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nr8888 (Witty Gigie)》之铭言:
> 请问 CBS:
> 1. 咩字和羊头神有没有关系咩?
> 2. 曾看过大悲咒英译, 意思好像不一样, 请问英文的译文和中文为何差别那麽大呢?
> 3. 龙树不是後来的人吗? 怎麽会出现在□面呢?
简答如下:
>1. 咩字和羊头神有没有关系咩?
咩字的发音是羊发声的那个音。只是刚好这里召请是羊头神(其实是
羊头鬼众,属夜叉类) 算是巧合所以没有直接的关系,不必联想。
>2. 曾看过大悲咒英译, 意思好像不一样, 请问英文的译文和中文为何差别那麽大呢?
咒是不能译的,它是心念的投射,虽然就字义上来说是可以译出它的
意思,但是咒的功用并不需要了解意思。而是要了解咒的功用。就像
我们并不知道阿司匹灵的化学结构,我们只要知道它可以解热就好。
以大悲咒来说,凡是召请观自在菩萨时是一定要由第一句一气呵成直
到第六句。才是召请观自在菩萨。当中拿掉任一句,就不是了。这六
句直译它的组成分子时,原句:
□(一) 【南无】喝腊怛娜哆罗夜 {讶}
□(二) 【南无】阿□ {讶}
□(三) 婆卢羯帝烁钵腊 {讶}
□(四) 菩提萨□婆 {讶}
□(五) 摩诃萨□婆 {讶}
□(六) 摩诃迦卢尼迦 {讶}
去掉尾语和助音,组成是:
□(一) 南无(礼敬)喝腊怛娜(宝)哆罗夜(三) {讶} ==礼敬三宝
□(二) 南无(礼敬)阿□讶(圣) ==礼敬圣
□(三) 婆卢羯帝烁钵腊 {讶} ==观自在
□(四) 菩提萨□婆 {讶} ==菩萨
□(五) 摩诃(大)萨□婆 {讶} ==摩诃萨
□(六) 摩诃(大)迦卢尼(悲[心])迦 {讶} ==大悲心者
然而真言门的使用是观想具像的形像,这点和禅门是相反的,当行
者使用咒语时,这六句就是召请的“术语”和菩萨相应的人他便能
感知菩萨的到临。
如果我们不读咒音,直接用:“礼敬三宝,礼敬圣观自在菩萨摩诃
萨大悲心者”时就不是真言召请了。
观想对真言门是那麽重要,因此真言行者每一句咒都有观想的“画
面”就像幻灯片一样,一句一画面。
□(一) 【南无】喝腊怛娜哆罗夜讶
此时观想出千手观世音菩萨。
□(二) 【南无】阿□ {讶}
此时观想如意轮菩萨。
□(三) 婆卢羯帝烁钵腊 {讶}
此时观想持钵观世音菩萨或者持阏伽(水瓶)观世音菩萨。
□(四) 菩提萨□婆 {讶}
此时观想不空□索菩萨
□(五) 摩诃萨□婆 {讶}
此时观想种子字。
□(六) 摩诃迦卢尼迦 {讶}
此时观想马鸣菩萨手拿金刚杵。
所以并不是英译本和真言译本有差别,而是英译本只把咒当作文章
看待。真言译本是修法用的。
古来咒语不译的原因是它的组成根本是稀松平常的祈请句。但是在
真言法门的“摧动”下,却有不思议的功能。
佛教的咒语本身就具有极强烈的音乐性,由於真言经典在分类上是
属於“大乘”佛教,也就是後来才集结的经典,马鸣菩萨通常是被
奉为这方面的圣人之一。排名在龙树菩萨之前。
由於神通在佛法里是行者最初会证到的境界,并不需要有什麽真言
的作法,在佛世时,真言的方法通常是婆罗门行者的习惯。其他种
族的学佛者不会去使用真言法。
马鸣是婆罗门世家,又精通音乐和文学,而他的神通更是上下无碍,
梵文相传是天界传下的文字,真言门行者相信他所取得的咒语音律,
是取自诸天和佛菩萨所授的。所以在观想上,在召请的过程他是最
常被观想的人物。
唐代义净大师在印度亲闻马鸣的集置梵呗和佛教戏剧著作时就非常
敬佩。他说:「各世代类此之人物,仅一、二人矣」,义净提到当
他旅印期间,佛教寺院所唱诵的赞歌,就含有马鸣所编纂的作品。
马鸣以他诵唱时连马都忘了肚子饿,因此,「以马解其音故,遂号
为马鸣菩萨」。当时他的「护法」王据说就是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
王。
咒的音律是具有非常奇特的能力,同学们可以作一个试验,反覆诵
念:“南无喝腊怛娜哆罗夜讶,南无阿□讶,婆卢羯帝烁钵腊讶,
菩提萨□婆讶,摩诃萨□婆讶,摩诃迦卢尼迦讶。”和诵念:「礼
敬三宝,礼敬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大悲心者」便可以感受
其不同处。
所以持真言并不一定要了解咒句的组成,而是要了解这咒是要作什
麽的。
>3. 龙树不是後来的人吗? 怎麽会出现在□面呢?
龙树出现在这里的情形也一样和观想有关,而不是咒句中有提到龙
树菩萨。
--
//
~~~~~~~~~~~~~~~~
佛法一,一法佛,一法佛法法一佛。
真如一,一真如,一真如真真一如。
~~~~~~~~~~~~婴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