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问题]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1
资源回收
※ 引述《windful.bbs@ptt.csie.ntu.edu.tw (风之小龙)》之铭言:
> ※ 引述《Irence (清净菩提心)》之铭言:
> : 佛教赞成结婚吗?
> : 还是不要结婚比较好?
> : thanks
>   随缘~~~~
请问是随哪种缘呢?
还是都随??

不过我觉得生活型态有部分是自己可以选择,决定,型塑创造的,
就像一个人的穿著打扮所呈现出的风格一样,
不管结不结婚,能作主把自己跟别人的日子过的好的人,
都是很有能力,有智慧协调的人了。

看到有些人包括我自己,不管有没有结婚,
也不是很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在步调上,
结不结婚对我来说,反而好像不是重点咧。

小小感想,不知佛经中有何开示?



--
拾荒,在取与舍之间,拾慌
Thu Sep 18 22:24:5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2
我是猪头
※ 引述《augustine (资源回收)》之铭言:
> ※ 引述《windful.bbs@ptt.csie.ntu.edu.tw (风之小龙)》之铭言:
> > ※ 引述《Irence (清净菩提心)》之铭言:
> > : 佛教赞成结婚吗?
> > : 还是不要结婚比较好?

我认为要求解脱终要自净其意
欲望是要消除的
人因为性欲才会想结婚
如果一个还未结婚的修行者
我觉得本来无一物,就别去惹尘埃了
就好比一个不会抽烟的人知道他以後必须戒烟,还去抽烟
小小感想,仅供参考,不知那部经典有相关资料?还请赐教!
Fri Sep 19 00:42:42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3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
※ 引述《WhoamI (我是猪头)》之铭言:
> ※ 引述《augustine (资源回收)》之铭言:
> > ※ 引述《windful.bbs@ptt.csie.ntu.edu.tw (风之小龙)》之铭言:
> > > ※ 引述《Irence (清净菩提心)》之铭言:
> > > : 佛教赞成结婚吗?
> > > : 还是不要结婚比较好?
> 我认为要求解脱终要自净其意
> 欲望是要消除的
> 人因为性欲才会想结婚
> 如果一个还未结婚的修行者
> 我觉得本来无一物,就别去惹尘埃了
> 就好比一个不会抽烟的人知道他以後必须戒烟,还去抽烟
> 小小感想,仅供参考,不知那部经典有相关资料?还请赐教!

台大狮子吼站Budahelp精华区有圣严法师的著作,不妨看看:

http://cbs.iyard.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Help/I/F001001I&num=1
Fri Sep 19 02:09:23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4
风之小龙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 (ptt.csie.ntu.edu.tw )
※ 引述《augustine.bbs@cbs.ntu.edu.tw (资源回收)》之铭言:
: ※ 引述《windful.bbs@ptt.csie.ntu.edu.tw (风之小龙)》之铭言:
: >   随缘~~~~
: 请问是随哪种缘呢?
: 还是都随??
: 不过我觉得生活型态有部分是自己可以选择,决定,型塑创造的,
: 就像一个人的穿著打扮所呈现出的风格一样,
: 不管结不结婚,能作主把自己跟别人的日子过的好的人,
: 都是很有能力,有智慧协调的人了。
: 看到有些人包括我自己,不管有没有结婚,
: 也不是很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在步调上,
: 结不结婚对我来说,反而好像不是重点咧。
: 小小感想,不知佛经中有何开示?
  佛法是讲究 『事事圆满,法法圆满,物物圆满』的圆满性
  而结婚算是一种"业":(也就是家业)
  我们要去圆满这个业(在这里说的业不一定代表不好的....代表一种责任)
  结不结婚其实都可以.....佛经应该没有说不能结婚吧!
  主要的是看结婚会不会影响你的修行

  不过决定权还是在你自己
  希望你在做决定之後
  都能够『自在』『法喜』『圆满』
Thu Sep 18 23:06:08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5
火之舞
这个问题可以参考精华区:[关於善知识与闻法]/[四众学佛]
出不出家并非修行能不能成就的原因,自佛陀时代以来,佛弟子
就分为四众。出家、在家男女众,而且修行都有人成就。所以出
家或在家,其实比较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
对於修行者来说会有比较容易执取的部分要注意。例如,对某些
出家人来说可能是名闻利养,对某些在家人来说可能是美食睡眠
等等。
可以客观的去了解出家、在家在目前客观环境下的限制、问题和
优点,不需要完全否定某一种生活形态。出家、在家一样都有很
混和很精进的。
总之,可以多看看经典上提到的四众佛弟子的例子和相关法义。
 :)
--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Sat Sep 20 15:27:58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6
我是猪头
※ 引述《prajna (火之舞)》之铭言:
> 这个问题可以参考精华区:[关於善知识与闻法]/[四众学佛]
> 出不出家并非修行能不能成就的原因,自佛陀时代以来,佛弟子
> 就分为四众。出家、在家男女众,而且修行都有人成就。所以出
> 家或在家,其实比较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佛说:「淫心未断,尘不可出」
那结婚如何断淫?
岂不被老婆说性无能或性冷感,严重的话,她还因此出轨…
有家庭後,伴随而来就是责任…
有责任岂可无私?如何无我?因为你就是家庭的支柱
如果释尊非出身皇室,他岂能出家?
他的妻小生活都靠他,他必须努力赚钱养家,怎能少欲?
各位先进请赐教!感激不尽!
Mon Sep 22 01:51:0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7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
※ 引述《WhoamI (我是猪头)》之铭言:
> ※ 引述《prajna (火之舞)》之铭言:
> > 这个问题可以参考精华区:[关於善知识与闻法]/[四众学佛]
> > 出不出家并非修行能不能成就的原因,自佛陀时代以来,佛弟子
> > 就分为四众。出家、在家男女众,而且修行都有人成就。所以出
> > 家或在家,其实比较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 佛说:「淫心未断,尘不可出」
> 那结婚如何断淫?

一、生理。人老了,自然就不行,除非你买伟哥来刺激…
二、饮食清淡。
三、修行方法。佛门自有一套修持的办法让人能控制心念。如楞严经。

而您所提的「淫心未断,尘不可出」和楞严经中「炊沙成饭」那一段
是同样的意思,我想,您看过楞严经吧?如果您看过楞严经,火头金
刚就有告诉你该怎麽看待淫欲,又如何修持。

如果,您了解,那麽,您不该有这个问题才对呀。

> 岂不被老婆说性无能或性冷感,严重的话,她还因此出轨…
> 有家庭後,伴随而来就是责任…
> 有责任岂可无私?如何无我?因为你就是家庭的支柱

世尊也说过,要爱护自己的妻子,给予珠宝、好康的,不能欺负妻子。
也说明人在四十岁以前要尽己之力拚命赚钱,四十岁以後要看淡(
对不起,那段经文我忘了在哪儿了…)

所以,哪□没有责任?

无私,是对待众生的一种态度,所以「众生平等」;众生平等是因为
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也因此,若能帮助众生者,无缘大慈,同
体大悲。

当你能将菩萨之心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一部份时,那麽,就是无我之心的开始…


> 如果释尊非出身皇室,他岂能出家?

这种说法,好像也在说,穆罕默德如果没有娶一位有钱的老婆,那麽,根本
就没有回教的发展;而苏格拉底如果没有那位河东狮吼的太太,那麽,他可
能成不了哲学家。

但是自千古以来,娶到有钱的老婆不独穆罕默德,可是却没有人如穆罕默德
一样成为教主,并发展回教。

同样的,PTT俱乐部的成员又不是只有苏格拉底一人,可是这些PTT的会员有
发出像苏格拉底的智慧之光吗?

相同的道理,自古以来出身於皇室者也不独世尊,可是,这些出身於皇家的人
除了熟悉吠陀经典、政事、武术、音乐并放逸於声色犬马外,又有谁能毅然决
然放弃皇家的生活开始了六年跌跌撞撞的寻道过程?

除了世尊,没有别人。

因此,出家与否与是否出身於皇室无关,而是在於想寻求永远的解脱之道的决心
啊!

显然仁兄您对世尊的生平和寻道的过程不了解,如果您了解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来。

> 他的妻小生活都靠他,他必须努力赚钱养家,怎能少欲?
> 各位先进请赐教!感激不尽!

当把妻小当作是众生之一,努力赚钱养家来供养一点也不过呀。
自己的妻小都没有办法照顾,又何侈言要渡众生?

世尊说,人生会苦,乃是因为不能满足欲望,而欲望就像无底洞一样,
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因此,减低痛苦的方法就是少欲知足。

努力赚钱养家是责任和生存的必要手段,责任和放纵於声色犬马、眼高手低、
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欲望不同,怎能混在一起讲呢?

对於欲望的控制,佛门也有一套方案,就盼您深入佛门来理解 :)

本板的精华区都有很多有用的修行参考资讯和入门书籍,也希望这些资讯对您
有所裨益,此外,我们希望就佛法来讨论,而不是拿对佛门的刻版印象来批评
。

祝

福慧双修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 - 解决您学佛的疑惑                                BudaHelp
◆ 修改: 03/09/22 18:23:40 <210.58.61.96> 
Mon Sep 22 06:16:13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8
我是猪头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引述《WhoamI (我是猪头)》之铭言:
> > ※ 引述《prajna (火之舞)》之铭言:
> > 佛说:「淫心未断,尘不可出」
> > 那结婚如何断淫?
> 一、生理。人老了,自然就不行,除非你买伟哥来刺激…

> 如果是人老不行,淫欲真的断了吗?
  我是意思是一个有心要求解脱的人,是要断淫欲的,
  一个要断淫欲又还没结婚的人,就该下定决心去断,何必再结婚来满足自己的淫欲呢?
  虽然出家或在家都可修行,结婚与不结婚与解脱无关
  意思就如同没有烟瘾的人是不受烟控制的,但有没有烟瘾与一个人有没有抽烟并没绝对关
系。如果我们有自信抽烟还能不染烟瘾,那就抽吧!
  结不结婚也是同样的道理?

> 世尊也说过,要爱护自己的妻子,给予珠宝、好康的,不能欺负妻子。
> 也说明人在四十岁以前要尽己之力拚命赚钱,四十岁以後要看淡(
> 对不起,那段经文我忘了在哪儿了…)

  如果一个人三十岁成家,四十岁儿子应还须受教育
  所以要一直拚命赚钱到…要赚多少才叫够呢?
  也必须有所执著(执著他的寿),为了家(责任),他不能死。
  财布施(其他的布施就可以无私了)的就是特定这个家,这就是私
  一个没有家累的人,布施的对象,无私。能不执著。

> 因此,出家与否与是否出身於皇室无关,而是在於想寻求永远的解脱之道的决心
> 啊!

  家累要能安顿好(责任尽到)才能出家
  若非身在皇室,而是蓝领阶级,他怎忍心抛妻弃子出家?

> 努力赚钱养家是责任和生存的必要手段,责任和放纵於声色犬马、眼高手低、
> 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欲望不同,怎能混在一起讲呢?

  当家里需要钱时,「贪」就容易伴随「努力赚钱」产生,持戒更须□慎!

> 祝
> 福慧双修

  谢谢指教!
Tue Sep 23 01:10:21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9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
※ 引述《WhoamI (我是猪头)》之铭言:
>   我是意思是一个有心要求解脱的人,是要断淫欲的,
>   一个要断淫欲又还没结婚的人,就该下定决心去断,何必再结婚来满足自己的淫欲呢

这跟你预设的前提矛盾,因为如果他的道心那麽坚强,非常想断淫欲,也抱定了单身
主义,怎麽还会去想要结婚来满足自己的淫欲呢?

再者,淫欲的满足不只限定於夫妻,除非你将「夫妻」和「淫欲」两个词汇画上等号。

你将两性关系想得太偏差,如果结婚只是满足自己的淫欲,那麽,夫妻之间的互助、互
爱、互敬根本毫无意义可言。

>   虽然出家或在家都可修行,结婚与不结婚与解脱无关

如果无关,那麽仁兄您提出来的问题又有何意义?尤其是一个前提矛盾,推论谬误
的问题。

>   意思就如同没有烟瘾的人是不受烟控制的,但有没有烟瘾与一个人有没有抽烟并没绝对关
> 系。如果我们有自信抽烟还能不染烟瘾,那就抽吧!
>   结不结婚也是同样的道理?

比喻失当(借用蔡英文语)。
烟是物,你把女人当成物,或者把女人和淫欲画上等号,在比喻上就失去正当性。

结婚,如果勉强要比喻,可比作两人在跳舞。因为跳舞包含了彼此的动态关系和对
应过程,赋予男女双方主体和主动性,有时,男方较主动,有时女方较主动,随著
旋律也跳出两人的舞步,至於跳得好不好,就看双方的默契和舞技。

或许您应该再上一堂两性教育的课程以及跟女性同胞多多接触才行,不然,我不知
道日後你如何和公司的女同事和女上司相处。

>   如果一个人三十岁成家,四十岁儿子应还须受教育
>   所以要一直拚命赚钱到…要赚多少才叫够呢?

这要问你自己,不是问我。因为每个人都不同。世尊提四十岁的理由,在於
人生最亮丽菁华的岁月已经过去,若再冲也不会有太多的成就,因此,此时
的重心逐渐移转於修行上,换句话说,如果四十岁以前你工作占你的生活七
成,修行三成,那麽,过了之後,就是应该修行七成,工作三成。

而什麽才是你工作的极限呢?这得问你自己。

>   也必须有所执著(执著他的寿),为了家(责任),他不能死。

死生在呼吸间。

这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只能尽己之力做好自己本份的事,所以,
跟贪生怕死无关。

>   财布施(其他的布施就可以无私了)的就是特定这个家,这就是私

但并不相违背呀。

比如在回向时,我们可以同时回向诸佛菩萨和护法龙天,同时,又可
回向自己的先亡、眷属、宿生怨怼、师长、一切知识、檀越、一切
有恩与诸法界众生。

自己的妻子女也是众生之一,甚至是上辈子的债主,难道你不用还债吗?
如果债还不了,又侈言谈什麽解脱呢?还不是轮回不休!

>   一个没有家累的人,布施的对象,无私。能不执著。

不见得吧?

诺贝尔没有家累吗?杜施主捐价值十三亿的土地给慈济发展道业,请问
杜施主没有家累吗?

所以,有没有家累和布施的对象无关。

布施但看发心,也有没有家累的人布施是求福报的,不是吗?

>   家累要能安顿好(责任尽到)才能出家

出家但看因缘、福报与发心。

出家之後,还俗的人也不少,不是吗?

>   若非身在皇室,而是蓝领阶级,他怎忍心抛妻弃子出家?

我说过,世尊出家与否,与出身於皇室与否无关,也举例跟你说明了。
你一定说世尊是出身在皇室才忍心出家,我也没有办法。

>   当家里需要钱时,「贪」就容易伴随「努力赚钱」产生,持戒更须□慎!

当家□需要钱时,「苦恼」就会产生,努力赚钱是会了消除目前缺钱的处境,
至於消除苦恼後,而更进一步的欲望满足(贪),但看个人,非是一概而论。

请仁兄以佛经典的经文做讨论,而不是用以偏概全和刻版印象来提问,谢谢。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修改: 03/09/23  3:48:03 <210.58.60.37> 
◆ 修改: 03/09/23  3:50:48 <210.58.60.37> 
Tue Sep 23 03:47:07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10
清净菩提心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 (ptt.csie.ntu.edu.tw )
※ 引述《yalami (未     济)》之铭言:
:
□:    先感谢以上各位师兄的讨论,从讨论中我得到不同切入点的看法...
:    不过从以上引言中,我猜想W兄是想著力於人於烟的关系,进而比喻夫妻
:    间的房事....而非烟本身的好坏。
:    而以I兄的论点里,我倒想到如以此看法来判断...对一位男佛教徒而言
:    那女姓好友和老婆的差别在那呢?那在情侣时的甜言蜜语的缘起是如何呢?
:    请各位师兄指教!
: □
我也想问佛教对婚前性行为有什麽看法? 谢谢
Sat Sep 27 15:58:17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11
资源回收
忽然想到
如果说佛教赞成结婚~~好像有点奇怪
如果说佛教反对婚姻制度~~好像也有点奇怪

※ 引述《WhoamI (我是猪头)》之铭言:
> ※ 引述《augustine (资源回收)》之铭言:
> > ※ 引述《windful.bbs@ptt.csie.ntu.edu.tw (风之小龙)》之铭言:
> > > ※ 引述《Irence (清净菩提心)》之铭言:
> > > : 佛教赞成结婚吗?
> > > : 还是不要结婚比较好?
> 我认为要求解脱终要自净其意
> 欲望是要消除的
> 人因为性欲才会想结婚
个人质疑”人因为性欲才会想结婚”的说法
有将结婚过度简化等同为淫欲之虞,

某些程度上可以支持这项说法,
但另一方面则正好恰恰相反,
恰好有另一群人是”因为性欲才不想结婚的”,
可能是喜欢自由关系,耽於淫欲,或喜好多重性伴侣的人,
他们不能适应也不可能赞同现存一对一关系的婚姻制度。

所以就一个求解脱者,与一个耽於淫欲的二种人来说
婚姻制度对他们而言,可能同样是"束缚的牢笼"
但意义与持论的立场却是不一样的

虽然我对现存的婚姻制度也抱持著存疑的态度,
但我不认为对婚姻的态度或看法
可以简化等同於对淫欲的看法。

二者或许正巧有背道而驰之处,
婚姻或许是淫欲合法化的出口,
另一方面却也正巧是淫欲多重关系的禁锢,
如果一定要从淫欲的面向来讨论婚姻的话。

> 如果一个还未结婚的修行者
> 我觉得本来无一物,就别去惹尘埃了
> 就好比一个不会抽烟的人知道他以後必须戒烟,还去抽烟
> 小小感想,仅供参考,不知那部经典有相关资料?还请赐教!

--
拾荒,在取与舍之间,拾慌
Sat Sep 27 19:40:39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12
火之舞
※ 引述《Irence.bbs@ptt.csie.ntu.edu.tw (清净菩提心)》之铭言:
> 我也想问佛教对婚前性行为有什麽看法? 谢谢

可以参考精华区:[法义讨论]/[戒律] 目录下的一些文章
以及 [关於善知识与闻法]/[饮食男女与生活中的议题]  :)
--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Sun Sep 28 01:09:3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13

※ 引述《augustine (资源回收)》之铭言:
> >   随缘~~~~
> 请问是随哪种缘呢?
> 还是都随??
> 不过我觉得生活型态有部分是自己可以选择,决定,型塑创造的,
> 就像一个人的穿著打扮所呈现出的风格一样,
> 不管结不结婚,能作主把自己跟别人的日子过的好的人,
> 都是很有能力,有智慧协调的人了。
> 看到有些人包括我自己,不管有没有结婚,
> 也不是很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在步调上,
> 结不结婚对我来说,反而好像不是重点咧。
> 小小感想,不知佛经中有何开示?
        佛经之中记载
  影响世间众生修行代表性人物  有二
一是 释迦佛   另一位是维摩诘居士
释迦佛未出家前  家中仍有妻女  而後出家
维摩诘居士  家中仍有妻女  而後示现随意往生
  佛经中记载  主要是教我们 明其心 见其性(成佛)
要我们於主干下工夫  并不是於末梢玩游戏
我觉得  结婚与否
应视自己的环境与自己心中见解
两者并衡  决其中庸
         以上言论若有不当敬请改正
2003年 9月28日 21:20:11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14
我是猪头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引述《WhoamI (我是猪头)》之铭言:
> 这跟你预设的前提矛盾,因为如果他的道心那麽坚强,非常想断淫欲,也抱定了单身
> 主义,怎麽还会去想要结婚来满足自己的淫欲呢?
  这就是我想说的,所以道心坚强的人=>要断淫=>应单身
                                          =>或能行淫却不执著,像维摩诘居士=>结婚


> 再者,淫欲的满足不只限定於夫妻,除非你将「夫妻」和「淫欲」两个词汇画上等号。
> 你将两性关系想得太偏差,如果结婚只是满足自己的淫欲,那麽,夫妻之间的互助、互
> 爱、互敬根本毫无意义可言。
  淫欲=>性行为=>为了不使其浮滥,所以发展出婚姻关系

> >   意思就如同没有烟瘾的人是不受烟控制的,但有没有烟瘾与一个人有没有抽烟并没绝对关
> > 系。如果我们有自信抽烟还能不染烟瘾,那就抽吧!
> >   结不结婚也是同样的道理?
> 比喻失当(借用蔡英文语)。
> 烟是物,你把女人当成物,或者把女人和淫欲画上等号,在比喻上就失去正当性。
  对不起,误导了,我是把淫欲比喻烟瘾,抽烟比喻性行为。
  性行为发生於动物间,人类是一种动物。没有贬低女人的意思。

> 这要问你自己,不是问我。因为每个人都不同。世尊提四十岁的理由,在於
> 人生最亮丽菁华的岁月已经过去,若再冲也不会有太多的成就,因此,此时
> 的重心逐渐移转於修行上,换句话说,如果四十岁以前你工作占你的生活七
> 成,修行三成,那麽,过了之後,就是应该修行七成,工作三成。
> 有道理。
>
> 死生在呼吸间。
> 这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只能尽己之力做好自己本份的事,所以,
> 跟贪生怕死无关。
  家累与舍生取义是两难?…机会不多,当我没说。

> >   一个没有家累的人,布施的对象,无私。能不执著。
> 不见得吧?
> 诺贝尔没有家累吗?杜施主捐价值十三亿的土地给慈济发展道业,请问
> 杜施主没有家累吗?
  有道理,但上两者,有家但比较不累,所捐不影响他养家。

> 所以,有没有家累和布施的对象无关。
> 布施但看发心,也有没有家累的人布施是求福报的,不是吗?
> >   家累要能安顿好(责任尽到)才能出家
> 出家但看因缘、福报与发心。
  有道理,所以俗事未了的人,不能出家。

> 出家之後,还俗的人也不少,不是吗?
> >   若非身在皇室,而是蓝领阶级,他怎忍心抛妻弃子出家?
> 我说过,世尊出家与否,与出身於皇室与否无关,也举例跟你说明了。
> 你一定说世尊是出身在皇室才忍心出家,我也没有办法。
  世尊发心出家,是积极正面的,无庸置疑。若有误解,万分抱歉。
  我想强调的是家累要能安顿好(负责)才能出家。

> 请仁兄以佛经典的经文做讨论,而不是用以偏概全和刻版印象来提问,谢谢。
  因我经典读不多,只是在生活上实行佛法有疑处,才来请教各位饱读经书的师兄。
  若有误解,深感抱歉。以後还要麻烦师兄多赐教!
  ps.这篇不是我po的啦!我只是把我对这个主题的感想说给作者参考。
Wed Oct 1 01:26:27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15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
※ 引述《WhoamI (我是猪头)》之铭言:
>   这就是我想说的,所以道心坚强的人=>要断淫=>应单身
>                                   =>或能行淫却不执著,像维摩诘居士=>结婚

道心坚强的人本来就会断淫,何劳兄台再次呼吁?所以,我个人并没有误解你
的意思,你还是希望每个人能够断淫。

另外,上一篇文章都说过,要断淫得看根机,楞严经的教法并不能适合每个人。

再者,先前你也没提维摩诘居士,是後来的先进反驳你的论点後,你才加进来的,
你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太会见缝插针打秋风?

>   淫欲=>性行为=>为了不使其浮滥,所以发展出婚姻关系
>   对不起,误导了,我是把淫欲比喻烟瘾,抽烟比喻性行为。
>   性行为发生於动物间,人类是一种动物。没有贬低女人的意思。

淫欲并不可耻。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性不并不可耻,如果可耻,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可耻而
卑下的。

因此,正确的对待两性和性、淫欲这件事情变得极为重要。

回到佛门来说,世尊并没有反对家庭的建立和两性的交往,他反对是纵欲、邪淫;
而这跟戒律有关,世尊因此对不同根器的人说不同的戒律,因此比丘、比丘尼守
的戒不同,出家众与在家众的戒律不同。

但仁兄忽略了每个人不同的状况、处境,将某一戒律一体适用於其他人,这不是
太强人所难吗?

「你的肉汁可能是我的毒药」这句话您应该听说过,不劳我再赘述。

世尊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因材施教,但你却抹煞了佛陀因应众生根器不同说法的
智慧。

>   家累与舍生取义是两难?…机会不多,当我没说。

家累与舍生取义有何相关?如果没有相关,那麽为什麽是两个极端?甚至是两难?

以往日本武士切腹自杀都没想过家累,何困难之有?我这样的举例有点突兀,但是
我是想表示,「舍生取义」对武士而言是一点不困难的。

佛陀算不算是武士?是的。

在实质上,未出家前的皇宫生活习得武术,也知道一些礼节;出家後,在菩提树下
悟道之前,诸魔来扰,也一一降服。

从来也没见佛陀在诸魔来扰时想到家累。

另外,佛陀出家算是「舍生取义」吗?我不认同。他老人家的一次苦行快把他给饿
死的时候,他深深的体悟到,毫无意义的苦行对於解脱根本是无三小路用,因此放
弃这种没有意义的苦行,没多久,悉达多太子悟道,成为佛陀。

佛陀悟道後,转法轮四十九年,讲得都是让人离苦得乐的方法,同时,也没有放弃
自己的家人,也令其家族一一解脱。

所以,佛陀出家不是「舍生取义」单向道不能逆转,而是「自度度人」双向道式利
己利人。

再者,从「舍生取义」这个词就可以知道您对佛陀的一生根本不了解,请您再把佛
陀的一生求道悟道传道的过程再做彻底的理解。

>   有道理,但上两者,有家但比较不累,所捐不影响他养家。

布施强调一定要自己心甘情愿,并含有利於他人的心才可以。如果是不乐之施,
根本就不符佛门戒律,这样施只能算是「供养」。

所以,这只能再一次的证明您对於布施的不了解。

至於家累的问题,刚好这几天网友purify在佛教板转贴圣严法师的著作「正信的佛教」
的文章,您不妨看看:

 作者  purify (净心)                                        看板  Buddhism
 标题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时间  Mon Sep 29 21:00:26 2003
———————————————————————————————————————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的确,我国有些人士,喜欢如此地批评佛教,因为他们见到佛教的僧尼,不能
像俗人一样地所谓「敦伦」,他们在偏狭的家族观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认为出家是
大不孝的行为。「不孝有三无後为大」(孟子),虽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
直到现代,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学者,批评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其实,佛教对於孝顺父母的教训,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可谓多得不胜枚举,
只要多看几部佛经,就会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极端崇孝的。比如佛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说
不能尽。」所以说∶「经於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
。」又说∶「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增含卷十一以供养父母准同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
个故事∶当时佛的一位罗汉弟子,名叫毕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贫穷,想以衣食供
养,但又不敢,所以请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们开示∶「若人百年之中,
右肩担父左肩担母,於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
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增含卷十一也有类似的教训。又
在中阿含□婆陵耆经中说∶有一位迦叶佛时的贫苦工人,叫做难提波罗,他受了佛
的教化,完全实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为了奉养他双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宁
可做陶器来维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事实上,佛教的修持,虽以出世离欲的出家生活为可贵,但也不并强制人来出
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规定,父母不允许的,便不能出家;如果父母贫穷而无
人奉养时,出了家的儿女,仍应尽心奉养,否则便得重罪。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说∶
「假令出家,於父母处,应须供给。」这岂能说佛教是反孝的?当然,如果思想偏
狭而复幼稚的人们,一定要说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无话可说了——说也难
怪,今世一般的俗人,除了养育各自的子女,已经很少能够孝养各自的父母了。这
也许就是迷信「无後为大」的结果罢!


    至於佛教所讲孝道的观念,实在不是迷信「无後为大」的人们所能了解。佛教
以为人在生死流转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过去未来的无量生死之中,也有无量无
数的父母,孝养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济过去未来的父母。在菩萨的眼中,「一切男
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梵网经),所以菩萨道的实
行者,广度众生,等於孝敬父母。当然,佛教不像被孟子批评的墨者那样——视人
之父若己父是无父也。佛教是从现生的父母为主而推及过去未来的三世父母。所以
佛教对於广度众生,是报父母之恩的扩大,那叫做报众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众生
的。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孝养父母,然後再去布施放生及供养三宝。


    世俗的习惯,人逢自己的生日,便大大地欢乐吃喝一番,称为庆生,或称为祝
寿。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想法。以佛教的观念来说,自己的生日,正是母亲的难日
,应该把怀念母难的情绪提高,应该於母难的日子特别怀念父母的生育教养之恩,
应该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而不是尽情欢乐地为自己庆生。如果父母已经过世
,那就尽其所能,布施放生,供养三宝,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之灵,自身也能得到
植福延寿的实效。否则大张筵席而造成鸡鸭猪羊等的杀劫,那不是祝寿而是折福!


 作者  purify (净心)                                        看板  Buddhism
 标题  §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
 时间  Tue Sep 30 20:17:18 2003
———————————————————————————————————————


§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


    不。佛教决不勉强改变任何人的生活方式,出家,仅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种,
家庭才是佛教建设的根基所在,如果反对家庭制度,佛教的僧尼也将无以为生。


    相反地,佛陀却曾积极勉励家庭生活的如理建立,比如善生经,就是一部指导
在家生活的经典,指导在家人应该建立正确的伦理生活∶子女对父母要报恩要孝顺
,父母对子女要教养要婚配;弟子对师长要供养要恭敬,师长对弟子要尽心教导,
要代选择明师善友;妻子对丈夫要敬爱服侍、要诚实料理家务;丈夫对妻子要给养
服饰饮食、要怜念、要亲亲;主人对仆从要给食要体恤,仆从对主人要服从要尽职
;亲族邻友对待亲族邻友,都应互相敬爱、互相济助、互以赤诚相待、互以善言规
勉;在家人对待出家人要恭敬设座、要布施供养,出家人要教在家人信善学善(以
上是摘其大要而非经文)。此外,不妨参阅另一篇拙作怎样做一个居士。
(按∶此文今收於「学佛知津」一书中——本社出版)

>   有道理,所以俗事未了的人,不能出家。

看完以上的两篇文章以及先前的讨论,您应该知道出家与否和解脱无关。
您的问题在於执著於「断淫与出家才是解脱的唯一道路」,并不断地强调和说服他
人信服您的说法。

但佛经的例子都在在告诉您,这没有必然的相关,如果您还是执著於此,那麽,
恐怕佛陀不再是佛陀,而您才是佛陀。

>   我想强调的是家累要能安顿好(负责)才能出家。

好像不是吧?这是您後来改口说的,而这一系列的讨论串都还在,看看你怎麽误解
佛陀,看看您怎麽批评的,请不要自语相违,反覆无定。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禅与静坐板 - 真心交谈的坐坐板                                 BudaSitting
◆ 修改: 03/10/01  4:07:59 <210.58.60.14> 
◆ 修改: 03/10/01 13:00:27 <210.58.61.7> 
◆ 修改: 03/10/02  4:08:21 <210.58.60.33> 
Wed Oct 1 04:02:09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16
我是猪头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引述《WhoamI (我是猪头)》之铭言:
> 道心坚强的人本来就会断淫,何劳兄台再次呼吁?所以,我个人并没有误解你
> 的意思,你还是希望每个人能够断淫。
  我并不是呼吁,只是把最终目标说给本篇作者参考,至於各人想做到什麽程度,由自己决
定。(我并不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断淫,因为别人断不断与我无关,而是告
诉大家那是解脱道。要不要做,个人选择问题,无所谓对与错。)
[当然我仍未解脱,只是以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奉行。]

> 另外,上一篇文章都说过,要断淫得看根机,楞严经的教法并不能适合每个人。
  谢谢指点,这是我的错,我没有按照根机说话。

> 再者,先前你也没提维摩诘居士,是後来的先进反驳你的论点後,你才加进来的,
> 你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太会见缝插针打秋风?
  我先前是没提维摩结居士,後来提是为了更清楚说明。
  但我之前有说:「如果有把握抽烟而不染烟瘾,那就抽吧!」此意谓能行淫却不执著(维
摩结居士之作为)。

> 淫欲并不可耻。
>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性不并不可耻,如果可耻,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可耻而
> 卑下的。
  我说人类是动物,并不是认为淫欲可耻,只是想表达
男人、女人是人类,人类是动物,动物是物。
人类不用物化,本来就是物。
淫欲不可耻,是一种生物延续生命的动力。
所以生命会生生不息,轮回也得以在这世界运行(还包含业力等因素)
大家并不一定要选择停止轮回(也许有人觉得轮回很快乐)。
但有的人就不喜欢轮回,那就去实行停止轮回的方法。

> 回到佛门来说,世尊并没有反对家庭的建立和两性的交往,他反对是纵欲、邪淫;
> 而这跟戒律有关,世尊因此对不同根器的人说不同的戒律,因此比丘、比丘尼守
> 的戒不同,出家众与在家众的戒律不同。
  完全同意。

> 但仁兄忽略了每个人不同的状况、处境,将某一戒律一体适用於其他人,这不是
> 太强人所难吗?
我尊重大家的选择,也无法强人所难。
强人所难对我无益,如何选择是个人的事,没有对与错。
只能把方法提出,给能接受的人接受。

> 「你的肉汁可能是我的毒药」这句话您应该听说过,不劳我再赘述。
> 世尊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因材施教,但你却抹煞了佛陀因应众生根器不同说法的
> 智慧。
谢谢指点,这是我的错。

> 家累与舍生取义有何相关?如果没有相关,那麽为什麽是两个极端?甚至是两难?
舍生取义是指行菩萨道,菩萨戒有一条大意是为利益众生,乃至於牺牲生命,在所不惜。(
好像是圣严法师著作戒律学纲要)
有看过一些佛教白话书籍提到:佛陀曾在某一世曾舍身□虎。在某一世为了度一国
王,被砍了一只手,还说要度他。(不晓得出於哪本经,如果先进知道,还请告知。
亦或根本不可信,也请告知。谢谢!)
我想大概与菩萨戒同义吧(个人认知)。
所以像难提波罗这样的人不管遇到任何状况,是不能舍生的。
如果他奉养父母至终老,若还有妻儿(因有责任照顾妻儿),也是不能舍生的。
不过我想他应该是没有妻儿,因为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实行出家的生活方式。
(纯粹题外话)                                  ^^^^^^^^^^^^^^^^^^^^^^
>
> 布施强调一定要自己心甘情愿,并含有利於他人的心才可以。如果是不乐之施,
> 根本就不符佛门戒律,这样施只能算是「供养」。
  他们是乐善好施的,但我认为一般人作财布施这件事时,应是由内而外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态度去做的吧!
当你看到一个很穷困的人,你只有一碗饭,你给他还是带回家给家人吃?
(只是打个比方,平常应该不会遇到这种情况。)
这就是我所谓私与无私的差别。
我想表达的是尘埃少的人,其实可以不用再去惹更多的尘埃。
不过也不用想这麽多,徒增烦恼,不就是个布施嘛!随缘罗。

> 看完以上的两篇文章以及先前的讨论,您应该知道出家与否和解脱无关。
您的问题在於执著於「断淫与出家才是解脱的唯一道路」,并不断地强调和说服他
人信服您的说法。
前面说过,我并不想强人所难。
我会一再回po,是想把我未说清楚的话说清楚。
如果愈说愈不清楚,那是我口才不佳,先说声抱歉,请大家原谅,并把它忽略。
出家与否和解脱无关,这我先前有提到。
我的问题是执著於「扫三心、离四相、行六度才能解脱」
而六度里的持戒是持什麽戒,终极目标是出家人的戒,至於各人的实行程度因人而异。(但
书是达不到终极目标就脱不了轮回)
我就是执著,我也没办法!

>但佛经的例子都在在告诉您,这没有必然的相关,如果您还是执著於此,那麽,恐怕佛陀不再是佛陀,而您才是佛陀。
我不是佛陀,我只是照他的话去做而已。如果我能持之以□,以後我也会变佛陀。

> 好像不是吧?这是您後来改口说的,而这一系列的讨论串都还在,看看你怎麽误解
> 佛陀,看看您怎麽批评的,请不要自语相违,反覆无定。
是啊,这是我後来的补充说明,可能我口才不好,又没加表情符号,之前让人以为我在批评
佛陀,除了抱歉还是抱歉!现在加一个/^_^
以上有佛法、有断见,仅供参考,请自行判断!有不妥处,还请赐教!
如果各位看到半杯水,你觉得:「哇!真好,还有半杯水!」那你看到佛法;
你觉得:「喔!雪特,只剩半杯水!」那你看到断见。
Wed Oct 1 17:12:10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17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
※ 引述《WhoamI (我是猪头)》之铭言:
>   我并不是呼吁,只是把最终目标说给本篇作者参考,至於各人想做到什麽程度,由自己决
> 定。(我并不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断淫,因为别人断不断与我无关,而是告
> 诉大家那是解脱道。要不要做,个人选择问题,无所谓对与错。)
> [当然我仍未解脱,只是以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奉行。]

是的,所以我说得没错,你还是执著於「断淫和出家才是唯一的解脱道」。

>   我先前是没提维摩结居士,後来提是为了更清楚说明。
>   但我之前有说:「如果有把握抽烟而不染烟瘾,那就抽吧!」此意谓能行淫却不执著(维
> 摩结居士之作为)。
>   我说人类是动物,并不是认为淫欲可耻,只是想表达
> 男人、女人是人类,人类是动物,动物是物。
> 人类不用物化,本来就是物。
> 淫欲不可耻,是一种生物延续生命的动力。
> 所以生命会生生不息,轮回也得以在这世界运行(还包含业力等因素)
> 大家并不一定要选择停止轮回(也许有人觉得轮回很快乐)。
> 但有的人就不喜欢轮回,那就去实行停止轮回的方法。

所以,你还是认为「淫欲」等於「婚姻」关系。但事实上满足淫欲不是婚姻关系
的唯一功能,先前也反驳过你的论点,但今天再从你的观点来看,你还是认为婚
姻关系是如此。

人类是动物是生物学的分类。但佛门的分类上,人类是比畜牲高一级,这又显示
出你对六道轮回的不了解。

淫欲是轮回之根,没错,这是楞严经的说法。但淫欲并不为婚姻关系来完全体现,
如果你邪淫,在夫妻生活外的不正当性关系,或者,没有结婚前胡搞瞎搞,依然
不脱轮回呀,此外,不守其他戒律依然轮回不止,因此终止轮回不并只是断淫一
项而已。

这些都在在显示出您对戒律的不了解,底下是台大狮子吼站Budahelp板精华区的
几篇文章,提供您参考:

1、犯色戒?

http://cbs.ntu.edu.tw/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Help/O/F00100BO&num=4

2、释 -- 邪淫 [ MICCHA-CARA ]

http://cbs.ntu.edu.tw/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Help/O/F00100BO&num=5

3、是否可以找妓女?

http://cbs.ntu.edu.tw/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Help/O/F00100BO&num=6

4、不邪淫戒

http://cbs.ntu.edu.tw/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Help/O/F00100BO&num=7

> 舍生取义是指行菩萨道,菩萨戒有一条大意是为利益众生,乃至於牺牲生命,在所不惜。(
> 好像是圣严法师著作戒律学纲要)

行菩萨道一定要出家吗?那麽,证严法师的志工妈妈们算什麽?

你之前强调「家累与出家成反比」的重要性,现在又来提行菩萨道的功能,你
不是在转移焦点吗?

你之前不是强调出家就是「舍生取义」吗?但难提波罗「没有出家却完全行出家的生
活方式」,请问难提波罗「舍生取义」了吗?

依照你下面那段解释的文字,是没有。

所以,你在意的是「出家」形式?还是内涵?如果是形式,那麽,难提波罗是没有
「舍生取义」;如果是内涵,难提波罗的例子刚好打了你一个嘴巴。

请你不要转移焦点,因为出家与否与行菩萨道无关。


> 有看过一些佛教白话书籍提到:佛陀曾在某一世曾舍身□虎。在某一世为了度一国
> 王,被砍了一只手,还说要度他。(不晓得出於哪本经,如果先进知道,还请告知。
> 亦或根本不可信,也请告知。谢谢!)
> 我想大概与菩萨戒同义吧(个人认知)。
> 所以像难提波罗这样的人不管遇到任何状况,是不能舍生的。
> 如果他奉养父母至终老,若还有妻儿(因有责任照顾妻儿),也是不能舍生的。
> 不过我想他应该是没有妻儿,因为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实行出家的生活方式。
> (纯粹题外话)                                  ^^^^^^^^^^^^^^^^^^^^^^
>   他们是乐善好施的,但我认为一般人作财布施这件事时,应是由内而外
>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态度去做的吧!
> 当你看到一个很穷困的人,你只有一碗饭,你给他还是带回家给家人吃?
> (只是打个比方,平常应该不会遇到这种情况。)

如果你是道心坚强的人根本不会有这个问题,但你一直拿道心坚强的人和一般人
情形交叉运用和变换立论点,试图为你的论点做辩护并混淆他人试听,实在是…唉…

关於穷困的人能否布施?请见《佛说摩诃迦叶度贫母经》。

http://www.buddhist-canon.com/SUTRA/DCX/IJingJi/T140761c.htm


我想现今台湾社会再怎麽惨,也不会惨过这名老妇,如果你是一位行菩萨道人,
那麽,你碰到这位老妇,你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的迟疑行於布施,就像世尊割肉
□鹰没有疑虑一般。

但您的志业是成为佛陀,所以,在您达到如摩诃迦叶果位时,您可以学摩诃迦
叶尊者一般,故意去找贫穷的人让他们种福田,使他们脱离贫穷,因为,您不是
在行菩萨道吗?

再者,如果您像这名老妇一般,那麽,只要诚心至意布施,一定能脱离贫穷的苦
报,若不想,那麽,奉养好自己的父母也是功德甚大,这之前引述purify的两篇
文章有谈到,恕不再赘述。

因此,不管出不出家,都有所谓的「家累」问题,没有在出家後生活就比较好,
也可以完全放弃自己的家人。如果是这样,这是犯重罪的。

之前您说,因为佛陀出家是因为家□是皇室的关系,所以比较无後顾之忧,但
佛门戒律告诉我们,这是不可以的。而世尊的传记也提及在世尊悟道後也回来
渡脱父母及家人,换句话说,世尊根本没有放弃家人,去「享受」他的悟道过程。

但你的字□行间都在在显示出佛陀是去「享受」悟道过程的,甚至认为出家是唯
一位的解脱道,但我所引述的经典和文章都在在告诉你,你的论点是错的,到现
在你还不愿意承认,实在…唉…

> 这就是我所谓私与无私的差别。
> 我想表达的是尘埃少的人,其实可以不用再去惹更多的尘埃。

我也说过,道心坚强的人根本没有这个问题,也不会再去惹尘埃,而你
也承认没有考虑别人的情境而说法是不适当的,所以,为什麽还要再强调
一次。事实上,你还是认为你的论点是对的,我是错的。

> 我的问题是执著於「扫三心、离四相、行六度才能解脱」
> 而六度里的持戒是持什麽戒,终极目标是出家人的戒,至於各人的实行程度因人而异。(但
> 书是达不到终极目标就脱不了轮回)
> 我就是执著,我也没办法!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您的说法并不是唯一解脱的道路,否则佛陀为什麽要讲法四十九年,
如果「扫三心、离四相、行六度才能解脱」才是唯一的解脱道,那麽,佛陀一生只要讲
这一点就好了,何必还要浪费其他三、四十年的时间?

你这样的坚持,只会更窄化佛陀的教法,甚至排除佛陀的其他教法,所以,我说佛陀不再
是佛陀,而您才是佛陀的原因在此。

> 如果各位看到半杯水,你觉得:「哇!真好,还有半杯水!」那你看到佛法;
> 你觉得:「喔!雪特,只剩半杯水!」那你看到断见。

哦,用类似六祖慧能的「心动/旗动」的例子来支持你的说法吗?

但佛陀强调如实见、如实知,用任何的比喻来遮掩,只是让真象更为模糊。

你我之间的讨论都还在这个板上,看看你的错误有多少就知道你对佛法的认知程度。
你说有佛法,我看到的是曲解佛法後的己见,不是佛见,所以,杯子□装的不是水,
不是佛陀的甘露,而是你自家品牌的饮料。

但只要您提的是正确、正信的佛法,哪怕只是半杯甚至是一滴,我都会非常赞叹呀!

祝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
狮子吼站 相关资源:                             ◇ 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电子三藏结集中            http://ccbs.ntu.edu.tw/cbeta
◆ 修改: 03/10/01 20:47:39 <210.58.61.70> 
◆ 修改: 03/10/01 23:38:52 <210.58.60.33> 
◆ 修改: 03/10/01 23:50:35 <210.58.60.33> 
◆ 修改: 03/10/01 23:53:13 <210.58.60.33> 
◆ 修改: 03/10/02  0:06:56 <210.58.60.33> 
◆ 修改: 03/10/02  0:10:44 <210.58.60.33> 
Wed Oct 1 19:06:55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18
火之舞
关於『该不该结婚』这个议题,在经上是有相当大的弹性的,不宜一概
而论。本版的讨论主要是□清经上说了什麽、佛陀教了什麽。至於其他
人的更进一步的建议,则并非本版的重点。为了避免讨论过於偏向个人
想法主张的发表,本议题之讨论,在此终结。欲继续讨论者,请以适合
(与婚姻直接有关的)且足够(充分与完整)的经文为材料及基础。太
过偏向个人想法抒发的,将一律予以删除。

谢谢  :)
--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Wed Oct 1 21:57:1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