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解脱有没有因呢?
#1
小毛
若有 那他的因是甚麽呢?
Thu Jun 12 14:33:53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2
BBCALL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若有 那他的因是甚麽呢?

这位大德大德:

如有一人,被不明来处之箭所中,此人云:「谁人射我?」,

於是,此人拼命追寻何人害己,然,毒血发作,置之不理,更

甚云:「誓寻中箭之因。」,终之命危,此事,为一尊者所见

,则云:「此人何时能正视生死大事?问因问果,如人自残,

终不明了义之道也。」


世尊悲心:「这位大德。无欲者。令解脱义。这位大德。若有无
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怒.痴。是为。这位大德。因持戒便得
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
乐。因乐便得定。这位大德。多闻圣弟子因定便得见如实.知如
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
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
。知如真。这位大德。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
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                            
--
★★★★★★★★★★★★★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
净丰/BBCALL
_____________
2003年 6月12日 17:03:30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3
邱大刚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若有 那他的因是甚麽呢?

    勤修戒定慧,离於贪嗔痴,是通往解脱之路 :)

    以下 BudaDigest 文转贴供参考:

 作者  Heavenchow@Lion (Heaven), 信区: BudaDigest
 标题  [涅盘之路] <中阿含、二、一、九>
 时间  狮子吼站 (Mon Sep 17 06:52:08 2001)
 路径  Lion


[涅盘之路] <中阿含、二、一、九>

<<<<<<<<<<<<<<<<<<<<<<<<<<<<<<<<<<<<<<<<<<<<<<<<<<<<<<<<<<<<<<
贤者!若以戒净故,世尊沙门瞿昙施设无馀涅盘者,则以有馀称说无馀
。以心净故、以见净故、以疑盖净故、以道非道知见净故、以道迹知见
净故、以道迹断智净故,世尊沙门瞿昙施设无馀涅盘者,则以有馀称说
无馀。贤者!若离此法,世尊施设无馀涅盘者,则凡夫亦当般涅盘,以
凡夫亦离此法故。贤者!但以戒净故,得心净;以心净故,得见净;以
见净故,得疑盖净;以疑盖净故,得道非道知见净;以道非道知见净故
,得道迹知见净;以道迹知见净故,得道迹断智净;以道迹断智净故,
世尊沙门瞿昙施设无馀涅盘也。
>>>>>>>>>>>>>>>>>>>>>>>>>>>>>>>>>>>>>>>>>>>>>>>>>>>>>>>>>>>>>>

这段观念很重要,也常有外道提出类似的观点却似是而非,以为真理无
路可循,所以不需要任何修行方法,此点在文中已被富楼那尊者所斥破
。底下引用一段《佛陀的启示》,写的非常清楚明白,可供相互参考。

摘录《佛陀的启示》<第四章 第三圣谛:灭谛——苦的止息>

  认为涅盘是绝灭贪爱的自然结果,那是错误的。涅盘不是任何东西
的结果。如果它是一个结果,它就是由某种因缘所得的效应。那它就是
缘生的,而为有条件的存在。但是涅盘既非因亦非果,他是超越因果的
。真理不是一个结果,也不是一个效应。它不是一种神秘的心灵或思想
的状态,犹如禅定一般。真理就是真理。涅盘就是涅盘。你唯一想知道
它的方法就是亲见亲证。有路可通涅盘,但是涅盘并不是这条路的结果
。你可以沿一条小径到达一座山,但那山却不是那条路的结果或效应。
你可以看见一道光明,但是光明并不是你目力的结果。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Thu Jun 12 20:34:18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4
小毛
我对缘起还是不懂
我有一个问题
有部  经部  唯识 和中观对於缘起的看法是甚麽
相不相同呢?



※ 引述《bv4pr (BBCALL)》之铭言:
>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 若有 那他的因是甚麽呢?
> 这位大德大德:
> 如有一人,被不明来处之箭所中,此人云:「谁人射我?」,
> 於是,此人拼命追寻何人害己,然,毒血发作,置之不理,更
> 甚云:「誓寻中箭之因。」,终之命危,此事,为一尊者所见
> ,则云:「此人何时能正视生死大事?问因问果,如人自残,
> 终不明了义之道也。」
> 世尊悲心:「这位大德。无欲者。令解脱义。这位大德。若有无
> 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怒.痴。是为。这位大德。因持戒便得
> 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
> 乐。因乐便得定。这位大德。多闻圣弟子因定便得见如实.知如
> 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
> 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
> 。知如真。这位大德。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
> 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                            
Thu Jun 12 21:38:3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5
小毛
我再问一个问题
我们都要追求解脱
解脱是有方法的
那解脱的方法是不是解脱的因呢?


有的人是阿罗汉
但我们是凡夫
就因为我们有烦恼
哪去掉烦恼的方法是不是解脱的因呢?



※ 引述《bv4pr (BBCALL)》之铭言:
>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 若有 那他的因是甚麽呢?
> 这位大德大德:
> 如有一人,被不明来处之箭所中,此人云:「谁人射我?」,
> 於是,此人拼命追寻何人害己,然,毒血发作,置之不理,更
> 甚云:「誓寻中箭之因。」,终之命危,此事,为一尊者所见
> ,则云:「此人何时能正视生死大事?问因问果,如人自残,
> 终不明了义之道也。」
> 世尊悲心:「这位大德。无欲者。令解脱义。这位大德。若有无
> 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怒.痴。是为。这位大德。因持戒便得
> 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
> 乐。因乐便得定。这位大德。多闻圣弟子因定便得见如实.知如
> 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
> 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
> 。知如真。这位大德。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
> 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                            
Thu Jun 12 21:52:03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6
邱大刚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我再问一个问题
> 我们都要追求解脱
> 解脱是有方法的
> 那解脱的方法是不是解脱的因呢?

    好问题。

    如果涅盘是目的地,则八正道是解脱的路,走这个路,
而能达到目的地。

    因此是解脱的路。若说是解脱的「因」则怕有误解,
可见我上封回信中所提的灭谛。

> 有的人是阿罗汉
> 但我们是凡夫
> 就因为我们有烦恼
> 哪去掉烦恼的方法是不是解脱的因呢?

    是解脱的方法。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Thu Jun 12 22:12:15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7
邱大刚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我对缘起还是不懂
> 我有一个问题
> 有部  经部  唯识 和中观对於缘起的看法是甚麽
> 相不相同呢?

    是相同的。可观察十二因缘,以及逆十二因缘得解脱。

    另一方面,所谓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乃至各宗
各派各风俗,都是佛灭後论师们的论述,而不是世尊所说。
因此重要的是找出经典中交相印证的正法,毕竟佛陀是不
异语者,而能免於宗派之囿。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Thu Jun 12 22:16:11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8
小毛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 我再问一个问题
> > 我们都要追求解脱
> > 解脱是有方法的
> > 那解脱的方法是不是解脱的因呢?
>     好问题。
>     如果涅盘是目的地,则八正道是解脱的路,走这个路,
> 而能达到目的地。
>     因此是解脱的路。若说是解脱的「因」则怕有误解,

    我被佛教里头的这些文字的定义搞的很头大
    所以现在看经常常都是起欢喜心(佛陀太强了  都回答随汝所问
    阿罗汉会说知者当答)
    但是经里真实要说甚麽都根本搞不清楚
    根本没那个智慧去解读他

    扯远了
    那我再问一个问题
    资粮道是不是加行道的因?





> 可见我上封回信中所提的灭谛。
> > 有的人是阿罗汉
> > 但我们是凡夫
> > 就因为我们有烦恼
> > 哪去掉烦恼的方法是不是解脱的因呢?
>     是解脱的方法。
> Have a nice day!
Fri Jun 13 00:32:25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9
台湾加油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我被佛教里头的这些文字的定义搞的很头大
                        ^^^^^^^^^^


丁福保佛学字典能帮助您:

http://ccbs.ntu.edu.tw/cbeta/download/index.htm

请您参考。
Fri Jun 13 02:37:30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10
小毛
※ 引述《bv4pr (BBCALL)》之铭言:
>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 若有 那他的因是甚麽呢?
> 这位大德大德:
> 如有一人,被不明来处之箭所中,此人云:「谁人射我?」,
> 於是,此人拼命追寻何人害己,然,毒血发作,置之不理,更
> 甚云:「誓寻中箭之因。」,终之命危,此事,为一尊者所见
> ,则云:「此人何时能正视生死大事?问因问果,如人自残,
> 终不明了义之道也。」
> 世尊悲心:「这位大德。无欲者。令解脱义。这位大德。若有无
> 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怒.痴。是为。这位大德。因持戒便得
> 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
> 乐。因乐便得定。这位大德。多闻圣弟子因定便得见如实.知如
> 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
> 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
> 。知如真。这位大德。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
> 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                            

   ㄟ.....
   我一直在想为什麽版上有些人一直要导正我的方向
   可能你们误解了我问因问果的目的了
   我对以上的"经文"的理解是
   寻求第一因是对解脱烦恼是没有帮助的
   要直接正视解脱烦恼的问题
   但是寻求解脱烦恼的因(如果这句话成立的话)
   应该有点意义吧..........
Sat Jun 14 00:20:02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11
小毛
题外话.....给bv4pr

我自己的想法
给你参考一下

经文里的东西最好不要自己做增减
我知道你是好意
也知道有读经的人一看就知道你是为了强调才这样改的
像我这种初学佛的人
还好我知道用cbeta可以检索
若不知道的人
又没有读经能力的
会有误以为你这里写的就是经文原文
这样可能就不太好了

小毛

※ 引述《bv4pr (BBCALL)》之铭言:
>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 若有 那他的因是甚麽呢?
> 这位大德大德:
> 如有一人,被不明来处之箭所中,此人云:「谁人射我?」,
> 於是,此人拼命追寻何人害己,然,毒血发作,置之不理,更
> 甚云:「誓寻中箭之因。」,终之命危,此事,为一尊者所见
> ,则云:「此人何时能正视生死大事?问因问果,如人自残,
> 终不明了义之道也。」
> 世尊悲心:「这位大德。无欲者。令解脱义。这位大德。若有无
> 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怒.痴。是为。这位大德。因持戒便得
> 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
> 乐。因乐便得定。这位大德。多闻圣弟子因定便得见如实.知如
> 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
> 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
> 。知如真。这位大德。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
> 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                            
Sat Jun 14 01:34:48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12
小毛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 我对缘起还是不懂
> > 我有一个问题
> > 有部  经部  唯识 和中观对於缘起的看法是甚麽
> > 相不相同呢?
>     是相同的。可观察十二因缘,以及逆十二因缘得解脱。
>     另一方面,所谓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乃至各宗
> 各派各风俗,都是佛灭後论师们的论述,而不是世尊所说。
> 因此重要的是找出经典中交相印证的正法,毕竟佛陀是不
> 异语者,而能免於宗派之囿。
> Have a nice day!

  有部很像是将缘起定义为有为法
  可是其他的不派应该是不同的
  至少中观对於缘起的诠释更广了一点
  有没有人知道这四个部派给缘起诠释的确切定义
  以及其如何诠释这样的定义呢?
Sun Jun 15 09:52:38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13
邱大刚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 > 我对缘起还是不懂
> > > 我有一个问题
> > > 有部  经部  唯识 和中观对於缘起的看法是甚麽
> > > 相不相同呢?
> >     是相同的。可观察十二因缘,以及逆十二因缘得解脱。
> >     另一方面,所谓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乃至各宗
> > 各派各风俗,都是佛灭後论师们的论述,而不是世尊所说。
> > 因此重要的是找出经典中交相印证的正法,毕竟佛陀是不
> > 异语者,而能免於宗派之囿。
>   有部很像是将缘起定义为有为法

    佛说的缘起(及缘灭)当然是无为法罗,这是不论部派
的。有部是将之归纳在「非择灭无为」一类。

    个人是建议学佛不必被限制在不同的部派乃至宗派之
内会较自由。部派或宗派的名词都是後代的人发明的,不
免有割截佛法的倾向,也常把学者困在名相中。我们自己
先依佛法深入了解,时常可发现许多的割截都是无谓的。
也可参考 BudaDigest 「大家来读经」版许多站友亲自深
入了解经典,发现到佛陀实在是「不异语」的事实,末代
论师许多冲突都与佛法本身无关。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un Jun 15 12:23:25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14
小毛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 > > 我对缘起还是不懂
> > > > 我有一个问题
> > > > 有部  经部  唯识 和中观对於缘起的看法是甚麽
> > > > 相不相同呢?
> > >     是相同的。可观察十二因缘,以及逆十二因缘得解脱。
> > >     另一方面,所谓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乃至各宗
> > > 各派各风俗,都是佛灭後论师们的论述,而不是世尊所说。
> > > 因此重要的是找出经典中交相印证的正法,毕竟佛陀是不
> > > 异语者,而能免於宗派之囿。
> >   有部很像是将缘起定义为有为法
>     佛说的缘起(及缘灭)当然是无为法罗,这是不论部派
      ^^^^^^^^^^^^^^^^^^^^^^^^^^^^^^^^^^^^^^^^^^^^^^^
此话怎说?  缘起不包含有为法吗?

> 的。有部是将之归纳在「非择灭无为」一类。

我刚刚去查了一下
 [ 云何缘起法。一切有为法。云何缘生法。一切有为法。此义可尔。然亦应更求差别相。因
是缘起。果是缘生。如因果。事所事。相所相。成所成。续所续。生所生。取所取。当知亦
如是。]  No. 1546 阿□昙□婆沙论 (卷39) T28, p0289a

就我的理解  这一段文似乎没有把无为法跟缘起法划上等号

>     个人是建议学佛不必被限制在不同的部派乃至宗派之
> 内会较自由。部派或宗派的名词都是後代的人发明的,不
> 免有割截佛法的倾向,也常把学者困在名相中。我们自己
> 先依佛法深入了解,时常可发现许多的割截都是无谓的。
> 也可参考 BudaDigest 「大家来读经」版许多站友亲自深
> 入了解经典,发现到佛陀实在是「不异语」的事实,末代
> 论师许多冲突都与佛法本身无关。
> Have a nice day!

  我跟你的想法可能稍有不同
  我自己是这样想的
  这些论师都是一些很了不起的菩萨
  他们在佛法中的薰陶可能不是我们现在任何一个人可以比的
  若有亲自看这些论的文应该就会发现
  这不是现代任何一个人读读经文就能能写的出来的
  而经是佛陀本身对菩萨或声闻亲自讲的法
  这些菩萨或声闻能够听得懂的  甚至有些经文声闻都听不懂
  更何况像我这样钝根的凡夫
  若现代学佛人真听的懂经中其中的意含   照理来说现在解脱的人应该也很多

  我想要说的是
  当然部派会有一些观念上的歧见
  但是重点是我们要了解分歧点上部派为什麽要这样说 那样说
  他们的立足点在哪里 他们一定会解释
  若自己有比较的能力
  看完这些论後
  自己在去做比较 那种说法比较究竟
  譬如说不同的部派在修观得时候  其观法必定跟他们的基本观念有关
  为什麽讲补特伽罗无我  为什麽又讲空(我都不懂)
  若不参照这些菩萨的解释
  试问哪一位有把握自己能够看经就能懂
  而若不修观  哪来的解脱

  我自己的想法
  仅供参考
Sun Jun 15 22:24:28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15
邱大刚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 > >     是相同的。可观察十二因缘,以及逆十二因缘得解脱。
> > > >     另一方面,所谓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乃至各宗
> > > > 各派各风俗,都是佛灭後论师们的论述,而不是世尊所说。
> > > > 因此重要的是找出经典中交相印证的正法,毕竟佛陀是不
> > > > 异语者,而能免於宗派之囿。
> > >   有部很像是将缘起定义为有为法
> >     佛说的缘起(及缘灭)当然是无为法罗,这是不论部派
> > 的。有部是将之归纳在「非择灭无为」一类。
> 我刚刚去查了一下
> 云何缘起法。一切有为法。云何缘生法。一切有为法。此义可尔。然亦应更求差别相。
> 是缘起。果是缘生。如因果。事所事。相所相。成所成。续所续。生所生。取所取。
> 如是。]  No. 1546 阿□昙□婆沙论 (卷39) T28, p0289a

    这是讲说所有的「有为法」都是「缘起」的 :) 因此而能
依逆十二因缘的观照超脱之。不要搞颠倒罗。

    「缘起/灭法」本身是「无为法」。这不是我发明的,而是
『俱舍论』或是『大毗婆沙论』□面有明确提到有部将缘起法归
类为非择灭无为,讲得很清楚,您如果对读论有心得的话应已
读过 :)

> >     个人是建议学佛不必被限制在不同的部派乃至宗派之
> > 内会较自由。部派或宗派的名词都是後代的人发明的,不
> > 免有割截佛法的倾向,也常把学者困在名相中。我们自己
> > 先依佛法深入了解,时常可发现许多的割截都是无谓的。
> > 也可参考 BudaDigest 「大家来读经」版许多站友亲自深
> > 入了解经典,发现到佛陀实在是「不异语」的事实,末代
> > 论师许多冲突都与佛法本身无关。
>   这些论师都是一些很了不起的菩萨

    话说回来,多麽了比起也比不上佛陀,不是吗? 何况论到
後来传抄失真的状况不会比经来得少,例如密宗道次第广论曾
「失踪」过,後来才又「找回来」。况且许多後世所谓的菩萨
论师,彼此认为彼此的论点是错的,除非我们有比这些论师还
高的修行或是靠山(佛陀法身舍利),否则自己怎知到底哪位
论师才对、哪位才错? 光是论师互批的论藏,读十年都不见得
读的完了,只要不变成在佛法门外绕圈子,争於无记之事就好。

>   而经是佛陀本身对菩萨或声闻亲自讲的法
>   这些菩萨或声闻能够听得懂的  甚至有些经文声闻都听不懂
>   更何况像我这样钝根的凡夫

    您如果自己有阅藏过就知道,在经中佛陀是有讲说法对象
的,而且佛说法对象有贩夫走卒之属,务必让智慧最低的人都
能够了解。如果一些经的受法者有讲明要是圣贤才读得懂,那
麽自然一般人就不必伤脑筋了,读不是给圣贤的经即可。这也
是为何阅藏最好从阿含开始,以奠定基础。

>   试问哪一位有把握自己能够看经就能懂

    我见过一些人是经没去看也没看懂,却看论搞得玄言玄语。
避开这类就好啦。我自己不论印度中国佛教史乃至异部宗轮论
也曾读过,不过觉得真正受用的还是依佛经而落实。

    当然,如果您偏好读论,也祝您读得顺利。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un Jun 15 22:37:11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16
吴文雄
    很多人都知道了 ^^;
    我再罗嗦转贴一下 ^^;

    有法义争论要如何知佛正法?

    佛陀设定一个检核的原则:对照经典( Sutta )——法,来审查及判断,
并与□奈耶( Vinaya )——律作比较。这个原则是建立在不相信任何人,或
不以任何人为权威的基础上。

    若有人发表论述,自称是从佛陀或一群博学的长老听来的教法,并说用它
来修行可以灭苦。如果我们对他的言论产生怀疑,佛陀说要用二种方式进行检
核:

    (一)对照经典以审查、判断。经典是将各种不同的教诲予以系统化集成,
它有明确的轨则,若某种说法不符合这个轨则,那麽就抛弃它。

    (二)与□奈耶比较。□奈耶是一种典□、准绳、明确的制度,若某种说
法不符合这个制度,那麽就抛弃它。

    这是个保障的工具,即使佛教延续了二千年、三千年、五千年,甚至数千
年、数万年,假如这个原则一直保存使用,佛教或法、律将不会被毁灭或混淆。
所以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原则,名叫「四大教法」,这是佛陀设定以经和律作
为检核根据的教导,他没有提到阿毗达磨( Abhidhamma ),只提出要以经典
来审查、判断,及与毗奈耶作比较。
Sun Jun 15 23:01:50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17
小毛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 > >   有部很像是将缘起定义为有为法
> > >     佛说的缘起(及缘灭)当然是无为法罗,这是不论部派
> > > 的。有部是将之归纳在「非择灭无为」一类。
> > 我刚刚去查了一下
> > 云何缘起法。一切有为法。云何缘生法。一切有为法。此义可尔。然亦应更求差别相。
> > 是缘起。果是缘生。如因果。事所事。相所相。成所成。续所续。生所生。取所取。
> > 如是。]  No. 1546 阿□昙□婆沙论 (卷39) T28, p0289a
>     这是讲说所有的「有为法」都是「缘起」的 :) 因此而能
> 依逆十二因缘的观照超脱之。不要搞颠倒罗。

   我不知道你是怎麽诠释这段经文的
   照你的解释  你认为无为法(你所说的缘起)是可以生有为法的罗
   那涅盘可不可以生出老病死呢?



>     「缘起法」本身是「无为法」。这不是我发明的,而是『
> 俱舍论』或是『大毗婆沙论』□面有明确提到有部将缘起法归
> 类为非择灭无为,讲得很清楚,您如果对读论有心得的话应已
> 读过 :)

  对不起  我没读过  真的该好好用功地
  或许你有空 可以引个文  我可以多学点东西


> > >     个人是建议学佛不必被限制在不同的部派乃至宗派之
> > > 内会较自由。部派或宗派的名词都是後代的人发明的,不
> > > 免有割截佛法的倾向,也常把学者困在名相中。我们自己
> > > 先依佛法深入了解,时常可发现许多的割截都是无谓的。
> > > 也可参考 BudaDigest 「大家来读经」版许多站友亲自深
> > > 入了解经典,发现到佛陀实在是「不异语」的事实,末代
> > > 论师许多冲突都与佛法本身无关。
> >   这些论师都是一些很了不起的菩萨
>     话说回来,多麽了比起也比不上佛陀,不是吗? 何况论到
                ^^^^^^^^^^^^^^^^^^^^^^
  是的

> 後来传抄失真的状况不会比经来得少,例如密宗道次第广论曾
> 「失踪」过,後来才又「找回来」。况且许多後世所谓的菩萨
> 论师,彼此认为彼此的论点是错的,除非我们有比这些论师还
> 高的修行或是靠山(佛陀法身舍利),否则自己怎知到底哪位
> 论师才对、哪位才错? 光是论师互批的论藏,读十年都不见得
> 读的完了,只要不变成在佛法门外绕圈子,争於无记之事就好。
> >   而经是佛陀本身对菩萨或声闻亲自讲的法
> >   这些菩萨或声闻能够听得懂的  甚至有些经文声闻都听不懂
> >   更何况像我这样钝根的凡夫
>     您如果自己有阅藏过就知道,在经中佛陀是有讲说法对象
> 的,而且佛说法对象有贩夫走卒之属,务必让智慧最低的人都
      ^^^^^^^^^^^^^^^^^^^^^^^^^^^^^^^^^^^^^^^^^^^^^^^^^^
> 能够了解。如果一些经的受法者有讲明要是圣贤才读得懂,那
  ^^^^^^^^^

你说的有道理

> 麽自然一般人就不必伤脑筋了,读不是给圣贤的经即可。这也
> 是为何阅藏最好从阿含开始,以奠定基础。
> >   试问哪一位有把握自己能够看经就能懂
>     我见过一些人是经没去看也没看懂,却看论搞得玄言玄语。
> 避开这类就好啦。我自己不论印度中国佛教史乃至异部宗轮论
> 也曾读过,不过觉得真正受用的还是依佛经而落实。
>     当然,如果您偏好读论,也祝您读得顺利。
> Have a nice day!

  你可能误解我的意思了  我也非常赞成读经  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但若能配合著论读  那所得一定更多.....
Sun Jun 15 23:08:01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18
邱大刚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 > >     佛说的缘起(及缘灭)当然是无为法罗,这是不论部派
> > > > 的。有部是将之归纳在「非择灭无为」一类。
> > > 我刚刚去查了一下
> > > 云何缘起法。一切有为法。云何缘生法。一切有为法。此义可尔。然亦应更求差别相。
> > > 是缘起。果是缘生。如因果。事所事。相所相。成所成。续所续。生所生。取所取。
> > > 如是。]  No. 1546 阿□昙□婆沙论 (卷39) T28, p0289a
> >     这是讲说所有的「有为法」都是「缘起」的 :) 因此而能
> > 依逆十二因缘的观照超脱之。不要搞颠倒罗。
>    我不知道你是怎麽诠释这段经文的
>    照你的解释  你认为无为法(你所说的缘起)是可以生有为法的罗
>    那涅盘可不可以生出老病死呢?

    原来是我们对於「无为法」采用的定义不同 :D

    在缘起中的东东(会生灭的)当然是有为法,有生有灭。但是
描述缘起缘灭之佛法本身是个描述、是个真理,自然不是生灭法。
另外有部派所谓的非择灭无为。举个很粗浅的譬喻,就好像我们说:
「世界所有的东西都会变」,这句话本身会不会变? 不过这已属绕
口令了,无关弘旨。我这边讲的也不是很精确,知道意思就好 :)

    总之你的看法也没有错。依论而谈较会有这种大家在同个名词
采用不同定义的情况 :Q 不像佛经中翻译名词通常较统一。

> > >   试问哪一位有把握自己能够看经就能懂
> >     我见过一些人是经没去看也没看懂,却看论搞得玄言玄语。
> > 避开这类就好啦。我自己不论印度中国佛教史乃至异部宗轮论
> > 也曾读过,不过觉得真正受用的还是依佛经而落实。
> >     当然,如果您偏好读论,也祝您读得顺利。
>   你可能误解我的意思了  我也非常赞成读经  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 但若能配合著论读  那所得一定更多.....

    的确我有误解你的意思,真是不好意思。

    大家一起加油吧!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un Jun 15 23:18:00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19
colors
> > 我对缘起还是不懂
    对缘起的应用 简易的可由观十二缘起而契入
    但要深观可先对"我"了解


> > 我有一个问题
> > 有部  经部  唯识 和中观对於缘起的看法是甚麽
> > 相不相同呢?
>     是相同的。

    是不同的
    要看缘起各宗对之的看法
    可先看各宗对"我"义的所破及立宗立场
    有部经部的破我
    与大乘诸宗不同
    人我执是破了
    但法我执是存在的
    故可说人我是内外道的区别
    到大乘对法我的破(故法我可视为大小乘之别)
    唯识与中观又不同
    甚至到更後期的如来藏系的我
    亦不同
    缘起之说以观十二因缘者而破者
    对人我有十足十的力道
    但对法我是不足的
    例 无色界之天人  或非想非非想天人 既无色或想等蕴
    又如何因观缘起而破我执


      可观察十二因缘,以及逆十二因缘得解脱。
>     另一方面,所谓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乃至各宗
> 各派各风俗,都是佛灭後论师们的论述,而不是世尊所说。
    佛教诫有数种
    有佛亲口说的
    有佛与弟子对答 而佛弟子之言论亦列入经
      虽非佛说亦可视为佛说 理相契故
    而非世尊所说但与佛法相应的
    亦可视为佛法   不要太拘泥



> 因此重要的是找出经典中交相印证的正法,毕竟佛陀是不
> 异语者,而能免於宗派之囿。
> Have a nice day!
2003年 7月31日 23:54:46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20
BBCALL
※ 引述《colors (colors)》之铭言:
>     对缘起的应用 简易的可由观十二缘起而契入
>     但要深观可先对"我"了解
> >     是相同的。
>     是不同的

只要方向一致,同不同不太重要。

>     有部经部的破我
>     与大乘诸宗不同
>     人我执是破了
>     但法我执是存在的
>     故可说人我是内外道的区别

对有部论述必须要澄清,有部主张的是「实有论」,其基础是由肯定「法」的现实
存在而来破除对法的执著。

中观为了建立世尊的第一圣谛,认为有部「实有论」的主张太过对「法」的肯定,
才提出「二无我」(法、我两空)并批判有部为「我空法有」的小乘思想,但其实
这是未完全了解有部论述的出发点。

唯识则为後起,主要的原因是中观的发展有「恶取空」之现象,而如来藏则为更晚
才出现的。

还是了解佛教的圣典->《四阿含》最好。


--
∵☆.。∴★·.∴☆∵
∵.¨千尺鲸喷洪浪飞¨□∴
· 一声雷震清飙起.∵
□□□□ BBCALL □□□□ 
2003年 8月 1日 10:31:25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21
BBCALL
因果为俗谛,正法仅论因说因

摘录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第十章 我论因说因」

第一节 佛法以因缘为立义大本

 总说

  以有情为中心,论到自他、心境、物我的佛法,唯一的特色,是因缘论。如
『杂含』说:「我论因说因。……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
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卷二.五三经)。因与缘,佛陀不曾有严格的界说。但
从相对的差别说:因约特性说,缘约力用说;因指主要的,缘指一般的。因缘可以
总论,即每一法的生起,必须具备某些条件;凡是能为生起某法的条件,就称为此
法的因缘。不但是生起,就是某一法的否定——灭而不存在,也不是自然的,也需
要具备种种障碍或破坏的条件,这也可说是因缘。佛法所说的集——生与灭,都依
於因缘。这是在说明世间是什麽,为什麽生起,怎样才会灭去。从这生灭因缘的把
握中,指导人去怎样实行,达到目的。人生现有的痛苦困 [P136] 难,要追求痛苦
的原因,知道了痛苦的原因,即知道没有此因,困苦即会消灭。但这非求得对治此
困苦的方法不可,如害病求医,先要从病象而测知病因,然後再以对治病因的药
方,使病者吃下,才能痊愈。因此,学佛的有首先推究因缘的必要。知道了世间困
苦的所以生,所以灭的条件,才能合理的解决他,使应生的生起,应灭的灭除。从
前释尊初转法轮,开示四谛,四谛即是染净因果的解说。


--
∵☆.。∴★·.∴☆∵
∵.¨千尺鲸喷洪浪飞¨□∴
· 一声雷震清飙起.∵
□□□□ BBCALL □□□□ 
2003年 8月 1日 10:37:59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22
colors
※ 引述《bv4pr (BBCALL)》之铭言:
> >     对缘起的应用 简易的可由观十二缘起而契入
> >     但要深观可先对"我"了解
> >     是不同的
> 只要方向一致,同不同不太重要。
        这话有点好笑,小乘和大乘对缘起之观 立足点不同
        因不同立足而产生的果报即是不同的
        方向怎会一致
        也因此才有不同的见地及门派产生


> >     有部经部的破我
> >     与大乘诸宗不同
> >     人我执是破了
> >     但法我执是存在的
> >     故可说人我是内外道的区别
> 对有部论述必须要澄清,有部主张的是「实有论」,其基础是由肯定「法」的现
实
  不论有或经部
  对人我的破是一致的
  而这人我的破更是针对一般俗见及外道立论所认知的我所破
  故十二因缘是以人道为基础所生之观修法
  是契入空性的法门
  但小乘是认为"法"是存在的
  但这即与世尊之无我有根本差异
  因为无我是不能别有可无的我和不可无的我的差异
  无我是共一切法的相
  也是缘起的甚深义
  故大乘破我是进一步的说无我
  并不是仅认为所谓的太过
  而是根本上的问题
  知道吗

> 存在而来破除对法的执著。
> 中观为了建立世尊的第一圣谛,认为有部「实有论」的主张太过对「法」的肯
定,
> 才提出「二无我」(法、我两空)并批判有部为「我空法有」的小乘思想,但其> 这是未完全了解有部论述的出发点。
> 唯识则为後起,主要的原因是中观的发展有「恶取空」之现象,而如来藏则为更
晚
  唯识的兴起若说是因中观的发展有「恶取空」之现象
  那是对史实的不了解  片面的说法吧
  唯识的兴
  是就佛所说法所衍生出的另一种思惟体系
  是从根本佛法中所立的
  因为所有的立宗都要面对一些内外道共同要面对的根本问题
  唯识的完整性
  及与中观间的对立到合流
  若说是因中观的发展有「恶取空」之现象
  的确是不了解唯识发展的根本缘由吧


> 才出现的。
> 还是了解佛教的圣典->《四阿含》最好。

  在一分学人的见识上
  有自己的独崇是好的
  但
  佛法有其深广面
  四部阿含好
  好的经典却也还多很多
  不妨多参考
  或想请教
  四部阿含若统筹成一套修行体系
  你会怎的建议学人进修呢
2003年 8月 1日 21:54:12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有没有因呢?
#23
吴文雄
只要是佛法,对於缘起的看法根本上一样。若有不同常只是後代人
的各自阐释,古代资讯不发达,所以有些人瞎子摸象,摸头摸脚那
才以为不同。

佛法对缘起的看法是 :

┌—————┬————————————————┬————┐
│缘起说    │缘起略说                        │四法印  │
├—————┼————————————————┼————┤
│          │此生故彼生┐                    │诸行无常│
│一般的缘起│此灭故彼灭┘(时间的前後)      │        │
│(缘起一般├————————————————┼————┤
│)        │此有故彼有┐                    │诸法无我│
│          │此无故彼无┘(空间的、论理的)  │        │
├—————┼————————————————┼————┤
│          │缘无明有行——┐    ┌苦(果)┐│        │
│          │缘行有识……  ├流转┤        ││一切行苦│
│          │缘生故老死等一│    └集(因)┘│        │
│价值的缘起│切苦蕴生———┘                │        │
│(十二缘起├————————————————┼————┤
│、四谛)  │无明灭故行灭—┐    ┌灭(果)┐│        │
│          │行灭故识灭……├还灭┤        ││涅盘寂静│
│          │生灭故老死等一│    └道(因)┘│        │
│          │切苦蕴灭———┘                │        │
└—————┴————————————————┴————┘

【华严】《华严经》中佛陀对缘起的看法 :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名为行苦。触受名为苦苦。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
恼名为坏苦。无明灭故诸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名为断三苦相
续说。

【阿含】《增壹阿含经》中佛陀对缘起的看法 :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更乐。更乐缘
痛。痛缘爱。爱缘受。受缘有。有缘生。生缘死。死缘愁.忧.苦
.恼。不可称计。

【般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佛陀对缘起的看法 :
是诸菩萨以妙般若观诸法空。广说乃至从因缘起。作是思惟。此等
诸法今见有生有住有灭。何因缘生何因缘灭。既思惟已。即如实知
无明因缘故生诸行。依行生识广说乃至由有故生。生即有老。老故
有死及愁叹苦忧恼。是故修行为断无明。无明若断馀十一支展转随
灭。

【法华】《法华经》中佛陀对缘起的看法 :
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
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
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
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
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涅盘】《涅盘经》中佛陀对缘起的看法 :
善男子。十二因缘一切众生等共有之亦内亦外。何等十二。过去烦
恼名为无明。过去业者则名为行。现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为识。入
胎五分四根未具名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触时是名六入。未别苦乐
是名为触。染习一爱是名为受。习近五欲是名为爱。内外贪求是名
为取。为内外事起身口意业是名为有。现在世识名未来生。现在名
色六入触受名未来世老病死也。是名十二因缘。

【密教】《大日经》中佛陀对缘起的看法 :
谓如是解唯蕴无我。根境界淹留修行。拔业烦恼株杌。无明种子生
十二因缘。离建立宗等。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先佛宣说
。离一切过。

【唯识】《成唯识论》对缘起的看法 :
瑜伽论说诸支相望无因缘者依现爱取唯业有说。无明望行爱望於取
生望老死有馀二缘。有望於生受望於爱无等无间有所缘缘。馀支相
望二俱非有。此中且依邻近顺次不相杂乱实缘起说。异此相望为缘
不定。诸聪慧者如理应思。惑业苦三摄十二者无明爱取是惑所摄。
行有一分是业所摄。七有一分是苦所摄。有处说业全摄有者应知彼
依业有说故。有处说识业所摄者彼说业种为识支故。惑业所招独名
苦者唯苦谛摄为生厌故。由惑业苦即十二支故此能令生死相续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异语的常
常是後代不了解的人瞎子摸象,不是如来。
Sat Aug 2 09:32:35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