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初禅之境2/2
#1
婴愚
>《杂阿含经四八五》
>>>>>>>>>>>>>>>>>>>>>>>>>>>>>>>>>>>>>>>>>>>>>>>>>>>>>>>>
五欲功德因缘生受。是名欲受。云何离欲受。
谓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
>   查了CBETA,世尊对初禅的说法几乎只有一种。其中,
>『离欲』    是指离五欲,色声香味触吗?
>            为什麽只有五欲,没有第六欲"法"?

    第六欲是由五欲综合起,若五欲皆息,则法无欲。
我们人体每天受无数的微中子贯穿而过,但五蕴一点
感觉都没有,您看有多少人会去想微中子有在无在?

>『恶不善法』是指五盖,贪、□、掉悔、疑、昏沉?

    讨厌一切不好的法,自然包含你说的这些。

>『有觉有观』是指四念处,觉观自己的身受心法?
>            还是只是指安般中对呼吸的觉观?

    对一切,对人而言是指五蕴。请回想心经。照见____皆
空,度____苦厄。(每格50分 ^_^ )

    对一切有觉,同时能观,便是照见。

>『离生喜乐』应该就是指离欲、恶不善法後就生起了喜乐?

    不,行者要连“生喜之乐”都要不执著。当行者离喜心
时,便是入三禅了。


>    不知初禅是否只能在打坐中才有可能,还是日常生活中
>也能住初禅?

    日常生活里要能观照就能过得好一些。生活中无法思想
停住,理论上不可能。(也不可以)

>    要如何才能判断自己是否已住初禅?

    不要去判它。检视自己是否慈悲具足、智慧具足便可以。

>阿含经中有写『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这「言语止息」
>应该不是字面上的不说话,而是指不攀缘、不作意、不在
>心中想来想去,因为人在想时,也是用语言来思考,只是
>没出声而已,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

    是的,这是其中的现象。不过这是指禅坐时而言,这时
没有思想,只有专心的出入息观,还有一些喜觉。

    以上是禅门的现象。

    但是若是指四禅境而言,则初禅是在欲界天里,若是禅
坐时入了禅境的禅天,则语言无用,一切是用心通的。这时
自然和欲天沟通无碍。

    以上是真言门的现象。

//

--
~~~~~~~~~~~~~~~~~~~~~~~~
他贤君即受,不贤君莫与。君贤他见容,不贤他亦拒。
嘉善矜不能,仁徒方得所。劝逐子张言,抛却卜商语。
~~~~~~~~~~~~~~~~~~寒山和尚~~
Sat May 3 06:50:39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初禅之境2/2
#2
愿心如晴空万里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deleted]
> >『离生喜乐』应该就是指离欲、恶不善法後就生起了喜乐?
>     不,行者要连“生喜之乐”都要不执著。当行者离喜心
> 时,便是入三禅了。

离欲生喜乐,自然知道何谓清凉
那是离欲生的喜乐,和二禅三禅不同
有分次第
离欲跟离喜先後不同

> >    不知初禅是否只能在打坐中才有可能,还是日常生活中
> >也能住初禅?
>     日常生活里要能观照就能过得好一些。生活中无法思想
> 停住,理论上不可能。(也不可以)

可能,生活中可以住初禅是可能的
色界天人可以下来欲界可证
初禅与思想停住不同

> >    要如何才能判断自己是否已住初禅?
>     不要去判它。检视自己是否慈悲具足、智慧具足便可以。

有时在某些状况下会有短暂的禅定能力提高的现象
不需要急著判定
先能上坐下坐都有一定的程度一段时间之後再说,
不然怕妄语

> >阿含经中有写『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这「言语止息」
> >应该不是字面上的不说话,而是指不攀缘、不作意、不在
> >心中想来想去,因为人在想时,也是用语言来思考,只是
这边写的要精确请稍微看一下唯识比较简单
唯识里面都有写
唯识很好的,能够拿来精确描述许多状况
人在想时表面上看起来是用语言思考
你在走路的时候有用语言思考吗?你在认人的时候有用语言思考吗?
那是你把他抽离出来用来沟通的时候才用语言转化
已经有差距了

> >没出声而已,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
>     是的,这是其中的现象。不过这是指禅坐时而言,这时
> 没有思想,只有专心的出入息观,还有一些喜觉。
>     以上是禅门的现象。

有光音天就知道答案了
人在想时不只是单单用语言思考,看参话头就知道答案了

>     但是若是指四禅境而言,则初禅是在欲界天里,若是禅
> 坐时入了禅境的禅天,则语言无用,一切是用心通的。这时

不一定是用心通,香积佛国、光音天便知
如来说法时的种种现象便知

> 自然和欲天沟通无碍。
>     以上是真言门的现象。
> //

随便扯扯,听听就好
冒犯之处请见谅
                                    brus
Fri Jun 6 21:50:35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初禅之境2/2
#3
婴愚
※ 引述《brus (愿心如晴空万里)》之铭言:
> >     以上是禅门的现象。
> 有光音天就知道答案了
> 人在想时不只是单单用语言思考,看参话头就知道答案了

    光音天是二禅第三天,以光为音,虽是音,但无耳中所
闻的“语言”。此时不参“话头”了。

> >     但是若是指四禅境而言,则初禅是在欲界天里,若是禅
> > 坐时入了禅境的禅天,则语言无用,一切是用心通的。这时
> 不一定是用心通,香积佛国、光音天便知
> 如来说法时的种种现象便知

    照理初禅应是色界的事,已不用语言,这里的语言是指
音声的不同,而像光音天以光为“语言”也不是人类所谓的
语言的定义了。

    因心而通,光音也是由心念发动,初禅起至四禅第九天
的色究竟天,这些全是他心通的现象,注意阿含里的他心通
别和现代弘法师所讲的玄妙神通的他心通弄混了。

    他心通是众生互相沟通的基础,若无他心通将不能互动,
所以阿含里“他心通”的原名是“知他心通”,这里可没有
什麽玄秘,他心通就是“了解对方的意思”,如此而已。有
兴趣的同学请找查 CBETA “他心通”三字便知。

    入了禅境,不必再用语言也能了解意思,用光、色、香、
味、触、意识、想...总总都能互通,所以他心通是所有的
交流的基础。若没有他心通则众生无法交流。

    语言就是用来训练“他心通”的工具和方法之一,而世
尊说法时的放光现象也是其一,但那也是他心通的现象。

    就算是出了四禅到了无色界的四空天,也要用他心通来
互通。事实上不入禅境也能有他心通,他心通下由欲界天龙、
夜叉、乾闼婆上至四空天都是基本能力。

    是故世尊再三叮嘱,菩萨学者应记住他心通是三界通象,
行者的思惟在天众之间,三界之内是透明的,故要小心守护
思惟,莫让自我作意起不如理和异思惟。
参见《除盖障菩萨所问经》【第十三】

    总之若入初禅後,不管对方是用何种感官为媒介,则一
切以他心通为主要的沟通工具。

    希望 brus 的“他心通”一词之意不是带有什麽玄秘的
神话功力才好。

> 随便扯扯,听听就好
> 冒犯之处请见谅

    若要扯扯,不如念佛,
    只是听听,不妨读经。

  意见相左是常事,不必在意,但是一件事能详加解说那才
  完善,我们要学佛,於事理就要学世尊在世时一样,总要
  详加探究,由佛经里找到一些可能的答案才是正法。

  最怕的是丢下一句话,前後八百里不著边儿,若是发问也
  就罢了,若您是要开示的话,则应详说方为尽善。

//
Sat Jun 7 01:29:19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初禅之境2/2
#4
愿心如晴空万里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引述《brus (愿心如晴空万里)》之铭言:
> > >     以上是禅门的现象。
> > 有光音天就知道答案了
> > 人在想时不只是单单用语言思考,看参话头就知道答案了
>     光音天是二禅第三天,以光为音,虽是音,但无耳中所
> 闻的“语言”。此时不参“话头”了。

    我的重点是,人在想的时候不是单单用语言思考
    不是像表面那麽单纯的
    重点在於把语言文字和思惟的差异这边特别独立出来
    而不是在讲光音天的状况
    是在把讲话或是文字逻辑思考时候的状况剖析而已
    因为语言文字很粗糙的关系,但是背後在运作的东西比较精细
    我特别把他强调抓出来而已
    我是想说大家应该都知道这边的道理吧?
    不然看看唯识应该也会懂罗,唯识实在蛮好的
    解释的很清楚

> > >     但是若是指四禅境而言,则初禅是在欲界天里,若是禅
> > > 坐时入了禅境的禅天,则语言无用,一切是用心通的。这时
> > 不一定是用心通,香积佛国、光音天便知
> > 如来说法时的种种现象便知
>     照理初禅应是色界的事,已不用语言,这里的语言是指
> 音声的不同,而像光音天以光为“语言”也不是人类所谓的
> 语言的定义了。
>     因心而通,光音也是由心念发动,初禅起至四禅第九天
> 的色究竟天,这些全是他心通的现象,注意阿含里的他心通
> 别和现代弘法师所讲的玄妙神通的他心通弄混了。
>     他心通是众生互相沟通的基础,若无他心通将不能互动,
> 所以阿含里“他心通”的原名是“知他心通”,这里可没有
> 什麽玄秘,他心通就是“了解对方的意思”,如此而已。有
> 兴趣的同学请找查 CBETA “他心通”三字便知。
>     入了禅境,不必再用语言也能了解意思,用光、色、香、
> 味、触、意识、想...总总都能互通,所以他心通是所有的
> 交流的基础。若没有他心通则众生无法交流。
>     语言就是用来训练“他心通”的工具和方法之一,而世
> 尊说法时的放光现象也是其一,但那也是他心通的现象。


    我要强调最重要的差异只有一个
    语言文字,一大串只能表达一件事情
    但是比方说光音一次能表达很多事情,瞬间处理完毕
    就是同时能作能表达很多事情
    就是这样而已
    因为语言文字很粗糙,不精细,所以才这样
    重点就这个而已,说穿了没别的啦
    不用语言文字来修就是修禅定跟参话头的重点
    为什麽观经里面讲的十六观的第一观都难修,问题就在这里而已
    第一步先解决再论其他的罗
    用语言文字的那种方式,大概一个太阳都没办法观想成功
    遑论是整个佛国
    举个例子,就是脑子里面没办法同时讲五句话,但是可以瞬间
    想到家里的一整片东西,可以想到图画里面好几样东西
    都是一样清清楚楚的

    嗯嗯,我要讲的跟他心通无关啦
    初禅一样可以不发通啊?
    我也不知道讲话算不算是他心通的一种训练方式?
    因为有初禅的定力,未必会发通
    但是心念的运作状况,一定是那样子
    所以不讲他心通,只讲要怎麽样来修持
    而且如果不是因为报而发通,那还要花时间修通

    不过我确定的是,单用语言文字这种粗糙的方式来修持
    跟初禅不容易相应
    所以才说要参话头,找话的前头等等(这边就不讲疑情暂时遮止
    其他情的部分,单讲话的前头就好)
    这边说的应该跟止观关系还大一点

    呵呵,这边实在很难解释,大家还是听听就好,懂了就懂,
    不懂的话各自有缘自然会有善知识帮忙罗

>     就算是出了四禅到了无色界的四空天,也要用他心通来
> 互通。事实上不入禅境也能有他心通,他心通下由欲界天龙、
> 夜叉、乾闼婆上至四空天都是基本能力。
>     是故世尊再三叮嘱,菩萨学者应记住他心通是三界通象,
> 行者的思惟在天众之间,三界之内是透明的,故要小心守护
> 思惟,莫让自我作意起不如理和异思惟。
> 参见《除盖障菩萨所问经》【第十三】
>     总之若入初禅後,不管对方是用何种感官为媒介,则一
> 切以他心通为主要的沟通工具。
>     希望 brus 的“他心通”一词之意不是带有什麽玄秘的
> 神话功力才好。

    其实我实在不了解他心通的定义,还请大家帮忙贴一贴罗:)
    而且我讲的部分实在跟他心通关系不大
    强调的是语言文字的缺陷

> > 随便扯扯,听听就好
> > 冒犯之处请见谅
>     若要扯扯,不如念佛,
>     只是听听,不妨读经。
>   意见相左是常事,不必在意,但是一件事能详加解说那才
>   完善,我们要学佛,於事理就要学世尊在世时一样,总要
>   详加探究,由佛经里找到一些可能的答案才是正法。
>   最怕的是丢下一句话,前後八百里不著边儿,若是发问也
>   就罢了,若您是要开示的话,则应详说方为尽善。
> //

    嗯嗯,还是要请其他人来帮忙罗:)
    我上来cbs只看有被mark起来的文章,看到我觉得有疑问的地方
    才写一写提出我的疑问啦

    而且我的表达能力不太好啦,大家还是看看就好
    不然看有没有善心人士帮我整理一下
    呜呜呜,我写的东西常常都要找人润稿,唉
    我都很怕写错
                                        brus
Sat Jun 7 22:42:12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初禅之境2/2
#5
愿心如晴空万里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阿含经中有写『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这「言语止息」
> >应该不是字面上的不说话,而是指不攀缘、不作意、不在
> >心中想来想去,因为人在想时,也是用语言来思考,只是
> >没出声而已,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

    言语止息是在修持的过程之中,就要逐步达到的
    不是在得初禅以後才瞬间消失的
    修禅定可以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间有几个关卡(checkpoint)
    这样而已


>     是的,这是其中的现象。不过这是指禅坐时而言,这时
> 没有思想,只有专心的出入息观,还有一些喜觉。
>     以上是禅门的现象。
>     但是若是指四禅境而言,则初禅是在欲界天里,若是禅
> 坐时入了禅境的禅天,则语言无用,一切是用心通的。这时
> 自然和欲天沟通无碍。
>     以上是真言门的现象。
> //
Sat Jun 7 22:45:33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初禅之境2/2
#6

这边我有一点不成材的看法,
也给 brus 参考哦.

初禅天和初禅定不太一样,
初禅天是报得的生活地方,
因此初禅天人平均心境的细密,
高很多,
可伏淫欲.
可以看楞严经上面有写.
但是大概不一定在初禅定中,
就像报得生活在人间的人,
轮转五道,
有时在定境有时在恶道.

而初禅定是定境,
像经上写初禅现象之一
"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
也有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实修上
没有一般的思想比较合理耶.
而且还在有粗分思想的人要入小定都没法.

所以初禅天和初禅定有因果关系,
不过要分因果业报,
是不太一样的.

也有别种菩萨三昧,
行住坐卧都可以,
不过就有别的名称.
菩萨游戏神通,
不过在特定禅定名称
行法上有一定程序,
像佛涅盘也有经过四禅顺序,
我猜可能有特例,
不过一般说来四禅有我们实际练习的现象,
像佛经写的.

我很浅的了解是这样啦,
还请大家多教教.
Sun Jun 8 08:10:31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初禅之境2/2
#7
愿心如晴空万里
※ 引述《fox (净)》之铭言:
> 这边我有一点不成材的看法,
> 也给 brus 参考哦.
> 初禅天和初禅定不太一样,
> 初禅天是报得的生活地方,
> 因此初禅天人平均心境的细密,
> 高很多,
> 可伏淫欲.

    大致上说来是天人会比较好,有例外就是了
    且两者都有伏淫欲

> 可以看楞严经上面有写.
> 但是大概不一定在初禅定中,
> 就像报得生活在人间的人,
> 轮转五道,
> 有时在定境有时在恶道.
> 而初禅定是定境,
> 像经上写初禅现象之一
> "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
> 也有心一境性,
> 心一境性实修上
> 没有一般的思想比较合理耶.
> 而且还在有粗分思想的人要入小定都没法.

    这边写的东西我看无:P
    拍些

> 所以初禅天和初禅定有因果关系,
> 不过要分因果业报,
> 是不太一样的.

两者本来就讲不同的东西


> 也有别种菩萨三昧,
> 行住坐卧都可以,
> 不过就有别的名称.
> 菩萨游戏神通,
> 不过在特定禅定名称
> 行法上有一定程序,
> 像佛涅盘也有经过四禅顺序,
> 我猜可能有特例,

我猜不一定有

> 不过一般说来四禅有我们实际练习的现象,
> 像佛经写的.
> 我很浅的了解是这样啦,
> 还请大家多教教.

    写的东西好像很多都对
    不过跟我讲的东西关系好像不大?
    呵呵:P
    您用的词汇不是很精确,所以我不确定您表达的意思
    :)

                            brus
Sun Jun 8 12:48:11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