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学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1
宸妍
我知道佛学会在中国兴盛.是因和儒家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可是不太了解有哪些相
似之处.可否请对佛学有研究之各位大德.为我详细解说呢?敝人将感激不尽!
2003年11月 3日 23:27:16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学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2
邱大刚
※ 引述《sea (宸妍)》之铭言:
> 我知道佛学会在中国兴盛.是因和儒家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可是不太了解有哪些相
> 似之处.可否请对佛学有研究之各位大德.为我详细解说呢?敝人将感激不尽!

    佛法会在中国兴盛,一方面是因为道家的解脱观已教育了人心,
因此佛法讲解脱更鞭辟入□,广受认同。

    儒家的关系比较间接,儒家有修身齐家的实践,礼运大同的理想,
这与菩萨道在施行上是有共通的部份,因此也有助益。

    当然,实际的关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只能供参考。下
文节录自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佛教对中国的贡献」:

  在文学方面∶由於佛典的翻译,刺激了中国文学的革命,从诗文的意
境到文体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就已有了新的气象。六朝时代,
由於梵文的拼音——华严字母的翻译,□悟了中国文字的反切,由反切产生
四声,由四声而把五言与七言诗改进为律绝。中国人向来作文,都主张多
读多看,所谓「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
诗也会吟」,因为中国是没有文法可言的国家,但在唐朝时代,却由印度
佛典的大量翻译,也将印度的文法输入了中国,比如「八啭声」,即是名
词、代名词、动词、助词等,又如佛典中的「六离合释」,就是梵文文法
的一种,现代人多以马氏文通是中国文法学的鼻祖,其实唐朝时代,中国
就已有了文法学,只是未能普遍地为民间运用而已;再如「文心雕龙」是
中国文学史上文体及作法——文学批评论的不朽名著,但它的著者刘勰(法
名慧地),却是在佛教寺院中成长的,晚年也出了家,他的作品,颇受佛
教文学的暗示及鼓励(注一五)。到了唐代以後的文体,多能近於写实而
顺畅,乃是受了佛教文学的感染;经隋唐而至宋代,「弹词小说」或「平
话」的出现,那是受了佛教所用「变文」的影响;近乎语体的唐宋诗,如
白乐天及苏东坡等的诗,是因禅宗的「颂古」以及寒山、拾得所作深入浅
出的新诗而来,乃至梁□超先生要说∶中国古诗中的第一长诗「孔雀东南
飞」,是受马鸣大师所作「佛所行赞」的影响。唐代的禅宗诸大师,创用
白话的语录体,说明佛法的要义,因此而有宋明理学家的语录出现,完全
是学的禅宗的笔法。明清的小说是由平话及拟平话而来,小说中「有诗为
证」的风格,散文之後以韵文作结的形式,以及弹词□的说白与唱文夹杂
并用,明明白白是受佛经中「长行」与「偈颂」并用的暗示。由於佛典的
翻译,也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语。

  在艺术方面∶魏晋的佛教建□,一直影响著中国的建□形态,佛教的
建□,虽不如近世西洋的实用,但却由於佛经中叙述天宫及佛国净土的施
设,力求艺术化,建□物的布置、点缀、庄严、雄伟,都是原始印度佛教
的特色;又如佛教输入的佛塔建□,也为中国的建□史,带进了一步,开
拓了新的里程。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後,也给中国带来了塑像的艺术,在此
以前的中国,尚没有塑像的技艺,唐朝的佛教塑像,美丽尽致,曾极一时
之盛,数十年前有日本人曾在苏州某寺发现了唐人的塑壁,後得蔡元培申
请政府保存。洛阳的龙门,大同的云岗,那些伟大的佛像雕刻,浩大的工
程,精湛的技巧,均有飘飘欲仙,栩栩如生之势,那不唯是中国的艺术宝
库,也是世界性的艺术伟构。在绘画方面,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享誉
世界。正如莫大元先生所说∶「云岗石室与敦煌石室、龙门石室,不啻中
国北方之三大佛教美术陈列馆」。又说∶「後汉以降,佛教输入,中国之
美术,遂由贵族美术一变而成为宗教美术,建□则从宫殿楼台而变为寺院
塔婆,绘画雕塑则从君臣肖像而变为佛菩萨像,工艺则从器皿服饰而变为
宗教之佛物法器。此种美术形态之延续,自後汉以迄於今……在中国文化史
上,实占有极重要之地位」(见「中国佛教美术」)。由於佛教的许多碑
碣的保存,也为中国的书法,储蓄了无价的财富,许多名家的字迹,多由
佛教的流传而得遍及民间。「鱼山梵呗」,是受了佛教梵音而来的中国音
乐。从敦煌石室的发现,知道在冯道的印刷术之前,佛教於隋唐时代,就
已有了通俗宣传的刻板印刷品。

  在科学方面∶佛教入汉以前中国虽已有了邓析、惠施、墨子及荀子等
类似论理学(名学)的提出,中国之有完整的论理学,却自佛教输入以後
的因明学开始。中国从唐朝至明朝,皆是用的一行禅师所定的历法,那是
根据印度的天文学而来。

  在哲学宗教方面∶佛教初入中国时,道教的排斥很大,但到了魏晋时
代,讲佛学的引用了老庄,讲老庄的也引用了佛经,从此之後,道教典籍
的日益完备,在许多方面都是取材於佛教,比如地狱及阎罗的观念,道教
便欣然地接受了也运用了,在佛教未来之前,中国没有阎罗的印象,到了
宋时的全真教,根本就是佛化的道教。由於禅宗的□发,宋元明的儒家——
理学的出现,根本就是禅化的儒教,虽由於偏执他们的门户之见而反来评
击佛教,他们却是「坐在禅床上骂禅」;禅宗仅是佛教的一支,宋明的理
学家悺鮯对於禅宗的法门也□浅□半口而不敢深入,唯恐在深入之後,会
迷失了他们自己的立场,朱熹看的佛典较多,朱熹就有这样的体验。近世
以来的中国思想家中,比如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梁□超、胡适、梁
□溟等,虽然未必信仰佛教,他们却都受了佛教思想的□发。最近(西元
一九六四年六月至八月)在夏威夷召开的第四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中,中
国的方东美,也强调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佛教所要建立的宗教世界。史家
钱穆,对佛教有极高的敬意。哲学家唐君毅,自称受到圆觉经等的□发很
多。可见佛教对於中国的贡献,过去有了那许多,现在仍然有,未来也将
必定有了。其实,佛教不唯对中国是如此,对全人类也是如此啊!

  在民间的风俗方面∶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著重於现实人生的建设
,无暇推究生前与死後的问题,所以孔子要说∶「未知生焉知死」?对於
生前死後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体,都是存而不论,所以要说∶「祭神如神
在」。□然讲到善恶的补偿及惩罚问题,也□寄望於各人的後代子孙,所
谓∶「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易经),就是说的这
样的观念;其实,从现实的史实上看,寄望於子孙的果报是不可靠的。因
此,自从佛教传入之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观,为中国的民
间,带来了新兴而有力的希望,佛教给我们指出了生死轮回的问题,以及
善恶报应的问题,告诉了我们,一切行为,均由各自负责,善报属於自己
,恶果也属於自己,现生不报,来生必报。这一点,鼓励了人们要积极地
去恶;这一观念,对於千百年来的中国民心社会的安定与影响之大而且深
,实在无法估计。

注一五:通事舍人刘勰雅为(昭明)太子所重,凡寺塔碑碣,皆其所述(
石城石像碑见存),深大同四年求出家,武帝赐名慧地——佛祖统纪卷三十
七(大正藏49册351页)

--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欢迎光临:
Tue Nov 4 00:11:48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