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探讨六个问题
#1
念佛,念死,念无常
1.如何做才能即使轮回六道亦能自己发出离心、发觉四圣谛、缘起法…,
  而不会退转 (即使不值佛世,亦会自知修行佛法) 。

2.当临终时,如何能不生恐怖、颠倒错乱,念头不会像洪流上的小花瓣随
  波逐流。

3.如何能有效的喜贪尽而不恐惧生、老、病、死。

4.如何能在日常生活,於喜、怒、哀、乐中不忘四念处、觉知自己的起心
  动念。

5.如何能在顺境中,觉观到自己被喜贪左右。因为顺境通常顺应六根、六
  识,不易发觉生起喜贪。

6.如何能不被五蕴所生的苦、乐所左右。
Sun Jun 15 19:15:19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探讨六个问题
#2
小毛
你的问题牵扯的层面面很大
每个人的对於这些问题 自己所使用的方法可能不尽相同
我提出我的想法  大家参考看看


※ 引述《dato (念佛,念死,念无常)》之铭言:
> 1.如何做才能即使轮回六道亦能自己发出离心、发觉四圣谛、缘起法…,
>   而不会退转 (即使不值佛世,亦会自知修行佛法) 。

    心是有等流性的   也就是说   这辈子的习气  在下辈子很可能有所缘境就能让
    这些习气现行 并相续下去
    我自己也很担心下辈子就不学佛了(没有所缘境 也就是生在有佛法处  或者是
    没有善根---最重要的根本出离心--及依於出离心而生的菩提心
    就算碰到佛教也不起解脱见解上的相应 )
    若说要不退转  那应该起码是初果圣人的境界了(见道)
    不然随时都有退转的危险
    我现在要说的重点是
    若这辈子没解脱
    下辈子还想再发出离心
    这辈子就要先知道怎麽发出离心  了解四圣谛及缘起法的内容
    不断的熏息思维(应该安排为定课)

    我自己给出离心下个定义是
    一刻都不愿意受轮回里的苦
    那要发出离心一定要先知道轮回苦
    那苦是甚麽  可能又要进一步去学习了
    佛教里有说很多苦  三苦 八苦等等
    常常思维苦苦---譬如说一个人在沙漠中走路  热死了  这个热死了就是苦苦
    一般人应该都能理解
    坏苦---譬如说一个人在沙漠中热暴了 突然看到一间有冷气的地方 进去爽死了
    认为这是乐的   但是把你放在冷气房里放个十几二十天  你大概又会烦了
    若能自己能在无佛法的地方发觉这个是苦  那这个人观察能力应该很不错了
    行苦---其实就是这个人的身体为根本 在让这个人受这些苦苦坏苦
    若能够在无佛法之处察觉  那智慧应该是很高的
    还有八苦   生 老 病 死  求不得 怨憎会 爱别离  五取蕴苦
    若能够常常思维(一定要思维  不然没事时根本不觉得苦)(定课定课~~~~)
    这些苦在轮回中(菩萨不算)是躲都躲不掉的  玩不完的
    就会急迫的想要离苦  这个时候出离心就会形成了(看个人的思维深入多寡
    这个出离心的力量就有多强)
    若还没证到初果以上
    可能就得利用心的等流性
    不断加强这辈子出离心的善根
    希望下辈子能够碰到佛法  马上起相应
    让自己的修行能延续下去
    对我自己来说
    我不敢奢望我有辟支佛的根性
    能够自己发觉十二因缘然後得解脱
    这种人智慧已经太高了  不是普通人能达到的
    所以常常跟佛教中的种种结善缘 自己也培养善根
    常常诚心发愿能够在下辈子也生在有佛法的地方
    若能值佛世(还有比这种福报更大的吗?)
    那是最好的罗


> 2.当临终时,如何能不生恐怖、颠倒错乱,念头不会像洪流上的小花瓣随
>   波逐流。
    我忘记我在那看到的  人死时会担心三种事  死後在这辈子失去的东西
    死後要去哪里   还有一种我忘记了
    若能在活著得时候  常常思维这些东西是不值得担心的 思维这些东西
    本来就是无常  不属於我(其实也没有我)是苦的  常常修四念处
    若平常就能够有这种危机意识  能够在没事的时候就能放下这些东西
   那临终时可能就有把握调伏这一念恐怖心 颠倒心(特别是以无我观 空观调伏颠倒心)



> 3.如何能有效的喜贪尽而不恐惧生、老、病、死。

    喜贪竟应该是圣人的境界了
    若要喜贪尽
    比较保险的方式是
    寻找大善知识
    让他带你学习学习经论(可以的话  这个时候就出家)
    自己彻底了解修行的次第後(一定要是根据经论中所说的)
    自己有把握自己可以单独修行了(譬如说有办法在修止观时分别甚麽是魔境  甚麽
    是近分定  初二三禅的相貌等 )
    或者是自己遇到问题可以找到善知识
    自己找适当的禅修环境(最好是出家  全心全力投入修行)
    成就定之後  配合定的力量  再修无我观  或空观
    应该有得圣道的可能


> 4.如何能在日常生活,於喜、怒、哀、乐中不忘四念处、觉知自己的起心
>   动念。

    常常思维死无定时  死是必然要发生的(每天作定课 加强他的等流性)
    才能在生活中增加自己的警觉性 想起自己的目标(解脱)
    而又知道要达到自己的目标非要修四念处不可

    或者说  平常就去体会思维烦脑的可怕性(苦的可怕性)
    唯有四念处才调伏烦恼  灭尽烦恼(配合禅定)
    常常思维观察  提高自己的警觉性  才能够渐渐不忘



> 5.如何能在顺境中,觉观到自己被喜贪左右。因为顺境通常顺应六根、六
>   识,不易发觉生起喜贪。

    常常思维坏苦   甚至是行苦


> 6.如何能不被五蕴所生的苦、乐所左右。
    得圣道以前是不可能断绝这些苦   顶多调伏它
    五蕴所生的苦(你指的是苦苦吗)乐(坏苦吗)  生起的条件有烦恼种子
    烦恼的所缘境  还有自己的作意心所 (很像还有一个  我忘了)
    若没有解脱   烦恼种子永远陪伴著我们    我们没办法在这上面下功夫
    但是可以在所缘境上下功夫(善摄六根---刚开始自己要给自己陈诺
    不然瞬间又放松了) (有自我约束力的人可能还可以做到做到 )
    少了这个条件  烦恼也拿你暂时没办法
    或者是遇到境时能如理作意(这样的人已经很高竿了 肯定有下过功夫 一般人很难 )
    让烦恼不起
    我在想
    有些苦苦应该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譬如说死时四大分离时还是会起苦想
    单纯的如理作意可能还挡不住
    可能还要配合禅定功夫才有办法
Tue Jun 17 01:12:3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探讨六个问题
#3
邱大刚
    小毛的看法都很正确,我想 dato 的匿称是「念佛、念死、
念无常」,应该也知道答案了 :)

    以下我作些比较不重要的小补充供参考:

※ 引述《dato (念佛,念死,念无常)》之铭言:
> 1.如何做才能即使轮回六道亦能自己发出离心、发觉四圣谛、缘起法…,
>   而不会退转 (即使不值佛世,亦会自知修行佛法) 。

    除了已说过的,亦可发愿「即使轮回六道亦能自己发出离心、
早日成佛。」

    BudaDigest 的 [八关斋法与发愿] <增一、三十八、四十三、二>
这一篇,原经文相当有趣,值得翻出来看。简言之,佛陀许久之前以
供养之功德回向佛道,才能於此世成佛。

> 2.当临终时,如何能不生恐怖、颠倒错乱,念头不会像洪流上的小花瓣随
>   波逐流。

    临终是随业、随习、随念。标准答案大家都知道罗。

    另一种辅助是梦中亦不为转。中阴境界类似而能模拟,临终自然不怖。

> 3.如何能有效的喜贪尽而不恐惧生、老、病、死。

    依於佛法练习。

> 4.如何能在日常生活,於喜、怒、哀、乐中不忘四念处、觉知自己的起心
>   动念。

    修习多修习。

> 5.如何能在顺境中,觉观到自己被喜贪左右。因为顺境通常顺应六根、六
>   识,不易发觉生起喜贪。

    修习多修习。

> 6.如何能不被五蕴所生的苦、乐所左右。

    修习多修习。

    大家加油!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Tue Jun 17 02:00:0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探讨六个问题
#4
心猿
※ 引述《dato (念佛,念死,念无常)》之铭言:
> 1.如何做才能即使轮回六道亦能自己发出离心、发觉四圣谛、缘起法…,
>   而不会退转 (即使不值佛世,亦会自知修行佛法) 。

我记得以前看阿含经里面有一个例子。
就是有位在家人,害怕自己死掉的时候无法保持正念。
於是释迦牟尼告诉他:

   你看,这一棵树,原本就朝向这一边,那麽有一天树倒的时候,
   会倒向那一边呢?

   回世尊,会倒向树倾向的那一边。

   所以,你也不用害怕自己临终时无法保持正念。
   在活著的时候,若朝向正念,时时念无常、苦、无我、空。
   临终时也会朝向正道。

也许有人可以告诉我这一个故事的原文吧?
Tue Jun 17 11:10:42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探讨六个问题
#5
管窥天
※ 引述《dato (念佛,念死,念无常)》之铭言:
> 1.如何做才能即使轮回六道亦能自己发出离心、发觉四圣谛、缘起法…,
>   而不会退转 (即使不值佛世,亦会自知修行佛法) 。
> 2.当临终时,如何能不生恐怖、颠倒错乱,念头不会像洪流上的小花瓣随
>   波逐流。
> 3.如何能有效的喜贪尽而不恐惧生、老、病、死。
> 4.如何能在日常生活,於喜、怒、哀、乐中不忘四念处、觉知自己的起心
>   动念。
> 5.如何能在顺境中,觉观到自己被喜贪左右。因为顺境通常顺应六根、六
>   识,不易发觉生起喜贪。
> 6.如何能不被五蕴所生的苦、乐所左右。

  「具足禁戒法  诸根亦成就
  渐渐当逮得  一切结使尽」《增壹阿含经》(CBETA, T02, no. 125, p.
581, b22~23)
2003年 6月18日 10:35:05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探讨六个问题
#6
莎玲...
※ 引述《akira (管窥天)》之铭言:
> ※ 引述《dato (念佛,念死,念无常)》之铭言:
> > 1.如何做才能即使轮回六道亦能自己发出离心、发觉四圣谛、缘起法…,
> >   而不会退转 (即使不值佛世,亦会自知修行佛法) 。
> > 2.当临终时,如何能不生恐怖、颠倒错乱,念头不会像洪流上的小花瓣随
> >   波逐流。
> > 3.如何能有效的喜贪尽而不恐惧生、老、病、死。
> > 4.如何能在日常生活,於喜、怒、哀、乐中不忘四念处、觉知自己的起心
> >   动念。
> > 5.如何能在顺境中,觉观到自己被喜贪左右。因为顺境通常顺应六根、六
> >   识,不易发觉生起喜贪。
> > 6.如何能不被五蕴所生的苦、乐所左右。
>   「具足禁戒法  诸根亦成就
>   渐渐当逮得  一切结使尽」《增壹阿含经》(CBETA, T02, no. 125, p.
> 581, b22~23)

      常常反省戒律 错了就可以修正 然後也可以了解这篇

      中阿含, T01, p0789c

      「乐觉者,生乐住乐,变易苦,无常者即
      是灾患,欲使也。

      苦觉者,生苦住苦,变易乐,无常者即是
      灾患,恚使也。

      不苦不乐觉者,不知苦、不知乐,无常者即
      是变易,无明使也。」

      ...

      了解後 有时就会发现 ㄛ ... 自己正在被贪左右 被

      □ 无明左右 可能渐渐就会观察到愈明显 也能帮忙

      戒律的反省 就也许比较能不忘四念处了 !!
Wed Jun 18 11:19:21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探讨六个问题
#7
何必在乎我是谁?
※ 引述《dato (念佛,念死,念无常)》之铭言:
> 1.如何做才能即使轮回六道亦能自己发出离心、发觉四圣谛、缘起法…,
>   而不会退转 (即使不值佛世,亦会自知修行佛法) 。

  不值佛世,亦会自知修行佛法,这是缘觉!
  你对此世没信心才问这问题?

> 2.当临终时,如何能不生恐怖、颠倒错乱,念头不会像洪流上的小花瓣随
>   波逐流。

  有赖平时的修行六度的功力

> 3.如何能有效的喜贪尽而不恐惧生、老、病、死。

    忍辱波罗蜜

> 4.如何能在日常生活,於喜、怒、哀、乐中不忘四念处、觉知自己的起心
>   动念。

    先了解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内容为何?

> 5.如何能在顺境中,觉观到自己被喜贪左右。因为顺境通常顺应六根、六
>   识,不易发觉生起喜贪。

       请参考《达摩四行观》

> 6.如何能不被五蕴所生的苦、乐所左右。

    修般若行!
    心经言: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
自若无道心   □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2003年 6月22日 23:30:08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