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无我及我的日常应用 ?
#1
睡莲乍现
     Hi , 各位亲爱的法友 :

       有一个很平常的问题想要请教大家 .

       敬爱的佛陀曾说过 , 诸法无我 , 这是四圣缔之一  . 不过仔细地
   看著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美好的时刻 , 有许多都是我们用心关怀别人的
   果实 . 而这关心别人 , 是一种以自己的情感 , 自己的想法 , 去推度
   别人的感觉 , 而设身处地的为他想 . 所得到的快乐 . 这是慈悲心的
   基础 . 也是戒律的基础 . 从佛说《阿含经》,《法句》,到大乘经,
   都有这样的说明 .

       不知各位法友 , 如何在自己的情感 , 自己的想法中 , 去体会自己
   的无 , 又在这个无中 , 似乎又承担起那个慈悲心以为基础的我 , 我的
   感受 , 我的想法 .如果没有了我的悲, 我的喜 , 我的忧 , 我的愁 , 那
   慈悲心又从哪里引发呢 ?







    ~~  ~
      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 , 慈悲喜舍大自在
      琉璃金身柔软心 , 接引一切乐行菩萨众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大家来读经板 - 共同深入经藏, 以期智慧如海                      BudaDigest
◆ 修改: 03/05/05 23:53:00 <61.218.46.187> 
Mon May 5 23:51:57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无我及我的日常应用 ?
#2
密怙翔王
※ 引述《sleeplotus (睡莲乍现)》之铭言:
>      Hi , 各位亲爱的法友 :
>        有一个很平常的问题想要请教大家 .
>        敬爱的佛陀曾说过 , 诸法无我 , 这是四圣缔之一  . 不过仔细地看著日常生活
>    中每一个美好的时刻 , 有许多都是我们用心关怀别人的果实 . 而这关心别人 , 是一
>    种以自己的情感 , 自己的想法 , 去推度别人的感觉 , 而设身处地的为他想 . 所得到
>    的快乐 . 这是慈悲心的基础 . 也是戒律的基础 . 从佛说《阿含经》,《法句》,
>    到大乘经,都有这样的说明 .
>        不知各位法友 , 如何在自己的情感 , 自己的想法中 , 去体会自己的无 , 又在
>    这个无中 , 似乎又承担起那个慈悲心以为基础的我 , 我的感受 , 我的想法 .
>    如果没有了我的悲, 我的喜 , 我的忧 , 我的愁 , 那慈悲心又从哪里引发呢 ?

  如一面镜子,
  即使我穿著肮脏不堪的陋衣在镜子前搔首弄姿,镜子也不会变污浊
  倘若我穿著光鲜亮丽的华服在镜子前载歌载舞,镜子也不会更明亮
  因为镜子只是照出我的影像而已

  是故我今心中发出一念慈悲 随缘兴业 比如关心别人 或是推度别人的感觉
  成就善事之後随缘不恋 这慈悲一念与善事成就如同梦幻泡影 好比没发生
  此中就好像海面波涛汹涌,海底下的鱼仍然安祥攸游一般

  反之若是攀著这一念,缘著这一念向外发展,寻找悲喜忧愁的主人,寻找慈悲载者
  就好比迷恋著镜中的影像,若映出的是华服就高兴,映出的是漏衣就悲伤
  事实上华服与漏衣并不是无也不是有 端看观镜者放不放得下而已

  推敲推敲,念头 与 我想 亦如镜中像 不是无也不是有 只有迷者与觉者
  一点想法提供参考 ...
Tue May 6 04:06:06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无我及我的日常应用 ?
#3
火之舞
※ 引述《sleeplotus (睡莲乍现)》之铭言:
>      Hi , 各位亲爱的法友 :
>        有一个很平常的问题想要请教大家 .
>        不知各位法友 , 如何在自己的情感 , 自己的想法中 , 去体会自己
>    的无 , 又在这个无中 , 似乎又承担起那个慈悲心以为基础的我 , 我的
>    感受 , 我的想法 .如果没有了我的悲, 我的喜 , 我的忧 , 我的愁 , 那
>    慈悲心又从哪里引发呢 ?
可以先参考一下精华区[我是初学者!要如何入门呢?]/[初学佛该怎麽入门呢?]
下有三篇文章: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
无我,有甚深含意,并非是要把想法、情感、慈悲...等等否定掉  :)
--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Wed May 7 20:41:42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无我及我的日常应用 ?
#4
睡莲乍现
  这是我刚好看到印顺导师的学佛三要中 , 慈悲为佛法宗本这一章 , 刚好有讲到 ,
我觉得重点是, 从无我中, 或从法空中的修证过程到真正的证悟 . 都还是需要缘自我及
众生相中 , 起慈悲心 . 只是起初还有执著实有 , 後来把那个执著心去了 .  希望我的
想法是对的 . 不知道佛教经典中 ,  那几部经提到这些 ? 特别是空性修学中 , 偏
重到理智部份的障碍 , 而忘了缘自感受而推己及人 ( 众生相 ) 的失误呢 ?

  以下节录 , 给各位法友参考一下 : WWW.yinshun.org.tw 有网路电子妙云集 .


  慈悲可分为三类:一、众生缘慈:这是一般凡情的慈爱。不明我法二空,以为实有众生
,见众生有苦无乐,而生起慈悲的同情。这样的慈爱,无论是大仁,博爱,总究是生死中□□C二、法缘慈:这是悟解得众生的无我性,但根性下劣,不能彻底的了达一切法空,这□O声闻、缘觉的二乘圣者的心境。见到生死的惑 [P137] 、业、苦——因果钩锁,□野□□O在流转中不能解脱,从此而引起慈悲。法缘慈,不是不缘众生相,是通达无我□□t依法和合的众生 , 如不缘假名的我相,怎麽能起慈悲呢!三、无所缘慈:这不像二□憎獐□涨□府野耵听H为诸法实有 , 佛菩萨是彻证一切法空的。但这不是说偏证无所缘的
空性,而是於彻证一切法空时,当下显了假名的众生。缘起的假名众生即毕竟空,□u毕竟空中不碍众生」 智慧与慈悲 ,也可说智慧即慈悲(「般若是一法,随机立异称」)
的现证中,流露真切而悯苦的悲心。佛菩萨的实证,如但证空性,怎麽能起慈悲?所以慈
悲的激发,流露,是必缘众生相的 . 但初是执著众生有实性的;次是不执实有众生,
而取法为实有的;惟有大乘的无缘慈,是通达我法毕竟空,而仅有如幻假名我法的。□钓□H,不明大乘深义,以为大乘的体证,但缘平等普遍的法性,但是理智边事。□ㄙ黎j乘的现证,一定是悲智平等。离慈悲而论证得,是不能显发佛菩萨的特德的。

  南无佛法僧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教X档案 - 世界搜奇, □谈梦、奇谭、外星、新知                 BudaXfile
◆ 修改: 03/05/11 22:14:50 <218.167.37.188> 
◆ 修改: 03/05/11 22:18:59 <218.167.37.188> 
◆ 修改: 03/05/11 22:22:52 <218.167.37.188> 
◆ 修改: 03/05/11 22:35:32 <218.167.37.188> 
Sun May 11 22:12:15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无我及我的日常应用 ?
#5
邱大刚
※ 引述《sleeplotus (睡莲乍现)》之铭言:
>        不知各位法友 , 如何在自己的情感 , 自己的想法中 , 去体会自己
>    的无 , 又在这个无中 , 似乎又承担起那个慈悲心以为基础的我 , 我的
>    感受 , 我的想法 .如果没有了我的悲, 我的喜 , 我的忧 , 我的愁 , 那
>    慈悲心又从哪里引发呢 ?

    一个容易观察的现象,就是无私(无我)後,较容易看得清楚
周遭的世界,在待人接物上就比较少冲突,较能以同理心来看事。

    当然,这与无缘大慈还是有距离,不过总是一步 :)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Tue May 20 00:09:3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