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潘安邦的故事 - 找到重新出发的勇气
#1
绿茶
找到重新出发的勇气

座 谈 人:圣严法师(法鼓山禅修文教体系创办人)
     潘安邦(知名歌手)
主 持 人:叶树姗(电视新闻主播)
纪录整理:编辑室
人物摄影:邱德兴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源於对因果、业力的不明了,
藉由圣严法师的解说、譬喻,
让我们了解,对於过去,不必再眷恋或懊悔,
至於未来,不用期盼或忐忑,
唯有把握当下,找到重新出发的勇气,
发愿,努力去做,成就自己的生命意义,
而潘安邦分享了他重新出发的心路历程。

叶树姗(以下称主):听说你曾经得一种很
奇怪的病,既不能有情绪的波动,也不能够唱歌、大笑,生理状况脆弱的像个玻璃
娃娃一样?

潘安邦(以下称潘):我得的这个病,学名叫做「主动脉剥离」,是从心脏出来大
血管的部位,有四层很脆弱的血管壁裂开来了!裂开以後,如果血灌到血管壁里
面,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像一个气球般,无法承受重量时,将会爆炸而大出血,其危
险程度将危及生命。因此今天能够再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参与社会上的活动,我
真的觉得很开心。

主:面临这样一个生死关卡,心中有恐惧吗?是什麽力量支撑你走过来?

潘:刚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病,更不晓得自己情况这麽危险,以为只是摔了一跤导
致胸口疼痛!但有时痛到有痛不欲生的感觉,当下只希望能一死了脱,反而忘记对
死亡的恐惧!
  反而是在後来的治疗过程中,逐渐感到恐惧,这缘於自己内心未准备好,想到
孩子还这麽小、妈妈还健在,还有这麽多计画等待我去完成,想到这一连串的问
题,突然对死亡惧怕起来。

  生病前我很享受孤独,喜欢一个人独处;现在却爱热闹、喜欢人潮,这应是一
种心理补偿作用。因为处於人群中,有一种存在的感觉,也许这是下意识里对死亡
恐惧的反射。

从死亡看到恐惧

  而且,当我生病时,不断自怨自艾、忿忿不平,质问为什麽我吃素、诵持《地
藏经》这麽坚定,还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倒是我太太提醒我,她说:「你这一路走
来有惊无险,身边有这麽多的善知识的帮助、关怀和叮咛,这些都是你的地藏王菩
萨啊!」太太的一席话点醒了我,心里才慢慢转变、释怀!

  现在回想起,佛法在我脆弱的时候给了我无形的力量和勇气去面对,使我恢复
得不错,因为没有经过开刀,只是用药物控制跟观察,连医生都认为不可思议!但
医生也警告我不能再回到舞台上表演,可是我很坚持,也求佛菩萨庇佑,所以去年
2002年我已经圆了重返舞台的心愿,接下来还有演唱计画要进行,心中很开心!

圣严法师(以下称师):恐惧死亡的原因大抵有两种,一种是舍不得自己所拥有的
身心和环境;其次,未来死了以後究竟会怎麽样?死後的一切充满未知,这是我们
感到恐惧的最大原因!

  佛法讲三世因果,人一定有过去世,也一定有未来世。我们对於过去世,已无
从得知,对未来也无法预见!但是佛法讲因果、因缘,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都
是有关系的,有因有果的。

  好比我们今天的对谈,乍看之下是刻意安排产生的,实际上,应该说是我们在
过去世早种下此因缘,现在才能够有见面的机会;换句话说,过去世就像幕後,今
生就像幕前舞台,在幕後的事情我已经忘掉了。此刻我在幕前,可是别忘了,节目
刚开始时,我们也才从幕後走向幕前。

  也就是说,我们出生时彼此是陌生的,但是业力的牵引,因缘成熟了,我们就
见面了! 就好像释迦牟尼佛将降生到我们人间时,他的弟子们都陆陆续续先来
了;当佛陀降世後,又有一些相关的弟子们也跟著来,所以,人间在那一段时间,
出现了好多大阿罗汉和大菩萨。其实这都是跟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即有缘的!

  如果透过这样的角度来思考未来,那现在世这个舞台就隐身成了幕後,未来世
又变成了幕前,当我们离开现在世到了未来世,不过就是换了一幕场景,换一套衣
服扮演另一个角色,从幕後到幕前来,然後再隐退到幕後去,幕後又是另外一个世
界,想通这一层道理,就没有恐惧的理由!

主:放下恐惧的道理可以理解,可是真要做到实在不容易,在我们的修行过程或生
活之中,是不是有什麽好方法可以训练自己,渐次放下恐惧?

师:就是不断提醒自己,恐惧是多馀的;你越恐惧越浪费时间,生命越可能走入低
潮,或者将你困住,这是没意义的事!

  关於恐惧,我们唯有面对,面对「有生必有死」的必然现象,犹如天下没有不
散的筵席;就像我们现在对谈,结束後就要分开的。见面是缘,分开也是缘,分开
以後会不会见面?以後是以什麽样子的角色见面呢?在什麽样的场合呢?不一定!
如果真有因缘,就一定会再相见的,不管时空如何转变,在我的生命之中,常常遇
到这种情形,几十年前认识的人,突然在某个场合不期而遇了,纵使外貌因岁月改
变了,甚至讲话的声音也不一样了,可是就是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是
缘。

  所以面对生死,如果能够很坦然,就像面对人生的聚散离合,会发现很多忧虑
和恐惧真的是没有必要。

主:潘先生长期茹素、持诵《地藏经》,和生病有关吗?还是有特殊的因缘?

潘:十四年前父亲罹患和我一样的病,大概是家族性遗传吧。当时,父亲病情非常
的危急,我急著问医生谁可以救我爸爸,不表乐观的医师说:「求求老天吧!」。
因为我是个佛教徒,当下我想起佛教常提到愿力,我即刻发愿诵持《地藏经》,终
身茹素,还有其他像布施、朝山等等,将功德回向给父亲,结果父亲真的奇迹地活
回来!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也因此持续茹素、诵经。

愿力,愿力,有愿就有力

  而且这当中还发生了一段插曲,就是当我决定要去朝山时,就有人告诫我,当
你发愿要去朝山时,会有很多障碍,我不知道此一说法的根据为何,可是当我朝山
时,腰竟然莫名其妙闪到,但我依然很坚定,结果出发前,扁桃腺突然痛起来了,
还发烧,等到开始朝山时,前三拜还好,第四拜开始时,身体不舒服到无法形容,
几乎要放弃了,整个人已经无法思考。幸好旁边好朋友鼓励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最
後终於大功告成。说来真奥妙,完成朝山最後一拜,身体的不适也消失不见了。


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说:「愿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可是这发愿的过程是不是
真的会有障碍?

师:的确是会发生障碍,障碍就是我们讲的魔高、道高,如果你没有道心,任心往
下沈沦,是件很容易的事;心如想要向上提升,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们这个身体叫做业报身,身体遇到的任何状况都是业报,有形的是我自己的
身体遭遇,无形的是看不到的一种力量,过去世所结下的怨恨或造下的业。还有这
一生我们不知造了多少业,但是过去世曾造的,必须要承受业报。当然有人会想逃
避,而求佛菩萨庇佑他,或者希望业报轻受。但业力就像债务,仍必须自己一分一
毫的慢慢还,只不过透过发愿、行善等来转变缘,而能减少恶业,就如同债务可以
分期付款一样。这需要很强的意志力,尤其是发愿,发愿是向佛菩萨,表达你自己
准备要做什麽,甚至终身皆遵行。当时潘安邦为了父亲而发愿,虽然父亲有自己的
业报,但对全家人而言这是共业,他自愿替父亲承担,考验当然更困难。

  朝山时由於你的坚持,过去世冤家受你的感动,要挡你也不容易,你将所做的
功德,回向给他,所以当以无比意志力完成朝山时,突如其来的病痛也消失了。

走过再出发,更深刻

主:16年前,你在歌唱事业当红之际,突然转换跑道从商,新事业也相当成功,是
什麽原因让你在离开这个圈子16年後,又重回歌坛?既然如此,当年又为何离
开?

潘:当年我离开歌坛的时候,大家都很讶异。因为当时一切都很美好,为什麽舍得
放弃名利?为何而急流涌退?其实,当时我察觉到自己,已经不能再承受别人对我
的各种评断。因为舞台表演是夹杂著荣誉跟挫折感,往往是毁誉参半的,当时我不
懂得如何放下,导致日子越过越空虚。

  人往往对他人的评断愈无法释怀,就会愈在乎毁谤的声音,导致渐渐丧失自信
心。有时我站在镜头前或舞台上,心中始终担心著观众喜不喜欢你……,表演已成
为我一股很大的压力,生活也变得让人极度厌烦,所以我选择跳脱。

  这些年有人不断地游说我复出,我始终不肯。这次会毅然决然复出,是因为一
位住在芝加哥的朋友,他从小是我的歌迷,现在是很成功的钢铁业钜子,他的心愿
是希望看到我在舞台上唱歌,所以他很有耐心不断地邀请我复出,虽然我一直回
绝,到最後乾脆说不可能,但他还是坚持,後来我深受感动而接受邀约。

  因为心理没有负担,所以重新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很开心。看到过去的观众朋
友,现在都成家立业,带著他们的孩子来听我唱歌,他们也跟著唱和,让人很感
动!而且这麽多年来依然听到人家诉说,自己唱过的某一首歌陪著他们成长,对於
歌曲如数家珍……。这麽多的作品,当时觉得没有受到回响,到这一刻才明白声音
早已被记录下来,彷佛唱歌是具使命感的,所以我希望再回到舞台来,记录下更多
声音。当然,我十分感谢这位朋友,是他帮助我看清这一切。

  还有,自己学佛,希望回到舞台上後,除了带给大家快乐外,也能够多一点机
会帮其他人,为别人多做一点事情,同时弘扬佛法。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主:过去的潘安邦只想得到更多,而现在的潘安邦一心想影响更多的人,这成为他
重新出发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法师您怎麽看待呢?

师:他这种心境上转变所产生的力量,可以提升生命的层次,现在是个过程,也是
一个开始。假若你的人生没经过历练,这种生命境界不容易出现,所以人往往要受
到一点挫折或者是受到一点危机,尤其面临过生命交关,才会被逼著去面对、克服
自我。

  自我通常很不容易超越,但是当你已经看到自己的生命是这麽的脆弱,随时都
可能会消失,就不会那麽在乎别人家对自己的毁誉了。反而只想如何多奉献一份
力,让大家能够快乐;心念一转,人生观、价值观跟著转变,看世界的角度也不同
了。原来只是个人的世界,现在变成众生的世界;众生快乐,你也获得快乐,得失
成败反而不计较了。

主:过去的成功会不会变成现在的包袱?

潘: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很少有人在退休十六年以後,想要再回到舞台上时,
又能再回来了,当然个人形貌是不同以往。可是我相信心想事成,只要你的心念是
正的。

  我也相信,心念很重要。凡事转换心情,看法就不同。譬如,很多人看到我,
便说从小就听我唱歌,我是他们很甜蜜的回忆。这听来,虽然会令我欢喜,但过去
种种并不会影响我,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当下」,把我的职责做好。

  像〈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我曾经很排斥它。因为别人好像只记得这首歌,
这让我觉得我好像成就仅止於此,事实上我出了三十多张的唱片。可是後来我念头
一转:有哪位歌手可以因为一首歌,已有二十四年历史了,大家还是百听不厌?也
许人家认不出我,可是却知道这首歌,这也是另一种成就,所以绝对不是一个包
袱。

  事实上,我复出又选择重唱了〈外婆澎湖湾〉,在二十四年後我的声音,可能
已经变老了,心境也不一样了。但想想现在的社会环境这麽不好,人心也慌乱不
安。反观我唱歌的那个年代,整个台湾社会氛围是积极向上、向善的,所以我想唱
一点当年的那种情怀,让大家找回当时的感觉,让大家的心能安定,去面对每一个
未来的挑战,所以当我在重唱这首歌时,就用这样的心情唱,唱得很开心,认为比
二十四年前还有意义。

主:过去歌手潘安邦听到人家提〈外婆的澎湖湾〉时,会产生厌恶的感觉,或者起
烦恼,可是就在他转念之後发现,也产生了他一个重新出发的力量,法师您怎麽来
解读这个转念?

师:他这一生转变很多次,从他生命到观念的转变,峰回路转多少回!人生一路上
就是从转变中成长,如果无法转变,成就也成了包袱,应该了解成就跟包袱是两回
事情。其实成名作是不是代表作,并不重要。只要它对人有正面影响,像我自己的
《正信的佛教》流通几百万册了,其实这本书的内容相当浅显,是我在三十来岁时
写的;可是我现在七十多岁了,人家还老是提起是因为这本书才学佛的,想想它能
成为学佛入门书也不错。

  实际上我真正下功夫写的书,别人为什麽没注意到,不用去介意。因为我觉得
这个社会有需要就够了,而不在於自己付出的究竟是多是少。大众的意见、专家的
评论或者赞誉,都只是代表他们的立场和想法,我尊重他们的立场和想法,当作参
考。重要的是我在三十来岁到七十多岁的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进步?

  所以一首歌是不是畅销歌,一本书是不是畅销书,那只是外界的一个评价,最
重要的是要透过这首歌或这本书,来验证自己有没有改善、有没有提升?
2003年11月17日 14:31:07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