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ontKnow (不知道)》之铭言:
> 记得有句偈语是这麽说的: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 如是行者,得度是矣。
> 关於这身、口、意,
> 是否有准则能去按照著遵守呢?
> 因为常感到不知怎样去做(身口意),才是最恰当的...><
> 所以到头来,是观照到身口意没错,但实际上似乎不尽究竟圆满。
> 不知末学是否太钻牛角尖了说...
大德,在此赞叹您的菩提心,佛法中有准则可供约束!
十恶 = 身三 + 口四 + 意三
= 身三 (杀生+偷盗+邪淫)
+
口四 (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意三 (贪欲+□恚+邪见)
不做十恶,就是等於十善。
《佛光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
十善即十善业。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
又作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
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
又作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
即:
(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
(四)妄语。(五)两舌,即说离间语、破语。
(六)恶口,即恶语、恶骂。
(七)绮语,即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乃从染心所发者。
(八)贪欲,即贪爱、贪取、悭贪。(九)□恚。
(十)邪见,即愚痴。离以上十恶,则为十善。
依此顺序,属身业者三,属口业者四,属意业者三,称为「身三、口四、意三」。
除意三外之七支,称为七支业(口四亦称语四)。
十善十恶之说,见於大、小乘诸多经典,
阿含经谓行十善将生人天世界,行十恶则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说一切有部等部派对十善十恶之果报分为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加以解释,
因行十恶而堕三恶道者,为异熟果;
因杀生业而致多病短命者,为等流果;
因杀生业而遇霜雹、尘秽等害者,为增上果。
此外,十恶系由贪、□、痴三不善根中任一者之加行(预备之行为)而起,
当其显现成为业道,即依三不善根中之特定者或任一而引起。
十恶之中,以杀生及邪见为最重。
据新华严经卷三十五称,行十善十恶者,依善之弱强程度而得人、天、三乘、佛果;
依恶之程度而堕三恶道,即恶性强则堕地狱,次则为畜生,再弱则为饿鬼;
或生於人间,亦遭短命、多病及其他之不幸。
十善具有止恶行善之意义,故亦称十善戒,或十善法戒、十善性戒、十根本戒。
又十善为顺理之正法,故有十善正法之名。
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载:
修下品之十善,可为人中之王;
中品十善为粟散王,即小国之王;
上品十善为铁轮王,即转轮圣王之一。
据此意义而言,其王位称为十善位,帝王称为十善君;
於过去修十善戒,得此功德,故称之为十善戒力。
於天台宗,圆教十信位之菩萨名为十善菩萨。
又据无量寿经卷下所载:(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
(四)两舌、恶口、妄语、绮语。(五)饮酒等称为五恶;
反之,则称五善。此五者同於五戒之德目,故守五戒称五善,违反五戒则谓五恶。〔长阿含
经卷十五、增一阿含经卷
四十三、卷四十四、正法念处经卷一、卷二
--
自若无道心 □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