多精进,知道怎麽做和能不能正确实行又 是两回事的 > 。於不苦不乐觉。离系不系。於何离系。离於贪欲.□恚.愚痴。离於生.老.病 > .死.忧.悲.恼苦。我说斯等。名为离苦 > 「寿分齐受所觉」我也不确定是何义,一定是跟寿命有关就是了, > 很可能就是《金刚经》中的「寿者相」? > Have a nice day!
※ 引述《mylee (六度)》之铭言: > 接下来,佛就说,身和命(寿) 定义上来讲,「命」也就是「寿者相」(或在某些译本是「寿者想」)。 用「身」与「命」来讲的确比较清楚(经中的惯用词),谢谢 mylee 罗。 > > > 2.1 请问【无明离欲而生明】和 金刚经 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 > 离欲(贪嗔痴)是否就是无所住? > > 这个问题非常好。我觉得是一样的,不知其馀各先进看法如何。 > 略有差别,应所住而生其心是般若经中所言的断一切分别之见, > 故心经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离欲而生明是进入应无所住而 > 生其心的前方便。生何等心?菩提心即是 谢谢 mylee 的分享。这边有一点补充供作参考,对大多人也分不出 来,还没读过《大般若经》的人可跳过: 《大般若经》中是自然觉悟的「无分别无无分别」,不过不是作意 「断分别」,有的话也是「断分别爱憎」之类,而不是断「正分别」, 佛陀表示应有不起贪嗔痴的「正分别」。 「我见」这些邪见的确是要断,不过不是【断】一切分别见,而是 觉悟【无】分别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寻《大般若经》的相关关键字, 或许会有所启发。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引述《mylee (六度)》之铭言: > > 接下来,佛就说,身和命(寿) > 定义上来讲,「命」也就是「寿者相」(或在某些译本是「寿者想」)。 > 用「身」与「命」来讲的确比较清楚(经中的惯用词),谢谢 mylee 罗。 感谢 DavidChiou 和 mylee 的解说. > 谢谢 mylee 的分享。这边有一点补充供作参考,对大多人也分不出 > 来,还没读过《大般若经》的人可跳过: > 《大般若经》中是自然觉悟的「无分别无无分别」,不过不是作意 > 「断分别」,有的话也是「断分别爱憎」之类,而不是断「正分别」, > 佛陀表示应有不起贪嗔痴的「正分别」。 > 「我见」这些邪见的确是要断,不过不是【断】一切分别见,而是 > 觉悟【无】分别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寻《大般若经》的相关关键字, > 或许会有所启发。 > Have a nice day! 【无】分别见的另一层意义是否会是不执著?在 杂阿含经 (卷12)(二九八)中 .......................... 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後际.不知前後际。不知於内.不知於外. 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 .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 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於六触入处 。不如实觉知。於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 这里说明了何谓【无明】!但也说明了何谓【明】!【明】是如实觉知,而不是 无分别!
有没有人作课作到一半,突然分心想先休息玩一下 ,再继续念经,这样怎麽办?
※ 引述《arkii (波士休)》之铭言: > 有没有人作课作到一半,突然分心想先休息玩一下 > ,再继续念经,这样怎麽办? 当然先念完拉 练习久了以後 这些念头会越来越少的 慢慢生活中每件事都比较能安住 这是个人的经验啦 没什麽根据 参考参考 being:)
以前刚学会念大悲咒时.也曾有这种念头.因为大悲咒太长.念到一半会很想休息(因 为我一次都念很多遍)後来我在念的空档.(念完一遍要接下一遍时)就喝几口水.润润 喉.再出发!这麽一来我就不再有想休息的念头了.而且还有重上发条.加满油的冲劲 哦!(好像有点夸张的形容词.不过我倒真的变得有精神.好继续的念下去)以上是我个 人经验.若有此困扰的人.不妨试试!
※ 引述《sea (宸妍)》之铭言: > 以前刚学会念大悲咒时.也曾有这种念头.因为大悲咒太长.念到一半会很想休息(因 > 为我一次都念很多遍)後来我在念的空档.(念完一遍要接下一遍时)就喝几口水.润润 > 喉.再出发!这麽一来我就不再有想休息的念头了.而且还有重上发条.加满油的冲劲 > 哦!(好像有点夸张的形容词.不过我倒真的变得有精神.好继续的念下去)以上是我个 > 人经验.若有此困扰的人.不妨试试! 点点头,我诵完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每一品时,都要喝一些水,不然真的到後面 没有声音,喉咙会有点难过。 不过念完一品之後,会想要努力加强马力念下去,直到念完一卷再休息。
谢谢回答 阿弥陀佛 愚痴执著的人
※ 引述《Pusa (慈悲)》之铭言: : 如果算命(一直以来算的都很准) : 说未来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能不能靠佛法转化 : 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 那可以求姻缘吗 佛法就是告诉我们一切都在我们的手里。 只是业力牵引,今生多不由己。 把重心放在精进自己上,也许会比求神拜佛好的多。 菩萨慈悲,但是神通不敌业力。 姻缘是两个人的交互缘分。 若菩萨真使得另一个人爱上自己,那事情就变的吊诡了.. 伤心时提正念,譬如念佛号,念的心无杂念,会比贪住在镜花水月的爱里踏实得多。 共勉之~:)
※ 引述《Pusa.bbs@ptt.cc (慈悲)》之铭言: > 如果算命(一直以来算的都很准) > 说未来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能不能靠佛法转化 可以啦。 就算不是佛法,以易经的角度而言,卦都有 凶中藏吉,吉中藏凶的说法。因此占卜或算命 的功能在於能事先知命而能所预防或减低伤害 的程度;如果是卜到好的卦,那麽,就要把握 机会好好加油或加码买进,使自己能好运久一 点。 从佛门的角度而言,佛门否定宿命论,而用业 来解释,业有不定业、定业两种;定业不可转 而不定业可转。 但依我们的程度而言,我们并不清楚目前的处 境是定业和还不定业,我们只好通通视为一种 烦恼,而灭除烦恼,佛法提供了许多方法,如 药师经、地藏经,□头就教人如何消灾祈福, 因此,建议不妨看看并依经中教导而行。 > 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 那可以求姻缘吗 可以呀,刚好今年的守护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呢,来许个愿吧: http://cbs.ntu.edu.tw/2004/ 另外,过两天就是观世音菩萨得道日(8月4日星期三),建 议不妨至正信正派的佛寺向观世音菩萨祝祷一下,说明你的 愿望,并请菩萨能许则许;如果没有时间,也无妨,持颂佛 经回向即可。 祝 好
※ 引述《Enthend (小麦草)》之铭言: : ※ 引述《Pusa (慈悲)》之铭言: : : 如果算命(一直以来算的都很准) : : 说未来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能不能靠佛法转化 : : 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 那可以求姻缘吗 : 佛法就是告诉我们一切都在我们的手里。 : 只是业力牵引,今生多不由己。 : 把重心放在精进自己上,也许会比求神拜佛好的多。 : 菩萨慈悲,但是神通不敌业力。 : 姻缘是两个人的交互缘分。 : 若菩萨真使得另一个人爱上自己,那事情就变的吊诡了.. : 伤心时提正念,譬如念佛号,念的心无杂念,会比贪住在镜花水月的爱里踏实得多。 : 共勉之~:) 现在很相爱 相处的也很好 不过算命提醒对方为双妻命 所以很难过 我也很想精进 以修行为重 但很难 很想向菩萨求这个缘分圆圆满满...
※ 引述《Pusa.bbs@ptt.cc (慈悲)》之铭言 > 现在很相爱 相处的也很好 不过算命提醒对方为双妻命 有法则有破,就算不是佛法,站在一位算命者的立场,也 应该提供解决方向,不是只有告诉对方有双妻命就结束了。 尤其本来男方不这样想,一听有双妻命,就真的去找一个人 来,或者合理化外遇的结果,也造成您的困扰,说实在的, 我不太赞同这样的说法。 > 我也很想精进 以修行为重 但很难 > 很想向菩萨求这个缘分圆圆满满... 我想这应是过渡阶段,如果过了这个阶段,缘分也圆满了, 也希望您能继续在佛法上精进而不退转。 祝 好
※ 引述《images.bbs@cbs.ntu.edu.tw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引述《Pusa.bbs@ptt.cc (慈悲)》之铭言 : > 现在很相爱 相处的也很好 不过算命提醒对方为双妻命 : 有法则有破,就算不是佛法,站在一位算命者的立场,也 : 应该提供解决方向,不是只有告诉对方有双妻命就结束了。 他的解决方式就是分开...但我真不愿意 : 尤其本来男方不这样想,一听有双妻命,就真的去找一个人 : 来,或者合理化外遇的结果,也造成您的困扰,说实在的, : 我不太赞同这样的说法。 : > 我也很想精进 以修行为重 但很难 : > 很想向菩萨求这个缘分圆圆满满... : 我想这应是过渡阶段,如果过了这个阶段,缘分也圆满了, : 也希望您能继续在佛法上精进而不退转。 谢谢您的安慰!! 希望真如您所说的 这是个过渡阶段 也希望缘分能圆满 对方也信佛 这是我唯一的希望 只是他没有很投入就是 认为偶尔诚心念念就好..
> : 应该提供解决方向,不是只有告诉对方有双妻命就结束了。 > 他的解决方式就是分开...但我真不愿意 那你去带他学佛就好....海涛法师说过算命的说他是双妻命..... > : 尤其本来男方不这样想,一听有双妻命,就真的去找一个人 应该说是有这方面的业感... > : 来,或者合理化外遇的结果,也造成您的困扰,说实在的, > : 我不太赞同这样的说法。
※ 引述《Pusa.bbs@ptt.cc (慈悲)》之铭言: > 谢谢您的安慰!! 希望真如您所说的 这是个过渡阶段 > 也希望缘分能圆满 对方也信佛 这是我唯一的希望 > 只是他没有很投入就是 认为偶尔诚心念念就好.. 两个信佛的男女交往一定比较圆满吗? 不见得 两个人少了包容,少了真诚,少了沟通... 那麽就算两人都是学佛的,吵起架来也不会输给一般男女 无奈末学看这种闹剧已经十多年了,唉~
※ 引述《Pusa.bbs@ptt.cc (慈悲)》之铭言: > 如果算命(一直以来算的都很准) > 说未来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能不能靠佛法转化 > 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 那可以求姻缘吗 > 谢谢回答 阿弥陀佛 > 愚痴执著的人 末学以为业力是可以转化的 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 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层次净化自己心灵 在世间里是物以类聚低 只要层次提高相信一定会有最圆满的果报低 凡事不强求 该是你的跑不掉的啦 阿弥陀佛!!!
我室友喜欢在□室里看A片,看A图 这个时後念经或是持咒或是看佛书的话是不是不太好? ps.念经持咒是指默念 还有,我室友说每次我打坐的时後,他就会睡不著 所以我跟本就没有地方打坐 可是我如果在睡觉前打坐的话,会比较好睡 觉得室友很莫明奇妙 喜欢熬夜吵人,打个坐也要管 唉,连个看佛书念经的地方都没有
※ 引述《wskevin (南无阿弥陀佛)》之铭言: > 我室友喜欢在□室里看A片,看A图 > 这个时後念经或是持咒或是看佛书的话是不是不太好? > ps.念经持咒是指默念 无所谓 只要自己不受影响 > 还有,我室友说每次我打坐的时後,他就会睡不著 > 所以我跟本就没有地方打坐 > 可是我如果在睡觉前打坐的话,会比较好睡 > 觉得室友很莫明奇妙 > 喜欢熬夜吵人,打个坐也要管 > 唉,连个看佛书念经的地方都没有 佛法在日常行住坐卧当中成就 有好的环境固然值得赞叹 环境不好 就随顺因缘 时 时提起自己的正念 不受影响 不管好或不好的环境受增上缘 不好的环境是逆增上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