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应该已经有人讨论过了吧...... 何谓忍辱呢??? 跟忍气吞声的差别何在呢?? 何谓苦行呢?? 世尊成佛悟道之前碰到的外道苦行僧 跟佛教的苦行有何差别呢??
※ 引述《tt9000 (魔道中人)》之铭言: > 如题 > 我想应该已经有人讨论过了吧...... > 何谓忍辱呢??? 忍辱就是在没搞清楚自己是谁以前的心情 > 跟忍气吞声的差别何在呢?? > 何谓苦行呢?? 苦行就是在没搞清楚自己是谁以前做的事 > 世尊成佛悟道之前碰到的外道苦行僧 > 跟佛教的苦行有何差别呢??
※ 引述《tyuan (不学)》之铭言: > 忍辱就是在没搞清楚自己是谁以前的心情 ^^^^^^^^^^^^^^^^^^^^^^^^^^ 忍辱也是一种生活的落实吧 为何是一种「没搞清楚自己是谁以前的心情」???? 在尚未弄清楚自我是谁的前提之下 这种说法不正确吧 那种心情应该是盲目无知 而非所谓忍辱二字之涵意 > 苦行就是在没搞清楚自己是谁以前做的事
关於苦行,可参见 BudaDigest 版第 354 盘及第 650 篇。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 > 标题: Re: 何谓忍辱?何谓苦行?? > > ※ 引述《tyuan (不学)》之铭言: > > 忍辱就是在没搞清楚自己是谁以前的心情 > ^^^^^^^^^^^^^^^^^^^^^^^^^^ > 忍辱也是一种生活的落实吧 > 为何是一种「没搞清楚自己是谁以前的心情」???? 其实 tyuan 的说法是很符合金刚经的 虽然末学也对佛法还不是很了解 但就一切有为法如梦 .... 这句话来了解 如果应用在生活中 忍辱也是幻法呀 但却不是就不必忍辱了 忍辱是善法 也有方法 不是只是忍、忍、忍 那绝对内伤 善法是菩提本 忍辱如同戒行 都是成就佛法的正确方式 佛经中谈到菩萨为众生 持戒而无众想 菩萨当然知道是幻法 但众生如果能不执著 也就成就了 所以须要戒律 忍辱等等方法来避免造恶业 受恶报 当然有人还是会说 恶业恶报也是幻法 但他们忘了 是平常人 有执著 常就是执著於好事而不要坏事 有人在受恶报时 不望解脱恶报的吗 ? 很少很少 应该也是有所修持的人了 > 在尚未弄清楚自我是谁的前提之下 > 这种说法不正确吧 > 那种心情应该是盲目无知 > 而非所谓忍辱二字之涵意 > > > 苦行就是在没搞清楚自己是谁以前做的事 这句也像 苦行无法成就是经中常见 > > --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 佛法求助哇啦啦 - 别害羞, 尽管问喔! BudaHelp
※ 引述《tt9000 (魔道中人)》之铭言: > 如题 > 我想应该已经有人讨论过了吧...... > 何谓忍辱呢??? > 跟忍气吞声的差别何在呢?? 忍气吞声的忍,可能和忍辱的忍意思不太一样。经中所提到的"忍", 我觉得其含意比较接近"安住",如此忍辱就是说,面对一般人觉得受 侮辱的情境,还可以安住其中,而不会嗔恨或厌恶。不过,可以有所 反应和处理,而不是一定要消极以对。 题外话,那麽忍受好像也可以解释成当生起不舒服的感觉(苦受)时 ,还能够安住,而不生嗔恨。还有,无生法忍好像也可以说是安住在 无生法之中。 所以在金刚经中,释尊为"忍辱"仙人时,对於歌利王的挥刀割截身体 ,还能够不生嗔恨。而经中也提到忍辱仙人之所以能忍辱,是因为他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和忍气吞声是不同的, level差很多。 > 何谓苦行呢?? > 世尊成佛悟道之前碰到的外道苦行僧 > 跟佛教的苦行有何差别呢?? 一般都是指无意义的苦行,就是自找苦吃的行为。因为有些人认为我们 所应受的苦是某个定量,所以只要用各种方法(挨饿、刀割、一直蹲著 、金鸡独立...)让自己受苦,等到把所有的苦都吃完後,就'出运了'。 释尊说这是愚痴法,会让人堕恶处的。 至於,经中有些地方会提到正当的苦行,指的是正确的修行当中所出现 的苦。例如:守戒守律有时候会觉得苦;克制贪欲有时也会产生苦;努 力精进修行时,有些人会身体微恙...等等,这些苦行都是让我们远离 愚痴生死的。 以上仅供参考 :)
※ 引述《prajna (火之舞)》之铭言: > 忍气吞声的忍,可能和忍辱的忍意思不太一样。经中所提到的"忍", > 我觉得其含意比较接近"安住",如此忍辱就是说,面对一般人觉得受 > 侮辱的情境,还可以安住其中,而不会嗔恨或厌恶。不过,可以有所 > 反应和处理,而不是一定要消极以对。 > 题外话,那麽忍受好像也可以解释成当生起不舒服的感觉(苦受)时 > ,还能够安住,而不生嗔恨。还有,无生法忍好像也可以说是安住在 > 无生法之中。 > 所以在金刚经中,释尊为"忍辱"仙人时,对於歌利王的挥刀割截身体 > ,还能够不生嗔恨。而经中也提到忍辱仙人之所以能忍辱,是因为他 >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和忍气吞声是不同的, 对了..... 讲到世尊的前世 像多劫前曾经供养燃灯佛的善慧仙人 龙王 到忍辱仙人.....等 忍辱仙人早已无我相 无人相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了....... 可谓"诸相非相" 然而 他却还不见如来..... 有如此的修为 还要到"无量劫"後才能成佛 成佛还真难啊....... 通常 对某件事情的成功有一定的把握 我们会说 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我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 梵网经云:「当知汝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 我想 以上的说法应该是成立的 提婆达多 波洵...等 历经很多劫之後都能成佛 成佛虽然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这个时间的问题可不小啊...... 以上只是个人的看法 有点偏离主题了 > level差很多。 嗯.... > 一般都是指无意义的苦行,就是自找苦吃的行为。因为有些人认为我们 > 所应受的苦是某个定量,所以只要用各种方法(挨饿、刀割、一直蹲著 > 、金鸡独立...)让自己受苦,等到把所有的苦都吃完後,就'出运了'。 > 释尊说这是愚痴法,会让人堕恶处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世尊刚出家的时候 在树林里遇到的苦行僧 就是用这些方式折磨自己 以求升天 这样真能升天吗?? 我们一般人 来生能不能做人 能不能不堕三恶道都有问题了 能升天其实也很不错了吧....... > 至於,经中有些地方会提到正磲沪W行,指的是正确的修行当中所出现 > 的苦。例如:守戒守律有时候会觉得苦;克制贪欲有时也会产生苦;努 > 力精进修行时,有些人会身体微恙...等等,这些苦行都是让我们远离 > 愚痴生死的。 想问一下 十二头陀行的内容......?? > 以上仅供参考 :) 多谢指点
※ 引述《tt9000 (魔道中人)》之铭言: > 如题 > 我想应该已经有人讨论过了吧...... > 何谓忍辱呢??? > 跟忍气吞声的差别何在呢?? > 何谓苦行呢?? > 世尊成佛悟道之前碰到的外道苦行僧 > 跟佛教的苦行有何差别呢?? 广钦和尚的解法: 「如果要省却烦恼,凡事当随从大众或他人的意见,不可强就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可以听自己的意思,这是忍辱的方法。」 「我们修苦行是在藉各种事境,磨炼我们不起无明烦恼,洗除习气,锻炼做人做事的各□能耐,并不是要做什麽劳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对一切顺逆境的分别,就是在修苦行。□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开发智慧。」 大般若经对六度说的非常清楚, (见净空法师大般若经纲要 http://www.amtb.org.sg/5/5_4/5_4_3/5_4_3_8.htm) 第三、【无安忍。无忿恚。唯假施设故。】 这是六度里面的忍辱波罗蜜。忍辱在这个地方,这是玄奘大师翻的,是按照梵文原文多半是 直译的|安忍,六度里面的忍波罗蜜是安忍。古德译经没有照这样翻,他把这一条翻作忍辱 ,这个是有特别的用意。因为在古时候的中国人,对侮辱看得非常严重,我们在古书里头常 读过,「士可杀,不可辱。」士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样 的人杀头无所谓,侮辱不可以。所以把这个辱看得这麽重,古德翻经的时候就翻作忍辱,辱 都能忍,还有什麽不能忍?没有一样不能忍。这是一个特别的译法,实际上的意思是安忍。 忍在菩萨修学六个原则当中,我们称为六度,非常重要。佛在《金刚般若》上,《金刚般若 经》大家都念过,它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其他的《般若经》,我们不见得念过,《金刚经 》念过。佛在《金刚经》上,将这六大纲领有说得很详细的,有说得很简单的,轻描淡写带 过就完了,唯独布施跟忍辱讲得最多。这个道理就是说,这六条纲领中,这两条最重要。布 施能修福、修慧,你要想修福、修慧,积功累德,你怎麽修呢?修布施。而忍辱正是成就, 你虽修,如果你不能忍,你的成就很有限。所以佛说:「一切法得成於忍」,这个一切法是 说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你要想成就,安忍就太重要了,你不能忍就不能成就。所以忍是一个 人修学成就关键之所在,越是大的成就,越要大的忍耐。特别是对於□恚,这个地方讲『忿 恚』,更要忍!这个就是遇到心里面不如意的事情,往往一般人要发脾气,□恚,动了□恚 心,这个境界现前。 而实际上,忍辱的□围非常广大,顺境也要忍,不能单看逆境,顺境也要忍。顺境不生贪念 ,这个世间人遇到顺境贪爱、留恋,舍不得放下,也错了。所以顺、逆境界都要忍。一切境 界当中,你能真正做到如如不动,实际上这个如如不动,是底下禅定波罗蜜,但是你要晓得 ,禅定是以忍辱为前方便,忍辱是禅定前面的功夫,不能忍那来的定呢?所以一定要能忍, 顺、逆境界什麽样的境界都要忍,然後才有底下的精进、禅定、般若。我们现在处的这个世 间,这一段的时间与空间是乱世,众生的生活很苦,天灾人祸非常频繁,我们处在这麽一个 时代,在这个时代,菩萨这六条纲领就显得格外重要。换句话说,我们要怎样才真正能够平 平安安度过这一生?最好的方法、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这六条纲领。
※ 引述《bluejean (是个什麽)》之铭言: > ※ 引述《tt9000 (魔道中人)》之铭言: > > 如题 > > 我想应该已经有人讨论过了吧...... > > 何谓忍辱呢??? > > 跟忍气吞声的差别何在呢?? > > 何谓苦行呢?? > > 世尊成佛悟道之前碰到的外道苦行僧 > > 跟佛教的苦行有何差别呢?? > 广钦和尚的解法: > 「如果要省却烦恼,凡事当随从大众或他人的意见,不可强就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font> > ,可以听自己的意思,这是忍辱的方法。」 > 「我们修苦行是在藉各种事境,磨炼我们不起无明烦恼,洗除习气,锻炼做人做事的各□/font> > 能耐,并不是要做什麽劳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对一切顺逆境的分别,就是在修苦行。□/font> > 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开发智慧。」 > 大般若经对六度说的非常清楚, ^^^^^^^^^^^^^^^^^^^^^^^^^^ 《大智度论》里头也有。CBETA 大藏经有录。
※ 引述《bluejean (是个什麽)》之铭言: > ※ 引述《tt9000 (魔道中人)》之铭言: > > 如题 > > 我想应该已经有人讨论过了吧...... > > 何谓忍辱呢??? > > 跟忍气吞声的差别何在呢?? > > 何谓苦行呢?? > > 世尊成佛悟道之前碰到的外道苦行僧 > > 跟佛教的苦行有何差别呢?? 佛教是不赞苦行的,若勉强要解释成佛教的苦行, 经中倒是有些说明,例如为解脱而学佛的过程中,所遭 遇的忧苦而善法生,佛陀说这是可修习的。> 忍气吞声若只是这样,应该不能称为忍辱,佛教的 忍辱并非是只教导消极的忍气吞声,但度量大的是有学 佛的大资本的。其它如数息时息不乱也称为忍辱行,可 见得学佛不会因忍辱而得内伤 :Q 因为忍辱是解脱的重 要资粮,当某种忍辱行不能让善法生,而行成外道苦行 或自疟的情况,佛陀教导应该要扬弃此种方法。> happy new year !! > 广钦和尚的解法: > 「如果要省却烦恼,凡事当随从大众或他人的意见,不可强就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font> > ,可以听自己的意思,这是忍辱的方法。」 > 「我们修苦行是在藉各种事境,磨炼我们不起无明烦恼,洗除习气,锻炼做人做事的各□/font> > 能耐,并不是要做什麽劳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对一切顺逆境的分别,就是在修苦行。□/font> > 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开发智慧。」 > 大般若经对六度说的非常清楚, > (见净空法师大般若经纲要 http://www.amtb.org.sg/5/5_4/5_4_3/5_4_3_8.htm) > 第三、【无安忍。无忿恚。唯假施设故。】 > 这是六度里面的忍辱波罗蜜。忍辱在这个地方,这是玄奘大师翻的,是按照梵文原文多半是 > 直译的|安忍,六度里面的忍波罗蜜是安忍。古德译经没有照这样翻,他把这一条翻作忍辱 > ,这个是有特别的用意。因为在古时候的中国人,对侮辱看得非常严重,我们在古书里头常 > 读过,「士可杀,不可辱。」士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样 > 的人杀头无所谓,侮辱不可以。所以把这个辱看得这麽重,古德翻经的时候就翻作忍辱,辱 > 都能忍,还有什麽不能忍?没有一样不能忍。这是一个特别的译法,实际上的意思是安忍。 > 忍在菩萨修学六个原则当中,我们称为六度,非常重要。佛在《金刚般若》上,《金刚般若 > 经》大家都念过,它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其他的《般若经》,我们不见得念过,《金刚经 > 》念过。佛在《金刚经》上,将这六大纲领有说得很详细的,有说得很简单的,轻描淡写带 > 过就完了,唯独布施跟忍辱讲得最多。这个道理就是说,这六条纲领中,这两条最重要。布 > 施能修福、修慧,你要想修福、修慧,积功累德,你怎麽修呢?修布施。而忍辱正是成就, > 你虽修,如果你不能忍,你的成就很有限。所以佛说:「一切法得成於忍」,这个一切法是 > 说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你要想成就,安忍就太重要了,你不能忍就不能成就。所以忍是一个 > 人修学成就关键之所在,越是大的成就,越要大的忍耐。特别是对於□恚,这个地方讲『忿 > 恚』,更要忍!这个就是遇到心里面不如意的事情,往往一般人要发脾气,□恚,动了□恚 > 心,这个境界现前。 > 而实际上,忍辱的□围非常广大,顺境也要忍,不能单看逆境,顺境也要忍。顺境不生贪念 > ,这个世间人遇到顺境贪爱、留恋,舍不得放下,也错了。所以顺、逆境界都要忍。一切境 > 界当中,你能真正做到如如不动,实际上这个如如不动,是底下禅定波罗蜜,但是你要晓得 > ,禅定是以忍辱为前方便,忍辱是禅定前面的功夫,不能忍那来的定呢?所以一定要能忍, > 顺、逆境界什麽样的境界都要忍,然後才有底下的精进、禅定、般若。我们现在处的这个世 > 间,这一段的时间与空间是乱世,众生的生活很苦,天灾人祸非常频繁,我们处在这麽一个 > 时代,在这个时代,菩萨这六条纲领就显得格外重要。换句话说,我们要怎样才真正能够平 > 平安安度过这一生?最好的方法、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这六条纲领。 -- 秋风无情,叶飘落;劝君莫采集,犹空华过。 -ark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