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苦行、戒行 与 梵行
#1
火之舞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请教一下 :
> 1.苦行、戒行 与 梵行
>   这三者的意义,及之间的差别如何?
这些辞的意义可能都得依前後文而定, 有广义, 狭义, 或是
褒贬之不同.

> 2.释佛时期的苦行仙人,与大乘菩萨的累劫苦行
>   这两者的差别又如何?
这里的'苦行仙人'可能也需依前後文来解释, 有一类苦行者,
修习的是无益苦行, 就是自找苦吃. 他们认为苦行可以净化
身心或是消业. 所以想出一些方法来折磨自己.

菩萨的苦行与此不同, 菩萨是为了修习戒定慧, 而忍受修行
过程之中所产生的苦. 举例来说, 到丛林中修习念处要忍受
蚊蚋□渴寒热苦, 抑制五欲之乐也是一种苦.

不过, 自找苦吃的无益苦行会增长愚昧, 堕恶趣. 而为了修
习戒定慧而堪忍种种不适之苦行是解脱道, 是吃苦了苦.
Sat Jul 27 10:01:50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苦行、戒行 与 梵行
#2
凤兮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请教一下 :
> 1.苦行、戒行 与 梵行
>   这三者的意义,及之间的差别如何?
> 2.释佛时期的苦行仙人,与大乘菩萨的累劫苦行
>   这两者的差别又如何?

真可莲最喜欢追根究底啦 ^_^
可不可以多谈谈为什麽要问这些问题呢?愿闻其详。
Sat Jul 27 16:13:01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苦行、戒行 与 梵行
#3
凤兮
对真理的了解决对不是一蹴可及,
    更不是以有限条件去推理的。

在依旧见著是是非非之前、
在依旧不能心平气和之前、
在依旧不能清清朗朗之前,唯一要做的是

        深呼吸一口气、低下头、用力甩几下头,
            然後,吸一口长气!站起来!ㄎㄠ□!继续往前行!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
> 以声闻乘来说:
> 在家居士的
> 戒行,五戒十善,乃至一日一夜八关斋戒
> 梵行,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一日一夜修清净梵行
> 悉达多太子,曾修六年的苦行,无法成就菩提
> 所以外道的苦行,无益於解脱
> 当然,出家人,是尽形寿持清净梵行
> 所持的戒行,也比在家人高很多
> 还可以修十二头陀 "苦行"
> 所以出家,比在家,容易成就解脱
> 出家最高可证阿罗汉
> 在家最高可证阿那含
> 不过在家居士,还可修财布施,增加福报 ^_^
> =======
> 以上是原始佛教的部分
> heaven是藏密白教的弟子
> 密勒日巴全集,有许多部分,违反了原始佛教的教义
> 其中,苦行的部分,最有问题
> 在原始佛教里,苦行无益於解脱
> 十二头陀行,才对解脱有帮助
> 密勒日巴所修种种的苦行,是不能消业障的
> 佛陀也没有教目莲尊者修苦行,来消业障
> 只能说因果报应,如影随形
> 您认为呢?

鸭子划水!
Sun Jul 28 00:08:41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苦行、戒行 与 梵行
#4
Being
※ 引述《tyuan (凤兮)》之铭言:
> 对真理的了解决对不是一蹴可及,
>     更不是以有限条件去推理的。
> 在依旧见著是是非非之前、
> 在依旧不能心平气和之前、
> 在依旧不能清清朗朗之前,唯一要做的是
>         深呼吸一口气、低下头、用力甩几下头,
>             然後,吸一口长气!站起来!ㄎㄠ□!继续往前行!
> 鸭子划水!

这样说...似乎太看轻闻思修的功夫呢
很多时候,道理的深入了解
先能帮助我们转变观念
观念转变之後,面对很多境界
就能处理得当,保持平静

末学曾经看过一西藏大佛学院的讲课内容
饱学经论的仁波切说到
他说有些刚出家的同修
非常重视实修
甫出家
就一心一意想要闭关
他并不赞成
他认为闻思的功夫非常重要
没有闻思而骤然闭关
很多方面的观念像是,出离心.人身难得.轮回.菩提心等
都不甚稳固之前
如此闭关是不会有结果

其次
非常多高僧大德都是饱览群经
理路清晰的论师,诸如月称,龙树菩萨,智者大师,永嘉玄觉...
不管各宗各派,不管中外
在佛陀涅盘之後
佛陀的言教就等於佛
以虔诚心,恭敬心了解佛陀的开示
是再好不过的事

再以菩提心的角度来看
师兄就算自己懂得安心
要成就菩提的人,还得安别人的心
有同修问的经典里面的问题
没回答就算了
还说别人这样不好
假如他真的因此不读经,不读佛陀的开示
而照著师兄讲的那几句话修
真的就一定能成就吗?

对佛法观念的深入了解
是法布施的资粮
就像是在经典里面
很多菩萨或是佛弟子
不见得自己有问题
但是会基於菩提心而请佛开示
问问题的人今天的解惑
也许也能在未来为有类似问题的人解惑

用最浅最浅的角度来说
师兄又如何知道
问问题的人
心里不平静呢....

抱歉
末学讲话不客气
假如师兄有任何"不平"
欢迎回覆

have a serene mood:)

--
持戒念佛妙妙妙
                  ~~~~忏公师父
Mon Jul 29 10:34:16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苦行、戒行 与 梵行
#5
Being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请教一下 :
> 1.苦行、戒行 与 梵行
>   这三者的意义,及之间的差别如何?
> 2.释佛时期的苦行仙人,与大乘菩萨的累劫苦行
>   这两者的差别又如何?

可以先查佛学字典
里面可能会告诉我们这些辞汇的出处
然後再往经典里面找

末学念过一次华严经的梵行品
内容不容易了解
但是可以感觉的出来
梵行品所讲的梵行是超越外在的梵行
师兄可以亲自查阅

印象中,大乘菩萨的苦行典型有很多
每个菩萨苦修的方式不同
有本白话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可以说是白话华严)
里面就有很多例子
可子参阅

在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也有稍微提到苦行
:"剥皮为纸 析骨为笔 刺写为墨  书写经典 积如须弥 为重法故 不惜身命
  何况王位城邑聚落 宫殿园林 一切所有...."

戒行就字面上来看
至少应该有戒律清净的意思
那戒律就看他持的是什麽界
有别解脱戒,菩萨戒,三昧耶戒
都有不同的内容

末学知道的大概就这些吧
希望有所帮助

have a nice day:)
--
持戒念佛妙妙妙
                  ~~~~忏公师父
Mon Jul 29 10:49:15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苦行、戒行 与 梵行
#6
凤兮
风萧萧兮易水寒。。。。(大声唱出来)

会问问题的人不管是为了自己问或是为他人问。若不能简单的问一定有事情藏
在心里但不知道如何理出来。这时要换观察角度来再描述一次。描述不出来还
是很乱。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开。更好的办法是去经由帮助人而忘记自己的苦痛。
过一阵子再试著描述一次!不行,还是很多累赘的话,再丢开!
再走出去。一直到有一天一次清楚明白。心中那颗「不能承担的石头」放下时,
就好了。这时就会对这疑惑的周边一切清清朗朗甚至连个问问题的念头都不再有。
而且是相关因缘谁先谁後谁左谁右谁上谁下。。。无一不清楚明白。

所以,不是一直到处找人问。或是「马上」要穷遍经典。不是马上哟!
而是让自己慢慢地沉落原有以为的问题中。在那里看清人我前後因果种种关系。

还有,至少我个人的经验是常常想问的问题并不是问题的□结。
这也是为什麽清楚明白这一部份的因缘後就不再想问这问题了。
所以,如何清楚明白的问一个问题是很重要的议题。

问不出来更要问 ^_^ 不但要问!还要问个清清爽爽!不然哟!会离题的。
Mon Jul 29 14:11:05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苦行、戒行 与 梵行
#7
Being
※ 引述《tyuan (凤兮)》之铭言:
> 风萧萧兮易水寒。。。。(大声唱出来)
原本问问题的人
问的问题可是简单在不过了
描述'方式也很明晰

净行 梵行 戒行 内容为何 差别在哪里

两种苦行的差别在哪里

尚不至於到不善问的程度
甚至可以说是善问
想回答问题的人
或自己刚好也不懂得人
若为此查阅经典
收获可能会很大

先是说别人可连
又说一定有问题藏在心理

真是太特殊了....


> 会问问题的人不管是为了自己问或是为他人问。若不能简单的问一定有事情藏
> 在心里但不知道如何理出来。这时要换观察角度来再描述一次。描述不出来还
> 是很乱。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开。更好的办法是去经由帮助人而忘记自己的苦痛。
> 过一阵子再试著描述一次!不行,还是很多累赘的话,再丢开!
> 再走出去。一直到有一天一次清楚明白。心中那颗「不能承担的石头」放下时,
> 就好了。这时就会对这疑惑的周边一切清清朗朗甚至连个问问题的念头都不再有。
> 而且是相关因缘谁先谁後谁左谁右谁上谁下。。。无一不清楚明白。
> 所以,不是一直到处找人问。或是「马上」要穷遍经典。不是马上哟!
> 而是让自己慢慢地沉落原有以为的问题中。在那里看清人我前後因果种种关系。
> 还有,至少我个人的经验是常常想问的问题并不是问题的□结。
> 这也是为什麽清楚明白这一部份的因缘後就不再想问这问题了。
> 所以,如何清楚明白的问一个问题是很重要的议题。
> 问不出来更要问 ^_^ 不但要问!还要问个清清爽爽!不然哟!会离题的。

have a nice day:)
--
持戒念佛妙妙妙
                  ~~~~忏公师父
Wed Jul 31 10:38:34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