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v4pr (BBCALL)》之铭言:
bv4pr 师兄善说。
关於後人「见性成佛」的误解,乃出自於魏译菩提流之错译的《楞伽经》。
而假马鸣之名出世的《起性论》更是依此错译本而出,
因此造成了後人对於「如来藏识」(实际上即是阿黎耶识)的误解。
根据吕澄比对《楞伽经》梵文原本的结果,刘宋译《楞伽经》版本较符合本意,
而魏译菩提流之错译的《楞伽经》则显得错误百出。
这里举出三译本互相比较。
宋译:「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
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
唐译:「得解脱想,而实未舍未转如来藏中藏识之名。若无藏识,七
识则灭,何以故?因彼及所缘而得生故」。
魏译:「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
不生不灭。何以故?彼七种识依诸境界念观而生。」
这里看得出来宋译版本与唐译版本原意大抵相通,
而魏译版本说如来藏识不在阿黎耶识中,将阿黎耶如来藏识强折为二,
而成为第九识,此识不生不灭,《起性论》更是依此错译本而出,
强调「如来藏识」乃常、净,意即「真如」
因此後人对於「真如」错依《起性论》而产生误解。
从慧可、僧璨的「楞伽禅」到道信、弘忍的「起信禅」
依魏译本《楞伽》及《起信论》而言,
对於「见性成佛」的认知建立於「第九识如来藏识」
此乃四颠倒:常、我、乐、净
与佛陀所谓: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相去甚远。
--
诸行无常 缘起性空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All phenomena are ephemeral, that is the way of karma;
karma is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self, calmness and extinction is 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