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请益]内、外、内外四念处观
#1
yalin
在杂阿含经第19卷536至二十卷540中--

尊者阿那律将四念处观又划分成下列十二:
内身身观念处.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
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观念处。

有没有师兄可以帮忙举些例子来解释一下什麽是内、外、内外,
及其十二种观法的不同和运用? 谢谢!

下面是经文的撷取:<杂阿含二十卷五三八>
<<<<<<<<<<<<<<<<<<<<<<<<<<<<<<<<<<<<<<<<<<<<<<<<<<<<<<<<<<<<<<<<<<<<<<<<<<<<<
尊者阿那律语尊者大目犍连。我於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何等为四。
内身身观系心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除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
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观系心住。精进方便。
除世间贪忧。是名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於千须弥山以少方便悉能观察。
如明目士夫登高山顶。观下千多罗树林。如是我於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
以少方便见千须弥山。如是。尊者大目犍连。我於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
>>>>>>>>>>>>>>>>>>>>>>>>>>>>>>>>>>>>>>>>>>>>>>>>>>>>>>>>>>>>>>>>>>>>>>>>>>>>>
Tue Mar 2 16:10:03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阿含选集》二.《六入处诵》三.《六内外入处就是一切》
#2
BBCALL
※ 引述《masako (yalin)》之铭言:
> 在杂阿含经第19卷536至二十卷540中--
> 尊者阿那律将四念处观又划分成下列十二:
> 内身身观念处.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
> 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观念处。
> 有没有师兄可以帮忙举些例子来解释一下什麽是内、外、内外,
> 及其十二种观法的不同和运用? 谢谢!
      ^^^^^^^^^^

十二入处,请参阅下文

发信人: jt5354.bbs@bbs.nchu.edu.tw (jt5354),
                                  六入处诵

三、六内外入处就是一切、

一切有、一切法

杂阿含297(三一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时有生闻婆罗门。往诣佛所。共相问讯。问讯已。
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一切者。云何名一切。佛告婆罗门。一切者。谓十
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若复说言此非一切。沙门瞿昙所
说一切。我今舍别立馀一切者。彼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
其境界故。时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奉行.


--
∵☆.。∴★·.∴☆∵
∵.¨千尺鲸喷洪浪飞¨□∴
· 一声雷震清飙起.∵
□□□□ BBCALL □□□□ 
Fri Jan 2 03:51:35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益]内、外、内外四念处观
#3
火之舞
※ 引述《masako (yalin)》之铭言:
> 在杂阿含经第19卷536至二十卷540中--
> 尊者阿那律将四念处观又划分成下列十二:
> 内身身观念处.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
> 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观念处。
> 有没有师兄可以帮忙举些例子来解释一下什麽是内、外、内外,
> 及其十二种观法的不同和运用? 谢谢!

『瑜伽师地论』是这样说的:
云何於内身等住循身等观?云何於外身等住循身等观?云何於内外身等住
循身等观?谓若缘内自有情数身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外非有情数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若缘外他有
情数身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若缘依内自有情数身
色所生受、心、法为境,住循三观,是名於内受、心、法,住循受、心、
法观。若缘依外非有情数色所生受、心、法为境,住循三观,是名於外受
、心、法,住循受、心、法观。若缘依外他有情数身色所生受、心、法为
境,住循三观,是名於内外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

所以内身是指自己的色身,外身是指外在的器世间,内外身指其他有情。
观内身而生起的 受、心、法 称为内受、心、法。
观外身而生起的 受、心、法 称为外受、心、法。
观内外身而生起的 受、心、法 称为内外受、心、法。

--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Wed Mar 3 00:55:20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益]内、外、内外四念处观
#4
yalin
※ 引述《prajna (火之舞)》之铭言:
> ※ 引述《masako (yalin)》之铭言:
> > 在杂阿含经第19卷536至二十卷540中--
> > 尊者阿那律将四念处观又划分成下列十二:
> > 内身身观念处.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
> > 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观念处。
> > 有没有师兄可以帮忙举些例子来解释一下什麽是内、外、内外,
> > 及其十二种观法的不同和运用? 谢谢!
> 『瑜伽师地论』是这样说的:
> 云何於内身等住循身等观?云何於外身等住循身等观?云何於内外身等住
> 循身等观?谓若缘内自有情数身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
> 。若缘外非有情数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若缘外他有
> 情数身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若缘依内自有情数身
> 色所生受、心、法为境,住循三观,是名於内受、心、法,住循受、心、
> 法观。若缘依外非有情数色所生受、心、法为境,住循三观,是名於外受
> 、心、法,住循受、心、法观。若缘依外他有情数身色所生受、心、法为
> 境,住循三观,是名於内外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
> 所以内身是指自己的色身,外身是指外在的器世间,内外身指其他有情。
                                  ^^^^^^^^^^^^
                                  非有情:如草木之类?

> 观内身而生起的 受、心、法 称为内受、心、法。
> 观外身而生起的 受、心、法 称为外受、心、法。
> 观内外身而生起的 受、心、法 称为内外受、心、法。

观内身而生起的 受、心、法 称为内受、心、法观念处。
观外身而生起的 受、心、法 称为外受、心、法观念处。
观内外身而生起的 受、心、法 称为内外受、心、法观念处。

尾巴加个"观"会不会清楚点?

师兄当为我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虽然我不是智者,可是多少也能受惠..._O_
Wed Mar 3 15:33:54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益]内、外、内外四念处观
#5
hank
※ 引述《masako (yalin)》之铭言:
> 在杂阿含经第19卷536至二十卷540中--
> 尊者阿那律将四念处观又划分成下列十二:
> 内身身观念处.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
> 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观念处。
> 有没有师兄可以帮忙举些例子来解释一下什麽是内、外、内外,
> 及其十二种观法的不同和运用? 谢谢!
    这边较有问题的应该是"内外"这个词,既然有内、有外,
那什麽又是内外呢?
    当世无佛可问,只好问佛的法身CBETA。不过经中找不到对於
内外身的解释,只有论中有解释,这又有些头痛,习惯看经就不
会想去看论了。

    记得世尊曾说过:“大慧。汝应随顺於义。莫著所说名字章句。”
回到修四念处的目的,不外乎是要观察世间的无常变异,也就是要
观察到苦、苦的来源,进而除去欲贪执取,自净身心。如果且置身
受心法、内、外、内外等文字标签,我们还是能观察到许多许多的,
反而不会只看到「指月文字」,而能看到真正的明月。

    如果仍要解释内外身,既然经中找不到,我也提出自己的"论"点 ^^
从经中可以知道,所谓的身,是由四大,地水火风,所组成的。现在身□
内肺部的"风",是内身,下一秒它又在外了,内内外外进进出出,给它取
个内外身的名字应该也合情合理吧 :p  如果扩大仔细看身的组成,我们吃
的食物、喝的水,身□的体温,也是进进出出、内外变化不停的。
在安般念观息内外出入也可说是身念处的一种,知息冷热是受念处,知心定喜乐
是心念处,知离五盖、修七觉支…是法念处。



--

 祝 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无忧苦!
Wed Mar 3 17:27:47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益]内、外、内外四念处观
#6
BBCALL
※ 引述《bv4pr (BBCALL)》之铭言:
> > 有没有师兄可以帮忙举些例子来解释一下什麽是内、外、内外,
> > 及其十二种观法的不同和运用? 谢谢!
>       ^^^^^^^^^^
> 十二入处,请参阅下文

再举一经文为证


《杂阿含经》(一一七一):「若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
著。不可爱色则不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於可意法则不求欲。不
可意法则不生厌。是故。比丘。当勤修习。多住身念处」

可知十二种观法为十二入处。

根的摘要:

根门  色法〈尘、境〉

眼    形是色法

耳    声是色法

鼻    香是色法

舌    味是色法

身    触是色法

意    了知是色法


随时观察六根与六尘和合的变化,为身念处的下手处。





--
∵☆.。∴★·.∴☆∵
∵.¨千尺鲸喷洪浪飞¨□∴
· 一声雷震清飙起.∵
□□□□ BBCALL □□□□ 
2004年 3月 3日 20:42:32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益]内、外、内外四念处观
#7
火之舞
※ 引述《masako (yalin)》之铭言:
> ※ 引述《prajna (火之舞)》之铭言:
> > 『瑜伽师地论』是这样说的:
> > 云何於内身等住循身等观?云何於外身等住循身等观?云何於内外身等住
> > 循身等观?谓若缘内自有情数身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
> > 。若缘外非有情数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若缘外他有
> > 情数身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若缘依内自有情数身
先说明一下,『内身、外身、内外身 是啥麽?』也是我好奇的问题。
我在经中没找到明确的解释,我想那应该是当时约定俗成的说法。
引用的解说是『瑜伽师地论』的『摄事分』,这是杂阿含的本母,
也就是古大德解说杂阿含的论。(有兴趣的可以找印顺导师的『杂阿含
经论汇编』,网路上有电子版)

> 观内身而生起的 受、心、法 称为内受、心、法观念处。
> 观外身而生起的 受、心、法 称为外受、心、法观念处。
> 观内外身而生起的 受、心、法 称为内外受、心、法观念处。
> 尾巴加个"观"会不会清楚点?
稍微修正以及推演一下:以内身为对象,对它生起正念正知,
称为修习 内身身观念处。(我的解读是 (於)内身  身观(即观身)
念处(即念住,把正念安住於此) )。

修习 内身身观念处 会生起 受,此受称为内受。对此内受
正念正知,称为修习 内受受观念处。

> 师兄当为我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 虽然我不是智者,可是多少也能受惠..._O_
我以此摄事分的解释,加上一些猜测,当成故事听就好  _O_

观内身的方法不少,主要是正念正知(包含专注和觉知)自己的
身体动作。例如:观察自己的呼吸;走路时观察脚的提起、前移
、接触地面、重心移动;吃饭时可以观察手部动作以及口部咀嚼
;还有不净观,观察自身的各种组成皆是不净等等。总之,以身
体或身体的一部份之动作为对象,生起正念正知。(仔细的修习法
可以进一步找书或找老师)

观外身的方法,我猜指的可能是一些观地、水、火、风,或是如果
把十念处,念施、念戒也归纳进来(?)。有一种修习法是观风,先取
风吹枝叶摇曳或风吹旗动...等等之印象,刚开始印象很模糊,一直
练习下去後,印象会越来越清楚,并有一些转化。另一种是观光明
,刚开始是取自然的光,如日光或月光之印象,练习後,印象也会
越来越清楚并转变。同时正念正知,也随之增长。

观内外身的例子,可能有十念处的 念天、念僧。或是...观察病者
、死者。经上也常见到观死□的膨胀、青黑、腐烂...。

Anyway, 当正念正知 身 修习到某个程度後,就会转向修习 观受,
然後是观心,最後是观法。因为 身 比较粗,比较好观察,所以从
观身开始。至於何时开始观受,不同的修习法可能不太一样,有一些
是从可以专注在身上,而生起喜受,之後才开始观受,这依修习法
而定。心、法的修习也是。『受』是指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观『心』指的是正念正知 心 的状态,也就是贪生起时,知道这是贪
。心处於□、痴时,知道心处於□、痴。散乱、集中、低沈、高亢、
有定、无定、解脱、未解脱等等都如实知。观『法』指的是明白这些
身心状态的变化规则,即见到其生起、消失、原因、特性、如何使其
不再生起、解脱等等

其实,我也不太明白,希望不要有误导,大家多多指教  :)
仅供参考  :)

--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Thu Mar 4 23:24:30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益]内、外、内外四念处观
#8
常育
※ 引述《masako (yalin)》之铭言:
> 在杂阿含经第19卷536至二十卷540中--
> 尊者阿那律将四念处观又划分成下列十二:
> 内身身观念处.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
> 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观念处。
> 有没有师兄可以帮忙举些例子来解释一下什麽是内、外、内外,
> 及其十二种观法的不同和运用? 谢谢!
> 下面是经文的撷取:<杂阿含二十卷五三八>
> 
<<<<<<<<<<<<<<<<<<<<<<<<<<<<<<<<<<<<<<<<<<<<<<<<<<<<<<<<<<<<<<<<<<<<<<<<<
<<<<
> 尊者阿那律语尊者大目犍连。我於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何等为
四。
> 内身身观系心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除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内受.外
受.
> 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观系心住。精进方便。
> 除世间贪忧。是名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於千须弥山以少方便悉能
观察。
> 如明目士夫登高山顶。观下千多罗树林。如是我於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
神力。
> 以少方便见千须弥山。如是。尊者大目犍连。我於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
神力


香光寺有出版一本性空法师的"念处之道"针对身.受.心.法有详细说明可供参考
http://www.gaya.org.tw/
2004年 3月 5日 21:38:04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