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相里的空义
四行相,据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的解释是:「(名数)观苦谛之苦,空,无常,
无我之四种行相也。」这其中的「空」其含意为何呢?初期佛法中的「空」与後来
中观学派的空,是大大的不同。简单的说:佛法中,原来的空,指的是阿含的空,
其著重於修持的解脱道;而部派佛教的空,渐倾向於法义的论究;後来摩诃衍的般
若空,是体悟佛法的深奥义。而,现在我们熟知的空,就是龙树的空,此「空」是
般若经的假名、空性与阿含经缘起、中道的统一。
初期圣典中并无「四行相」的专有名词,此词汇是部派佛教在汇理佛法时,所发展
出来的,譬如,《阿□达磨大□婆沙论》(卷7):
「所观苦谛四种共相。一苦二非常三空四非我。」
《阿□达磨俱舍论》(卷26):
「谓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
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但不可否认的,初期圣典虽然并无「四行相」之名词,但是,此观念确实是出至初
期经典中的世尊之言,譬如,《杂阿含经》(卷5,110经):
「我实为诸弟子如是说法。我实常教诸弟子。令随顺法教。令观色无我。受.想.
行.识无我。观此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由此可知,这个「空」的定义,是针对五受阴的无常不实以及在阐述色、受、想、
行、识皆非是我的观念【无我论】,而不是在说明一个形而上的抽象深奥义【中观
的不生不灭】。
初期圣典中,最早的空是与住处(空屋)有关的,如《中阿含经》(卷26,105
经):
「成就观行於空静处。」
由此观念进一步的衍生为宁静、闲适的修行处,而有修行者的禅慧住处之意,如
《杂阿含经》(卷39,1089经):
「犹如空舍宅,牟尼心虚寂」。
於是,「空」这一概念,由修行者的禅慧住处之含意,再予以深化後,便有了「空
住」的意思了,如《杂阿含经》(卷3,79经):
「世尊告诸比丘。当说圣法印及见清净。谛听。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说。我於空三
昧未有所得。而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莫作是说。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
者而言我得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无有是处。」
这里的「空」,则是「定」的异名及深化,亦是「上座禅住」【与本题无关,故
略】。但是,在这里,必须要注意的是,世尊要未见得生命真相的弟子不得谈
「空」之境界,这背後所隐藏的意义就是,任何抽象又形而上的哲学探讨(如世界
有多大等等),对於要解脱生死的修行者而言皆是:「无有是处」,原因是,这些
法义(空)的论究只会造成争执与执著,并且,在讨论之时,会很容易地陷入六十
二邪见之中。
「空」还有许多其他的意思,如《杂阿含经》(卷9,236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於林中入空三昧禅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
利弗。汝今入上坐禅住而坐禅。若诸比丘欲入上座禅者。……舍利弗。比丘作如是
观时。若眼识於色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故」
以故,此处的空则是有「离爱染而清净的境地」之意。
当然,「空」不只单只有上述所列举的概念,於此,不再一一论述,总之,初期圣
典中的「空」,与後期摩诃衍的「空」,其定义与解释上是完全不太一样的,并
且,阿含固然谈到空的概念,但与无我、缘起等主要论述观点相比的话,阿含确实
并不常使用「空」一字或用「空」来表示其佛法无我的圣义。而,观察关於「空」
的哲学历史,是在佛灭後三百多年的部派佛教,来逐渐重视『空』的思想,到了佛
灭五百年,摩诃衍应运而生的时候,才开始大量的运用空的观念,而有佛门就是空
门之说。
无论对「空」的观念有著如何如何的解说,在正法中,这应当都不该当做为讨论的
重点,因为,在著重於修持解脱的前提下,任何要探究与宣扬「空」如何如何般的
论述(形而上的种种)之时,应切记,任何对「空」的定义、认知与想像,只会造
成对自以为是攀缘与执著於其中,因此,要谈论「空」是什麽样之时,应先深思为
何世尊不准其弟子讨论此义的苦心。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九)(发智大□婆沙论杂蕴第一中智纳息第二之一)
所记:
「尊者世友说言。我不定说诸法皆空。定说一切法皆无我。问若非我行相。与空行
相。俱能缘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别。答非我行相对治我见。空行相对治我所
见。」
由此可知,世尊原来「无我」的主张确实更胜「空」观一筹,因为,世友菩萨此言
的关键处所就是,无我要矫治的是我执,而,「空」仅是矫治了我所执。【在中观
学派主张的我法两空之前提下,未必同意此说】但,无论如何,在未能完全证得生
命真相,自知不再後有的前提下,此见也应舍之。【本文仅为研究之心得笔记,未
必正确】
--
净∵☆.。∴★·.∴☆∵丰
∵.¨千尺鲸喷洪浪飞¨□∴
★· 一声雷震清飙起.∵★
□□□□ BBC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