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请问业可代受吗?
#1
我是猪头
有一道教友人说:道家杀生祭天是为了超度它,杀畜生是替它担业,若杀生者的福报不够,
因担不起它的业,杀完不久就会挂。并提到华严经探玄记:「若菩萨由如是方便胜智行杀生
等。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略-了知此人定作无间等业。以方便令离此
恶。唯可断命。使不作恶。又菩萨自念。我行杀业。必堕地狱为彼受苦。彼虽现受少轻苦恼
。来世必受乐果报也。」由此看来此畜生虽受刀杀一时之苦待来世得到超脱。
我的想法:
我觉得业是不可以代受的。如果可以代受,那道家应该透过祈祷的过程为它担业,并让它好
好的活著以至终老才对。(直接向天祈求,它的业我们帮它担。若它的业可代受,那过不了
几天,它自然会病死;但若不可代受,即便是杀了它,它投胎仍然作畜生,此外杀它者还造
杀业。)如此不但帮它担了业,也不致招它慎恨(被杀应该很痛苦),岂不两全其美!我想这
段经文用在这并不洽当,若是一个杀人魔,我们为了救更多的人而杀他(以方便令离此恶。
唯可断命。使不作恶。),就可以此段经文解释。

因为我的想法没有经文依据,不具说服力。想请教各位师兄,佛经里有没有相关文章(业力
可否杀生代受)?
Wed Oct 22 11:32:07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2
ToiletWasher
※ 引述《giengin (法杰)》之铭言:
> > 有一道教友人说:道家杀生祭天是为了超度它,杀畜生是替它担业,若杀生者> 福报不够,
> > 因担不起它的业,杀完不久就会挂。并提到华严经探玄记:「若菩萨由如是方
便
> 胜智行杀生
> > 等。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略-了知此人定作无间等业。> 方便令离此
> > 恶。唯可断命。使不作恶。又菩萨自念。我行杀业。必堕地狱为彼受苦。彼虽> 受少轻苦恼
> > 。来世必受乐果报也。」由此看来此畜生虽受刀杀一时之苦待来世得到超脱。
> > 我的想法:
> > 我觉得业是不可以代受的。如果可以代受,那道家应该透过祈祷的过程为它担
> 业,并让它好
> > 好的活著以至终老才对。
> 古者帝王以五牲祭天,
> (公、侯、伯、子、男、庶民各有不同的牲礼)
> 因其福报大,故采全只的牲畜,
> 祭品於祭天後,以上天作主,上天将帝王(或祭拜者)之福报转移至祭品
> (如牛、羊、猪等),依其堕入畜生道之罪业多寡,帝王即挪多寡之福报,
> 此牲畜即可免其罪业(如同有人「发心」帮其「还债」),脱离畜生道,
> 免受剩馀畜生道轮回之苦,得生人间。
> 其肉尚分全生、半生半熟、全熟
> =>祭拜者全担业力,祭拜者、食用者担业力各半,食用者分担所有业力。
> 且其肉须在三日内食用完毕。
> (出自礼记等古籍)
> (直接向天祈求,它的业我们帮它担。若它的业可代受,那过不了
> > 几天,它自然会病死;但若不可代受,即便是杀了它,它投胎仍然作畜生,此> 杀它者还造
> > 杀业。)
> 上天作主、神明作主,以祭拜者福德力回向此牲畜,
> 命终後不再入畜生道,而能入於人胎,出世为人。
> 此让其脱离畜生道,且不犯杀业,因有道教神明、佛菩萨作主之故。
> >如此不但帮它担了业,也不致招它慎恨(被杀应该很痛苦),岂不两全其美!我> 这
> > 段经文用在这并不洽当,若是一个杀人魔,我们为了救更多的人而杀他(以方便> 离此恶。
> > 唯可断命。使不作恶。),就可以此段经文解释。
> > 因为我的想法没有经文依据,不具说服力。想请教各位师兄,佛经里有没有相> 文章(业力可否杀生代受)?
> 我们念佛诵经持咒,即是业力由佛菩萨承受(愿代众生受无量苦)
> 业力不会凭空消失,但可转移(有菩提心者发愿代受回向)


1:业力是中性的(有善有恶) 是一种「反作用力」
佛陀说:「我们为各自众业的继承者」

2:业力以「自作自受」为主,他人的影响轻微。
例如:有个调皮的孩子玩刀误伤自己 父母爱子悉心为其照料 痛苦因此得以减轻。
痛苦的程度虽可减轻 但疼痛难免。

3:业是可以局部改变。
《中阿含业相应品盐喻经》说道:即使造了重恶业,如能忏悔,且有足够的时间修
身、修戒、修心、修慧,重业即轻受乃至成为不定业。
好比是把盐巴(恶业),投入大河里(净化自己),河水不会觉得咸(重业轻报)。

「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
现法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於意云何。
此一两盐能令恒水咸叵饮耶。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恒水甚多一两
盐少。是故不能令咸叵饮。」

4:业甚至会没有作用。
阿罗汉不受後有 往昔一切善恶 均成「无效业」,不受果报。


佛菩萨的弘愿 应该不是 「代受众生的恶业」
而是「度尽众生」使之永离苦海 抵涅盘彼岸----

--

  任凭天上云卷云纾
          我只给个倒影
             心中不起一丝涟漪
     永远是静水一潭…
2003年10月22日 15:16:39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3
常舍
※ 引述《giengin (法杰)》之铭言:
> 我们念佛诵经持咒,即是业力由佛菩萨承受(愿代众生受无量苦)
> 业力不会凭空消失,但可转移(有菩提心者发愿代受回向)


    所谓「业」是我们的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之力用
    他不会凭空消失,也无法转由他人发愿代受或是佛菩萨承受。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第十八中
    就明白地说明「业」是无法代受的。

    『佛告诸比丘。如来往昔生在异类。自作斯业。必须自受。
     增长熟时。缘变现前。如影随形。必定感报。无馀代受。』

    在有部□奈耶中也有明确的说明,业是无法逃脱的。

    「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

                   诸行无常 缘起性空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All phenomena are ephemeral, that is the way of karma;
    karma is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self, calmness and extinction is joy.
Wed Oct 22 15:57:22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4
常舍
※ 引述《egofree (ToiletWasher)》之铭言:

    egofree 善说。

> 4:业甚至会没有作用。
> 阿罗汉不受後有 往昔一切善恶 均成「无效业」,不受果报。
> 佛菩萨的弘愿 应该不是 「代受众生的恶业」
> 而是「度尽众生」使之永离苦海 抵涅盘彼岸----


    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
    的解释并不是不受业报,而是跳脱生死轮回,
    不再投生六道之中.

    往昔目犍连、莲花色,分别为罗汉、罗汉尼的神通第一
    结果,目犍连死於鹿杖外道的乱棒,莲花色死於提婆达多的铁拳
    这些都是业报所致。

    因此事实上并没有「无效业」的说法,
    即使成就阿罗汉(佛)还是会受到往昔所作业的果报。

    请参考下列经文。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第十八》

    「时诸比丘。复白佛言:『大德世尊。先作何业。
                            成正觉後。尚遭背患风痛。』

      佛言:『诸比丘。如来往昔生在异类。
              自作斯业。今还自受。』


--

                   诸行无常 缘起性空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All phenomena are ephemeral, that is the way of karma;
    karma is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self, calmness and extinction is joy.
Wed Oct 22 17:14:25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5
ToiletWasher
※ 引述《chuit (常舍)》之铭言:
>     egofree 善说。
> > 4:业甚至会没有作用。
> > 阿罗汉不受後有 往昔一切善恶 均成「无效业」,不受果报。
> > 佛菩萨的弘愿 应该不是 「代受众生的恶业」
> > 而是「度尽众生」使之永离苦海 抵涅盘彼岸----
>     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
>     的解释并不是不受业报,而是跳脱生死轮回,
>     不再投生六道之中.
>     往昔目犍连、莲花色,分别为罗汉、罗汉尼的神通第一
>     结果,目犍连死於鹿杖外道的乱棒,莲花色死於提婆达多的铁拳
>     这些都是业报所致。
>     因此事实上并没有「无效业」的说法,

无效业(ahosi-kamma):是指不能结成果报的业。
可不是偶自创滴~~
阿罗汉在般涅盘之前,并不是所有的善恶业都会成熟的,
馀未熟之业,不能圆满称之为无效业。



>     即使成就阿罗汉(佛)还是会受到往昔所作业的果报。
>     请参考下列经文。
>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第十八》
>     「时诸比丘。复白佛言:『大德世尊。先作何业。
>                             成正觉後。尚遭背患风痛。』
>       佛言:『诸比丘。如来往昔生在异类。
>               自作斯业。今还自受。』

--
每一个动心 每一个步履 一呼一吸 凝神专一 觉生命的苦 无常 无我
愿诸善知识 知法乐法 更从自身做起 净化自己 趣向烦恼止息
常自思惟自已的过患 思过而能改 勿论他人之非 得清凉法喜
常自精勤 日起有功 如光聚於一处 久必能燃 勿耽於逸乐 忘失法乐
勿因年少 轻忽无常之速 当下努力 未学当学 助己助人 同证菩提
2003年10月22日 18:16:48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6
BBCALL
※ 引述《giengin (法杰)》之铭言:
> 我们念佛诵经持咒,即是业力由佛菩萨承受(愿代众生受无量苦)
> 业力不会凭空消失,但可转移(有菩提心者发愿代受回向)

『中阿含经』卷27中记载著世尊说:「云何知业。谓有二业思.已思业。」

『阿□达磨俱舍论』中对此的补述是:「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业。
所作谓身语。」

请回过头来看,『杂阿含经』:「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

交叉比对後,可知,「业」,梵语 Karman,就是含有「行」的意味。「行」的意
思是指身、口、意所产生的一切行为,因此,对於有情众生来说,其本身的行为就
是「缘起」後不断运转的来源。但是,从表面上来看,光是用「行」这一字似乎还
是无法完整的表达其中深含之意义,因为「行」这一字是指行为、行动、作用之力
、习惯、性格及经历的意思,而这些意义只不过能显现出实践的意思,更进一步的
说,就观察人类与世间种种的现象,很显然的,「行」这一字是无法满足的。因
此,为了要说明这些种种现象的差别,解释为何在「无我」的情况下,是什麽原因
产生轮回,以及轮回後所得的结果,於是,便藉由『奥义书』业感轮回的概念来予
以修正後来说明及使用。

由於「业」这一用语,除了含有「行」的意义外,它更含有因果关系、力量及储存
或含藏等抽象观念的多层含意,因此,可以说「行」就是「业」的一种,然「业」
却又不等同於「行」。但是,在中国所翻译的一些经典中的「行」这一字,其梵文
为samskara,有因缘和合而造作及一切作用是迁流变化的现象之意,就是说「行」
这一字有促使条件、原因合成的力量之含意,因此,「行」这一字从某方面来看,
其意义又类似於「业」的意思了。

由「业」含有「行」的意味来看,而「行」是自己的身、口及意,那麽,「业」就
是含有「自作」之意,但是,这是指自己的身、口及意而言的,《正法念处经》:
「彼一切苦。自业自受。」,亦是如是。不过,如同上述所说的,「行」这一字是
无法满足「业」的含意。这是因为,「业」又不只含有「自作」之意的。

《杂阿含经》(卷12)(二八八):

「尊者舍利弗问尊者摩诃拘□罗。云何。尊者摩诃拘□罗。有老不

答言。有

尊者舍利弗复问。有死不

答言。有

复问。云何。老死自作耶。为他作耶。为自他作耶。为非自非他无因作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
生缘故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
自他无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
色缘识生

复问。彼识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非他无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
增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罗。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
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

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

尊者摩诃拘□罗答言。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芦立於空地。展转相
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

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
依。而得生长」

很明显的,以正法来说,并不能说,有自作、他作、自他作及非自非他无因作,因
为,这一切皆是由於「缘起」展转相依之故,所以,「业」这一用语,又被「缘
起」所含摄或者是「业」在佛法中,是缘起的另外一种表达,所以,有些人又认为
「业」就是十二因缘。话题有点远了,总之,「业」已并非原来婆罗门哲学的意思
了。

在大略谈了「业」後,可以知道,业力由佛菩萨承受一说,并不太好,也不明经典
出处,不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之说,出於八大人觉经,是菩萨的第八觉,但是,
请注意,只是「愿代」,而不是「可以」。
--
∵☆.。∴★·.∴☆∵
∵.¨千尺鲸喷洪浪飞¨□∴
· 一声雷震清飙起.∵
□□□□ BBCALL □□□□ 
2003年10月22日 18:39:29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7
常舍
※ 引述《egofree (ToiletWasher)》之铭言:
> ※ 引述《chuit (常舍)》之铭言:
> > > 4:业甚至会没有作用。
> > > 阿罗汉不受後有 往昔一切善恶 均成「无效业」,不受果报。
> >     往昔目犍连、莲花色,分别为罗汉、罗汉尼的神通第一
> >     结果,目犍连死於鹿杖外道的乱棒,莲花色死於提婆达多的铁拳
> >     这些都是业报所致。
> >     因此事实上并没有「无效业」的说法,
> 无效业(ahosi-kamma):是指不能结成果报的业。
> 可不是偶自创滴~~
> 阿罗汉在般涅盘之前,并不是所有的善恶业都会成熟的,
> 馀未熟之业,不能圆满称之为无效业。

    egofree 善说。
    很高兴能获得您的纠正,让我对於「业」有更多一层的认识。

    关於业力,以时间为依据,业可以被分为:(注1)
    1. Ditthadhammavedaniya kamma (现世业报)
       所指的是今世所作,今世受报。

    2. Upapajjavedaniya kamma (异世业报)
       所指的是今世所作,异世受报;
           或是异世所作,今世受报。

    3. Aparapariyavedaniya kamma (无限业报)
       业及业报在轮回中随时发生,直到最後的解脱。

    4. Ahosi kamma (无效报业)
       业未能在下一世得报,则自动无效。

    然而阿罗汉并非证得阿罗汉後就不受业报,
    而是进入无馀涅盘(Nirvana)之後,
    往昔所作的业因不受後有而成为无效报业。

    在还没有进入无馀涅盘(Nirvana)之前,
    阿罗汉还是会受到业报。

注1:参考那兰陀长老著.学愚法师译,业力本质 (三)□□业的运作。

> >     即使成就阿罗汉(佛)还是会受到往昔所作业的果报。
> >     请参考下列经文。
> >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第十八》
> >     「时诸比丘。复白佛言:『大德世尊。先作何业。
> >                             成正觉後。尚遭背患风痛。』
> >       佛言:『诸比丘。如来往昔生在异类。
> >               自作斯业。今还自受。』

--

                   诸行无常 缘起性空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All phenomena are ephemeral, that is the way of karma;
    karma is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self, calmness and extinction is joy.
Wed Oct 22 19:02:28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8
BBCALL
※ 引述《egofree (ToiletWasher)》之铭言:
> 无效业(ahosi-kamma):是指不能结成果报的业。
> 可不是偶自创滴~~
> 阿罗汉在般涅盘之前,并不是所有的善恶业都会成熟的,
> 馀未熟之业,不能圆满称之为无效业。

无效业,并无经典的出处,所以,此专有名词,是大德自创的。

「业」,中文的解释是「造作」,因此,就是在说「生命的造作」之因。再来,佛
法在谈论「生命造作」之因问题时,大致上是用十二因缘来说明的,换句话说,当
您看见「业」一字时,应用「缘起」来理解。

阿罗汉在般涅盘之前,五受阴犹在,可知,「业」〈缘起〉的现象依然存在,而成
不成熟之说,是不清楚「业」的浅义是「造作」之意,更是不了解阿罗汉在生死解
脱一事上,是与佛无二般的,请大德多参阅本版的阿罗汉与佛的异同,晚学不多说
了。

当能灭确烦恼,去除我执而自知不再有後时,生命的现象将不再生起,也就是说不
再有任何的造作,哪麽,有没有圆满的问题是更本不存在的。
--
∵☆.。∴★·.∴☆∵
∵.¨千尺鲸喷洪浪飞¨□∴
· 一声雷震清飙起.∵
□□□□ BBCALL □□□□ 
2003年10月22日 19:06:11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9
BBCALL
※ 引述《chuit (常舍)》之铭言:
>     然而阿罗汉并非证得阿罗汉後就不受业报,
>     而是进入无馀涅盘(Nirvana)之後,
>     往昔所作的业因不受後有而成为无效报业。
>     在还没有进入无馀涅盘(Nirvana)之前,
>     阿罗汉还是会受到业报。
> 注1:参考那兰陀长老著.学愚法师译,业力本质 (三)□□业的运作。

阿罗汉在未灭度之时,由於五受阴尚在作用,因此,以世俗的眼光来说,五受阴尚
有「造作」,所以,以表象来说,阿罗汉还是会受到业报。不过,当阿罗汉灭度并
停止五受阴的造作而不受後有之後,生命的现象就会终止,这时,五受阴的现象当
然也就终止,如此一来,则无造作〈业〉的问题了。



--
∵☆.。∴★·.∴☆∵
∵.¨千尺鲸喷洪浪飞¨□∴
· 一声雷震清飙起.∵
□□□□ BBCALL □□□□ 
2003年10月22日 19:36:05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10
邱大刚
    我来插花一下 :)

    egofree 的说法就入涅盘後来说,是有其经典根据的,
虽然名相不同,可参考《杂阿含经》卷十二前半部,有一经
有提到,就是我在 BudaFeeling 「十二因缘与因果的关系」
所讲的同一经文。可以供作参考。

    基本上,由於佛或阿罗汉灭後是「有」或是「无」是无记
的问题,可参考 BudaDigest 版这篇:
[六入处尽,不谈有馀无馀,而是得涅盘] <杂阿含、九、二五0>
因此比较难一语道尽。

    另外,BudaDigest 此篇也很相关:
[完全灭业与六善住处] <中阿含、三、二、二>

    提供给有心研习的朋友参考。

Have a nice day!

--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欢迎光临:
Wed Oct 22 21:07:46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11
ToiletWasher
※ 引述《WEINUO.bbs@ptt.cc (秋寒)》之铭言:
> : 无效业的意思,好像在拨无因果
> : 难道…这就是…
> : 传说中的野狐禅 !
>   不受後有~~记得有人说因果是一线相连
>   不受後有的阿罗汉能斩断那条线..使之不相续
>   平常人~~是前果成今因,今因成後果,後果再成因
>   阿罗汉是前果成今因,今因不成後果~
>   有点像圆谎..说一个谎要更多的谎去圆
>   如何停止说谎...就是老实面对现实
>   不能说不受因果..要说不昧因果
>   因果形成清清楚楚..
>   知道如何去断因果..自然不受後有
>   大菩□在因地修行..心量大不怕受因果所累..临终时..心无挂碍.也是断因果
>   阿罗汉在世上...怕烦脑,所以断因缘..一般人都称自了汉


如果成就解脱 一定要清偿完无始过往所有善恶业
那麽解脱 是永远不可能办到的 也永远没有希望!

所以:解脱的根本在斩断轮回的根本(三毒) 而不是把业清光!

阿罗汉入灭後 已经没有「义务」再来三道受报(不受後有)
往昔所造未熟之业 已经不能发生作用 故称「无效业」
无效业专对 佛、阿罗汉等圣者所言 一般凡夫不适用

(1)无效业与野狐禅 完全无关 (请看完所有讨论的文字 不要补风捉影!)
(2)佛的十号中 有一号是阿罗汉 佛陀可不是自了汉ㄛ~~~~

PS.凡夫众生 是没有资格批评圣者的。

--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栏

    ~~杨万里诗~~
2003年10月27日 19:42:31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12
BBCALL
※ 引述《WEINUO.bbs@ptt.cc (秋寒)》之铭言:
>   不受後有~~记得有人说因果是一线相连
>   不受後有的阿罗汉能斩断那条线..使之不相续
>   平常人~~是前果成今因,今因成後果,後果再成因
>   阿罗汉是前果成今因,今因不成後果~
>   有点像圆谎..说一个谎要更多的谎去圆
>   如何停止说谎...就是老实面对现实
>   不能说不受因果..要说不昧因果
>   因果形成清清楚楚..
>   知道如何去断因果..自然不受後有
>   大菩□在因地修行..心量大不怕受因果所累..临终时..心无挂碍.也是断因果
>   阿罗汉在世上...怕烦脑,所以断因缘..一般人都称自了汉

正法是不说因果,正法只说因缘,对生命种种的现象,必须确实了解苦、集圣谛。

「前果成今因,今因成後果,後果再成因」看似没错,但请读中论第三卷,二十,
观因果品(龙树著),会对因果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里面针对许多喜欢说因果的
人指出了十种因果的错误。

「罗汉在世上...怕烦脑,所以断因缘..一般人都称自了汉」这是在谤佛,请小心
了。



--
∵☆.。∴★·.∴☆∵
∵.¨千尺鲸喷洪浪飞¨□∴
· 一声雷震清飙起.∵
□□□□ BBCALL □□□□ 
2003年10月27日 20:20:07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13
ToiletWasher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 如果成就解脱 一定要清偿完无始过往所有善恶业
> > 那麽解脱 是永远不可能办到的 也永远没有希望!
> > 所以:解脱的根本在斩断轮回的根本(三毒) 而不是把业清光!
> > 阿罗汉入灭後 已经没有「义务」再来三道受报(不受後有)
> > 往昔所造未熟之业 已经不能发生作用 故称「无效业」
> > 无效业专对 佛、阿罗汉等圣者所言 一般凡夫不适用
> > (1)无效业与野狐禅 完全无关 (请看完所有讨论的文字 不要补风捉影!)
> > (2)佛的十号中 有一号是阿罗汉 佛陀可不是自了汉ㄛ~~~~
> > PS.凡夫众生 是没有资格批评圣者的。

> 如果你的看法,能有经文的物证
这不素「偶」的看法
阿罗汉 自作证:我生已尽 梵行己立 不受後有
(阿含经内相关经文 多不胜数)
我生已尽 即烦恼生命已经结束 何来受「业报」?

> 或是有阿罗汉圣者的人证
> 那我就相信你的说词
世界上没有一位阿罗汉 会向凡夫宣布: 「我已证阿罗汉!」
因为 见法 是自作证的 有没有 自己最清楚
不必等别人来证实 更不可能说:「我」得阿罗汉!

> 成就阿罗汉在先,成佛在後

佛证得与阿罗汉相同的解脱境界 故称阿罗汉
没有那个先 那个後的

> 如果阿罗汉入灭後,不受业报
> 那为何佛陀还须遭受宿世业报

因为还没有入灭
色身尚在 馀报仍有作用

> 中间的修行过程,那□去了?

世尊是在成佛的当下 才成就阿罗汉的
之前 一直修习菩萨道 末有解脱

> 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 不也是累劫的福报修来的
> 照你说的
> 入灭就没有业报、福报
> 那不就是「野孤禅」拨无因果?

野狐是凡夫 不是圣者
业报、福报 与欲贪 相关
圣者没有欲贪 何来业与福?

> 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在於
> 佛陀能自演说三十七道品法,不从他闻
> 而阿罗汉只能由声闻了知三十七道品法
> 佛陀具足漏尽智、般若智、无上智
> 而阿罗汉只成就漏尽智
> 所以佛陀可称为大阿罗汉
> 而阿罗汉不能称为佛

以上请参考 佛学入门书
可知一二 ^^


--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诗~~
2003年10月28日 11:06:48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14
常舍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佛可入真实无馀涅盘
> 阿罗汉只能入化城无馀涅盘
> 两者会相同吗?
> 你会不会把次序搞混了?

这次的讨论真是精采,
小弟有一小小问题发问:

阿罗汉入化城涅盘而非真实涅盘,
除了《法华经》【化城喻品】提到此说之外,
是否还有其他经典有类似说法?

我想这麽重要的一个观念,
应该再其他的经典上亦有记载,
如果没有,此种说法会不会是後人(讥小乘者)所添?

> 那是不是在成佛入涅盘前,都须受报?

是的。
入无馀涅盘之前皆受业报。

> 地藏菩萨是十地菩萨,宿世已无量劫在声闻、缘觉地
> 声闻→缘觉→菩萨

声闻(三毒已断,梵行已立,不受後有)→缘觉(沉默的佛陀)
→菩萨(我又回来了... ...)

这是一个很好玩的顺序。

> 哪一个圣者跟你说入灭就没有业报的?
> 还是那一本佛经写的?

关於入灭前後的业报说法
之前已经有明文讨论过了。

请参阅同标题前文,这种问题不需要再回锅一次吧?

--

                   诸行无常 缘起性空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All phenomena are ephemeral, that is the way of karma;
    karma is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self, calmness and extinction is joy.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禅与静坐板 - 禅修的心态与调适讨论                             BudaSitting
◆ 修改: 03/10/28 13:45:52 <61.229.146.65> 
◆ 修改: 03/10/28 16:13:40 <61.229.146.65> 
Tue Oct 28 13:36:10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15
常舍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真可莲师兄
我的问题很清楚明白:

1. 请您依经回答 「大阿罗汉何来回心一说」?
2. 佛自称大阿罗汉,所以佛也可能「回心」罗?
3. 又佛曾多次公开赞扬大迦叶与佛有同等神通、证量与智慧,
   请问真可莲师兄,大迦叶是罗汉?是大阿罗汉?还是佛?
4. 阿罗汉入化城涅盘而非真实涅盘,除了《法华经》
   【化城喻品】提到此说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经典有类似说法?

5. 如果没有,此种说法会不会是後人(讥小乘者)所添?
6. 声闻(三毒已断,梵行已立,不受後有)→缘觉(沉默的佛陀)
   →菩萨(我又回来了... ...)

   所以地藏菩萨 (十地菩萨)的成就在沉默的佛陀之上罗?

--

                   诸行无常 缘起性空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All phenomena are ephemeral, that is the way of karma;
    karma is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self, calmness and extinction is joy.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大专学佛联谊板, 天天过得青春有朝气                                 Eureka
◆ 修改: 03/10/28 15:58:52 <61.229.146.65> 
◆ 修改: 03/10/28 15:59:28 <61.229.146.65> 
◆ 修改: 03/10/28 16:06:40 <61.229.146.65> 
◆ 修改: 03/10/28 16:09:38 <61.229.146.65> 
◆ 修改: 03/10/28 16:13:18 <61.229.146.65> 
Tue Oct 28 15:57:40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16
常舍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 引述《chuit (常舍)》之铭言:
> >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 真可莲师兄
> > 我的问题很清楚明白:
> > 1. 请您依经回答 「大阿罗汉何来回心一说」?
> 出自楞严经

哪一段?

> > 2. 佛自称大阿罗汉,所以佛也可能「回心」罗?
> 我可没这麽说

所以是楞严经说的罗?

> > 3. 又佛曾多次公开赞扬大迦叶与佛有同等神通、证量与智慧,
> >    请问真可莲师兄,大迦叶是罗汉?是大阿罗汉?还是佛?
> 大迦叶尊者,是声闻弟子中,头陀第一
> 阿含经说他是阿罗汉

大迦叶智慧、神通、证量 与佛齐
却不是佛?为什麽?~

哪一部经典可以解释一下。
阿含经有说阿罗汉劣於菩萨、佛吗?

> > 4. 阿罗汉入化城涅盘而非真实涅盘,除了《法华经》
> >    【化城喻品】提到此说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经典有类似说法?
> 没看过

您没看过【化城喻品】?
那怎麽会说出阿罗汉入化城涅盘而非真实涅盘。

> > 6. 声闻(三毒已断,梵行已立,不受後有)→缘觉(沉默的佛陀)
> >    →菩萨(我又回来了... ...)
> >    所以地藏菩萨 (十地菩萨)的成就在沉默的佛陀之上罗?
> 我也没这麽说
> 应该是 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陀
> 可以参考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辟支佛 = 缘觉 = 独觉 = Pratyekabuddha = 沉默的佛陀
                                       (是不依佛之声教而毒觉,不能兼济他)
需要更白话点吗?

--

                   诸行无常 缘起性空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All phenomena are ephemeral, that is the way of karma;
    karma is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self, calmness and extinction is joy.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健康饮食 - 养生要诀, 素餐好康倒相报.                             BudaFood
◆ 修改: 03/10/28 17:17:23 <61.229.146.65> 
Tue Oct 28 17:16:12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17
常舍
※ 引述《WEINUO.bbs@ptt.cc (秋寒)》之铭言:
> 真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 有些人引用的是
> 小乘中的阿罗汉
> 有些人引用的是
> 大乘中的阿罗汉~
> 你们如果要讨论最好是先定一下□围
> 不然会让看的人很乱~
> 而且大乘中有不少名词和小乘中一样..但意思差颇多

这里讨论的阿罗汉是同一意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并没有大小乘之分

请仁者多阅经典
再加入讨论
谢谢



--

                   诸行无常 缘起性空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All phenomena are ephemeral, that is the way of karma;
    karma is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self, calmness and extinction is joy.
Tue Oct 28 22:01:4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18
常舍
※ 引述《WEINUO.bbs@ptt.cc (秋寒)》之铭言:
> 就算有阿罗汉在你面前~~
> 你也看不出来~~
> 就算有阿罗汉在你面前说"我得阿罗汉"
> 你也不一定相信~~
> 世界上没有阿罗汉会在凡夫面前宣布..
> 这是因为你一定是凡夫才会这样肯定"没有阿罗汉会向凡夫宣布"
> 後面的讨论....我看不懂@@"
> 都是一些名词解释..

仁者

建议您多闻经律,勤奋精进
不知道的名词可以查阅佛学字典。

--

                   诸行无常 缘起性空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All phenomena are ephemeral, that is the way of karma;
    karma is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self, calmness and extinction is joy.
Tue Oct 28 22:14:4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19
常舍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延伸的问题,我不再回应
> 如果您还是无法提出 经文的证明
> 而不是 论文的证明
> 那我就明白您的意思了~ :P
> 我都是依经不依论的

 以下经文说明一切众生因业轮回。
 而阿罗汉不再後有,即业尽跳脱轮回。

《诸法集要经》卷第六

「业熟非初後,及此生他世;谓於此造作,或於馀处受;
  由善恶业故,随轮回流转。」

「业线极坚长,遍缚於三有;众生由自业,如辐依车辋;
  或生於天中,或沈於险难;轮回不暂停,随业而受报。」





--

                   诸行无常 缘起性空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All phenomena are ephemeral, that is the way of karma;
    karma is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self, calmness and extinction is joy.
Wed Oct 29 13:19:56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20
常舍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四阿含□,佛陀对於涅盘以後的问题
> 都是说无记
> 实际情形如何,等你成为阿罗汉不就知道了
> 我只知道 无效业论,是拨无因果
> 是邪见,非八正道
> 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无记,对修行没有帮助

是啊~
既然是无记
你还不是讨论的这麽起劲。

至於您提的无效业论,是拨无因果
请问有经典可解吗?

此外,我还是不了解您为什麽会提到回心大阿罗汉是否受业之说
可以解释的清楚一点吗?
Wed Oct 29 14:11:28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21
常舍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请自行参阅楞严经
> 其实也只提到一点点…
> 回心大阿罗汉,入菩萨乘,成为菩萨
> 但是我没有在其他经典看过类似的说法…
那这跟受不受业报有何关系?
--

                   诸行无常 缘起性空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All phenomena are ephemeral, that is the way of karma;
    karma is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self, calmness and extinction is joy.
Wed Oct 29 14:42:33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22
常舍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我们这样聊天式的讨论
> 大概会被删掉…
> 不过我告诉你
> 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陀
> 每一个都是要受宿世业报的…
  ^^^^^^^^^^^^^^^^^^^^^^^^ 这也是小弟一直再强调的地方
                           请见前文讨论

> 佛陀从来没说过:无效业论…

您可以参考下文:

※ 引述《bv4pr (BBCALL)》之铭言:
阿罗汉在未灭度之时,由於五受阴尚在作用,因此,以世俗的眼光来说,五受阴尚
有「造作」,所以,以表象来说,阿罗汉还是会受到业报。不过,当阿罗汉灭度并
停止五受阴的造作而不受後有之後,生命的现象就会终止,这时,五受阴的现象当
然也就终止,如此一来,则无造作〈业〉的问题了。



--

                   诸行无常 缘起性空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All phenomena are ephemeral, that is the way of karma;
    karma is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self, calmness and extinction is joy.
Wed Oct 29 15:10:35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23
...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 引述《chuit (常舍)》之铭言:
> >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 > 请自行参阅楞严经
> > > 其实也只提到一点点…
> > > 回心大阿罗汉,入菩萨乘,成为菩萨
> > > 但是我没有在其他经典看过类似的说法…
> > 那这跟受不受业报有何关系?
> 我们这样聊天式的讨论
> 大概会被删掉…
> 不过我告诉你
> 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陀
> 每一个都是要受宿世业报的…
> 佛陀从来没说过:无效业论…
  ^^^^^^^^^^^^^^^^^^^^^^^^^^

既然如此,
仁者的“我只知道 无效业论,是拨无因果 是邪见,非八正道”何来?
既然如此的话,“这些问题都是无记”也是您自行下的定论罗?

仁者为何会对自己的立场产生质疑了呢?
前面几篇讨论也有很多反覆其词的说法出现,
仁者是否要再仔细推敲一下到底问题出在何处啊?
不要後一篇的回文竟然跟自己的前一篇回文到处矛盾......
Wed Oct 29 15:12:16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24
ToiletWasher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 那这跟受不受业报有何关系?
> 我们这样聊天式的讨论
> 大概会被删掉…
> 不过我告诉你
> 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陀
> 每一个都是要受宿世业报的…
> 佛陀从来没说过:无效业论…

偶来插个嘴^^

耳朵听到了音乐声
心理有了反应:「这是音乐!」
接著说:「这是阿妹的歌嘛!」
然後:「节奏十足 旋律优美 这个偶喜欢」
接著:「好想买一张来听听」
再来:「可是口袋里没钱 怎麽办?」
於是:「哦~~可以向朋友借来copy」
灵机一动 心想:「我不只可以自己听 也可以拿来卖钱」
最後 这位仁兄在夜市被抓贩卖盗版光碟 移送法办---

业报如何如何
那是刚始的事(受) 好比「听到音乐」

然後(想)起了作用 知道「这是阿妹的歌」
接下发生的事 就和音乐、阿妹没什麽关系了(完全是心识作用)~~

接著
重点是:「我的」见解才对 「你的」是错的
然後就--------------
(行)上场罗!
业是什麽 早已无关紧要了…

截断业的因 
可以从制止(想)著手(心之净化)
如果做不到 从(行)也可以(就是守戒)

业倒底会不会失去作用呢?
以後自己会知道
重点是如何「净化自己」
这才是最紧要的事

如果一直抓著自己不放
难保业不会自动找上门来(因为它发现标的物了)
业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那个「会造业的心」

愿以此拙见
同板上善知识共勉之~~~^^






--

  任凭天上云卷云纾
          我只给个倒影
             心中不起一丝涟漪
     永远是静水一潭…
2003年10月29日 15:44:35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25
李彦
> > > 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在於
> > > 佛陀能自演说三十七道品法,不从他闻
> > > 而阿罗汉只能由声闻了知三十七道品法
> > > 佛陀具足漏尽智、般若智、无上智
> > > 而阿罗汉只成就漏尽智
> > > 所以佛陀可称为大阿罗汉
> > > 而阿罗汉不能称为佛
> > 以上请参考 佛学入门书
> > 可知一二 ^^
> 那就麻烦你将那段贴上来吧
> 愿闻其详

参考之:

No. 99 杂阿含经 (卷26) T02, p0186b

(六八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於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解脱。
是名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识亦如是说。若复比丘
於色生厌.离欲.不起.解脱者。是名阿罗汉慧解脱。受.想
.行.识亦如是说。诸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种种别异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者。先未闻法。能自
觉知。现法身知。得三菩提。於未来世能说正法。觉诸声闻。所谓四念处.
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名如来.应.等正觉。
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说道。为众将导。然後声闻成就随法随道。
乐奉大师教诫.教授。善於正法。是名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种种别异
                              ^^^^^^^^^^^^^^^^^^^^^^^^^^^^^^^^^^^^^^


另外还有如来十力之不同:


复次。五学力.如来十力。何等为学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何等为如来十力。谓如来处非处如实知。是名如来初力。若成就此力者。
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转於梵轮。於大众中能师子吼而吼
  :
  :  (接下来世尊说明如来十力,文长恕删请自行参阅)
  :

复次。如来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第十如来力。若此力成就。
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於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如此十力。唯如来成就。是名如来与声闻种种差别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Wed Oct 29 22:32:45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26
李彦
> 佛陀食用马麦三月,那不就是业报?

插花一下,世尊虽然吃马麦,但是马麦进入世尊的口中,这滋味□起来却有如甘露,

胜过天食。

 No. 310 大宝积经 (卷108) T11, p0606b
以何缘故。如来及僧。在於婆罗门□兰若聚落。三月之中食马麦耶。
:
: (接下来世尊说明食马麦因缘)
:
善男子。无有世中上妙美味而如来不得。善男子。如来虽食草木土块瓦砾。
三千大千世界中。无如是味似如来所食。草木土块瓦砾味者。何以故。善男子。
如来大人得味中上味相。若如来以最□食著口中已。其所得味胜天妙食。善男子。
以是故知如来所食最是胜妙。

上味相是三十二相之一,不管吃什麽食物都是好吃得不得了。
Wed Oct 29 23:05:36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27
李彦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 引述《chuit (常舍)》之铭言:
> >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 > 我只知道 无效业论,是拨无因果
> > > 是邪见,非八正道
> > 是啊~
> > 既然是无记
> > 你还不是讨论的这麽起劲。
> 对呀,既然是无记
> 那就不须要这样了
> > 至於您提的无效业论,是拨无因果
> > 请问有经典可解吗?
> 因果是一个简单的正见
> 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无效业论说,入灭就是宿世业无效
> 这不就是「拨无因果」?
> 佛陀都说无记了,谁比佛还厉害?
>
拨无因果 的定义在中阿含经 (卷49)为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解释为:邪见,拨无因果之道理者。以为世无可招结果之原因,
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故恶不足恐,善亦不足好,如此谬见,乃邪之最邪者,
故付以邪之名。

所以拨无因果是指所得的善恶业都是莫明其妙来的,世事不是因果所感招,

所以作恶也不用怕得苦报,做善也未必得善报。

而"不受後有"是世尊明白了因缘的运作法则後才说舍去阿赖耶识才能入灭,

也才能不让业力再产生作用而六道轮回生死。

这是不让业力发作,过去的业对入灭的人来说等於是产生不了作用(无效)的。

这就是一开始讨论的无效业论。

 杂阿含经 (卷14) T02, p0100a(三五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增法.减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增法。所谓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增法。云何灭法。谓此无故彼
无。此灭故彼灭。所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是名减法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如增法.减法。如是生法.变易法.集法.
灭法如上说如当说三经。有应当知三经如上说


所以不能说我过去作了恶业,因为我依世尊所说入灭了止息了苦,因而没有受到

恶报就说这是拨无因果,入灭仍是符合因缘法则的。
Thu Oct 30 03:18:51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28
常舍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 引述《Chauo (李彦)》之铭言:
> 虽然入灭後的问题是无记
> 但是您的看法我认为应该是对的
  ^^^^^^^^^^^^^^^^^^^^^^^^^^^^
  您终於知道我们再说什麽了... ...(难道前面解释得不清不楚吗?)

> 但是阿罗汉入灭後,要如何再修行成佛呢?

  佛灭後五百年以前,原则上阿罗汉与佛陀并没有多大的差异,
  只是名称上的不同。
 最早贬低阿罗汉乃是佛陀灭後五百年以後,大天提出五事项,
  极力贬低阿罗汉,顺便把佛陀给大大的往上提升(神化、圣化)

  入灭即是佛陀教义的究竟。

> 阿罗汉入灭後,要如何成为菩萨呢?
 根据大乘经典的说法,必须回小向大(回心),入菩萨道。

> 既然佛陀也须受宿世业报
> 那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受不受业报呢?
 受

> 大乘经典和原始佛教,两者有很多矛盾……

  所以您是要继续矛盾?或是再其中取舍就端看您的趣向和智慧了。

--

                   诸行无常 缘起性空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All phenomena are ephemeral, that is the way of karma;
    karma is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self, calmness and extinction is joy.
Thu Oct 30 11:45:11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29
邱大刚
> > 所以作恶也不用怕得苦报,做善也未必得善报。
> > 而"不受後有"是世尊明白了因缘的运作法则後才说舍去阿赖耶识才能入灭,
>                                               ^^^^^^^^^^^^
> 其实我在阿含经□,没看过这样的说法……

    不论所谓大小乘经典,都要舍去阿赖耶才能涅盘,以前 BudaHelp
版上就讨论过了。误将阿赖耶错认为真心的只有末代论师喔...

> 阿赖耶识只出现在大乘经典□……

    不论所谓大小乘经典,都有提到阿赖耶及舍阿赖耶才能涅盘 :)

> 阿罗汉入灭後,要如何成为菩萨呢?

    这个问题本身无记,因为阿罗汉已非「个体」,尤其入灭後,不能
以「我见」来看。

    阿罗汉本身就可以是大菩萨,就算是今天,还有包含宾头卢尊者等
十六大阿罗汉众尚未入灭在世上行菩萨道。

    大菩萨和阿罗汉是不相斥的,正如同佛陀也是阿罗汉,绝非互斥 :)

> 既然佛陀也须受宿世业报
> 那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受不受业报呢?

    当然有因果,「菩萨畏因」也是说明。

    但是不见得每个业都会在涅盘前成熟。因果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果
必由因」,而不是「因必有果」,虽然说对於未解脱者因缘际会时果报
还自受。

> 大乘经典和原始佛教,两者有很多矛盾……

    绝大多数是末代论师各封自宗为最高而相诤下搞错了,而不是佛教
教义的问题。

Have a nice day!

--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欢迎光临:
Thu Oct 30 13:16:08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30
BBCALL
※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但是阿罗汉入灭後,要如何再修行成佛呢?

阿罗汉既然入灭,与佛一致,便没有修成不成佛的问题,成佛,是在人间才有的说
法。佛一字,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Buddha,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图、浮头、勃陀、勃
[马*太]、部陀、母陀、没驮。译言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之二义,觉察烦
恼,使不为害,如世人之觉知为贼者,故云觉察,是名一切智。觉知诸法之事理,
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谓之觉悟,是名一切种智。自觉复能觉他,自他之觉行
穷满,名为佛」

可以知道,「佛」本来是对觉悟真理之敬称,而不是一个神格化的至尊神。但是,
佛子在有感世尊所传之法及其德行的伟大,因此,还是要有一个方法与其区分的必
要,於是,佛成了世尊的专有代名词。

> 阿罗汉入灭後,要如何成为菩萨呢?

菩萨是在大乘佛法出现後才有的尊称,一般认为是世尊的本生思想所衍申,基本
上,只要是任何有情,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皆可称之为菩萨,同
理,对得道的圣者〈如阿罗汉〉且尚未入灭之前而言,亦是如此。

再度强调一次,阿罗汉既然入灭,与佛一致,便没有修成不成佛的问题,也没有成
不成菩萨的问题。

基本上,大德是循著传统的观点,以高低分别的叠床架构,来理解圣者的高低之
分,这不能说大德是错误的,但是,如果大德真对佛教思想的源由,有兴趣了解及
□清,请一步一步的由四圣谛开始,以便了解佛法在未变质前的原味,那麽,便会
知道当今和原始佛教,两者矛盾之源由,以及明了正法的深层含意。

> 既然佛陀也须受宿世业报
> 那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受不受业报呢?
> 大乘经典和原始佛教,两者有很多矛盾……

--
∵☆.。∴★·.∴☆∵
∵.¨千尺鲸喷洪浪飞¨□∴
· 一声雷震清飙起.∵
□□□□ BBCALL □□□□ 
2003年10月30日 13:21:39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31
秋寒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 (ptt.cc )
我想提一部经典...
藏要(十七)..欧阳镜无先生主编
大乘密严经...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趣入阿赖耶品第六..
上面不说"舍"阿赖耶..是说"转依"
阿赖耶即密严品第八..
撷取一段..
世尊说此识 为除诸习气 了达於清净 赖耶不可得
赖耶若可得 清净非是常 如来清净藏 亦名无垢智
常住无终始 离四句言说 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 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 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 展转无差别 譬如巧金师 以净好真金
造作指严具 欲以庄严指 其相异众物 说名为指环
......略
譬如星月等 依须弥运行 诸识亦复然 恒依赖耶转
赖耶即密严 妙□本清净 无心亦无觉 光洁如真金
不可得分别 性与分别离 体实是圆成 瑜伽者当见
意识缘於境 但缚於愚夫 圣见悉清净 犹如阳□等

打的好累...有错字..请提出..
不喜欢引经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能有错字@@"
提供你们参考...若看不了解..就大家讨论^^



※ 引述《DavidChiou.bbs@cbs.ntu.edu.tw (邱大刚)》之铭言:
: >                                               ^^^^^^^^^^^^
: > 其实我在阿含经□,没看过这样的说法……
:     不论所谓大小乘经典,都要舍去阿赖耶才能涅盘,以前 BudaHelp
: 版上就讨论过了。误将阿赖耶错认为真心的只有末代论师。
: > 阿赖耶识只出现在大乘经典□……
:     不论所谓大小乘经典,都有提到阿赖耶及舍阿赖耶才能涅盘。
: > 阿罗汉入灭後,要如何成为菩萨呢?
:     这个问题本身无记,因为阿罗汉已非「个体」,尤其入灭後,不能
: 以「我见」来看。
:     阿罗汉本身就可以是大菩萨,就算是今天,还有包含宾头卢尊者等
: 十六大阿罗汉众尚未入灭在世上行菩萨道。
:     大菩萨和阿罗汉是不相斥的,正如同佛陀也是阿罗汉,绝非互斥。
: > 既然佛陀也须受宿世业报
: > 那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受不受业报呢?
:     当然有因果,「菩萨畏因」也是说明。
:     但是不见得每个业都会成熟。因果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果必由因」,
: 而不是「因必有果」,虽然说对於未解脱者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
: > 大乘经典和原始佛教,两者有很多矛盾……
:     绝大多数是末代论师搞错了,而不是佛教教义的问题。
: Have a nice day!
Thu Oct 30 19:23:51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32
邱大刚
※ 引述《WEINUO.bbs@ptt.cc (秋寒)》之铭言:
> 趣入阿赖耶品第六..
> 上面不说"舍"阿赖耶..是说"转依"

    谢谢您的资料。这边提到诸识依阿赖耶转,的确
是人世间的现象,而「入灭」舍阿赖耶,则是另外的
阶段罗。

    关於此段经文,精华区中收录的讨论也值得参考:

 作者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区: BudaHelp
 标题  Re: 如来藏与阿赖耶识?
 时间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Wed Nov  3 10:59:20 1999)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阿赖耶;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
>讲得很明白说阿赖耶识又命藏识,即是如来藏

    经上不是这样讲的,应该把密严经说什麽看完整了再来看这一句
才不会作这样的解释。

    经上讲得很明白,如来藏是法。阿赖耶是(人)世间法。
金子和戒指本质相同,但是表相不同。正如同狗子也有佛性
但是狗子不是佛。如来藏含有阿赖耶,但是阿赖耶不能说是
如来藏。

    取出经中一句,便断为世尊如是说,就会出现“给树皈
依”的笑话(参见老信件)。

    经上说:
<<<<<<<<<<<<<<<<<<<<<<<<<<<<<<<<<<<<<<<<<<<<<<<<<<<<<<<<<<<
    金刚藏。如来常住□不变易。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
                       ^^^^^^^^^
犹如虚空不可坏灭。名涅盘界亦名法界。过现未来诸佛世尊。
皆随顺此而宣说故。如来出世不出世间此性常在。名法住性亦名法
尼夜摩性。
>>>>>>>>>>>>>>>>>>>>>>>>>>>>>>>>>>>>>>>>>>>>>>>>>>>>>>>>>>>

    如来藏是诸佛如来之藏,其性不可见,但是密严经告诉行
者:佛虽不可得见,但是佛有可见性,入定行者可以定中见佛,
经上说:

<<<<<<<<<<<<<<<<<<<<<<<<<<<<<<<<<<<<<<<<<<<<<<<<<<<<<<<<<<<<
    三十二胜相  如来藏具有
    是故佛非无  定者能观见
    出过於三界  无量诸佛国
    如来微妙刹  净佛子充满
    禅慧互相资  以成坚固性
    游於密严土  思惟佛威德
>>>>>>>>>>>>>>>>>>>>>>>>>>>>>>>>>>>>>>>>>>>>>>>>>>>>>>>>>>>>>

    行者如何得於定见佛?入定人人会,外道也一样会入定,
但是见不到佛,经中说“欲见佛者以密严法门为手段,何为密?
何为严?经中说得详细。

    密严法入手後,(人)世间的阿赖耶识才能发动,因而接收
到了佛的形相(三十二相),行者这才见到十方诸佛。人世间的
识有多种,其中阿赖耶识为清净之识,故经上说,行者能见佛,
是由於阿赖耶识显出佛的形像(给行者看),所以金刚藏知道这
个原理後强调:

<<<<<<<<<<<<<<<<<<<<<<<<<<<<<<<<<<<<<<<<<<<<<<<<<<<<<<<
    是故诸佛子  宜应一心学
    世间诸众生  染净等诸法
    皆依於藏识  为因而得生
    此因胜无比  证实者宣示
    非与於能作  自在等相似
    世尊说此识  为除诸习气   (此句意思是:阿赖耶识是除去
                              所有习气後所显示出来的,不
                              是经过“修练”後得到,染净
                              诸法皆由藏识为因,而阿赖耶
                              却是要去除这些习气-识)

    了知解脱已  此亦无所得  (解脱就是无所得--去除习气,一无所
                             有,故名解脱)
    赖耶有可得  解脱非是常  (如有一个阿赖耶可得者,那就不是
                             解脱,不能见如来了)
    如来清净藏  亦名无垢智
    常住无始终  离四句言说

    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  (佛说如来藏就是操控阿赖耶的真正动力)
                             “以为”不是“即是”,要分辩。)
    恶慧不能知  藏即赖耶识  (外道也说阿赖耶,但是阿赖耶也是虚妄
                             的,它的层次又高於其它藏识)
    如来清净藏  世间阿赖耶  (阿赖耶也是如来藏的作用之一,以下便
    如金与指环  展转无差别   是说明阿赖耶的虚妄,一目了然不用多
    譬如巧金师  以净好真金   说了)
    造作指严具  欲以庄严指
    其相异众物  说名为指环
    现乐诸圣人  证於自智境

    功德转增胜  自共无能说
    现法诸定者  了境唯是识
    得第七地已  转灭不复生
    心识之所行  一切诸境界

    所见虽差别  但识无有境
    瓶衣等众物  境界悉皆无
    心变似境生  谓能取所取
    譬如星月等  依须弥运行

    诸识亦复然  □依赖耶转
    当知赖耶识  即名为密严
    譬如好真金  光色常充满
    自证清净境  非分别境界
>>>>>>>>>>>>>>>>>>>>>>>>>>>>>>>>>>>>>>>>>>>>>>>>>>

    当知赖耶识  即名为密严,点出了阿赖耶只是小工具而已,
也就是指月指。



------Ab Tsai  -------------------------------------
  abstsai@ms1.hinet.net
-----------------------------------------------------

--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欢迎光临:
Thu Oct 30 20:24:13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33
BBCALL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经上讲得很明白,如来藏是法。阿赖耶是(人)世间法。
> 金子和戒指本质相同,但是表相不同。正如同狗子也有佛性
> 但是狗子不是佛。如来藏含有阿赖耶,但是阿赖耶不能说是
> 如来藏。

补述: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2):

「论云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
为阿赖耶识。」

《注大乘入楞伽经》 (卷8) :「此八种识俱名刹那。故如来藏名刹那因。若得转
依。八识皆是善无漏法。如来藏名非刹因。善不善性依无记有。故无记性经文影
略。非不言也」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10) :「说如来藏随缘成阿赖耶识。缘起无性。一切皆
如。」


--
∵☆.。∴★·.∴☆∵
∵.¨千尺鲸喷洪浪飞¨□∴
· 一声雷震清飙起.∵
□□□□ BBCALL □□□□ 
2003年10月30日 23:03:33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业可代受吗?
#34
adelailly
※ 引述《egofree (ToiletWasher)》之铭言:
> 无效业(ahosi-kamma):是指不能结成果报的业。

         ㄛ, 这样ㄛ, 那颂什麽咒语可以把业变无效业.

         我知道, 灭定业 !!


> 可不是偶自创滴~~
> 阿罗汉在般涅盘之前,并不是所有的善恶业都会成熟的,
> 馀未熟之业,不能圆满称之为无效业。
> >     即使成就阿罗汉(佛)还是会受到往昔所作业的果报。
> >     请参考下列经文。
> >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第十八》
> >     「时诸比丘。复白佛言:『大德世尊。先作何业。
> >                             成正觉後。尚遭背患风痛。』
> >       佛言:『诸比丘。如来往昔生在异类。
> >               自作斯业。今还自受。』

--


                                               .★*★.
      .★*★.正见 正志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 *.*     ★ 缘无明行 缘行识 缘识名色 缘名色六处....
Fri Nov 21 08:46:36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