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请问回向法界的意思
#1
天地
诸位请问回向法界是否跟回向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一样的意思呢?
--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善恶变化,追逐所生,何不於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2004年 1月29日 16:31:23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回向法界的意思
#2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
※ 引述《Lvy (天地)》之铭言:
> 诸位请问回向法界是否跟回向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一样的意思呢?

请见回向的真义:

http://cbs.ntu.edu.tw/wish/2004/reflect.php
Thu Jan 29 22:19:14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回向法界的意思
#3
天地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诸位请问回向法界是否跟回向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一样的意思呢?
> 请见回向的真义:
> http://cbs.ntu.edu.tw/wish/2004/reflect.php

谢谢您的回覆
我了解回的真义
但不知
回向[法界]
法界这个名词是
尽虚空遍法界的意思吗?

--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善恶变化,追逐所生,何不於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2004年 1月30日 12:12:29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回向法界的意思
#4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
> 回向[法界」法界这个名词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意思吗?

对不起,误解您的意思,帮您查了一下丁福保佛学字典,其义如下:


丁福保: 佛学大辞典

法界

 (术语)梵名达磨[马*太]都Dharmadha^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

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
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
谓之一法界。是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於俗谛释十法界之时即此义也。


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业果。」止观五曰:「此
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滥,故言十法界。」同辅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诸法,界谓
界分,相不同故。」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尘沙者喻其多。」行事
钞上之一曰:「法界尘沙。」[□@又]界者,边际之义,法者极法之边际之言,言广大
深远无过於此之语。如言法界万灵,周[彳*扁]法界等也。

止观三曰:「出法界外何处更别有法?」同五曰:「当知法界外,更无复有法而为次第
也。」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穷事边际云法界。」往生要集上曰:「周[彳*扁]法界
,拔苦众生。」又曰:「佛光明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
释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

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
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识述记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为法界。」胜□经宝
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义,圣人四念处等,皆取此性作境故。」探玄
记十八曰:「界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一切净法因故。又中
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
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是四种法界中理法界之义也。


严家台家更指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谓之法界。大乘止观曰:「法者法
尔故,界者性别故,以此心体法尔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
「性恶融通曰法界。」止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是
四种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也。又支配於因果之理之法相□围名为法界。佛为超脱此□
围者,故佛独屹立於法界之外。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於一法界有三界报。一切有为
法,若凡若圣,若见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又十八界之一。

意识所缘之境云法界,即六尘中之法尘也。此中总该有为无为之一切法以悉为意识之所
缘也。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
丁福保佛学字典下载处:http://ccbs.ntu.edu.tw/cbeta/download/index.htm
请您爱用,若引用时,也请您注明出处。
祝
安好
Fri Jan 30 12:41:17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回向法界的意思
#5
南无阿弥陀佛
「法界」,梵语dharama-dhatu ,巴利语dhamma-dhatu,音译为达磨驮都;指意识所
缘的一切境界,十八界(注)之一。

法界的「法」,即一切事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繁,且能让人理解其究为何
物;「界」,有种族、分齐之意,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

关於此法界,有多种不同说法;兹略述如下:

1.大乘佛教谓法界意味诸法之根源;即全宇宙的存在,其根源可以法界表示,而其
根源不外是真理本身,因此法界与真如同义。

2.据《俱舍论》卷一载,受、想、行三蕴与无表色、无为法,称为法界;然十八界
中其它之十七界亦称为法,故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亦称为法界。

3.华严宗用法界来表示现象与本体之相。即就现象与本体而言,法界可分为四种:
A.事法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乃构成一千差万别之现象界。
B.理法界--诸法之现象虽繁多,然其真实体性则常住不变,平等如一,超越语言
文字,无有差别。
C.理事无碍法界--所有现象界与本体界具有一体不二之关系,其一一之法,相即
相入,一与多无碍,法尔圆融。
D.事事无碍法界--一切现象互为作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事事无碍。

4.天台宗,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
,总称为十法界;此系由各相差别的分齐之义而言。

5.密教以地、水、风、火、空、识等六大为法界之体性,谓大日如来之三摩耶(平
等)身。

注: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
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能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
)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称十八界。

(作者:无心)

※ 引述《Lvy (天地)》之铭言:
>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 诸位请问回向法界是否跟回向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一样的意思呢?
> > 请见回向的真义:
> > http://cbs.ntu.edu.tw/wish/2004/reflect.php
> 谢谢您的回覆
> 我了解回的意义
> 但不知
> 回向[法界]
> 法界这个名词是
> 尽虚空遍法界的意思吗?
Fri Jan 30 12:43:51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回向法界的意思
#6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
因此,我们知道法界之义後,我们发现法界字面上的意义是比四重恩和三涂苦还要来得
广,虽然四重恩和三涂苦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之多,但法界,似乎是包含所有一切
,您可以说它「全方位」,也可以说它「无方向」,所以,在「功用」的指称上没有
四重「恩」、三涂「苦」来得明确。

因此,就个人的理解,「四重恩」和「三涂苦」是被包含在「法界」之中的(但我这样
的理解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请您斟酌)

不过,话说回来,「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琉璃)国。」也是不可思议的发心,也是提醒自己要行菩萨道(这回向偈
也必须和「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这回
向偈一起搭配来看,才能完整。)

说实在的,发愿行菩萨道之心是不可思议的发心,若能真正做到,也非常了不起,我想,
当我们「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都能做到时,「法界」应当不远。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
◆ 修改: 04/01/30 13:08:36 <210.58.61.86> 
◆ 修改: 04/01/30 13:13:15 <210.58.61.86> 
◆ 修改: 04/01/31  1:17:10 <210.58.61.86> 
Fri Jan 30 13:03:53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回向法界的意思
#7
新年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因此,我们知道法界之义後,我们发现法界字面上的意义是比四重恩和三涂苦还要来得
> 广,虽然四重恩和三涂苦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之多,但法界,似乎是包含所有一切
> ,您可以说它「全方位」,也可以说它「无方向」,所以,在「功用」的指称上没有
> 四重「恩」、三涂「苦」来得明确。
> 因此,就个人的理解,「四重恩」和「三涂苦」是被包含在「法界」之中的(但我这样
> 的理解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请您斟酌)
> 不过,话说回来,「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 ,同身极乐(琉璃)国。」也是不可思议的发心,也是提醒自己要行菩萨道(这回向偈
              ^^^^
  佛虽要我们不执迷於相,但为何又在佛经上以这类的形容词去描述极乐世界?
  谁能解释一下,谢谢
> 也必须和「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这回
> 向偈一起搭配来看,才能完整。)
> 说实在的,发愿行菩萨道之心是不可思议的发心,若能真正做到,也非常了不起,我想,
> 当我们「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都能做到时,「法界」应当不远。
Fri Jan 30 23:00:28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回向法界的意思
#8
观心自在自在无碍
※ 引述《JSBach (新年)》之铭言:
>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因此,我们知道法界之义後,我们发现法界字面上的意义是比四重恩和三涂苦还要来得
> > 广,虽然四重恩和三涂苦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之多,但法界,似乎是包含所有一切
> > ,您可以说它「全方位」,也可以说它「无方向」,所以,在「功用」的指称上没有
> > 四重「恩」、三涂「苦」来得明确。
> > 因此,就个人的理解,「四重恩」和「三涂苦」是被包含在「法界」之中的(但我这样
> > 的理解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请您斟酌)
> > 不过,话说回来,「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 > ,同身极乐(琉璃)国。」也是不可思议的发心,也是提醒自己要行菩萨道(这回向偈
>               ^^^^
>   佛虽要我们不执迷於相,但为何又在佛经上以这类的形容词去描述极乐世界?
>   谁能解释一下,谢谢

          要不执迷於相是很难的,所以可能就让作不到的人,
        可以去净土慢慢修学,也许有的人适合在那样的环境呀
        ,必竟是净土一定有学佛殊胜之处。

--


      戒律为佛法的基础若言学佛须常自律
Fri Jan 30 23:11:22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问回向法界的意思
#9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
※ 引述《arkii (观心自在自在无碍)》之铭言:
>           要不执迷於相是很难的,所以可能就让作不到的人,
>         可以去净土慢慢修学,也许有的人适合在那样的环境呀
>         ,必竟是净土一定有学佛殊胜之处。

您说得很好,谢谢您的解说 :)

其实,我有说错的地方,因为「同生琉璃国」这句,在我拿到药师经的版本□
是属於发愿文(但小弟以为,要说回向文也可以啦),其全文如下:

          稽首三界尊 皈命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 持此药师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琉璃国 亲觐大慈父 □□闻真谛

          学习狮子吼 回返娑婆地 度众脱苦海 弘法利群迷

因此,就算发愿生琉璃国,最後还是要回来娑婆地「弘法利群迷」,所以,往
生佛国净土,并非是终点,而是「中途加油(休息与学习)站」。我想,您可
能认为净土已是终点,但事实并非如此(阿弥陀佛经也请如是解)。


另,依据某学者(嗯…好像是方东美的样子,但我不确定)的说法,愿生佛国
以上求佛道,并在世时不断地积福慧资粮,叫作「上回向」;等到有一定程度回
来娑婆地以下化众生叫作「下回向」。

而上下回向对想行菩萨道的学佛之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时候也不一
定是贪恋佛国净土的景色而生彼佛国土,而是想「学习狮子吼,回返娑婆地,度
众脱苦海,弘法利群迷。」

至於不想行菩萨道的佛子而言,佛国也是很好的修行环境,也能让您早日解脱。

对於在世时,因种种痛苦、缠缚而无法解脱者,往生佛国或者依药师经、弥陀经修
持者,都能让您解脱,这是佛行菩萨道时的大愿,当您深入这些佛菩萨的大愿时与
所造佛国的目的,您就不会觉得佛是在以美丽的景色来吸引人,引人贪恋。

这就好像父母为了子女打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一样,目的不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
凤吗?(佛菩萨的目的,就是要让众生离苦得乐,不再轮回,不是吗?)

所以,当你是父母时,您会不会为您的小孩创造优良的环境?

所以,当您在修持有成就时,您还会迷恋您修持的环境呢?还是想再为众生创造这样
良好的修持环境?

祝

福慧双修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教X档案 - 世界搜奇, □谈梦、奇谭、外星、新知                 BudaXfile
◆ 修改: 04/01/31  5:39:22 <210.58.61.86> 
Sat Jan 31 05:36:55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