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请帮忙解释大般涅盘经卷八□中的十四音义为何义?
#1
台湾加油
如题。
最近在研读「大般涅盘经」,我的进度是把卷八读完,对於卷八中的十四音义
不是很清楚,可否请大家为解释、宣说?谢谢。^^。
Mon Jun 16 04:46:40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帮忙解释大般涅盘经卷八□中的十四音义为何义?
#2
邱大刚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之铭言:
> 如题。
> 最近在研读「大般涅盘经」,我的进度是把卷八读完,对於卷八中的十四音义
> 不是很清楚,可否请大家为解释、宣说?谢谢。^^。

    能研习到卷八真是太好了。

    十四音是梵字字母的韵母(母音字)。此段是说虽然诸法是生灭的,
但是靠著诸法(及文字等)可用以描述佛法而引领至解脱,因此这些语言
文字也能算是佛法。接下来这一段就是将十四音一一举例。

    像「法海情仇」中提到的《华严经》四十二字门也是以梵字入手之解
脱门。不过我也不懂就是了 :Q

    兹引上「中华佛学百科全书」的「悉昙」(梵字字母)说明,提供您
作参考,祝您读经顺利罗!!


悉昙(梵siddham%、siddhim%)

  指梵字字母。音译又作悉旦、肆昙、悉谈、悉檀、七旦、七昙。
意译成就、成就吉祥。悉昙文字於西元第七世纪前已在印度流行,我
国因佛教的传入而自南齐时开始有人研习。相传日本於奈良朝之前已
传入。我国称梵字字体及字母为悉昙。日本除用以指梵字字体之外,
并广泛包涵梵语的写法、读法及文法等。「悉昙」一词原指梵字的第
一章字母章,意谓祈求成就吉祥,後演变成为字母章的总称。又被引
申为梵字字母。

  我国自南齐时始有悉昙字母之学,後通行连声法等,至唐代,玄
奘又传回纯正的梵语学。不久密教经轨的传译颇为盛行,悉昙之学因
而大兴。经轨中的梵字真言除用汉字音译之外,也以悉昙文字书写其
原形。接著,论述悉 昙之形、音、义之著作也逐渐问世。如智广《悉
昙字记》、一行《悉昙字母表》、全真《悉昙次第记》等书即是。习
俗相沿,「悉昙」一词渐被用来代表梵字字体及字母,而以「梵音」
、「梵语」等词表示梵语文法、梵语意义等。二者渐有区别。

  悉昙之字类大抵分为摩多(ma^tr!ka^)、体文(vyan~jana)二
种。其中,「摩多」一词有「母亲」之语义,又称为「韵」,即指梵
字中之母音字,共有十六字。如阿、阿(长音)以至暗、恶。若在子
音的「体文」上附加这些母音,便能造成许多音字。「摩多」又有「
点画」之义。在子音上附加摩多时,使用的是摩多的简体形,由於它
的形体类似汉字的点画,因而得名。在母音十六字中,属「别摩多」
者有哩、哩(长音)、侣、□等四字,其馀十二字全属摩多,或称十
二韵。末後的暗、恶二字是阿字的转化,故被剔除而将前十四字称为
十四音。又因此二字介於摩多与体文之间,一如田 [火*田]境界之畔
,故特称之为界畔字。现代的梵语文法中此二字未被列入母音中。

  所谓「体文」,就是子音字,共三十五字(含重字)。由於附加
上摩多的点画(即加母音的符号)而作成各种字的本体,故称为体文
。当中的前二十五字可分为牙、齿、喉、舌、唇五类,故称「五类声
」;後十字别称「遍口声」。所谓「五类声」,又名五五声、相随声
、五句,是因发音部位的不同而立五类之别。其中所谓「牙声」是指
喉音(gutturals),是由喉发出之音。所谓「齿声」是指□音(
palatals),由舌端和上□接触所产生之音。所谓「舌声」是指□音
(linguals),是舌端和上□齿根接触所产生之音。所谓「喉声」是
指齿音(dentals),是由舌端和齿接触所产生的音。所谓「唇声」是
指唇音(labials),是两唇间的破裂音。这五类中,各声的前二者属
清音,次二者属浊音,最後的n%a、n~a等是各类声的鼻音。第二、第
四有气音(aspirate,即h音)。「遍口声」是指发声的部位不限於
喉等一处,而遍满口中的全部,故称为遍口声或满口声,又因不能类
聚而称为超声。

  古来论述悉昙时,多立形、音、义三门。所谓「形」,指字母的
形体,此有种种不同。所谓「音」,指字母的发音。此有中天、南天
二传,及缀字法时施行的发音转化(即连声法)。所谓中天、南天二
传,如智广《悉昙字记》等所载者即为南天音,而不空《瑜伽金刚顶
经释字母品》等所记者即属中天音。二音略有差异。南天音是类似现
今流传於锡兰等地的巴利语音。因此可知南天音和巴利语不无关联。

  所谓「义」,指梵字的义理。即对单一的字母(a、ka等)或合成
字(sta等)以解说其意义,此即称为「字门」。所谓「字门」,有四
十二字门、五十字门等说法。密教认为真言字句的解释有字相、字义
二门,谓各字各有浅略及深□之义。此二门中之「字相」,是指字的
形、音、义。而「字义」,则是依该字的实义进一步论述其在密教中
所具有的独特义趣。

  关於悉昙字母的数量,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如《大唐西域记》卷
二主张有四十七字,此说是将《悉昙字记》等十六母音中的末二字
(am!、ah!)除去而成十四音,又将三十五子音中的滥(llam!)、叉
(ks!a)二字除去而成三十三字,二者相加即成四十七字。这是最普
遍的说法。

  《方广大庄严经》卷四〈示书品〉主张由十二母音、三十四子音
合成四十六字。布勒( G. Bu|hler)在《印度字象学》中,将《庄严
经》中的差(ks!a)以l!a替代,并主张此四十六字系由耆那教所传。
《大般涅盘经》卷八主张由十六母音、三十四子音合成五十字。其中
母音系由《西域记》所传的十四音加上《庄严经》的□(am!)、阿(
ah!)而成。《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也主张五十字之说,但却将《
涅盘经》的□(l!a)以乞□(ks!a)替代。而《悉昙字记》在《释字
母品》的乞□前加上滥(llam!)而主张五十一字,《南海寄归内法传
》卷四主张四十九字之说,将《悉昙字记》的 五十一字除去llam!、
ks!a二字而成四十九字。

  ◎附一∶参井荣信编〈梵字悉昙字母表〉

  一、摩多(十二字)
图片

  

图片  

图片  
  ◎附二∶吕澄《声明略》(摘录)
  悉昙(siddham%)译云成就,印人缮写字
母时恒用为篇首之吉祥标章(man%gala)。《
南海寄归传》卷四云∶创学悉谈章亦名悉地罗
□睹斯(siddhirastu),乃小学标章之称,但
以成就吉祥(此二字虚用)为目;是已。後人
因字母次第先韵後声,韵前既标悉昙,即视悉
昙如韵母之名,□假而用为字母之总称。故从
来学者常举悉昙字母(siddhama^rtr!ka)为言
,而於论字母连缀声音转变之书亦即名之悉昙
章也。
  旧传字母之数,多寡不一。《大论》卷八
十一则定字身为四十九。《伦记》卷八十八解
,「三藏云,西方自有三释∶一家音有十四,
次第云,(悉谈)[HK3080-12]、阿、壹、伊、邬、乌纥
、吕纥、闾、吕、[HK2106-18]、(此四当鲁流卢楼)污
、□、□、恶(□恶二音多是助句之辞,後家
取之添为十六字)。超声有八,毗声有二十五
,加彼悉谈二字,为四十九。第二家云,悉谈
二字但是总标,非是字数,别加滥时[HK4676-16]意;超
声、毗声、头数多少如前。第三家云,音有十
六,加□恶(去声);超声有八,毗声有二十
五。今准涅盘经文字品三十五名为字体,更有
十四字名呼字音;今此文中总牒彼诸字,故云
四十九也。」此解《大论》说四十九字母同於
《涅盘》。考南本《涅盘》〈文字品〉自短阿
至炮,先於十四音列举其十;次□、□列二界
畔字(亦曰随韵及止声);又次自迦至罗(来
家切),列三十四声;最後鲁、流、卢、楼,

更列十四音之四;前後合有五十字。罗系叠声
之字滥入,故字母之数实有四十九,而与《伦
记》所载西方第三说差相似也。
  印度字母大分音(亦云韵,梵云「摩多
」,ma^ta^)、声(亦曰体文,梵云「毗衍□南
」)二类。其间部别繁复,由来颇久。中古文
典家波尼[HK230-8](Pan!ini)之书以种种名目(单纯
文身)分别字母即已甚详,其目如次∶
图片                          ┌ak(单韵.□等)
              ┌ac(韵)  ┼ec(复韵.烟等)
              │          └at(半韵.也等)
al(一切字母)┤          ┌ku(喉声.迦等)
              │          ├cu(□声.等等)
              └hal (声)┼tu(舌声.吒等)
                          ├tu(齿声.够等)
                          └pu(唇声.跛等)
                            (舍等四即摄入此五类)
  
  自外又有别声字为七类(varga)者,以ka类
(迦等五)、ca类(者等五)、t!a类(
吒等五)、ta类(多页等五)、pa类
(跛等五)、ya类(也等四)、s/a类(沙等三
及诃)相次,则尤详尽。
  ◎附三∶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第六节(摘录)
  印度人不重书写,却重於背诵,一向养成
坚强的记忆力。大乘佛经流行,数量越来越多
,部帙也越来越大,诵持不失的忆念力,也就
越来越重要了。依《般若经》说,陀罗尼不只
是诵持文字,也要「心观了达」,「得经旨趣
」。义理通达了,记忆力会更坚固持久。诵习
多了,也会贯通义理,所以能辩说无碍。在陀
罗尼中,最根本的是四十二字门,成为大乘的
重要法门。诵持一切佛法,都依文字语言而施
设,所以四十二字义,有了根本的、重要的地
位,如《大智度论》卷四十八说(大正25.
408b)∶「诸陀罗尼法,皆从分别字语生,四
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
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

  四十二字,「初阿(a)後荼(d!ha),中
有四十」。「字」是字母(也叫「文」),印
度的文字——名句文,是依音声而施设的。从
发音的字母而有语言,所以说「因字有语」。
字母与字母的缀合,成为名,名就有了意义。
名与名相结合,就成为句了。依《大智度论》
,四十二字是拼音的字母。《四分律》卷十一
说(大正22.639a)∶「字义者,二人共诵,
不前不後,阿罗波遮那。」
「阿罗波遮那」,正是四十二字的前五
字。律制比丘与没有受戒的人,是不许同时发
声诵经的,因而说到同诵的,有「句义非句义
,句味非句味,字义非字义。」这就是句、名
(味)、文(字)——三类,可见这确是古代
字母的一种。现在的印度,没有四十二字母的
拼音文字,然可以决定的,这是古代南印度的
一类方言。《大智度论》说∶「若闻荼(da)
字,即知诸法无热相。南天竺荼□他,秦言不
热。」「若闻他(t!ha)字,即知诸法无住
处。南天竺他那,秦言处」;「若闻□(n!a)
字,即知一切法及众生,不来不去,不坐不卧
,不立不起,众生空法空故。南天竺□,秦言
不」。对字义的解说,引用南天竺音来解说,
可见《般若经》的四十二字门,所有的解说,
是与南印度方言有关的。《华严经》〈入法界
品〉,遍友(Vis/va^mitra)童子唱四十二字母,
以「四十二般若波罗蜜门为首,入无量无数
般若波罗蜜门」。称四十二字为般若波罗蜜门
,显然受到了「中品般若」字门陀罗尼的影
响。咒术出名的达罗毗荼(Dramid!apat!t!ana
,晋译为「咒药」),有一位弥伽(Megha)
医师,说「轮字庄严光经」,「成就所言不虚
法门,分别了知……一切语言」,是一位精通
文字、算数、医、卜、星、相的大士。〈入法
界品〉是南方集出的,说到了四十二字,与文
字语言法门。《四分律》为法藏部(Dharma-
gupta^h!)律,法藏部出於分别说部(Vibha^-
jyava^dina^h!)。法藏部的早期教区,在今孟买
(Bombay)以北的Sopa^ra^,及北面的Kon%k-

an!地方。法藏部的教区在(西)南方,也传说
这一字母。所以四十二字母,起於南方,而被
引用於「中品般若」,是极可能的。
  四十二字(母),是一切字的根本。字母
是依人类的发音而成立的。最初是喉音——「
阿」,再经□、颊、舌、齿、唇,而有种种语
音。可说一切语音,一切字母,是依「阿」为
根源的,是从「阿」而分流出来的。喉音的「
阿」,还没有什麽意义;什麽意义也不是,所
以被看作否定的——「无」、「不」。般若法
门,认为一切但是假名施设,而假名是不能离
开文字的。一切文字的本源——「阿」,象徵
著什麽也不是,超越文字的绝对——「无生
」「无二」、「无相」、「空」。一切文字名
句,都不离「阿」,也就不离「无」、「不
」。所以般若引用四十二字母,不但可以通晓
一切文字,而重要在从一切文字,而通达超越
名言的自证。如「荼」是热的意义,听到了「
荼」,就了悟是「不热」的。这样,什麽都趣
向於「空」,不离於「如」。所以经上说∶「
善学四十二字已,能善说字法;善说字法已,
善说无字法。」《般若经》的字门陀罗尼,「
若闻、若受、若诵、若读、若持、若为他说,
如是知当得二十功德」。二十功德中,「得强
识念」,「乐说无碍」,更能善巧的分别了知
一切法门。字门的功德,没有说到消灾障等神
咒的效用。虽然由於四十二字是一切文字根本
,为後来一切明咒所依据,但《般若经》义,
还只是用为通达实相的方便。
  ◎附四∶〈悉昙四十二字门〉(摘译自《望月佛
教大辞典》)
  悉昙四十二字门,指四十二个悉昙字的特
殊意义。亦即依般若无相之理趣,所显示之四
十二个梵字之特殊宗教意义。又称四十二字门
或四十二字陀罗尼门。旧译《华严经》卷五十
七云(大正9.766a)∶「善男子,我唱如是
入诸解脱根本字时,此四十二般若波罗蜜门为
首,入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门。」又,《大方

广佛华严经四十二字观门》云(大正19.709a
)∶
「又善男子,如是字门是能悟入法空边际,
除如是字表诸法空更不可得,何以故?如是字
义不可宣说,不可显示,不可执取,不可书持
,不可观察,离诸相故。善男子,譬如虚空是
一切物所归趣处,此诸字门亦复如是,诸法空
义皆入此门,方得显了。」
  此谓入四十二字门,则能悟入法空边际。
  依《大智度论》卷四十八所述,诸陀罗尼
法皆从分别字语而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
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
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为阿、後为
荼,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罗尼。可知四十二字
门即所谓文字陀罗尼,而非说字母等。又,《
大品般若经》卷五〈四念处品〉谓闻此诸字门
而自受持读诵,或为他说,可得二十功德,如
得强识念、得惭愧、得坚固心、得经旨趣、得
智慧、得乐说无碍、得诸馀陀罗尼门等。此说
亦即以四十二字门为所谓陀罗尼,主要能得强
记,乃至得乐说无碍之法。
  较之五十字门,四十二字门在母音字方面
缺长阿以下的十五字,子音方面缺仰(n%a)、
□(jha)、娘(n~a)、贺(ha)等四字,但
别加[HK623-2](s!t!a)等十一重字(复合字)。此外
,《四分律》卷十一所出的阿(a)、罗(ra
)、波(pa)、遮(ca)、那(na)五字,即
为四十二字门的前五字。由此可知四十二字的
排列自有其渊源。南岳慧思曾撰《四十二字门
》二卷,将《大品般若》所说的四十二字门配
属於菩萨四十二位,如《法华经玄义》卷五(
上)云(大正33.735a)∶
「大品明四十二字门语等字等,南岳师云
∶此是诸佛密语,何必不表四十二位,诸学人
执释论云无此解,多疑不用。但论本文千卷,
什师作九倍略之,何必无此解耶!」
  关於四十二字门之字义,依《大品般若经
》卷五所说,略如下述∶
  (1)阿,一切法初不生故;(2)罗,一切法离

垢故;(3)波,一切法第一义故;遮,一切法
终不可得故,诸法不终不生故;(5)那,诸法离
名性相不得不失故;(6)逻,诸法度世间故,亦
爱枝因缘灭故;(7)陀,诸法善心生故,亦施相
故;(8)婆,诸法婆字离故;(9)荼,诸法荼字净
故;(10)沙,诸法六自在王性清净故;(11)和,入
诸法语言道断故;(12)多,入诸法如相不动故;
(13)夜,入诸法如实不生故;(14)[HK623-2],入诸法折伏
不可得故。
  (15)迦,入诸法作者不可得故;(16)娑,入诸
法时不可得故,诸法时来转故;(17)磨,入诸法
我所不可得故;(18)伽,入诸法去者不可得故;
(19)他,入诸法处不可得故;20□,入诸法生不
可得故;(21)[HK2758-18],入诸法&HK2758.18;字不可得故;(22)驮,
入诸法性不可得故;(23)赊,入诸法定不可得故
;(24)□,入诸法虚空不可得故;(25)叉,入诸法
尽不可得故;(26)哆,入诸法有不可得故;(27)若
,入诸法智不可得故;(28)[HK1858-7],入诸法&HK1858.7;字不可
得故。
  (29)婆,入诸法破坏不可得故;(30)车,入诸
法欲不可得故,如影五阴亦不可得故;(31)摩,
入诸法摩字不可得故;(32)火,入诸法唤不可得
故;(33)嗟,入诸法嗟字不可得故;(34)伽,入诸
法厚不可得故;(35)他,入诸法处不可得故;(36)
□,入诸法不来不去不立不坐不卧故;(37)颇,
入诸法边不可得故;(38)歌,入诸法聚不可得故
;(39)□,入诸法□字不可得故;(40)遮,入诸法
行不可得故;(41)[HK623-2],入诸法伛不可得故;(42)荼
,入诸法边竟处故不终不生。
  ◎附五∶〈悉昙五十字门〉(摘译自《望月佛教
大辞典》)
  悉昙五十字门,悉昙五十字母的义门。即
梵字字母五十字之各字所具有的特殊宗教意义
。所谓五十字,包括母音十六字及子音三十
四字。此五十字母系印度人於童蒙之初所习学
之字音,故设种种方法使令学习、背诵。其一
法,系选某一语之首字或中间含某一字母,其
後依此语以说明其字母之意义,以便於学习。

例如於说明「阿」(a)字时,以有「不生
」之义的anutpa^da说明之;又於说明「婆」(
ba)字时,则以有「力」之义的bala说明。主
要是利用联想法以便於记忆。
  又,在佛教经典中,极重视悉昙之字义,
尤其是密教,更对各悉昙字赋予深□的解释,
以为五十字门皆是法尔的「法曼荼罗」,历三
世十方而恒常不变。譬如《大日经疏》卷七云
(大正39.649b)∶
「阿字自有三义,谓不生义、空义、有义。
(中略)又如罗字亦有三义∶一者尘义。二者
以入阿字门故,即是无尘义。又有波罗密义,
以究竟到彼岸故,即是本初不生。当知亦具三
点,三点即摄一切法。如阿字罗字者,馀诸字
义皆然。」
  ◎附六∶郭元兴〈悉昙字记〉
  一卷。收在《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唐.
山阴沙门智广著。据本书前叙说,南印沙门般
若菩提携带陀罗尼梵夹自南海来朝五台山,与
智广相遇。智广因为诵陀罗尼,考校发音难得
准确,遂从般若受学悉昙的音读,而写成此
书。据《贞元录》卷十七,迦毕试国般若三藏
曾至南印学持明藏,其後循南方海道於唐.建
中二年(781)至广州,贞元十年(794)三月
巡礼五台山,次年回长安。智广在五台山所遇
般若菩提当即此人。智广後卒於元和元年(
806),故本书之成当在唐.贞元十年至元和
元年(794~806)之间。现存本前後两段重复
,或者是综合两个传本编成的。
  本书标题称悉昙,其内容实即玄奘所传《
字体根裁声明论》三百颂(见《慈恩传》卷三
),和义净所说声明论之首的创学悉昙章。据
义净说悉昙本有四十九字,互相乘传(拼切)
成十八章,合有一万多字,约有三百馀颂,六
岁童子要学习六月才可完毕,相传是大自在天
所说(见《南海寄归传》卷四〈西方学法章〉
)。本书说南印度祖承摩醯首罗之文,与义净
说同。但又说中印文字兼有龙宫之文与南印少

异,犍陀罗国用熹多迦文特别不同。这说明在
智广时代(八世纪),印度的南、北、中三部
所用字体各有区别。
  本书先述梵文悉昙字母,韵亦称摩多(母
),有六对,计十二韵。另有四个字母本书以
其无「生字」(拼成音节)之用,开始略而不
述,但後文第十六章,仍以作生字之用。依梵
语语音学,这十六韵中a、i、u、r!i、l!i五个为
短元音;a、i^、u^、r!i、e、ai、o、au八个为长
元音;l!i字仅为文典上因对v!i字而制作,语文
实际不用;m%为随韵,h!为止声,这两字母本
书合名为界畔字。其次体文有三十五个,计牙
声五个,即k(a),kh(a),g(a),gh(
a),n%(a);齿声五个即c(a),ch(a),
j(a),jh(a),n~(a);舌声五个,即t!(a
),t!h(a),d!(a),d!h(a),n!(a);
喉声五个,即t(a),th(a),d(a),dh
(a),n(a);唇声五个,即p(a),ph(
a),b(a),bh(a),m(a);遍口声十
个,即y(a),r(a),l(a),v(a),s/□
(a),s!(a),s(a),h(a),l(am!),
ks!(a)。最後十个遍口声中,前四个现代名
为半元音,次四个名为摩擦音,末後二字表示
字母,当体和异体复合之例,原来不是单纯字
母。
  本书次分十八章,述悉昙字母的拼法(日
本悉昙学者将各章拼音的头一两个字作为各章
的名称,如第一章称为迦迦引章等)。第一章
,以前述体文三十四字(去lam!字)分别与十
二韵相拼,共得四0八字。第二章,将体文三
十四字除ya、ra两字(或并除n%a字),先与半
元音y(a)相拼,再与十二韵相拼,共得三八
四字(或三七二字)。第三章,将体文三十四
字除ra字(或并除n%a字),先与半元音r(a)
相拼,再与十二韵相拼,共得三九四字(或三
八四字)。第四章,将体文三十四字除ra、la
二字,(或并除n%a字),先与半元音l(a)相
拼,再与十二韵相拼,共得三八四字(或三七
二字)。第五章,将体文三十四字除ra、va二

字(或并除n%a字),先与半元音v(a)相拼,
再与十二韵相拼,共得三八四字(或三七二字
)。第六章,将体文三十四字除ma、ra二字
,先与鼻音(anuna^sika,nasals)相拼,再
与十二韵相拼,共得三八四字;第七章,将体
文三十四字除na、ra二字,先与鼻音n(a)相
拼,再与十二韵相拼,共得三八四字。第八章
至第十四章,将前七章所拼出之字(除第一章
中ra字拼出之十二字,馀共二七一二字,或二
六六四字,因以n!(a)为头之字可归入第十五
章)头上各加一半体r(a)字又得二七一二字
或二六六四字,第十五章为将ka-、ca-、t!a-
、ta-、pa-各组的鼻音字(n%a、n~a、n!a、na、
ma)的半体分别安於本组其馀四字的头上,
再与十二韵相拼,如将牙声中鼻音半体n%安於k
(a)、kha(a)、g(a)、gh(a)四体文
头上各与十二韵相拼成四十八字,五组共得二
四0字;又将鼻音半体n1!安在九个遍口声(除
lam!)头上各和十二韵相拼得一0八字;本章
共得三四八字。第十六章,将体文三十四字各
与r!i相拼得三十四字,又可和r!i^相拼,另加随
韵(m%)、止声(h!),共可得一三六字。第
十七章,将体文三十四字母交互重叠而成sk(
a)、skh(a)、dg(a)、dgh(a)、n%ktr
(a)、vc(a)、vch(a)、vj(a)、vjh(
a)、jn~(a)、s!t!(a)、s!t!h(a)、dd!(a)
、dd!h(a)、s!n!(a)、st(a)、sth(a)、
vd(a)、vdh(a)、rtsn(a)、sp(a)、
sph(a)、db(a)、dbh(a)、rks!m(a)
、rks!vy(a)、rks!ry(a)、lt(a)、tkv(a
)、t!s%(a)、t!s!(a)、sh(a)、vks!(a)
三十三字,各别与十二韵相拼,可成三九六
字。第十八章,又名孤合章,凡不能归属於上
十七章的拼法都属此章,举例如∶异体重字
pta、t!ka、dsva、t!s!chra等等;当体重字tta、
jja、t!t!a、n!n!a、nna等等;前合字(联声字)
m(a)n%ka等;两重摩多字(重用摩多而分别
发音)bhru^m%、hu^m%等;半体文(半体符号)
,装饰字;重要的约有十五类。以上前十七章
共可得不同的字六二五六字,第十八章字数甚
多,全部大致合於玄奘、义净所传三百颂(九
千六百字)的字数。
  智广此书说明般若菩提所传授给他的悉昙
文字出自南印,祖承摩醯首罗之文。书中所用
的字母书写体即八九世纪时印度所流行的悉昙
字母。般若虽为北印之人,但他的持明咒藏则
在南印受学。密宗注重师传音读,所以智广所
得自为当时南印之音。现在从《字记》中各字
母所注的汉字音读也可以看出他所传语音和玄
奘、义净(中印音)、不空、慧琳(北印音)
等所传是有区别。如软音中的不送气音g(a)
、j(a)、d%(a)、d(a)、b(a)与送气音
gh(a)、jh(a)、d!h(a)、dh(a)、bh
(a)他都以同样的汉字(伽、社、荼、陀、
婆)来注音,只不过对於不送气音注明「轻音
」,送气音注明「重音」。这些都是研究梵语
古音的很有用的资料。同时,智广对於ka-、
ca-、t!a-、ta-、pa-各音组所定的名称(牙声、
齿声、舌声、喉声、唇声)虽然除唇声一名外
,其馀四名都於梵无徵,也与现代语音学所分
析的发音部位不合,但却为後代中国声韵学家
创制字母时所采用。
  本书自宋以後未见流行,但唐末传到日本
成为真言宗人学习梵字的必读之书,有关於它
的著述很多,较古的有宗□(809~886)的《
悉昙私记》、安然(841~901)的《悉昙藏》
、淳佑(890~953)的《悉昙集记》等书。
  按,後世所说「悉昙十八章」之建立或悉
昙切继,以及悉昙字母的配列法,完全是根据
本书及别行的《悉昙章》。然本书记述十八章
之建立分为前後两段,且中间出现「悉昙字记
」的标题,故有人怀疑本书可能是由二本合成
的,或由本文与注释混杂而成的。因此,日本
的行智於天保四年(1833)刊行《悉昙字记正
文》以订正错简为目的,删除繁杂的文句。
  古来悉昙字音有中天、南天二传。而本书
是承袭南天竺般若菩提的系统,与不空等人所
传的中天之音不同,因此被称为南天之音。又

本书是最早有系统解说字母及十八章的著作,
後代论悉昙者多加以引用,也因而注释极多,
几乎占悉昙书目的大半。
  ◎附七∶〈悉昙学〉(摘译自《佛教大事典》)
  悉昙学,日本佛教用语。即指有关悉昙字
母(摩多、体文)、连音法(切继)、名词形
容词(苏漫多声)、动词(底彦多声)的修
习。修习悉昙学时,首先须学字母,其次修连
音法,最後才学名词、形容词等文法。在名词
方面,须学男女之「性」(lin%ga)及一多之
「数」(vacana),还有八啭声(vibhakti,
即格变化)、六合释(s!at!sama^sa,即复合语
)等。在动词方面,则须学十罗声(la-ka^ra,
时态)、二九韵(十八种动词人称语尾变化
)。不过,日本古代的悉昙学主要是学字母的
形音义与连音法。兼学文法的人非常少。
  与悉昙学有关的著作,在平安时代以後,
有多种问世。平安时代末期心觉所撰的《多罗
叶钞》三卷,是日本最古的梵语字典,也是分
类字典的嚆矢。□仓、室町时代几无作品传
世。江户时代的悉昙学系与其他学问并盛。净
严《悉昙三密钞》七卷及其他著作,为悉昙学
研究之先河。慧光亦撰有《枳橘易土集》二十
六卷。江户中期以降,盛行文法的研学,其中
编纂《梵学津梁》一百卷的慈云尊者饮光,不
仅集日本悉昙学之大成,更是近代梵语学的先
驱。明治时代以来,虽已流行学习近代梵语,
但修学古代悉昙学的人仍大有人在。尤其在真
言宗之中,除了读诵陀罗尼及作教义研究之外
,仍然维持有研习悉昙的传统。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Tue Jun 17 00:51:41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