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转载]射艺中之禅导读(十二)
#1
BlackJack
转载自 福智佛教基金会http://www.bwmc.org.tw
已获得 福智佛教基金会同意转载


                                  第十二讲

                                                          八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日常法师开示於凤山寺

    上次讲到六十一页。下面六十二页提到,作者射到了这种程度,大师提议来一次考试
,意思是说作者已经学会了,在考试之前,大师当然还要他练习,不过那时的练习,已不
再是属於外表的射,而是纯粹内在心灵的射。内在心灵的内涵主要都是以仪轨和呼吸为主
,这个特点,你们继续阅读下去当会有所体会。

    这本书的最後结局,我相信你们都看过了。所以接下去的叙述就不再去细细的讨论,
今天,只简单的作个总结。

    赫立格尔这位德国人,以前曾经学过射击步枪,因为这个关系,所以当他到日本学禅
的时候就去学箭道。这段学射箭的过程,有两个有趣的特点,值得我们去了解、深思。

    首先,来讨论第一个特点。作者自己所了解的射箭技术,就是一把弓、一支箭、一个
靶子;然後,专心努力的挽弓射箭,对著靶子瞄准而把它射中。以世间一般人的了解来看
,能够达到的高标准就是这样的程度。

    如果诸位有过射击打靶的经验,就不难了解射箭要射中那个靶子并不困难,困难的是
要把几支箭射在同一个点上。因为那红心的区域□围蛮大的,所以连射几箭都可以一直射
中在红心区内;但如果要连射几支箭,而这几支箭都射中在同一个点上,那是极不可能的
。如果曾在军队当过兵,都会经验到一个事实,两颗子弹打在同一个点上,那是很难发生
的事情。所以,射在红心区内这是个标准,也就是说拿我们世间人所经验到的最高标准去
衡量,仅能做到如此。可是,现在世间人无法达到的这个标准,作者依著大师学习而达到
了。这是本书告诉我们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什麽呢?本书所采取的学习方式,不是世间人所能理解的,书上说「你
」不要放,由「它」放!那麽,「它」是什麽呢?老师始终没说出来,作者最後做到由「
它」射以後,也说:「到现在我也说不上来,不过这个经验的本身就是这麽强烈、这麽明
确。」

    做任何一件事情,有两种可能的方式,一种是用我们的脑筋去做,另外一种是超越我
们现在能够理解的脑筋程度去做。这两种方式所得的结果那一种较好呢?我们看书中这位
德国人,射箭时所用的两种方式,就不难知道这个答案。

    同样是作者这个人去射,他用了两种射法。一种是他自己完全知道,他拿了一支弓,
动了很大的脑筋,在自己脑筋里能了解的□围去瞄准;一种是他自己完全不知道,他做了
而且做到了,但是自己并不了解是怎麽做到的。依书中的叙述,都知道是第二种方法好,
我要提出的特点就是在这里了,这特点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学的。

    我们平常都用我们脑筋所想的方法去做,所得的结果是什麽呢?这本书告诉我们:用
我们以为的、知道的想法去做,做出来的效果不可能达到最好。做一件事要我们去做,却
不用我们的脑筋去做,那我们如何去做呢?这就是本书给我们最佳、最重要的启示;它告
诉我们,要达到结果最好、最圆满的情况,就不能用我们所了解的那套方法去做。

    世间多多少少也证实了这个特点。比如我们到学校读书,老师教我们一套东西,原先
我们并不知道这套东西,所以要跟著老师学习。正因为跟著老师学习,所以把我们能力发
挥到极致,可以远远超过自己去摸索出来的能力。有一个特点我们要注意,跟随老师所学
习的这套东西都是我们不懂的,所以我们完全依著老师的方式去学习,因此能够藉著这个
教育方式,使得一般人大大的超越了他的能力,使得一般人的能力产生了最大的效应。

    那麽怎样才能把一个人的能力超越呢?那就是要好好的学习,佛法和世间在这点是共
通的。但佛法里边还有一个和世间最不共的地方,就是本书提示我们的这个特点。我们平
常总是用我们的脑筋知见,因为我们以为知识要靠我们这套方式才能得到,但佛法超越了
这个。为什麽呢?因为我们现在的思惟方式,有它的根本错误在里头,佛法称之为「无明
」。这本书并没有明显的提到这点,但过程的叙述所蕴含的内涵,就是这个原则。所以大
师曾这样说:「这目标无以名之,姑名之为『佛』。」换句话说,到达「大道」的目标,
那是真正的觉悟,「佛」就是「觉悟」,不再是「无明」了,没看见就叫「无明」,看见
就明白了。

    透过上面叙述的特点,我们去看看自己:同样的,我们也要去学习,也希望达到最高
的成就。那麽,要具备什麽条件才能学会这些特点呢?书中都已给我们很好的答案,现在
顺著书中所叙述的次第来讨论。

    作者一开头就谈到,他宿生带来很有趣的习气,这个习气非常强盛的驱使他到日本去
学禅,又为了学禅而去学射艺,这是他个人独特的习气。你们想想看,如果换了一个人,
和作者一样,也生在德国这种国度,他会不会跑到东方去学禅、学射艺呢?肯定是不会的
。就像我们现在一般的家庭,一味的崇洋,父母、孩子一致的愿望是念书、留学、赚钱,
为此忙碌一辈子,小孩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在这种环境中薰习,怎麽可能再去学我们中国
固有的东西?所以这本书就告诉我们,作者所以会到日本去学禅,是因为他宿生带来很强
盛的习气,这个强盛的习气是个秘密的力量,不断驱使他,使他败而不馁,使他终有所成
。

    谈到这里,是否很羡慕作者有这种习气呢?眼前不一定要急著去看我有没有这种习气
,而是一定要去认识这种习气将来我要不要拥有?假使我要拥有,我该如何努力?既然习
气是宿生带来的,那我这一生的努力,就可以把这个努力所养成的习气带到下一生去。这
才是我们目前该努力,也是我们可以掌握得到的。

    从日常生活中可以清楚的看见,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人,每一个人的习性、爱好真是千
差万别、千变万化。固然这些差别有一些是受外面环境的影响,但主要的还是自己宿生带
来的习气。现在我们了解了佛法,知道这一条路是生生世世要走的,怎麽想办法把前一生
、这一生、下一生、再下一生…,生生世世相续下去,就非常重要了。这一条路不要走岔
,而且绝不能走岔。否则,东摸一摸、西摸一摸,摸了一辈子,永远摸不出什麽名堂;这
一生碰这个,那一生碰那个,碰了生生世世,永远碰不出什麽成就来。学佛这一条路非生
生相续不可。

    关於宿生带来的,可分为两个角度去说明。一个是内在的习气,一个是外在的环境。
以作者来看,他想要去学禅、学射艺、偏爱通玄术,这是他宿生带来的习气。也就是说,
作者具有内在的习气,但他缺少外在的客观环境,外在的良好环境他没带来。这话怎麽讲
呢?我们想想看,如果他宿生在这一方面造了很好的业,应该出生在日本;如果他的业造
得更圆满的话,他不但出生在日本,而且那位射箭大师就是他的父亲。换句话说,作者宿
生自己内在有很强盛的习气,如果外在的客观的环境也培植得很好,那麽,内在、外在相
互配合,他这一生再来的时候,他父亲就是位射箭的大师。那时,他从小非学射箭不可。
就不必像书中所叙述的那样大费周章、好事多磨了。从这点去比较的话,我有个感觉,我
宿生带来的内在习气,没有作者好,可是外在的条件,我比作者好,我虽然比作者好,可
是你们比我好。这是你们宿生带来的,大家要懂得珍惜自己,好好努力。

    作者因为宿生带来的强盛的、好乐的习气,居然使他突破重重的难关。要突破难关要
具备许多的条件。除了宿生带来好的习气,强盛的意志力、百折不饶的精神外,还得外面
条件的配合。外面要有那些条件配合呢?这个外面的环境,简单的说就是好的学习环境。
这个良好的环境要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同学和最好的法。这三者佛门中称之为佛、法、
僧三宝。这本书所陈述的故事内涵中隐喻了这个道理,尤其明显的告诉我们的是老师的绝
端重要。

    关於老师的重要,作者不是有一段叙述吗?他提到,练到最後他不再抱怨白费了几年
的努力,他也不再发问,反正老师给他的答案永远是:「不要问,练习吧!」所以他就一
天又一天的打发日子,一天到晚像机器人一样的射、一样的拉。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有没
有停止射箭呢?作者说:「如果不是大师将我紧紧的握在他的掌心中,我恐怕也不再练了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老师,作者根本不可能学下去。由此可见,老师是作者成功的关
键。

    佛门当中有句话说:「不经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真正要想学最好的东西
,那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不但要有好的老师,告诉我们最好的方法
;而且还要自己有强盛的意志力,跟随著好老师逐一去克服难关。那要怎样才晓得老师是
好是不好呢?要怎样才可以遇到好老师呢?以佛法来说,业。造了什麽业,就感得什麽果
;造了和好老师相应的业,就感得好老师摄受的果。因为业是我们自己造的,所以归根究
柢,还是在我们自己。

    关於老师这部分,广论里告诉我们很完整的道理,我们怎麽去认识老师?怎麽去选择
老师?怎麽去跟随老师学?它都有很明确的标准放在这里。我们依止了老师学习以後,一
生一生的增上,最後达到我们所祈求的、所希望的。而这种希望确确实实能够达到,我们
完全无法想像的,最究竟、最超越、最圆满的境界。

    大师教作者学射箭,作者学会了以後说,箭在他亳无机心的情况下,自行发射出去的
这件事确实发生了。但怎麽发生的?他无法解释,也就是说他学会了,但还不知道原因。
但对我们来说就不是如此,将来我们学会的时候,我们会知道,我们有办法解释,这就是
圆满佛法之殊胜。关於【射艺中之禅】就讲到这里为止。将来大家一步步深入佛法後,再
回过头来看本书所叙述的事情,细细咀嚼、仔细品味,自有不同领悟。(全文完)
Thu Jul 3 18:41:5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