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转载]善行实践的内涵:实践善行的原则
#1
希望能叩关成功!!
转载自 福智佛教基金会http://www.bwmc.org.tw/
已获得 福智佛教基金会同意转载


                      善行实践的内涵:实践善行的原则

-------------------------------------------------------------------------------
-


                                                                  上日下常法师
                                                    民国八十八年二月於台北学苑

   我们晓得,学完了理论必须实践,可是实践的时候一定是面对不同的境。我面对的境
跟各位面对的境,实际上的内容差别很大。我没办法真正体会你们面对的境,如果以我所
对的境来讲,对你们又有隔靴搔□之感,不过,我可以回想当年我是怎麽走过这一条路,
所以多少把我以前或者现在所体会到的提供你们参考。

                                  善行班的价值

   广论是诸佛圆满的心要,但是,如果了解了这个理论而不去实践,是非常可惜的。我
们通常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以为了解理论就是知道内涵。在座同学都很明白,不去实践
是很虚浮的,而且往後走上岔路的机会非常大。真正去实践,哪怕很少,就像我们现在在
家居士这样努力实践的话,虽然走得慢,基础就会扎得非常稳。否则即使文字理论上的基
础再完整,若不去实践,而产生的效果会使佛法衰颓!所以单单理论是不够的。

   最近我们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美国在本世纪上半叶,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叫凯西
,他十九岁的时候,已经透过催眠看见生命无限,专门靠催眠医人家的病。因为这样的原
因,在催眠当中他自己看到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亚特兰提斯文明,
这文明在一万一千多年以前,像欧洲现在的科技一样非常发达,是我们现在无法想像,也
绝对无法比得上的,但是他们这麽高科技的东西却用错方向,运用高科技发明这麽多东西
,可是用来做伤天害理的事情,造的恶业非常可怕。最後大地震,整个大陆沉到大西洋海
底。然後又说这批造成亚特兰提斯文明毁灭的科学家们投胎又再来了,而且是集体地来,
他们宿生带来的等流习气是--脑筋还是很好,可是又会偏向错误的方向去。

   为什麽讲这个公案呢?因为这一批人(当然并不是全部,至少有一部分)很可能是经
过很多生非常好的脑筋训练,脑筋非常灵敏,但是却用错方向。想想看,什麽方式训练出
来的人会走上这条岔路?原因很多,细的地方我不知道也不敢说,不过,至少有一点可以
肯定:假定我们在学广论、学佛法的过程中,理论非常清楚,在这整个环境大团队当中,
不会有显著的造恶,也没有真正的把学的道理从身心去用,虽然并没有做很多坏事,却一
直停在这个阶段,没有实际上去行持,一旦将来外缘引发他,就很容易偏掉了。也就是说
,佛法本来是内明的,学了道理以後,是要在内在去净化的。我们学广论都很清楚,如果
不能提升的话,现在大环境是每况愈下,到那时候危险性就增大。现在对我们最佳的保护
是团体,而团体实际上还是靠著自已形成的一个团队。一方面靠著团队的策励,一方面自
己努力地推动这个团队;双方面双向相互地增长,效果就很大,这一点就是善行班对我们
的绝对价值。

   在法人的制度当中,理论大概要学三到五年,那时虽然同样应该随分随力地去行持,
可是重点不放在行上面,而是放在理论的认知。等到三、五年後,进入行持班,我们还是
要随分随力地学习理论,可是重心是放在行持上,而且没有时间限制,一直到成佛,成了
佛以後,就可以满愿了--无限生命向後整个就是这条路。所以真正的增上生道,就靠我
们前面三、五年的基础理论,这个准备好了,向後就是这一生真正的努力,完全在善行班
当中,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法人几位师兄或同学之间互相切磋琢磨,这个力量往往超过我。原因在我们面对的境
不太一样,我对的境好单纯,都在这个圈子里,很少跑出去。偶然听见人家说世间可怕,
但是自己没办法实际上感受到眼前社会的现状,因此我用的这套方法对你们是有一段距离
的。

                                  实践善行的原则

   这里有几个原则,我认真的告诉各位,怎麽利用这个原则去实践,你们去用,然後我
们来互相切磋琢磨。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必须要把握住几个重点:第一个「皈依
」,这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我们做的善行,不是世间善行,而是皈依了三宝以後去做的
善,现在我们做的重点放在共下士。就共下士来说,通常我介绍人家用儒家的概念,为什
麽不用佛法而用儒家呢?等一下我会说明。有了皈依以後,「忏悔」是非常重要的,「忏
悔」包括反省、回向和祈求几个重点。再来是「发愿」,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皈依

   现在简单说明皈依。实践过程中,有两样是我们要坚固的:一个是以念力为主的皈依
佛或皈依僧。皈依佛我们念「释迦如来」,一心一意、至诚恳切地去皈依;皈依僧我们念
观世音菩萨,乃至於念「□嘛呢呗咪□」,以非常恳切的心情去念,希望很专注去皈依。
这样做一方面会增强我们的信心,一方面的确有它很大的、刚刚开始的净罪集资的效果。
到後来,不是嘴巴上的念皈依,而是可以在脑筋当中去观,这有它非常大的价值。但这还
不是广论上奢摩他部分的五停心观中的观想念佛,因为观想念佛很难,不是普通人做得到
的。现在我讲的,是在平常就可以观的方法。

   平常怎麽观呢?不是把佛像观起来,而是我们静下心来,也许眼睛稍微放下一点,也
许闭上眼睛,脑筋当中观想释迦世尊坐在前面,你在祈求他;也许不祈求,只是很认真地
去想一想释迦世尊,光这样做就有很不可思议的效果。我想诸位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当我
们面对一个境的时候,通常这个境一定会影响我们,我们的心就被这个境牵去。这有两种
状态:一种,我们的心是被动的,境一出现,心就被它牵去;还有一种,我们的心是主动
的想著这件事情,可是主动的心还是朝著我所想的方向去走。而修行本来就是一个主动的
事情,当你心里面想到佛菩萨的时候,就对了,修行就是要修这个。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
,实际上也包含著如法地皈依。皈依佛跟僧,我们或者用持名的,或者用观想--静静地
想一想--譬如说,今天到佛堂来,你可以进来就进来,大家拜,你也拜;你也可以跟著
大家拜的时候,心里想世尊就在我们前面,内心很恭敬、恳切;你也许不一定要拜,就把
佛的行相,以我们心目中能够作意的这个力量去观想,如果能很认真地观想,意义就不一
样。

   这种皈依的方法,是透过自己努力的去作意,是一种比较粗浅的皈依方法,但对我们
非常有用,我建议你们常常多去努力。这样努力有什麽好处呢?在我们平常生活当中一定
会遇见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不管它是从哪里来的,或者外面境界现起,或者自己想起什麽
事情,或者恐怖等状态,如果你常常这样去做,真正需要的时候,祈求、缘念提起来,它
立刻就有效应。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去练习,练习多了以後,也容易记得住这一件事情,
以後要提起来就很容易。这是很实在、很现实的一个问题,譬如说看到《死亡.奇迹.预
言》书上的预言,大家会很害怕,我也跟你们一样。可是害怕以後,有两种办法:一种是
,我在这里不安全,逃到美国去;看见美国不安全,逃到纽西兰;万一纽西兰有了问题怎
麽办?又要找别的地方逃去,这是世间的逃法。而我们的方法是不必逃,把剩下来的时间
,在皈依上好好努力。假定这件事情我真正做得够,将来这个灾难就不会到我身上。也许
到灾难来时,我也送命了,如果皈依能够提起来,那我们学广论就已经给我们开了最佳的
保险单--可以不堕落。所以不管眼前、将来,对我们都有绝对的意义。诸位要做善行的
话,记得这件事情对我们有绝对的价值。

   早晨起来的时间最好,起床以後洗洗乾净就到佛堂;没有佛堂的话,还没洗脸之前就
先坐在床沿上,真正地去想一想,能想多久就算多久(一般人不会一想就一、二十分钟,
大多是三、五分钟),晚上如果有时间,也可以这样想。平常的时候也可以想想,至少在
佛堂,当这个境现起的时候,你去练习。

   前面是以佛、僧为中心的皈依,还有一种,是在对一切境界的时候皈依「法」。平常
任何情况之下,心一对境,烦恼随眠一定同时现起,这一部分在广论中士道就已经告诉我
们。能生烦恼的六个因,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一个是外面的境,就是我们的增上果;一
个是里面的,就是我们的等流,当它跟境相应造业的时候,内心中的造作等流会同时现起
,内心里面一定是随顺无明,直觉的、当下的、不用思考地反应出来。所以那个时候我们
一定要刻意地努力,修行就是修这个,现在我们做善行就是做这件事情。

   以前大家看过书以後,理论了解了,可是很难把理论运用到实际日常生活当中(也就
是所谓的修行)。所以我们要全面性的推行善行。每一个同学学过理论以後,只要在日常
生活当中认真做,经过一段时间,一定会感觉到,原来善行对我们有深远的意义。当然在
做的过程当中,刚开始时会很新鲜,但久了以後,慢慢地疲掉了,到最後觉得天天做记录
没什麽味道,觉得老是做些毫无意义的记录。这种情形一定会有的,有很多人因此就停掉
了,千万不要停!这个时候,团队就有很大的价值,靠著同行,可以得到很多同学的建议
,於是可以找到克服难关的方法。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去克服,不要停。

   平常我们造业一定随顺著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这十二因缘,自然而然永远在这
里转,那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努力地提起来,所以「皈依法」绝对不是文字。你内心中最清
楚,对境的时候,内心当中是不是真正的如法在皈依,完全不是用讲的,而是自己内心去
感受这件事情,真正的用功就在这里。但有一种错误,还有很多人在犯,就是心对境(事
相)的时候,就说:「事相没关系,意乐最重要!」我想这句话大家都听过,也会讲,好
像事相没什麽关系。老同学都知道,一开始我就跟总干事说:「请你来做这个事情,做得
好不好没关系,你必定要在做事情当中提升。」总干事说:「师父,您让我来做事情,却
不要我把事情做好,那不是很荒唐吗?」我并不是叫他事相不要做好,而是说要在对境的
时候依法。平常我们的心对境时,会自然而然只管境,而不晓得以心来对境,永远看不见
心的部分。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离开境,而且在境上面,主要要看我们的心,所以心、境
是离不开的,重点就在对境的时候看内心。

   如果「事相无关紧要,意乐才重要」,那麽境不要了,最好闭上眼睛打坐、礼佛,这
样就叫修行。一做事情,心里就生烦恼,不做事情不烦恼,弄到後来,还告诉人家:「造
业的境不太重要,意乐重要!所以我们不要做事情,意乐好就好啦!」其实这是一个非常
大的误解,这个误解比前者(不知在事相上运用法)还要可怕。因为前者本来就是常理,
如果点出来很容易觉醒;後者叫做相似法,却以为是在修行。所以世尊告诉我们,真正破
坏佛法的不是外道,是相似法。

   广论下士部分讲的是「业」,一切是由业来决定的,业有善业、恶业,如果这个行为
感得的果报是快乐的,叫「善」业;如果这个行为感得的果报是痛苦的,就叫「恶」业。
每个人都要离苦得乐,没有一个人例外,所以我们必定要从这上面下手。认识了这一点,
我们如何看待「业」呢?造业的时候,有「事、意乐」,事就是境,意乐就是心。刚才说
:「事相没关系,意乐才是重要的。」这句话如果粗浅地去看,是可以讲得通的,但是内
容上就像前面所说产生偏差,弄到後来大家都不愿意做事情。实际上如果真的不做事情的
话,那真应了广论上说的支那和尚的故事。世尊一再地说要行持,六十劫行布施、六十劫
持戒。如果现在不做事情,意乐好就成了佛的话,那你不是「学」广论,你可以「写」广
论了。

   「意乐」实际上有三种东西--欲乐、想、烦恼。烦恼不是不要对治,但是一开始不
要让粗猛的烦恼现起,平常能够检查,让粗猛的烦恼不现起,是很好的。这里有个非常重
要的方便善巧,意乐不是包含欲乐、想、烦恼吗?这欲乐就是动机,这时候检查一下我的
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真的能够推己及人(我自己要,也不要忘记别人)?对於
一般在家居士,我常用儒家「仁」的概念来介绍推己及人,不管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
於人」,或积极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多想想别人。如果我们真的能够这麽去想的
话,心情就很容易转过来了,不必细讲道理,诸位自己去试。

   我们之所以引生烦恼,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麽?为自己!从我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别人
就是不顺眼,但是如果代别人想想的话,心情就会大大放松、放宽。有时我们觉得是为了
公事,於是很在乎自己认定的主张,看起来好像不是为了私事,实际上,这就是「见」,
自己执著自己的见。所以除了要「推己及人」跟放宽心以外,如果能将自己的「见」放松
一点,换别人的角度去看,这时候粗猛的烦恼就会大大的降低。所以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还必须在实际对境的时候才有机会去观察,单单靠理论是想不出来的。也就是说一对
境,你能够想一想别人,以更宽广的角度去看。以後你处理事情,不但角度宽广,能想到
别人的方法,同时也会想到儒家的仁,由「仁」想到佛法的智慧、慈悲,於是很多佛法的
概念会进来。所以你处理一件事情,「想」的这个方法,也就把佛法的东西运用进来了,
这时,烦恼相对地一定降低。我们刚开始要做的,就是这一步,下士道十善业的基础就在
这里。所以平常我们不要一讲到「业」,就觉得意乐才是重要的,不断去观察内心的烦恼
,於是,心里就产生退缩,事情就不想做了。「资粮道中精进第一」,世间的事情也是同
样的,如果在修学佛法时,一开始就退缩了,那跟「精进」完全是反其道而行。

   有了内心的检查以後,不管上班或做事,总是好像缘不到法,怎麽办呢?实际上如法
去对境,也就是正确地依法行事,这就是皈依。譬如扫地,马马虎虎地扫,跟认真地扫是
不一样的。所谓「缘法」就是你做事的时候,很认真地把事情做好。今天我来这里当义工
,当然要把佛堂扫好;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会尽心尽力做好,这就是依法去行事了。并不
是在做事的时候,要怎麽样缘到法,乃至最好三宝都在面前,譬如说,一边扫地,一边想
到把我心里的垃圾扫出去,扫尘除垢。如果你真正这样念,是件好事情,可是平常做一般
事情不太可能,乃至於不可能真的缘到。所以,那时候,做事情前面的动机就很重要,思
惟我是以什麽样的心态来做?至於正做的时候,全部精神去做就对了。当然,这里要检查
一下,比方我到公司做事,跟老板订好了契约,一个月给薪水多少钱,不是我认真地去做
就可以了,还要想一下:他今天叫我去做的事情,是不是助长他造恶业?如果是,那我最
好不要做;如果助长他造善业,那我很乐意去做,即使钱少一点也可以--这是我们可以
选择,也应该选择的。

   有人做事情的时候,全部精神提起来,就能够做得很好;但是有很多人就是提不起来
。而我们自己有的时候提得起来,有的时候提不起来,或者有时候看了旁人在做,自己就
提得起来,我想大家很容易对比这两种状态。为什麽这个人能够提得起来,那个人提不起
来?如果因地当中,做事情专门马马虎虎、偷懒,好像眼前占了便宜,他的习性就是如此
,这不是等流吗?所以一碰到事情,心里就是一副拖拖拉拉的,反正老板没看到,就马马
虎虎做;老板在的时候,他心里面还是不在乎,以为占了便宜,如果自己的等流习气就这
样养成了,当你真正想要做时,就做不好,这是很实在的问题。所以平常做事情,如果你
决定做的事是正确的话,正做的时候就全部精神放下去。在法人,不管做总干事或做义工
扫地,全部精神去做;在社会上,不管什麽职业,老师也好,清道夫也好,也是全部精神
去做,千万不要以敷衍的心情去做。

   累了,休息一下,这是应该的,被允许的。世间做事固然中间有休息时间,佛法的精
进当中也有「暂止息力」。我们做人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管佛家、儒家,「诚」都是共
通的,也是应该的。所以在真正造业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学会这个,平常要常常努力去试
。假定你做事情很认真,那时观察自己也很清楚。他就看得清楚,内心是否有敷衍的心态
,那是我们真正要努力的。除了事前的「动机」很重要外,事後还要再去回想一下。平常
我们观察自己的心,并不是当时观察,如果能够当时观察固然好,如果前面准备工作做得
很好,渐渐地在正做的时候,观察的心也可以生得起来,这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

   至於「想」,是有了「动机」以後,我该怎麽去做?广论上讲杀业,我要杀的人姓张
,现在就看看这个人是不是姓张,那是恶业;至於善业,广论整本都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将来有机会讲到业的时候,再跟大家谈这个问题。至於「烦恼」,还是要注意的。如果
你前面两者做到的话,再反观你的心情,会很清楚;但如果前面你把重点放在烦恼上,烦
恼反倒不一定压得住。现在重点好像不放在烦恼上面,而是把「动机」跟「想」放在上面
,但烦恼却一定相对减少。至少我经验到的是如此,你们可以试试看。

   进一步来说,广论上告诉我们,真正对治烦恼不在下士、中士,而是在上士最後面。
下士谈的是十善业、十恶业,告诉我应该注意:身业--杀、盗、□,口业--妄语、离
间语、粗恶语、绮语四种,意业--贪、□、痴,这十恶业,并不太强调烦恼。何况有时
讲戒的时候,就算内心当中有动,只要身口不犯,就不算犯戒,我们心里面火气很大还是
忍住身口不犯,这也是本事。这有它的道理。也就是说,真正重要的,刚开始的时候,的
确并不是针对我们三毒的烦恼,而是很广泛的以十业来讲,十业当中也谈到贪□痴,那是
指粗猛的行相。佛法真正的中心思想在解脱,下士是基础,解脱有中士、上士之分,真正
佛法的内涵是上士,所以前面并不是马上要我们断烦恼,而是要先发菩提心去救别人,这
个学好了,最後才断烦恼,这是需要经过很多生的,把烦恼的根本--「我」破掉了,再
断掉烦恼习气。我们现在刚开始,实际上最初只能做道前基础,如果对境的时候动不动就
说「不要生烦恼」,这不是在学广论,至少理论是这样,我自己的经验也是这样。

   所以在善行过程中,大家要注意这个特点,当你观察内心的时候,一旦偏重在烦恼上
,从个别去看,怎麽努力也对治不了烦恼,於是心灰意懒,心就沉下去了。碰到这种情况
,要从整体去看,当我们看到整体的时候,内心就提起来了。将来在善行班当中,我会把
自己走过来的经验跟理论相应,怎麽互相校正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所以我们在正做的时候,不是谈烦恼不烦恼,而是要认真把事情做好,这一点相当重
要。刚开始接触一件事情,至少要把自己的工作□围弄清楚,然後再慢慢伸展开去,譬如
说,我跑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我就先把环境弄熟悉了,日常生活也一样弄熟以後,再来
提升,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个同学曾问我一个问题:他在南京店(注:法人事业食品加工部门)做的事很简
单,就是做包子,好像不知道到底在做什麽!在座同学是不是也常觉得:「我到这里来,
只是做做单纯的工作,难道这样也能集聚资粮吗?」解典卫居士曾举了一个「交响乐团」
的喻,真是美不可言!交响乐团里有小提琴手、钢琴手等等很多的乐手,现在你只是敲一
下大鼓,「咚」,整个交响乐团的价值你都有了,而且得到的功德也是百分之一百。如果
少掉这个大鼓的话,成不成?不成,很简单,这个「整体」就是这样。我们平常常讲扮小
螺丝钉的角色,为什麽?我前面的动机是为了成就无上菩提,下脚是从现在这里一步一步
下去,我们不管做什麽,是不是都是做一个很单纯的行为?这个单纯的行为,你是一个人
做,还是放到团队当中去做?假定在团队当中,你只是敲一下大鼓,咚!咚!咚!可是交
响乐团整个的价值你都有,而且你得到的功德是百分之一百的。撇开交响乐团不谈,实际
上,靠著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各位有没有发现法人事业的成果,你在那里包一个包子,我
在这里说几句话,我这些话产生了无比的功德,你做的包子一样产生了无比的功德。为什
麽我们看不见这一点?

   那时自己的内心很重要,如果你去做了,却心存抱怨,当然也有功德,可是功德大打
折扣,而且,最後你会被自己抱怨的心弹开,这一点是别人帮不上忙的。我们应该努力这
样想:「我现在只能做这个。」或者说:「我看不清楚整体,他今天告诉我,那我好高兴
。」关於这一点,我有很深的感受,因为我现在做老师,支配人家很容易,有时候人家叫
我做,我心里面总不大服气,心想:「你这个人怎麽支配老师?」後来想想:不对!我平
常羡慕你们,觉得自己遇不到老师,现在他支配我,岂非就是我的老师?这个心理大家不
妨注意一下,如果你真正了解这一点的话,你不会觉得:「师兄来告诉我,我可以接受;
旁边的人算什麽?他怎麽来告诉我!」你心里就不会不服气了。我们不是要「推己及人」
吗?话很容易说,可是旁边人来告诉我的话,「推己及人」就推不起来了。如果真的这样
去观察,我们并不是真正的能够挡住烦恼,可是我们会认得烦恼。这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
,而且在眼前,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是可以做得到的。

   以上这整个放在皈依的部分,皈依了以後,白天就以这样的意乐做事情。

                              反省、忏悔、回向

   接下来,我们总得有一个时段让自己静静的想一想,每天晚上想,忙的时候也许不能
,可以两天一次、一个礼拜一次,如果忘记了,就一个月一次,一般至少一个礼拜有一次
,因为善行班的缘故,大家就有这个机会持续下去。接下来,忏悔对我们非常重要,而且
要从心底里面去忏悔,一定要透过自己检查,然後忏悔就有力,否则只是说:「我忏悔呀
!」嘴巴上讲一下是没有用的,一定要很认真的去追寻、去观察,这个力量就比较强。

   最後,回向很重要,这个回向跟前面的发愿是相呼应的,刚开始的时候只要多去试,
如果不放弃的话,渐渐会感觉到心里面的力量强起来。总之,不要希望很快见到效果,一
定要坚持下去,久而久之,才会察觉得到。

                              整体力量的重要性

   下面再谈一下,整体力量对我们的重要性。现代人整天为外面的事相忙碌,此外,大
批毒素(邪知见、恶业)进来,我们根本没有机会认识,然後无条件的暴露在其中,不知
不觉去制造这种东西,相互违缘辗转的恶化。所以眼前的时代跟以前不太一样,如果我们
不集合众人努力改善,就个别的处在大潮流当中,结果一定被冲走。可是如果我们真的努
力做的话,不但自己可以挺得住,而且可以产生一股力量,别小看它,这影响太大、太大
啦!在座各位都看见,我们办教师营,很多老师本来已经灰心到极点,等待著退休,去了
教师营,他的心马上就振奋起来。这说明什麽?因为我们努力站住,把世间一些眼看著要
流失的有心人一一都救起来,这不是绝大的功德吗?何况救起来以後,我们自己也力量增
强了,这真是自利利他的事情。因为这个力量非常强大,《死亡.奇迹.预言》书中所说
地球毁灭的机会就相对减少,时间也就向後延缓,我们修行的机会、时间更多,这一进一
出绝对不是两倍、四倍…,这个关键太重要、太重要了。

   所以现在这个时代,法人事业极端重要。在以前,譬如印度、西藏,或者说汉人在一
、两百年以前,天下本来就是一片安乐祥和的社会,这个法人事业便不必刻意去做,可是
在现在的社会就极端重要了。而且如今在家居士最举足轻重,主要的力量都来自在家居士
。在这个原则之下,我建议在家居士对外不一定要用佛法,我们常常愿意用儒家的精神去
做,这有两个理由:第一、广论上面讲下士是共下士部分,但我们在运用的时候,手上的
资料不够。第二、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学佛实践的过程中离不开境,境就是我们现
在面对的整个社会,在这个社会当中如果跟人家谈佛法,他总觉得你宗教气氛太重,可是
如果我们用传统的、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没什麽问题。尽管有人说:「你这个迂夫子
!」我们不妨告诉他:「大家都觉得传统的道德消失掉了,物质追求太强烈了,这已是世
界性的问题,如今西方人在谈,东方人也在谈,而且各自都从他自己的基本上来谈这个问
题,我们东方人应该用我们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站得很稳谈儒家精神。

   这一点是在家、出家很不一样的地方,对出家人我不会强调儒家(但是念书建立基础
的时候要用,所以我也常常提),出家人真正要用的是佛法里的戒(即儒家讲的礼,克己
复礼),这有个原因向大家说明一下。在家人一般的状态,前面说的共下士部分好像很少
,用儒家的东西比较多,资料丰富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家居士对外讲佛法不太
方便。那麽出家人难道不也是这样吗?实际上儒家跟佛法有一部分是共通的,有一部分则
不太一样,假定我们这样长期做下去,大家会误解儒家跟佛法是一样的。实际上佛法的共
下士跟儒家固然有共通的部分,但我们心目中的目标是上士,假定这一点把握不准,久而
久之会容易混杂。外面很多人讲三家同源,认为儒、释、道是一样的,最後似是而非把佛
法当中最高明的部分淹没掉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出家人尽管也修共下士,
可是绝对不用儒家的面貌出现,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忽视跟儒家共通的那一面,可是我们
称它为「戒」。非常明确的把持住佛法最崇高的精神,而能用到世间普遍相应的那部分。
这个靠出家人做。我之所以这样说明,至少要让在家居士晓得,出家、在家之间差别何在
,我们总不要做最後灭法之人,所以行持过程中,对外头用儒家的面貌出现,可是我们内
心上一定要分得清楚。

   末了一部分,就是我们现在最好的法宝--「观功念恩」,只要多练习,把刚才「业
」当中「代人著想」的概念放在一块儿去想的话,观功念恩就比原来容易。想到业的时候
,再把观功念恩、观过念怨、冷眼旁观三种观法(冷眼旁观是我们的习性,多一事不如少
一事,可是这不是作意去想,而是内心当中自然而然有这种状态),有机会在内心当中稍
微练习一下,碰到任何事情,内心提起心力来认真去注意观察,这一点对我们相当重要。

   其实我真正要讲的并不单单是观功念恩,实际上善行班同学重心是在共下士及前面「
道前基础」部分,但却并不仅仅是以共下士乃至道前基础的概念去做,我们应该把广论的
全部概念,连共中、上士也一起放进去。我们虽然不一定了解「□钵舍那」说些什麽,可
是当我们想到推己及人的时候,一样可以跟它结合,原来这个「我」本来是无明下的产物
,这个东西本来是个骗局,是缘起之法,既然是缘起之法,当然还有别人。所以我们可以
用很浅的理论,跟上士最後那部分产生关连。如果我们内心经常这样去练习,积累的资粮
够了,将来要去了解理论就很容易,跑错的机会就大大减少,这都完全在善行班当中可以
体会到。

--
    行善作恶会改变命运之常轨,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之心;一切祸福,不离步步所行。」
Wed Jul 23 15:07:27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