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中阿含此段与转识成智的关系?
#1
邱大刚
    中阿含此段提到识与智慧是相互影响的。请问蔡老师与所谓转识成智有关吗?
还是是不同意涵?

注:根据本卷经文,此经文中「合不别、不可分别施设」不代表「相等」,
而只是说要一起看。


[智慧与识] <中阿含、五十八、四、二一一>

<<<<<<<<<<<<<<<<<<<<<<<<<<<<<<<<<<<<<<<<<<<<<<<<<<<<<<<<

复问曰:「贤者拘□罗!智慧者说智慧,何者智慧?」

尊者大拘□罗答曰:「知如是故说智慧,知何等耶?知此苦如
真,知此苦习、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如是故说智慧。」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罗!」尊者
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罗!识者说识。何者识耶?」

尊者大拘□罗答曰:「识识是故说识。识何等耶?识色,识声、
香、味、触、法,识识是故说识。」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罗!」尊者
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罗!智慧及识,此二法为合为别,此二法
可得别施设耶?」

尊者大拘□罗答曰:「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不可别施设。所
以者何?智慧所知,即是识所识,是故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
不可别施设。」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罗!」尊者
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罗!知者汝以何等知?」

尊者大拘□罗答曰:「知者我以智慧知。」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罗!」尊者
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罗!智慧有何义?有何胜?有何功德?」

尊者大拘□罗答曰:「智慧者有厌义、无欲义、见如真义。」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罗!」尊者
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罗!云何正见?」

尊者大拘□罗答曰:「知苦如真,知苦习、灭、道如真者,是
谓正见。」

>>>>>>>>>>>>>>>>>>>>>>>>>>>>>>>>>>>>>>>>>>>>>>>>>>>>>>>>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Fri Feb 21 08:23:23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与转识成智的关系?
#2
婴愚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中阿含此段提到识与智慧是相互影响的。请问蔡老师与所谓转识成智有关吗?
> 还是是不同意涵?
> 注:根据本卷经文,此经文中「合不别、不可分别施设」不代表「相等」,
> 而只是说要一起看。

  这里的"识"是指感官的接收讯息。"智"则是明白各种识的作用并且
  了知它们的情况。

  例如人人能见,但是少有人会去想:“我现在见的是什麽、为何能
  见、这见有何後果、如何来、如何去..”种种问题。

  所以能够明白那些的叫“智”。例如下句:

> [智慧与识] <中阿含、五十八、四、二一一>
> <<<<<<<<<<<<<<<<<<<<<<<<<<<<<<<<<<<<<<<<<<<<<<<<<<<<<<<<
> 复问曰:「贤者拘□罗!智慧者说智慧,何者智慧?」
> 尊者大拘□罗答曰:「知如是故说智慧,知何等耶?知此苦如
> 真,知此苦习、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如是故说智慧。」

  这一篇和《楞伽经》(系列)谈的“转识成(佛)智”无关,常用
  的“转识成智”一词里的识大都是指阿梨耶识、藏识而论。

  尊者的说法对於感官的讯息能加以分别的,叫“识识”,如下
  句:

> 复问曰:「贤者拘□罗!识者说识。何者识耶?」
> 尊者大拘□罗答曰:「识识是故说识。识何等耶?识色,识声、
> 香、味、触、法,识识是故说识。」

  识识,简称识。这是用来作为谈论时的简化。算是名词的定义,
  定义这里的“识”是指“识识”,不是指单纯的感官而已。

  於是两者结果自然相同,能识(识)自然有智,是一体的。所以
  下句说两者不能分开,有智者一定能识(识),有识(识)者也一
  定有智,因为“智慧所知,即是识所识”:

> 复问曰:「贤者拘□罗!智慧及识,此二法为合为别,此二法
> 可得别施设耶?」
> 尊者大拘□罗答曰:「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不可别施设。所
> 以者何?智慧所知,即是识所识,是故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
> 不可别施设。」

  但是二者有少许不同,智慧是“天生的”,识识是可训练的,
  因此当问到尊者是用?什麽而知时,尊者答“我是用智慧知的”,

> 复问曰:「贤者拘□罗!知者汝以何等知?」
> 尊者大拘□罗答曰:「知者我以智慧知。」

  咦,尊者为何有智慧,问者难道没有吗?因此问:

> 复问曰:「贤者拘□罗!智慧有何义?有何胜?有何功德?」
> 尊者大拘□罗答曰:「智慧者有厌义、无欲义、见如真义。」

  原来智慧的意义在於:厌义、无欲义、见如真义。明知喝酒不
  能开车,却仍是喝了,那就是无智慧的人。因为不能“厌离”
  所以是无智的。其它依此类推。

  能不能厌离有害的事,这是天生的,人人都知道不能贪,但是
  利益所在就巧立名目,大贪特贪,因此“无欲”是智慧。见如
  真也是一样。

  而天生无智者就可用“识识”来加以训练,两者同样能入苦集
  灭道四圣谛中。
--
————————————
心中无甲子,身外有岁月,
安般一意守,醒来千年睡。
________婴愚__
Sat Feb 22 21:37:1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与转识成智的关系?
#3
哈哈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前文恕删....

> > 复问曰:「贤者拘□罗!识者说识。何者识耶?」
> > 尊者大拘□罗答曰:「识识是故说识。识何等耶?识色,识声、
> > 香、味、触、法,识识是故说识。」
>   识识,简称识。这是用来作为谈论时的简化。算是名词的定义,
>   定义这里的“识”是指“识识”,不是指单纯的感官而已。
>   於是两者结果自然相同,能识(识)自然有智,是一体的。所以
>   下句说两者不能分开,有智者一定能识(识),有识(识)者也一
>   定有智,因为“智慧所知,即是识所识”:


    阿,我还以为识识是=>认识、知道"识",第一个字是动词第二个字
    是名词,原来一丈差九尺,不一样....中文能力真的是有待加强...
    不过话说回来,有时候读经会觉得很累,因为好像怎麽读都搞不大
    清楚里面想表达的意思...
Mon Feb 24 18:29:15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与转识成智的关系?
#4
羽殇
※ 引述《shiyee (哈哈)》之铭言:

--- 恕删 ---

>     不过话说回来,有时候读经会觉得很累,因为好像怎麽读都搞不大
>     清楚里面想表达的意思...

    读经有问题可以po出来和大家讨论
    说说自己的想法,问问大家的看法 :)
Mon Feb 24 18:55:51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与转识成智的关系?
#5
莎玲 ...
※ 引述《flybox (羽殇)》之铭言:
> ※ 引述《shiyee (哈哈)》之铭言:
> --- 恕删 ---
> >     不过话说回来,有时候读经会觉得很累,因为好像怎麽读都搞不大
> >     清楚里面想表达的意思...

        建议您  其实一直看是个好方法

        一直看或读  搞不清楚时就读过去

        只要听自己读的声音也能摄心

        读久了 会渐渐的了解点佛经的意思

        常常看不懂时 就把读经当摄心



>     读经有问题可以po出来和大家讨论
>     说说自己的想法,问问大家的看法 :)
Tue Feb 25 06:30:11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与转识成智的关系?
#6
心猿
我也被「识识」这个专有名词给弄糊涂了。

可否再请问「识识」这个词的架构。
我总以为前一个「识」是动词,後一个「识」是名词。
或者前一个「识」是形容词,後一个「识」是名词。

还有,「识色」是指一种色吗?
与一般的色有什麽不同呢?

还有「如如」是什麽?「知知」又是指什麽呢?

智慧是天生的,识识是学来的。
可否再说明一下智慧与识识有什麽不同。

因为系统说引言太长,所以我删掉一些引言。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这里的"识"是指感官的接收讯息。"智"则是明白各种识的作用并且
>   了知它们的情况。
>   例如人人能见,但是少有人会去想:“我现在见的是什麽、为何能
>   见、这见有何後果、如何来、如何去..”种种问题。
>   所以能够明白那些的叫“智”。例如下句:
>   这一篇和《楞伽经》(系列)谈的“转识成(佛)智”无关,常用
>   的“转识成智”一词里的识大都是指阿梨耶识、藏识而论。
>   尊者的说法对於感官的讯息能加以分别的,叫“识识”,如下
>   句:
>   识识,简称识。这是用来作为谈论时的简化。算是名词的定义,
>   定义这里的“识”是指“识识”,不是指单纯的感官而已。
>   於是两者结果自然相同,能识(识)自然有智,是一体的。所以
>   下句说两者不能分开,有智者一定能识(识),有识(识)者也一
>   定有智,因为“智慧所知,即是识所识”:
>   但是二者有少许不同,智慧是“天生的”,识识是可训练的,
>   因此当问到尊者是用?什麽而知时,尊者答“我是用智慧知的”,
Tue Feb 25 07:54:37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与转识成智的关系?
#7
婴愚
※ 引述《mmonkey (心猿)》之铭言:
> 还有,「识色」是指一种色吗?
> 与一般的色有什麽不同呢?

  不要复杂化了,识色就是对色的认知。如此而已。
  对五阴的认知就是识五阴。认知是後天的学习,也就是经验。

> 还有「如如」是什麽?「知知」又是指什麽呢?

  这些(包括上面的)三言两语能解吗?伤脑筋咧。

> 智慧是天生的,识识是学来的。
> 可否再说明一下智慧与识识有什麽不同。

  知道毒品碰不得,一生不沾,是智慧。成道易得,无後患。
  试了毒品再来戒,最後戒了,是识识。成道难得,有後患。

  以识色为例,入定或眼通时所见为何?佛来?魔来?
  1.厌离之--佛来斩佛,魔来斩魔,心不染,不必挣扎,是为智慧。
  2.不厌离--佛来欲佛,魔来欲魔,心有染,受到教训,是为识色。

  又以识声为例,入定或耳通时所听为何?佛来?魔来?
  1.厌离之--佛语斩佛,魔语斩魔,心不染,不必挣扎,是为智慧。
  2.不厌离--佛语欲佛,魔语欲魔,心有染,受到教训,是为识声。

  其它诸阴(香味触法)同此。

  但是人有欲望,给我一个高帽戴:弘法度众..神通救世..会自觉
  我就是光明使者,隆绍佛种啦..於是当我有耳通、眼通、他心通
  时很少不被迷惑的,但是要注意:魔不会说“我是魔”,请看看
  电影“魔鬼代言人”。

  所以第二个智慧就是“少欲”,能少欲才能有厌离的机会,不然
  一生皆在追求神通中奔波。神通不能入佛道、不能入涅盘,只有
  清净心是唯一门道。

  第二智後还有第三智。这才是重头戏,考倒古今大德,例如诸佛
  如何度尽众生、诸佛如何度尽狷飞蠕动?若能真正明白“法尚应
  舍”的道理这才有了第三智。也就是般若部返来复去的否定肯定
  说法,值得注意的是:筏,是要到了对岸才能丢,千万别在未过
  河就丢,学禅者容易如此。

  就以第一二智来说,有的人是天生能厌离、少欲,所以不必失败
  後、痛苦後才想到出离学佛求解脱。失败後、痛苦後才想到出离
  学佛求解脱也很好,那就是“识识”的情形,也就是经验。

  禅门是智慧门。真言门是识识门。两者皆指涅盘路,然而天生慧
  根者少,众生皆在五浊中跌跌撞撞之後才“悟”得一些道理。这
  也是如今为何咒语人人念的原因,因为活著苦嘛。:Q

//
~~~~~~~~~~~~
数息树边身,难薄痴贪嗔。
~~~~~~~婴愚~~~
Tue Feb 25 14:23:1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与转识成智的关系?
#8
心猿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引述《mmonkey (心猿)》之铭言:
> > 还有,「识色」是指一种色吗?
> > 与一般的色有什麽不同呢?
>   不要复杂化了,识色就是对色的认知。如此而已。
>   对五阴的认知就是识五阴。认知是後天的学习,也就是经验。
> > 还有「如如」是什麽?「知知」又是指什麽呢?
>   这些(包括上面的)三言两语能解吗?伤脑筋咧。
蔡老师,谢谢你回答。
其实我也没要求你要用三言两语来解呀。呵呵呵呵。
没关系啦,我再去找资料来查。

> > 智慧是天生的,识识是学来的。
> > 可否再说明一下智慧与识识有什麽不同。
>   知道毒品碰不得,一生不沾,是智慧。成道易得,无後患。
>   试了毒品再来戒,最後戒了,是识识。成道难得,有後患。
可是,「知道毒品碰不得」这是「天生的」吗?
我总以为这是因为各种媒体的宣导加上自己理性的判断而来的。
那麽,应该就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学来的。

不过,吸毒其实是一种症状,并不是原因。
我是听过有人对酗酒吸毒的人做过研究。
发现他们是本身有「人格上的问题」才会去吸毒的。
一般「正常」人,就算拿钱拜托你吸毒,也是不会去吸的。
而去访察吸毒者家庭的家属中有忧郁症、精神分裂症、酗酒、
强迫症、等等一些身心症的机率比没有吸毒者的家庭多很多。
所以,有人认为吸毒跟其它的身心症都是某些特别的「基因」表现之一。
当然,也许可以解释成「基因」上的问题,支持你说的「天生的」。
不过,也很难排除是「後天生长环境」上的问题。

>   以识色为例,入定或眼通时所见为何?佛来?魔来?
>   1.厌离之--佛来斩佛,魔来斩魔,心不染,不必挣扎,是为智慧。
>   2.不厌离--佛来欲佛,魔来欲魔,心有染,受到教训,是为识色。
>   又以识声为例,入定或耳通时所听为何?佛来?魔来?
>   1.厌离之--佛语斩佛,魔语斩魔,心不染,不必挣扎,是为智慧。
>   2.不厌离--佛语欲佛,魔语欲魔,心有染,受到教训,是为识声。
>   其它诸阴(香味触法)同此。
>   但是人有欲望,给我一个高帽戴:弘法度众..神通救世..会自觉
>   我就是光明使者,隆绍佛种啦..於是当我有耳通、眼通、他心通
>   时很少不被迷惑的,但是要注意:魔不会说“我是魔”,请看看
>   电影“魔鬼代言人”。
>   所以第二个智慧就是“少欲”,能少欲才能有厌离的机会,不然
>   一生皆在追求神通中奔波。神通不能入佛道、不能入涅盘,只有
>   清净心是唯一门道。
>   第二智後还有第三智。这才是重头戏,考倒古今大德,例如诸佛
>   如何度尽众生、诸佛如何度尽狷飞蠕动?若能真正明白“法尚应
>   舍”的道理这才有了第三智。也就是般若部返来复去的否定肯定
>   说法,值得注意的是:筏,是要到了对岸才能丢,千万别在未过
>   河就丢,学禅者容易如此。
>   就以第一二智来说,有的人是天生能厌离、少欲,所以不必失败
>   後、痛苦後才想到出离学佛求解脱。失败後、痛苦後才想到出离
>   学佛求解脱也很好,那就是“识识”的情形,也就是经验。
>   禅门是智慧门。真言门是识识门。两者皆指涅盘路,然而天生慧
>   根者少,众生皆在五浊中跌跌撞撞之後才“悟”得一些道理。这
>   也是如今为何咒语人人念的原因,因为活著苦嘛。:Q

这应该算是题外话了。
能厌离少欲会除苦的道理我可以理解。
关於咒语是否能识识,这我还想不通哩。
咒语真的能「识识」吗?为什麽呢?

> //
> ~~~~~~~~~~~~
> 数息树边身,难薄痴贪嗔。
> ~~~~~~~婴愚~~~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禅与静坐板 - 真心交谈的坐坐板                                 BudaSitting
◆ 修改: 03/02/26  7:46:19 <61.228.24.23> 
◆ 修改: 03/02/26  7:53:52 <61.228.24.23> 
◆ 修改: 03/02/26  7:54:27 <61.228.24.23> 
Wed Feb 26 07:43:13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与转识成智的关系?
#9
婴愚
※ 引述《mmonkey (心猿)》之铭言:
> > > 智慧是天生的,识识是学来的。
> > > 可否再说明一下智慧与识识有什麽不同。
> >   知道毒品碰不得,一生不沾,是智慧。成道易得,无後患。
> >   试了毒品再来戒,最後戒了,是识识。成道难得,有後患。
> 可是,「知道毒品碰不得」这是「天生的」吗?

    这是随手举个例子,不是严格的定义的。
    我的意思是:“因为【知道】毒品碰不得,便因而远离”,这是
    天生的智慧。当然"知道"的来源不是天生的。全是和经验有关。
    这里经验也不是指自身的经验,而是包含了感官所得,例如怕死
    的智慧..等等。

    也就是重点在於知道後能否控制得了,才是智慧所在。我的意思
    在这里, “知道後而能取舍是天生的智慧”重点不是在“知道(某
    事)是天生的智慧”要这样说的话,那就没完没了了。

    我们可再拿更多的事项来看看智慧的现象。而不必只绕著毒品单
    一项来谈。

    例如:世尊说沉迷於五欲不好。我们知道那不好,但是能否不沉
    迷呢?那就是智慧。智慧不必每事都必须亲身经验,不是吗?

    但是沉迷的定义为何?这就是文字相的困境,太多的人迷在这里
    而无法理解。恶事人人可以避,但所谓“善事”是真善吗?这又
    是另一个话题了。

> 能厌离少欲会除苦的道理我可以理解。
> 关於咒语是否能识识,这我还想不通哩。
> 咒语真的能「识识」吗?为什麽呢?

   世尊的老话一句:修习多修习。如果真的持咒至心,自然有所领悟。
   真言能识识,请看《楞严经》。

   真言不是只有咒语,注意我用真言门,而不是用咒语门一词。千万
   别把真言只误为咒语。人类的语言音声其实是最微不足道的,它可
   不是真言,小心别搞错。

   若是真,则无二。以持咒入识识的方法是一种法门。它的原理在於
   能“止”,进而能“观”,因为能止才能厌离,能厌离才能少欲,
   也才能观。然後才进而能有“真知见”,世尊的法说来说去四十九
   年,只有一句要人修习多修习而已,所以你问为何持咒能识识?
   不如我们来“试试”看便知,因为我们在这里说破千卷佛经不如实
   修一日真言禅。

   但是如果有人说“我有打坐啊也很用心啊,为何没感觉咧?”老师
   父会说“当你觉得很用心时就是不用心了” ;-)

   加油吧。祝大家精进有成。

//
~~~~~~~~~~~~
数息树边身,难薄痴贪嗔
~~~~~~~~婴愚~~
Wed Feb 26 09:34:01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与转识成智的关系?
#10
hihi
※ 引述《mmonkey (心猿)》之铭言:
> 这应该算是题外话了。
> 能厌离少欲会除苦的道理我可以理解。
  ^^^^^^^^^^^^^^^^
       多了一些东西....
       前前後後少一些,变成"厌离苦",就对了!
       对"苦"生厌离,自然就不会再苦了,这好像在说废话?
       没错,明知是废话还说这麽多次,可见佛陀之慈悲....
Fri Feb 28 01:36:03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与转识成智的关系?
#11

※ 引述《canilogin (hihi)》之铭言:
> > 这应该算是题外话了。
> > 能厌离少欲会除苦的道理我可以理解。
>   ^^^^^^^^^^^^^^^^
>        多了一些东西....
>        前前後後少一些,变成"厌离苦",就对了!
>        对"苦"生厌离,自然就不会再苦了,这好像在说废话?
>        没错,明知是废话还说这麽多次,可见佛陀之慈悲....
废话??看人吧!
有人听完之後,知苦、知苦集、...法眼净,甚至断苦离苦、...证涅盘。
有人听完後,只觉得老生常谈,从来也不曾真正了解佛陀到底说了什麽。
佛陀说缘起甚深啊!苦、苦集、苦灭、苦灭道都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啊!

--
   就好像一道山洪,源远流长而波涛湍急,把一切都冲走。
   它没有一刻一分一秒的停留,只是不断地流、流、流。
   人生就像这山洪一般。
                                         Buddha 
2003年 3月 3日 12:39:59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与转识成智的关系?
#12
心猿
※ 引述《canilogin (hihi)》之铭言:
> ※ 引述《mmonkey (心猿)》之铭言:
> > 这应该算是题外话了。
> > 能厌离少欲会除苦的道理我可以理解。
>   ^^^^^^^^^^^^^^^^
>        多了一些东西....
>        前前後後少一些,变成"厌离苦",就对了!
>        对"苦"生厌离,自然就不会再苦了,这好像在说废话?
>        没错,明知是废话还说这麽多次,可见佛陀之慈悲....

不是废话。其重点在「苦」的认知。
有人认为抱著美女很快乐。那麽他自然就不会厌离。
而且还愈抱愈不肯放。

若有人认为抱著美女比抱著烧红的木炭还痛苦。
他自然可以厌离淫欲。

其关键在於是否能「观无常」而「知苦」。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教X档案 - 世界搜奇, □谈梦、奇谭、外星、新知                 BudaXfile
◆ 修改: 03/03/04  9:51:12 <61.228.25.91> 
Mon Mar 3 15:38:5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