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杂阿含一问兼及万法唯心
#1
婴愚
【答SC同学】

>《杂阿含经卷第九》
>T02n0099_p0056a28(00)□内觉若苦.若乐.
>T02n0099_p0056a29(00)□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
>T02n0099_p0056b01(03)□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世间。
>与下文
>
>T02n0099_p0056b04(00)□内觉若苦.若乐.
>T02n0099_p0056b05(01)□不苦不乐。无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
>T02n0099_p0056b06(03)□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者。
>T02n0099_p0056b07(02)□则无世间。

>这里,有与无之间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内觉均是\"苦\"、\"乐\"、\"不苦不乐\",
>。何谓「意触因缘生受」?
>因为最近接触唯识,该不会是万法唯识的观念吧!


  这其实是简化了的归纳,在这一卷里世尊是一一的说明了:
  1.眼的苦,是由“眼(见)色”而後有“眼触”(行者【见了】之後的结论)
    产生了“苦、乐、不苦不乐(没有特别感觉)”的现象,这些集合来看就
    是“世间”(存在)的现象。
  2.依次类推到耳鼻舌身意法..等。

  第二段里的“内觉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者”是简省了“无”字。请参
  考其它各处的内文。若不全段同看会搞混了。

  意触因缘生受,就是和眼触、耳触..等相同的词意结构,可以简单分解成:
  意触==意所产生的感受。
  因缘==起因和关连。(如由色声香味..所引)
  生受==产生了感觉。(如吃东西由意(识)判为好吃不好吃)

  也就是说“最後【意】的结论产生了【苦乐无】三种结果”或者“【无】
  产生苦乐无三种结果”。(其它眼耳..等相同)


>因为最近接触唯识,该不会是万法唯识的观念吧!

  唯识的主题在“谈因”所以不是万法唯识,须知世尊不止论因也论果,而世
  尊的结论是灭苦在心。所以是万法【唯心】。

  佛法论因果,唯识不讨论果的问题,只论因。当然有些学者会说两者类同而
  相通,这是圆说法,不在此讨论。

  万法唯心,所以世尊才说(世间)苦、(世间)苦(的)集、(世间)苦(的)灭、(世
  间)苦灭道迹(消灭苦的方法)。

  因此学佛就实质的意义来看,要学到如何消灭苦才算圆满,而这就是“修习
  多修习”的重点。阿含里就是世尊教我们如何由知苦一直到灭苦的方法。不
  光是阿含,很多阿含後的经典也是和此说相同,例如楞严、华严、般若..等。

  《楞严经》【卷五】弥勒菩萨言:「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
  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这里“远离依他”就是《杂阿含》这里说的“x因缘生受”,弥勒菩萨说的
  “十方唯识”,十方是世间,世间就是存在。它和世尊在这里所说的世间同
  义。因此“世间唯识”,若无识则无世间。

  弥勒菩萨说:当“识心圆明”时即得无生忍。也就是苦灭了,不再生了。能
  够无生无灭而不动。换言之也就是涅盘。这一切是因为“识(和)心”圆明了。
  心能够把识分明清楚,无格格不入,故曰“圆”,清清楚楚故曰“明”。

  这里的题外话就是:弥勒菩萨是用唯识的方法观十方入手再用心去灭的。也
  就是这里所提出的“世间苦集灭道”的识触。了解苦的原因并不能灭苦,要
  有灭苦的动作。而要不要灭苦,或能不能灭苦则看心。

  万法唯心,也正是《华严经》里的主题。善财的参悟之道,无一不是观察识
  之所生(受)而找到了灭苦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修行之路。

  总之阿含也好,华严也好,般若也好..我们看到最後就是得到世尊所指的
  “万法唯心”的这一条道路。

--
//
~~~~~~~~~~~~~~~~
佛法一,一法佛,一法佛法法一佛。
真如一,一真如,一真如真真一如。
~~~~~~~~~~~~婴愚~~
Sat Oct 4 09:58:17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杂阿含一问兼及万法唯心
#2
ljw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恕删...

>   唯识的主题在“谈因”所以不是万法唯识,须知世尊不止论因也论果,而世
>   尊的结论是灭苦在心。所以是万法【唯心】。

    看到这段又让我想起读经时的一个问题,那就是 识与心 有何区别?

>   弥勒菩萨说:当“识心圆明”时即得无生忍。也就是苦灭了,不再生了。能
>   够无生无灭而不动。换言之也就是涅盘。这一切是因为“识(和)心”圆明了。
>   心能够把识分明清楚,无格格不入,故曰“圆”,清清楚楚故曰“明”。

    可是看到这段,似乎要把"识和心"分明清楚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我还是想知道
    这两者的区别...,对了,不知哪些经典有说明?因用CBETA搜寻 识与心...结果是
    "一拖仔库"...:p
Sat Oct 4 12:09:56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杂阿含一问兼及万法唯心
#3
charlie
※ 引述《JW (ljw)》之铭言:

>     可是看到这段,似乎要把"识和心"分明清楚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我还是想
知道这两者的区别...,对了,不知哪些经典有说明?因用CBETA搜寻 识与心...结果是
"一拖仔库"...:p


*****首先依於楞伽经中,佛为楞伽王开示自证圣智,而使佛及诸菩萨於空中隐而
未现.时楞伽王自思维:[一切诸法性皆如是,为是自心分别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
了,………见佛闻法皆是分别,如向所见不能见佛,不起分别即是能见。时楞伽王
寻即开悟,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别…….].由此而推论未解脱的凡夫,
其心是分别.因为心是分别故,生一切妄法.所以说[万法唯心].此法是妄法;
  ^^^^^^^^     ^^^^^^^^^^
有为法。

而凡夫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其中第六识,意识即有分别
之意思!故我将凡夫的[心]归於[识]的里面!

解脱之圣者其业识种子皆已清净.其所行皆是无为法,故可说已无[识].且其[心]
没有分别故也不再生妄法.(应该可以说有,无分别[心],但无[识]).

因为我们皆是未解脱的众生,故若能时常观照[心是分别],以此去看待所接触的人.
事.物.或许对修行去我执的解脱会有帮助的!

以上只是我的认知,有不如法处,请指教!谢谢!******
2003年10月 4日 20:52:58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杂阿含一问兼及万法唯心
#4
ljw
※ 引述《CJ7669 (charlie)》之铭言:
.....恕删.....
> 而凡夫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其中第六识,意识即有分别
> 之意思!故我将凡夫的[心]归於[识]的里面!

  不过我到觉得 心 是产生 识 的"主体"(抱歉,不知用什麽名词来表示),因为当你察觉
  到念头升起时,这个察觉到的"主体"或许就是心,而心产生的识,因为无明而具有分别性.
  不过这纯粹是我个人的猜测,应该和事实不符...:<
Sat Oct 4 23:06:59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杂阿含一问兼及万法唯心
#5
charlie
※ 引述《JW (ljw)》之铭言:

>   不过我到觉得 心 是产生 识 的"主体"(抱歉,不知用什麽名词来表示),因为当
你察觉
>   到念头升起时,这个察觉到的"主体"或许就是心,而心产生的识,因为无明而具有
分别性.
>   不过这纯粹是我个人的猜测,应该和事实不符...:<

***到目前我尚未了解你所说意思,或许你也可以补充!谢谢!
对我所说凡夫[心是分别],是在表达[心]与[识]的差异,後段言要观照[心是分别],
是我的观照经验,对[我有分别心]的感受较低,故以[心是分别]加以观照!
并不是在定义[心]是什麽!唯恐造成误解,故在此补充.*****
2003年10月 5日 16:00:28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