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1
blueryan
请问诸位大德

佛经中有没有提到有关包容的经句?

有没有对於其它宗教的包容?

感恩:)
Mon Jun 16 00:45:30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2
邱大刚
※ 引述《blueryan (blueryan)》之铭言:
> 请问诸位大德
> 佛经中有没有提到有关包容的经句?
> 有没有对於其它宗教的包容?

    有的。例如《中阿含经》中有几则相关记载,其一是位外道
大师派弟子去吐槽佛陀,结果这位弟子觉悟到佛法才是真理,而
归依了佛陀。这位弟子因此就说永远不再供养其原先的外道大师,
而佛陀则要他顾及大局,不必和其先前的师父吵翻,可继续供养,
毕竟一切众生有饭吃才能生活,因此平等心供养还是有功德。

    大致是这个意思。有参与 BudaDigest 版「大家来读经」的
人应该读过,有空的人可帮忙把原文引上来。

    另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就是阿育王的石碑。可参考「佛陀
的启示」这本书「佛教的宗教态度」这一章□面的考据。

    话说回来,包容与明辨是不冲突的,佛教包容其他的宗教,
却也要明辨非法之处,从外道六十二见中解脱出来,而能离於邪
见,依正见而修。(这方面在 BudaDigest 也有。)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Mon Jun 16 09:14:53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3
老怪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话说回来,包容与明辨是不冲突的,佛教包容其他的宗教,
> 却也要明辨非法之处,从外道六十二见中解脱出来,而能离於邪
> 见,依正见而修。(这方面在 BudaDigest 也有。)

明白到圆觉境地,始知是法平等。
2003年 6月17日 14:24:17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4
念佛,念死,念无常
※ 引述《cyc777 (老怪)》之铭言: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话说回来,包容与明辨是不冲突的,佛教包容其他的宗教,
> > 却也要明辨非法之处,从外道六十二见中解脱出来,而能离於邪
> > 见,依正见而修。(这方面在 BudaDigest 也有。)

 (兹以《佛藏经》补充大刚师兄此说於文末)

> 明白到圆觉境地,始知是法平等。

事实上....说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其实世尊在世时,佛教在印度只是一
个小小的教派。

佛教的义理,就基础而言,就已经与外道的理论水火不容(单就佛教反对
造物主与主宰者的论点与无我论就已经与以梵我思想为主的印度教各教派
为敌了)。而印度不同教派间的理论又互相冲突与不同的主张理论,这是
很明显不同的,各教派理论基础不同,说是「平等」,这是很牵强的。

世尊曾於不少经典中批判外道邪见,对於佛教来说,外道是未究竟,这是
明确的事实,若说外道法与佛法是「平等」、「圆融」的,这恐怕只有一
贯道的「五教合一」邪见才辨的到。

佛教对於外道包容,但不代表认同,如实了知佛法与外道法的差异,跟生
起「分别心」是两回事(唯识重在转识成智,而非非想非非想处)。

以《佛藏经》来说,至少世尊就批判尼乾子外道(耆那教)是邪见、三恶
道。至於长阿含就更多了。

《佛藏经》(大正藏经集部):

「…舍利弗。有三种人。闻说是经心则忧恼。何等为三。一者破戒比丘。
二者增上慢人。三者不净说法。复有三种人闻如是经心则忧恼。何等为三
。一者人见。二者命见。三者我见。

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如好善知识。以慈愍心为人求利求乐求安隐。汝
等一心听受我语。常求善利心勿放逸。

舍利弗。不净说法者。有五过失。何等为五。一者自言尽知佛法。二者说
佛经时。出诸经中相违过失。三者於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
经法。五者以利养故为人说法。舍利弗。如是说者。我说此人当堕地狱不
至涅盘。

复次舍利弗。说法比丘处在大众。信乐法者为敷高座。舍佛正法而说外道
严饰文辞。我久勤苦求是法宝。而此恶人舍置不说。但以经中相违语义。
互相是非不顺正法。於圣法中高心自大。随意而说为求利养。

舍利弗。若比丘说法杂外道义。有善比丘勤求道者。应从坐去。何以故。
舍利弗。有信白衣敷置高座。不应演说外道语义。若不去者非善比丘。亦
复不名随佛教者

舍利弗。说法甚难。如是说者。我说此人名为外道。尼犍弟子非佛弟子。
是说法者命终之後。当生尼犍子道。何等是尼犍子道。邪见是尼犍子道。
何等为邪见。谓是地狱畜生饿鬼。

何以故。舍利弗。身未证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必堕地狱。舍
利弗。如是因缘如来悉知。我诸弟子。以种种门种种因缘种种诸见。灭我
正法…」
Tue Jun 17 19:18:55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5
莎玲...
※ 引述《dato (念佛,念死,念无常)》之铭言:
> ※ 引述《cyc777 (老怪)》之铭言:
>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 话说回来,包容与明辨是不冲突的,佛教包容其他的宗教,
> > > 却也要明辨非法之处,从外道六十二见中解脱出来,而能离於邪
> > > 见,依正见而修。(这方面在 BudaDigest 也有。)
>  (兹以《佛藏经》补充大刚师兄此说於文末)
> > 明白到圆觉境地,始知是法平等。
> 事实上....说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其实世尊在世时,佛教在印度只是一
> 个小小的教派

    可是.. 说二个更残酷的事实

    (1) 小小辈不晓得当时佛教是不是小小教派 可是具足真理
        的宗教 不应该以大小来言论 当然要经过实证才能真
        实确知是不是具足真理

    (2) 也不晓得当时帝王有没有扶持 或忘了 但是如果一个
        王权须要宗教 就历史来看 帝王扶持任何宗教都很正
        常

> 佛教的义理,就基础而言,就已经与外道的理论水火不容(单就佛教反对
> 造物主与主宰者的论点与无我论就已经与以梵我思想为主的印度教各教派
> 为敌了)。而印度不同教派间的理论又互相冲突与不同的主张理论,这是
> 很明显不同的,各教派理论基础不同,说是「平等」,这是很牵强的。
> 世尊曾於不少经典中批判外道邪见,对於佛教来说,外道是未究竟,这是
> 明确的事实,若说外道法与佛法是「平等」、「圆融」的,这恐怕只有一
> 贯道的「五教合一」邪见才辨的到。

      不能说佛教举出他教不真实的一面 就说佛教与外道水火
    不容 佛教的平等不是这样说的啦 你可以看看金刚经 也可
    以看心经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指的应该是皆具磨灭之义
    可是小小辈也是初学者 也可能说的不太正确 :Q
Tue Jun 17 21:22:11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6
念佛,念死,念无常
※ 引述《rosa (莎玲...)》之铭言:
> ※ 引述《dato (念佛,念死,念无常)》之铭言:
> > ※ 引述《cyc777 (老怪)》之铭言:
> >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可是.. 说二个更残酷的事实
>     (1) 小小辈不晓得当时佛教是不是小小教派 可是具足真理
>         的宗教 不应该以大小来言论 当然要经过实证才能真

呃....小小的教派指的是皈依、正信佛教的行者人数,就人数比例来说,
印度当时的佛教皈依行者是极少的。

>         实确知是不是具足真理

很好,就婆罗门其他教派而言,他们也说他们的才是真理。耆那教的大雄
(筏驮摩)也称「佛」,「佛」梵文为Budda ,原意为觉者,并不单指是
本师释迦牟尼佛。各教派都以自己的理论为绝对的真理,那麽,在这不同
的理论中,谁的知见才是实际上有益於解脱?

老实说....各种不同教派对於所谓「真理」的认知,不过是思惟模式与主
观价值意识的不同....换个角度说....那不过是你的五阴十八界而已。因
此,何以见得佛教的正思惟是解脱的要素?佛教的独到之处何在?这是很
值得深思的问题,可以令我们对於世尊的教法生起正信。

>     (2) 也不晓得当时帝王有没有扶持 或忘了 但是如果一个
>         王权须要宗教 就历史来看 帝王扶持任何宗教都很正
>         常

印度外道之多,何以当时印度帝王却扶持佛教?呵…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
的议题,世尊的教法有其独到之处。

> > 佛教的义理,就基础而言,就已经与外道的理论水火不容(单就佛教反对
> > 造物主与主宰者的论点与无我论就已经与以梵我思想为主的印度教各教派
> > 为敌了)。而印度不同教派间的理论又互相冲突与不同的主张理论,这是
> > 很明显不同的,各教派理论基础不同,说是「平等」,这是很牵强的。
> > 世尊曾於不少经典中批判外道邪见,对於佛教来说,外道是未究竟,这是
> > 明确的事实,若说外道法与佛法是「平等」、「圆融」的,这恐怕只有一
> > 贯道的「五教合一」邪见才辨的到。
>       不能说佛教举出他教不真实的一面 就说佛教与外道水火
>     不容 佛教的平等不是这样说的啦 你可以看看金刚经 也可

仁者对於「平等」的看法如何?请举出您所提到的《心经》与《金刚经》
经文。

>     以看心经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指的应该是皆具磨灭之义

《心经》有说到空性之性质,以空性的角度,不落一与异、生与灭、来与
去、常与断的边见,诸法性空。但是,这并不代表就因此正、邪不分,因
为外道理论与佛法不同处之一,便是对於诸法实相的认知与思惟不同,见
地影响著境地。正确的思惟与见地,趣向正确的境地;错误的思惟与见地
,趣向未知的去处。

>     可是小小辈也是初学者 也可能说的不太正确 :Q

世尊为不两舌、妄语者,岂会在破斥外道理论之外又另外认同外道知见?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 - 解决您学佛的疑惑                                BudaHelp
◆ 修改: 03/06/17 22:36:53 <61.223.237.64> 
Tue Jun 17 21:56:40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7
念佛,念死,念无常
※ 引述《rosa (莎玲...)》之铭言:
> ※ 引述《dato (念佛,念死,念无常)》之铭言:
> > ※ 引述《cyc777 (老怪)》之铭言:
> >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可是.. 说二个更残酷的事实
>     (1) 小小辈不晓得当时佛教是不是小小教派 可是具足真理
>         的宗教 不应该以大小来言论 当然要经过实证才能真
>         实确知是不是具足真理

丢个问题来问:既真理 (假设此处指的是世尊的教法) 不应该以大、小而
论,那麽,就字义而言,「大乘」、「小乘」是否没有存在与妄分的必要
?若有存在的必要,「大乘」是大在哪里?「小乘」是小在哪里?仁者不
也说真理不应该以大、小来论吗?

何以故现今很多所谓以「大乘」自居者,处处毁谤「小乘」为自私,谩骂
四果阿罗汉圣者为自了汉、焦芽败种。更甚者,贬低四部阿含,妄说其为
「小乘经典」,而加以排斥,却殊不知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法、三十七
道品为佛一切说之基础,观印度高僧大德,如龙树、世亲皆是以四圣谛、
八正道、缘起法、三十七道品为实修与理论开展。

若依仁者说真理不应以大、小来论,那麽,「大乘」大在哪里?「小乘」
小在哪里?

若说「大乘」、「小乘」是次第,那麽,现今很多所谓以「大乘」自居者
处处贬低「小乘」、谩骂、毁谤四果阿罗汉圣者为自了汉、焦芽败种,是
否是打自己嘴巴的事情。


>     (2) 也不晓得当时帝王有没有扶持 或忘了 但是如果一个
>         王权须要宗教 就历史来看 帝王扶持任何宗教都很正
>         常
Tue Jun 17 22:09:57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8
勿追 勿迎 勿整治
转贴我很有感触的经文

    迦叶!譬如善调象王,能办大事,身不疲极。菩萨亦尔,善调心故,能为
众生作大利益,心无疲倦。


    八、象王喻:「如善调」顺了的「象王」,在战争时,勇往直前,「能办
」克敌致胜的「大事」。无论怎样劳苦、创伤,象王还是非常坚强,「身不疲
极」。菩萨也是这样,由於止观熏修,极「善调」伏自「心」,使心极明净,
极安定,极有力量,所以「能为众生作大利益」,任劳任怨,「心无疲倦」。
(<<宝积经讲记>>p.81)


※ 引述《blueryan (blueryan)》之铭言:
> 请问诸位大德
> 佛经中有没有提到有关包容的经句?
> 有没有对於其它宗教的包容?
> 感恩:)
Tue Jun 17 23:55:3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9
勿追 勿迎 勿整治
※ 引述《dato (念佛,念死,念无常)》之铭言:
> >     可是小小辈也是初学者 也可能说的不太正确 :Q
        佛说的每一句都是实在的,不动的,可以依靠的。人的生灭心说出来的话
    有可能有过失。但是以佛的看法为依归的话,绝对不可能有错。


> 世尊为不两舌、妄语者,岂会在破斥外道理论之外又另外认同外道知见?


        今天逛来师子站,其实是因为其他的因缘的。其实我对於驳斥外道
理论也没有像dato那麽的努力。只不过我想说的是,我是想为了利益外道
让它们离开恶见林,才会发言的。除此以外,我还是乖乖的念我的阿弥陀佛。


    所以我觉得一个圆满菩萨愿的的佛陀,也并不会把莲池中的众生。
再度的推向火坑。
Wed Jun 18 00:17:58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10
邱大刚
※ 引述《dato (念佛,念死,念无常)》之铭言:
> 佛教对於外道包容,但不代表认同,如实了知佛法与外道法的差异,

    的确,佛陀在包容的胸怀下,指出了外道的不足,这些不足
正是让人沈沦生死、无法解脱之处,因此佛陀应机而指出外道的
不圆满,让堪受正法者能更上层楼,何尝不是慈悲与智慧的展现。

    兹列举 BudaDigest 一篇作为参考资料:

[听起来圆融的说法不见得是佛法] <增一、四十三、四十七、九>

<<<<<<<<<<<<<<<<<<<<<<<<<<<<<<<<<<<<<<<<<<<<<<<<<<<<<<

时。尊者大均头在静寂之处。兴此念想。诸前後中央之见。
云何得知。尔时。大均头到时。著衣持钵。到世尊所。头面
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均头白世尊言。今此诸见。前後相
应。云何得灭此见。又使馀者不生

世尊告曰。於是。均头。此见所出与所灭之处。皆是无常.
苦.空。均头知之。当建此意。夫见之法六十二种。要当住
十善之地。除去此见。云何为十。於是。均头。他好杀生。
我等应当不杀。他好盗。我不盗。他犯梵行。我行梵行。他
妄语。我不行妄语。他行两舌斗乱彼此.绮语.恶口.嫉妒
.恚.邪见。我行正见

>>>>>>>>>>>>>>>>>>>>>>>>>>>>>>>>>>>>>>>>>>>>>>>>>>>>>>

注:佛世时的外道六十二见许多也是可自圆其说的,不过毕竟
不是佛法。今世亦同,套用空来讲圆融之外道说法所在多有,
却不合三法印、将梵我以为是证道,实为邪见。亦可参见本经
接下来所述的一些外道梵我见解。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Wed Jun 18 21:52:5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11
何必在乎我是谁?
※ 引述《blueryan (blueryan)》之铭言:
> 请问诸位大德
> 佛经中有没有提到有关包容的经句?
> 有没有对於其它宗教的包容?
> 感恩:)

金刚经言:

一切圣贤(不论是佛陀、耶稣、孔子等),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五教)。
--
自若无道心   □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2003年 6月22日 23:32:33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12
blueryan
※ 引述《cmnct (何必在乎我是谁?)》之铭言:
> ※ 引述《blueryan (blueryan)》之铭言:
> > 请问诸位大德
> > 佛经中有没有提到有关包容的经句?
> > 有没有对於其它宗教的包容?
> > 感恩:)
> 金刚经言:
> 一切圣贤(不论是佛陀、耶稣、孔子等),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五教)。

感恩仁者的指导

另外想请问:

有差别是指不同,那麽,算是包容吗?
而无为法和有为法有什麽不同?

感恩

末学  合十
Mon Jun 23 00:00:57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13
何必在乎我是谁?
※ 引述《blueryan (blueryan)》之铭言:
> > 金刚经言:
> > 一切圣贤(不论是佛陀、耶稣、孔子等),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五教)。
> 感恩仁者的指导
> 另外想请问:
> 有差别是指不同,那麽,算是包容吗?
> 而无为法和有为法有什麽不同?

金刚经已明言都是无为法了,意思都是指同样的东西,哪来包不包容的问题?

无为法和有为法的差别:

无为法:无所得心、无求心、无执著心、无相心、行善不为人知。

有为法:有所得心、有所求心、执著心、著相心、求人天福报心、
        为善欲人知之心。

--
自若无道心   □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2003年 6月28日 12:02:53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14
小毛
※ 引述《cmnct (何必在乎我是谁?)》之铭言:
> ※ 引述《blueryan (blueryan)》之铭言:
> > > 金刚经言:
> > > 一切圣贤(不论是佛陀、耶稣、孔子等),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五教)。
d     ^^^^^^^^^^^^^^^^^^^^^^^^^^^^^^^^^^^^^^^^^^^^^^^^^^^^^^^^^^^^^

这两句经文您用白话怎麽解释阿?
经文中的圣贤应该是指佛教中的圣人而言  也就是初果或初地菩萨以上


> > 感恩仁者的指导
> > 另外想请问:
> > 有差别是指不同,那麽,算是包容吗?
> > 而无为法和有为法有什麽不同?
> 金刚经已明言都是无为法了,意思都是指同样的东西,哪来包不包容的问题?
> 无为法和有为法的差别:
> 无为法:无所得心、无求心、无执著心、无相心、行善不为人知。
> 有为法:有所得心、有所求心、执著心、著相心、求人天福报心、
>         为善欲人知之心。


无为法属常法   心属无常法   无为法跟心是怎麽划上等号的阿?
Sat Jun 28 23:47:28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15
何必在乎我是谁?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d     ^^^^^^^^^^^^^^^^^^^^^^^^^^^^^^^^^^^^^^^^^^^^^^^^^^^^^^^^^^^^^
> 这两句经文您用白话怎麽解释阿?
> 经文中的圣贤应该是指佛教中的圣人而言  也就是初果或初地菩萨以上
> 无为法属常法   心属无常法   无为法跟心是怎麽划上等号的阿?

这位小毛先生:

已有佛经明言(我有空再指出佛经出处):
圣人就是佛菩萨。
圣贤就是包含佛菩萨等四圣果。

当你自己不了解「圣人」和「圣贤」之意思时,就别轻易说别人是错的!

你说:「无为法属常法,心属无常法;无为法跟心是怎麽划上等号的阿?」,

那为何佛经说:「心即是佛,是心作佛。」
(请参考净土五经及六祖坛经)




--
自若无道心   □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2003年 7月 1日 22:12:11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16
念佛,念死,念无常
※ 引述《cmnct (何必在乎我是谁?)》之铭言:
>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 d     ^^^^^^^^^^^^^^^^^^^^^^^^^^^^^^^^^^^^^^^^^^^^^^^^^^^^^^^^^^^^^
> > 这两句经文您用白话怎麽解释阿?
> > 经文中的圣贤应该是指佛教中的圣人而言  也就是初果或初地菩萨以上
> > 无为法属常法   心属无常法   无为法跟心是怎麽划上等号的阿?
> 这位小毛先生:
> 已有佛经明言(我有空再指出佛经出处):
> 圣人就是佛菩萨。
> 圣贤就是包含佛菩萨等四圣果。
> 当你自己不了解「圣人」和「圣贤」之意思时,就别轻易说别人是错的!
> 你说:「无为法属常法,心属无常法;无为法跟心是怎麽划上等号的阿?」,
> 那为何佛经说:「心即是佛,是心作佛。」

cmnct仁者

请问你引援此句,句中的「心」指的是什麽?

再者,此句中的「心」是妙明本心还是妄心?



> (请参考净土五经及六祖坛经)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大专学佛联谊板, 天天过得青春有朝气                                 Eureka
◆ 修改: 03/07/02  3:01:26 <61.223.244.78> 
Wed Jul 2 02:37:48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17
BBCALL
※ 引述《cmnct (何必在乎我是谁?)》之铭言:

> 那为何佛经说:「心即是佛,是心作佛。」
> (请参考净土五经及六祖坛经)

大德:

想请教『佛』是什麽?『心』是什麽呢?为何『心即是佛,是心作佛。』?

若『心即是佛』,既然心是佛,那麽又何必修行解脱生死?
若『是心作佛』,既然心作佛,那麽只是个人感官的想像。

您的说法,并非出自佛经,而是出自古大德的论述,如《大乘起信论义记》「问若
真心即是佛者。何故下文云从诸波罗蜜等因生。答此约本觉随缘义说。然其始觉觉
至心源。平等一际。有何差别。」又如,《大智度论》「心即是佛心即我身」。

所以,这样的观点,并非是世尊所说的。学佛者如以论述作为佛说,似乎并不太
好,因为,这样会非常容易就离开了世尊的原意,所以,应当小心,此论是否能符
合正法?

此外,正法的重点在教吾等解脱生死,不再有後,那麽,『包容』的问题,只是众
生感官上认知的问题罢了,大德是否应回归正法的方向较为重要呢?加油□!


--
★★★★★★★★★★★★★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
净丰/BBCALL
_____________
2003年 7月 2日 11:04:53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18
小毛
※ 引述《cmnct (何必在乎我是谁?)》之铭言:
> ※ 引述《tekengsun (小毛)》之铭言:
> > d     ^^^^^^^^^^^^^^^^^^^^^^^^^^^^^^^^^^^^^^^^^^^^^^^^^^^^^^^^^^^^^
> > 这两句经文您用白话怎麽解释阿?
> > 经文中的圣贤应该是指佛教中的圣人而言  也就是初果或初地菩萨以上
> > 无为法属常法   心属无常法   无为法跟心是怎麽划上等号的阿?
> 这位小毛先生:
> 已有佛经明言(我有空再指出佛经出处):
> 圣人就是佛菩萨。
> 圣贤就是包含佛菩萨等四圣果。
> 当你自己不了解「圣人」和「圣贤」之意思时,就别轻易说别人是错的!

  对不起  可能是我错
  我只是想问
  佛菩萨四圣果跟耶稣孔子有甚麽关系   你怎麽知道他们也证果了呢
  而你是怎麽解释你刚刚引的那两句经中的话的
  若你知道
  可以说说看
  我跟你学习
  若不清楚
  引自己不知道的文来回答别人的问题
  并不是那麽恰当的
  更会搞的别人一头雾水
  当别人有更进一步的问题的时候
  会更不知所云
  (也可能是我自己解读错误  希望你能纠正我)
  不过金刚经的经文是有连惯性的
  期望不要引其他不相干的文来解释这里的文
  不然一定是鸡同鸭讲
  我们得依金刚经来说


> 你说:「无为法属常法,心属无常法;无为法跟心是怎麽划上等号的阿?」,
> 那为何佛经说:「心即是佛,是心作佛。」
> (请参考净土五经及六祖坛经)


  你引一下是哪一本佛说的经吧(六祖坛经不能称做是经  佛说的才能称为经)
  禅宗很多大师应该都有读教   不然也很难达到甚麽境界
  而他们所说的话有的刚好跟教理是相反的(故名相的定义当然也会在此出现问题)□  若说"心即是佛  是心作佛"单独来看
  那烦恼心是不是佛的心呢?
  禅宗祖师所说
  其中应有其方便      配合当时的因缘而说
  一定要配合前後文来看  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
  若随便引禅宗的话在非其当说下的因缘而说
  那可能就糟了
  譬如说佛来斩佛  佛陀若真的示现你还真会斩他吗(若真要斩也没法斩)
  有些人看禅宗的书变的怪怪的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懂得教理看看禅宗的书  才比较有获益的可能


  所以你引文引一下前後文  不然我真的看不懂他到底要说甚麽
  我们依教而谈  ok




  我举两段经文给你看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久知佛性之义。为众生故作如是问。
  一切众生实有佛性。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而有初发心者。善男
  子。心非佛性。何以故。心是无常佛性常故。汝言何故有退心者。
  实无退心。心若有退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迟得故名之
  为退。此菩提心实非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断於善根堕地狱故。
  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辈则不得名一阐提也。菩提之心亦不得
  名为无常也。是故定知菩提之心实非佛性。
  No. 374 大般涅盘经 (卷28) T12, p0533a


  佛性是常 故佛是常  但心是无常有生有灭的
  或者你可以举一个无生无灭的心来看看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无为法。佛告善现。若法无生无住无
  异无灭可得。所谓贪尽。□尽。痴尽。真如。法界。法性。法住。
  法定。不虚妄性。不变异性。离生性。平等性。实际。善现。此等
  名无为法。
  No. 220a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卷46) T05, p0262c


  无为法无生无灭  故是常法




  我是对事而不是针对你的     我自己也想要把经文搞得很清楚
  (或许真的是我错  我还希望你纠正我  我会很感激你的)
  希望我们都是为了正法而辩  不是为了增长我慢烦恼而来


  我跟你分享我一些经验
  我之前遇过一位法师  他修行已经很好了   不是一般人的程度
  我蛮钦佩他的   心思非常细腻  止也有点功夫
  但当他跟我说出离心也是烦恼的时候
  我真的愣住了   在我跟他继续谈出离心的问题时
  我发觉他真的不懂
  这个时候我自己发觉我非自己把经文搞懂不可
  不然真的是被人家耍的团团转  也被自己耍的团团转
  若要自己有眼睛  非得读经论不可(最好有人带  不然也读不懂)
  不然怎麽修也很难跟解脱搭上关系


  而我也常常遇到对经教懂的一点点的人
  这里读一点  那里碰一点  拼拼凑凑
  就认为自己可以出师了  帮人解一切惑了
  他们可能看了一些书(甚至只是零零碎碎看看近代一些祖师或
  大德的文集  或语录等等
  没读太多经或论---其中论如瑜伽师地论 大智度论等龙树无著菩萨
  所著有权威性的论  几乎没有判别的能力 )
  我看到这种人帮人解惑也不知道该不该插嘴
  每每把人越搞越糊涂
  而听的人还以为听到答案了
  这种人我问他问题
  由於对於所读根本没有咀嚼  只会跟我引这里的文引哪里的文
  根本搞不清楚这些文所要说的内涵是甚麽  跟实修有啥关系
  只能依止自己的理解(很危险)
  但遇到一些深入的问题  因为没有思维过
  肯定不清楚   不过自己也不肯说自己不懂
  (有的是似懂非懂----其实根本不懂)
  问到不懂处
  还得说这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或者指我是外道
  或者指我对正法理解不够(的确是这样  不然哪来这麽多疑惑)
  或说我只是想要找他们的漏洞  想跟他们辩而已
  我也不知道该说甚麽了
  我劝他们直接读读经论  绝对会有好处  还碰一鼻子灰




  我也有幸碰到过经教暴强的出家人
  一辈子都在专研佛法的人
  但一说到法
  就说自己不清楚  不知道
  但透过翻译问他问题   天哪  给你解识的一清二楚
  这一派怎麽说
  那一派怎麽说
  比较其中细微的差别等
  名相详细明确的定义等
  这些说法的出处等
  这些东西全装在脑子里
  随时可以拿出来用
  我自己都还在想说怎麽会有这样的人
  也比较出自己在佛法上的肤浅----简直连婴儿的程度都没有
  可惜语言上有点隔阂
  自己福报也不够
  跟这些大善知识也没啥缘  只能自己找师父




  比较以上这两样的人
  心理也不知道该想甚麽


  总之
  在读经教的时候  若连烦恼  出离心等名相确切的定义都搞不清楚
  思维肯定会出问题
  修行上也一定会遇到障碍
  分别名相不知修故没错  不知名相又怎麽修呢?




  对不起
  扯太远了
Wed Jul 2 11:22:19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经典中关於包容的问题
#19

     怎搞成这样....    把不同人讲的名相搞在一块就会有大问题;

 须得看其前後文, 得其义理, 才知道名相所指

     1.六祖坛经中, 并没有即心即佛, 是心作佛这等辞句;
 坛经用的是" 自性" " 性" " 净心"这字词, 此三皆是同义; 此经所说的心, 是指念动
 而有心相生; 心相产生, 即是妄生. 如:"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
 正无三障"

     2.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这是从观无量寿经来; 在点明念佛的当下,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在这, 用这心字是没错的; 而且也不是用"性";
 因为念佛人, 从心起念, 当念之时, 有相; 这怎来? 从性体起用来, 此相用又如何?
 此相用无常, 当体即空, 亦无需除灭; 悟相用之幻, 即是离幻, 非除灭而离幻, 通透
 其义, 故於此念念之中, 即相离相, 而无所念; 体继无相, 念念无滞, 此非性体为何?
 经中此语, 在点明念佛人.


     3.即心即佛, 义理同2; 亦是透脱真妄, 无真无妄, 得平等法.

     4. 2.3的道理, 与坛经中:" 不二之性即是实性" "二法不是佛法" 相同; 亦与楞严
 所说: " 全真成妄, 全妄即真"义理相同.


     5. "全真成妄, 全妄即真"说的透彻;
 a. 有相曰心, 无相曰性;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以有时用"心"字来指出虚妄; 为让人
    了悟而不被幻妄所转, 说种种词语, 明"心"之幻妄.

 b.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圆觉经云:"知幻即离, 不作方便, 离幻即觉,
    亦无渐次"---於诸相中, 悟本诸相本幻妄而无住, 用从体起, 用性本空, 体用不二;
    真妄俱泯; 为令了悟如是意理, 亦用一心字; 统摄所以为之真, 所以为之妄; 把一
    切真妄通通概括起来; 以种种辞语说"心", 为令悟入不二体性.


 此其大要.
Thu Jul 3 00:59:33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