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转载]如何以三法印□别正统佛法
#1
BlackJack
转载自 福智佛教基金会http://www.bwmc.org.tw/
已获得 福智佛教基金会同意转载


                            如何以三法印□别正统佛法

-------------------------------------------------------------------------------
-


                                                                  上日下常法师
                                                      民国八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今天要介绍佛法的一个基本概念--三法印。佛法的内涵无非是以三法印的内容为标准
,以此衡准世间的一切,让我们认清楚该走的路。实际上要彻底了解三法印,不是一生两
生的事情。谈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有人假藉佛法之名行诈骗之实,使得很多原先不信佛法
的人,对佛法产生更深的误解,乃至於很多对佛法有一点信仰的人,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因此我想向大家说明,做为一个佛弟子,如何以佛告诉我们的三法印,来辨别是佛法还是
非佛法。首先说明什麽是三法印,其次谈三法印对我们有什麽价值。

   「三」是一个数字,「法」指的是佛法。广义来说,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也就是我
们认知的对象,以及存在的所有一切,佛法里统称为「法」。其实佛就是觉悟者,「佛」
是梵文,翻成中文就是「觉」,他对世间所面对的万事万物--「法」的真相觉悟了。这个
真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三个,如果合乎这三个标准的就叫做
佛法;反之就不是佛法,因此称它为三法印。「印」就像我们世间通用的大印,比如政府
的印叫关防,大印一盖,到哪里都行得通,现在是由正觉者世尊所开示的三法印来看世间
的万事万物,以这三点衡准出来的就是佛法。

                                  正皈依

   佛出世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佛跟一切有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希望离苦得乐。既
然目标是一样为求离苦得乐,但是,差别是佛得到了,我们没得到。佛得到的原因是他对
世间的真相看清楚了;世间的人所以得不到,是由於迷糊,或者称为无明,由於无明所覆
盖而轮回生死。了解佛法以後,透过佛法去观察、去行持,我们称之为修行,就是修改以
前在错误认知之下的行为。所以依佛法认真一步一步深入的,我们称为修行人,走到最後
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世间的无明之行是永远轮回生死,虽然推动他人生的目标也是离苦
得乐,但因为对事实的真相认不清楚,或做不到,所以白忙一场,在生死轮回中吃冤枉苦
头。所谓「小人枉自为小人」,就是这个意思。

   对佛法有了正确的认识,照著去修改我们的行为,最後得到究竟的果--成佛;小则解
决自己的问题,跳出生死轮回。究竟的果是要帮助一切人成佛,彻底解决一切问题。人都
希望离苦得乐,可是每个人用的方法不一样,我们佛法的方法去做,就是皈依佛法僧,为
什麽要皈依?因为这个才是真正的究竟离苦得乐之道。

   在《瑜伽师地论》或《菩提道次第广论》上面也说,因为我们感觉到世间的苦,要想
除苦,所以要找真正可以依靠的人,这也就是皈依的境--能够做我们皈投依靠的对象,必
须具足四个条件:第一,他一定是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假定他自己都没办法解决,怎麽
能救我们?第二,他不但自己解决,也要懂得怎麽帮助别人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我们去找
他,他也没办法帮忙。第三,他有这个愿心,愿意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否则他虽然有这个
本事,但是他不想帮忙,你找他也不一定有用。第四,我们所皈依的对象,并不会因为你
给他什麽好处,他才帮你;而是你只要肯听话,照著去做,他都愿意帮你。佛说:「我之
所以解决问题,是我照著正确的方法去做;今天你皈依我,如果你不照著正确的方法去做
,我也救不了你。」所以佛希望我们照著他的话去做,真正离苦得乐,并不是想从我们身
上谋取什麽利益。因此,我们想离苦得乐,就必须皈依,而皈依的对象必须具足这四个条
件。

   真正皈依时该怎麽做?《广论》上说,应先看佛、法、僧的功德。我们觉得世间很苦
,信赖佛有这个能力能救我们出苦,如果透过观察,认识佛的确有这样的功德,不管他的
身、语、意,都完全具足这个条件。就好像我们长大了要选一个职业,要先了解哪一个职
业最好,将来最有出路,我们就朝这个方向去走。现在既然已皈依佛,当然要看一看皈依
的对象,他如法修行产生了什麽样的效果,真正了解以後,内心会产生一个非常崇敬仰望
的心情,觉得「这个才是我要的!将来我也要学佛一样走这条路。佛告诉我们正皈依的是
法,因为只要照这个道理一分一分去做,苦就慢慢的净除,最後得到圆满的功德。要想照
著去做就要修行,要修行要有同伴,也就是僧,所以做为一个正式的佛弟子要三皈依。一
般来说,辨别是佛弟子或非佛弟子,是以皈依为准。

   大家也许会觉得现在好像有很多人皈依,这里要明确界定一下,什麽才是真正佛法告
诉我们的皈依。也许有些人认为三宝、佛法很好,或者某个师父很好、很有声望,皈依他
可以得到很多好处,所以我去皈依。也有一种是人家拉你去,人情难却,你就莫名其妙的
去拜三拜,包了一个红包,念了几句话,有了一个法名,我们以为这样就是皈依了。以佛
法来说,不是!

   不过,的确有的人像前面所说的,刚开始并不是那麽坚定,可是他内心的确想透由佛
法来追求离苦得乐之道,只是因为眼前或许为生活忙碌,一下子不大可能全部投入学习佛
法,不过他一定会渐次渐次的深入。所以总结来说,对佛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觉得这个才
是人生崇高的理念,并依照著佛法来修行,步步提升,不但改善自己,还要改善一切众生
,究竟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才能称为正皈依。所以皈依不是以皈依证有几张,老师有几个
来算,而是对於世尊的教法,透过皈依的师长告诉我们,自己愿意如法去行,这个才是佛
弟子。所以佛弟子与非佛弟子的辨别是在如法与否。

   现在简单的从三方面来说明,即佛讲的三法印。在汉地有两个不同的说法,一个叫三
法印,一个叫四法印。真正了解了以後,三法印跟四法印是同样一件事情,我们真正趋入
必须从这个基础步步深入,否则都是空话。

                                    三法印

   所谓的「实相空性」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也可以说出一大堆道理,可是好像跟我们了
不相干,因为以我们的程度,根本没办法契入。现在在理论上稍微做一点说明,就会比较
清楚的了解。三法印第一个是诸行无常,第二个是诸法无我,第三个是涅盘寂静。如果加
上有漏皆苦,叫四法印。


                                    有漏皆苦

   现在先解释有漏皆苦,「皆苦」,就是统统都是苦的。「漏」就是烦恼的异名。并不
是说我今天心里不高兴就叫烦恼,佛法的烦恼是专门指我们内心当中一种不寂静相,这又
分见惑、思惑。烦恼的根本是我执,只要有烦恼,一定会推动我们造很多业,由烦恼造的
业,结果一定是苦。烦恼本身就是个苦;造了业以後感果又是苦;当苦境现起时,往往又
会引发我们的烦恼再去造业,永远在生死的苦轮当中转,所以根本原因就在烦恼。

                                    涅盘寂静

   假定把烦恼解决了,这个苦就会消失。苦消失的境界就是涅盘寂静。「涅盘」是梵文
,翻成中文就是苦果及苦因都消失掉了。寂静,我们不太容易了解,因为没有体验过,不
过可以勉强的说,它是一种真正的快乐,现在我们的快乐是不究竟、不圆满的;真正涅盘
寂静的境界才是究竟圆满的快乐。

   我们对万事万物的认知当中有很多是错误的,要获得正确的认识通常有两种方法,最
好的方法就是直觉,直接的去体会,佛法有个专有名词叫「现量」。譬如说今天你跑得很
热、很累,手上有一条冰毛巾,你一擦就觉得很清凉,就是这个感受,这个是比较单纯的
。如果这件事情本身比较复杂,特别是精神上面比较抽象的,不是那麽容易就感受得到,
而且有一些东西必须要透过学习,然後自己去实践,渐渐的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得到。「学
习」这个事情勉强不来,一定要我们自己愿意去做,所以一定要有一些理由,使得我们能
够信服,愿意改变我们的方向跟著走。虽然这些启发信心的理由,我们还没有直接体会到
,但是只要我们信得过,了解大概的内容就可以了,佛法当中有一个专门名词叫做「比量
」。譬如世间人会说:「你好好的念书,将来去留学拿博士学位啊!」到底博士是什麽我
们不太清楚,不过被人家这麽一说,我们内心当中可以想像到一个大概。现在关於「涅盘
寂静」的内涵我们没体会到,但只要先确定人生的目标,认识理论後照著去实践,慢慢地
就能够体会。用我们现在的快乐标准去想可能错误,所以佛告诉我们「寂静」才是真正的
快乐,也就是说,所有痛苦的因跟果都消灭了。以上所说的是四法印当中的後两个:有漏
皆苦、涅盘寂静。

                                    诸行无常

   若依次第来解释,第一个是诸行无常,「行」是行为、作为,实际上「诸行」就是指
一切的有为法,也就是说,凡是所有我们造作出来的,不管从因到果,都是有为法。「为
」就是行为、作为,或是变化、流转,所以有为法的特点是「无常」。我们通常对无常会
有两种概念,一个是人死了叫无常;另一个是说,所有事物不能常保,这两个都是很粗浅
的无常。佛法讲的诸行无常是比较细微的,所以无常有粗细两个相,粗显的一定涵摄在细
致的当中。凡是一切有为的法,要保持恒常不变,根本不可能,所以没有「恒常不变」这
个特徵,就是「诸行无常」。

   所有在三界六道之内的一切,没有一样例外,永远都在变化。譬如我们住的这个钢筋
水泥的房子,好像几十年乃至几百年都不会变,实际上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表相,它真实的
内涵却变化得非常快,快到连一刹那能够保持这个定相的状态都没办法。这个内涵我们很
难懂,一般来说,「现量」当然谈不到,就是以「比量」,用道理去讲,也不是那麽容易
体会到。我们会以为明明这个东西是铁作的,在这里几百年不坏,怎麽说它一直在变?现
在科学上已经观察到,原来这些东西表相上是这样,实际上里边是快速地在变化。佛真了
不起,他不必靠科学就可直截了当看得非常清楚,所有的东西没有一个例外,刹那刹那都
在变化,这叫「诸行无常」。

   为什麽会无常?因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造作的,凡是造作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凡是
由因缘而存在的东西,都是无常的。譬如一场法会,这是因缘所成的,有人愿意讲、有人
愿意听,也找到这个法会的地方,才能成办。又譬如我们使用的桌子、椅子,有的是钢铁
做的,有的是木头做的,透过人工制造,就变成桌子、椅子。譬如说我们人,我们的身体
是父精母血结合,然後生下来,靠食物、营养等慢慢增长,还要更多客观的条件,心灵亦
复如是。既然这些东西都是要各种因缘,而因缘一直在变化,而且辗转的会互相影响,所
以它永远在变化。这种无常相很深细,一般人看不见,但是这是所有世间的一切事物的真
相,这一部分虽然不一定能够很明确的看见,但是比较容易体会也容易接受。

                                  诸法无我

   最後要讲「诸法无我」,这个比较难,实际上这个是佛法最重要的中心。从「诸法无
我」向前可以讲无常,向後可以讲涅盘,向上可以说一实相。因为「诸法」就是所有一切
的法,前面讲的诸行是专指有为法,现在这个诸法无我的「法」包括有为、无为。单是这
个有为、无为就不大容易懂,简单来说,「有为」就是指三界之内会轮回生死的;「无为
」就是超出有为的圣人之法。只要存在这个世间的,不管是凡夫或圣人,所有的这些现象
都有个特徵--「无我」,这很不容易了解。例如每个人都叫我日常,如果「无我」的话,
我是什麽?有人学佛以後会讲:「一切都是空的,你不要这麽执著。」误以为这样就叫做
「无」,如果否定掉就没有的话那谈它有什麽意义?所以「有、无」是相对的,要谈「诸
法无我」,必须在这个「缘起有」上面谈,说它没有真实的自性,一旦离开了「缘起有」
谈自性空,那是空话。一切法的存在,有一个专门名词叫做「缘起性空」,这也是《法华
经》的中心。

   所有一切法,没有一个例外,都是性空,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缘起的存在,所以性空
跟缘起,是一体两面。就像我们的手,可以看得见它是缘起的,有骨头、有肉、有皮,手
的存在,是由这些因缘条件存在的,它的本性空。凡是缘起的东西一定性空,这是佛法最
重要的中心理念。是在这个状态当中才说诸法自性空无,这个才是佛法所讲性空的内涵。
因此凡是任何一样东西,不管有为、无为,都是这样的一个行相,这个才是真实的。

   有时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真如,什麽是真如?本来就是这样,这才是真的。所有的
东西都是这样,从缘起的方面去看,不断的在变化,所以说诸行无常;而它的本质是真如
,或者叫诸法无我。了解了这个特徵以後,不再有生灭的变化,那是涅盘寂静;所以事情
整个的中心就是真如实相,如果我们单从这个上面谈叫一实相印。这个实相必然会显出几
个面貌来,一个是诸行无常,一个是涅盘寂静,它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我们或者从性空
方面去讲,或从缘起方面去谈,其实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面,这是三法印跟一实相之间的
关系。
                                    依法修行

   万事万物都不是天生如此,不是恒常不变,而是缘起性空的,我们现在要求离苦得乐
也是这样。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的事情本来就是这样,《法华经》上说「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一切法本来就是寂灭相,有什麽样的因缘,它就现什麽样的状态,例如你
造了杂染之业,就现出生死轮回来;了解了这个特点,我们愿意跟著佛法去做,就渐渐远
离杂染。因此了解三法印以後,对我们每一个希望究竟离苦得乐的人,就产生一个最积极
的意义,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应该朝著这个方向去做。我们都不希望痛苦,那就应该根据这
个原则,了解痛苦的原因在哪里而把它拿掉,痛苦自然消失。同样地,要追求快乐必须找
到快乐正确的因,并去努力,快乐就现起。并没有天生的苦乐,这些都是缘起,「缘」就
是形成苦乐主要的条件,我们既然都希望离苦得乐,岂不是该在这上面努力吗?这是三法
印给我们的启示。所以要离苦得乐,就要皈依三宝,正皈依是法,认识法的特徵,了解後
,我们的行为就不会像以前这样的乱来,照著正确的方法,修改以前的行为,这个叫做修
行。

   修行是根据三法印,可是三法印的内涵非常广泛,有它趣入的正确方便,《菩提道次
第广论》即是三法印的开展。《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内容分四科,首先甲一讲造者的成就
,因为我们也希望成就,所以要找一个理想当中所仰望的典□,例如你想做总统,或者想
要财富,像王永庆一样,那他是怎麽成功的?世间做父母的常指给孩子看:「你看那一家
的孩子多麽精采!你应该向他学啊!」那麽我们学佛的佛弟子,岂不是应该以佛法当中真
正有成就的人做为榜样。所以甲一的内涵先告诉我们造者的殊胜。甲二是法的殊胜,甲三
是学的人应具足什麽条件。之後我们怎样如理一步一步做,就是甲四。所以三法印正是说
明这样的内涵,我们先在理路上有了正确的认识,然後渐次深入去改善,这是佛法的特徵
,真正来说,这也是任何一个人必经之路。以上是三法印的内涵跟效应。

   了解了这个特点以後,我们再谈为什麽有许多知识份子会受骗上当,无非是因为他觉
得这样会得到好处、利益。但是假定你了解一切都是业感缘起,好处、利益不会从天上掉
下来,知道如是因如是果,也就不会被他所骗。

   进一步来看被骗的原因,总不外乎有人设了一个骗局,让你得到小小的甜头,告诉你
要这样才能得到好处,引发我们内心当中的贪欲,你就被他所骗。了解了佛法以後,并不
是要把贪欲心拿掉,而是要把它变成善法欲。我们了解,并照著正确的道理渐次走上去,
的确可以得到离苦得乐。苦乐的根本是烦恼,最严重的是贪、□、痴,像这种的贪对我们
是没有好处的;但是如法的去做,希求得到真实的功德,这叫做「善法欲」。经论上非常
清楚地告诉我们,修行是件苦事情,我们愿意去做是因为了解照著正确的方法去做,可以
用小苦去掉大苦,得到大乐。就算是世间任何一个成就,都要经过一些努力,没有一样东
西可以不要努力就自然掉下来的。所以我们清楚修行的特徵後,就不会受骗,一定是根据
缘起,或者说是因果的本质。

                                    缘起与因果

   我们常会觉得好像缘起就是因果,事实上缘起的□围比较广,因果比较狭。凡是缘起
的现象,大体上呈现三个面貌,第一是因果的必然性,第二是相待性。比如说好坏、大小
、长短、冷热,这个叫相待性。今天你穿多了会觉得热,穿不够会觉得冷;或是说不同的
人感受也不同,你感觉热,他感觉冷,这都是对比出来的,以我个人的感受,来对比这件
事情。像这个茶杯你无法说它大或小,也许你觉得大,因为你平常用的茶杯比较小,所以
根据你习惯用的茶杯去衡量它,但是它本身并有没有大小的问题;如果另一个人平常是海
量,他看这个杯就太小了。所以这个缘起的现象一定是相待性。

   以上两个比较容易懂,缘起还有一个名物的特徵。凡是缘起的东西,都叫假名有,或
者叫假有。就是前面说的,万法不是实有的,也不是天生而有的,是种种因缘条件组成的
。当这个东西呈现的时候,不一定有名字,也许是最初发明的人异想天开想出个名字来代
表它。凡是缘起的东西,一定是先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然後有一个名字。这个名物之间也
有一定的关系,「名」就是名字,「物」就是名字所指的内涵,这东西是无常、变化、也
是无我的。譬如这个茶杯为什麽叫它茶杯?因为它是装茶的;如果不是装茶,装著水,就
叫它水杯;如果装了酒的话,就变成了酒杯;或者同样是茶杯,一个是钢做的,一个玻璃
的,那又不一样了,这是名物之间的交错关系。然後又有相应或者相克的相待关系,这些
都是缘起当中必然的现象。

   当我们真正了解名物的特点後,对因果的必然关系会把握得比较准。因此一般的骗局
,我们就比较不会受骗,何况那些骗局很明显的有一样东西在里头,有的是骗钱财,用宗
教的幌子来骗人,例如照片会放光,或者其他神通。假定不太了解佛法,还可能被他骗,
如果正确深刻了解佛法以後,知道其中一定有它的次第和内涵,那个骗局就不能得逞。

   我们学佛法真正的目标,就是要认识世间错误的一面,不再被它迷糊,而後照正确的
道理步步走上去。如果周围的人不懂得这一点而走错了,那我们可以用所学的正确标准来
衡量,真假立刻判别出来,不但自己不会受骗,而且让周围的人也避免受骗,又可以维持
社会的安宁,这是多好的事情!

   我们学广论,好像没听说过三法印,很多人在学广论之前,已经接触佛法很久了,好
像也没听说过。实际上这是因为现在末法了,大家不太注意。最早在印度的时候,衡量是
否为佛弟子,有不同的标准,曾经有一派并不是以皈依来衡量,而是以是不是接受三法印
做为指导你人生的原则来衡量。是,才叫做佛弟子!那是非常严密的标准。我们所学的是
阿底峡尊者的传承,是根据是否皈依三宝来判别是否为佛弟子,而正皈依是法,法的内涵
就是三法印,所以其实皈依法也已经涵摄了三法印。

                                  广论与三法印

   我们现在不妨以广论的内涵去看三法印。一开始是甲一、甲二、甲三,真正修行是从
甲四开始。首先要跟随善知识听闻,然後要修行必须要利用暇满人身。第一要思惟观察无
常的道理,不过它是指粗显的,并没有讲「诸行无常」,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广论上
告诉我们的就是诸行无常,前面基础准备好了,再不断的深入,到最後是奢摩他、□钵舍
那。奢摩他是止,□钵舍那是观,观一切法缘起无我。了解以後,如法去修行,得到涅盘
寂静,这是广论内涵。

 末法时最盛行的是念佛,因为是末法,法在世间渐渐消失了,也不懂怎麽修;或者懂了
,却没有修行的环境,就算有条件,可是一天到晚为了生活忙得透不过气来,所以只有念
佛了。世间的真相是诸法无我,缘起性空,我们看不清楚,所以流落在生死轮回当中,枉
受辛苦,现在唯一解决的办法要修行,偏偏现在这个时代不行,只好赶快拼命念佛。现在
念佛的人很容易走上一个岔路,总觉得好像随便念几声,死的时候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哪
有这样容易啊!印光大师告诉我们真的念佛,要把「死」字贴在额头上,因为他看得很清
楚,我们随时会死,忙世间的毫无意思,所以他是真正了解了三法印的内涵,晓得流转生
死毫无意义,生起了厌离心,又没有正确的方法可行,只有拼命念佛,希望佛的大慈大悲
救我们到极乐世界,到了那里有最好的环境,再照著三法印一步一步提升。所以念佛法门
的根本内涵,一定也是以这个特徵为主。所以假定我们念佛,却被这个骗局骗了是有可能
的,因为不了解法!但是念佛跟这个骗局一定是两回事情。

   其次谈禅。禅是因为了解佛法的特徵,原来我们把这个「我」看得这麽重要,好像是
永远不变,实际上是无我的,没有真实的我,因此努力思惟去找这个我。所以禅门公案当
中很重视参话头。简单说明一下什麽是话头,例如叫你参「念佛的是谁?」这个还用问吗
?我念啊!其实这不是一个问答题,若是照字面去回答就毫无意思,是要去找出「我」的
真实行相。还有一个话头是参「什麽是你本来面目?」这是当初六祖大师对一个上首弟子
慧明说的,结果他当下恍然开悟。悟些什麽我们不知道,真正的开悟,就是见到无我。

   真正在开悟的境界当中,照见五蕴皆空。平常我们看见的我消失掉了,佛教的经典当
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诸佛的心要,一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
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每一个人都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依
缘起聚合而成的一个假有,没有真实的本体,即五蕴自性空,我们凡夫眼光去看是有,以
般若去看是没有。般若就是真实的智慧。所以参话头不是问答题,「我到底是谁?」、「
谁在念佛?」、「什麽是你本来面目?」真正参禅要下苦功,所以古人一参往往几十年乃
至一辈子。我们现在跑到佛堂里面坐了七天,觉得很有意思很受用,假定这样就好的话,
为什麽古人要花一辈子还不行?有很多禅门的祖师花几十年功夫,而且宿生有大根性的人
才能开悟,所悟的也就是诸法无我的内涵。讲到这个是要说明以「三法印」来辨别是佛法
、非佛法。一般来说,佛所开示的最完整的内容,可以用三法印来涵盖,可是到後来因为
佛弟子们的根性差别,开展出不同的法门。在汉地有禅、净、律、密、教下三家。禅、净
刚才讲过了,律是什麽?整个的佛法来说,修行不外乎戒定慧,而且有一定的次第。我们
为了解决人生问题,究竟离苦得乐而去修行,第一步是戒,戒并不只是受了戒以後,告诉
你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喝酒,真正的戒不是这个,也没有离开这个,就像广论
的「道总建立」当中曾经谈到三士之名,下士、中士、上士。下士分两种:下士、共下士
;中士分两种:中士、共中士;上士之後又可分显教、密教。如果忙了半天是为了现世安
乐,这个叫下士。修行人也要为现世忙,但是目标是为了後世。为什麽修行人还要忙现世
呢?因为修行要藉重身体及修行的环境,我们称它为资粮,所以为了继续不断的修行,必
须要努力以得到暇满的人身,以及好的增上环境。这一部分我们称为共下士,因为这个是
跟下士共同的。就像我们念书,只想念小学的,固然在小学里念;准备念中学、大学的,
也要念小学,所以为了念中学、大学,而现在就读小学这叫共小学。这个下、中、上是阿
底峡尊者的《道炬论》所讲的,在《瑜伽师地论》的〈摄抉择分〉中说:受持非律仪非非
律仪的叫做下士;受持声闻缘觉相应的净戒律仪的叫中士;受持菩萨律仪的叫上士。律仪
是专门名词,也就是戒。

   我把「戒」简单说一下,然後再讲定慧。佛法告诉我们的戒定慧,有一个特点,我们
不是要离苦得乐吗?可是因为透过「迷」的眼睛,对世间的真相看不清楚,乃至看错了,
造了轮回的业,所以虽想离苦得乐,可是结果是离乐得苦。佛是觉者,看清楚世间的真相
而解脱,因此,应该照著佛告诉我们的方法修改我们的行为。要修改行为还是在现实生活
中,不同的是,面对境界时,以前是照著跟无明相应的理念、行为习惯去做,现在要改一
个方向,是叫修行。以前看见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办法得到它,现在不是,要舍掉这个,凡
是不顺佛法的我们不可以做;反过来,该做的事虽然不习惯,现在我也要去做。

   「戒」的目标是要解决生死轮回。所以真正的戒是从中士开始,前面引的《瑜伽师地
论》中的「受持非律仪非非律仪,以及受持声闻缘觉的净戒律仪」,到受持「声闻缘觉」
净戒律仪的时候开始叫做戒,因为这时开始才是以跳出生死轮回为准的戒条,对著境要照
这样的戒条去做。至於共下士叫非律仪非非律仪,不是戒,也并非不是戒,两个否定变成
肯定,是说它虽然不能帮忙你跳出生死轮回,但是可以使你得到生死轮回当中的好处。

   现在我讲的禅、净、律、密当中的律宗是以中士以上的标准去衡量。为什麽要持戒?
因为世间一切诸行无常,我们由於无明,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一直轮回生死,了解了这
个道理以後,要求涅盘寂静。真正想从眼前这个迷的境当中改过,必须要戒除一些不好的
习惯或行为,这叫「止持」;相反的,有些事情你本来不习惯的,这时要去做,叫「作持
」。所以律宗真正的中心也是从三法印开展出来的,而且律宗是所有佛弟子的标准,只是
现在很少人去研究、深入,但是「律」一定是从这个地方谈。以「密」而言正规密法也必
定建立在前面这个基础之上;「教下」更是专门谈这个问题的,不管贤首、天台或唯识法
相都是。

   因此可以简单扼要的说,整个佛法衡准的标准是三法印。现在社会上发生以宗教名义
骗人的事件,如果周围的人也被骗,那我们可以告诉他:「假定你早一点肯相信我,学习
正统佛法的话,就不会走偏。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能了解,以宗教来骗人的事件也不会出现
了。现在已经发生了这个事情,你还不赶快学佛、学广论?」即使没办法劝别人,我们了
解了以後,更应该告诉自己:「以前我可以不好好的学,今後我要更加好好的努力。」因
为过了几年,大家一定把这件事忘得乾乾净净,但怎麽保证这种事情不会换汤不换药又来
骗你呢?所以现在赶快努力还来得及呀!我们一步一步地照著广论去深入,固然会了解,
但是这样要很长一段时间,毕竟在座大部分学广论是业馀的,而这种诈骗事情随时可能又
发生的,所以我就先很简单扼要地把这个佛法的精要--三法印介绍给诸位。」

--
    行善作恶会改变命运之常轨,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之心;一切祸福,不离步步所行。」
Sat Jul 12 09:03:18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