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转载]射艺中之禅导读(十一)
#1
BlackJack
转载自 福智佛教基金会http://www.bwmc.org.tw
已获得 福智佛教基金会同意转载


                                  第十一讲

                                                          八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
                                                          日常法师开示於凤山寺

    上次讨论到第五十三页。现在,五十三页第六行写著——大师宣布说,我们要进一步
学新的练习了。这之前的两步练习都已经克服了,接下去,第三步是练习射中红心,所以
新的练习是指射靶子。讲述第三步练习过程的启示前,先提两个问题供诸位参考。赫立格
尔先生远赴日本,是为了学什麽而去的?大家记不记得是为了学禅?那又是什麽动机促使
他去学禅呢?对此他曾说明是受了一种秘密力量的驱使,这个偏爱的推动力量很强大,驱
使他不停地去追求梦寐想要的东西,很显然这个秘密力量是宿生带来的。

    为什麽要提这个问题,其目的就是要各位自我检查:你们现在要做的很多事情,是被
什麽力量推动的?每个人做任何事情,背後都有一股推动的力量,只是有的人不清楚这股
力量是什麽罢了!现在,我们从看得见的部分来说,有一个很强大的力量推动著他,使他
朝著目标前进。学了佛法,透过佛法来看,我们会明了这个力量是宿生带来的;所以这位
赫先生是宿世学佛的人。

    本书中的作者毫不灰心地找寻,最後找到了禅。因为背後有股强大的推动力量,驱使
作者不断的去找方法,结果找到了,然後照著这个方法,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最後实现原
来的目标。现在我们学佛,不也希望把佛法这条路走成功吗?那麽,要想走成功的话,同
样的,也有它成功的关键。其间有那些关键问题呢?这关键问题一步都不能稍有差错,一
步的差错,都会使我们得不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这个原因本书都给我们很强烈的提示
。虽然作者学的是射艺,而我们是学佛,但是其道理是相同的。书上告诉我们,射箭是一
种技巧,是达到目的不可缺少的技巧,那我们现在学佛,要达到成佛这个目标以什麽做为
技巧呢?眼前真要一步步走上去的话,需学教理作技巧。

    书中老师教学生射箭,完全不与学生讲道理;反看我们目前的状况,却恰恰相反。我
们是先把「道理」(教量)讲完了以後,学习并了解这个道理,然後依此选择一个目标;
认清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追求的目标,於是全心全力去追求它。书中的作者则是宿生带来的
神秘力量,推动著他到日本去学禅,到了以後,虽然学了三年毫无进展,但是不愿半途而
废,只好往里边去钻。如此,相较之下,我们所走的这条路,的确远比作者所走的路来得
圆满、高明;所要达到的目标,也远比作者所要达到的目标来得远。但我们和作者一样,
都需先建立一个目标,由此目标推动著我们努力不懈地做下去。

    我举一个简单的譬喻来说明。各位同学来到佛寺的目的是为了学佛,可是,来到佛寺
以後,不是先学佛,而是学藏文。此时也许有人会想,我是来学佛的,怎麽叫我学藏文呢
?这岂不是矛盾吗?明明是来学佛的,怎麽学起藏文呢?这是什麽道理呢?当你们生起这
个念头时,别急著下结论,先仔细想想看,到底矛盾不矛盾?到底为什麽要学藏文呢?如
果你明了这原因就不会觉得矛盾了。这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要学一样学问或事物,没有工
具是不能学成功的,而藏文则是我们学圆满教法最重要的工具。

    我们的确必需要有个远大的目标,推动我们去努力,然而,想达到这个远大的目标,
必须要使用很多的工具,语文正是我们学习教法的工具,因此,即使学得很辛苦,但是要
明白,最完整的东西还得透过这个工具才能学会。所以,千万不要等□视之。其实,不仅
仅是藏文,汉文也是必须要的工具,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怎麽能学好呢?假如我们是藏人
,从小学的就是藏语,长大学佛,理所当然用的是藏文的经典,那就可以不用学汉文了。
但是我们是汉人,将来我们真要用的经典是汉文经典,所以,现在除了学藏文外,还要学
很多汉文,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必须的工具。

    有了这些最基础的工具,学习到某个阶段後,进一步以辩论的方式来刺激、来助长学
习的效果,所以辩论也是一种技巧。这个技巧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自然产生最佳、最好的
效果。但是到最後,也就是学成功的时候,这个辩论就不再需要了,因为它只是达到成功
的一种技巧。所以,工具也好、技巧也好,对所学的事物、所要达成的目标,都有很大的
帮助价值。但要学会这些工具、这些技巧,实非易事,甚至於困难重重。因此要想学会一
样学问;要完成一个目标,那是须要克服重重障碍的。【射艺中之禅】这本书提供我们很
多这方面的消息:让我们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地克服障碍走向成功。其中深远的内涵,
并不是我粗枝大叶的讲述所能表达的。

    前面的两个阶段:第一是用心来拉弓,第二是不要去射「它」,让「它」自己去射。
这两个阶段作者学会了以後,产生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到那时候,作者自己不去射「它」
,而「它」自己真的射了。换句话说,「它」去射就很灵光,「自己」用尽办法去射反而
不灵光,这状况真是耐人寻味啊!作者还说,一旦有了这种经验,那真是妙不可言。在五
十三页的第三行,用一句话来描述这种经验,作者说:「这心境真是有趣极了。」作者所
说的这句话,所描述的这种心情,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体验得到的。只是你们不是
透过学射,而是透过学佛这条路去体验到这种心情。当获得这种美不可言的经验时,这是
世间所有的苦乐,再也影响不了你们,这不仅是个有趣的事实,更是一种超越的境界。

    我们继续看五十三页第三行:「这心境真是有趣极了。可是,大师面带很奥秘的微笑
说,有这种心境的人,最好能像没有这种心境一样。只有完整无缺的平等心,才能容纳这
种心境,使它敢於在这心中再度出现。」平常,我们总是用自己的理念来想某件事情,用
自己的情绪来感受生活的内涵。当我们用自己的理念去想某件事情时,我们会觉得:这个
有道理,那个没有道理;这个我欢喜,那个我不欢喜。於是,我们所有的苦乐,从这境界
上面产生了。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一例外,吃饭、睡觉如此,看书亦复如此;我欢
喜数学、你欢喜国文、他欢喜历史…,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念,弄得苦恼不堪。我们一
定要把这种自我的理念拿掉,才能够产生本书中所说的完整无缺的「平等心」。这种平等
心是什麽呢?作者说这个心境有趣极了!这才是真正最完美、最快乐的境界,它是无法用
世间的快乐去衡断的,如果拿世间的快乐去衡断它,根本就错误,因为它超越了世间的快
乐。诸位继续努力学佛,将来一定能够真实领会到这种心境。

    对这种有趣的心境,大师却面带很奥秘的微笑说:「有这种心境的人最好能像没有这
种心境一样。」为什麽大师说要像没有这种心境呢?当我们快乐的时候觉得很开心,大家
一定有过这种「好开心」的感觉,譬如得到一样东西,这样东西正是你响往已久的,那真
是快乐得不得了。可是当失去它时,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真是痛苦得不得了啊!从非常
快乐到非常痛苦,两者的心情去看,得到和失去是一样的,都是被外境动摇了内心的宁静
。因此,不会为失去而痛苦,也不会为得到而快乐,能够如此就确实得到了。佛法就能使
我们达到这种境界,这是佛法最高明的地方。世间上所有的东西却恰恰相反,当你得到它
的时候,你一定会失去它。

    「当你觉得得到的时候,你一定会失去它」这句话的涵义,各位同学能体会吗?目前
对大家最重要的就是把这几样工具、技巧学好,然後才学理论,理论学会了以後,实际去
修持,一、二十年後,你们定会成为世间的第一等人。那时,真正体验到世间所有的东西
都不可靠,不管你为它如何忙碌、如何辛苦,最後两脚一伸,终归什麽都带不走;那时,
真实了解到世间人永远被表面的、虚幻的苦乐所波动,而你已超越那些苦乐的波动。

    现在我们再重新看第五十二页第七行,作者说:「箭怎样在我亳无机心的情况下自行
发射出去,那紧握著的右拳,怎麽会忽然张开向後一扬,我那时无法解释,至今也无法解
释。」作者射箭时,右拳忽然之间向後一扬,但他的身体并不会反弹,这件事的发生,作
者说在当时、现在都无法解释,那麽对他来说,将来能不能解释这个现象呢?对我们学佛
的人来说,将来又能不能解释这个现象呢?如果像作者那样的走法,将来是不可能解释;
但如果像我们这样的走法,将来却是有可能解释。为什麽我们可能?其原因就是我们有圆
满的教法。

    现在一般的概念,认为只要脑筋非常聪明,就可以想很多事情。实际上,我们都在无
明当中,拿佛法来说就是无明系统。我们的现行都在这无明、行、识…中;整个的认识作
用,以及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在无明当中。以无明的心境去做,当然永远达不到的。如同
射箭时闭上眼睛是不可能射中红心的,张开眼睛都射不中了,闭上眼睛反而可射中,有这
种道理吗?这就说明了我们无明的状态。但是,如果张开智慧眼的时候,那一定能射中红
心,而且射中的程度就像是拿了箭去插在那个红心一样。把一支箭插在红心,那有插不中
的道理呢?可惜现在因为在无明中,无法领悟到智慧系统里的状态。

    我们现在学教理。教、证二量圆满的人把教量告诉我们,当我们这个教量建立了以後
,虽然没有行持,但是已经晓得并确定将来所要追求的人生目标。了解以前的自己根本处
在无明当中,认识以前的追求根本是一无是处,进一步看清世间的一切是无价值的、是虚
伪的、是骗人的。因而,下定决心把原来追求世间的目标扭转过来,朝向正确的人生目标
努力迈进。

    要达到目标的实践过程,【广论】都做了很明确清楚的提示。【广论】上说要成佛必
须行菩萨行;要行菩萨行必须发菩提心;要发菩提心必须有出离心;要有出离心须皈依;
要皈依是皈依三宝、依止师长;要依止师长必须学习亲近善知识轨理。从所要达到的目标
,一步一步地推下来,让我们先建立正确的理念,然後依此步步学习、步步深入,直至达
成目标为止。

    如果不先将正确的理念植入心中,以我们目前的无明意讥,当老师告诉我们要这样做
,不要那样做时,我们心里不但会感到很□扭,而且会嘀咕:为什麽要我这样做,不要我
那样做呢?除非我们像本书的作者一样,背後有股很强大的力量推动著,或者是像他一样
看见老师射箭的样子,而生起无比的向往心、信任感,才肯一心依止老师学习。否则,纵
然想要一心一意听老师的教导,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无明中要放弃自己的习气、自己的
见解,完全听从他人所指示的方法去做,那是很难做到的。

    一般人的情况是学习一样东西时,很容易把自己稍懂的知见拿出来,然後执著於自己
的见解去做,一点都不肯放掉,当然更不肯听从善知识的方法。如果这样,学佛这条路我
们是永远走不上去的,所以,一定要先认识正确的理念,当这个完整的理念认识了後,才
可以根据这个理念去实践。因此,我们要明了,学习一样东西,下脚的第一步是怎样放弃
自己的见解,听从善知识的指导,然後一步步走上去,在走的路程中,因为脑海中已经有
了每一步该遵循的理念,所以,在实践过程当中所获得的经验,得以不断的成长,同时,
先前所学习的理念,也随著越来越清楚和坚固。

    说明到这里,就不难了解,为什麽作者不可能解释,而我们可能解释的理由了。作者
并没有先学习理念,因为完全没有理路上的概念,所以当他透过实践而有所经验的时候,
完全无法解释这个经验现象。相反的,我们是理路上已经非常清楚了,依此再去实践,透
过实践有所经验时,先前学习的理路,让我们清楚的认识这个经验现象。为了帮助你们了
解,举实例来证明,当你们背诵论语的时候,背得苦不堪言,等到背熟了而且学会了其中
的道理,有一天,用上它的时候会猛然感觉:喔!原来这就是论语所说的道理!那时候论
语上死板板的字就好像完全活过来了。

    孔老夫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叩其两端而竭焉。
」背的时候体会不出孔老夫子到底说些什麽,但假如照著去做的话,一旦这境界现起时,
其中道理会了然於胸。所以理论的存在对我们有绝对的价值。你们现在初学的时候,要背
论语等语文,将来辩论的时候,要背大般若等经论,其理由就是这个。而传统汉文书中最
值得背诵的就是四书,为了要背诵四书,前面的准备工作就是背诵「幼学琼林」这类浅显
的文字,如果浅显的文字不能通晓的话,高深的文字根本不可能通达,整个学习会因此哽
在那儿,想要往上学就如缘木求鱼。

    所以,「工具」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东西。了解这一点,就知道教量对我们的重要了,
特别是将来我们需要弘扬教法,更是重视这一点。因为自己体会是一回事,告诉别人又是
一回事,如果告诉别人说:我说不上来、我不知道、我不懂,但我会做,如何弘扬教法呢
?佛法当中的独觉圣者自己证了圣果,但他不会说法,不愿意说法,如果他跟某个众生有缘,就先
现神通给这位众生看,人家一看他有神通就很相信他,可是他不会讲,也不愿意讲,更不
习惯讲,这完全是同样一个道理。

    现在我们继续看五十四页第一段:「大师先为我们做一次射靶的示□;两支箭都插入
靶子的红心。然後他吩咐我们完全照以往一样举行仪式,不要被靶子所唬住,要在张力的
最高点上等待那箭自行脱手飞去。那纤细的竹箭飞的方向不错,但却连沙堤也没射中,更
不用说靶子了。它们都埋入了靶子前方的土地上。」这就是老师自始自终的教法,将来我
们真正学佛走的也是一样的教法。正规的做法是先告诉我们「教」,教是宗、因、喻。本
书老师教学生射靶子,开始是先拿喻出来做示□;大师先做射靶的样子给学生看,这就是
「喻」。看了以後老师告诉学生照著这样的方法去射靶子,这就是「宗」。「因」则不谈
。将来实际修行的时候,这个特点如此,但学习教量的时候却正好相反,先讲「宗」和「
因」,喻则可以不谈。

    老师做完了射靶的示□,嘱咐学生照著这个示□去射那靶子。当学生要射靶子的时候
,大师殷殷叮嘱学生,这段叮嘱很重要。我们看「你的箭力量不够,」大师说,「因为你
的心力不够,射不远。你射时要装做好像靶子在无穷远处一样。箭术大师们都有这样的共
同经验;好射手用中等强度的弓,可以比没有心力的射手用最强的弓射得远。这事不靠弓
,要靠射者射箭时的专心、活力、和警觉。为期心的警觉力可以全部使用出来,你遵行仪
式时要有些不同,要像个好的舞蹈家舞蹈一般。你如照这样做,你的一切动作都从『中心
』发出——从正确呼吸的源头发出。这样,你举行各种仪式的时候,就不会像把记在心中
的仪式一套一套的搬演出来,而是像你当时触发了灵感而创造出来的一样。这一来,舞者
与舞即合而为一,无二无别了。把举行仪式做得像宗教舞蹈,你心的察照力便可发展到最
高程度。」

    这整段话从表面看,好像很简单,其实有很深的内涵。当作者要射靶子时,大师就提
醒他,你箭的力量不够是因为你的心的力量不够,换句话说心力够的话就可以射得很远。
因此,大师告诉作者,射时要装做好像靶子在无穷远的地方一样。这句话,单从字面去看
,就是单纯一句话而已,但如果以佛法去引伸它的含义,就深远无比了。的确,这个靶子
是无穷大,我们的目标就要像这个靶子一样也设在无穷远的地方。

    本书的大师教导射手练箭时,第一步是用心灵来拉弓,第二步是让「它」自己去射,
最後是射中箭靶。现在我们学佛真正重要的,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佛法是内明之学,所以
,学佛的人下脚的第一步都是用自己的心来练习这件事情。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正式的三
要道;出离心是第一个,菩提心是第二个,空正见是第三个。请问这个出离心和书中所说
的用心来拉弓、用心来射箭有什麽关系呢?

    一个人心的力量之所以不能充份发挥,原因就是被所有的烦恼困死掉了。假定我们没
有出离心的话,根本无法从烦恼的束缚中透脱出来;不能从烦恼中透脱出来,其他的就不
用说了,因为这是根本的问题。但是要学习出离心没有人指导绝不可能,所以由出离心向
前推,为什麽一定要学皈依、一定要学习依师的根本原因在此。实际上等到你真正做到皈
依、依师以後,出离心的基础算是奠定了,也就是使你根本透脱不出来的障碍可以整个的
拿掉。每个人学习一件事时都有「我」的知见,「我」的习气,如果你不能解决这些东西
,根本学不成。譬如各位来到佛寺,它和外面不太一样,外面所讲究的这里一概不注重,
真正注重的是努力用功,所以吃的、穿的,只要吃饱穿暖就够了。怎麽样把我们的心力发
挥到极致,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因此要澈底把障碍去除掉。

    出离心有了以後,下一步目标是菩提心。菩提心的所缘是无穷的,深广两方面都是无
限。最後就是空正见,到那个时候,才学习怎麽去掉这个「我」。当这个「我」真正去掉
的时候,我这支箭可以射遍法界,作者现在射的仅是六十□以外而已喔!相距之远可见一
般。佛在世的时候,射箭射得很远,那可是宿生所带来的喔!佛陀有个比武公案,谈到有
几个人比赛射箭,轮到佛陀射时,佛陀拿起箭一射,这支箭不但射中了红心,而且射穿那
个皮,射得老远老远,所以以菩提心去射箭,这支箭可以射遍法界。

    五十四页的这一大段就在说明这个重点,的确,用心力去拉,这一切动作就从「中心
」出发。从那个中心出发呢?这是一个方法,就是从正确呼吸的源头出发。如此,举行各
种仪式的时候,就不会像把记在心中的仪式一套一套的搬演出来。这个「呼吸的源头」,
将来我们要学,我告诉你们二个名词——「心马」、「最细的心」,你们先记得这两个名
词,暂时不要去管它的内容。在佛法中都有深厚内涵的。

    射得远不远不是靠弓,而是靠射手射箭时的活力、专心和警觉。想要练专心、活力和
警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就是对眼前所有绑住我们的东西通通拿掉,第二就是我们
心的所缘的地方要推广到极点。这就是前面曾说过的,正射之前的技术部份,我们要先完
全学会的基本原因。

    所以,佛法所看到的是巨观世界,世间的科学所看到的是微观世界。在未说明这点之
前我先举拍照来比喻。太空船在太空中很远的地方拍摄一张照片,拍下来的结果一看,地
球在照片中只占了很小的位置,也就是说地球变得很小很小,就如同在地球上看天空的月
亮一样。如把拍摄的高度越往下降,地球越大,到最後只能拍得到地球上的某个地方,如
北美洲。再下降高度,就只拍到美国,再降就只见美国的某一洲,最後只见某一城镇。

    现在我们在凤山寺的东讲堂,觉得面积还蛮大的,但是凤山寺的东讲堂在台湾的地图
上能够找得到吗?绝对找不到!从太空去看,看得见吗?绝对看不见!现在再拿显微镜去
看的话,凤山寺的东讲堂好大好大,它本来是好小的一点点,但可放大好几十万倍,大到
我们看不清全貌。

    现在科学研究的就是研究这一套东西,不断缩小□围,以微观法研究,因此整个宇宙
世界到底在那儿就无法看清楚了,既然科学是个微观世界,那麽,要从这个小小的原子里
边去看整个太空,怎麽可能看得见呢?看不见啊,这是我们不能洞悉真相的原因,但我们
却偏偏被这个所局限。

    继续看第五十四页最後一行,作者说:「我不知道我的仪式之舞到底好到什麽程度,
到底是不是完全由『中心』发出,我的箭已可射得够远,但仍然不能击中靶子。」在这种
状况之下,他向老师提出了疑问。他问老师:「为什麽始终不教我如何去瞄准?」因为他
想「那箭镞与靶子之间一定有某种关系存在,因此也一定有规定的瞄准法可以使箭射中。
」老师的回答是当然有。我们看第五十五页第四行——「当然是」,大师回答说「你自己
也很容易找到这准头」意思是说,假定你自己去找的话是很简单的,只要拿支弓箭来,对
著那个靶子集中目力去瞄,就轻而易举的找到准头。

    不过,即使作者每箭都射中又怎样呢?老师的看法是怎样的呢?大师说:「就算你每
射必中,你也不过只是一个喜欢炫耀特技的射手而已。对一个专数得分的职业射手而言,
靶子只不过是一张供他射得粉碎的纸张而已。」大师表示的确可以每射必中,但那不是老
师要教给学生的,老师要教给他的是「大道」,不仅是把他教成职业射手而已。

    所以老师说:「这对『大道』来讲,却是魔业。把一个靶子放在离射者一定距离之处
,这种靶子是非『大道』所知的。『大道』仅知道有一个目标,一个不能以技术来瞄准的
目标,这目标无以名之,姑名之为『佛』。」老师所说的「技术」就是指世间的眼光,大
道的目标是不能以世间眼光瞄准的。

    起初对老师的话,作者都能恭敬的遵照,但是,慢慢的他再也受不了了,喜欢发愁的
毛病又发作,还是和以前一样,老是想:不用眼睛去看靶子,怎麽可能射得中呢?於是他
向老师承认他已智穷力竭,这时老师就安慰他,我们看五十六页第三行——「你的发愁是
多馀的。」老师安慰我说,「心里决不要只想射中!你就算每发都不中,仍可以做大师,
中靶只是外在的证明,证明你已到达无机心的最高峰,证明你无我、舍我…不管你叫这境
界做什麽。造诣也分等级,只有到达炉火纯青的阶段,你才能百发百中。」

    以三主要道来说是指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空正见的空就是空掉这一个,到那个
时候,就百发百中了!但对我们来说,真正的「舍我」,不是现在学喔!我们本就不希望
这一世就能学会它,下一世再下一世都没关系,但是,一旦真正学会的话,岂只是射箭,
我们所要的东西通通都有,这是最重要、最值得的一个特点。

    不管老师怎麽安慰学生,这位德国人还是不能明了:没有真正瞄准,怎麽可能射中靶
子?所以第六行那一段写著——「这就是我无法想得通的事情,」我回答说:「我能□解
你所说应该射中内心的真靶子的意思,可是射者不用瞄准而能射中身外的靶子,那张图形
的纸,而射中这纸又是内心工夫的表面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就弄不清了。」

    作者这段叙述,就是说明一般人的状态都在无明中,我们总是要讲道理,而忽视了一
个事实,那就是自己本身根本就没有道理,所以,不但须听从师长,放掉自己,而且是要
澈底跟著老师学习,才有机会认识自己、改善自己。因此大师说:「你要是以为你能大概
的知道其中幽邃的关系,对你就会有用处,那你就错了。」的确,以我们无明的概念去想
是想不通的。

    这位德国人仍然无法想出满意的结论,仍旧一面练习一面发愁,弄到後来实在没办法
可想,老师就对他说:「今天晚上来见我。」既然作者的老毛病是改不过,而老师又觉得
讲道理实在毫无用处,索性亲自射两支箭给作者看看,或许对作者有所帮助。於是就在天
黑得连靶子的轮廓都看不清的状况下,大师连射两箭,并且都射中靶子。然後大师告诉赫
立格尔说:「是『它』射的,也是『它』射中的。我们来向靶子鞠躬吧,就像向佛鞠躬一
样。」老师这两支箭的射中,果真对作者产生了作用,他说这两支箭不但射中了「靶子」
也射中了「我」。看五十八页最後一行,作者说:「大师那两支箭显然也射中了我,我一
夕之间变得不再对我的箭发愁了,也不管它射在那里。」就这样,学生继续不断的□习,
而老师也以湛深的定功,将艺术的精神传给学生。使作者以自身的经验证实「直接传心」
之说,不是一句空话。五十九页这段所提到的直接传心确实是妙不可言的经验,但得自己
去体会。

    我们继绩看五十九页第八行,作者说:「我把它拉开,好像对我更□解了似的,不仅
我有这种情况,就是他的最老的学生,来自各界的人,都认此为确切不移的事实,他们都
奇怪我为什麽要问问题,好像还没有把事情弄确实一样。」这一段就是说,对东方人来说
,他们有纯净的信心,老师怎麽告诉他,他就怎麽做;对西方人来说,他们一定要讲道理
,一定要问这是为什麽,但老师不想告诉他道理。於是老师去看西方哲学的书帮助学生,
看过後就慨叹的说:怪不得西方人学不好。因为学射艺不是靠道理而是靠信心,其实学道
理也一样要有强大的信心才可能学好。

    这一页最後一行说:「有一天,我箭刚脱手,大师就叫了起来:『有了,向靶子鞠躬
吧!』」作者终於学会射箭了,这一段练习靶子的日子,对作者来说,可真是艰难极了,
我们看第六十页第二段的描述——在这些星期,这些月里,我度过了一生最艰辛的教育期
。虽然那纪律不易为我所接受,我渐渐地看出自己实在受惠良多。它把我只知有己的习气
和起伏不定的情绪,破坏无遗,有一天,在我射出特别好的一箭之後,大师问我:「你现
在明白我说『是它射的』,『是它射中的』的意思了吗?」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作者真实学会後,他说他度过了一生当中最艰难的教育期,这段
教育期长达六年之久,在这麽长久的时间,虽然这个纪律不容易为他所接受,可是他却渐
渐的感到受惠良多。这就说明艰难度过,成果就会渐渐显现。但这要有条件,这条件就是
下面这句话,「把我只知有己的习气和起伏不定的情绪,破坏无遗」这句话,每一个人将
来都用得上。我们无始以来只知道有我、有自己的习气,要学佛,最重要的是把它澈底破
坏,如果不能破坏,佛法根本无法学习;自己真正的能力根本无法发挥。

    假设不能破坏自己的习气,那就不仅是一般的科学,我们也一样是在微观的世界当中
。换句话说,宇宙世界这麽大,我们却抛弃它而执取最小的。佛经上有一个譬喻,我们是
一个无价的摩尼宝珠,它的光明可照天照地,我们不把它拿来照天照地,却把它拿来照小
屋小宇;明明可派上大用场,却把它派在小用场上,岂不是一个最大的损失?

    接下去那一段的叙述,目前我们不去详细讨论它,即使讨论也讨论不出什麽道理来。
作者说:「是,『我』张弓呢?还是弓把我拉入最紧张的情况呢?是『我』射中靶子呢?
还是靶子打中了我?」这都是很奇妙的问题,不是用讲道理可以体会其妙的。只要我们也
持之以恒的学下去,总有一天会体会其妙无穷!所不同的是我们不是学拉弓,我们是学佛
。佛的菩提心所缘的是遍一切法界,丝毫无遗漏,没有一样缘不到,这个心包括身,所以
透过我们的心、我们的身、我们的一切,去遍缘一切法界,对我们是最重要的事情。
Thu Jul 3 18:32:25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