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请教
#1
ljw
    各位好!今天在静坐时,坐著坐著由於越来越放松,睡意竟越来越浓,接著就打起瞌睡..
突然想到把眼睛睁开,一睁开後睡意竟减少大半,然後持续睁开眼睛,睡意竟然消失了...
接著升起一个问题,那就是同样是眼根,只是接触到不同的外境--- 书房和黑暗,竟有如此
不同的结果,原因是什麽?是因为我们习惯睡觉闭眼的习性吗?若是,这习性是存在哪里?
若不是,有其他原因吗?我们是否可能把这个原因找出来,并加以掌控?若可以,那我们就可
轻易的让自己的身心处在最佳状况了!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
#2
邱大刚
※ 引述《JW (ljw)》之铭言:
>     各位好!今天在静坐时,坐著坐著由於越来越放松,睡意竟越来越浓,接著就打起瞌睡..
> 突然想到把眼睛睁开,一睁开後睡意竟减少大半,然後持续睁开眼睛,睡意竟然消失了...
> 接著升起一个问题,那就是同样是眼根,只是接触到不同的外境--- 书房和黑暗,竟有如此
> 不同的结果,原因是什麽?是因为我们习惯睡觉闭眼的习性吗?若是,这习性是存在哪里?
> 若不是,有其他原因吗?我们是否可能把这个原因找出来,并加以掌控?若可以,那我们就可
> 轻易的让自己的身心处在最佳状况了!

    这是好问题。您可以先好好悟一悟吧! 悟出来大家再讨论看看 :)

    佛经□有标准版答案,不过还是自己先悟一下比较有趣,我就先不抄答案了 :)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at Oct 11 16:23:2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
#3
ljw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这是好问题。您可以先好好悟一悟吧! 悟出来大家再讨论看看 :)
>     佛经□有标准版答案,不过还是自己先悟一下比较有趣,我就先不抄答案了 :)
> Have a nice day!

我似乎有点懂了,我之所以会打瞌睡,不是因为黑暗,
而是因为我的心去缘放松的 受,於是产生打瞌睡的 行,
打开眼睛後就没睡意,是因为我的心透过眼根去缘书房
的外境,因而没有了睡意...

我再度去静坐,先把心去感受放松,没多久果然睡意又来
了,然後把心系在眼前的黑暗,就只是看著黑暗,睡意真的
就消失了...

这让我想到 四念处 中专注於呼吸的法门,应该也是相同
的道理...

而习性是造成我不知不觉去缘放松的 受 的原因,但习性
在哪呢?因为睡意并不会随著我将心系於黑暗後就永远消
失,只要我再去缘放松的 受,睡意依然产生,难道是因为拥
有身体的业力造成的吗?

不过这又让我产生其他问题:

1. 心和识如何区别?因为识具有分别性(书房和黑暗),但
心似乎更具有分别性,因心不只能看,还能分别 听 味 触
...等,这心和识究竟...???

2. 人只要具有身体,是不是就无法摆脱六根带来的感受?
因为受伤了依然会痛,只要有受,人都会因为身体而"受"苦
,虽然可以多修习不缘受而不"觉"苦,但毕竟是不容易...
是否要入定後才不受影响呢?

3. 念头为何会自己产生?


感想:虽然心中仍有很多疑惑,但我真是打从心底感激 世尊,
因为我越来越觉得 世尊 的法是可以一点一滴的去体会的..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
#4
邱大刚
※ 引述《JW (ljw)》之铭言:
> >     这是好问题。您可以先好好悟一悟吧! 悟出来大家再讨论看看 :)
> >     佛经□有标准版答案,不过还是自己先悟一下比较有趣,我就先不抄答案了 :)
> 我似乎有点懂了,我之所以会打瞌睡,不是因为黑暗,
> 而是因为我的心去缘放松的 受,於是产生打瞌睡的 行,
> 打开眼睛後就没睡意,是因为我的心透过眼根去缘书房
> 的外境,因而没有了睡意...

    Yup. 而且放松不一定会睡,只是大多人习惯就去睡 :Q

    所以说静坐前,可先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
生活规律,减少不好的习气。

> 而习性是造成我不知不觉去缘放松的 受 的原因,但习性
> 在哪呢?因为睡意并不会随著我将心系於黑暗後就永远消
> 失,只要我再去缘放松的 受,睡意依然产生,难道是因为拥
> 有身体的业力造成的吗?

    的确这也是业力。

    先前提过有经中相关文章,可以找出以下这篇的全文参考:
[知无我後,要观五阴生灭,除我慢、我欲、我使] <杂阿含、五、一○三>
不过该篇又讲更深入了 :p

> 不过这又让我产生其他问题:
> 1. 心和识如何区别?因为识具有分别性(书房和黑暗),但
> 心似乎更具有分别性,因心不只能看,还能分别 听 味 触
> ...等,这心和识究竟...???

    我不太清楚这边的定义。因为识可分:眼识、耳识、
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 2. 人只要具有身体,是不是就无法摆脱六根带来的感受?
> 因为受伤了依然会痛,只要有受,人都会因为身体而"受"苦
> ,虽然可以多修习不缘受而不"觉"苦,但毕竟是不容易...
> 是否要入定後才不受影响呢?

    通常吧,要不然就要打麻药? :Q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十二因缘的锁链□理论上
处处可能断,只是不一定好断。海边有逐臭之夫、如入芝
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都是六根感受没有真正「客观」的
例子。

> 3. 念头为何会自己产生?

    想阴罗。一直冒一直冒 :Q

> 感想:虽然心中仍有很多疑惑,但我真是打从心底感激 世尊,
> 因为我越来越觉得 世尊 的法是可以一点一滴的去体会的..

    加油!!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Tue Oct 14 01:43:37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
#5
ljw
Hi,DavidChiou:
    感谢您的解说!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的确这也是业力。
>     先前提过有经中相关文章,可以找出以下这篇的全文参考:
> [知无我後,要观五阴生灭,除我慢、我欲、我使] <杂阿含、五、一○三>
> 不过该篇又讲更深入了 :p

      这篇我看过,可是当时没啥"感觉",唉,真是没慧根..:<,不过这次的小小发现,
  却提醒我不要只光想多看一些经典,却陷於囫囵吞枣的陷阱里,这应该也是过去读书
  时所带来的习性吧!且这也是虽有大量的电子佛经可读,但在实修上却是进展有限的
  原因之一吧....

> > 1. 心和识如何区别?因为识具有分别性(书房和黑暗),但
> > 心似乎更具有分别性,因心不只能看,还能分别 听 味 触
> > ...等,这心和识究竟...???
>     我不太清楚这边的定义。因为识可分:眼识、耳识、
> 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不好意思,说的不清楚.我想问的是,六识皆具有分别性,但"心"(或许不是心)却可同
时感受这六识带来的感受,也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此"心"和识应该是不同的,
但去观照时,实在很难区别出"心"和识有何不同?不知经中是否有提到如何去观照这两者
的差别?

>     通常吧,要不然就要打麻药? :Q
>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十二因缘的锁链□理论上
> 处处可能断,只是不一定好断。海边有逐臭之夫、如入芝
> 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都是六根感受没有真正「客观」的
> 例子。

      的确!六根真是烦恼之贼!

> > 3. 念头为何会自己产生?
>     想阴罗。一直冒一直冒 :Q

     是谁再想?心 or ...??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
#6
ToiletWasher
※ 引述《JW (ljw)》之铭言:
>     各位好!今天在静坐时,坐著坐著由於越来越放松,睡意竟越来越浓,接著就打
起瞌睡..
> 突然想到把眼睛睁开,一睁开後睡意竟减少大半,然後持续睁开眼睛,睡意竟然消失
了...
> 接著升起一个问题,那就是同样是眼根,只是接触到不同的外境--- 书房和黑暗,竟
有如此
> 不同的结果,原因是什麽?是因为我们习惯睡觉闭眼的习性吗?若是,这习性是存在
哪里?
> 若不是,有其他原因吗?我们是否可能把这个原因找出来,并加以掌控?若可以,那我
们就可
> 轻易的让自己的身心处在最佳状况了!

偶昨晚哄小儿睡 哄到快半夜十二点 还是不肯睡
於是 偶就
把灯关掉 他还是不睡
用棉被罩起(周遭更黑) 也是不睡

原来他肚子饿了
他妈妈□了牛奶 不久便乖乖入睡-----
(五欲中的 食欲 大於 睡眠欲)
四周黑暗与否 似乎与睡意无直接相关

黑暗 即 无明
睡眠是一种无明覆盖
像棉被一样 覆盖令智不生
为何黑暗(无光明)较易入眠?或许睡眠正与无明相应ㄅ~~~

眠中眼、耳、鼻、舌、身根门 暂时休息
所以 打开灯、听听外界的声音、闻一闻味道,吃东西 及 皮肤接触
都能 抵档睡意 非独黑暗而己

醒著时 如能常保正知正念(觉醒)
即使眠中 亦能持续正念不退
此即 身心最佳状况了!



--
每一个动心 每一个步履 一呼一吸 凝神专一 觉生命的苦 无常 无我
愿诸善知识 知法乐法 更从自身做起 净化自己 趣向烦恼止息
常自思惟自已的过患 思过而能改 勿论他人之非 得清凉法喜
常自精勤 日起有功 如光聚於一处 久必能燃 勿耽於逸乐 忘失法乐
勿因年少 轻忽无常之速 当下努力 未学当学 助己助人 同证菩提
2003年10月14日 9:31:32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
#7
ljw
※ 引述《egofree (ToiletWasher)》之铭言:
> 醒著时 如能常保正知正念(觉醒)
> 即使眠中 亦能持续正念不退
> 此即 身心最佳状况了!

  的确!时时保持正知正念,即是身心的最佳状况...不过这真不容易呀!尤其是一些不自觉
的习性...唯有多修习、多修习...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