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ingshi (大理寺评事)》之铭言:
> 线上的各位大德们,有没有哪位曾经对於「五重唯识观」有过实修的经验?
> 或是知道哪里可以找到这方面的详细资料〈修行的方法、次第、注意事项等〉?
> 如果有的话,希望您能提供给末学,谢谢!
五重唯识观是窥基法师发明的方法,算是结集不同的经论
而成。我没修过,以下录自「中华佛学百科全书」,提供给您
作找资料的参考:
五重唯识观
五重唯识观是慈恩宗的观行法门。五重是∶(1)遣虚存实识,
(2)舍滥留纯识,(3)摄末归本识,(4)隐劣显胜识,(5)遣相证性识
。这五重里面所说的识,是唯识观的简称。这个观法是慈恩宗著名
的学者窥基,按照《摄大乘论》〈入所知相分〉的纲格(对唯识性
次第悟入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采集《解深密》等经
,《瑜伽》、《成唯识》等论的义蕴而组成,并为实践的方便区分
作五重步骤,详见於他所撰述的《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义林〉
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中。
五重唯识观的途径,是简择一切万法而实证唯识的道理。它的
能观体,是五位百法心所别境中慧,如《法苑义林章》说∶「能观
唯识以别境慧而为自体。」又《心经幽赞》说∶「以闻思修所成妙
慧而为观体。」此即於所观察的境界简择分别,获得决定,断除疑
惑的作用。它的所观体,是一切诸法,即遍、依、圆三性真妄境。
第一重唯识观——遣虚存实识,先就一切诸法所具有的遍(虚
)依圆(实)三性,分别遣虚和存实。观察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
皆同龟毛兔角,只从虚妄分别生起,体用都无,所 以应当正遣除作
空。观察依他起性是依托众多的因缘而生起的事相,是後得智的境
界,圆成实性是圆满成就真实的体性,是根本智的境界,都不离识
,所以应当正存留作有。所以起此第一重观,是由诸有情无始以来
,执遍计我法为有,拨真俗事理为空,所以用遣虚观对破执实我实
法,用存实观对遣拨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像这样,观察空有,
遣除有空,所以叫作遣虚存实。这是空有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
《摄大乘论》的「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文,《成唯识论》的
「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
彼空理所显真如」文。诸经论所说「一切唯识」、「二谛」、「三
性」、「三无性」、「三解脱门」、「三无生忍」、「四悉檀」、
「四□陀南」、「四寻思」、「四如实智」、「五忍观」等,皆摄
於此观。
第二重唯识观——舍滥留纯识,依他起的诸识中,有相、见、
自证、证自证四分,相分是所缘境(滥),後三分是能缘心(纯)
,心只内有,境通内外,所以只说唯识,不说唯境。但是所谓外境
,是遍计所执,亦即独影境,所以说它作外,并非其体实有。像这
样,相分是依他起性的内境,和遍计所执性的外境即执著心外有实
法不同,然而都属於所缘,恐怕互相杂滥,所以舍弃所缘相分的内
境,只就纯属能缘的後三分观察唯识的道理。这是心境相对的观法
,它的典据是《厚严经》的「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
切,唯有识无馀」文及《华严经》的「三界唯心」文。
第三重唯识观——摄末归本识,见相二分都依自证分起,即不
外自体分上的能所缘用,是所变,叫它作末。自证分(本)是体、
是能变。假如离开作为本的自证分,就没有作为末的相见二分,所
以摄用归体即摄末归本,只就自证分观察唯识的道理,这是体用相
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解深密经》的「诸识所缘,唯识所现」文
。
第四重唯识观——隐劣显胜识,八识的自 体分中,各有心王(
胜)心所(劣)的分别。而心是所依,如主;心所是能依,如臣。
所以以心王为胜,心所为劣,只说唯心,不说唯心所。如此,隐劣
心所,显胜心王,只就心王的自体观察唯识的道理,这是王所相对
的观法,它的典据是《说无垢称经》(旧译作《维摩诘所说经》)
的「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文。
第五重唯识观——遣相证性识,八识心王的自体分是依他起的
事相,而其实体则是我法二空,即离了遍计所执所显的圆成实性。
因此,更进一步舍遣依他的事相,只就圆成实性的法体求证唯识理
。前观察依他,遣除遍计的知解,如起绳的知解时遣除蛇的知解;
今观见圆成,遣除依他的知解,如更见绳的实质时遣除绳的知解,
此即《摄论》遣除唯识想而悟入唯识的当体(不借助於唯识想而得
的实证),叫它作遣相证性。进入此第五重观时,根本智先证真如
理,後得智次了依他法,理事既彰,我法二执自然息灭。这是事理
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胜□经》的「自性清净心」文。
以上五重观法中,前四重就依他识相观察唯识理,後一重就圆
成实性观察唯识理。如此,空有、心境、体用、王所、事理五种,
从粗到细,展转相推,到第五重,实证唯识妙理,於是进入理智冥
合的境界。(黄忏华)
〔参考资料〕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本);《大乘法相
研神章》卷二;《观心觉梦钞》卷下;《略述法相义》卷下;《大
乘法苑义林章纂注》卷二。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