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WI同学】
>标题: 心出家是解脱的必要条件吗?
>>前几篇文章有师兄说我执著於「一定要出家和断淫才能解脱」。
>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如此才是修行的终极目标,请老师为我解惑?
修行目标是为了断淫?如果只是要断淫那就不用学佛啦。不过我想
你的意思应该不是这样。
那麽断淫的意思是什麽?事实上断淫不是指性行为,而是指“断贪”,
其实更精确的说是“断贪心”。下面我们来看看世尊是如何说的。
>我所说的出家是指心里层面,如有的人在家出家
>而断淫当然也是心断淫(心出家包含心断淫)
>我观察的精华区文章如下,不知盲点为何:
(下文略)
这里所问的是有关五欲的问题。其实“心出家”是求解脱的充分
且必要的条件。佛弟子不论在家者或出家者,“心”一定要清净不染,
所谓不染即是不受环境所染,通常家即是染处,因为一个人在家时,
五欲大都不得清净。
清净的行为叫作【梵行】,而清净的行为不是“断淫”,梵行是
不染著的意思,人类因为染著於五欲中而无法解脱,每天被五欲左右
著过日子,沉沦在追求五欲的满足中无法自拔。
何谓五欲?我们看看佛学学字典里的说明:
<<<<<<<<<<<<<<<<<<<<<<<<<<<<<<<<<<<<<<<<<<<<<<<<<<<<<<<<<<<<<
【五欲】
指染著色、声、香、味、触五境而起的五种情欲。又名五妙欲、
五妙色。(《中华佛学百科》、《丁福保佛学词典》)
>>>>>>>>>>>>>>>>>>>>>>>>>>>>>>>>>>>>>>>>>>>>>>>>>>>>>>>>>>>>>
世尊在《遗教经》里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
放逸入於五欲」
有没有注意到世尊的说法是:要行者“当(控)制五根,勿令放逸”,
世尊是要我们不要“放逸”(享受),并没有要我们不吃不喝。
性行为是触欲,但是享受触欲不一定是性行为,这是要分别清楚,
我们可以找查一下佛经,请找“断淫”一词,会发现世尊没有说过这
个名词,找查一下“断□”一词,我们也会发现全部一千四百多部佛
经,大约300000000 字里面只有出现一次。
那淫(□)字何义?原来世尊是要我们“断贪”,凡是对一件事无
厌足思想叫作贪,也叫淫,我们读国文课里,有说到对一件事一而再
再而三的去追求叫淫,一个人对一件事不断的追求叫作“浸淫”,例
如说一个人对诗画的不断追求叫作“浸淫於书画”。
我们看看词典里对淫一词的解释就知。线上有国语词典可查,同
学们不妨看看。 http://140.111.1.22/clc/dict/
字典的五个解释不管是否和性行为有关,都是“贪著”的意思。
我们看看佛经里也是一样,世尊要我们断三件事,那就是【贪嗔痴】
这三样,有的佛经是译成【淫怒痴】意思相同。
世尊并没有说过“不能有性行为”这件事,事实上世尊在世时,
最初的僧团里出家人是可以有性行为的,但是有些出家众对此事贪求
无厌,搞到最後实在太不像话,世尊只好一一制戒。
事实上世尊要求的是不能贪,我们来看看佛经里唯一有出现这一
句“断□”的地方是说些什麽?那是在《阿含经》里的第26经。
(T01n0026_p0438c02)
当时世尊停驻在一处伽蓝,顺便也为伽蓝里的众人说法,那个伽
蓝并不是佛教徒的道场,而是一个各种教派法门共修的场所,当时同
时有二个大师也在那里说法,但是那两个大师说的法互相矛盾,所谈
的主题之一是:“什麽样的行为有罪(过错)”。
那时众人无法分别哪个是真,就把事情说明同时问世尊:『瞿昙
先生,这两二个沙门梵志说这样,那倒底谁是真?』
瞿昙是世尊的姓,众人不是佛弟子因此称世尊姓。
经云:
<<<<<<<<<<<<<<<<<<<<<<<<<<<<<<<<<<<<<<<<<<<<<<<<<<<<<<<<<<<<
时。伽蓝人。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各从坐起。偏袒著
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瞿昙。有一沙门梵志来诣伽蓝。但自称叹
己所知见。而□毁他所知所见。
瞿昙。复有一沙门梵志来诣伽蓝。亦自称叹己所知见。而□毁他所知
所见。
瞿昙。我等闻已。便生疑惑。此沙门梵志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
世尊告诉众人:『你们是因为没有净智才会烦恼哪些行为是有罪
(过失)、哪些行为是无罪』经上是写『..伽蓝。汝等亦无净智。所作
有罪。所作无罪』
我们加以排版一下:
<<<<<<<<<<<<<<<<<<<<<<<<<<<<<<<<<<<<<<<<<<<<<<<<<<<<<<<<<<<<
『伽蓝。当知诸业有三。因习本有。何云为三。
伽蓝。谓贪是诸业。因习本有。
伽蓝。恚及痴是诸业。因习本有。
伽蓝。贪者为贪所覆。心无厌足。或杀生。或不与取。或行邪
□。或知已妄言。或复饮酒。
伽蓝。恚者为恚所覆。心无厌足。或杀生。或不与取。或行邪
□。或知已妄言。或复饮酒。
伽蓝。痴者为痴所覆。心无厌足。或杀生。或不与取。或行邪
□。或知已妄言。或复饮酒。
>>>>>>>>>>>>>>>>>>>>>>>>>>>>>>>>>>>>>>>>>>>>>>>>>>>>>>>>>>>>>
【习】就是不断重复去作的行为,例如“练习”,意思就不断的
演练。“因习本有”意思就是因为不断的行为而具有。【业】就是行
为活动,例如“事业”。
我们会发现原来“心无厌足”就是导致【贪嗔痴】等行为的主因。
我们来解释第一句:
『伽蓝。贪者为贪所覆。心无厌足。或杀生。或不与取。或行邪
□。或知已妄言。或复饮酒。』
译为“贪的行为就是被贪念所蒙蔽,而心无厌足,导致杀生、导
致不与取,导致邪淫、导致知已妄言、导致不断饮酒』
同学们都知道这就是基本的五戒。我们为何会心无厌足?因为我
们贪求於色声香味触五欲,心无厌足就是不满,欲望像无底洞,最後
只得杀生来满足,作出杀人或杀动物的行为,或者最後只得作出不与
取的行为,像是偷抢诈拐骗欺诳等行为。
因为心无厌足而导致作出邪淫的事,那些非支、非量、非时、非
处、非理的行为,因为心无厌足,最後作出知已妄言,心里明明知道
真相,却还瞪著眼睛说瞎话,因为心无厌足,最後导致不断饮酒。
这基本的贪嗔痴三毒其实都是“心无厌足”所致,心不满足也就
是贪,所以世尊说要断的是断“心不满足”。
色声香味触全是心无厌足的起因,我们要学著控制它们,不可放
逸,这是世尊在一千四百多部经典里再三叮嘱的要事,而世尊并没要
我们不看(色)不听(声)不闻(香)不吃(味)不摸(触)。
有些人对摸不摸耿耿於怀,而有些人对吃不吃耿耿於怀,有人对
听不听耿耿於怀..凡此种种都非正法。只有心於五欲不染,就不会犯
贪。这也就是清净心的基本要件。
世尊说伽蓝众没有“净智”因此才会有疑问,我们也一样,当我
们起心犯贪时,净智就消失了,而出家是为了什麽?也是为了守护清
净心,不能让欲贪的心又发生。心的出家其义如说。
同学於修习多修习之外,应当反省思维世尊所教∶「已能住戒当
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解脱大事宜乎慎哉。
//
~~~~~~~~~~~~~~~~
佛法一,一法佛,一法佛法法一佛。
真如一,一真如,一真如真真一如。
~~~~~~~~~~~~婴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