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转载]射艺中之禅导读(九)
#1
BlackJack
转载自 福智佛教基金会http://www.bwmc.org.tw
已获得 福智佛教基金会同意转载


                                   第九讲

                                                            八十三年十一月一日
                                                          日常法师开示於凤山寺

    本书中老师告诉学生的一些话,如果是由普通人的嘴巴讲出来,会觉得是个笑话而不
予采信,但是,现在是出自最了不起的日本箭道大师所讲的,实在不容怀疑。他说射中红
心,最了不起的状态是不要拿弓和箭。要射中红心,怎麽可以不要弓和箭呢?但是事实是
可以做到的,就像我前次和各位讲的故事一样。昨天所说的故事的主角是甘蝇,他是古代
有名的神射手,对箭道非常善巧,当他看见一只鸟,拿起弓来,「嘘」,「嘘」的对准鸟
弹一下,就射中鸟,鸟就跌落到地上来。他射杀鸟做到只用弓不用箭,而本书的大师更上
一层楼,他说到了最後,不但箭不要,乃至於弓也不要,这个状态就告诉我们心力的特点
。也就是说,先前我们总要借重一样东西,到後来这样东西就可以不要了。

    上一次我们提到憨山大师年谱中的一段公案也说明了这个特点。憨山大师抄写【华严
经】,他非常恭敬的抄写,每写一笔就念一声佛号。譬如念一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就写这一横;再念一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写那一竖,如此这般至诚、恭敬、认真
的抄写。到了最後他有办法一边抄华严经,一边回答问话。不但回答一个人,而且可回答
很多人的问题。这件事传开了以後,当时五台山很多人,心想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吗?於是
纷纷去拜访憨山大师,一群人就这样东问他一句,西问他一句。结果憨山大师一点都不混
乱,【华严经】照样恭敬的写,问题仍然有条不紊的回答,只要有人问他就回答,大家要
注意,当时他不但要用手写,还要用耳朵听,用嘴巴讲喔!

    想想看如果我们全部精神贯注下去,也许一个人来问话,还有办法应付,假设三个人
同时来问话,我们一定招架不住,何况是七嘴八舌的?所以这都是功夫。如果根据本【射
艺中之禅】,就可以在最後达到这种境界!什麽境界呢?就是说:你不需要用嘴巴讲,他
已经听见了。对我们现在的程度,这些话、这些状态好像都是故事。实际上,在我们念过
的书当中,已经有告诉我们,例如,【前世今生】这本书,描述被催眠的凯萨琳,在催眠
的时候,她说看到很多大师,那些大师到底是何许人?现在我们不知道,也不必妄加评断
,不过倒可以根据佛经的理念去解释,把他看成是菩萨。书中说得很有趣,她说:你心里
所想的话,想要讲出来的时候,大师已经知道了,同样的;大师所要表达的话,你也已经
知道了。【前世今生】这本书就有这样的说法。

    【前世今生】一书中,还有一件事情也很有趣。在我们一般人想起来,时间就是时间
;咋天就是昨天、前天就是前天、後天就是後天,我们必须一分、一秒、一小时、一天这
样去等,等到了时间才会去做,我们要做一件事情,假如这件事情需要三小时做完,我们
是一点都急不来的,可是【前世今生】和【来生】书中,却告诉我们很有趣的一件事情,
书上说:若我们死的时候,这一生所有的事情,全部出现,出现的时间没有时序。平常昨
天发生或今天发生的事,一定有它的次序,可是在死的时候,这一生所有的事情,同时出
现。实际上,假如我们了解佛法,而且真实的透过佛法的理论去修证,这种情况不用经过
死亡,平时就应该如此。这些都是佛经告诉我们的理念,只是【前世今生】、【来生】举
出实例,说明这个事实。这种情况,不用说学了佛,一个凡夫到了临终的时候就应该有这
种状况发生,那为什麽我们现在不能出现?如果能这样的话,时间、空间及其他任何东西
都限制不了我们,可惜,我们现在陷於时空当中,完完全全被他所限,限得死死的。而佛
法的伟大就在开发我们无限的本能。

    我们再看四十五页第八行:「学生能前进到什麽程度,不关老师的事,他为学生指出
正确的途径之後,就必须让他独自迈进。」我们要走的路,必须先由老师指出来这一条路
的样子及内涵,再告诉我们走的方法,然後,自己要独自去走。例如箭道大师告诉德国人
应该怎麽射?怎麽拉?这些技巧都必须由老师先指出来。然後,自己要去做,别人是没办
法取代的。为什麽别人没办法取代呢?以世间来说,父母可以取代我去赚钱,而由我来用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去想的话,父母代我们赚钱,也只能做到一部份,另一部份父母是
完全无法取代的。请问我们用钱来做什麽呢?是不是用来吃、喝、玩?那麽吃、喝、玩,
父母能不能取代呢?大家想想看,饭菜放在那里,是不是要我们自己把它吃下去,否则由
父母代吃,我们会饱吗?

    我们所要了解的东西,别人是无法取代的,尤其是内在的情绪,内在的去感受某件事
情,别人是绝对无法取代的,因为这完全是自己内心上的造作。因此学习某样东西,别人
学的是别人的,只有自己去学才是自己的,如果自己把今天的时间浪费掉了,那就虚度光
阴,如果自己肯努力去学,那就扎实的学到了,这一点都不虚诳。看清楚这个特点,自己
肯精进努力,所获得的结果是坚稳的。这个结果别人没办法给我们,反过来,我们学会了
,别人也抢不走。不像我们赚的钱,小偷可以偷走,强盗可以抢去。我们自己亲自去学会
的东西,不怕小偷偷窃,不怕强盗抢劫,因为他们偷不走、抢不去。即使小偷强盗把我们
弄死了,我们的这一期生命结束了,但是我们学来的东西是打不死的。

    所以,老师为学生指出正确的途径之後,学生就必须独自迈进。那麽在学生独自前进
的时候,老师还能够帮他什麽呢?书上说得很有意思,老师只能再帮学生一个忙:「使他
能忍受孤独之苦」。「孤独」是一件很难受的事,因此在那段时间,极需要老师的帮忙。
为什麽会孤独呢?因为学习这件事既是个心路历程,就必须一个人亲自去走;因为别人既
然完全取代不了我们,就必须弃舍所有外在的东西,此时在内心当中,会感觉到没有一点
点可以依凭的地方,那时候就得靠老师了。所以老师对学生有绝对的价值,之前,学生未
上路的时候,引导著学生如何走上这一条路;之後,学生走上去的时候,辅助著学生如何
忍受苦难。所以,没有老师的引导,绝不可能;没以老师的辅助,也绝不可能,两者当中
,任缺一样,学生都学不成。因此在学佛当中,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万善根本从师出」
,我们要学的、要做的一切善乐的根本都在老师。实际上,老师对学生,到後面还有一个
更重要的理由,就是末了时,师生合一,老师和学生根本分不开了。这是什麽意思呢?怎
麽个合一法呢?可以用佛经上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佛佛道同」,没有一个佛例外的,
完全一模一样。

    我们在这里看见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弟子要放掉他自己,箭不用他自己来射。那是谁
来射呢?无以名之,简单来说,这个叫做佛。那个东西是那来的呢?就是老师传授给学生
的,学生把老师的精神全盘接受後,学生就跟老师一样了,所以在那个时候,师生就合一
了。我们看四十五页倒数第五行:「他要帮他,舍离他自己,舍离他的大师。」为什麽要
舍离这些呢?因为真正走到他所谓的最高境界,那就是佛。这个「佛」,既不是我,也不
是你,到那个时候可以帮助我们拿掉所有的障碍;也就是我们学习达到最究竟的时候,本
能发挥到最圆满的时候。

    继续看四十五页最後一段;「不论学生的路将它导向何处,他也许不会再见到他老师
,可是绝忘不了他。」为什麽忘不了老师呢?学生凭什麽能忍受孤独之苦呢?这些都是值
得思考的问题。反过来,我们现在的状况是,除了「自己」以外,周围的事情,都忘得乾
乾净净,对老师记都记不住,不要说忘不掉了,而书上的叙述却恰恰相反,学生到後来「
自己」没有了,但是对「老师」却绝对忘不了。为什麽绝忘不了老师?因为感谢老师呀!
就如倒数第三行所说的:「他对老师感恩之深,不亚於他初入学时不分皂白的尊敬。」就
如平常我们说的「观功念恩」一样。如果「功」看见了,「恩」自然念得起来,否则,看
不见功劳,看不到他对你的功德,想要念他的恩是念不起来的。我们能否真正的受用完全
靠这一点。

    继续翻过来看四十六页;到那个时候,作者的表现怎麽样呢?他说:「表现射艺大道
的仪轨,我一天比一天熟练了,做起来毫不费力。」不可思议的能力就这样出现了,下面
有一句话更有意思,作者说:「说得更确实一点,整个的过程我似乎都在梦中完成。」这
到底是怎麽样的一个境界?我也说不上来,不过假定你们真正自己去走的话,一定可以体
会得到。研读本书之前,我们已经读了憨山大师的年谱,年谱中提到最後,大彻大悟的时
候,憨山大师说:「出来观世间,有如梦中事。」这就是说,回过来看看以前的种种,好
像在做梦一样。平常我们只有晚上才做梦,憨山大师却说,回过头去看他以前的生活,就
像在梦中一样,为什麽呢?因为开悟时,他的梦醒了。每个人只要肯努力的走下去,总有
梦醒的一天,那时回过头去看看以前,当时觉得千真万确的事情,现在却发现是做梦。不
过,平常人的状况是不停地做梦,梦、梦……由一个梦进人另一个梦,一个比一个深,永
远没有清醒的时候!所以,我们要赶紧努力,照著佛告诉我们的方法去做,使这些梦慢慢
的浅化、淡化,直至完全觉醒,这才是学佛的目的。

    作者亳不费力的表现射艺大道的仪轨之後,他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他说:「截至
此刻为止,大师的预言,都被证实了。」妙就妙在这里,以前以为不可能、无法接受的概
念;认为不可理喻,无法相信的事情,现在都因为事实摆在眼前,而不容他怀疑了。可见
只要照著老师的方法走下去,原本不可能的事情都可以一一实现。这一点告诉我们,一定
要实际行持,如果自己不努力去行持,这套理论就不能兑现;不能兑现,我们的信心就不
会增强;信心不增强,这条路就走不上去。这是学佛法主要的原则之一。

    但是,即使已到了这个时候,作者还是会遭遇到困难,他说:「可是在箭应当自行射
出的瞬间来临之前,我的注意力仍难免弛减。」这是作者很麻烦的地方,他要等待,让这
一支箭自己放,不要他去放。为什麽他不能等呢?因为太痛了,难怪他说:「在弓拉得最
满的时候等候著,不但极为疲劳,易使拉力松弛,而且痛苦。」我们试著去拿一个非常重
的东西,拿久了,是不是手会痛呢?一定很痛的!更何况作者是拉很强的弓,而且还拉得
满满的等候在那里呢!这是我们人人都有的经验,如果不痛那是什麽情况呢?就是不去拿
,拿了自然会痛。但是,老师却有一个办法使作者即使拉了弓也不会痛,我们看这一页的
第三段:「你会觉得痛,因为你没有真正的放掉自己。」这句话就点出了方法。现在我们
真正去修学佛法,怎麽学呢?学放掉自己!如果把自己放掉了,这个痛的感觉就会失掉了
,不但痛的感觉会失掉了,而且,连力也不要用,甚至於可以做到最圆满、最究竟的地步
。

    这样的道理,作者在书中有所说明,我们看四十六页最後一行:「虽然我想尽办法—
—也许是没有想尽办法——我不能等待箭『掉』出去。和以前一样,我不得不故意将箭放
出去,舍此实无他法。」夹注号那句话的解释很有意思,作者说:「也许是没有想尽办法
」其实就是说明:对作者来说,真的已想尽办法。但是他还是不能等待箭自己掉出去,他
还是和以前一样,除了故意将箭放出去以外,他简直没有办法。这样的无计可施,使作者
灰心极了,所以下面他说:「这样屡次失败而不能改过,使我非常沮丧,因为我已受了三
年的教诲。」在日本学射艺,整整花了三年,居然还是失败,使作者不禁沮丧的自问:是
否应该这样浪费时间?甚至於怀疑自己来学这门工夫要做什麽?学会了拿它做什麽?

    就在学生万般无奈时,老师也想尽办法,我们看四十七页第二段:「大师一定察觉到
我心中的念头。後来,小盯屋先生告诉我,他曾想看一本日文的哲学概论,以期用我所熟
悉的学问来给我启迪。但最後他还是板起脸把书搁下来,他说他现在明白:对这东西有兴
趣的人,自然要觉得射艺是难学万分了。」这一段话,很有意思,我们可看见两个重点,
第一,老师也在想尽办法帮助学生。老师担心用他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学生,学生不一定能
够听懂,因此就想用学生熟悉的语词来告诉他,以期学生能够听懂。因为学生是学哲学的
,为了帮助他,特地去看哲学概论的书,看完了以後,老师怎麽做呢?作者说老师板起脸
把书搁下来了。这句话真有意思,把书放下来就好了,为什麽还要板起面孔再把书放下来
呢?我们可以想像,当我们正要认真去找一个答案,而去看一本书时,却发现这本书毫无
价值,会不会就说:唉!这书毫无价值,而把它搁在一边?这位老师是东方人,是日本人
,所以依我的理解,他所以板起面孔放下书的原因,因为西方人是事事专重推理,到底要
不要推理?要!可是有很多东西不是推理能够推得出来的。你们说说看,哪些东西不是推
理能推得出来的?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去看,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东西是不需要推理的,譬如
,这样东西好吃不好吃,回答好吃,是经过推理还是吃了以後觉得好吃呢?又如问你住在
这里舒不舒服?这种「好吃」、「舒服」的感觉有没有经过推理呢?根本没有推理啊!这
个实际上直觉性的东西,推什麽理呢?甚至於我们常说,每个人都觉得有个「我」,那个
我是推理的还是直觉的?根本不用推理自己就觉得有这个我存在。所以世界上太多的东西
不要推理,但很多人偏偏要去推理、去理解,那不是风马牛不相干吗?

    练习写字,请问是推理出来的,还是实际练出来的?这根本没有理好推,只要肯不断
的练,练到後来,熟能生巧,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自然写出一手好字了,这是学习任何
事情很重要的一个原则。谈到这里,我讲一个真实的事,这件事发生在我们佛寺里,故事
的主角和我们大家一起学佛,我就告诉他:「学佛,就要实际去做,不要光谈理论。」但
是他没有去做,他总有他的理由,而且有很多理由,最糟糕的当然是偷懒,可是他找藉口
就是不愿意去做,而且还问我:「师父啊!要懂得了道理,我才去做,不懂道理,我觉得
不能做。」不管我怎麽告诉他:你要去做。他就是听不进去,心里就是这个概念老梗在那
儿,当然有时候他也做,那是因为在佛寺里有师长盯著不做不行,可是心里面有自己的概
念,因此不肯好好的做。所以别人一个个上去了,他始终走不上去,大家也想尽办法帮助
他,却一直没有效果。所幸,他有个特长,他的字写得很好,正好那时候同学要练习写字
,就请他带著我们练习写字,他告诉大家写字要好好的练,这一下,可让我找到机会,我
就说:「不要练,你先告诉我们怎麽写,等到我们学会了,一写就写出像王羲之那样的字
。」你们知道他怎麽回答吗?他说:「不行,一定要去练。」我一听,不再作答,而且笑
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也察觉到了,我一看时机到了就告诉他:「你教别人写字,不是
也坚持这个原则?」他回答:「不练,不可能写得好,必须自己去练,才可以写出一手好
字。」我趁机告诉他:「写字,这麽简单的事,尚且要去练,现在要学佛,你居然要别人
把道理告诉你,然後等到你完全了解後,一听、一学就可以马上成了佛,有这样的事情吗
?」经过了那件事以後,他才慢慢的肯实际去做,可惜,因为过去内心当中积累的错误太
多太久,所以,虽然跟上来了,却跟个最後,别人老早就跨过了,他还老远老远的落在最
後,我说这个故事的用意你们懂不懂呢?所以,西方人这种错误的概念,我们一定要拿掉
啊!

    为什麽我介绍你们看【新世纪的饮食】,就是要你们透过这一本书,把我们以前错误
的概念拿掉。诸位都有宿生的善根,跨进佛门,但还是一样会犯很多错误,例如说:我要
修行,我要成佛,所以现在出了家,要赶快去住个茅棚修行。如果问你:怎麽修行?不知
道怎麽修,却要急著成佛,都是这种死症卡在这地方。所以,在我们正学之前,都要努力
,从别人实际走过来的经验当中,努力把自己学佛的障碍拿掉。我们错误的概念,以及由
於这个错误概念,所留下来的自己的恶习气,拿不掉的话,不可能学得好;这些东西拿掉
了以後,再努力就有希望,这就是「净罪」。另外的一个问题,就是积聚资粮。大家总觉
得,我要学最好的,请问:你的资粮呢?如果资粮没有的话,根本走不上去,走到那个圈
子都没有用,学过了,还是一样。

    学生自己想尽办法,还是失败,老师也想办法要帮助学生,却发现原来他会失败的原
因,就是这种西方人的错误观念。四十七页最後一段提到,有一次作者到海边渡假,那个
时候他脑筋当中只想著一样东西,什麽东西呢?就是「射箭」。所以,他尽管是去渡假,
可不像一般旅游的人,带著照相机、带著吃喝玩乐的东西,他所携带的行李中,最重要的
部分便是弓箭。因此,到了海边,他还是一天又一天集中心力於放箭,这已成为他脑筋中
的死结,结果出现了一个现象了,我们看倒数第二行:「我越来越不记得老师的警告:『
我们除了全心练习去掉我执之外,什麽都不要练。」』虽然努力的练,但是老师告诉他的
话他忘记了,老师告诉他只要练,不要去管其他,可是,他除了练以外还是要想、还是要
去找道理,这是他的致命伤。更确切地说,将来我们要去学一样东西,想要走上去话,老
师的警告是绝端重要的,也就是说,老师告诉我们要这样,我们非死死的这样听不可。当
然要有个前提,就是这个老师要具足条件!因为【广论】上面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找对老
师而去听从他的话,就会出差错。所以必须要找到具足条件的好老师,然後一心一意全部
听从他,至於,好老师的条件,【广论】上面说得非常清楚。最重要的,老师绝对不是为
他个人的利害,如果为了他个人的利害,这种老师绝不要跟从他。大家看看,本书一直告
诉我们要放掉「我」,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从「我」身上出来的,把「我」完全拿掉的老
师才能够完全信任。这是很特别的条件。

    佛经上告诉我们,皈依三宝正皈依的是法,所以,学习任何东西就要照著老师告诉我
们的那个「法」去做,可惜作者集中心力放箭时又忘记老师的警告。我们看这一页最後一
行:「我自己思索各种失败的可能原因,得到一个结论:老师认为其过在不够无机心,不
够忘我。决不是的,实在是因为我右手的手指把大拇指抓得太紧了。」他自己下的结论正
好与老师相反,老师告诉他,你失败的原因是不够忘我,无机心还没达到,但是学生可不
以为然。这是他的致命伤,这一段所显示出来的最重要的内涵是学生对老师的净信心不够
,所以才会用他自己的方法。因信心不纯净而动摇了,一动摇就失败了。後来他用自己的
想法去射,觉得射得非常好,因此洋洋得意,沾沾自喜。

    结束假期,他离开海边回到老师身边,再度开始上课时,老师叫他射箭,他射出了第
一支箭,依他自己看来是一次辉煌的成功。射完以後老师很怀疑,犹豫了一下告诉他:请
再来一次,於是他又射了一箭,这第二支箭射得比第一支箭更好。这下老师怎麽办呢?老
师站了起来,一句话也不说地把他的弓箭取过来,坐在一个垫子上,而且以背对著他,作
者已明白那是什麽意思了,老师的意思就是:「你走吧!你不必跟我学射箭了。」此时,
作者大为惊讶。这段你们都已看过,有没有想想看为什麽老师不肯教呢?下一段说,在第
二天时,小町屋先生就告诉作者,老师不肯继续教他了,因为老师觉得作者骗了他。一开
始老师就告诉这个学生,要学射箭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麽?换句话说,老师有把握能够把
学生教到什麽样的程度,但是学生必须要遵守这个绝对需要具备的条件。实际上就是要学
生对老师具有信心。我们学佛,目前这一段,为什麽要集资净罪,就是要在学习的过程当
中,锻□我们的意志,锻□我们的认识,使我们的净信心不断增强,一直到坚固不移。大
乘菩萨五十二阶,分为信、住、行、回向、地五级,第一级就是「信」,什麽叫信?就是
净信心,到了有净信心的时候,在任何情况之下,老师讲的总归是对的,所以,昨天说的
比喻,老师叫你们看这个东西是什麽颜色呢?有的看成是蓝的,有人看成是黑的,如果老
师说:「白的」,心里面真的是有「净信心」的人会说:「唉呀!这明明是白的,怎麽我
看成黑的呢?我总有什麽障碍啊!」

    现在因为作者的净信不够,所以老师觉得作者骗了他而不肯继续教他,作者加以解释
并且请求,老师终於答应了,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作者必须郑重承诺,永远不再违犯「大
道」的精神。老师答应继续授课以後,就告诉他要好好努力,耐心的等待结果,不要再去
想、再不停的自问了。学生听了以後,怎麽想呢?我们看五十页第二行:「我和大师说,
我已来了四年了,我在日本停留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怎麽回答呢?老师说:「到目的
地的途径是不可丈量的!星期啦!月啦!年啦!有什麽要紧?」老师虽然这麽说,学生还
是很耽心的问:「可是如果我半途而废呢?」老师又回答他:「一旦你成为真正的无我时
,任何时刻你都可以终止你的训练,不停的训练,不停的练习这个。」

    这段师生的对答太有意思了!作者自己觉得,我已经来日本四年了,花那麽久的时间
学射箭。这是世间人的概念,可是,老师怎麽说呢?老师则明白指出要达到这个目的地的
途径是不可丈量的,换句话说,不要用世间的概念去丈量、去衡准;什麽几天、几星期、
几月、几年,这有什麽要紧呢?这一点就是我们学佛的人真正应该要有的认识。我们一开
始就要认识清楚,这一条路是没退路的。世间上确实有很多选择,我不学医可以学农,不
学农可以学工,不学工可以学文…,不进大学,高中毕业也可以,不进高中,国中毕业也
可以…,可是,学佛就不是这样想了,真正了解佛法的特徵以後,会发现除了学佛以外,
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因为世间所有的都是大骗局,最後都是虚伪的、痛苦的结果,想要真
正解决一切问题,唯有一条路——学佛。

    既然一定要这样,那这个目标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至於到达成功的时间根本不要管它
。为什麽不要去管呢?因为只要照著去学一定会有结果的。为什麽学不上去呢?因为资粮
不够。既然是资粮不够,唯一的方法只有去克服障碍,再进一步扫除障碍!更进一步积聚
资粮!所以这之中的问题,是要不走冤枉路的去净除我们的罪障,不走冤枉路的去积聚我
们的资粮,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几年几月……花多少时间的问题。这几个重点
,我们都应该把握得住。

    老师告诉学生,不要去管时间,学生又耽心地问:「假设我半途而废呢?」对这个问
题,老师没有直接回答。到底会不会半途而废呢?在这里我以孔老夫子曾经说过的话来解
释这个问题,孔老夫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果我要去求,没有人能
够阻挡得住我;如果我不要去求,而且还觉得自己不行,那是自己限制自己。还没往前走
,心里就已经觉得自己不行,怎麽可能向前跨呢?根本提不起劲去走一步的。练习任何东
西,现在全心全意去练习,将来一定会有学会的一天!假如在还没学习之前,自己在心里
想:这个事情这麽麻烦,我怎麽会做?怎麽叫我做呢?这样一来,根本不会用全部精神去
学!即使去学,也会因为心里常想:这件事情,怎麽这麽繁杂?不耐繁杂,敷衍了事,学
得成功吗?所以自己愿意去走,孔夫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我要,一定有!自己
不愿意去走,就是自己把自己限死了!如此,即使别人要救你,也没有办法,整个的佛法
都是这样。这个道理、本书中的老师并没直接告诉学生,只是不管学生问什麽问题,老师
都不多讲,而要他多练习,并且还告诉学生,真正到了成功的时候,也就是无我的时侯,
自然而然任何时候都可以停止练习。老师既然这麽说,学生也莫可奈何,只好继续学,所
以书上写著:「於是我们又从头开始,就像以往所学的已统归无用一样。」前面的都白学
了。如此这般的继续练习。有一天,作者又问大师:「如果我不放箭,如何能射出去?」
大师回答:「它自己放。」就是这句话,始终是作者无法理解的。对於日本人来说是无庸
置疑的,因为日本人带来很好的教育,他们不像西方人,样样要讲道理,老师告诉日本学
生怎样,他们就无条件的跟著老师走。

    老师告诉他箭会自己放以後,作者又说:「这我已经听你说过很多次了,现在让我换
个方式问,我怎麽能忘我的等待那一射的来临,如果『我』不在场?」老师回答:「它会
在最高张力点等待。」学生又问:「这个『它』是谁?是什麽?」这些问话说明了这个学
生始终要从理论方面去找答案,这是他的死结。实际上,我们刚才说过,很多事情不是用
理论的,验证的东西不是个理论的东西。学生一再希望以推理的方式找到答案,五十一页
第二行那一段是老师很有趣的回答:「一旦你明白了这个,你就不再需要我了。如果我不
让你自己去体验它,而给你一根线索的话,我便是最坏的老师而只配被开革。所以,不要
再谈论它,还是继续练习吧!」老师很明白的告诉他,不会告诉他道理,如果告诉他不配
当老师。老师之所以为真正的老师,他指引给学生这条路,叫学生自己去走;在学生走的
过程当中,老师会帮忙让学生能够忍受寂寞,而且老师会想尽办法,把学生圈在里头继续
学习。注意啊!将来我们一路走上去,老师始终就像本书所说的这个样子,他会一再告诉
我们: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我们想要走的,老师就叫我们不行这样;我们不想要走
的,老师就叫我们非去走不可。那时我们还非照著这样走不可,最後走出结果时,我们会
发现真正最超越世间的就是我们走的这条路。因此老师在最後一句话还是这样说:「不要
再讨论它,还是继续练习吧!」老师一句,只有练习,这个办法才会有结果。

    继续练习了一段时间後,作者在五十一页第五行说:「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我一点进
步也没有,同时我却发现这毫不令我烦心。」这句话很有意思喔!「虽然一点进步都没有
」,但是他却「不烦心」,你们知道吗?到现在这个地步,作者已经进步了,而且大大的
进步了!但是他自己感觉不到。是什麽原因呢?在後面会更清楚地告诉我们。平时我们的
心都会被周围很多的东西干扰:要求成功、害怕失败;要这个、要那个……,一大堆东酉
塞在我们脑中,使我们一天到晚忙这些东西。现在这些东西对作者的干扰已经慢慢消失掉
了,实际上这就是他内心当中的宁静。前面不是说过吗?必须要内心当中有一个著力点,
而且那个内心的著力点越来越强时,外面的东西不会令他烦心了,这是作者最好最大的进
步,虽然他自己完全不知道,但是老师可看得一清二楚。

    继绩看下面:「我对这码子事儿已厌倦了吗?我能否学到这门艺术?我是否已经体验
老师所谓的『它』是什麽?我是否能找到通到禅的途径——这一切忽然都变得如此遥远,
如此无所谓,对我已不再产生困扰。」妙极了,这是作者很大很大的进步,那个时候,外
面所有事物对他的困扰都减轻了,他可以全副精神贯注在这地方练习,他越来越专注、越
来越专注,他要学这件事情最重要的——贯注的精神,他有了!这时候,他很想告诉老师
,他说:「好几次我决定要将这情景告诉大师,但是一站到他前面,我就没了勇气!」为
什麽他没有勇气呢?他说:我深信我提出来任何问题,得到的就是个单调的答案:「不要
问,练习吧!」因此我就不再问。

    接下有一句话很重要,作者说:「要不是大师将我紧紧地握在他掌心中,我恐怕也不
再练了。」大师紧紧地把学生掌握住固然重要,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这个学生对老师没
有净信心,他愿意不愿意被掌握呢?所以能否被掌握住,这是关系到两方面的。【广论】
上面告诉我们,自己要有非常强盛的依师的心,然後还要有跟这个依师的心相应的好老师
,这两样东西一相应就会有成就。所以佛法上面告诉我们:「离师无法,离法无成」。离
开了老师,便得不到真正重要的诀窍;没有这个诀窍,根本没有办法有所成就。所以自己
怎样做好一个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了解如果老师不紧紧地掌握,他根本不会再练习,所以除了不再问以外,他就一
天又一天的打发日子,尽力做好他的职务,到最後也不再抱怨白费了几年的努力。妙了!
就这样练习下去後,成果出现了。我们看五十一页最後一段:「然後,有一天,射出一箭
之後,老师深深的鞠了一躬,把课停了。他叫道:刚才『它」射了!」学生听了以後,第
一个反应是目瞪口呆,自己也不知道在做些什麽?等到他了解老师的意思的时候,真的好
高兴,忍不住大声呼喊出来,可是大声喊叫也不行,老师就在他大叫的那个时候,对他严
厉的说:「我所说的并不是赞美之词,只是一句平铺直叙的话,不应使你如此感动。我也
不是对你鞠躬,因为那一射与你完全无关。」这件事很有趣、很动人。我们看起来或许是
笑话,但是其中有多少心血,进一步说,其中有多少高的成就。经过了四年,到後来作者
什麽都不关心了,好像这些东西对他都很遥远;实际上是他的心越来越专注,除了这个东
西以外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了,他也不敢问老师,因为晓得老师会告诉他,不要多罗嗦啊,
练习呀!所以他全副精神贯注在这□,然後终於有了成果。可见专心是何等重要!

    提到专注的重要,顺便讲一个故事,中国古代有一个很有名的琴手,名叫伯牙,是春
秋时人,他跟锺子期两人是好友,留下了「锺子期死,伯牙不复操琴」的佳话。伯牙的琴
道在那个时候可称为天下第一妙手。当初学琴时,他的老师是一个非常高明的人、把技巧
部份通通传授给他,可是告诉伯牙:「你的心不够专注,这样是不行的,所以,我带你去
找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会教你。」因为老师的老师住在东海的蓬莱,所以师徒两人就一起
坐船到蓬莱,到了那里,老师告诉伯牙说:「你暂时在这里,我先去叩见我的老师,向他
报告这件事後,然後再回来带你去见老师。」伯牙回答:「好」。於是伯牙就留在船上,
古代的船是一种木头船,木头船上都有艘小艇,伯牙看见一处水浅的地方,他就用那小船
撑到里头去,等在那儿。忽然起了一阵大风,刹时,天地变色,海水沸腾,这个现象是非
常奇妙的,伯牙从来没遇见过,自然很快的吸引住他的情绪。於是本能地拿起琴,把当时
大地的瞬息万变,以及自己内心所体会的,透过琴声表达了出来。当他正弹的聚精会神时
,老师回来了,拍拍他的肩膀说:「这下你对了。」意思是告诉伯牙要像现在那样专注练
琴,因为要专注才能领略到最深奥的东西,从此以後,不能专注的这个难关就克服了。

    孔老夫子说:「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乐,的确需要天分很高的人才可以体会
到神韵精髓,所以可以用律理来控制整个局面,就像春秋很多了不起的大乐师一样。有一
个叫师旷的乐师,他一弹琴的话可以使天地变色,另外一位乐师他学的情况更是特殊,学
音阶学了三个月,都学不会,老师就说:「你真笨,怎麽连这些东西都学不会?」学生回
答:「老师,我不是学这个,我只学为什麽要这样按、这个音符表示什麽?」老师一听就
说:「噢!如果你是这样,你倒是个天分很高的人,你深有见地。」後来,他又学了三个
月,还是不会,但老师很有耐性的教他,结果一学学了三年,最後,他终於学会了。他跑
去告诉老师他学会了,那时老师也不要他用讲的,只是拿一把琴让他去弹,结果他一弹,
你们知道出现什麽状况吗?譬如说现在是秋天树木枯萎了,接下去会随著冬天的时序而光
秃秃。可是,经他把琴一弹,已经快枯的树木马上变成欣欣向荣,根据他弹的律理,使得
时序跟著他倒转,反过来也可以把它顺转。他这边弹,外面的景色就跟著转,假定说前面
有一盆花,本来是乾枯的样子,经他一弹,喔!芽就冒出来了,然後,花就开出来了!再
继续弹下去的话,按照春夏秋冬的时序,这朵花慢慢的发芽,慢慢的开花,慢慢的枯萎,
慢慢的凋谢,不但可以顺的,还可以逆的。最後老师告诉他:「啊!真是青出於蓝。」

    这就是乐的精华。古代很多大乐师都有这种本事。他们就是自己沉浸在乐的领域□亲
自去体会造就出来的。由这个故事我想到伯牙的老师,他叫陈连,带他到蓬莱山找老师,
那个祖师不亲自教他,而是透过天地变色这样的东西来教他,因为这个有很强大的摄受力
,再加上伯牙自己的天分,当全部贯注进去之後,就能使他成为那个时代的第一高手。实
际上,这些东西古代都有,可惜现在的人因为心缘在外头,使这东西越来越粗,同时也慢
慢失去了,不但失去了,而且还否定了它!这是我们人类最可惜的损失。今天谈这一个故
事,希望我们能够透过佛法认识五明大事,把佛法学好了,其他的一样一样的恢复起来,
那才是最了不起的结果。
Thu Jul 3 12:38:50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