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坐的姿势
难得找到:转贴於本站
http://216.239.33.100/search?q=cache:http://web.media.mit.edu/~dc/cbs/social/re
ligion/buddha/wan/sit.txt+%A9%FC%A8I%A1%40%C0R%A7%A4&hl=zh-TW&lr=lang_zh-TW
这是 G o o g l e 内 http://web.media.mit.edu/~dc/cbs/social/religion/buddha/wan
/sit.txt 的页库存档。
G o o g l e 已先预览各网站,在页库储有各网页的存档。
这网页可能有更新的版本,请按此查看新版。
要将这页连结或加入书签时,请使用此网址: http://www.google.com/search?q=cache:h
ttp://web.media.mit.edu/~dc/cbs/social/religion/buddha/wan/sit.txt+%A9%FC%A8I%A
1%40%C0R%A7%A4&hl=zh-TW&lr=lang_zh-TW
Google 和网页作者无关,对网页的内容恕不负责。
您的查询字词都已标明如下: 昏沉 静坐
-------------------------------------------------------------------------------
-
发信人: DavidChiou.bbs@mic.ee.ntu (邱大刚), 信区: religion
大家好!前封关於禅坐的信您看了吗? 有地方不清楚吗? 关於静坐的基本
姿势,弟将南先生著、刘先生译的这篇文章keyin如下,您慢慢欣赏罗!
(本文中以静坐为主,其中有关禅宗的内容您也不妨一看。不过请不要自作聪明,
自己在那通气脉,顺其自然就好;也不要自己玩花招,才不会出问题。)
============== 修定与参禅法要 ================
南怀瑾先生著 及门刘豫洪语译(译自禅海蠡测)
----------------------------------------------
佛法中的「戒」、「定」、「慧」是三无漏学,也就是完美无缺的学问。现在
只说「定」吧!「定」就是「戒」与「慧」的中心,也就是全部佛法修证实验的基
础。换句话说,凡是要修学证明佛法的人,都要先从「定」开始。
有了「定」,才能够真正达到庄严的「戒」体,然後才能启发「慧」而达到通
明的境界。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依「定」力为基础,才能够达到菩提果海。任
何宗派的修法,都离不开定,由此可见修定是多麽的重要。
不过,所谓的定并不是专指跏趺坐(俗称打坐)而言,在佛学中,把人的日常
生活,统归为四种不同的姿态,就是行、住、坐、卧,称为四威仪。在四威仪中,
「坐」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姿势而已。要修定的话,不但坐时要定,在另外行、住、
卧三种姿态,也要能够定才行。不过,在修定开始的阶段,以坐的姿态入门,是比
较容易罢了。
坐的姿势有很多种,只谈在修定的方法中就有七十二种之多,而依照诸佛所说
,在所有的打坐姿势中,以跏趺坐为最好的修定坐姿。
用跏趺坐的姿势修得定力以後,应该注意在另外行、住、卧三威仪中,继续锻
炼保持已得的定境,进一步更要达到在处理一切事务及言谈时,都不失掉定的境界
,才真正算是定力坚固。
用坚固的定力去证取菩提,就好像攀枝取果一样,相当方便,得心应手;然而
,如果见地不正确或不透澈的话,修行很容易走入歧途。
现在将修法的重点和概念,简要叙述於後,如果要探求进一步的奥秘,还需要
修习所有经典,尤其是禅观等经典,如天台止观、密宗法要等学,都要详细了解贯
通才行,现在先谈坐的方法:
------------------------------------------------------------------------
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
一、双足跏趺(俗称双盘),如果不能跏趺坐,就采用金刚坐(右脚放在左腿上)
,或者采用如意坐(左脚放在右腿上)。
二、两手结三昧印(把右手掌仰放在左手掌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住)。
三、背脊自然直立,像一串铜钱(身体不健康的人,最初不能直立,不妨听其自然
,练习日久後,就会不知不觉自然的直立了)。
四、两肩保持平稳(不可歪斜,也不要故意用压力)。
五、头正颚收(後脑略向後收,下颚向内收,轻轻靠住颈部左右两大动脉)。
六、如抵上颚(如尖轻轻抵住上门牙根唾腺中点)。
七、两眼半□(即两眼半开半闭,如开眼容易定就开眼,但不可全开,要带收□的
意味,如闭眼容易定的话,可以闭眼,但不可昏睡)。
-------------------------------------------------------------------------
注意事项
一、打坐时应将裤带、领带等一切束缚身体的物件,一律松开,使身体松弛,完全
休息。
二、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膝及後颈包?暖和,否则,在打坐时风寒侵入身体,
没有乐物可以医治,这一点须特别小心注意。
三、最初修习打坐的人,应该注意调节空气和光线,光太强容易散乱,光太暗容易
昏沈。座前三尺,空气要能对流。
四、初习定的人,吃太饱时不可打坐,如觉得昏昏欲睡,也不可勉强坐,应该睡够
了再坐,才容易静定下来。
五、无论初习或久习,坐处必须使臀部垫高二、三寸,初习打坐的人,两腿生硬,
可以垫高四、五寸,日久可以渐渐减低(如臀部不垫高,身体重心必定後仰,
使气脉阻塞,劳而无功。)
六、下座时,用两手揉搓面部及两脚,使气血活动,然後再离座,并且应当作适度
的运动。
七、坐时要面带微笑,使面部的神经松弛,慈容可掬,心情自然也放松了。千万不
可以使面部表情生硬枯槁,变成峻冷,内心就会僵硬紧张起来。
八、最初习坐时,应该采取每次时间少,但次数加多的方式。如果勉强久坐下去,
则会心生厌烦,不如每次时间短,一日多坐几次才好。
------------------------------------------------------------------------
在开始修习禅坐时,应该特别注意姿势,如果姿势不正确,养成习惯,就无法
改正了。而且对心理和生理都有影响,并且容易成病。七支坐法的规定,有很深的
涵义,非常符合生理及心理的自然法则,应该切实遵守。
人的生命要依赖精神的充沛,所以要培养精神,才能达到健康的生命。培养精
神的方法,首先要使心中常常没有妄念,身体安宁;心中一空,生理机能才会生生
不绝。能够不绝的生,另一方面再减少消耗,自然会达到精神充沛超过平时的状态
。
人的精神是随著气血的衰旺,而呈现充沛或亏损的现象。如果思虑过度疲劳,
气血就渐呈亏损衰弱的现象。所以安身可以立命,绝虑弃欲可以养神,也就是说,
身体保持安定状态,生命就有了根,丢掉了思虑,摒弃了欲望,精神就得到了培养
。
古代医学认为人的生机是藉著气化而充实的,气的运行是循著脉的路线。这?
所说的脉,并不是血管或神经,而是体内气机运行的一个有规则的腺路。这个气脉
理论是相当微妙的,一般人不太容易了解。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奇经八脉,是从古代道家的说法脱胎出来的。道家认为:人
体中的「任」「督」「冲」三脉,对於养生修仙是最重的。西藏密宗的观念,认为
人体中的三脉四轮,也是即身成佛的关键。
在密宗法本中有一部「甚深内义根本颂」,在这本颂中所讨论的气脉学说,比
较内经及黄庭等书,各有独到的地方。
藏密和道家,虽然都主张修三脉,不过道家是以後位置的任督二脉为主,藏密
则以左右二脉为主,修法虽然不同,但两家都是以中脉(冲脉)为枢纽关键的。
至於禅宗坐禅的姿势,采取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虽然没有明白说出来注重气
脉,可是,坐禅的功效,实际上已经包含气脉问题了。
两足跏趺坐不但可以使气不浮,并且可以使气沈丹田,气息安宁,这样心才能
静下来,气也不会乱跑,而渐渐循著各气脉流动,反归中脉。等到气脉可以回归流
於中脉,达到脉解心开时,才可以妄念不生,身心两忘,这时才能进入大定的境界
。如果说一个人的气脉还没有安宁静止下来,而说能够入定,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
普通人的身体在健康正常时,心中感觉愉快,脑中的思虑也就较少,在生病的
时候就刚好相反。又如修定的人,在最初得到定境,开始见到心空时,一定会感到
身体经松愉快,那种神清气爽的味道,真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可见心理和生理两
种是互相影响的,是一体两面的。
人体中的神经脉络,是由中枢神经向左右两方发展分布,而且是相反交叉的,
所以,在打坐时,两手大拇指轻轻抵住,成一圆相,身体内左右两边气血,就有交
流的作用了。
人体内的腑脏器官,都是挂附於脊椎的,如果在打坐时,背脊弯曲不正,五脏
不能保持自然舒畅,就容易造成病痛,所以一定要竖直脊梁,使腑脏的气脉舒泰。
如果助骨压垂,也会影响肺部收缩,所以要保持肩平和胸部舒展,使肺活量可以充
分自由扩张。
我们的後脑是思虑记忆的机枢,颈部两边是动脉的路线,由於动脉的活动,能
运输血液到脑部,增加脑神经活动。在打坐时,後脑稍向後收,下颚略压两边的动
脉,使气血的运行缓和,可以减少思虑,容易定静下来。
两齿根唾腺间,产生津液,可以帮助肠骨的消化,所以要用如去接唾腺,以顺
其自然。
心和眼是起心动念的关键,一个人看见色就会心动(听到声音也会心思散乱起
来),这是先经过眼精要的机能而生的影响。如果心乱的话,眼睛会转动不停,一
个人如骄傲而又心思散乱的话,他的两眼常向上视;一圈阴沈多思想的人,两眼常
向下看;邪恶阴险的人,则常向左右两侧斜视。在打坐的时候,采取两眼吹视半闭
的状态,可以使散乱的心思凝止。
打坐时松解衣物的束缚,可以使身体安适;常常面带笑容,可使精神愉快,这
些条件对於打坐修定都是很重要的。
所以,禅坐的姿势,对於气脉很有关系。虽然禅坐没有专门讲究调和气脉,但
是,这个调和气脉的问题,已经包含在内了。如果专门注意修气脉的话,很容易发
生「身见」,更会增强一个人的我执,这个我执和身见,就是证得正觉的大障碍。
静坐的姿势,十分重要,如不把姿势调整好的话,弄得曲背弯腹,常久下去,
一定会生病。许多练习静坐的人,有的得了气壅病,有的吐血,使身体害了禅病,
说起来都是因为打坐姿势不正确引起的,所以修习静坐的人一定要十分小心注意姿
势才是。---keyin按:原书有照片,您若要静坐,可到书店先看看照片才不会错,
最好是买回家放在案头,随时参考---
如果依照正确的方法和姿势修习,身体本能活动发生作用,身体内的气机自然
流行,机能也自然活泼起来,就会有大乐的感受,这是心身动静交互磨擦激烫而产
生的现象。
对於这种现象,一概不可以认真或执著,因为现象就是现象,不象会消失而成
为过去,如果对现象执著的话,就进入了魔境,就是向外驰求了。
如果修定方法正确的话,自己的心身必会得到利并。譬如说头脑清醒、耳聪目
明、呼吸深沈可入丹田、四肢柔畅,连粗茶淡饭也会和山珍海味一样的好吃;如果
原来有病的人,也会不药而愈,精力也觉充沛。修定到了这一步,应该注意减少消
□,如果犯行淫欲,就会造成气脉闭塞,心身都会得病了。
----接下来弟将几个重点挑出来,供您参考,完整的内容请您参见原著----------
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中略--
耳声法门又可分内外两种:
一、内耳声法门——这个方法是在自己体内自作声音,如念佛、念咒、念经等等。
念的方法又分为三种,即大声念,微声念(经称金刚念),及心声念(经称瑜白念
)。在念的时候,用耳根返闻念的声音。就是说一边念一边自己向内听这个声音。
最初听节的是声声念念,是许多接连断续的念佛或念咒的声音,渐渐地收摄缩小,
而达到专心一念一声,最终归使心念静止。
二、外耳声法门——这个方法是以外面的声音为对象,任何声音都可以,但最好是
流水声、瀑布声、风吹铃铎声、梵唱声等。用听外界声音的方法,最容易得定。在
楞严经中,二十五位菩萨的圆通法门,以观音的法门最好,观音法门就是以音声法
门入道的。故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当最初心念能够专一在声音的时候,能够不昏沈,不散乱,就是说能够轻松自
然地保持这种专一的境界,就是得到了「定」,再经常地这样修习下去,有一天忽
然入於寂境,一切的声音都听不到了,这是静极的境象,定相出现了,佛经上称这
个静象当「静结」。
在「静结」出现时,不要贪著这个境界,并且应该了解,动是现象,「静结」
也是静的现象,要超出动静二相,不住不离於动相和静相。而且要证知了中道,了
然不生的中道,这时,就由定而进入「观慧」的领域了。
慧观闻性,不是属於动静的,与动静无关,那是不间断也不连续的,体自无生
,是无生无灭的本体。不过,这仍然属於渐修的阶梯□围。禅宗的古德们,很多人
并不经过这些渐次的阶梯,而一句话就成功了,在听到声音的那一刹那间,言下顿
悟,得到了解脱,所以,禅门入道的人,都认为观世音的闻声法门了不起。
---其中例证略打---
修习听根圆通的人很多,但是,至死不能了解「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人
更是不少。
离开了外境的音声,与外境音声毫不相千,自然能寂然入定,但是这个定相仍
然是静境,是动静二相中的静相而已。自己的心身本来就是在动静二相之中,这一
点如果不能认识清楚,而把得定的静相当作了本体自性,那就是外道的见解,相反
地,如果能超过这个阶段,就可以算是入门了。
---keyin按:接下来是鼻息法门,在弟上一次type的那三封信中已有详尽的介绍了
,最高原则是「心息相依」,凡是思虑太多的人、心思散乱的人,用这个法门,依
息而制心,比较容易收效。其馀大略不出上次「安般守意」的内容。您可参照前信
。其他还有一些法门,而较常用、较简便的就数以上两者,您可二选一,专一地去
坐啦!---
-------以下还有许多精采内容,不过初步就数以上几段了,供您参考。-------
欲知详情如何,且自参阅原书:)
以上文章选自南怀瑾先生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弟认为这本书是少有
之作,以客观、实证的角度来分析静坐、讲解静坐,比起道家只重通气脉的书卷
强得太多了!值得一读!
Have a nice 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应 无 所 住 而 生 其 心 ∞
David Chiou —— Freshman of NTUEE
发信人: DavidChiou.bbs@mic.ee.ntu (邱大刚), 信区: religion
嗨!大家好!
相信大家都久闻气功的神奇了吧! 以下弟截录南怀瑾先生的一段话,供大家参考,
其中的安般守意就是禅坐、气功的重要工夫。
ps.南先生向来反对静坐者玩弄神通,不过以下截录之文章中恰无提到此点,请大家
自己注意,不要有朝一日不小心得了超能力:) 就乐歪了,应以平常心待之,才不
会有出岔的危险。
有兴趣的人最好是自己先多参考一些书,再找个师父学习。自己静坐的人更是要
注意不能学道家玩气脉,通来通去的,搞不好会把自己通乱的! 规规矩矩地放下
杂念,心静如一,纵使没有成效,对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
========================================================================
讲者:
南怀瑾 先生
==第七讲==
-内容提要-
十念法门
安般、止观、炼气
安般品第十七
正意、正身、正言
出息入息
气与两腿
罗云念安般
---------------------------------------------------------------
今天我们讲事相的重要部分,是小乘经典的增壹阿含经。采用这一部经典的原
因很多,重要的一点就是:隋唐以前,出家在家修持证果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出家
方面,在神僧传、神尼传中,都可以看到。而那时禅宗及密宗,都还没有传到中国
来。依据佛最初的说法,小乘经典的四阿含经,就是现在佛学所讲的南传佛教。
增壹阿含经是四阿含经中的一部分,在三国东汉年间传入中国,是中印学术文
化最热闹的时候。当时佛教在中国,正萌芽灿烂,与中国三玄之学的易经、老子、
庄子互相融合。在政治上,南北朝是最混乱的时期,但在学术史上,则是最特殊的
转变期,先後持续两三百年之久。
当时出家学佛修成证果的人很多,并没有人特别讲究奇经八脉之类的事,不过
有神通的人很多。如大家所知道的佛图澄,晚上看经时,把塞胸口一个肉洞的棉花
拿出来,自然就从自身放出光明来了。杯度和尚要过江,把杨柳枝丢在河里,踏著
就过去了。但那时的修持,差不多都走阿含经路线,走的是「念」的路子,以八正
道来说,即是正念。
阿含经有十念法门。什麽叫念呢?就是对於心灵的一种训练方法,训练自己的
心灵,采用「念」的方法。
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也有
人称念「安那般那」,就是念呼吸与息,也就是现在密宗、道家的炼气法。中国道
家讲气脉,都是受安那般那的影响。接著是「念身」,最後一个是「念死」。这十
念包括了一切修持的方法。大乘佛法是以小乘为基础,小乘做不到,免谈大乘。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只要一个方法做得
好,修行就对了,一切的善也都成功了。『发甘露味,』是得无上佛法的法味。『
至无为处,便成神通。』心无所住之後,日久功深,真空自然生妙有,神通就来了
,不骗你的啊!『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盘。』一切妄念都去了,罗汉的果
位就达到了。自此一路下去,自然就到了涅盘的果位。『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
』这一法,就是讲念佛的法门。
这几句是公式话,差不多十个法门之中,每个都有这几句。我们学佛看不起小
乘经典,又不作研究,这是不对的。现在的人都说:唉呀!我是走大乘路子,不谈
神通。少吹牛了!每个人都喜欢神通,而且喜欢假神通。绝对不理会神通的人,差
不多可以顿悟了,那是有大菩萨见地的人。其馀那个不喜欢神通?嘴里说不喜欢,
心里可不是那麽一回事。我们要严格的反省,既然好神通,那该如何求呢?要想得
果位,佛告诉你只要一门深入,好好,都可以得到果位。
第一个法门是「念佛」。不是後世的念佛啊!後世的念佛法门,是由慧远法师
所创,根据大乘经典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净士三经而来的。而这
个十念中的「念佛」可不是念阿弥陀佛啊!留给你们自己去研究。
第二个法门是「念法」。小乘的基础,告诉我们人生「无常、苦、空、无我。
」这就是法。先要了解法楚。小乘经典告诉我们:『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
已,寂灭最乐。」这是法。人生八苦、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这些都是法。
什麽叫「念法」?就是你专心用这些道理来体会人生,以及身心变化的种种。
但我们尽管研究佛学,打起坐来,并没有把佛学的道理,跟打坐用功合在一起,我
说的对不对?看经时,唔!很有领悟,打起坐来还是坐在那里哼啊哈的,这里气动
,那里气不动的。佛法并没有叫你搞气脉,佛法是叫你穷理,正思惟,不是不可以
思想啊!绝对可以思想。佛法的理,就是正思惟,正思惟就可得禅定。
第三个「念僧」。别以为是念和尚啊,那怎麽能算是念呢?「念僧」是至心皈
依圣贤僧众,一切圣贤僧,就是沙门,证道的果位上人。
第四个「念施」。什麽是念布施?禅宗所讲:「放下!」就是内布施,什麽都
放下了,把心中杂念妄想都布施掉,这样也可以到家,可以得神通啊!这是佛告诉
你的,是修法的大原则。更扩而充之,心心念念反省自己的过错,把不好的心行通
通去掉,起心动念一点错误都没有,这就是「念施」。
第五个「念天」。天有什麽可念的?释迦牟尼佛承认有天主的,甚至介绍了欲
界、色界、无色界等二十八天。你们不要小看了天道,功夫、善行不到,还不容易
升天呢!佛也承认有神仙,可以活到几万岁。怎麽炼成的?楞严经也告诉你了。佛
并没有说他们不对,只是说他们还没得正觉。因为他们没有悟到本体,如果他们得
了菩提正觉,就不叫外道了。人没有善行的话,随便你有什麽功夫也进不了天堂。
佛对天道说得很详细,譬如欲界天有多少天——当然并不在地球上,而是在另外一
个星球。人死後想往生这个天道,还真不容易呢!至於人如何升到色界天道中去,
除积善累德之外,还要靠禅定的功夫。四禅八定作不到,是升不了天道的。我们修
行了半天,初禅都没有到达,来生能再得一个人身都不容易。楞严经里已经告诉你
,如何修定升到六欲天。
第六个「念休息」。这可不是光睡觉,而是万缘放下。实际上真得休息就是禅
定。真得修息,可以证果。为什麽?楞严经也告诉你八个字:「狂性自歇,歇即菩
提」中国话「歇」就是休息。大休息就可以证菩提。我们睡觉是假休息,身心皆空
,万缘放下,才是真休息。身也休息,心也休息,空也休息,把空的境界都休息掉
了,那才叫大休息。所谓「念休息」,是要你行住坐卧,随时随地,念念放下。
第七个「念戒」。这节另外专题再讲。
第八个「念安般」。安般也叫安般守意。这个要注意了!非常重要。念安般就
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气息。後来天台宗的止观,讲究出入息的方法,也就是从安
般守意来的。安般守意不是释迦牟尼佛创的,印度的婆罗门教、瑜珈术里早都有了
,只不过佛用佛学的方法,将它与般若观行融会在一起。传到中国以後,又跟道家
打成一片,守窍、炼气都与它有关系。中国的高僧,有神通证果位的那麽多,都同
这个念安那般那有关系。修气是非常重要的,你们生在这个时代,物质文明那麽发
达,未来的时代更忙碌了,最好是采用这个方法,不走这条路子,修行想得果位很
难,真的很难啊!
我们先插一段经文,增壹阿含经卷第七,安般品第十七,佛教他公子安般守意
的方法:『尔时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还诣静室。』佛也是肉体之身,需要
休息的。『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是时罗
云即从座起,便往世尊所。』私情上他们是父子;教仪上,也是弟子之一。到已,
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为什麽一面坐?因为佛在打坐休息,所以行了礼後,坐在
旁边等著。『须臾,』过一阵子,佛出定了,下坐,罗云『退坐,』赶快去问父亲
:『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世尊回答说:『
善哉!善哉!罗云,汝乃能於如来前,而师子吼问如此义。』你现在问我这样大的
修行问题。『汝今罗云,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这里有四
个字要特别注意:「善思念之」,意思是说,你懂了以後,还要去研究,不要只是
盲目的迷信。方法我来教你,自己要好好地去研究。
『世尊告曰: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於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
趺坐。』要注意!你们打坐坐不住,两腿不争气,那不是「两足尊」。如果两腿的
气通了,你们的寿命可增加几十年。
佛告诉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身。站著也能正身,睡也有睡的正身,吉祥卧
、摊□法都是正身的一种。
我们打坐作功夫没有效果,究竟是什麽原因呢?因为没有「正意」;因为颠倒
因果,把佛的成果结论,拿来当作自己的修持法。一上座,都想空,空什麽呢?你
自以为这一下很好,空空洞洞的,其实,那正是「意」啊!是第六意识的境界。纵
使你现在做到身体忘了,感觉到内外都是光明,也还没超出第六意识的□围。在楞
严经里的五阴区宇中,还只属於色阴的□围,是「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有些人静坐在一片光明中,未来的事情也能知道,以为是「灵感」。你若学过
成唯识论就知道,那是第六意识的反面,是所谓独影意识的作用。境界多得很呢!
因为你学佛,所以就会看到佛、菩萨,这是意识境界。拿小乘修证的理论来讲,你
意识没有专一,没有「正意」。所谓正意、正身、正言,三者都不可缺。换句话说
,你处处在犯戒,一般人随便谈戒,谈何容易啊!你的心念意识,一点都没有正,
随时都在造地狱种子的业,现行变成种子非常厉害啊!要特别注意。所以佛说,修
持第一要正身、正意,意念专一。
中国道家修神仙的丹经,在隋唐以後就多起来了,讲气脉的问题,很多都是从
这个安般品中脱胎出来的。东晋以後有黄庭经,讲究上药三品,神、气、精,这些
都是事相,属於有为的功夫。如果有为的功夫,你都没有修到家,怎麽能达到无为
呢?有为法不能专一,念头如何空得掉?那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所以後世学佛的,
一万个中,没有一个证果。请特别特别注意!我除了依照佛经以外,拿我几十年摸
索的经验,诚恳的告诉各位,你真达到正身、正意,没有一个身体不能转化;没有
病去不掉的;没有身心不会健康的。正身、正意做到了,身心两方面绝对的健康,
可以返老还童。因为一切唯心所造,这是真的,就是「正身」、「正意」四个字。
「正意」涉及了呼吸,道家也一样,阴符经上有一句话——「禽之制在气」,
这是一个重要的口诀,也就是方法。念头抓不住,会乱跑,思想不能专一,就因为
你的气在散乱,气散乱,心就散乱了。
但气不是主体,是心的附属品,可是这个附属品很厉害,抓它不住,你的心就
停不下来。等於人骑在马上,你的气就是马。西游记里,唐僧骑的那一匹马,就是
代表那股气。人若骑在一匹劣马上,想叫它停住,□绳拉得很紧,马还是乱跑,停
不下来,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心虽想定,若气不能定,妄念怎麽能停止呢
?有许多人情绪不好,身体不好,其实都是气不好的缘故。
『无他异念,』这时心里什麽念头都不要有,就是正意的道理。『系意鼻头,
』把意识挂在鼻头上。这句话,害死了讦多修道学佛的人。什麽「守窍」啊!「眼
观鼻,鼻观心」啊!小心得高血压。还有什麽学白鹤,白鹤能活一千多岁,据说是
因为白鹤休息的时候,鼻子对著肛门,两气相通的缘故。但我们的脖子比白鹤短这
麽多,怎麽学?所以佛说:「众生之愚痴,至可怜悯者也。」『系意鼻头』,不是
叫你看鼻子,这要首先提醒你,要注意鼻孔呼吸出入的气,也就是「心息相依」的
第一步,使意念跟呼吸配合为一。
『出息长亦知息长,』你的正意不要离开呼吸,呼吸出来有多长,你自己要能
知道。『入息长亦知息长,』注意这个「知」字,如果你一边在修气,一边脑子里
乱想,那就不对了,没有效果。思想和呼吸配合为一,叫做「安般守意」。怎麽把
妄想抓住呢?只要注意呼吸,呼吸就像是一条绳子,把这一匹马拴住了以後,等於
妄念被栓住了,修行便可以专一,也就可以证入「初禅」。修行的效果是一定会来
的。
『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
呼吸进来有时候是凉的,这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病态,一种是绝对健康的,是自
己的热能,也就是「四加行」里面的「□」相生起。相对的,你会觉得从外面吸进
来的空气是凉的,而又觉得那个空气与你不相干。
『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你们打坐,有时脚心发暖,那就是「
息暖」。不过你们心跟息,两者不能专一,所以东一下,西一下,息自己乱跑,跑
到那里就暖到那里。跑到丹田就以为是拙火,劝你赶快拨一一九电话,叫消防队吧
!(众笑)
佛告诉他的公子:『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这个气息,就是楞严经
所说的风大,大家应该还记得,楞严经里面的『性风真空,性空真风。』但这一步
牵涉到大乘的修法,暂且不谈。你们不要一心爬高,先要能做到守息才行。能够在
静坐时,「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记忆力非常好,脑子特别灵
敏。
你们一般学打坐的,坐在那里,呼吸时在呼吸,都不知道;昏沉时也不知道;
有时意识中有点空灵,又有好几个东西在乱忙,如果不信,你们自己检查看看!根
本没有「正意」,这个叫什麽功夫啊!你坐一万年也没有用。
「皆悉知之」很重要,乃至你躺著睡,也可以注意呼吸,这是同样的道理。
『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注意!这里进一步了。後来天台宗把这个法门扩充
了,叫做「调息」、「听息」、「数息」,乃至後来到了密宗,叫作修气功、修九
节佛风、修宝瓶气等等。道家有句话:「天地玄珠,万气本根。」在身心配合下,
气有万种的变化。中国人看相,先要看气色好不好,的确是有道理的。
呼吸沉静到停止了,绝对找不出妄念来,你要起个妄念都起不来,可是这时知
不知道?很清明,这是实际的功夫。这时做到了『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至於知
道的这个「知」,又是什麽?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所谓灵灵明明,始终存在。
『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这句话就要研究了,从心出并不是从心脏里
出来,而是说:心念动了。心念动时,有时觉得息与光明放射出去了,那时如有旁
人经过,这个人马上会受感染,他的心境就会得宁静,或觉一股热流一样传到他身
上来。但这是过程,不是好事,这是做得到的。这时候还没有得定,还早,只是普
通静坐功夫而已。
现在科学晓得人体会放光,本来每个都会放光的,到那时,你的气息停止了以
後,那个光芒放射的更大。如果讲有鬼神,那个时候,鬼都不敢部你,老远看到你
就躲掉了,阳气盛极之故。
所以『息从心出』,并不是息从心脏出来,那是你的心念动了。换句话说,一
般人练气功都从心——心念故意造作,学密宗也是,那是你心念构成一个气息出来
的道理。
『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修宝瓶气时,丹田有一股气,炼到能不呼不
吸时,即使把你长埋於地下,也可暂时死不了。
大家注意啊!现在谈的这个路线,都是从鼻子来的,其实我们人体也在呼吸。
身体上的呼吸停止了,才算真正入定了。入定时有三样东西还在——□、寿、识。
阿赖耶识并没有离开过身体,真正入定了,气息一定充满。气息充满的人,不管多
大年纪,身体任何部分,一定都是软的,软化到如婴儿一般。所以入定的人,不能
去碰他,只能用引磐在耳边敲。
你们功夫做了一段时间,身体还没有软化,两条腿盘不住,这不是两足尊,而
是两足争,打起坐来跟两腿在争、在熬。去年有一位朋友,写信问我打坐的问题,
他说他腿坐不住,我回答他:那得功夫与腿争!我们现在用功都来不及,还跟腿去
搞这玩意儿!来不及啊!正意最重要。什麽姿势都可以的,等功夫到了,两条腿已
软化,自然就盘得住了。只要这两条腿的气通了,寿命也跟著延长。你注意!你觉
得身体老化一点,僵硬一点,那麽你就早准备一点——准备走了。老子讲:「专气
致柔,能婴儿乎?」所以也不要有门户之见,在这一套修法上,佛家、道家都行,
因为「定」是共法。
有些人日常很忙,注意!赶快多打坐,不要以为忙啊!累啊!没有时间打坐。
你要赶快坐,坐到能够住气,那麽一个钟头下来,一天都用不完,但是要真正做到
了才行。不过有一点要注意!肠胃要空虚一点。道家有两句话:「若要不老,腹中
不饱。若要不死,肠内无屎。」当然营养还是要够,肠胃乾净,气就容易充实。
『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在这物质文明发达的时代,修这个法门,对身心都好,寿命也可延长。你们打
坐时,有的人不是会乱摇吗?只要你把意念与呼吸配合为一,气就不会乱跑了。则
『无愁忧恼乱之想』,所以学密宗的讲,由喉轮到心轮的脉打通的人,妄念就不来
了,忧愁烦恼自然就去掉了。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具足,大原则都具备了。
罗侯罗闻法後,往诣安陀园,安陀园又译为阿兰若,意即清净的道场。他在『
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馀念,系心鼻头。』罗侯罗开始修持佛所教的
安般法门。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这思惟是在定中,正思惟,并没有错。你们以为
应该无妄想,把正思惟也丢掉了,那就错了,大家懂吧!想把正思惟也空掉,是不
对的。
『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於初禅。』罗云依照佛
的教法,入了初禅定,这时才真得大喜乐,发出真正的大慈悲心。
==第八讲==
--内容提要--
修持证果
初禅到四禅
结使和大阿罗汉
------------------此处只简录前三项------------------------------------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
『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於初禅。』
学禅不离禅定,但不一定要从禅定入手。禅宗注重见地,注重般若。当然仍须
修证,没有渐修的根基,如何谈顿悟的成就!
『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於二禅。』
由有觉有观的境界,再进一步证入内心无比的喜悦。这不只是口头的高兴,而
是看到一切众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自己内心都是祥和的;他们即使有
错,也是值得怜悯的。慈祥是内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出於勉强的,所以菩萨「慈悲
喜舍」中的喜很重要。不喜的状态持久了,整个身体会僵化,气脉就不能通了。
这时『专其一心』,专在初禅所得的境界,『念持喜安』,保持能量不放射的
状态。气停了,就是道家「无火之谓 」,渐渐地证到:『无觉无观,三昧念喜』
,心中无比的喜悦。这个喜悦的境界就是「念」。此时证到二禅。
增壹阿含经,在三国东汉未年传入,这时佛法注重修持,佛法也很容易被接受
,因为一修就有效果。当时西晋的文化相当高,如果佛教光靠学理进来,不一定被
接受,但定力与神通一来,知识界不能不投降了。而现在学佛的人,那里有神通!
只有神经。如从禅定入手,就会有神通,各个都有,不足为奇。
无著菩萨一系下来,专讲唯识法相方面的修证,在这一套理论系统下,我们方
才讲的,『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於初禅』,还在『有寻有伺』的境界里,还是
在第六意识的状态中。到达『无寻有伺』时,才是这里所讲『无觉无观,三昧念喜
,游於二禅。』心理思想,不再像电子般乱跳动,而进入『无寻有伺』的境界。可
是此时还有境界存在,还没到『无寻无伺』地,还早得很。
『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於三禅。』
这里又起变化,到了三禅,心头的喜念没有了,守著一种境界——『觉知身乐
』。身体内部所有的气机、气脉,每一个细胞、神经,都起了大变化。到了三禅境
界,才可能去除疾病。所以不要以为两腿一盘就是禅。能到达三禅,是要无量功德
无量善心,慢慢熏修来的。在这之前,只能略微改善身体现状,做到少病而已。证
入三禅後,看以前欢喜境界,就如同凡夫一样。因为现在才达到至善的喜悦,这是
圣贤的境界。
『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於四禅。』
这时再进一步,证到没有苦,也没有乐;没有忧愁,更没有幽闷。大家要注意
,到了苦乐已灭的境界,也还是「念」,所以接著说『护念清净』,身心内外一片
,融化了,证到四禅境界。
这是佛的公子罗侯罗,自己的心得报告。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要到三禅才能证到这个证界。以前高
僧大德,都可预先说出何日死,且临死时身体像婴儿般柔软。或者更高明的,化成
一片光,人就消失了;充其量留几片指甲,或一束头发作为纪念。
此时智慧到达了:『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同时解脱了
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中。知道自己如何来,如何去;得宿命通能知无量亿劫事
。四果罗汉只能知五百生,大阿罗汉知道的就多了。罗侯罗就是到达这个境界。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复更施意,成尽漏心。』注意这八
个字,四禅是禅定功夫境界,如结使未断尽,所以四禅并不就是大阿罗汉,还未证
果。到了这个境界时,『复更施意』,如果念头起来了,要更加修持。『成尽漏心
』,就是无漏心。
但是,不能动念不就成木头了吗?不是的,起心动念,用过便休,没有渗漏,
没有黏著。有定力的人,尽管一天忙到晚,他那个处在定的境界的本心,并没有动
,并且还是光明清净。
『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这时,所有的「欲漏、有漏、无明漏」,统统得
解脱。到这个境界时,『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更不受後有。』
这是罗侯罗的修证报告,经上没有记载他修了几年,或几个月。然而佛在世时
,确实有人当下证罗汉果,有人三天证果,也有人七天成就。
罗侯罗向佛报告修持经过,佛很高兴,奖励了一番。接著说:「具足禁戒法,
诸根亦成就,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增壹阿含卷七)。佛说修安般,由调息的
方法入门;修成後,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诸根神而通之
而得解脱。比如佛学中的『四大皆空』,要诸根成就了,才「空」得掉,才做得到
饥饿寒暑不侵,四大才转得过来。
要证得大阿罗汉,还要断『三有结使』。「三有」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有结使」就是心理行为,即心理状况、起心动念所构成的作为。这些习气的结使
都断光了,才能证得大阿罗汉果。
第九个是『念身』。这里的念身法门,是就显教而言,不讲密教。後世的中国
道家及密宗,走的是密教路线,偏重於修身的法门。但在最後,往往不知道把这个
法门解脱,而过於执著了修身,就是外道。如果知道把这个法门解开,就不是外道
。
-----------------------------------------------------------------------
弟在此推荐大家几本关於修证工夫方面的书:
一、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南怀瑾先生著。对静坐无基础的人可藉此入手。
二、如何修证佛法。南怀瑾先生讲述,以上文章即此书一小部分之截录,真正的精
华还在书中。
三、《楞严经》。原文为极佳之文言文,不过现在或许不多人能全看得懂,不过书店
也有许多白话文翻译喔!
四、《增壹阿含经》其中有许多修行法要! 《杂阿含》则有关於观照的方法。
以上各书皆为老古出版社所出,台北市重庆南路的书店大部分都有卖。您亦可从其
他先贤的书中体悟!
至於见地方面,大家应该都知道,所谓「相辅相成」,见地有了,修证将事半功倍!
祝大家全都有个健康的身体,愉快的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应 无 所 住 而 生 其 心 ∞
David Chiou —— Freshman of NTUEE
发信人: DavidChiou.bbs@mic.ee.ntu (邱大刚), 信区: religion
AT>> 这石刻是古犍陀罗(今[巴基斯坦]境内)石刻, 约西元二世纪, 以
AT>> 世尊未出家前的形象为主题。这个刻像和我们常见的佛教故事绘
AT>> 像有很大的不同。
DC> □ 头发不知道是什麽样子!
DC> 可以肯定的是,那头发不像「释迦果」:)
那是以世尊未出家前的太子像为主题的。头上包著头巾, 就是在
电影「小活佛」中古印度人的头巾( 和现代不同 )。
这一张可以让人感受到世尊未出家前的气质。把尊贵的形象和内涵
都刻划出来了, 是非常难得的作品。
DC> 我刚刚去看了一下以前的那张「古佛像:佛陀盘坐图片。」
DC> 发现该像佛陀的跏趺坐,脚的确摆得比较靠近膝盖,而不是同
DC> 近代的佛像(脚掌几乎贴到小腹了)。
我在敦煌石窟作品中发现越早期的坐姿越接近自然坐法, 有时更是
很自然的「交脚」而已。而交脚坐法正是宴坐(坐下来吃饭)时的自
然状态。
瑜珈式的坐法和道家练丹式坐法可能是後来才强调出来的, 至
於现在流行的不倒丹更是用来表现神勇的方式。我认为世尊说的中
道之理应该是在不过份放逸和苦行之中的一种方式。
-- AB Tsai --
/End of line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应 无 所 住 而 生 其 心 ∞
David Chiou —— Freshman of NTUEE
发信人: DavidChiou.bbs@mic.ee.ntu (邱大刚), 信区: religion
楔子:
「观音法门」及「安般法门」,堪称最为佛门所重视的修习止观方法。
「观音法门」可见《楞严经》,而「安般法门」首出於《增壹阿含经》,
《大藏经》中《大安般守意经》、《地藏十轮经》等也有记载到此修行法。
经由止观修行,我们才能渐渐悟入经典之知见,而从「口头禅」转成
名副其实的「禅波罗蜜」!
以下即为《增壹阿含经》中,关於安般守意法门的记载,而文件後半段,
则为南怀瑾老师对此法门的讲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壹阿含经》 【安般品】□ 安般守意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到时,著衣持钵,将罗云入舍卫城分卫。尔时,世尊右旋顾谓罗
云:「汝今当观色为无常。」
罗云对曰:「如是,世尊!色为无常。」
世尊告曰:「罗云!痛(受)、想、行、识,皆悉无常。」
罗云对曰:「如是,世尊!痛(受)、想、行、识,皆为无常。」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此有何因缘,今方向城分卫,又在道路,何故世
尊而面告诲我?今宜当还归所在,不应入城乞食。
尔时,尊者罗云即中道还到□桓精舍,持衣钵,诣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
趺坐,专精一心,念色无常,念痛想行识无常。尔时,世尊於舍卫城乞食已,食
後在□桓精舍而自经行,渐渐至罗云所。到已,告罗云曰:
「汝当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
汝今复当修行恶露不净想,所有贪欲尽当除灭。
汝今,罗云!当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恚皆当除尽。
汝今,罗云!当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当除尽。
汝今,罗云!当行喜心,所有嫉心皆当除尽。
汝今,罗云,当行护心,已行护心,所有□慢悉当除尽。」
尔时,世尊向罗云便说此偈:
莫数起著想,恒当自顺法;如此智之士,名称则流布。
与人执炬明,坏於大□冥;天龙戴奉敬,敬奉师长尊。
是时,罗云比丘复以此偈报世尊曰:
我不起著想,恒复顺於法;如此智之士,则能奉师长。
尔时,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还诣静室。
(KEYIN注: "敕" 为 "束"+"力")
尔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
是时,罗云即从坐起,便往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
世尊曰:「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罗云!汝乃能於如来前而师子吼,问如此义:『
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汝今,罗云!谛
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
对曰:「如是,世尊!」尔时,尊者罗云从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如是,罗云!
若有比丘乐於□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
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
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
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
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如息暖。
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
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
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罗云即从坐起,礼佛足,□三匝而去。
往诣安陀园,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馀念,击心鼻头,
出息长亦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
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
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
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罗,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
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於初禅。
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
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於二禅。
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喜念,游於三禅。
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於四禅。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
数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
、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成劫、败劫,无数成劫、无数败劫,
亿载不可计,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乐,寿命长短,彼终生
此,此终生彼。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起之心,彼复以天眼清
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
所行、所造,如实知之。
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诽谛贤圣,行邪见,造邪见行,身坏
命终,入地狱中。或复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恒行正见
,造正见行,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
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 所行、所造,如实知之。复更
施意成尽漏心,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集,亦知苦尽,亦知苦出要,如实
知之。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
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时,尊者罗
云便成阿罗汉。
是时,尊者罗云已成罗汉,便从坐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
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所求已得,诸漏除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得阿罗汉者,无有与罗云等也。论有漏尽,亦是
罗云比岳。论持禁戒者,亦是罗云比丘:所以然者,诸过去如来、等正觉,亦有
此罗云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罗云比丘。亲从佛生,法之上者。」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谓罗云比丘是。」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录自《如何修证佛法》,老古出版社印行』
【 南怀瑾老师讲述 】
增壹阿含经卷第七,安般品第十七,佛教他公子安般守意的方法:『尔时世尊
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还诣静室。』佛也是肉体之身,需要休息的。『是时尊者
罗云复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是时罗云即从座起,便往世
尊所。』私情上他们是父子;教仪上,也是弟子之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为什麽一面坐?因为佛在打坐休息,所以行了礼後,坐在旁边等著。『须臾,
』过一阵子,佛出定了,下坐,罗云『退坐,』赶快去问父亲:『云何修行安般,
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世尊回答说:『善哉!善哉!罗云,
汝乃能於如来前,而师子吼问如此义。』你现在问我这样大的修行问题。『汝今罗
云,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这里有四个字要特别注意:「
善思念之」,意思是说,你懂了以後,还要去研究,不要只是盲目的迷信。方法我
来教你,自己要好好地去研究。
『世尊告曰: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於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
趺坐。』要注意!你们打坐坐不住,两腿不争气,那不是「两足尊」。如果两腿的
气通了,你们的寿命可增加几十年。
佛告诉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身。站著也能正身,睡也有睡的正身,吉祥卧
、摊□法都是正身的一种。
我们打坐作功夫没有效果,究竟是什麽原因呢?因为没有「正意」;因为颠倒
因果,把佛的成果结论,拿来当作自己的修持法。一上座,都想空,空什麽呢?你
自以为这一下很好,空空洞洞的,其实,那正是「意」啊!是第六意识的境界。纵
使你现在做到身体忘了,感觉到内外都是光明,也还没超出第六意识的□围。在楞
严经里的五阴区宇中,还只属於色阴的□围,是「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有些人静坐在一片光明中,未来的事情也能知道,以为是「灵感」。你若学过
成唯识论就知道,那是第六意识的反面,是所谓独影意识的作用。境界多得很呢!
因为你学佛,所以就会看到佛、菩萨,这是意识境界。拿小乘修证的理论来讲,你
意识没有专一,没有「正意」。所谓正意、正身、正言,三者都不可缺。换句话说
,你处处在犯戒,一般人随便谈戒,谈何容易啊!你的心念意识,一点都没有正,
随时都在造地狱种子的业,现行变成种子非常厉害啊!要特别注意。所以佛说,修
持第一要正身、正意,意念专一。
中国道家修神仙的丹经,在隋唐以後就多起来了,讲气脉的问题,很多都是从
这个安般品中脱胎出来的。东晋以後有黄庭经,讲究上药三品,神、气、精,这些
都是事相,属於有为的功夫。如果有为的功夫,你都没有修到家,怎麽能达到无为
呢?有为法不能专一,念头如何空得掉?那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所以後世学佛的,
一万个中,没有一个证果。请特别特别注意!我除了依照佛经以外,拿我几十年摸
索的经验,诚恳的告诉各位,你真达到正身、正意,没有一个身体不能转化;没有
病去不掉的;没有身心不会健康的。正身、正意做到了,身心两方面绝对的健康,
可以返老还童。因为一切唯心所造,这是真的,就是「正身」、「正意」四个字。
「正意」涉及了呼吸,道家也一样,阴符经上有一句话——「禽之制在气」,
这是一个重要的口诀,也就是方法。念头抓不住,会乱跑,思想不能专一,就因为
你的气在散乱,气散乱,心就散乱了。
但气不是主体,是心的附属品,可是这个附属品很厉害,抓它不住,你的心就
停不下来。等於人骑在马上,你的气就是马。西游记里,唐僧骑的那一匹马,就是
代表那股气。人若骑在一匹劣马上,想叫它停住,□绳拉得很紧,马还是乱跑,停
不下来,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心虽想定,若气不能定,妄念怎麽能停止呢
?有许多人情绪不好,身体不好,其实都是气不好的缘故。
『无他异念,』这时心里什麽念头都不要有,就是正意的道理。『系意鼻头,
』把意识挂在鼻头上。这句话,害死了讦多修道学佛的人。什麽「守窍」啊!「眼
观鼻,鼻观心」啊!小心得高血压。还有什麽学白鹤,白鹤能活一千多岁,据说是
因为白鹤休息的时候,鼻子对著肛门,两气相通的缘故。但我们的脖子比白鹤短这
麽多,怎麽学?所以佛说:「众生之愚痴,至可怜悯者也。」『系意鼻头』,不是
叫你看鼻子,这要首先提醒你,要注意鼻孔呼吸出入的气,也就是「心息相依」的
第一步,使意念跟呼吸配合为一。
『出息长亦知息长,』你的正意不要离开呼吸,呼吸出来有多长,你自己要能
知道。『入息长亦知息长,』注意这个「知」字,如果你一边在修气,一边脑子里
乱想,那就不对了,没有效果。思想和呼吸配合为一,叫做「安般守意」。怎麽把
妄想抓住呢?只要注意呼吸,呼吸就像是一条绳子,把这一匹马拴住了以後,等於
妄念被栓住了,修行便可以专一,也就可以证入「初禅」。修行的效果是一定会来
的。
『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
呼吸进来有时候是凉的,这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病态,一种是绝对健康的,是自
己的热能,也就是「四加行」里面的「□」相生起。相对的,你会觉得从外面吸进
来的空气是凉的,而又觉得那个空气与你不相干。
『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你们打坐,有时脚心发暖,那就是「
息暖」。不过你们心跟息,两者不能专一,所以东一下,西一下,息自己乱跑,跑
到那里就暖到那里。跑到丹田就以为是拙火,劝你赶快拨一一九电话,叫消防队吧
!(众笑)
佛告诉他的公子:『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这个气息,就是楞严经
所说的风大,大家应该还记得,楞严经里面的『性风真空,性空真风。』但这一步
牵涉到大乘的修法,暂且不谈。你们不要一心爬高,先要能做到守息才行。能够在
静坐时,「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记忆力非常好,脑子特别灵
敏。
你们一般学打坐的,坐在那里,呼吸时在呼吸,都不知道;昏沉时也不知道;
有时意识中有点空灵,又有好几个东西在乱忙,如果不信,你们自己检查看看!根
本没有「正意」,这个叫什麽功夫啊!你坐一万年也没有用。
「皆悉知之」很重要,乃至你躺著睡,也可以注意呼吸,这是同样的道理。
『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注意!这里进一步了。後来天台宗把这个法门扩充
了,叫做「调息」、「听息」、「数息」,乃至後来到了密宗,叫作修气功、修九
节佛风、修宝瓶气等等。道家有句话:「天地玄珠,万气本根。」在身心配合下,
气有万种的变化。中国人看相,先要看气色好不好,的确是有道理的。
呼吸沉静到停止了,绝对找不出妄念来,你要起个妄念都起不来,可是这时知
不知道?很清明,这是实际的功夫。这时做到了『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至於知
道的这个「知」,又是什麽?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所谓灵灵明明,始终存在。
『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这句话就要研究了,从心出并不是从心脏里
出来,而是说:心念动了。心念动时,有时觉得息与光明放射出去了,那时如有旁
人经过,这个人马上会受感染,他的心境就会得宁静,或觉一股热流一样传到他身
上来。但这是过程,不是好事,这是做得到的。这时候还没有得定,还早,只是普
通静坐功夫而已。
现在科学晓得人体会放光,本来每个都会放光的,到那时,你的气息停止了以
後,那个光芒放射的更大。如果讲有鬼神,那个时候,鬼都不敢部你,老远看到你
就躲掉了,阳气盛极之故。
所以『息从心出』,并不是息从心脏出来,那是你的心念动了。换句话说,一
般人练气功都从心——心念故意造作,学密宗也是,那是你心念构成一个气息出来
的道理。
『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修宝瓶气时,丹田有一股气,炼到能不呼不
吸时,即使把你长埋於地下,也可暂时死不了。
大家注意啊!现在谈的这个路线,都是从鼻子来的,其实我们人体也在呼吸。
身体上的呼吸停止了,才算真正入定了。入定时有三样东西还在——□、寿、识。
阿赖耶识并没有离开过身体,真正入定了,气息一定充满。气息充满的人,不管多
大年纪,身体任何部分,一定都是软的,软化到如婴儿一般。所以入定的人,不能
去碰他,只能用引磐在耳边敲。
你们功夫做了一段时间,身体还没有软化,两条腿盘不住,这不是两足尊,而
是两足争,打起坐来跟两腿在争、在熬。去年有一位朋友,写信问我打坐的问题,
他说他腿坐不住,我回答他:那得功夫与腿争!我们现在用功都来不及,还跟腿去
搞这玩意儿!来不及啊!正意最重要。什麽姿势都可以的,等功夫到了,两条腿已
软化,自然就盘得住了。只要这两条腿的气通了,寿命也跟著延长。你注意!你觉
得身体老化一点,僵硬一点,那麽你就早准备一点——准备走了。老子讲:「专气
致柔,能婴儿乎?」所以也不要有门户之见,在这一套修法上,佛家、道家都行,
因为「定」是共法。
有些人日常很忙,注意!赶快多打坐,不要以为忙啊!累啊!没有时间打坐。
你要赶快坐,坐到能够住气,那麽一个钟头下来,一天都用不完,但是要真正做到
了才行。不过有一点要注意!肠胃要空虚一点。道家有两句话:「若要不老,腹中
不饱。若要不死,肠内无屎。」当然营养还是要够,肠胃乾净,气就容易充实。
『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在这物质文明发达的时代,修这个法门,对身心都好,寿命也可延长。你们打
坐时,有的人不是会乱摇吗?只要你把意念与呼吸配合为一,气就不会乱跑了。则
『无愁忧恼乱之想』,所以学密宗的讲,由喉轮到心轮的脉打通的人,妄念就不来
了,忧愁烦恼自然就去掉了。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具足,大原则都具备了。
罗侯罗闻法後,往诣安陀园,安陀园又译为阿兰若,意即清净的道场。他在『
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馀念,系心鼻头。』罗侯罗开始修持佛所教的
安般法门。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这思惟是在定中,正思惟,并没有错。你们以为
应该无妄想,把正思惟也丢掉了,那就错了,大家懂吧!想把正思惟也空掉,是不
对的。
『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於初禅。』罗云依照佛
的教法,入了初禅定,这时才真得大喜乐,发出真正的大慈悲心。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
『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於初禅。』
学禅不离禅定,但不一定要从禅定入手。禅宗注重见地,注重般若。当然仍须
修证,没有渐修的根基,如何谈顿悟的成就!
『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於二禅。』
由有觉有观的境界,再进一步证入内心无比的喜悦。这不只是口头的高兴,而
是看到一切众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自己内心都是祥和的;他们即使有
错,也是值得怜悯的。慈祥是内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出於勉强的,所以菩萨「慈悲
喜舍」中的喜很重要。不喜的状态持久了,整个身体会僵化,气脉就不能通了。
这时『专其一心』,专在初禅所得的境界,『念持喜安』,保持能量不放射的
状态。气停了,就是道家「无火之谓 」,渐渐地证到:『无觉无观,三昧念喜』
,心中无比的喜悦。这个喜悦的境界就是「念」。此时证到二禅。
增壹阿含经,在三国东汉未年传入,这时佛法注重修持,佛法也很容易被接受
,因为一修就有效果。当时西晋的文化相当高,如果佛教光靠学理进来,不一定被
接受,但定力与神通一来,知识界不能不投降了。而现在学佛的人,那里有神通!
只有神经。如从禅定入手,就会有神通,各个都有,不足为奇。
无著菩萨一系下来,专讲唯识法相方面的修证,在这一套理论系统下,我们方
才讲的,『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於初禅』,还在『有寻有伺』的境界里,还是
在第六意识的状态中。到达『无寻有伺』时,才是这里所讲『无觉无观,三昧念喜
,游於二禅。』心理思想,不再像电子般乱跳动,而进入『无寻有伺』的境界。可
是此时还有境界存在,还没到『无寻无伺』地,还早得很。
『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於三禅。』
这里又起变化,到了三禅,心头的喜念没有了,守著一种境界——『觉知身乐
』。身体内部所有的气机、气脉,每一个细胞、神经,都起了大变化。到了三禅境
界,才可能去除疾病。所以不要以为两腿一盘就是禅。能到达三禅,是要无量功德
无量善心,慢慢熏修来的。在这之前,只能略微改善身体现状,做到少病而已。证
入三禅後,看以前欢喜境界,就如同凡夫一样。因为现在才达到至善的喜悦,这是
圣贤的境界。
『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於四禅。』
这时再进一步,证到没有苦,也没有乐;没有忧愁,更没有幽闷。大家要注意
,到了苦乐已灭的境界,也还是「念」,所以接著说『护念清净』,身心内外一片
,融化了,证到四禅境界。
这是佛的公子罗侯罗,自己的心得报告。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要到三禅才能证到这个证界。以前高
僧大德,都可预先说出何日死,且临死时身体像婴儿般柔软。或者更高明的,化成
一片光,人就消失了;充其量留几片指甲,或一束头发作为纪念。
此时智慧到达了:『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同时解脱了
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中。知道自己如何来,如何去;得宿命通能知无量亿劫事
。四果罗汉只能知五百生,大阿罗汉知道的就多了。罗侯罗就是到达这个境界。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复更施意,成尽漏心。』注意这八
个字,四禅是禅定功夫境界,如结使未断尽,所以四禅并不就是大阿罗汉,还未证
果。到了这个境界时,『复更施意』,如果念头起来了,要更加修持。『成尽漏心
』,就是无漏心。
但是,不能动念不就成木头了吗?不是的,起心动念,用过便休,没有渗漏,
没有黏著。有定力的人,尽管一天忙到晚,他那个处在定的境界的本心,并没有动
,并且还是光明清净。
『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这时,所有的「欲漏、有漏、无明漏」,统统得
解脱。到这个境界时,『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更不受後有。』
这是罗侯罗的修证报告,经上没有记载他修了几年,或几个月。然而佛在世时
,确实有人当下证罗汉果,有人三天证果,也有人七天成就。
罗侯罗向佛报告修持经过,佛很高兴,奖励了一番。接著说:「具足禁戒法,
诸根亦成就,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增壹阿含卷七)。佛说修安般,由调息的
方法入门;修成後,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诸根神而通之
而得解脱。比如佛学中的『四大皆空』,要诸根成就了,才「空」得掉,才做得到
饥饿寒暑不侵,四大才转得过来。
要证得大阿罗汉,还要断『三有结使』。「三有」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有结使」就是心理行为,即心理状况、起心动念所构成的作为。这些习气的结使
都断光了,才能证得大阿罗汉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应 无 所 住 而 生 其 心 ∞
David Chiou —— Freshman of NTU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