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oill (真可莲)》之铭言:
> 应该是 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陀
阿罗汉与佛有何不同?
这个问题,由於北传与南传的说法不同,今分别述说:
一. 北传摩诃衍认为:
(1.)阿罗汉虽然断尽三界见思烦恼,但是仅仅断除染污无知(覆障解脱的烦恼),
尚未断除不染污无知(无记性的习气)。“不染污无知”,阿罗汉不能断,唯佛能
断。阿罗汉的习气也来自平日往昔的薰息,但阿罗汉的习气不会障碍解脱。【此论
述其实最先出於有部,但只是说无知的区别有分为有污染及无污染两种,後来,光
记便以此为基础而提出佛与罗汉的区别,故,北传摩诃衍采用此论作为区分】
(2.)由於佛在过去生中,历无量劫修菩萨大行,才能圆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等正觉)。故,世尊在为成佛之前的菩萨行,是以大悲和大智心为本,重於
利济救渡众生,不是声闻行者(小乘)的那样没有大悲和大智,但求自己解脱,因
此,佛果高於阿罗汉果。【本生经的观点而产生的论述】
二. 南传声闻乘认为:
(1.)阿罗汉除一切惑,断一切因缘、无明,了悟真理,故不再有生,既然已断,
了悟真理,则无有染污及无污染之问题,若有,则无除一切惑,无断一切因缘、无
明,非可称为阿罗汉。【以原始经典四阿含为主,无立它论】
(2.)未证阿罗汉前,行十波罗蜜菩萨大行,证入阿罗汉果後,救渡众生脱离生死
轮回。由於,世尊是在无佛的世界□,自觉证悟无上正等正觉,成为第一位的阿罗
汉,而其弟子,则是听闻到世尊说的佛法,并依此修习而证阿罗汉,因此,世尊为
正等正觉乘(佛果),其弟子为声闻乘。【以原始经典四阿含为主,无立它论】
三. 历史观点:
世尊涅盘後约三百年(西元前三世纪),发生了一件震惊当时年代的历史事件,就
是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无忧王)时代,其首都华氏城鸡园寺□,有一个名叫大天
的比丘,他提出了五条教义,原因是,一日清晨,大天令其弟子将其衣物拿去清
洗,然而,大天的弟子却发现师傅的衣物上留有梦遗之物,而心生怀疑,师傅宣称
已证阿罗汉果,诸漏已尽,为何还是会有梦遗?大天比丘知道弟子心中疑惑,故而
提出五条教义,史称「大天五事」,这五条为:
1、阿罗汉还是无法抵制天魔的诱惑,因此,还有梦遗等事。
2、四果圣人仍有不染之无明。
3、四果圣人对于佛法尚有不通解处,并非彻悟。
4、小乘证果,必须由他人印证。
5、声闻道果必由声现起。
事後,大天比丘为使弟子们欢喜,便为其弟子受记为预流果,或是阿罗汉果。於
是,有许多佛教长者,认为大天比丘之论为邪见,便与反对此说,然而,观察当时
之情形的话,支持大天比丘之人多为倾向大众部,不支持的则倾向为上座部。据一
切有部的记载,这件事是佛教分为两大派的根本原因,不过,一般来说,造成正式
分裂的原因,应该是「跋耆十事」所引发的二次结集,这个历史事件,是因为对戒
律的看法不同而造成的,由於无关本问题,故略。
对於大天比丘的为人如何,北传与南传的看法不太相同,但是,由双方的资料来
看,这件历史是可以确定有的。因此,可以确认的是,认为阿罗汉尚未圆满的说
法,正是由此因而开展的。之後,大众部主张此论,一直到大众部消失转化为摩诃
衍那(大乘)佛教。然,上座部则一直保有古风,而南传至缅甸、泰国、斯里兰卡
等地。
四. 後记:
凭心来看,北传以大天比丘观点,认为阿罗汉为不究竟,并以此观点出发,再於阿
罗汉之上另立菩萨之果位,似乎不是很妥当,但是,如果以当时历史环境来论,阿
罗汉果位已无能获得到世尊受记,因此,开始出现许多比丘,自称已证达阿罗汉,
然而於其中,毕竟良劣不齐,并藏有未达圆满境界者自称已证阿罗汉,所以,阿罗
汉果的定义,在大众部的推澜之下,开始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而有胡乱受记果位
的情况发生及把阿罗汉果位贬低的现象。
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原来为如来十号之一,《增壹阿含经》:
「世尊告五比丘。.......尔时教诲。此时成无生涅盘法。亦成无生.无病.无
老.无死。是时。五比丘尽成阿罗汉。是时。三千大千刹土有五阿罗汉。佛为第
六」
这便是世尊初转法轮时,渡五比丘成正果的纪录,所以,在那时当时,可以知道五
比丘与世尊同是阿罗汉,且共计有六位。
此外,佛与声闻弟子的解脱境界到底有没有差别呢?『中阿含、梵志品瞿默目□连
经』:
「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
胜如」
以故,可以知道,就解脱的观点来看,佛与阿罗汉是平等无差别的,然而,世尊的
伟大,会感觉到连迦业、目□连、舍利弗等阿罗汉都无法比拟的,这其间的区别,
似乎得必要做个区隔的,《杂阿含经》(七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於色厌.离欲.
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
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於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
脱。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比丘。如来.应.等
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别
比丘白佛。如来为法根.为法眼.为法依。唯愿世尊为诸比丘广说此义。诸比丘闻
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
无上菩提。於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
力.七觉.八道。比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
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如是说正顺。欣乐善法。是名如来.
罗汉差别」
这里,正是部分的部派佛教中以及当今南传佛教的观点,佛也好,阿罗汉也好,在
解脱的究竟是一致无差别的,也就是说,在断生死因的烦恼而能不再有後的这一点
上来说,是一致的,然而,这是指解脱的道行及解脱後的力用。
由声闻乘所证得的阿罗汉,其圣道毕竟是有所不同的,这其中的不同,最主要的原
因,是因为世尊能够於未曾听闻佛法而能自觉得阿罗汉,并且能够通了一切而为众
生说法,而声闻乘者是必须在听闻佛法後,才能证觉得阿罗汉。
今日学佛者,无论是南传或北传,应回归原始经典的记载与论述,在解脱生死上,
切勿再有认为阿罗汉是不究竟的错误观念。
--
净∵☆.。∴★·.∴☆∵丰
∵.¨千尺鲸喷洪浪飞¨□∴
★· 一声雷震清飙起.∵★
□□□□ BBC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