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aHelp精华区: >6 >2 ◆ 应该先有的了解
也有收录与此讨论相关的一篇【佛的教诫与今日世界】
**************************************************************************
作者 DavidChiou@Lion (邱大刚), 信区: BudaHelp
标题 佛的教诫与今日世界 -1
时间 狮子吼站 (Thu Sep 5 22:14:49 1996)
路径 Lion
为了让大夥儿能对佛法入世的方面有个整体的印象, 因此我从
《佛陀的启示》一书中截录了一部份, 希望能对讨论有所帮助:
【佛的教诫与今日世界】
有些人相信,佛学体系极其崇高卓绝,非一般生活在碌碌尘世里的男女所能实践;
假使他想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的话,必须要离世弃俗,住到寺院里或是其他僻静的处所
去。
这是一个可悲的错误观念,显然是对佛的教诫缺乏了解所致。达到这种轻率而错误
结论的人,都因为只是偶然听到或读到某些佛教的读物,而这些读物的著者本身对佛教
的面面观并没有充分了解,因此他所发表的见地也是片面而偏差的。佛的教诫,不仅是
为了寺院中的僧众而设,也是为了住在家庭中的普通男女。代表佛教生活方式的八正道
,是为了一切的人而设,没有任何分野。
这世间绝大多数的人,不能出家做和尚,或住到山林洞窟中去。不论佛教是多麽纯
净而高尚,如果广大的群众不能在今日世界的日常生活里受持奉行它,它就将一无用处
。可是,如果你能正确的了解佛教的精神(而不囿於它的文字),你自能一面过著普通
人的生活,一面遵行其教诫。
也许有若干人会觉得住在边远之处与世隔绝,比较易於接受佛法。但也有些人也许
会觉得这种离世的生活,会使得他们整个身心都变得沈郁滞钝,不利於发展他们的精神
与理智的生活。
真正的出离,并不就是将此身离开尘世。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就说过:一个人可以住
在林间修苦行,心中仍然充满了染污不净的思想。另一个人住在乡镇里,也不修苦行,
可是他心境澄朗,了无微瑕。两者之中,舍利弗说,在乡镇中过清净生活的人,远胜於
住在林间的人,也要比後者为伟大。[注一]
一般相信遵奉佛教必须离世,是一项错误的观念。这实际上是为不愿实行佛教而作
的一项下意识的辩护。在佛教典籍中,有无数的事例,证明过著普通正常家庭生活的人
,都能够很成功地实行佛的教诫,证入涅盘。游方者婆嗟种(在无我章里已经介绍过的
)有一次直截了当地问佛,过著家庭生活的男女居士,有没有实行佛教而成功地达到很
高的精神境界?佛毫不含糊地说,像这种居家的男女成功地遵行佛教而达到很高的精神
境界,不止是一个两个,一百个两百个,甚至五百个,而是比五百个还要多出多多。
[注二]
对於某些人,远离尘嚣到一处清净的地方,去过绝世的生活也许合适。可是能与众
人共处,实行佛教,为众服务,施以济度,自然更是勇敢而值得赞美。但在某些情形下
,也许隐居一时,先将心胸性格陶冶一番,作一番道德、精神与理智方面的初步磨□,
到力量充实之後再出山度人,也未尝不好。可是一个人如果终生独居,只顾到自己的快
乐与解脱,不关心馀人的疾苦,这就和佛的教诫决不相符了。因为佛教是建立於友爱、
慈悲、与为人服务的基础上。
有人也许要问:如果常人可以过在家的生活,而仍能修习佛法,为什麽佛要创立和
合僧团呢?殊不知僧伽是专为了某些志愿献身的人而设的。这些人不但要发展自己的精
神及心智,而且立志要为人类服务。一个有家有室的居士,不能期望他将一生整个地奉
献出来为人群服务。和尚因为没有家室之累,也没有其它俗务的羁绊,可以根据佛诫将
全部身心贡献於『增进多数人的福祉,增进多数人的快乐』。在历史过程中,佛教寺院
不仅成为宗教中心,也成为学术文化的中心,其起因就是这样的。
佛是何等重视居士的生活以及他家庭与社会关系,从《善生经》(《长阿含》
第卅一经)中可以看得出来。
一个名叫善生的男子,一向都遵守他父亲临终时的遗命,礼拜虚空的六方——东、
西、南、北、上、下。佛告诉他说,在佛教圣律中的六方,与他的不同。根据佛的圣律
,那六方是:东方——父母,南方——师长,西方——妻儿,北方——亲友邻居,下方
——奴隶□工,上方——宗教信徒。
「应当礼拜这六方,」佛说。这里,「礼拜」一词意义重大。因为,人所礼拜的,
一定是神圣的、值得尊重敬仰的东西。上述六类家庭和社会份子,在佛教中就是被视为
神圣的、值得尊崇礼拜的了。可是怎样礼拜法呢?佛说,只有对他们敦伦尽分,才算是
礼拜。这些职分在《佛说善生经》中都有解释。
第一:父母是神圣的。佛说:「父母就叫做梵摩。」「梵摩」这一名词在印度人的
心目中,代表的是最高、最神圣的观念,而佛却将双亲也包括在这里面。因此,在现今
良好的佛教家庭中,儿童们对於家长每天朝夕都要各礼拜乙次。他们必须根据圣律对双
亲尽某些职分,诸如:在双亲年老时负起扶养之责;代表双亲尽他们应尽的本分;保持
家庭传统於不坠而且光大门楣;守护双亲辛苦积聚的财富勿令散失;於他们死後遵礼成
服,妥为殡殓。轮到了父母,他们对子女也有某种责任:应避免子女堕入恶道,教令从
事有益的活动,予以良好之教育,为他们从良好的家庭中择配,并於适当时机以家财付
与。
第二:师弟关系。弟子对师长必须恭敬服从,师有所需必须设法供应,并应努力学
习。另一方面,老师必须善为训练弟子,使成良好模□;应当谆谆善诱,并为他介绍朋
友;卒业之後更应为他谋职,以保障他生活的安定。
第三:夫妇关系。夫妇之爱,也被视为几乎是宗教性而神圣的,这种关系,叫做「
神圣的家庭生活(居家梵行)」。
这里面「梵」字的意义又是值得注意的;就是说,这种关系也是应当付予最高敬意
的。夫妇应当彼此忠实、互敬互谅,向对方尽其应尽之义务。丈夫应当礼遇其妻,决不
可对她不敬。他应当爱她,对她忠实,巩固她的地位,使她安适,并赠以衣饰珠宝,以
博取她的欢心。(佛甚至不忘提醒丈夫应以礼物赠与妻子,足见他对凡夫的情感是何等
了解、同情而具有人情味。)轮到妻子的时候,她应当照顾家务,接待宾客、亲友和受
雇的□工;对丈夫爱护、忠实、守护他的收入,并在一切活动中保持机智与精勤。
第四:亲邻关系。对於亲友邻居彼此之间均应殷勤款待,宽大慈惠。交谈时应当态
度愉快,谈吐优雅。应为彼此之福祉而努力,并应平等相待,不可诤论。遇有所需,应
互为周济,危难不相背弃。
第五:主仆关系。主人或雇主对他的雇工或奴仆也有好几种义务:应视其人的能力
才干,分配工作及给以适量之工资;应提供医药服务,并应随时酌发奖金。雇工奴仆应
勤勿惰,诚实服从,不可欺主。尤其应该忠於所事。
第六:僧俗关系(也就是沙门梵志等出家人与在家居士间的关系)。在家众应当敬
爱出家众及供养他们的物质需要。出家人应以慈心教在家众,以智识学问灌输给他们,
引导他们远离邪恶走向善道。
由此可见,居士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已包括在圣律之中,而为佛教生活方式结构之
一部,佛盖早已有见於此了。
因此,在最古老的巴利文原典之一的《杂阿含》中,诸天之王——帝释,就曾宣称
他不但尊奉有德的高僧,也尊奉广修善行以正道持家的有德居士。[注三]如果有人想
做佛教徒,也可以毋须举行任何入教仪式(或洗礼)(但要成为僧伽的一员——比丘,
则必须接受一段很长时间戒律方面的训练和教育),只要他对佛的教诫能够了解,也深
信佛所教的是正道而尽力遵行,他也就可以算是一个佛教徒了。但在佛教国度里,依照
历代相传不绝的传统,他尚须皈依佛、法(佛的教诫)、僧(比丘团体)——统称三宝
,遵守五戒——居士所应尽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本分,和读诵经偈。这样才能被承认为一
个佛教徒。这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遇到宗教节日或法会等,佛教徒们常聚集一处,由一位比丘领著大众,
共诵经赞。
做佛教徒,毋须举行任何仪式。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主要的是要遵守八正道。当
然在所有佛教国度里,都有在法会时举行简单而优美的仪式。寺院里也有供奉佛像的佛
龛、塔和菩提树,以供教徒瞻拜、献花、点灯、烧香。这种仪式,却不能与神教的祈祷
相比。它只是为纪念一位指示迷津的导师所表示的仰幕之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