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心出家是解脱的必要条件吗?
#1
婴愚
【答 WI同学】
>标题: 心出家是解脱的必要条件吗?
>>前几篇文章有师兄说我执著於「一定要出家和断淫才能解脱」。
>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如此才是修行的终极目标,请老师为我解惑?

 修行目标是为了断淫?如果只是要断淫那就不用学佛啦。不过我想
 你的意思应该不是这样。

 那麽断淫的意思是什麽?事实上断淫不是指性行为,而是指“断贪”,
 其实更精确的说是“断贪心”。下面我们来看看世尊是如何说的。

>我所说的出家是指心里层面,如有的人在家出家
>而断淫当然也是心断淫(心出家包含心断淫)
>我观察的精华区文章如下,不知盲点为何:
 (下文略)

    这里所问的是有关五欲的问题。其实“心出家”是求解脱的充分
且必要的条件。佛弟子不论在家者或出家者,“心”一定要清净不染,
所谓不染即是不受环境所染,通常家即是染处,因为一个人在家时,
五欲大都不得清净。

    清净的行为叫作【梵行】,而清净的行为不是“断淫”,梵行是
不染著的意思,人类因为染著於五欲中而无法解脱,每天被五欲左右
著过日子,沉沦在追求五欲的满足中无法自拔。

    何谓五欲?我们看看佛学学字典里的说明:

<<<<<<<<<<<<<<<<<<<<<<<<<<<<<<<<<<<<<<<<<<<<<<<<<<<<<<<<<<<<<
        【五欲】
  指染著色、声、香、味、触五境而起的五种情欲。又名五妙欲、
五妙色。(《中华佛学百科》、《丁福保佛学词典》)
>>>>>>>>>>>>>>>>>>>>>>>>>>>>>>>>>>>>>>>>>>>>>>>>>>>>>>>>>>>>>

    世尊在《遗教经》里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
放逸入於五欲」

    有没有注意到世尊的说法是:要行者“当(控)制五根,勿令放逸”,
世尊是要我们不要“放逸”(享受),并没有要我们不吃不喝。

    性行为是触欲,但是享受触欲不一定是性行为,这是要分别清楚,
我们可以找查一下佛经,请找“断淫”一词,会发现世尊没有说过这
个名词,找查一下“断□”一词,我们也会发现全部一千四百多部佛
经,大约300000000 字里面只有出现一次。

    那淫(□)字何义?原来世尊是要我们“断贪”,凡是对一件事无
厌足思想叫作贪,也叫淫,我们读国文课里,有说到对一件事一而再
再而三的去追求叫淫,一个人对一件事不断的追求叫作“浸淫”,例
如说一个人对诗画的不断追求叫作“浸淫於书画”。

    我们看看词典里对淫一词的解释就知。线上有国语词典可查,同
学们不妨看看。 http://140.111.1.22/clc/dict/

    字典的五个解释不管是否和性行为有关,都是“贪著”的意思。
我们看看佛经里也是一样,世尊要我们断三件事,那就是【贪嗔痴】
这三样,有的佛经是译成【淫怒痴】意思相同。

    世尊并没有说过“不能有性行为”这件事,事实上世尊在世时,
最初的僧团里出家人是可以有性行为的,但是有些出家众对此事贪求
无厌,搞到最後实在太不像话,世尊只好一一制戒。

    事实上世尊要求的是不能贪,我们来看看佛经里唯一有出现这一
句“断□”的地方是说些什麽?那是在《阿含经》里的第26经。
(T01n0026_p0438c02)

    当时世尊停驻在一处伽蓝,顺便也为伽蓝里的众人说法,那个伽
蓝并不是佛教徒的道场,而是一个各种教派法门共修的场所,当时同
时有二个大师也在那里说法,但是那两个大师说的法互相矛盾,所谈
的主题之一是:“什麽样的行为有罪(过错)”。

    那时众人无法分别哪个是真,就把事情说明同时问世尊:『瞿昙
先生,这两二个沙门梵志说这样,那倒底谁是真?』

    瞿昙是世尊的姓,众人不是佛弟子因此称世尊姓。
    经云:
<<<<<<<<<<<<<<<<<<<<<<<<<<<<<<<<<<<<<<<<<<<<<<<<<<<<<<<<<<<<
时。伽蓝人。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各从坐起。偏袒著
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瞿昙。有一沙门梵志来诣伽蓝。但自称叹
己所知见。而□毁他所知所见。

瞿昙。复有一沙门梵志来诣伽蓝。亦自称叹己所知见。而□毁他所知
所见。

瞿昙。我等闻已。便生疑惑。此沙门梵志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

    世尊告诉众人:『你们是因为没有净智才会烦恼哪些行为是有罪
(过失)、哪些行为是无罪』经上是写『..伽蓝。汝等亦无净智。所作
有罪。所作无罪』

    我们加以排版一下:
<<<<<<<<<<<<<<<<<<<<<<<<<<<<<<<<<<<<<<<<<<<<<<<<<<<<<<<<<<<<

        『伽蓝。当知诸业有三。因习本有。何云为三。

            伽蓝。谓贪是诸业。因习本有。

            伽蓝。恚及痴是诸业。因习本有。

            伽蓝。贪者为贪所覆。心无厌足。或杀生。或不与取。或行邪
                        □。或知已妄言。或复饮酒。

            伽蓝。恚者为恚所覆。心无厌足。或杀生。或不与取。或行邪
                        □。或知已妄言。或复饮酒。

            伽蓝。痴者为痴所覆。心无厌足。或杀生。或不与取。或行邪
                        □。或知已妄言。或复饮酒。
>>>>>>>>>>>>>>>>>>>>>>>>>>>>>>>>>>>>>>>>>>>>>>>>>>>>>>>>>>>>>

    【习】就是不断重复去作的行为,例如“练习”,意思就不断的
演练。“因习本有”意思就是因为不断的行为而具有。【业】就是行
为活动,例如“事业”。

    我们会发现原来“心无厌足”就是导致【贪嗔痴】等行为的主因。
我们来解释第一句:

    『伽蓝。贪者为贪所覆。心无厌足。或杀生。或不与取。或行邪
□。或知已妄言。或复饮酒。』

    译为“贪的行为就是被贪念所蒙蔽,而心无厌足,导致杀生、导
致不与取,导致邪淫、导致知已妄言、导致不断饮酒』

    同学们都知道这就是基本的五戒。我们为何会心无厌足?因为我
们贪求於色声香味触五欲,心无厌足就是不满,欲望像无底洞,最後
只得杀生来满足,作出杀人或杀动物的行为,或者最後只得作出不与
取的行为,像是偷抢诈拐骗欺诳等行为。

    因为心无厌足而导致作出邪淫的事,那些非支、非量、非时、非
处、非理的行为,因为心无厌足,最後作出知已妄言,心里明明知道
真相,却还瞪著眼睛说瞎话,因为心无厌足,最後导致不断饮酒。

    这基本的贪嗔痴三毒其实都是“心无厌足”所致,心不满足也就
是贪,所以世尊说要断的是断“心不满足”。

    色声香味触全是心无厌足的起因,我们要学著控制它们,不可放
逸,这是世尊在一千四百多部经典里再三叮嘱的要事,而世尊并没要
我们不看(色)不听(声)不闻(香)不吃(味)不摸(触)。

    有些人对摸不摸耿耿於怀,而有些人对吃不吃耿耿於怀,有人对
听不听耿耿於怀..凡此种种都非正法。只有心於五欲不染,就不会犯
贪。这也就是清净心的基本要件。

    世尊说伽蓝众没有“净智”因此才会有疑问,我们也一样,当我
们起心犯贪时,净智就消失了,而出家是为了什麽?也是为了守护清
净心,不能让欲贪的心又发生。心的出家其义如说。

    同学於修习多修习之外,应当反省思维世尊所教∶「已能住戒当
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解脱大事宜乎慎哉。

//
~~~~~~~~~~~~~~~~
佛法一,一法佛,一法佛法法一佛。
真如一,一真如,一真如真真一如。
~~~~~~~~~~~~婴愚~~
Tue Oct 7 06:21:55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心出家是解脱的必要条件
#2
leochu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我们看看词典里对淫一词的解释就知。线上有国语词典可查,同
> 学们不妨看看。 http://140.111.1.22/clc/dict/

我查了国语词典对【□】的解释如下,
男女间不正当的性关系。集韵□平声□侵韵:□,通作淫。

我又好奇地以【不□】为关键字,搜寻 CBETA电子佛典 2002 HTMLHelp版,
共找到297笔资料,我想请问蔡老师,佛教对【不□】的解释为何,谢谢。
2003年10月 7日 17:13:53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心出家是解脱的必要条件
#3
婴愚
※ 引述《leochu (leochu)》之铭言:
> ※ 引述《abstsai (婴愚)》之铭言:
> >     我们看看词典里对淫一词的解释就知。线上有国语词典可查,同
> > 学们不妨看看。 http://140.111.1.22/clc/dict/
> 我查了国语词典对【□】的解释如下,
> 男女间不正当的性关系。集韵□平声□侵韵:□,通作淫。
> 我又好奇地以【不□】为关键字,搜寻 CBETA电子佛典 2002 HTMLHelp版,
> 共找到297笔资料,我想请问蔡老师,佛教对【不□】的解释为何,谢谢。

  基本的说法即是“不贪於五欲”。现在淫字只被解释成
  “不正常的性行为”但唐代淫字是“太多、贪求”的意
  思。

  不淫就是不贪,戒贪是五戒中的根本戒,而不是戒性行
  为。贪念是无法得道的根本障碍,要知道贪就是三毒所
  在。

  不□,就是於“色香声味触”五欲知所节制,也就是世
  尊说的不贪。

  例如一个修行者,对画作文物索求无度,临死念念不忘,
  书画文物都是美物,但是贪多而心里放不开就无法修行。

  世尊说过人是可以贪求二样事,而且也只限於这两样事,
  其他的贪都是一无是处。哪两样?

  一是求天堂,二是求涅盘。

  《文殊师利问经》【字母品】:
<<<<<<<<<<<<<<<<<<<<<<<<<<<<<<<<<<<<<<<<<<<<<<<<<<<<<<
T14n0468□云何梵行求?出家苦行、欲求天堂、欲求涅盘。
          此谓梵行求。
p0499a15□求者何义。谓乐著义。
p0499a16□云何所起过患声。众生诸有悉名过患。
p0499a17□除天堂及涅盘。馀处求一切有过患。
p0499a18□此谓所起过患声
>>>>>>>>>>>>>>>>>>>>>>>>>>>>>>>>>>>>>>>>>>>>>>>>>>>>>>

  过患,过就是太多。某事太多的坏处叫过患。这是世尊
对文殊师利菩萨所说的,文殊菩萨问(梵文)字母的意义,
世尊就回答他,字母本身清净,但是有可以让修行者借镜
思考的意义。

  修行者藉(梵)字母而学习梵行,世尊说佛法的精要全部
包含在字母和陀罗尼中,行者唯一可以贪的东西就是梵行。
也就是清净行。这就叫“梵行求”。

  第二小段的意思简释为:

  “求”是何义?乐著的意思,很乐意的附著不放。为何
它叫作“所起过患声”。

  这一品是由世尊讨论字母发音和佛法的关系而来,字母
和陀罗尼和佛法的意义是相通的,各个字母有各个声,世
尊说众生因为有染著、贪求的心念,所以念诵字母和陀罗
尼时心要想著佛法的意义。

  在这一小段里,世尊就明白告诉我们,除了天堂和涅盘
之外其馀一切的贪求都是过患。

  综观佛经里无论是阿含部经或菩萨部经,无一不是四圣
谛、八正道、三十七品所生出的,而其根本在戒贪(淫)。

  凡是於五欲贪求皆谓之淫,不淫就是不贪。把文字回归
古代译经用意,佛法才能彰然。若是要用现代语解,那麽
佛经只有说“比丘..如何如何..”那比丘尼和居士众不就
免修了?

  佛经里淫字正解如是(其实古文正解也是相同),奈何现
代人只学上位者搬弄文字的能耐,国土里口水淹过须弥山
众生溺死无数。一叹。

  附:前有论及梵文字母义,有心学佛者此品应千遍再读。

//
~~~~~~~~~~~~~~~~
佛法一,一法佛,一法佛法法一佛。
真如一,一真如,一真如真真一如。
~~~~~~~~~~~~婴愚~~
Tue Oct 7 18:40:18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心出家是解脱的必要条件
#4
leochu
1.谢谢蔡老师的解说,我也查了印顺法师的著作,其中有一段文章,内容大致符合
蔡老师所说的,我的问题是,有没有人知道下面的文章,所引用的资料,在哪一部
经典有记载?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佛法概论
【同样的,如说女人为男人的戒垢——男人为女人的戒垢,而戒垢实是内心的情
欲。所以犯淫戒,也不像理学者那样重视肉体的贞操。有比丘因淫欲心重,将生殖
器割去。佛呵责他:当断的——贪欲不断,不该断的倒断了!然而,人类生而有男
女根,淫欲不是生死根本,佛法的出家众,为什麽要严格禁绝,不像对於衣食资生
的相 [P232] 对节制呢?这可以说:衣食是无情的,虽与社会有关,但比较容易的
自由控制。男女的牵制,系缚力特别强;在男女相互占有的社会结构中,苦痛是无
法避免的,实是障道的因缘。在当时的社会中,适应当时的出家制,所以彻底戒绝
男女的淫欲。】


2.虽然佛教所说的[淫],不能只被解释成性行为,但是会不会造成有心人士用「先
以欲钩牵,後令入佛智」这句话当藉口,来个性命双修,所以性行为是不是要有基
本标准来规□,或者只要遵守当地的法律的标准,即可。
因为我在迎福寺的网站,有看到一篇『持守五戒的戒相』
(http://www.infs.idv.tw/02_books/f_precepts/f2_05.htm)
,把五戒的第三戒解释成不邪淫,又在序里
(http://www.infs.idv.tw/02_books/f_precepts/f2_00.htm)
,说【佛陀并未曾为在家人制订任何驱槟、别住、悔罪、羯磨(宣告)等仪法。在
家人的布萨(斋日)也仅止於效法阿罗汉持守八戒】,请问这段话正确吗?在家人
应该如何持戒?谢谢。
2003年10月 8日 11:56:32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心出家是解脱的必要条件
#5
freeye
岳阳楼记: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霪=雨+淫=雨很多的样子
2003年10月 8日 14:06:25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心出家是解脱的必要条件
#6
邱大刚
※ 引述《leochu (leochu)》之铭言:
> >     我们看看词典里对淫一词的解释就知。线上有国语词典可查,同
> > 学们不妨看看。 http://140.111.1.22/clc/dict/
> 我查了国语词典对【□】的解释如下,
> 男女间不正当的性关系。集韵□平声□侵韵:□,通作淫。

要查「淫」这个字啦,因为□通淫,所以我猜字典编者就简短带过,
应回查淫:

国语辞典
http://140.111.1.22/mandr/clc/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150298&G
raphicWord=yes&QueryString=淫

【动】
浸渍。说文解字:淫,浸淫随理也。汉□刘熙□释名□释言语:淫,浸也。浸
淫旁入之言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善防者水淫之。郑玄□注:谓水淤
泥土留著,助之为原。

沉溺。书经□大禹谟:罔游于逸,罔淫于乐。庄子□在宥:而且说明邪?是
淫於色也;说聪邪?是淫於声也。

迷惑。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通奸。左传□宣公四年:(伯比)从其母畜於,淫於子之女,生子文焉。隋
书□卷七十四□酷吏传□燕荣传:荣每巡省管内,闻官人及百姓妻女有美色,
辄舍其室而淫之。

【形】
大。尔雅□释诂上:淫,大也。诗经□周颂□有客: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毛亨□传:淫,大。

浮滥、过度、不恰当。如:淫辞、淫滥。管子□君臣下:禁淫务,劝农功。
礼记□曲礼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邪恶不正的。如:淫声、淫邪
。书经□洪□:凡厥庶民,无有淫朋。贪色、放荡的。如:淫妇、淫娃。晋
书□卷三十□刑法志:今盗者窃人之财,淫者好人之色。

久而不止的。通霪。左传□庄公十一年: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吊?

【名】
男女间不正常的性关系。如:卖淫、行淫。

【副】
过度的。书经□召诰: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


> 我又好奇地以【不□】为关键字,搜寻 CBETA电子佛典 2002 HTMLHelp版,
> 共找到297笔资料,我想请问蔡老师,佛教对【不□】的解释为何,谢谢。

出家人不淫。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Wed Oct 8 16:55:23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心出家是解脱的必要条件
#7
婴愚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出家人不淫。

  的确。性行为对出家学佛者来说是最容易戒的一条。
  更难的戒是“贪”。而且常常犯戒而不自知,甚或
  振振有词。

  然而世尊不许在家者批评出家众,因为穿著佛法衣
  的人就代表佛法,不管其行为如何,见到了就要尊
  重(《地藏十轮经》),就像法官穿上制服一样,代
  表国家正法,不管他是如何判决,不得异议。

  我们应该记住:世尊允许学佛者的贪只有二个,一
  个是“贪”求清净梵行,越清净越好,一个是“贪”
  求涅盘,越早有越好。

  贪是什麽?就是前文说的“乐著”,乐此不疲、越
  多越好。乐著於事不好,而事情可没有“好事”或
  “不好”之分,因为事情的本身是无自性的。

  宗教狂热分子或自命有使命的大得之士,其贪形贪
  状有净智的人一看就知。一见贪形便当速速离开。

//
~~~~~~~~~~~~~~~~
佛法一,一法佛,一法佛法法一佛。
真如一,一真如,一真如真真一如。
~~~~~~~~~~~~婴愚~~
Wed Oct 8 17:37:38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心出家是解脱的必要条件
#8
overmind43
淫欲是最大的问题了
要灭除淫欲必须要有较高的观察智在加上毅力才行
否则一般人(智较低者)只能做到勉强压制下去(而且不晓得那一天会复发)
而且淫欲不灭是不能解脱的(楞严经写的明白)

把这个解决掉的话
其他都是小问题(相较之下)
Wed Oct 8 23:44:15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