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请问回小向大?
#1
小一的爹
据佛陀在许多经中的开示,「道」是一种「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固定法)的法
则,亦即证悟道果之後就无法再改变心意,比方说,须陀洹道(sotapatti-magga)能产
生须陀洹果(sotapatti-phala)。须陀洹能成为斯陀含(sakadagami),但不能退为凡
夫。斯陀含能成为阿那含(anagami),但不能退为须陀洹或凡夫。阿那含能成为阿罗
汉,但不能退为斯陀含、须陀洹或凡夫。
以上的说法似乎在否定「回小向大」的可能性,亦即已证得初果以上的圣者,是不是无
法再回过头来重新修行菩萨道?

有请板上善知识为末学解惑。感激不尽!
Sat Dec 21 23:58:52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回小向大?
#2
邱大刚
※ 引述《egofree (小一的爹)》之铭言:
> 据佛陀在许多经中的开示,「道」是一种「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固定法)的法
> 则,亦即证悟道果之後就无法再改变心意,比方说,须陀洹道(sotapatti-magga)能产
> 生须陀洹果(sotapatti-phala)。须陀洹能成为斯陀含(sakadagami),但不能退为凡
> 夫。斯陀含能成为阿那含(anagami),但不能退为须陀洹或凡夫。阿那含能成为阿罗
> 汉,但不能退为斯陀含、须陀洹或凡夫。
> 以上的说法似乎在否定「回小向大」的可能性,亦即已证得初果以上的圣者,是不是无
> 法再回过头来重新修行菩萨道?

    的确「回小向大」一词是末世论师误传的,佛陀说法四十九
年的佛经记载中,并没有这一个词,整部大正藏的经部也无此词。
佛教只有「回向」,就是以一灯点多灯,灯灯无尽,而与大小无
关。

    详细的考证,可参考精华区:
法义讨论 / 大小乘的议题 / 回向大菩提
一文。

    再者,不论声闻道或菩萨道,目的都是涅盘,而且是同向而
行的,并非反向而行。可见《大般涅盘经》的相关经文,在精华
区应该找得到此讨论(标题是: "阿罗汉八万四千劫重入轮回之说
为误" 之类的。)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Sun Dec 22 11:20:25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回小向大?
#3
七月
※ 引述《egofree (小一的爹)》之铭言:
> 据佛陀在许多经中的开示,「道」是一种「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固定法)的法
> 则,亦即证悟道果之後就无法再改变心意,比方说,须陀洹道(sotapatti-magga)能产
> 生须陀洹果(sotapatti-phala)。须陀洹能成为斯陀含(sakadagami),但不能退为凡
> 夫。斯陀含能成为阿那含(anagami),但不能退为须陀洹或凡夫。阿那含能成为阿罗
> 汉,但不能退为斯陀含、须陀洹或凡夫。
> 以上的说法似乎在否定「回小向大」的可能性,亦即已证得初果以上的圣者,是不是无
                        ^^^^^^^^^
        「大」与「小」的分别,在佛经传入中国--东汉末年,并没有分。
         也就是说,这问题得先问,古代传入佛经,是从何时开始分大小
         的。(好像是南北朝的样子)

         至於「据佛陀在许多经中的开示」指的又是什麽经?
         引出经文,也许是比较好的~~

> 法再回过头来重新修行菩萨道?
> 有请板上善知识为末学解惑。感激不尽!
Sun Dec 22 21:49:15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回小向大?
#4
七月
※ 引述《sici (七月)》之铭言:
> ※ 引述《egofree (小一的爹)》之铭言:
> > 据佛陀在许多经中的开示,「道」是一种「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固定法)的法
> > 则,亦即证悟道果之後就无法再改变心意,比方说,须陀洹道(sotapatti-magga)能产
> > 生须陀洹果(sotapatti-phala)。须陀洹能成为斯陀含(sakadagami),但不能退为凡
> > 夫。斯陀含能成为阿那含(anagami),但不能退为须陀洹或凡夫。阿那含能成为阿罗
> > 汉,但不能退为斯陀含、须陀洹或凡夫。
> > 以上的说法似乎在否定「回小向大」的可能性,亦即已证得初果以上的圣者,是不是无
>                         ^^^^^^^^^
>         「大」与「小」的分别,在佛经传入中国--东汉末年,并没有分。
>          也就是说,这问题得先问,古代传入佛经,是从何时开始分大小
>          的。(好像是南北朝的样子)

           查了一下:

           《众经别录》(敦煌本子) 不分  齐初

             □....   (表示中间很多本子佚失)

            《大隋众经录目》大小乘分
                                         仅供参考~~

> > 法再回过头来重新修行菩萨道?
> > 有请板上善知识为末学解惑。感激不尽!
Mon Dec 23 13:11:13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回小向大?
#5
不识我
※ 引述《egofree (小一的爹)》之铭言:
> 据佛陀在许多经中的开示,「道」是一种「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固定法)的法
> 则,亦即证悟道果之後就无法再改变心意,比方说,须陀洹道(sotapatti-magga)能产
> 生须陀洹果(sotapatti-phala)。须陀洹能成为斯陀含(sakadagami),但不能退为凡
> 夫。斯陀含能成为阿那含(anagami),但不能退为须陀洹或凡夫。阿那含能成为阿罗
> 汉,但不能退为斯陀含、须陀洹或凡夫。
> 以上的说法似乎在否定「回小向大」的可能性,亦即已证得初果以上的圣者,是不是无
> 法再回过头来重新修行菩萨道?

基本上,回小向大跟回向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名相上虽然有回有向,实际上
那是过去用字的关系。

以声闻乘(「闻」佛「声」教而得成就)的本意来说,不限於阿罗汉或菩萨。

只是说以後期来讲,限於行者本身具备的条件,无法自己经由经藏而深入佛法,
必须仰赖知识为之介绍,这一类行者在根器上是属於比较不足的,这一类的并不
是说不能成就道业,而是说以他所知而言,由於无法深入经藏,不可能去成为一
位广为弘扬佛法的菩萨,多半来说,当生只能成就自己的道业,难以广及他人。

相对来说,具备了自度的条件,在经藏的深入也够,也有一份愿心介绍佛法给
其他人,这一类型的,属於根器较利的,相对於声闻(後期声闻)来说就有其不同,
也就是佛陀思想中的菩萨行者。

声闻行者,所谓三向一果,前三位是向位,阿罗汉是果位。
意思是前三位可以直接向於阿罗汉,并不一定是一个接著一个,
按部就班上去的。

菩萨行者,除了声闻法的基础,还要培养四无量心、行六波罗蜜法,这是
一般声闻乘行者比较不具备的条件,所以要能成就菩萨,还要具备这些条件。

成就了罗汉,或是阿那含以上,并不表示他就不能去修养菩萨法,只是说这一类
的学佛者,他本身的根器在面对菩萨法,往往很难相应,也就是对於自己的苦,
急著解脱,面对其他众生的苦,并不容易发起他的一份悲心。

学佛有一类人,强调大乘最高最好,有一类人强调没有三乘的差别,都是偏差
的说法。佛陀说三乘法,为的是针对不同根器的众生,使大家都能同样得到好
处,只是说自己得到好处之後,能不能发起那份菩萨心,佛陀只是以一种鼓励的
方式去面对所有的弟子,并不是谁高谁低的问题。

--
千佛山全球资讯网站址  http://www.chien-fo-shan.com.tw  欢迎参观
◎◎◎◎◎◎◎◎◎◎◎◎◎◎◎◎◎◎◎◎◎◎◎◎◎◎◎◎◎◎◎◎◎◎◎◎
◎  学佛方程式 :  当分别心生起时 , 不要一味地计较或执著 ,             ◎
◎                应该深入的认识或□解 ; 尤其要於其中有所发现 ,       ◎
◎                久而久之 , 必能自我突破 。                          ◎
◎                                         ~节录自 老禅师的话~     ◎
◎◎◎◎◎◎◎◎◎◎◎◎◎◎◎◎◎◎◎◎◎◎◎◎◎◎◎◎◎◎◎◎◎◎◎◎
Tue Dec 24 19:21:03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回小向大?
#6
何足道
※ 引述《ecsok (不识我)》之铭言:
> 基本上,回小向大跟回向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名相上虽然有回有向,实际上
> 那是过去用字的关系。
> 以声闻乘(「闻」佛「声」教而得成就)的本意来说,不限於阿罗汉或菩萨。
> 只是说以後期来讲,限於行者本身具备的条件,无法自己经由经藏而深入佛法,
> 必须仰赖知识为之介绍,这一类行者在根器上是属於比较不足的,这一类的并不
> 是说不能成就道业,而是说以他所知而言,由於无法深入经藏,不可能去成为一
> 位广为弘扬佛法的菩萨,多半来说,当生只能成就自己的道业,难以广及他人。
> 相对来说,具备了自度的条件,在经藏的深入也够,也有一份愿心介绍佛法给
> 其他人,这一类型的,属於根器较利的,相对於声闻(後期声闻)来说就有其不同,
> 也就是佛陀思想中的菩萨行者。
> 声闻行者,所谓三向一果,前三位是向位,阿罗汉是果位。
> 意思是前三位可以直接向於阿罗汉,并不一定是一个接著一个,
> 按部就班上去的。
> 菩萨行者,除了声闻法的基础,还要培养四无量心、行六波罗蜜法,这是
> 一般声闻乘行者比较不具备的条件,所以要能成就菩萨,还要具备这些条件。
> 成就了罗汉,或是阿那含以上,并不表示他就不能去修养菩萨法,只是说这一类
> 的学佛者,他本身的根器在面对菩萨法,往往很难相应,也就是对於自己的苦,
> 急著解脱,面对其他众生的苦,并不容易发起他的一份悲心。
> 学佛有一类人,强调大乘最高最好,有一类人强调没有三乘的差别,都是偏差
> 的说法。佛陀说三乘法,为的是针对不同根器的众生,使大家都能同样得到好
> 处,只是说自己得到好处之後,能不能发起那份菩萨心,佛陀只是以一种鼓励的
> 方式去面对所有的弟子,并不是谁高谁低的问题。

天啊!!
那麽复杂~~
记得曾有人说过回小向大的含意--
以自我藐小之功德利益回向广大苦海众生~
这算是回小向大的另一种意义吗?
Wed Dec 25 13:55:03 200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