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uly (五粒)》之铭言:
> 佛陀说八正道是走向涅盘的道路。
> 那六波罗密呢?与八正道的关系是如何?
> 又七觉支与八正道的关系又是怎样?
> 四念处就是八正道中的正思维吗?
这些名相的详细解释暂且不谈,不妨参考相关的工具书。
八正道主要的内容,谈的是针对自己的那个『我』,面对现实环境,怎麽去把握
自己的身口意,提出有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这些谈的不是别人的我,而是自己的那个我。
七觉支(择、精进、喜、轻安、念、定、舍)谈的则是在面对法而行於菩提道的过程
中,该怎麽去作,以及在过程中有的现象以及该怎麽去调整自己的行法。
如第一个择法,谈的便是该怎麽去选择,接著依於所选择的法去精进,而後产生
了法喜的现象,提升上去便可以舍弃□重,发起轻安,而念、定、舍谈的则是从此
而上的提升之法。这里面注重的也是本身行於菩提道的那个『我』。
四念处,念处谈的是□围,身、受、心是三个念的□围,第四个法,是面对前三者
该怎麽去调理而谈法的□围,或说是三个□围,一个道理方法。至於这个道理方法
,在声闻乘和菩萨乘的观法上,有相当的差异。谈的是在意念的调整,也是自己。
实际上在行四念处法,在身、受、心的□围中,可以行八正道法去调理自我,而在
行於八正道法的过程中,会遇到该怎麽去选择、精进、而有喜、轻安的现象,就牵
涉到七觉支的问题。
波罗密法谈的不同,虽然翻译上有所谓究竟到彼岸、度无极等等,实际上牵涉到『
如何』到彼岸?那就有道理方法的差别。波罗密法是属於提升法,如施波罗密,牵
涉到施者、受者、所施物,於菩萨法本身而言是一种舍法,不是舍『所施物』,而
是舍完成施的行为的那个我,因为牵涉的对象,不仅是自己,还要考虑对方的需要
,以及对方是否接受、该怎麽去行为才能施受双方都能得到好处,就牵涉到很多的
知识经验,如避免伤害,需戒波罗密的辅助、行施的过程中,会遇到障碍,需要忍
波罗密、这种行为的持续,有时会懈怠或是退转,需要勤波罗密,过程会散乱或是
遇到问题难以处理而乱,需要定波罗密,该怎麽去让双方及其他人得到好处,需要
慧波罗密,所以不是单纯自己的问题而已,般若经中谈九十九波罗密,是以菩萨尚
未圆满佛地,佛陀则以百波罗密圆满来说,实际上如果细说,可以谈无量波罗密,
这是说法的一种差别。
谈波罗密法,还牵涉到四无量心,这都是属於一种提升法,也就是在八正道的基础
上,都能作得很好了,实际上牵涉到自己以外的他我,该怎麽去饶益他人?就有很
多的问题要处理,很多的知识经验要具备,所以通常在经典里面谈菩萨,以『难行
能行,难忍能忍』来形容,在过程中要住於苦而不以为苦,在学佛初期,通常都是
厌苦,择希望能早日出离,因此佛陀早期介绍佛法,都是以一种帮助学佛者出离苦
为主,到了後期,佛弟子闻法久时,根器也逐渐成熟,便开始介绍菩萨法,但是只
是以一种鼓励的方式劝勉,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合行菩萨法,还牵涉到自己的愿的
问题。
--
千佛山全球资讯网站址 http://www.chien-fo-shan.com.tw 欢迎参观
◎◎◎◎◎◎◎◎◎◎◎◎◎◎◎◎◎◎◎◎◎◎◎◎◎◎◎◎◎◎◎◎◎◎◎◎
◎ 学佛方程式 : 当分别心生起时 , 不要一味地计较或执著 , ◎
◎ 应该深入的认识或□解 ; 尤其要於其中有所发现 , ◎
◎ 久而久之 , 必能自我突破 。 ◎
◎ ~节录自 老禅师的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