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般舟三昧经》一问
#1
婴愚
《答 bcd 问》

>(略简)
>上次..刚好上了一堂课,讲般舟三昧经,说该经是中土第一部
>提到弥陀净土的经典.学生看的是只有八卷的那一部. 觉得
>行品第二有两个地方怪怪的, 第一是卷二讲到净的行法而能
>成就"现在诸佛悉在前立",突然就转到弥陀净土, 感觉有没
>有这段没什麽差别,还是说弥陀净土是所有净土的代表. 而
>且「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後见之」
>而且这句好像是现在净土宗的说法, 不知是後人加上去的
>还是後人的说法的典故是从这里来的.
>第二是接著以□女来譬喻行此三昧而见诸佛的情境,「各於
>梦中到其女边。与共栖宿。觉已各自念之。」 世尊说法的
>对象在另一有十六卷的版本里提到都是阿罗汉,菩萨,比丘
>与比丘尼, 拿这个例子来讲总觉得怪怪, 如果是跟一般俗
>众解说还可理解, 不知老师有没有其他看法.

关於般舟三昧经的问题是古来公案之一,我们将在不日专
文探讨,敬请稍候。

专文里我们将以现有的二部《般舟三昧经》来交互比对,
找出黑色法轮。

照理讲“般舟三昧”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三昧”也就是解
说《般若经》上所说的“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三昧”的经,
是不应该突然出现阿弥陀净土“念佛”法门的。

虽说阿弥陀佛和大毗卢遮那佛一样都是大秘密王,但是两
佛的法门所施设的对象不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决不
会是给人用来当作口头禅之用的。

bcd 同学的这问题也是代志大条之一,不过,确实很有意
思,值得冒头上长泡泡的危险捅上一捅。

//
========================
数息树边身,难薄痴贪嗔。
==================婴愚==
Wed Aug 14 00:55:43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2
不再搞笑宝宝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bcd 同学的这问题也是代志大条之一,不过,确实很有意
> 思,值得冒头上长泡泡的危险捅上一捅。
> //

哇哈哈……

好期待,好期待……
Wed Aug 14 08:53:06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3
常昱
     般舟三昧法净空法师有评「如法」,且其鼓励提倡-

「
你们都知道佛门里有「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里面决定不可以坐
下来,不可以躺下来,他不能睡觉。九十天叫「佛立三昧」,可以站著,可以走著,九十天
不中断,这是出声念佛。我们最初看到的是什麽人修这个法门?《华严经》上吉祥云比丘,
《六十华严》、《八十华严》里面叫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他修这个法门
。善财童子去参访的时候,第一参就是吉祥云比丘,这个要真正发大心,不发大心你做不到
。

在你们东北长春百国兴隆寺的常慧法师,上一次有人告诉我,她已经四百多天没有睡觉,她
就是「般舟三昧」。她已经四百多天没有睡觉,没有躺下来,没有坐下来,所以北朝鲜的山
神会请她,有道理!一般念佛人没有这个功夫,她有这个功夫,山神请她作导师。
」

原文出自於
净空法师学佛答问
http://www.amtb.org.sg/6/6_3/6_3_090700.htm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答 bcd 问》
> 关於般舟三昧经的问题是古来公案之一,我们将在不日专
> 文探讨,敬请稍候。
> 专文里我们将以现有的二部《般舟三昧经》来交互比对,
> 找出黑色法轮。
> 照理讲“般舟三昧”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三昧”也就是解
> 说《般若经》上所说的“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三昧”的经,
> 是不应该突然出现阿弥陀净土“念佛”法门的。
> 虽说阿弥陀佛和大毗卢遮那佛一样都是大秘密王,但是两
> 佛的法门所施设的对象不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决不
> 会是给人用来当作口头禅之用的。
> bcd 同学的这问题也是代志大条之一,不过,确实很有意
> 思,值得冒头上长泡泡的危险捅上一捅。
> //
> ========================
> 数息树边身,难薄痴贪嗔。
> ==================婴愚==

--
岚的自由天地:http://www.lanchang.com/
无量智慧,无限慈悲-佛经钞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utra
岚的学佛心得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buddhafeeling
佛多媒体报
Wed Aug 14 21:36:59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4
常昱
印顺法师说:"《般舟三昧经》的念佛法门,是著重于自力的禅观;虽有阿弥陀佛的愿力,
然要行者得念佛三昧、见佛,才能决定往生。"

原文出於
《论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一文
http://www.jcedu.org/edu/ddfs/sk/a3-3.htm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答 bcd 问》
> 关於般舟三昧经的问题是古来公案之一,我们将在不日专
> 文探讨,敬请稍候。
> 专文里我们将以现有的二部《般舟三昧经》来交互比对,
> 找出黑色法轮。
> 照理讲“般舟三昧”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三昧”也就是解
> 说《般若经》上所说的“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三昧”的经,
> 是不应该突然出现阿弥陀净土“念佛”法门的。
> 虽说阿弥陀佛和大毗卢遮那佛一样都是大秘密王,但是两
> 佛的法门所施设的对象不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决不
> 会是给人用来当作口头禅之用的。
> bcd 同学的这问题也是代志大条之一,不过,确实很有意
> 思,值得冒头上长泡泡的危险捅上一捅。
> //
> ========================
> 数息树边身,难薄痴贪嗔。
> ==================婴愚==

--
岚的自由天地:http://www.lanchang.com/
无量智慧,无限慈悲-佛经钞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utra
岚的学佛心得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buddhafeeling
佛多媒体报
Wed Aug 14 21:56:40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5
婴愚
※ 引述《lanchang (常昱)》之铭言:
>      般舟三昧法净空法师有评「如法」,且其鼓励提倡-
> 「
> 你们都知道佛门里有「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里面决定不可以坐
> 下来,不可以躺下来,他不能睡觉。九十天叫「佛立三昧」,可以站著,可以走著,九十天
> 不中断,这是出声念佛。我们最初看到的是什麽人修这个法门?《华严经》上吉祥云比丘,
> 《六十华严》、《八十华严》里面叫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他修这个法门

  呵呵,要那样90天不吃不喝,近代可确定的大约只有广老一人存活
  了。天啊,学佛真命苦咧..:Q

  又:1.六十华严里有“功德云比丘”找不到“德云比丘”。应是译名
        不同所致。
      2.八十华严里德云比丘行的是念佛三昧,但不是般舟三昧。德云
        是文殊菩萨推介善财童子去参访的第一个人,而这第一个人所
        行的法门就是念佛法门。世尊在阿含里再再告知学佛者当由
        “念佛、念法、念僧”入手,这里可得佐证。
//
--------------------------------
念佛法门成念佛,三世大德不能活,
般若船里无三昧,撑个百天就可得?
------------------------婴愚----
Wed Aug 14 23:00:59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6
婴愚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净土宗 和 增一阿含 的 "念佛"
> 两者完全不同
>   净土宗提倡,持名念佛,也就是,嘴巴念佛号而已

  呵呵..是谁告诉你净土宗是“嘴巴念佛号”还“而已”
  啊?嘿嘿..看来有人得要租个锅盖一用了。:P

  捅杆要捅之前得拿出经典来对照一番,可不能信口开
  河喔..要不然..嘿嘿..反正得多保重,勿怪老身的言
  之不预。

//
Thu Aug 15 10:22:30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7
不再搞笑宝宝
> > >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呵呵..是谁告诉你净土宗是“嘴巴念佛号”还“而已”
> >   啊?嘿嘿..看来有人得要租个锅盖一用了。:P
> >   捅杆要捅之前得拿出经典来对照一番,可不能信口开
> >   河喔..要不然..嘿嘿..反正得多保重,勿怪老身的言
> >   之不预。
> > //
>
> 不知道为何不对...
>
> 蔡老师指导一下嘛  ^_^

「净土宗提倡,持名念佛,也就是,嘴巴念佛号而已」

蔡老师的意思是说,这段话要不要修正一下?

也许这是一般人可能会发生误解的地方,但是太轻易的认为事实就是如此,
可能会有些偏颇,这样就不太理想了咩!
Thu Aug 15 11:06:49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8
不再搞笑宝宝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净土宗的祖师大德,常说:老实念佛
>   我一直以为,这是持名念佛的意思
>  还有无量寿经,第十八大愿
>   乃至十念,必得往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   我的解读:持名念佛,念十声佛号
>   如果此处是指:忆念、观想
>   解读就成了,忆念、观想十次
>   文理不通啊  F?_?

断章取义和一以概全是危险的唷!
光是查辞典,念佛一辞就会看昏头了……
Thu Aug 15 23:01:16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9
吴文雄
原作者没有说般舟三昧经不如法啦
般舟三昧是正宗佛法
是经典有断简残编混了

这在古代典籍常发生
参见印老分析
古代竹简或其他文稿
一车车的载
有时会发生混淆倒置
也有时会有心人士
妄自增添文句
或是注解在传抄时被以为是经文

须要拿不同版本比对
较易了解
不过纵使梵本也是口传数百年
才被写下
因此三法印就很重要
以找出经典原味
Fri Aug 16 12:44:03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10
Amitabha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净土宗 和 增一阿含 的 "念佛"
> 两者完全不同
>   净土宗提倡,持名念佛,也就是,嘴巴念佛号而已

         看来您对世尊所讲的念佛法门了解程度是可以理解的。
     一切经典都是相辅相成,佛陀不会在其他经典误讲或徒增大众疑虑。

         净土法门强调念佛是此「念」,而不是此「念」。
      古大德云:「若不用此心念,喊破喉咙也徒然」。

           一切法皆离不开心,就连净土法门所强调执持名号也如是、如是。
       大势至菩萨云:「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此摄心念佛之法,乃最简易方便,最省力稳当, ...
Tue Sep 3 11:09:45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11
不识我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净土宗的祖师大德,常说:老实念佛
>   我一直以为,这是持名念佛的意思
>  还有无量寿经,第十八大愿
>   乃至十念,必得往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   我的解读:持名念佛,念十声佛号
>   如果此处是指:忆念、观想
>   解读就成了,忆念、观想十次
>   文理不通啊  F?_?

佛法中谈到念的问题,就牵涉到意(第六意识表现出意念)的问题,经过意的参与,
再进入五蕴的想即成为想念的差别。

譬如说口诵佛号,口的表现是依於什麽而来,不可能舍弃於意的发起,肯定来说,
念佛要能够相应於阿弥陀佛的愿,必须要意念发起,否则怎麽谈相应?

而且通常如果是有经验的行人,如果要长时间念佛,不可能以嘴来诵念,这种做法
太耗体力,而且会常常口渴,难以长久(如几个小时)。

念这个字的部首是从「心」不从「口」,应该思考过去古德用字的想法。
如果要以嘴持名,那就有个问题,□哑人士又该如何呢?

学佛最怕就是「我认为」、「我的解读」,净土宗过去以所谓的三经一论作为立宗
的基础,当然现在有人硬是改成五经一论或是新版的翻译经典,笔者不去否定什麽
,但是以过去的经典来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是净土宗修
学者应该去深入的,否则三大资粮不足,福德因缘不足,知见有误,几乎不可能相
应於阿弥陀佛的愿力。

在深入经典的同时,不妨同时多看看别的法师怎麽说,同样的问题可以问问不同的
法师,收集资料後,自己比较看看,不要只是看名气大小来决定是不是好或不好,
而该去思考「法」的问题,那才有可能对自己有帮助,否则即使满口引经据典,也
不见得就是「依教如法」,过去不就有这样的话「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的警惕语
?

学佛的过程中,不要怕错,错了才有机会改,如果一开始都没有问题,不就已经是
佛菩萨了?几乎每个学佛者都曾经经历这种跌跌撞撞的过程,只是持续的时间长短
,当然要能够离开这种过程,要看自己下多少功夫,如果只是拼命K经典,跟别人
比能够引经据典,那恐怕路还很长,如果能把握法的内涵,看一句经典有一句经典
的效益,不妨思考看看,共勉之。
--
千佛山全球资讯网站址  http://www.chien-fo-shan.com.tw  欢迎参观
◎◎◎◎◎◎◎◎◎◎◎◎◎◎◎◎◎◎◎◎◎◎◎◎◎◎◎◎◎◎◎◎◎◎◎◎
◎  学佛方程式 :  当分别心生起时 , 不要一味地计较或执著 ,             ◎
◎                应该深入的认识或□解 ; 尤其要於其中有所发现 ,       ◎
◎                久而久之 , 必能自我突破 。                          ◎
◎                                         ~节录自 老禅师的话~     ◎
◎◎◎◎◎◎◎◎◎◎◎◎◎◎◎◎◎◎◎◎◎◎◎◎◎◎◎◎◎◎◎◎◎◎◎◎
Wed Sep 4 10:25:20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12
婴愚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净土宗的祖师大德,常说:老实念佛
>   我一直以为,这是持名念佛的意思
>  还有无量寿经,第十八大愿
>   乃至十念,必得往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   我的解读:持名念佛,念十声佛号

    十念不是念十声,这里代志大条了些。
    请看《增一阿含经》,十念是指:
    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
    念天、念息、念安般、念身、念死。

    上面十念总结为一念、或一法。这十念
    的任何一法都可以“得大果报、得甘露
    法味”。

    净土门的殊胜在於持名“念”佛或者观
    想念佛,持名为显法,观想为密法,其
    目的皆在一心不二。念佛是最没副作用
    的方法,不过,人们因根器的不同,所
    以上面的十法都可以接引行者得果报。

    因此世尊在说此十法时都是以“有一法....”
    作为开场的。

    古大德读经何只一部,各宗师都是融通而後才
    有主见提出的,不是望文生义而来。佛以广长
    舌相为圣相,广是博大,长是深入,学佛也当
    发此一愿才是“大”乘。
//
Wed Sep 4 17:12:10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13
魔法师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净土宗的祖师大德,常说:老实念佛
> >   我一直以为,这是持名念佛的意思
> >  还有无量寿经,第十八大愿
> >   乃至十念,必得往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 >   我的解读:持名念佛,念十声佛号
>     十念不是念十声,这里代志大条了些。

     蔡大,代志更大条了
     且看时下很多宗师皆如是说(我从小听到大皆是如此)
     \' 吸一口气,念十声佛号,如阿弥陀经所云十念往生\'
     这也给了很多人念佛往生的信心说

     这下马蜂会嗡嗡嗡了,保重喔..>_<

>     请看《增一阿含经》,十念是指:
>     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
>     念天、念息、念安般、念身、念死。
>     上面十念总结为一念、或一法。这十念
>     的任何一法都可以“得大果报、得甘露
>     法味”。

--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自现声闻身  分身遍十方  无量合一身  一身化无量
 历劫修万行  身居常寂光  分身千百亿  尘刹现地藏
2002年 9月 4日 17:21:18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14
婴愚
※ 引述《Shishimaru (染香)》之铭言:
>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十念不是念十声,这里代志大条了些。
>       ~~~~~~~~~~~~~~
> >     请看《增一阿含经》,十念是指:
>                           ~~~~~~~~~
> >     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
>       ~~~~~~~~~~~~~~~~~~~~~~~~~~~~~
> >     念天、念息、念安般、念身、念死。
>       ~~~~~~~~~~~~~~~~~~~~~~~~~~~~~~~~
>       这里, 我持有不同的看法.
>       我认为这里的"十念",
>       并不是增一阿含经里头的佛学专有名词: 十念.
>       而其实就是"临终时"十声至诚恳切的佛号.
>       相关解释,
>       净宗同学可以参考藕益法师的"阿弥陀经要解".
>       里头对平时的"十念"和临终时的"十念",
>       有非常精辟的解释.

   最好用经文解经文的十念,因为“乃至”十念的乃
   至其义为何这才是重点。而不是“十个念”,这也
   是净宗把往生讲成太容易以致如今净宗成了“念佛
   宗”的滥觞,而这也是千年来老老老师兄们的笔仗
   一直不停的原因。

   有兴趣者不妨把经文拿来交互比对,丢掉古德的论
   点,找出阿弥陀净土的二教在何处。

  十念就是十念。世尊教的是十念,後来的传法教的也
  是十念,现在早晚课里,四众的祈请“南无启教阿难
  陀尊者”他的教法也是十念,若有人坚持只要念十次
  那当然是个人的自由罗。

  念阿弥陀的方法为何?观阿弥陀的方法为何?何以阿
  弥陀是一切如来大密秘王?何以不可以少善根因缘得
  生彼国?有心於西方阿弥陀世界者不可不察。

  至於某某大师如何说法暂且置之,学佛者应深入参究
  佛的法身,於经典所示的佛法思之念之,合於佛说是
  法,不合佛说即是非法,不因为各人咬住某佛名号不
  放就能变非法为合法。小心,多小心。

  持《观无量寿经》的密法行人请同声一念:

【南无西方世界一切如来大秘密王阿弥陀佛】

//
========================
念念能相续,善根不少俱,
临终莲花池,地狱是其义。
==================愚愚==
//
Wed Sep 4 20:33:04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15
婴愚
※ 引述《magelinus (魔法师)》之铭言:
>      蔡大,代志更大条了
>      且看时下很多宗师皆如是说(我从小听到大皆是如此)
>      \' 吸一口气,念十声佛号,如阿弥陀经所云十念往生\'
>      这也给了很多人念佛往生的信心说
>      这下马蜂会嗡嗡嗡了,保重喔..>_<

  hmmm~~反正生化人可以回收再制,更何况我对阿弥陀佛是咬住
  不放咧....呵呵,照师父讲只要老身的每天对阿弥陀佛唉唉叫,
  就一定会生西方啦。咦?素吗?为何?又为何不?

  信心当然要有,问题是:谁是真正的“净清众”?谁是有善根?
  好心作挂、歹心作挂,那算不算是善根?算不算福德?可以如
  此加减吗?自命清净众的人,发心如何?於生活里心地又如何?
  自己能担一个清净善根不少福德的人吗?值得深思再深思。

//
Wed Sep 4 20:44:50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16
婴愚
※ 引述《Shishimaru (染香)》之铭言:
>        ~~~~~~~~~~~~~~~~~~~~~~~~~~~~~~~
>        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如下: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
> 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十八、十念必生愿;)

  这就是经文解释的角度罗,“乃至十念”,一念为何?

>         信愿行, 有信, 有愿, 有行, 三者都不缺, 决定往生! 而
>     行是以"持名念佛"为主。十念, 平时是一口气念佛, 念十口气
>     叫十念. 临终时就是具足信愿的十声佛号叫十念.

  请问经文何处有说“念十口气叫十念”?一念是一口气念?若无开
口何必一口气?若有开口,那不就是“念佛”了?真得好好想想。

>         临终具足信愿十声佛号并不简单, 下下品往生者比起我们
>     善根, 福德, 因缘不知道大多少. 临终以其极坚之信愿念出之
>     佛号, 才能感得佛接引.

  平时若无修为,临终能足十次念?下下品若比我们“大”上许多,
那我们就是下下品之下罗?这样往生还有望吗?请就佛经来解,不要
望文生义啦,听了令人泄气。

>         所以不要随便和人说十声佛号就可往生, 记得佛的愿力前
>     有条件, 後也有条件. 具足真信愿, 临终十声佛号(行)才往生.
>     净宗绝不是念佛宗.

  的确的确,可别只会口头禅。不过这里你又说“行”是是十声佛号,
那又是怎回事?“具足真信愿”又谁来判定盖章放行?十念和十声是
一样的吗?

> <<<<<<<<<<<<<<<<<<<<<<<<<<<<<<<<<<<<<<<<<<<<<<<<<<<<<<<<<<<
>        恕我直言, 蔡老师严格讲起来并不了解净宗. :)

  你是懂的人嘛,教教老身的也小不了你,大不了我啦。
  我就是不懂的才会在这里哇啦哇啦,以上只是有一个
  最大的疑问,什麽叫“乃至十念”,请提出经文比对
  的合於佛说的法,给我佛法,其馀免谈。可别再搬出
  什麽大师的论来。

  净土宗若是只要【“念”十念(次)】就决定往生了,
  请问,了不了解净土宗又有什麽必要?净土宗又何以
  需要“了解”?为何老妪也能成就如来?净土法门的
  殊胜只是你说的那样吗?

  十念变成念十次?也恕我直问:你学的净土是什麽土?
  我也笑笑..^_^"
//
Thu Sep 5 20:23:58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17
婴愚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 ~~~~~~~~~~~~~~~~~~~~~~~~~~~~~~~~~~~~~~~~~~~~~~~~~~
>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
> ~~~~~~~~~~~~~~~~~~~~~~~~~~~~~~~~~~~~~~~~~~~~~
>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 ~~~~~~~~~~~~~~~~~~~~~~~~~~~~~~~~~~~~~~~~~
> 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 ~~~~~~~~~~~~~~~~~~~~~~~~~~~~~~~~~~~~~~~

  至心何解?称名和至心一样?
  别搞迷糊专捡好孔的解法。
  还有:别的西方净土经典的说法如何?有空的话
  不妨再查对一下。

> 至心归命阿弥陀佛, \"称念佛名\" 具足十念,也可往生

  暂时别管十念,有空不妨再查一下何谓“一念”,然後
  再看十念什麽,再查看看为何十念变成十声..现在 cbeta
  很方便,可以一次看所有的阿弥陀经典了,先别管那些热
  门主流经典,看看那些没有被狂热净土分子所“集注”过
  的经典吧。

> 还有,发愿往生又 \"後悔\" ,或 \"怀疑\" 阿弥陀佛的无上智慧
> 是 边地胎生喔  ^___________^
> 以上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P

  这是胡解乱解,後悔不想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了还会跑到边地?
  往生别国不行吗?或者留著等弥勒佛下生不行吗?
  众生就是这样被吓的吗?阿弥陀佛还会有绑架的?
  佛的慈悲被你说得像黑社会老大?岂有此理。

//
--
~~~~~~~~~~~~
数息树边身,难薄痴贪嗔
......婴愚....
~~~~~~~~~~~~
2002年 9月 7日 2:07:36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18
婴愚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No. 364 佛说大阿弥陀经 (卷2) T12, p0338c
>   疑城胎生分第五十三
> 佛告弥勒。汝见彼刹有胎生否。对云见。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
> 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人。何因缘故彼刹而有胎生。
> 佛言。若有众生。修诸功\德愿生彼刹。後有悔心亦复疑惑。不信有彼佛刹。
> ~~~~~~~~~~~~~~~~~~~~~~~~~~~~~~~~~~!!!!!!!!!!!!!!!!!~~~~~~~~~~~~~~
> 不信有往生者。亦不信布施作善後世得福。其人虽尔续有念心。暂信暂不信。
> ~~~~~~~~~~~~~~~~~~~~~~~~~~~~~~~~~~~~~~~~~~~~~~~~~~~~~~~~~~~~~~~~~~~
> 志意犹豫无所专据。
> ~~~~~~~~~~~~~~~~~
> ====
> 第二九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刹。
>                                             ~~~~~~~~~~~~~~~~~
> 十声念我名号必遂来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 ~~~~~~~~~~~~~~~~~~~~
> ===
> 蔡老师,不是我故意给您漏气
> 後悔(孤疑不信)、疑惑真的是边地胎生喔
> 的确要信愿行具足啦,才能莲花化生
> 十声念我名号是什麽意思呢?
> 不需要解释了吧

  是啊,我问至心是啥?至心只要一念就上去了。
  别只看到十声,其他的也请看看好吗?
  还有,除了这部经之外,我是请你把其他的有关阿弥陀的
  这些都拿来比对一下, cbeta 的作用若只是要你看这一部
  而已的话,不如你到流通处拿来一本还省事。如果你有问题就
  把所有的阿弥陀经典拿来对一对吧,别要我替你作功\课。

  还有,别把发问当成怀疑,经典里佛都是“恣汝所问”从没有
  问了还要处罚的,只有狂热分子的经典里才会加上那种处罚的
  说法。

  替我找一找,“十声”除了这一由王先生所集的之外,哪
  里还有十声。

  “十声念我名号”无三路用,要【至心】念佛才是,请问至心
  要几“声”?只有念、念不分才会有“声”,这部经正是“御
  制”经典咧,人家别的经都是乃至十念,到了王先生手上来个
  变成“十声”。龙舒王先生是大大有名的喔,他的狂热也是有
  名的。

  千年来王先生之後有人不顾其他经典解,硬是要只取这一经作
  十声解,那是个人自由罗。我只是提醒一下有心西方的人士,
  不必怕你是不是佛教徒,【只要你是十念法门的任一念清净众,
  临终只要一“念”愿归西方那就有位子,不必十声。】

  不用怕漏老身的气,你越努力捅,只怕漏的是狂热西方分
  子会归裤底。

> 在此感谢CBETA的所有工作人员
> 让我们有电子佛典可查阅\

  你还要对 cbeta同学们忏悔才是。

//
--
~~~~~~~~~~~~
数息树边身,难薄痴贪嗔
......婴愚....
~~~~~~~~~~~~
2002年 9月 7日 13:51:14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19
魔法师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蔡老师,不是我故意给您漏气
> 後悔(孤疑不信)、疑惑真的是边地胎生喔
> 的确要信愿行具足啦,才能莲花化生
> 十声念我名号是什麽意思呢?
> 不需要解释了吧

    不是我故意给你漏气

    有时候今天有人指著别人说"不是我故意给您漏气""您真的不懂净土"
    而别人不说话并不是代表默认,只是无奈
    在站上待久了看多了,谁用不用功一看便知
    谁只会copy经文而讲不出自己的东西的,大家心知肚明

    不打净土的招牌并不代表没看过不了解净土方面的东东
    阿弥陀佛名号叫得很凄惨的人,可能刚好是让净土法门加速灭亡的原因

    念弥陀名号结缘和具足邪见是不能乡抵销的
    结缘是一回事,具足净众的资格又是另一回事
    结缘者因缘未熟可等来世,邪见者..嘿嘿

    今天去回想一下,因为我门这种心性而生在娑婆世界
    念阿弥陀佛念得很凄惨的人得自问,心性有改变多少?(我可不是说念佛无用,别栽赃喔)
    想想自己一天当中起啥心动啥念
    在看看净土的人是怎样的心性,比较一下自己
    就知道自己目前念那麽凄惨却有没有资格,这骗不了自己

    佛陀的四依法第一依"依法不依人",而不是"某某大师"的论著说啥
    真的要举大师,那我还想举妙天咧
    人家妙天在他的著作里面说他是24次元的,观世音菩萨才17次元

    读经的时候,有很多线索可以去查
    像您这种光引经文而不去思考
    净土就是被这样搞坏的,搞得阿弥陀佛变成糊涂佛
    啥都要接,有疑惑搞不清楚要不要来的也得接

    去查查到底有几部直接说"念十声"
    还有,翻译的人到底是谁,翻译的序文可看出对方的意思
    不同经典之间的同段译文,很多黑轮就可以找出来
    (能入定或用梦识身的也可以"问问")
    有空的时候顺便去了解一下智者大师的"恨"
    看看当他弘法一生之後末了为何会後悔
    还有後悔做了啥事情

   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逻辑问题
   1.净土可不是"凡圣同居土",除了净众其他人根本去不了。(但并无宗教的限制)
   (但这并不代表"永远去不成")
   2.能去净土,(1)基本程度到了,(2)还有就是要"发愿"
     今天一个对净土狐疑不信的人,能发啥愿去?(ㄝ..净土借我试用一下,又不是share
                                                  ware)
     净土讲经和文宣会讲到很多这类的故事
     很多因为狐疑有顾虑者无法去净土,因此讲经者会告诉信众千万不能怀疑
     相信念佛的人都看过(净土的教育目前和我快15年前听得一模一样)

     结果现在出了一个边地疑城,他说"狐疑不信者还是有希望,等500年就能去西方"
   □想也知道,一个半信半疑者,能累积啥资粮。□
     结净土因缘等待来世才是,今生不能来世在努力
     而不是今生被教育成释迦国土多麽不能住人
     怕没去净土怕得要死简直无所归依

     对於净土没有正知见得人,得小心阿含经里面提到过一个位於地狱里得"边地"
     (这麽刚好又素边地)
     这地狱里的边地就像净土一样难以分辨,但早晚的"光景"可是差别很多的
     很巧的是,这地方刚好就是容纳那种"只想到净土逃避的人,而没有正知见的人"

     这下流泪观音会哭得更凄惨..
Sat Sep 7 14:29:20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20
images
倒是想谈谈一些心得,无涉乎於经典。

一开始学佛的因缘也是从净土著手,那时参加的是一个学校的佛学社团,□头有一位学
长教我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就会有感应,他曾拿铅笔盒中的阿弥陀佛像给我闻,说
,他一心称念,结果那像散发出檀香,呃,我的确闻到了。

师兄也告诉我说,一定要找一位师父皈依,一来,有「注册」的功用,二来,师父可以
帮你背业障,三来,108位天龙护法会来保佑你,不过,不能做坏事,一做,就会跑掉一
位。这位师兄也带我去见他的师父,但谈一谈并不相应,所以就没有皈依。

这位师兄也告诉我持戒的重要性,也教我打坐,也告诉我,他以後想出家,不过,後来
我们断了联系,也不知这位师兄的下落。

那时,也有一位同学也说,他有一阵子持观世音菩萨圣号,结果两手有檀香,後来不持
後就没有了。

後来,我真的持了一阵子的佛圣号,不过有一种很空洞的感觉,也没有任何感应和神通
(只有一次,和这位师兄聊天的时候,他说,他闻到我身边有檀香,我说,有吗?他说
有的,这是菩萨在保佑你,那时我听得很高兴)

那时我没有去读任何的经典,只持圣号,也有一种企求感应和神通的心理,想像那位学
长一样。後来,才慢慢修正观念,不过,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绕了好大一圈。

我在想,也许经典对只持圣号的人是有也好,没有也好的,只要我虔诚的持圣号,佛菩
萨就会示现给我看,增加我往生净土的信心,只要我往生净土,任何的经藏根本不成问
题,而最好的导师就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如此,我就能到最好最棒
的佛门教义和深体佛心,我又何必在世的时候读这些经典呢?经典只是加强我往生西方
的决心和信心而已。

也由於经典对持圣号的人而言,是有也好,没有也罢。神通感应,持戒清净与否这两项
就成了重点,也成了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净土的重要凭藉。

持圣号之人也明白有魔会化现佛菩萨的形象来乱,所以,也会读楞严经来防护自己。

凭良心讲,这些持圣号的人心地非常善良,也真的想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当一看到只要
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就可往生西方,就深信不疑,每天持诵,也感念阿弥陀佛的慈悲,
对阿弥陀佛没有任何的怀疑。

旁人呢?一看到持圣号的人这麽虔诚,眼神中没有任何怀疑,语气是那麽肯定,又是称
赞佛菩萨的慈悲,有时候会非常感动,也对他们没有任何怀疑,就这麽跟著持圣号的人
一起持圣号,一起吃素、一起南无阿弥陀佛~~~~

但过一阵子後,你会开始有怀疑心出现,开始有非常空洞的感觉,但你也不敢表示什麽,
只会想,大概是不够虔诚吧?所以,没有任何感应,然後呢,你会慢慢远离,偶尔心血来
潮,就念那麽两下,再去摸索其他佛门的宗派、经典和法门。


这几年摸索下来,觉得般若才是重点,你才不会被人牵著鼻子走,也才不会被天魔外道吸
附,也不会因为一些对於自己所皈依师父的批评,就开始碰碰跳,不加思索这些批评的道
理何在,就变成阿修罗跟人斗来斗去。

此外,因为我认为般若是重点,所以想请蔡老师再说说自第一回的「立正般舟」後的第二
回。

就个人而言,我感觉,持圣号的人会有点耶教的修行方式(信我(阿弥陀佛)者得永生)
但,上天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麽容易吗?

如果只是称念就可往生净土,那麽无异就是否定佛门最基础的因果律。

可是有人就会问,经典是这麽写的呀,我们只不过照著经典上阿弥陀佛说的实行而已。

我相信蔡老师所言,也会造成持圣号的人的困惑和惊疑。也许得真如蔡老师所言,再回
头把经典弄清楚些,有疑问再问问。

同时,我也期待蔡老师更进一步的解释,以及对般舟三昧看法。

以上。

--------------------------------------------------------
持圣号是否可以和净土宗或净土法门划上等号,也许得再想想。
--------------------------------------------------------
Sat Sep 7 16:41:28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21
大愚若智
大阿弥陀佛经序

大藏经中。有十馀经。言阿弥陀佛济度众生。其间四经本为一种。译者不同。
故有四名。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乃後汉月支三藏支娄加谶译。二曰无量寿
经。乃曹魏康僧铠译。三曰阿弥陀过度人道经。乃吴月支支谦译。四曰无量寿
庄严经。乃本朝西天三藏法贤译。其大略虽同。然其中甚有差互。若不观省者。
又其文或失於太繁。而使人厌观。或失於太严。而丧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
其意则失之。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无序。郁
而不章。予深惜之。故熟读而精考。叙为一经。盖欲复其本也。其校正之法。
....予每校正。必祷於观音菩萨求冥助。以开悟识性。使无舛误。始末三年而
後毕。既毕乃拜而自喜。目之曰大阿弥陀经。盖佛与舍利弗说者。亦阿弥陀经。
彼则其文少。故此言大以别之。.....
------------------------------------------
由上述经序来看, 这部"此言大以别之"的经典是这位国学进士的力作, 到底有
没有加入自己的观点或是求冥助而被晃点了, 真的是须要和其他经典来比较差
异性看看罗.
Sun Sep 8 00:40:42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22
祈求身心都清净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
> 杂阿含七八四经:「何等为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是谓正见。
> 布施 、 斋戒  、 发愿回向  是为正见
> 我以布施功德,持五戒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的功德
> 发愿回向 生於西方极乐世界
> 观无量寿经怎麽说呢?至少中品上生耶
> 再修修净业三福,也不会少善根福德因缘吧
> 您认为呢? 报恩田、三宝田、贫穷田,是三种大福田喔
> 我也没说谁生疑悔,只是可怜业障重的人
> 持名念佛都无法信愿行,要如何忆佛念佛呢?

    @_@

    不知道该怎麽说....唉唷我又来参一脚了

    只能告诉你,不是做做些「 布施 、 斋戒  、 发愿回向」就可以往生西方的

    最重要的是「发心」哩~~请问你为何要做「 布施 」呢??

    如果是为了去西方而布施,可以告诉你,绝对是去不成的哩.....
Sun Sep 8 00:41:17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23
魔法师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请您看一看 192 这篇在写什麽吧

    您的解释方式是避重就轻
    就像是这样" 虽然我长得很帅..可是我好饿"

    贴个不相关的事情,然後就接了一句"这就是乃至十念"

    为何"乃至十念"的净众能随愿生西方
    十念中的任何一念都有恒河砂的清净功德
    在加上弥陀的愿力
    只要是"至心"...

    如同经文里面常说到的"闻"佛大名称
    可不是耳朵听听就是了

> 其实您还可以"宏扬" 净土法门
> 乃至十念,最低限度下品下生,观无量寿经写的很清楚了

    写的很清楚?法灭尽经里面所描述的"不见文字"就是如此
    眼见经文而不辨经义,等同於眼盲而不见文字

> 多少净土宗的组师大德,宏扬持名念佛
> 您写这麽多,到底要表达什麽呢?
> 打算要 "宏扬" 真正的净土法门?

    大德小德在下都敬谢不敏
    我只相信科学的精神,多方交叉的找出经义
    佛陀还要他的弟子"不要因为敬仰就轻信他的话,除非真的知道"

> 其实最大的原因在於,众生的业障太重,欲心太重
> 持名念佛比较应机,忆佛念佛相好光明,只有少数人能修持
> 业障,会障碍修持

    经典就是佛的法身
    但愿真的能"念佛"...
Sun Sep 8 01:09:47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24
魔法师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
> 杂阿含七八四经:「何等为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是谓正见。

    以上是经文内容

> 布施 、 斋戒  、 发愿回向  是为正见
> 我以布施功德,持五戒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的功德
> 发愿回向 生於西方极乐世界
> 观无量寿经怎麽说呢?至少中品上生耶
> 再修修净业三福,也不会少善根福德因缘吧

    还有这样加的...

> 您认为呢? 报恩田、三宝田、贫穷田,是三种大福田喔

    世尊所说的福田,可不是您自己掰的这种福田
    世尊所说的的"大福田",有七种补特迦罗是
    一. 佛世尊
    二. 大菩萨
    三. 四果罗汉
    四. 独胜觉

> 我也没说谁生疑悔,只是可怜业障重的人
> 持名念佛都无法信愿行,要如何忆佛念佛呢?

    先把自己搞好再说,别让自己成为菩萨的又一个累赘
    这就是我的目标
    还没这个本事去可怜别人
Sun Sep 8 01:26:31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25
邱大刚
※ 引述《bachida (大愚若智)》之铭言:
> 大阿弥陀佛经序
> 大藏经中。有十馀经。言阿弥陀佛济度众生。其间四经本为一种。译者不同。
> 故有四名。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乃後汉月支三藏支娄加谶译。二曰无量寿
> 经。乃曹魏康僧铠译。三曰阿弥陀过度人道经。乃吴月支支谦译。四曰无量寿
> 庄严经。乃本朝西天三藏法贤译。其大略虽同。然其中甚有差互。若不观省者。
> 又其文或失於太繁。而使人厌观。或失於太严。而丧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
> 其意则失之。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无序。郁
> 而不章。予深惜之。故熟读而精考。叙为一经。盖欲复其本也。其校正之法。
> ....予每校正。必祷於观音菩萨求冥助。以开悟识性。使无舛误。始末三年而
> 後毕。既毕乃拜而自喜。目之曰大阿弥陀经。盖佛与舍利弗说者。亦阿弥陀经。
> 彼则其文少。故此言大以别之。.....
> ------------------------------------------
> 由上述经序来看, 这部"此言大以别之"的经典是这位国学进士的力作, 到底有
> 没有加入自己的观点或是求冥助而被晃点了, 真的是须要和其他经典来比较差
> 异性看看罗.

    一般介绍西方净土系列经典时会提到,这部宋代造的 "经" 跟近代
大德另编而成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一样,并不是译经,
而是宋代王日休居士独自造的经典,不是由梵本翻译来的。

    这次讨论至此,才发现这部说是融合先前译本,却把十念给擅自修改
成了十声... :Q 与原始的译本都不同。

    所以作经典原义比较时,一般是不把这类後人自制的经典参酌的 :)

    南无阿弥陀佛。

--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欢迎光临:
Sun Sep 8 23:05:38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26
常昱
>     一般介绍西方净土系列经典时会提到,这部宋代造的 "经" 跟近代
> 大德另编而成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一样,并不是译经,
> 而是宋代王日休居士独自造的经典,不是由梵本翻译来的。

            请问《无量寿经》不是译经之说是由哪□来的?
Mon Dec 30 19:37:42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27
邱大刚
※ 引述《lanchang (常昱)》之铭言:
> >     一般介绍西方净土系列经典时会提到,这部宋代造的 "经" 跟近代
> > 大德另编而成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一样,并不是译经,
> > 而是宋代王日休居士独自造的经典,不是由梵本翻译来的。
>             请问《无量寿经》不是译经之说是由哪□来的?

    宋代那部王居士所 "造" 的不是译经。无量寿经当然还有许多真正是 "译"
的版本。而王居士所造的那本有些「发明」,开方便之门却非其馀译本所有。

    可见宋代造本之序,王居士即自言由其所造,如先前 bachida post 上的:

> 大阿弥陀佛经序
> 大藏经中。有十馀经。言阿弥陀佛济度众生。其间四经本为一种。译者不同。
> 故有四名。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乃後汉月支三藏支娄加谶译。二曰无量寿
> 经。乃曹魏康僧铠译。三曰阿弥陀过度人道经。乃吴月支支谦译。四曰无量寿
> 庄严经。乃本朝西天三藏法贤译。其大略虽同。然其中甚有差互。若不观省者。
> 又其文或失於太繁。而使人厌观。或失於太严。而丧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
> 其意则失之。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无序。郁
> 而不章。予深惜之。故熟读而精考。叙为一经。盖欲复其本也。其校正之法。
> ....予每校正。必祷於观音菩萨求冥助。以开悟识性。使无舛误。始末三年而
> 後毕。既毕乃拜而自喜。目之曰大阿弥陀经。盖佛与舍利弗说者。亦阿弥陀经。
> 彼则其文少。故此言大以别之。.....
> ------------------------------------------
> 由上述经序来看, 这部"此言大以别之"的经典是这位国学进士的力作, 到底有
> 没有加入自己的观点或是求冥助而被晃点了, 真的是须要和其他经典来比较差
> 异性看看罗.

    另外关於净土经典翻译之文章也有不少提到此事。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Mon Dec 30 21:17:02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28
常昱
> > 不中断,这是出声念佛。我们最初看到的是什麽人修这个法门?《华严经》上吉祥云比丘,
> > 《六十华严》、《八十华严》里面叫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他修这个法门
>   呵呵,要那样90天不吃不喝,近代可确定的大约只有广老一人存活
>   了。天啊,学佛真命苦咧..:Q

     应该没有说不吃不喝吧... :Q
Mon May 5 13:46:21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29
婴愚
※ 引述《lanchang (常昱)》之铭言:
> > > 不中断,这是出声念佛。我们最初看到的是什麽人修这个法门?《华严经》上吉祥云比丘,
> > > 《六十华严》、《八十华严》里面叫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他修这个法门
> >   呵呵,要那样90天不吃不喝,近代可确定的大约只有广老一人存活
> >   了。天啊,学佛真命苦咧..:Q
>      应该没有说不吃不喝吧... :Q

   那样的话学这种三昧的早就死光啦。>_<
--
____________

数息树边身,难薄痴贪嗔
________婴愚__
Mon May 5 15:02:01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30
blueryan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引述《lanchang (常昱)》之铭言:
> > > > 不中断,这是出声念佛。我们最初看到的是什麽人修这个法门?《华严经》上吉祥云比丘,
> > > > 《六十华严》、《八十华严》里面叫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他修这个法门
> > >   呵呵,要那样90天不吃不喝,近代可确定的大约只有广老一人存活
> > >   了。天啊,学佛真命苦咧..:Q
> >      应该没有说不吃不喝吧... :Q
>    那样的话学这种三昧的早就死光啦。>_<

有听一位福严的教师说过真的有人可以
佛教有很多东西是很难理解的
总之,对佛教要有信心喔
无法置信的东西就当作是无法理解,不能认为它是假的

共勉之~

--
佛教卫星电视台本持利益众生的理想,提供一个佛教电视大道场
  影音线上直播: http://www.bts.com.tw/broadcast.html
  声音线上直播: http://www.bts.com.tw/broadcast2.html
        节目表: http://www.bts.com.tw/progame.htm
Mon May 5 16:02:51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31
婴愚
※ 引述《blueryan (blueryan)》之铭言:
>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 引述《lanchang (常昱)》之铭言:
> > > >   呵呵,要那样90天不吃不喝,近代可确定的大约只有广老一人存活
> > > >   了。天啊,学佛真命苦咧..:Q
> > >      应该没有说不吃不喝吧... :Q
> >    那样的话学这种三昧的早就死光啦。>_<
> 有听一位福严的教师说过真的有人可以

    别用“听说”来谈啦,要像广老那样有一票人证才行,
用听说的神话太多啦。

    有一次有人跑来问我,“听说老小子您也能90天不吃、
不睡?”,我答是“是啊,这有啥稀奇?”,对方大大佩服
露出一脸崇敬的神情。

    我看他目瞪口呆一付当场想拜师的样子,只好耐心的进
一步补充道:“哈罗..我是90天不吃..汉..堡、不睡..午..
觉。OK?”。

    那阵子不过是想把老身的38,44,38的球状体形修理修理
一下,不知怎的,就“听说”成了怪兽矣。

> 佛教有很多东西是很难理解的
> 总之,对佛教要有信心喔
> 无法置信的东西就当作是无法理解,不能认为它是假的

  很难置信的东西不一定只有佛教有,但是像这种宣传要修
  法人90天不睡觉的玩意儿,若真的有人能自作,还能教他
  人作,那国防部早纳为国宝、卖到美国去了矣。

  平常人扯扯淡可以,弘佛法者对佛说可不能自由心解而美
  其名曰“方便法门、接引大众”,就算要接引到西方,那
  还轮不到他来接引咧。
--
____________

数息树边身,难薄痴贪嗔
________婴愚__
Mon May 5 19:04:12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32
blueryan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引述《blueryan (blueryan)》之铭言:
> >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 ※ 引述《lanchang (常昱)》之铭言:
> > > >      应该没有说不吃不喝吧... :Q
> > >    那样的话学这种三昧的早就死光啦。>_<
> > 有听一位福严的教师说过真的有人可以
>     别用“听说”来谈啦,要像广老那样有一票人证才行,
> 用听说的神话太多啦。

相信福严的出家教师严守戒律,不会妄语
阿弥陀佛


--
佛教卫星电视台本持利益众生的理想,提供一个佛教电视大道场
  影音线上直播: http://www.bts.com.tw/broadcast.html
  声音线上直播: http://www.bts.com.tw/broadcast2.html
        节目表: http://www.bts.com.tw/progame.htm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 - 解决您学佛的疑惑                                BudaHelp
◆ 修改: 03/05/05 19:20:48 <211.75.111.123> 
◆ 修改: 03/05/05 21:19:20 <211.75.111.123> 
◆ 修改: 03/05/06  9:04:40 <211.75.111.123> 
Mon May 5 19:13:36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33
婴愚
※ 引述《blueryan (blueryan)》之铭言:
>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 引述《blueryan (blueryan)》之铭言:
> > >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 >    那样的话学这种三昧的早就死光啦。>_<
> > > 有听一位福严的教师说过真的有人可以
> >     别用“听说”来谈啦,要像广老那样有一票人证才行,
> > 用听说的神话太多啦。
> ㄏㄏ~我相信福严的出家师父不会说谎
> 我相信福严的出家教师严守戒律,不会妄语
> 阿弥陀佛

  我相信他不会妄语,但是他“听”谁说的呀?^_^
  若是有,那就拿出证明。这种神迹一定要追问到底
  才有卖点。
--
____________

数息树边身,难薄痴贪嗔
________婴愚__
Mon May 5 19:26:29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34
婴愚
※ 引述《blueryan (blueryan)》之铭言:
>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很难置信的东西不一定只有佛教有,但是像这种宣传要修
> >   法人90天不睡觉的玩意儿,若真的有人能自作,还能教他
> >   人作,那国防部早纳为国宝、卖到美国去了矣。
> >   平常人扯扯淡可以,弘佛法者对佛说可不能自由心解而美
> >   其名曰“方便法门、接引大众”,就算要接引到西方,那
> >   还轮不到他来接引咧。
> 哇~ 凡心怎麽会怎麽重
> 太惊讶了

  印光大师言:竭诚自可转凡心。
  惊讶心也是凡心,就连惊讶心也不可有。
Mon May 5 19:28:43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35
blueryan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引述《blueryan (blueryan)》之铭言:
> >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 ※ 引述《blueryan (blueryan)》之铭言:
> > > > 有听一位福严的教师说过真的有人可以
> > >     别用“听说”来谈啦,要像广老那样有一票人证才行,
> > > 用听说的神话太多啦。
> > ㄏㄏ~我相信福严的出家师父不会说谎
> > 我相信福严的出家教师严守戒律,不会妄语
> > 阿弥陀佛
>   我相信他不会妄语,但是他“听”谁说的呀?^_^
>   若是有,那就拿出证明。这种神迹一定要追问到底
>   才有卖点。

法师不是听谁说的
是他的出家友人

要法师证明不太好吧
有些法师是很内敛的
这是上课时,法师因缘提到的
并不是要展现给世人看的

也对啦
可以不相信,也可以相信,随个人的因缘
不过,希望大家对佛教要有信心喔

共勉之

--
佛教卫星电视台本持利益众生的理想,提供一个佛教电视大道场
  影音线上直播: http://www.bts.com.tw/broadcast.html
  声音线上直播: http://www.bts.com.tw/broadcast2.html
        节目表: http://www.bts.com.tw/progame.htm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健康饮食 - 养生要诀, 素餐好康倒相报.                             BudaFood
◆ 修改: 03/05/05 19:57:38 <211.75.111.123> 
◆ 修改: 03/05/06  9:07:03 <211.75.111.123> 
Mon May 5 19:56:39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36
吴文雄
※ 引述《blueryan (blueryan)》之铭言:
> > > >   呵呵,要那样90天不吃不喝,近代可确定的大约只有广老一人存活
> > > >   了。天啊,学佛真命苦咧..:Q
> > >      应该没有说不吃不喝吧... :Q
> >    那样的话学这种三昧的早就死光啦。>_<
> 有听一位福严的教师说过真的有人可以
> 佛教有很多东西是很难理解的
> 总之,对佛教要有信心喔
> 无法置信的东西就当作是无法理解,不能认为它是假的
> 共勉之~

    blueryan 兄台可多找几位三藏法师问
    问问 90 天不吃不喝 (没入定时)
    是不是佛教正信修法

    我是不相信真正的福严教师会这麽说拉
    有可能您没听清楚
    福严佛学院是依从印顺导师的教诲
    印顺导师要求四众依法不依人
    印老对这种神化行为蛮排斥的

    入大定後 90 天不吃不喝是真的
    广老就可
    这也是符合佛经

    90 天不入定不吃不喝来修法那是假的
    我认为不合佛说
    佛经应该没有叫人这样修吧

    这也是例子
    没有对佛法深入了解很容易以讹传讹
    自古就传出不合正信佛法的修法故事

    不是佛说的修法
    听好玩就好
Mon May 5 20:49:06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37
吴文雄
>     我是不相信真正的福严教师会这麽说拉
>     有可能您没听清楚
>     福严佛学院是依从印顺导师的教诲
>     印顺导师要求四众依法不依人
>     印老对这种神化行为蛮排斥的

    我在福严佛学院的教材上看到
    印老的开示
    参考看看

华雨集第一册

    一个人若是体悟不够,当他护正法、化众生时,往往难免不是偏有,就是
偏无,或者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落於执著戏论之中。对人生的态度,不是
标榜乐行,便是标榜苦行。佛当初出家修行时,也曾经过在雪山的六年苦行,
而那种苦行,真是苦不堪言。吃的是一麻一麦等最少而又最粗劣的食物,有时
甚至不吃。但是,并没有开悟。佛这才舍弃了苦行主义,到菩提树下,而终於
体悟到了缘起中道的真理而开悟。而当初的五比丘,(起先尚未出家,所以那
时实际上是未有佛教的比丘),本来他们也是随佛修苦行,後来见到悉达多太
子突然变了,好像是退了道心。本来是不吃东西的,这时却吃起东西,并且还
是吃乳糜这样的好东西。本来是并不在意身体的清洁与否,这时也到河□去洗
澡,讲究乾净了。

    所以佛法之中,决没有开示我们,要我们去追求享受,但也并没有要我们
去吃各式各样的苦。因此不论是自己修行,或者是教导别人,都不应该采取任
何偏激或绝对的态度。有些出家人,有标榜不吃饭的、不睡觉的。但是不睡觉
,只是长坐不卧,不躺在床上而已,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完全不睡觉的。佛本身
也是一样地吃饭、睡觉。但是有的人,好衣服不穿,一定要穿破衣服;好的食
物不吃,一定要吃粗劣的东西。记得从前普陀佛顶山,有位出家人,就住在後
山的山洞□,吃的穿的都是最差的。有信徒到山上烧香,知道有这样一位好修
行人,便拿了食物与衣服去供养他,结果都被他拒绝。这样的苦行,是一个人
自己愿意吃苦,那并没有什麽关系。但若将这个当成出家佛弟子的典型,看作
标准的佛法,那是错误的。我们试以佛的生活态度为例:佛出去托钵,没有人
供养时,佛还是一样地欢欢喜喜回来。或有人请佛去应供,佛也并没有说,吃
好的他便不去了。住茅蓬能自在,住高楼大厦也一样地能够自在。所以戒律的
生活,应该是平淡而较为清苦一些,不应该有超出一般人之上的种种生活享受
,但也不一定要生活得非苦不可。对於修头陀行的人,佛的态度也是:你自己
愿意如此,但没有表示非要如此不可。

    中道是佛法的指导原则,不论是就事、就理或者是生活态度,皆应以中道
行之。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够护正法,化众生。


妙云集中编之五『成佛之道』

    释尊的时代,印度社会的风尚,正走上极端的路子。有的是乐行者,就是
纵欲的享乐主义者,这是大多数。大家在物欲的追求中,争取,享受,为无穷
的欲望所奴役。最极端的,有唯物论的顺世外道,还有性欲崇拜的遍入外道,
以男女交合为大乐,看作解脱生死的妙法。

    相反的是苦行者,就是禁欲的克己主义者。这如各沙门团,当时的出家外
道。最极端的,是耆那教徒。他们过著极端的苦行,有的不穿衣服;有的冷天
卧在冰上,暑天晒在太阳下;或者睡在荆棘上。吃的,有的不吃熟食,专吃野
菜水果;有的喝水;有的服气。戕贼自己的身心,被看作神圣的修行。

    释尊初转法轮,首先揭示了不苦不乐的中道行。认为极端的乐行与苦行,
都不能使自己的身心正常,不能引导到解脱的境地。所以佛的真「解脱道」,
是「远离」那「苦」行与「乐」行「二边」,而保持那中道的——以智化情的
生活。克制自己,而不可戕贼自己;受用维持生存所必需的享受,而不可放纵
。惟有这样,才能引上解脱的正道。

    佛以中道行为正鹄,而当时的根机,是有偏苦偏乐倾向的。适应这不同的
根性而引导他,所以声闻弟子,就有在家与出家二类。在家与出家,主要是生
活方式的不同。当时,佛为大众说法,有的听了法,或者悟了真谛,就自愿归
依三宝,作佛的在家弟子。有的听了法,或者悟了真谛,就自愿随佛出家,作
佛的出家弟子。在信仰,修行,证悟上,在家与出家,是没有差别的。那为什
麽有的自愿在家,有的自愿出家呢?这就是由於性情及生活好尚的不同。所以
,佛为了随「顺摄」受「乐行者」,有在家弟子。他们照样的夫妻儿女,还是
从政,从军,农工商贾,过著「在家」的生活。如频婆沙罗王,末利夫人,须
达多长者,质多长者,黎斯达多大将等。虽过著在家生活,却「修」学佛的正
「法行」,如三归,五戒,定,慧等。只要有出离心,虽过著丰裕的生活,但
不碍修行,一样的了脱生死。一方面,为了随「顺摄」受「苦行者」的根性,
有出家弟子,多数是从出家外道处转化来的,如五比丘,摩诃迦叶,三迦叶,
舍利弗,目犍连等。他们惯习於出家,过著严肃的生活:少欲知足;不畜钱财
;不近淫欲,这才自愿作「出家」的「沙门」。沙门是梵语,勤息的意思,是
各种出家者的通称。但这是大概的分类,如动机不纯,或被动的出家者,就有
乐行根性的。如佛回到故乡,释迦族的年青子弟,大批来出家,如阿难等,精
神上就与大迦叶等不同。同样的,在家弟子中,也有过著严肃生活的。总之,
顺乐行的在家也好,顺苦行的出家也好,只要有出离心,过著不过分纵欲,不
过分苦行的中道生活,都是佛的声闻弟子。依法修行,都有证得声闻道果,解
脱生死的可能。
Mon May 5 21:11:32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38
blueryan
有啊,我有在拜读导师的著作
只是导师著作等身,在下还在努力阅读中
感恩


※ 引述《wuwen (吴文雄)》之铭言:
> >     我是不相信真正的福严教师会这麽说拉
> >     有可能您没听清楚
> >     福严佛学院是依从印顺导师的教诲
> >     印顺导师要求四众依法不依人
> >     印老对这种神化行为蛮排斥的
>     我在福严佛学院的教材上看到
>     印老的开示
>     参考看看
> 华雨集第一册
>     一个人若是体悟不够,当他护正法、化众生时,往往难免不是偏有,就是
> 偏无,或者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落於执著戏论之中。对人生的态度,不是
> 标榜乐行,便是标榜苦行。佛当初出家修行时,也曾经过在雪山的六年苦行,
> 而那种苦行,真是苦不堪言。吃的是一麻一麦等最少而又最粗劣的食物,有时
> 甚至不吃。但是,并没有开悟。佛这才舍弃了苦行主义,到菩提树下,而终於
> 体悟到了缘起中道的真理而开悟。而当初的五比丘,(起先尚未出家,所以那
> 时实际上是未有佛教的比丘),本来他们也是随佛修苦行,後来见到悉达多太
> 子突然变了,好像是退了道心。本来是不吃东西的,这时却吃起东西,并且还
> 是吃乳糜这样的好东西。本来是并不在意身体的清洁与否,这时也到河□去洗
[文长恕删]
--
佛教卫星电视台本持利益众生的理想,提供一个佛教电视大道场
  影音线上直播: http://www.bts.com.tw/broadcast.html
  声音线上直播: http://www.bts.com.tw/broadcast2.html
        节目表: http://www.bts.com.tw/progame.htm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大家来读经板 - 共同深入经藏, 以期智慧如海                      BudaDigest
◆ 修改: 03/05/06  9:10:24 <211.75.111.123> 
Mon May 5 21:18:23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39
我没见过这样孤独的台湾
※ 引述《blueryan (blueryan)》之铭言:
> 能不能请善知识指导在下平日要如何修行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像在做问卷调查…:p

在此,在下有一个疑问,您在1260篇不是和大家共勉要好好修行吗?
怎麽会不知道如何「修行」呢?

尤其是您的签名档,还有在佛教板上所分享的「三藏法要」经文,
在在都显示您一直在修行,怎麽还会有此疑问呢?

这是在下不解之处。

不过,就问题论问题,在下不敢说指导,底下的意见请您参考看看:

在回答「平日要如何修行」前,您应该要先回答自己一个问题,那
就是「自己为什麽要修行」,而这个问题,只有您最清楚了。

如果您很清楚这个问题,那麽,就不会产生「平日要如何修行」这个
问题。

姑且退一万步而言,您不知道该如修行,有几个方式个人以为是不错的。

第一,先皈依,自誓皈依或皈依其他法师都行。
第二,基本名词解释先学习明白,丁福保字典与圣严法师的学佛群疑以
      及本板的精华区都很好用。
第三,请从四部阿含开始诵习,我们有读经板,不妨一起来 :)
第四,圣严法师的戒律学纲要,让我们知道一些应该遵守基本的戒律。
第五,法门的选择。嗯…个人以为这是最难回答的一部分,因为每个人
      的兴趣不同,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您可以先试试净土、或者诵
      读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楞严经(□头有许
      多菩萨说他们的修习法门)或者最近圣严法师的著作「圣严法师
      教观音法门」(http://www.ddc.com.tw/newbook.asp)入手,
      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您的三藏法要,也不错呀。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比较倾向从四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五戒十善与
六波罗蜜著手,这是因为这样的纲要清楚,也容易检视自己在修行时,
缺了哪部分,或者偏哪部分,若有所偏颇,就加以调整,用以补强或修
正。

而佛经义理的讨论,就由线上的老师与诸位大哥大姐们来解答。

不知道这样的回答 是否合您的意?

讲到这□,我忽然想起了一位高僧说的话:「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
觉的时候睡觉」就是禅(或修行)。

也许上面这句话可以回答「般舟三昧」的一些不吃饭、不睡觉的问题。

而自依止,法依止的说法,也可以提供您修行上不错的参考。

以上。

希望这样的回答您能满意。

p.s.至於密宗,小弟完全不懂,所以无法回答,请海涵。
Mon May 5 22:12:20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40
念死
※ 引述《blueryan (blueryan)》之铭言:
>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 引述《blueryan (blueryan)》之铭言:
> > >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 >     别用“听说”来谈啦,要像广老那样有一票人证才行,
> > > > 用听说的神话太多啦。
> > > ㄏㄏ~我相信福严的出家师父不会说谎
> > > 我相信福严的出家教师严守戒律,不会妄语
> > > 阿弥陀佛
> >   我相信他不会妄语,但是他“听”谁说的呀?^_^
> >   若是有,那就拿出证明。这种神迹一定要追问到底
> >   才有卖点。
> 法师不是听谁说的
> 是他的出家友人
> 
> 要法师证明不太好吧
> 有些法师是很内敛的
> 这是上课时,法师因缘提到的
> 并不是要展现给世人看的
> 
> 也对啦
> 您可以不用相信,我相信就好
> 不过,希望大家对佛教要有信心喔

我是建议除非自己亲身遇到或是就是友人的经验
而且在足够适当的人或是族群时才说出一些「特定的故事」。

我相信很多法师会在适当的人事时地物下告诉他人一些特定的故事来鼓励
或是影响一些人。但是我不认为听到的人应当将其所说的话来佐证自己要说的事。
我相信那些师父说一些故事是严守戒律、不会妄语的而且是为了听者好的。
但是我相信他们并没有要听者将他们的话拿去回馈普罗大众。

像我们就几乎没听到证严法师、圣严法师、星云法师。。。在公开场合说些神神密密
的故事。其实我是根本没印象他们有这样说。

事实上在过去很多年我们常常会听到很多门派的徒弟在斗嘴。
斗什麽嘴呢?看起来在为他们的师父挣面子。我常常在想他们的师父
会不会额头有三条黑线。早知道不要说那麽多就好了。
Mon May 5 23:57:4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41
婴愚
※ 引述《lanchang (常昱)》之铭言:
> 望您回覆时能整篇文章仔细看过,不要断章取义。如果之後有大德因此公开批评
> 该师父或道场,末学会直接将本文删除,并且末学以後将永远不在这版提起关於
> 该法门、道场及相关的修学经验(除了字面上讨论外的一切)。毕竟《般舟三昧
> 经》是第二部灭的经,通常被视为第一个灭的《楞严经》已经被很多不明究理的
> 人士批为伪经,末学不希望有人(即使我们不批评《般舟三昧经》)批评般舟三
> 昧法,(即使我们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就是般舟三昧法,如果是的话,就可能变
> 成助长该法灭亡的帮凶)。再次强调,如果有问题都是末学本身的问题,这种情

  我想你可能弄错意思了,我们坚决拥护《楞严经》和《般舟三昧经》,但是
  行法也好或解法也好,要依佛经一步步的交叉解读。而不是依“师父说”。
  这点请您要牢牢守住。

  站内系列文章就是在探讨有些人把佛经各种法门不依佛经自行胡解乱解的问
  题。

  建议请您将您原文删除後加以【重写】,并且一步步的将您的方法和经文对
  照来说明,这样才不会误导站内的同学。因为您既然【无法确定】你的方法
  是否为正确的,那麽唯一的方法就是和经文的意思相比对。

  请您只要照著经文来比对就好,其他参与的人事支节不必细提。当您的方法
  和佛经比对完後,站内同学便会依照您的说明,加以检视,合於经说,便会
  赞同,不合经说,自然反对。

  我个人对您的道场或法师并无批评之意,佛入灭前再三叮嘱要深入经藏、依
  法不依人,我想您当记得才是。

  我记得到目前为止,站内还没有人正式探讨过此部经的正题,大家都还在那
  一篇《不准睡觉》的阶段而已。所以您如果要重写本文并解说本部经的行法,
  可能要费很多时间,这是相当浩大的工程。请先接受我的敬意。

  总之有 Step by Step 的佛理对照可看,那才是深入经藏,我想同学们会期
  待精彩内容的。
Tue May 6 07:38:25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42
我没见过这样孤独的台湾
※ 引述《blueryan (blueryan)》之铭言:
> 因为末学每次发问的蠢问题,您都会热心的回覆
> 让末学觉得很法喜

谢谢您的夸赞,您会让我的尾椎翘起来…:p
也请您不要说你问的是「蠢问题」,我倒是觉得您在
「明知故问」,直觉地以为您的修为应该已是超过问
这些问题的层次,但小弟我总是不懂,为什麽您还是
会问这些问题?是学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的精神呢?还
是…???

另外,您也让小弟我觉得法喜,因为你在佛教板所po
的三藏法要,使我感到兴趣,於是便去经书流通处,
请回来看(嗯,是中华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的),□
头该修行的次第和注意事项都很清楚,也算是深入经
藏的前导,在此,特别感谢您。

而我的回答,真的是献丑,也算是野人献曝(不过,
我真的以为晒太阳真的是很舒服的一件事),也承蒙
您不嫌弃,谢谢 :)

> 仁者真的是发菩提心的仁者
> 祝福仁者早日成就道业
> 感恩

也祝您早成道业,祝福 :)
Tue May 6 12:54:07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43
常昱
>   建议请您将您原文删除後加以【重写】,并且一步步的将您的方法和经文对
>   照来说明,这样才不会误导站内的同学。因为您既然【无法确定】你的方法
>   是否为正确的,那麽唯一的方法就是和经文的意思相比对。
>   请您只要照著经文来比对就好,其他参与的人事支节不必细提。当您的方法
>   和佛经比对完後,站内同学便会依照您的说明,加以检视,合於经说,便会
>   赞同,不合经说,自然反对。
>   我记得到目前为止,站内还没有人正式探讨过此部经的正题,大家都还在那
>   一篇《不准睡觉》的阶段而已。所以您如果要重写本文并解说本部经的行法,
>   可能要费很多时间,这是相当浩大的工程。请先接受我的敬意。
>   总之有 Step by Step 的佛理对照可看,那才是深入经藏,我想同学们会期
>   待精彩内容的。

    了解,如果要这样做的确要花一些工夫。可能得要个几天乃至几十天。也要
看末学其他杂事处理的情形而定。
    关於原来这篇关於般舟三昧心得文章的原文,如果有大德有兴趣可私下mail
给末学。
Wed May 7 19:38:48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般舟三昧经》一问
#44
常昱
※ 引述《lanchang (常昱)》之铭言:
> >   建议请您将您原文删除後加以【重写】,并且一步步的将您的方法和经文对
> >   照来说明,这样才不会误导站内的同学。因为您既然【无法确定】你的方法
> >   是否为正确的,那麽唯一的方法就是和经文的意思相比对。
> >   请您只要照著经文来比对就好,其他参与的人事支节不必细提。当您的方法
> >   和佛经比对完後,站内同学便会依照您的说明,加以检视,合於经说,便会
> >   赞同,不合经说,自然反对。
> >   我记得到目前为止,站内还没有人正式探讨过此部经的正题,大家都还在那
> >   一篇《不准睡觉》的阶段而已。所以您如果要重写本文并解说本部经的行法,
> >   可能要费很多时间,这是相当浩大的工程。请先接受我的敬意。
> >   总之有 Step by Step 的佛理对照可看,那才是深入经藏,我想同学们会期
> >   待精彩内容的。
>     了解,如果要这样做的确要花一些工夫。可能得要个几天乃至几十天。也要
> 看末学其他杂事处理的情形而定。
>     关於原来这篇关於般舟三昧心得文章的原文,如果有大德有兴趣可私下mail
> 给末学。

    抱歉,因末学事情太多,可能会延後这篇文章产出的时间。目前对整个架构稍
微有点概念,不过的确是大工程。^_^ 延後时间未定。谢谢大家的耐心。
Mon Jul 28 00:50:4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