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读经不懂请指点--佛说法印经
#1
alubi
老实说此问题是一位网友下问,然末学确实实修不够,再者近来
忙於公职考对於佛经法教甚少下闻思功夫,因此无能力给该位善
士建议,末学有建议其来本站请教诸位先进!同时自身也将该问
题转贴来本版请本站先进们能指点他一下!末学也能同时受益,
此真的是有关佛经经义问题,应无违版旨,是故末学就下面直接
将原问题转贴於下请教诸位先进:
1:
  佛说法印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
尔时佛在舍卫国。与□刍众俱。
是时佛告□刍众言。汝等当知。
有圣法印。我今为汝分别演说。
汝等应起清净知见。谛听谛受。
如善作意。记念思惟。
时诸□刍。即白佛言。善哉世尊。
愿为宣说。我等乐闻。


佛言。□刍。
空性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
无所灭。离诸知见。何以故。
空性无处所。无色相。非有想。
本无所生。非知见所及。
离诸有著。由离著故。
摄一切法。住平等见。是真实见。
~~~~~~~~~
问题1:是什麽样的一个观照的状况呢??


2:
□刍当知。
空性如是。诸法亦然。是名法印
复次诸□刍。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脱门。
是诸佛根本法。为诸佛眼。是即诸佛所归趣故。
是故汝等。谛听谛受。记念思惟。如实观察
复次□刍。若有修行者。当往林间。
或居树下诸寂静处。如实观察。
色是苦是空是无常。当生厌离。住平等见。
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是苦是空是无常。
~~~~~~~~~~~~~~~~~~
问题2:
如何才能对受想行识产生出厌离呢

当生厌离。住平等见。

3:
诸□刍。诸蕴本空。由心所生。
心法灭已。诸蕴无作。如是了知。即正解脱。
正解脱已。离诸知见。是名空解脱门
复次住三摩地。观诸色境。
皆悉灭尽。离诸有想。
~~~~~~~~~
问题3:意思是说解脱的人没有受想行识吗?

4:
如是声香味触法。亦皆灭尽离诸有想。
如是观察名为无想解脱门。
入是解脱门已。即得知见清净。
由是清净故。即贪□痴皆悉灭尽。

问题4:
所谓的解脱涅盘,是指贪□痴熄灭,
那麽,色受想行识在解脱之後,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

5:
彼灭尽已。住平等见。

住是见者。即离我见及我所见。

问题5:是指没有愚痴自我意识的状态吗

6:
 即了诸见。无所生起。无所依止
复次离我见已。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

问题6:这句话该怎麽解读呢

7:
 何以故。由因缘故。而生诸识。
即彼因缘。及所生识。皆悉无常。
以无常故。识不可得识蕴既空。
无所造作。是名无作解脱门。

问题7:
无作解脱跟无生忍,在修持上有什麽不一样的地方


8:入是解脱门已。知法究竟。於法无著。证法寂灭
佛告诸□刍。如是名为圣法印。即是三解脱门。
汝诸□刍。若修学者。即得知见清净。
时诸□刍。闻是法已。皆大欢喜。顶礼信受

  此问部是原信全文完!!


  好了!末学已经将信原文忠实陈述於上!恳请版上
先进们能给他指点助其惑得能解开!恳请成全,感恩!
2003年 7月18日 14:22:37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读经不懂请指点--佛说法印经
#2
BBCALL
※ 引述《alubi (alubi)》之铭言:
> 老实说此问题是一位网友下问,然末学确实实修不够,再者近来
> 忙於公职考对於佛经法教甚少下闻思功夫,因此无能力给该位善
> 士建议,末学有建议其来本站请教诸位先进!同时自身也将该问
> 题转贴来本版请本站先进们能指点他一下!末学也能同时受益,
> 此真的是有关佛经经义问题,应无违版旨,是故末学就下面直接
> 将原问题转贴於下请教诸位先进:

问题1:是什麽样的一个观照的状况呢?

答:

只要有任何「观照」的想法,就是「空华」而不是「空性」。所谓的「空华」就是
空花,是譬喻,说的是在禅修中,其病眼(知觉、想像等)见到空中(境界)有华
(花,幻境等)。说的清楚一点,就是在证得空境时,会以为有一个灵魂、细微的
我、空境或涅盘等等境界的存在,而不够究竟。

「空」是中观学派的主要论述,严格来看的话,是形而上学(抽象)的诡辩。当今
大乘佛教「空」的思想,其实是建立在『说一切有部』(1)的「我空法有」(2)
基础上,所提出的革命性论述。但是,由於其理论发展的抽象化(3),反而导致
了模糊不清,或是恶取空的现象。因此,如果不回到单纯的正法的原貌,就有可能
老是在「空」境的问题上打转。

中观学派的「空」这一字,其实就是世尊所说的「无我论」,但「空」却包含了
「法」的思想(4),这是哲学思想上不断的革新所造成的。如果,拉回到世尊说
法的当时原貌,「无我」就是要破除「我执」,可是这个破除我执,人人会说,但
却从来不由「破除我执」(无我、五受阴非我)的方向来看一切,为什麽这样说
呢?回过头来看第一句话:『只要有任何「观照」的想法,就是「空华」而不是
「空性」。』,这是因为,人们往往由「我」来看(观照)任何「我」所想像的境
界,於是,这般所证得的「空」,就是等於证得了「空华」。在说深入一点,
「空」境只是一种境界,而只要是一种境界,并且由「我」所证到这种境界,就等
於「我」攀缘这种境界,这是不究境的。

再看经文中所述:「空性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这个「无所有」及「无妄
想」,指的就是不执著「我」与由「我」所造成的任何「妄想」及由「妄想」所造
的任何(一切)境界(包含空的境界)。当了解了这个道理,经文後面的:「无所
灭。…由离著故…是真实见。」就应该都能够了解。

不执著种种六十二见(2)才是真正的「空境」,而这真的「空境」就是「无
我」。

注:

(1)一切有部,部派佛教的一支,主张实在论,在北传佛法的过程中,其经典多
被译出而扬名,影响中国佛教最深。
(2)有部认为法体恒有,而刹那却无常,这个论述肯定了「法」一切有。所以,
大乘佛教以「我空法有」来形容部派佛教的特色。
(3)这抽象化很明显的是受到经量部与大众部的影响。
(4)部派佛教为了要解释世尊所不答的十四无记问题,所发展出的宇宙观
(法),使得原本单纯仅针对众生本身的问题,开始扩大到万事万物。
(5)六十二见,见汉译长阿含卷第十四之梵动经(大正藏一)及梵网六十二见经
(大正藏二一)。世尊大破所有论述、境界、外道思想甚至是佛法中「涅盘」的境
界,将这些论述全部归纳起来共计有六十二种,如,我与世界之常住论、常无常
论、无因论、世界之边无边论、诡辩论、死後之有想论(灵魂论)、无想论、非有
想非无想论、断灭论、现在涅盘论等等。

------------------------------------------------------------------------
问题2:
如何才能对受想行识产生出厌离呢?

答:

《中阿含经》(卷一)世尊说:「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彼
如是知.如是见。三结便尽。」

所以,要对受想行识产生出厌离的话,首先要应知「苦圣谛」,来看清楚生命真
相。再来,法印经的这段经文中提到:

「如实观察。色是苦是空是无常。当生厌离。」

那观察什麽「苦」呢?色为什麽是「苦」呢?《增壹阿含经》(卷十四)世尊说:

「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愁忧苦痛。不可称
记。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亦复是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
谛。」

这段话是苦谛的定义。世间(含人、天)一切,都在时时刻刻的败坏、毁灭,又因
缘而生起,而後再败坏,但是,众生却只会贪图眼前,而不去想这生生灭灭的痛
苦,如果说,众生能如实的去观察这些无常的事实,就能够产生出厌离世间的假
象。

补充:「苦」除了有苦难的意思,但更重的是「无常」,所以说:「无常是苦」。
另外,「五受阴」全部是无常的,并不单单的只有色阴是无常的。
------------------------------------------------------------------------
问题3:意思是说解脱的人没有受想行识吗?

答:

这里是有点难懂的,不过,还是得回到起点再来了解「无我」,因为,「五受阴」
的作用,也就是由「我」的执著所生起及出发的。《杂阿含经》(卷三)世尊说:

「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非我就是不要把「五受阴」当作我、认为就是我。

非异我就是不要把「五受阴」以外的或是里面的,以为另有一个真我。

不相在就是「五受阴」的存在仅是一种示现或是一种证明,而不要把「五受阴」当
作如神一般的伟大,或是有意义的及价值的。换句话就是说,「我」与「异我」两
者都是不是实在的、变异的。

在清楚了非我、非异我及不相在後,就可以知道,「无我」并不是完全否定成没有
「真我」的存在,完全否定成没有「真我」的存在则是「断灭论」(见「非
我」),再来,前句中的「真我」,并不是说有个真我的存在,而是指生命的真相
(见「非异我」),这「我」与「异我」仅是一种现象(相在)而矣。因此,「无
我」的主要目的是在破解「五受阴」在结合後,运作起来「我」的活动。

「五受阴」各自本身并无坚实的存在本体,但,却是组成生命的五种机能,也就是
说,在「五受阴」不断的聚集及运作後,生命的现象才能够藉此而存在,而生命的
开始,也就代表了有老、病及死,因此,生命的现象也就会在「五受阴」不断的聚
集及运作中而不断的轮回与出现。

当彻底破除了「五受阴」的我执後(无我),解脱之人可以自由的选择,来使得
「五受阴」立刻停止不断的聚集及运作,而不再轮回(入涅盘),又或者可以选
择,让此生的「五受阴」继续运作,直到自然败坏,再入涅盘。

只要「五受阴」不会再度的聚集及运作,那麽,生命轮回的现象也就不会再次的生
起。不要担心害怕生命的现象终止,因为,生命现象的终止,正是证悟生命真相,
而不是一切皆无。
------------------------------------------------------------------------
问题4:
所谓的解脱涅盘,是指贪□痴熄灭,那麽,色受想行识在解脱之後,会产生怎样的
变化呢?

答:

在第三问中,已经一并说明了。
------------------------------------------------------------------------
问题5:是指没有愚痴自我意识的状态吗?

答:

只要有个知觉的「自我意识」存在,就等於由「我」来见一切,这个由「我」来见
一切就是愚痴。此处的经文已经说了,要「离我见及我所见」。所以,您的问题,
只有两个字->「无我」,达到了「无我」,就不会有什麽什麽状态的认为,如第
一问中的回答,什麽什麽的状态境界,就会造成由「我」及「我所」去认知、去攀
缘。无执著於一切,才是重点。
------------------------------------------------------------------------
问题6:这句话该怎麽解读呢?

答:

请由「对一切都不执著」来了解。
------------------------------------------------------------------------
问题7:
无作解脱跟无生忍,在修持上有什麽不一样的地方?

答:

无生忍是後来大乘佛教的术语,指的是安住在没有生及没有灭之中,相当於菩萨果
位的第七地已作地(般若经)或不退地(本业经)。此处,无生忍与无作解脱,基
本上是相同的。

您的问题可能是阿罗汉果与菩萨果位比较的问题,此处不讨论,以避免争端也。
------------------------------------------------------------------------

以上回答,不一定正确,仅作参考。 :)
--
∵☆.。∴★·.∴☆∵
∵.¨千尺鲸喷洪浪飞¨□∴
· 一声雷震清飙起.∵
□□□□ BBCALL □□□□ 
2003年 7月19日 10:30:14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