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转载]射艺中之禅导读(七)
#1
BlackJack
转载自 福智佛教基金会http://www.bwmc.org.tw
已获得 福智佛教基金会同意转载


                                  第七讲

                                                          八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日常法师开示於凤山寺

    上次讨论到第三十四页,这一页告诉我们,放松以後心就能够灵活、能够矫捷。「放
松」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讲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困难,听见别人告诉我们要放松,自
己也了解放松的好处,但实际去做的话却做不到,不但做不到,而且会越做越差、越走越
远。「放松」,平日的生活中,因为不能放松而再三失败的体验很多。晚上睡不著时,想
尽办法去睡觉,就偏偏睡不著;譬如出家学佛,心中觉得三毒很可怕,就想不要贪、不要
□、不要痴,越早点除越好,於是就迫不及待的照著自己的方法去做,想尽办法除掉,偏
偏除不了。拼命想要这样做,却偏偏行不通,最後呢,只有一个结果——失败。

    佛法里所讲的「放松」,是澈底放掉这个「我」,放掉的方法是什麽呢?它有一套方
法,这套方法在本书的第三十四页上有说明,就是要「闭却六根门头」,闭却六根门头的
意思「并不是要大力排斥感官所察觉的世界,而是要时刻准备好遇到阻力就退让的意思。
要能本能的做到这『无为之为』,必须内心中有可以著力之处。」你们认为「必须内心中
有可著力之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麽?内心怎麽个著力法呢?乍听这句话感觉没头没尾
的,无从了解起,如果我反过来说,我们的内心一点都没有力量是什麽状况呢?以简单比
喻来说明,我们坐在这里研讨,如果内心有一个著力点,他的特徵是什麽?如果内心没有
一个著力点,他的特徵又是什麽?很显然的,前者即使天塌下来,他的心不会动摇;後者
即使一点小小的声音,他的心就跟著跑掉了。

    一般人是无法靠著内心的著力点去把自己内心安住下来的。我们看电视,被它的情节
所吸引,全部精神贯注在上头,那时不管外面有什麽人来到面前,完全看不见。又如看连
环小说,看到精彩处,被其吸引时,连觉都不想睡,更不会去注意外面的事。为什麽外境
没办法影响我们呢?因为当时我们的内心著在一样东西上——电视、连环小说上。那麽,
这个「著」是不是著在「内心」呢?不是的,而是著在外面的东西,跟著它在转。所以这
个心一天到晚被外境所吸引,也就是著在外境上。

    想要我们自己内心的著力点有个力量,这个力量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定力」,然而
这个「定力」的著力点并不可靠,真正内心里的著力点只有佛法里有,那就是佛法里讲的
「智慧」。要能做到这点,又必须靠戒,而至定、慧。

    戒是佛制的。学戒定慧一定要靠一个有经验的人。作为一个佛弟子,对佛要有「净信
心」,然後肯去学佛制的戒。戒有它绝对的权威性,所谓「绝对的权威性」,不是像世间
作官的人,手里拿著一把枪、一把刀,问你:你听不听我的?如果肯,就放你一马,如果
不听,就赏你一枪。佛法中的权威不是这样的权威,这样的权威一点用场都没有。佛法里
的权威是什麽?我有净信心,我晓得要走这条路,只有靠善知识引导,再没有第二条路好
走,所以善知识告诉我怎样,我就毫无条件的跟他走,这是戒的真正用意。要学好菩提道
就必须学戒,必须对师长产生绝对的净信心,假设两个人彼此有意见不同的地方,总要放
弃自己想法,依著善知识的想法。

    大家看过「密勒日巴尊者传」吗?这本书所叙述的故事,对我们修学菩提道是绝端重
要的启发和借镜。书中所述许多奇怪的现象,不是我们一般人的想法所能了解的,但实实
在在的发生了,那都是净信心的效果。举个例子,你们说这本书是什麽颜色?大家所看到
的是蓝色的,如果老师告诉你是白色的,你会说:这应该是蓝色的,怎麽会是白色呢?但
是有了戒的真正内涵时,如果老师说它是白色的,净信心会使你想:这应该是白色的,我
怎麽会看成蓝色的?我一定是错了。对老师要有如此这般的净信心——依照我们的想法,
这真是荒唐,怎麽可能这样呢?对!实际上就是这样,其中原因,有朝一日诸位才会渐渐
了解。

    现在我稍作解释,我们在正学的时候,应依根本六想当中,第一个无明病想。佛告诉
我们要生起无明病想是无中生有地去想,还是事实上就是无明?大家都知道事实就是无明
!既然事实就是无明,为什麽还要去想呢?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染,使现在所有的现行
总是跟著「自己」,如果不经过很有力的思惟、不使这个思惟的现行生起来的话,理论上
讲无明,说自己有病,实际上每个人永远都还是只相信自己,不管老师说了多少道理,做
起事情来还是相信自己的想法,听信自己的「无明」。如果「无明病想」思惟得起来,知
道自己无明,那麽,既然老师说是白色的,自然就是白色的,我在无明中因此看成蓝色的
,所以我错了。那时就会对老师产生绝对的信心了。【密勒日巴尊者传】这本书上就告诉
我们这个内涵,善知识真正训练我们的就训练成这样,当我们积聚到这种程度,那时候一
心一意的祈求,就会感得到最好的佛菩萨来教导,像马尔巴尊者摄持密勒日巴尊者一样。

    戒的真正意义就如上面所说。因此有一次某格西告诉我们,如果「依师」依不好的话
,戒无从讲起。很多人听见了之後,觉得「戒」怎麽和「依师」有关呢?我想现在各位大
概都很清楚了,特点就在这里。

    有了绝对的净信心,到时候善知识会指点给我们一条路,而这条路是我们从来没有走
过的,跟随善知识是唯一的方法,没有道理好讲的,为什麽没有道理可讲?这个问题我想
你们现在应该能够回答的出来,因为前天已经讨论过了,在第三十二页倒数第六行:「只
有从经验才能学会的东西,何必用思想来预期呢?」这条路既是我们没走过的,也就是没
有经验过的,既没有经验过,能不能去想像?能不能去预期?能不能讲道理?啊!越讲道
理会越弄越远的,这就是为什麽一定要养成坚定的净信心的原因。没有一个人例外,都是
在自己的经验当中去做一件事情,可是偏偏戒是超越我们经验的,这个时候,净信心就绝
端重要了。

    讨论到这里,诸位应该很清楚,真正要学戒就要这样学,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就死心
塌地地照著去做,以後就是定慧的□围,所以「必须内心中有可著力之处」,真正的著力
点就在这个地方。内心中有可以著力之处不单单是「定」,就是能够不受外面的刺激,它
靠什麽呢?我们继续看第三十四页倒数第四行:「这就是要集中心力於呼吸来达成。」这
一点佛教里面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数息」,所以世尊告诉我们:数息、不净二甘露门,
我们走上去,这东西将来是一定要学的。书上三十四页接下去的叙述我们就不去讨论了,
因为这些叙述都是真正的工夫,完全不是道理,而且这些体验,一定要跟老师才可生效。
所以我们现在读了这一本书,了解它所叙述的内涵以後,要回过头来努力学戒、学依止。

    继续看三十五页上的一段话,「不幸的是,这微妙的漠不关心地沉潜於自我的境界不
能持久。它会受到内发的干扰。各种毫无意义的乱糟糟的情绪、感觉、欲望、忧虑、甚至
思想、会不可抑制地从无所有处生起,而且越是没来由的、荒谬的、与心神所凝聚的对象
无关的,就愈顽固难去。好像它们要向意识复仇,因为,意识竟然经由修定的工夫,闯入
了它所原先不可达到的领域一样。唯一能使这烦扰停歇的有效方法是继续呼吸,静静地漠
不关心地呼吸。」这话是西方人写的,但这个道理,中国的祖师早就说得很透彻了,中国
的祖师有两类,一类是禅宗的祖师,另一类是教下,禅宗的祖师有一句话叫:「枯木岩前
叉路多。」这是什麽意思呢?禅宗不是要「参话头」吗?实际上是一个定的境界,置心一
处,全部精神要贯注在一个地方。学定是我们将来必须要走的,这个定不是坐在这里,眼
睛闭上了,而是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所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或者参禅,参一个
什麽?「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或者念佛,数息也是这样。进到定的境界时怪现象都出现
了,如果我们数息,数小止观,一定会有这个境界的。实际上广论说得很清楚,不过,没
有老师的指导,我们自己看,看不懂罢了。这些都是工夫,工夫到时这个境界都现起来了
,那时怎麽办呢?不去理它!如书中说的:「静静地漠不关心地呼吸。」什麽叫做「漠不
关心」呢?就是对这种事情不要去理它,我们现在最难的就是「不理」,只要外面一点小
事情就把我们的心牵去了。到了定的境界,就有本事做到即使天塌下来我们也相应不理,
不过,有时候弄到後来倦怠的时候,很容易进入睡著的状态,这些现象,经论上面说得最
清楚的是广论,再没有比广论说得更清楚了。

    请看三十六页第二行:「这一提之力,大有助於使心灵自然产生一种内在的震动——
一种宁静的脉动。这脉动可以升高成为一种只有在极稀有的梦中才能经历到的奇异的轻快
的感觉,以及一种昂扬而欣悦的信心,深信自己可以从任何方面获得力量以随心所欲地增
加或减轻紧张。」这是种非常奇妙的力量,那时候心的著力点的基础铺好了,但这心的著
力点还没有著力噢!就像我们说要打地基一样,把地上杂草秽土都拿掉,已经剩下石头了
。书中所讲的方法,都是佛法里边的方法,不过他用的是最浅的部份而已。接下去已能慢
慢地真正进入心灵里面。

    下面一段这样说:「这一境界,其中没有一事需要思考、计划、奋斗、欲求、和期望
,也没有一个特定的目标和方向,但是他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可能的事,也有能力做不可能
的事。它的力量就是这样的坚定不移,这一境界,在根本上是无心机的、无我的,大师就
名之为真正的『心灵』的境界。事实上,它的确是充满了心的明觉,因此,也叫做『正确
的遍在的心』。这意思就是说,这心灵是无所不在的,因为它对任一特定的地方都不执著
。而且,它可以保持遍在,因为,虽然它对此物或彼物发生关系,却并不因思念、执取而
丧失其灵活性,像一只盈满的池塘的水,随时可以再流出去一样,它有无尽的力,因为它
是自由的;它对一切事物都开放,因为它是空的。这种境界,本是原始的境界,它的象徵
——一个空心的圆圈,对於站在其中的人,并不是空无意义的。」

    这一段话,我们看了不太懂,因为这些都是经验到达的境界,我们不要去在意懂不懂
,如果这些形容我们能勉强了解就行了!将来诸位迟早会走上这一步。不过在这里,顺便
一提的是,也许你看了以後会觉得,我也很想去学这射艺的禅。其实当我们真正了解佛法
的理论之後,就不愿意去学了,因为,我们有更好的路要走,宗大师告诉我们的就是最美
的、最圆满的、最正确的、最直接的路,。目前我们正在为走这条路做准备工作。

    作者说慢慢到了这种情况时,这种情况可说成「定境」,但是这个定境要跟慧相应。
我们心的本来状态应该是这样的,但是由於被烦恼所使,所以整天被外境所转,生起了种
种困惑,而使真正的能力消失掉了。到了这个情况,就如书中作者在这一段说的:「有能
力做可能的事,也有能力做不可能的事。」妙就妙在这里,这才是奇怪的事情,通常我们
说你有能力当然可以做,现在,不可能的事,也可以做得到,佛法真正最高明的地方就在
这里,没有一样事情做不到的,就是有这种力量,这个力量现在我们不必也无法去验证它
,但是它是绝对可以验证的,我们如果照著次第走下去的话,将可到达这种境界。

    现在请继续看第三十七页第二行:「一个从一切执著中得解脱的艺术者,必须以这充
实的遍在的不受幕後动机所干扰的心为出发点,来发挥他的技艺。」这种情况叫做「不执
著」,也就是从执著当中解脱出来。现在我们想想看,当我门被周围所有的东西引发时,
我们就随著它而动,像这样我们通常称为对它的一种执著。那麽,我们执著些什麽?我以
比较简单的例子问各位,各位或许能了解,你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呢?有!有没有不
喜欢的东西呢?有!会不会对这个比较习惯,对那个比较不习惯呢?会!这些现象就是我
们的执著,这样仔细去看,我们都在执著中,在我们的周遭,没有一样例外的。而要从执
著当中跳脱出来,使这个心不受幕後动机干扰,这将是一个很奇妙的状态,我们现在或许
不懂,但要慢慢的去了解。

    心真的有著力点,就是能够把自己的内心安住在一个地方,不受任何外境的影响,这
种境界对我们相当重要,否则无法贯注在我们所要做的事情上。当我们一心一意想用功的
时候,心里非常担心别人打扰我们,实际上,真正能够做到心很专一的话,别人不一定吵
得到我们,甚至於奈何不了我们。相反的,无法做到心很专一的话,很容易为外界所牵动
。例如,我们正在写字时,突然出现一个声音,如果这个声音来自一个陌生的人,或许不
会干扰到我们,如果声音来自一个熟悉的人,这个人或是我们正在想的朋友,或是虽然没
有在想,但曾经影响我们很深的人,那就会很快的干扰到我们,我们的心也就跟著浮动起
来了。诸位有没有过这种经验呢?这种经验说明了能够牵引我们的外境实在太多了,所以
,一定要想办法,使内心中有可以著力之处,到了那种情况,所有的东西都干扰不了我们
,我们的心灵就会发挥到最究竟最伟大的力量,我们的力量就会远超过常人,一般人做不
到的事我们都可以做到,这绝不仅是一个理论,而是必须自己亲自去实践,才能真实感受
到。

    这方面很多同学都有所体验,譬如夏天参加精进佛七,开始的时候,心里嘀咕著:天
气这麽热、衣服这麽厚、汗流这麽多……拜得真是辛苦,慢慢地,拜得越来越专心,功夫现
起时,热不见了、汗不见了,除了「皈依」以外,其馀的都消失了,净信心就在那个时候
增长了。的确,当集中心力於皈依时,外界的剌激会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消失,再後,天
气、衣服、汗完全觉察不到了,只感觉到皈依之妙。(这种体会还仅是一点点的觉受,里
面还有很深厚很深厚的内涵。)

    外界完全干扰不了我们时,心灵就可以充份发挥,能力就可以达到极致,想要做什麽
都可以做得到。可能做得到的事,固然有能力做到;不可能做得到的事,也有能力做到,
它的力量就是这样不可思议。那个时候,就可以来发挥我们的技艺,就如同三十七页第三
行所说的:「必须以这充实的遍在的不受幕後动机所干扰的心为出发点,来发挥他的技艺
。」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可以说已达到无我、无执的境地。但以这样的心为出发点,去
发挥技艺之前,又必须先把艺术的道路铺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修学佛法的
人所应该努力去修的,因此,作者在第三行又继续这样说:「如果他想忘我地顺应那造化
之机,他就必须先将其艺术的道路铺好。」至於,为什麽要这样做的理由,作者在下面有
所说明,我们先不要去看他。我们先讨论三十八页最後一段:「即使学生们到此阶段,还
未能抓住射箭的真实意义,他至少已了解射艺为什麽不是一项竞技运动或健身体操了。他
了解为什麽那可以学到的技术部份,必须练习到十分纯熟的地步。如一切都以射箭者的无
机心及忘我为转移,那麽,它对外的表现必须自动的发生,而毋须靠智能的控制和思惟。
」这两段话合在一块讨论,就可以看出毋须靠智能的控制和思惟,有它很重要的特点,换
句话说,必须将艺术的技术部份,练得非常纯熟,纯熟到想要怎麽动就怎麽动,完全自动
自发,先将其艺术的道路铺好,才真的能忘我的顺应那造化之机。

    四十页倒数第六行有一段话跟这个道理有关,作者这样写著:「他也能够透过细心的
观察而使灵感自行生起。他心中刚开始浮现某种意象,手中的笔已将那形象描摹出来。」
作者继续的练习,会达到什麽程度呢?只要它的心里一动,自然而然随心所欲的实现他的
灵感,譬如写字、画画、射箭……不管做任何事,只要熟练它的技巧之後,脑筋当中想要
怎麽做,就能得心应手的展现出来,所以「必须先将其艺术的道路铺好」的原则就是这样
,铺好了以後,再继续不停的练习,而达到「无机心」的状态。「无机心」或者叫「忘我
」,或者叫「去执」,忘我并不是说忘掉我,而是把心里面受「我」的干扰的这个东西通
通除乾净。然後,任何一境界来的时候,就马上晓得如何去应付他,如果技术部份已练得
非常纯熟了,自然而然就晓得如何把学会的技术反应出来。例如,一位画家他要描述的境
界出现的时候,能毫不犹豫的挥毫,把他的灵感描绘出来。

    书中作者学禅之前,先练习射箭,我们学佛的人,事前要练习什麽呢?这是一个很深
的问题,现在你们还不需学此,但认识这个问题对诸位有很深的影响,我们事前要练习的
就是六度万行,六度当中前面的福资粮,要把他全部学好。学佛分两部分,一个福资粮—
—广行;一个智资粮——深观。福资粮不是不要深观、不要智慧,那个阶段的深观是和闻
思相应的,拿这个东西做为戒的部份,就是我们的行为,作一个菩萨应该学的技术部份全
部学好。作者现在学射箭,把射箭的技巧完全学会,这个技巧是要想把箭射到靶的必须的
条件。现在我们学菩萨行,法界缘起当中的所有一切因缘,要把它练熟,那就是「广行」
,然後进一步进入无机心状态。那就是「般若深观」。这两者结合为一,当境界出现的时
候,自然马上可以把所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了,佛法就是这麽高明。本书中所说的射艺
,比之於佛法的话,还差得很远。我只是提出几件比较重要的事告诉各位,了解了这个道
理後你们再仔细去思惟,那是我们将来走菩提道的重要关键。

    大乘道分五阶,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最浅的资粮位积的是福
德资粮,就是可以修慧的技巧部份,资粮位中分为三品:下品资粮位是发愿菩提心,就是
说我一定要学菩萨;中品资粮位是积福德资粮,就是技术部份;上品资粮位学的是无机心
,也就是深观。这些学会了进入加行位,加行位全部都学深观;然後进入见道位,见道位
就是见到了空性。菩萨真正见道的时候,所缘的是空性,一个菩萨要在後得出定以後,再
去缘这些,也就是以无机心为出发点来发挥他的技艺,这是菩萨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讨论到这里,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到了後来作者射箭的时侯,根本用
不著眼睛,即使用眼睛去看,也不是看外面的靶的,这时候眼睛闭或不闭都没有关系,他
只要把内心安住在射箭上面,就是闭上眼睛,也可以射中靶子,那时候的状况是他不但看
见了靶子,而且百发百中。这是我们完全无法想像的,那麽他能够做到这样依靠的是什麽
呢?我先讲一个故事来说明,过去我曾和一个人一起学「定」,有一次他坐在屋子里打坐
,眼睛半开半闭的,渐渐深入,心越来越宁静、越来越宁静……,那种情况之下不可能看
到外边的东西,但是无巧不巧的,那时候屋外有一只鸟飞过去,他居然看见了,而且看得
清清楚楚,你们听起来一定觉得很奇怪,但是的确是这样,当他的功夫越来越纯熟时、心
就慢慢的定下来,而凝聚在这个地方,那时就会出现这种境界。当时我们觉得这个境界很
好,跑去告诉老师,但老师却把我们骂一顿,并且说:「叫你们不要管,你们管它干什麽
呢?」你们听了以後能了解那位老师的用意吗?老师是希望我们不要被这个境界所迷惑,
而满足的停留在这个地方,而是要有深远的目标,为这个目标不停的努力。

    现在我们幸运的遇到了宗大师的教法,进一步认清了他的圆满,了解了这条路是我们
该走的路,那些东西对找们来讲都是雕□小技了,这就是我有强大的信心的主要原因。本
书的作者学射艺、学禅,这些境界都有他的高明之处,也许你们看起来好像说故事一样,
实际上绝不是故事,而是现代真实的事,等你们自己有了实际的经验,就会相信这个事实
。譬如憨山大师年谱上面就这样记载著,生了病某个地方痛的要命,乃至於手都快要烂掉
了,但是心安住不为所动,烂就烂掉吧,何必去管它呢?那时候就不会感觉到痛了。我们
听起来觉得像天方夜谭,尤其是学科学的人更不能接受,但事实便是如此。又例如王大善
人的故事,王凤仪有一次有人拿个板子打他的屁股,从早晨打起,那个板子很厚,那个屁
股是赤裸裸的,打到後来,打的人打累了换一个人再打,木板打断了换一根再打,结果他
一点都不痛,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当我们有了定的工夫,不为外境所牵,就有这样
的力量产生,那时候如果我们心里要去做什麽就都可以做得到。

    有一点各位要特别注意,不能先去练那个「心」,如果先练那个心,要做事情就不灵
光了。为什麽呢?因为这个心真正的缘境是真俗二谛,那时候,所缘的俗谛那一部份的能
力就消失掉了,如此,学的最好只是二乘,停在那里不能动,一定会走这个路——沉空滞
寂,这个道理广论上面说的很清楚,学对了将来走下去一定是二乘,到时候转不过来的。
那怎麽办呢?在学智慧之前,一定要把六度的前五度建立起来,其理由广论上说,如果以
猛利菩提心为前行,虽然缘到空,但是那个强盛的心馀势还在,会把我们拉回来,使我们
不致堕入空定。否则,一旦缘到空,见到真谛的时候,什麽都不见了,只见到空性,其它
的都消失掉了,就缘不到俗谛的部份,不但没有这个能力,而且会沉在空定中,不想再动
。不管做任何事,学射艺也好,学剑道也好,学空性也好,学到最後,心里会越来越沉寂
,越来越贪著,因为那个境界好美而沉在那里。心里根本不想动、也不能动,於是堕入其
中而无法向前,所以学习的次第很重要。

    继续看第三十七页最後一段:「因此,在到达心遍一切处之前必须所具备的条件,如
离执、自我解脱、内省和使生活更紧凑等,是不能听由机缘安排的。」听由机缘安排就是
听其自然,也就是希望这个条件自然地出现;这是绝无可能的!那麽该怎麽办呢?一定自
己要有很严密的一套方法照著去做,所以每套东西都有它的一套仪轨,这是本书强调的地
方,射艺有射艺的仪轨,剑道有剑道的仪轨,声闻道有声闻道的仪轨,菩萨道有菩萨道的
仪轨。本书称它为仪轨,我们称它为次第,佛道一定有它的次第,正规学法,第一步是把
「次第」学好,学好了循著这个次第去走,那是最快速也最省力的路。

    前面提到,在正式达到忘我无机心之前,必须先把那可学到的技术部份练习到十分纯
熟的地步,怎麽练法呢?第三十九页第二行说:「日本式的训练和教导,正是采取此一形
式。」这个形式是从过去留下来的古老风格,到现在还有严密的保护没有破坏,这套东西
在藏系还保留著,可惜汉地已破坏无遗。除了采取这个古老的形式外,并且要以熟练为主
旨,所以作者在下面继续写著:「并以熟练为要旨。练习,又练习,再练习,重复又重复
,愈练愈加紧,是它最突出的特色;这占了整个训练中长长的一段。一切传统的艺术,莫
不皆然。」在这长长的一段训练当中,他们做了些什麽呢?作者说:「示□,示例;本能
,模仿——就是师生间的基本关系。」师生之间就是做这些事,没其它事可做,也没道理
可讲,老师告诉作者练、练……,作者就练、练、练。学简单的射艺尚且须要如此,何况
学的是大乘的菩萨道。

    老师告诉我们怎麽做,我们就怎麽做,而且要一次又一次不断的做,在依止师长之前
,我们的准备工作是——怎样去积聚我们的资粮,分为两部份,一个是能力的,一个是智
慧的。已经判别好要走的路,跟随著好的师长,依照著他的指示,不断的努力,净信心就
会越来越强。我们仔细研读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他所做的事情就是这些,就像刚才我举
的例子,我们说这本书是蓝色的,老师说是白色的,我们听了以後,要努力把它看成白色
的,这之中完全没有道理可谈。

    当年密勒日巴尊者要去学道,老师告诉他,你到我这个地方,两样东西中你只能选择
一样,如果你要学道,吃饭的事我不管你;如果你要吃饭,学道的事我不教你。尊者一听
,心想我是来求道的,於是就自己去讨饭,然後去向老师求道,没想到老师又告诉他,道
是很难的,我不能平白无故的教你。尊者就问,那我该怎麽办呢?老师说,你先帮我造个
房子,我才教你学道,尊者就一个人从山下搬了很多石头到山上来,费尽千辛万苦,眼看
著一步一步就要建好了,这时老师又告诉他,上次我所讲的是错了,现在你把它拆掉,重
新建造。尊者二话不说的拆掉,一次、两次、三次……,老师怎麽说,他就怎麽做,为什
麽要这样做呢?其理由我们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得到,诸位要不停的去思惟、观察、了解它
的根本意趣。
Wed Jul 2 23:00:10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