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子 谏 ●鞭鼓生
春秋时,齐景公外出打猎,在搜寻猎物之际,爬到了山上,未料竟看见了老虎。下山到了
水泽边,也没想到又瞧见了蛇。景公闷闷不乐地回到朝廷,并且召见宰相晏子,问晏子说
:
「唉!今天寡人出去打猎,上到山上看见了老虎,下到水泽地,又看见了蛇,真是所
谓的『不吉祥』啊!」
晏子回答道:「国家有三种不祥,是不应当有的。那三种呢?国内有贤才而不知道
,这是第一种不祥;知道了却不任用他,这是第二种不祥。至於第三种不呢,虽然任用了
,但是所委任的职位,却不能让贤才尽其所长。所谓的不祥,是指像这三种情况啊!今天
君王上山看到了老虎,山上原本就是老虎的住所。下到水泽边看见了蛇,水泽也是蛇的居
处。君王你去到了老虎活动的地方,也到了蛇出没的所在,瞧见了它们,是理所当然的事
,那有什麽不祥啊。」
晏子是齐国的贤相,以节俭力行,受重於齐国。有关晏子的种种故事,很多人都耳熟
能详。以上是晏子对君王的谏说,晏子很有智慧地化解齐景公对不祥的心结,进而指引君
王治国召祥的方法。故事内容是那麽地浅显,存心却是十分地深远。
想想在君主威权时代,臣子要有多大的道德勇气,才敢犯颜直谏,因为稍稍不顺君耳
,便会召来杀身之祸。现今是个民主自由的时代,己少有人因言论不当而遭杀身。然而存
心不正的口过,却是招致不祥後果的主因。
莲池大师在警策法汇中,曾语之谆谆地告诫出家人,三十二条不祥之事。当然条条都
是在压服修行人贪□痴的习气。其中如:「在佛前、清晨或吃饭时,骂人不祥。」「人以
至诚待我,我以巧诈对之,不祥。」「好谈他人过失,及隐微事,不祥。」「出言动辄□
重,令人难当受,不祥。」「病中□怒服事人,不祥。」「逢水旱等怨恨天地,不祥。」
「未语先笑,不祥。」「□通教理,妄议古人,藐视时人,不祥。」都是列举由口业引起
的不祥。
大师又云:「凡有此行为,都将遭到折福、折寿、多招殃的报应,修行人必得戒慎。
」啊!古德诲人,无不从因上提撕,吾等当知,在此口过轻发的时代□,与不惜身家性命
,谔谔犯颜直谏的时代,发语者的存心,与因果的酬偿,祥与不祥是绝对不同的。
读易散记:履卦六爻 ●自 明
九四。履虎尾,□□,终吉。
释文:「□□,山革反。子夏传云,恐惧貌。何休注公羊传云,惊愕也。马本作□
□,音许逆反,云恐惧也。说文同。」
虞仲翔注:「体与下绝。四多惧。故□□。变体坎。得位,承五,应初。故终吉。象
曰,志行也。」
据李氏疏说,四体乾,乾与下卦兑异体,故云体与下绝。「四多惧」是系辞下传文。
四变,互体为震,震为恐惧,故曰□□。「变体坎」者,伏坎也。九四变为阴爻,得正其
位,上承九五,下应初九,其志既行,所以终吉。「志行」之义见象传注。
王辅嗣注:「逼近至尊,以阳承阳,处多惧之地,故曰履虎尾,□□也。然以阳居阴
,以谦为本,虽处危惧,终获其志,故终吉也。」
象传说:「□□终吉,志行也。」
侯果注:「□□,恐惧也。履乎兑主,履虎尾也。逼近至尊,故恐惧。以其恐惧,
故终吉也。执乎枢密,故志行也。」
李疏之意,「□□,恐惧。」此据子夏传解说。兑主,四也。上近乎四,故以履乎兑
主为履虎尾也。至尊,是指称九五,上近于五,所以恐惧。震卦彖传说:「震来□□,恐
致福也。」故恐惧则终吉。即敬胜则吉之义。伏坎为志,一变则互震为行。志在枢密,下
应乎初,故云「志行也。」
孔氏正义:「志行者,释□□终吉。初虽□□,终得其吉,以谦志得行,故终吉也。
」
九四失位,处多惧之地,但能知惧变正,得行其志,所以象传说:「□□终吉,志
行也。」使处多惧而不知惧,或虽知惧而不能变正,那就难言学易之道了。
九五。□履贞厉。
虞仲翔注:「谓三上已变,体□象,故□履。四变,五在坎中也。为上所乘,故贞厉。
象曰,位正当也。」
三上已变,即是三上易位。六三与上九两爻易位之後,则六三变为阳爻,上五变为阴
爻,上兑下乾,两体则象□,故曰□履。□履是两象易。一卦上下两体,称为两象,上下
两象相易,是为「两象易。」如此履卦,上乾下兑为履,两象相易,则为上兑下乾,而为
□卦。故此履卦三上易位,其体象□。此处三上既然易位,四又变阴,上体为坎,五在坎
中,坎为疾为灾。五在其中,又为上爻所乘,所以贞厉。意为虽贞亦厉。惠氏栋,李氏道
平,皆说,以乾履兑,五在乾体,有中正之德,而又常存危厉之心,此所以彖传说「履帝
位而不疚。」
象传说:「□履贞厉,位正当也。」
干令升注:「□,决也。居中履正。为履。贵主万方。所履一决於前。恐决失正,
恒惧危厉。故曰,□履贞厉,位正当也。」
李疏之意。「□,决也。」此据□卦彖传文解释。五居中,刚履正,故为履。履帝
位,故云贵主万方。凡所践履,一决于前。恐过□而失其正,是以恒惧危厉。然则□履贞
厉者,以位虽正,而亦厉所当厉也。
孔氏正义:「位正当者,释□履贞厉之义。所以□履贞厉者,以其位正当。处在九五
之位,不得不决断其理,不得不有其贞厉,以位居此地故也。」
九五,位高,决理万几。居於此位,当以履危自警,不可刚愎自用,则刚决可为明决
。
上九。视履考详,其旋元吉。
考详,王注本作考祥,释文:「本亦作详。」详祥古通用。
虞仲翔注:「应在三,三先视上,故上亦视三。故曰视履考详矣。考,稽。详,善也
。乾为积善。故考详。三上易位。故其旋元吉。象曰,大有庆也。」
据李氏疏说。六爻相应之义,三与上相应。注云:「应在三」即是上九之应在六三。
前六三眇能视,是三先视上。此上九视履,是故上亦视三。六三互体离,离目为视。上九
居於天位,天视自我民视,故上九亦说为视。上天视人所履以降祥,故曰:「视履考详矣
。」考,据小尔雅,作稽字讲。详通祥,说文:「祥,善也。」坤文言传:「积善之家。
」由复初以至乾,故云,乾为积善。旋,反也。六三以阴爻居阳位,是不当位,故视履皆
非。上九以阳爻居阴位,亦是失位。三上两爻相易,各反于正,如此皆吉。故曰:「其旋
元吉。」三上易位,二四两爻不正,亦已变正,於是六爻皆正,如同既济六爻之位皆定,
是谓「成既济定。」故象传说:「大有庆也。」
象传说:「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卢氏注:「王者履礼于上,则万方有庆于下。」
孔氏正义:「上九处履之极,下应兑悦,高而不危。是其不坠於履,而能旋反行之,
履道大成,故元吉也。大有庆者,解元吉在上之义。既以元吉而在上九,是大有福庆也。
「元吉在上。」至上九乃得元吉,是履道大成之义。究其元吉之由,就在「其旋」
的旋字。凡是不正之爻,皆使其旋归於正,有拨乱反正之功,有反妄归真之理。故曰:「
大有庆也。」
三 不 信
宋代的杨杰居士说:世间有些心地善良的人,因为发起三种不信的心理,所以不愿求生净
土,这最令人惋惜!哪三种错误的信心呢?
一、误以为「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也。」
二、误以为「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
三、误以为「极乐圣域,我辈凡夫不能生也。」
唯识三十颂研究(八十)
智 果
◎梦觉相违难(唯识九难之七)
(甲)释 题
梦—指梦境,乃睡眠时,心、心所呈现出往昔所缘之境也。古谚云:「日有所思,夜
形诸梦。」「所思」即作梦之缘也。
觉—指寤境 ,乃觉醒时,心、心所见闻觉知之境也。
相违—梦境与寤境,一虚一实。
难—外人责难唯识家以「梦境」例「寤境」也。
(乙)外人问难
上回研究「现量违宗难」时,曾举唯识论主之主张为:眼等五识现量所缘之色等五
境,约真谛言之,则皆如梦如幻,了无真实可言,切不可执著色等五境是实外色也,如此
方符合唯识宗「唯识无境」「心外无法」之宗旨也。
然而外人对此如梦之比喻,却提出质疑:
外人问曰:「若觉时色,皆如梦境,不离识者,如从梦觉,知彼唯心,何故觉时,
於自色境,不知唯识?」意即:假若如汝唯识家所言,觉醒时之色境,都如同梦境一般,
不离於心识之外,但是如果有人从睡梦中觉醒过来时,则知梦境,是梦昧力所生,唯识所
变!然而,何以此人觉醒之时,却不知自己所缘之色境,亦是唯识所变耶?汝唯识家,岂
可以「梦境」来比照「寤境」,谓「寤境」亦是唯识耶?
(丙)论主回答
(一)先举极成(举喻)
成唯识论卷七云:「如梦未觉,不能自知,要至觉时,方能追觉。」意即:譬如有人
,正处睡梦之中,尚未觉醒之时,则不能自知「梦境」是虚幻不实,一直要到他觉醒时,
才能从追忆之中,了知梦境是梦心所变,虚妄不实。
(二)後释先难(法合)
成唯识论卷七云:「觉时境色,应知亦尔!未真觉位,不能自知,至真觉时,亦能追
觉。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由斯未了色境唯识。」
意即:唯识家认为一个未证得「无漏真觉果位」者(□祖心要卷七云:「真觉有二
:(1)分真觉—即初地以上。(2)究竟觉—即妙觉极果。」以其有别於菩萨之相似觉、观行
觉,故称为「真觉」)尚且不能了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理,何况是一般生死凡夫
!一旦证得「无漏真觉果位」时,他也能从追忆中,觉知未得「无漏真觉果位」之前,恒
处无明大梦之中,所缘诸法,皆唯识所变,虚妄不实!如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後空空无大千」也。
因此,佛常说:「生死长夜」意即:一切众生,自旷劫以来,沉溺於生死苦海之中
,昏昧无知,迷惑颠倒,如处在漫长暗夜之中,广作无明大梦,未曾觉悟!梦中人处身於
梦境之中,如何能了知当前所缘色等诸境,是唯识所变,虚妄不实耶?
唯识二十论(世亲菩萨造,玄奘大师译)亦云:「如未觉位,不知梦境,非外实有
,觉时乃知。如是世间虚妄分别串习(累积多数习惯,谓之「串习」)□熟,如在梦中,
诸有所见,皆非实有。未得真觉(即真如智觉),不能自知。若时得彼出世对治无分别智
(即修出世治道,得无分别智),乃名真觉,此後所得世间净智(即「後得智」),现在
前位,如实了知,彼境非实,其义平等(如是义者,与梦不异)。」意即:
世间生死凡夫,自无始以来,恒被虚妄颠倒分别心,数数熏习故,而陷入重度昏迷之
中!因此,可怜凡夫,梦时固是妄心,即其醒时,亦全是妄心,故其所谓觉醒,依然是在
梦中,一切见闻觉知,皆非实有也。必待揽教观心,依教奉行,断除无明烦恼,证得「根
本无分别智」已,方名为「真觉」位之圣人!由此「根本无分别智」所引生之「後得智」
现前时,即能如理了知世间六种尘境,犹如梦幻泡影,皆非实有,与梦心所变梦境一般,
皆不离心识也。
故厚严经中有一首偈颂言:「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
」意即:行者必证见真如已,方能如实了知诸法唯识所现,皆如梦幻泡影,假而无实!
(丁)引 证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又称大品般若经)卷一以十喻说明一切诸法,皆悉虚妄不实,
其中第七喻即「如梦喻」。大智度论卷六解释如下云:「如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觉
已知无,而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使眠中(结使者,烦恼之异称。诸烦恼缠缚众生,不
令出离生死,故称「结」;又能驱役恼乱众生,故称「使」),实无而著(著,执著、贪
著也),得道觉时,乃知无实,亦复自笑。以是故言『如梦』□复次,梦者,眠力故,无
法而见!
人亦如是,无明眠力故,种种无而见有,所谓我、我所、男女等。复次,如梦中,无喜事
而喜,无□事而□,无怖事而怖;三界众生,亦如是,无明眠力故,不应□而□,不应喜
而喜,不应怖而怖。复次,梦有五种:(1)若身中不调,若热气多,则多梦见火、见黄、
见赤。(2)若冷气多,则多见水、见白。(3)若风气多,则多见飞、见黑。(4)所闻见
事,多思惟念故,则梦中复现。(5)或天与梦,欲令知未来之事。是五种梦,皆无实事而
妄见。人亦如是,五道众生,身见力因缘故,见四种我:(1)色阴是我(2)色是我所(3
)我中色(4)色中我。如色,受想行识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实智慧觉已,知无实。」
(戊)结 论
(一)成唯识论卷八之中,为显示依他起诸法,非有似有,举八喻说明之:(1)
幻事(2)阳□(3)梦境(4)镜像(5)光影(6)谷响(7)水月(8)变化。譬喻虽多,
其旨则一,无非为显示「唯识无境」、「心外无法」之理耳。唯识论主之用意,乃在警告
凡夫,切莫以虚为实,以破其分别执著,引令出迷耳。又,梦境之喻,是贯彻到底的,不
仅为凡夫言也,二乘若知度生如梦,了不可得,便不致沉空滞寂;一类菩萨,若知上求下
化如梦,了不可得,便可成佛作祖。故如梦喻者,正是照破我法二执之宝镜,度入大寂灭
海之慈航也。
(二)彻悟大师语录卷上载:
有禅者问曰:「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娑婆固梦也,极乐亦梦也,既同是一梦,修之
何益?」
余曰:「不然!七地以前,梦中修道,无明大梦,虽等觉犹眠!唯佛一人,始称大觉。当
梦眼未开之时,苦乐宛然!与其梦受娑婆之极苦,何若梦受极乐之妙乐!况娑婆之梦,从
梦入梦,梦之又梦,展转沉迷者也。极乐之梦,从梦入觉,觉之又觉,渐至於大觉者也。
梦虽同,所以梦者,未尝同也,可概论乎?」净土行者,对经论中之如梦喻者,当作如是
解也。
上来略释「梦觉相违难」已竟。
印祖一生教化三十二字箴(上)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
印光大师一生对弟子教化的言语很多,他的大弟子德森法师把它归纳成八句三十二个
字。这八句箴言不但是大师教化众生的重点,他老人家本身也同样依此行持。所以,如果
能够把握这三十二个字,就算对印祖的教化有所了解了。
在尚未入文之前,先简单介绍印光大师生平。大师是□西省□阳县人,出生在一个家
教十分严格的家庭。由於□西在大陆上属於偏僻地区,一般人民生活较刻苦,因此大师从
小就养成勤劳俭□的习惯。根据印祖传记记载,有一次一位弟子在找他,全寺上下都找遍
了却不见踪影。最後发现,老人家原来在天井内洗衣服。当时印祖已经八十高龄,可是洗
衣服却依旧不假手他人,可见他勤劳的美德。这是从小受长辈教化的影响。
後来出家因缘成熟,就主动发心出家。在出家期间,大师的德行可以简单列举两点。
第一是「吃苦耐劳」。在佛门有饭头、水头、菜头等等,做的是捡菜、烧水一类的工作。
这些苦行他都很认真地做,为大众服务,不辞辛苦。第二是「深明因果」。大师在佛门当
库头(案:即负责全寺的财务,包含食衣住行等)时,从中得到很大的感触,知道佛家说的
因果一点都不能错失。
之後,他在南海普陀山闭关修行长达三十多年,对外没有任何往来,一心阅藏,从中
增进信心。早期受龙舒净土文启发的净土思想,此时则用来潜修,认真受持。大师之名後
来之所以为世人所知,是因为有位高鹤年居士将他所写的文章公开刊出,大家才明白有这
样一位高僧。所以,七十岁以後在苏州的十年间,就成了大师教化众生最忙碌的时期。
综观大师一生,自始至终都纯粹以净土持名念佛法门来影响大众。到底如何影响?
以下就依照这八句三十二字箴言,来做个简单说明。
●总 说
在这八句当中,前四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教我们做人的
道理。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地基十分重要,做人做得好,就是学佛良好的基础
。至於後四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讲的是出世间法。因为人
即使做得很好,最高也只能投生到天道;天道还在六道轮回中,不究竟,终究还是会堕落
,好比向天射箭,射得很高,但还是会掉下来。所以,出世法也必须讲求,这样才能解决
六道的轮回生死,才能安身立命,达到究竟。这八句其实是有根据的。前四句的後两句是
根据涅盘经中的偈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而来。而後四句则
是清朝彻悟禅师(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的开示。
●别 明
(一)敦伦尽分
首句「敦伦尽分」。「伦」即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敦者,亲厚也,意即
要让人与人间的关系好上加好。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是家庭伦理,另外像邻居间的相处
,以及出社会後与人的交往,这些都包括在内。彼此间既然有关系存在,就要让这些关系
加亲加厚,此即所谓「敦伦」。至於如何下手呢?关键在「尽分」二字。我们每个人的身
分都不只一种,在上有长辈、下有後嗣的情况下,可能当子女,也同时当父母,或是当兄
长等等。当我们处在任何一种角色时,都必须做得称职,这样一来,彼此间的关系就会渐
渐好起来。关系要良好,必得双方都能尽其本分,这点十分重要。
中国人讲求「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若依社会群体的发展来说,
是从「夫妇」这伦开始,才有「父子」、「兄弟」等等其他关系的。至於要如何推动,才
能使「五伦」和谐、亲厚呢?印光大师说,要点只有一个「孝」字。孝道非常重要,像现
在台湾南部还有些地方,把祖先牌位奉祀在三合院或四合院的正厅,就是一种重视孝道的
表现。这说明什麽呢?说明「不忘本」。我们今天能立足社会,跟随善知识学佛,这个我
从何而来?是由父辈来的。如果我们重视孝道,就表示仍有一分感恩的心,有这分感恩的
心,事情就好办。因为有孝思的话,一个家庭就会平安吉祥,对邻居、社区、乃至整个国
家,都会有良好的影响。正因如此,祖师才一再强调孝道的重要。现今大家多会感慨社会
人心不古,其实社会上的好人还是占大多数,因为如果坏人较多,我们就不可能有机会坐
在此地。然而,坏人虽仅占少数,但确实令人头痛。所以,要靠大家将孝道发扬光大,来
影响不好的人,使整个社会都能走向光明。这是第一点「敦伦尽分」,是我们做人、学佛
很重要的一个基础。
(二)闲邪存诚
「闲邪存诚」。「闲」,在此当「防止」、「预防」解释。「邪」,则是指对心理有负面
影响者。就当今社会发展来看,有很多事情都对人的身心有非常不好的影响。所以身为学
佛人,对坏的事要有所堤防;尤其,对往生有障碍的事,都要小心、注意。我们都是凡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性、脾气,因此,要确实说哪样不对、不好很难。不过,有个大原
则,就是只要某人或某事会对我将来往生造成妨碍的,就要注意堤防。这是大原则,细节
就不论了。
接著说「存诚」。「存」者,保存也。「诚」则可以就三方面来解释。第一,当「实
在」、「老实」讲。好比说我们学佛了,就知道宇宙天地间有许多的佛菩萨和鬼神,所以
我们凡是在大众当中怎麽做的,私底下也该如是做,也就是要「表里一致」。第二,作「
诚恳」、「恳切」解释。像我们平日在佛堂拜佛、问讯、顶礼时,内心要虔诚、恭敬;印
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就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就得十分利益」。第三,「诚」还可
以解释为「平实」、「□素」。民国二十九年,印光大师八十岁。老人家在圆寂前几天说
,灵□寺没住持不妥当,要立一位住持。当时,他心目中的人选是任监院的上妙下真法师
。由於寺内上上下下对妙真法师都很有好感,觉得他办事勤快、修持又好,因此就无异议
通过了。印光大师往生前,勉励妙真法师要平实领导道场,不要讲排场派头,因为排场派
头对了生死一点帮助都没有,都是虚套。这虽然是大师对出家众的开示,但这点对在家弟
子却更为重要。例如为长辈送终,我们处理上就不要铺张、讲大排场,因为对长辈的往生
没有丝毫帮助。如做这种热闹的虚套可以让亡者往生,我们即使再穷也要借钱来办。但正
因为毫无助益,所以只要□实地做即可。以上是「诚」的第三种解释(平实),举了几个例
子,其他日常生活上的事,吾人可以举一反三。(待续)
狮子身中□
三 省
若受持戒者,可得名为人。一切破戒者,则如狗不异。 (摘自正法念处经)
近年来,宗教丑闻频传,每次在媒体上大肆张扬时,总是令人胆战心惊。在这个风雨
飘摇的末法时代,宗教可说是人类道德良心的最後防线,若连宣教者自身行为都无法检点
,真不晓得芸芸众生的未来要往哪儿去。
释迦牟尼佛在两千多年前,预见人心将随著他的入灭而日趋堕落,故晚年宣讲涅盘经时
,便极力「扶律」,叮咛弟子「以戒为师」。在正法念处经中,佛更说了重话:若有人明
知故犯,存心破戒,就连畜生都不如了。
仁王护国经疏上说:「败坏三宝、捣毁佛门的,其实不是那些恶意挑□的外道。能够
啃蚀狮子血肉的,是那些依附在狮子身上的小□。」持戒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修行最大的
助力,吾人实应日日以戒为镜、反躬自省,切莫沦为□食佛家骨本的害□啊!
最 上 一 著
印祖说:「现今世道人心,陷溺致於极点。又加国用空乏,赋税比前重得数倍。诸物昂贵
,民不聊生。天灾人祸,频频降作。值此时际,欲宏法道,只可普与来者,指其学佛要义
。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各尽己分,以立基址。由是加以主敬存诚
,克己复礼。明因识果,期免轮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天姿纵
高,亦当依此而行。於有馀力时,不妨研究一切经论。令其在己家庭,随分修持。则不须
广建屋宇,备立人员。彼此往来,旷职费日。此诚现今宏法,将计就计之最上一著也。」(
复王与楫居士书)
邂逅欣逢净土门
三途万劫苦难论 邂逅欣逢净土门
若把此机空错过 泥犁再去度黄昏
—雪庐老人
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有人顺流顺风,一路直上青云,有人则是坎坷颠簸,满腔的壮
志难伸。不论走上了什麽样的路,在这个五浊充满、无常变异的世界里,终究还是困缚在
苦轮之中,不得出离。因此,修行人最感到快慰的,便是踏上了觉悟解脱的佛道。尤其,
在这正法泯灭、邪说横行的末法时期,能值遇三根普被、当生成就的净土念佛法门,若非
累劫勤恳地积聚福慧,此生是无法直下承当这「难信之法」的。在吾人深感庆幸之馀,且
让我们来看看祖师们是如何与净土法门邂逅的。
承远大师
承远大师是净土宗第三代祖师,不过,他老人家并非一开始就由净土入门。最初,
大师是在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再传弟子—处寂禅师门下带发修行,虽然日日从事粗重的劳
役,但他却不以为苦。正因他坚毅卓绝的性格,处寂禅师视他为法器,常常给予指导,所
以大师得以一窥佛法奥旨,密悟如来一代时教的真实义。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承远大师到了荆州玉泉寺(案∶此为隋朝智者大师所创立之道场
,於今湖北省当阳县。)在惠真法师座下剃发出家。这段期间,他得以博览佛典,因此,於
经律论三藏靡不通达。由此可知,老人家在未专修净土之前,已在宗门、教下各下过一番
苦功。
大师之所以和净土法门结下深厚的因缘,是因为後来到广州参学时,慧日法师(人称慈
愍三藏)的一席话。慧日法师说∶「 如来将佛法咐嘱僧众,便是要吾人加以弘扬,并普利
群生。如果佛法只有出家人能得受用,那麽佛便不能称为『能仁』了。以今日时节来说,
若要让众生遍沾法益,唯有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才能迅速圆满佛果,真正做到自利
利他。」
慧日法师的一番开示,使承远大师有如梦初醒之感。从此,便止息种种的思虑攀缘,
一心深入净土法门,念念以西方极乐为归。往後,在南岳衡山,虽然物质条件曾经贫乏到
必须以食野草泥土维生,但大师依旧修持念佛三昧不辍。其德行之高,感得十方僧俗各各
欣求净土,衡山居民人人口称弥陀,教化之功可谓大矣!
十 目 所 视
●慈 瑛
昔沙门於山中行道,□衣解堕地,便左右顾视,徐牵衣衣之。山神出谓道人:「此间
亦无人民,衣堕地,何为匍匐著衣?」沙门言:「山神见我,我亦复自见,上日月诸天见
我,於义不可身露,无有惭愧,非佛弟子也。」 (譬喻经)
从前有一位佛门僧人,在深山修行,更衣时不小心让内衣掉落地上,便忙著看看四
下有没有人,然後慢慢穿起衣服。山□的神□现形,问修行人说:「在这深山没有人迹,
衣服掉落地上,为何要伛偻著身子穿衣服呢?」修行人说道:「山神您看见我了,我也看
得见自己,还有天上的日月诸神都看得见我,何况根据佛门仪轨,僧人是不可暴露身体的
。如果没有惭愧羞耻心,就不是佛门弟子了。」
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不管身处多麽隐蔽的地方,似有十个
人在监视著,能够不严肃敬畏吗?有佛法常识的人都知天有天眼,佛有佛眼,天人见物,
远近前後,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佛眼更能照见万物,无所不见,故修道人懂得慎独
,不敢须臾离道!
引满能招业力牵
藏 密
宋代宗杲禅师语录说:「宁可破戒如须弥山,不可被邪师熏一邪念,如芥子许在情
识中,如油入面,永不可出。」
资讯处理过一生
现在是电子世代了!日用生活都少不了电脑,有人感慨说:「人生就是在每天吸收资
讯,处理资讯!」的确,人们每天吸收亲情、友情、学识、工作、宗教、社会、世界等等
的大大小小资讯,然後再运用不同手腕去处理。处理林林总总的资讯,有人四两拨千,有
人游刃有馀,有人剪不断,理还乱。在一收一放中,不知不觉就造了许多善恶业。一生造
的业力,有的轻,有的重,发挥的威力也有轻重之别。重的可以左右下一生的去处,轻的
也能决定下一生的美丑夭寿富贵贫贱。
引业与满业
当生命终结後,下一期生命何去何从?依佛法唯识学说,端看他这一生的引业如何。转世
投胎时,有人投马腹,有人钻驴胎,这事阎罗老子做不了主,玉皇大帝也插不了手,全凭
个人的引业来决定「神识」何去何从。
起心动念是意识造的业,说好话、打妄语是口舌之业,助人、害人是身体四肢造的业
,一天当中身口意造了无以数计的业力,有的是引业,有的是满业。引业者,牵引众生到
五趣的强胜业,是决定投生那一道的「总报业」。投生到那一道後,在那一道中的长相美
丑、家庭贵贱、受教高低,乃至一切享受,则是由前一生的满业来负责填满补实。古德以
捏陶上色为喻,老师父用陶土先做个模子,然後再由徒弟绘上七彩颜色,引业如师作模,
满业就像徒弟绘彩。
楼氏及女周妙聪
吕富枝
楼氏,名慧静,宋朝人,是寺簿官(掌管文状簿书的官吏)周元卿的妻子。楼氏早年
曾经阅读禅宗传灯录(记录释迦世尊以来,代代祖师的法脉及法语),对这本书下过功夫
,仔细体悟其中的义趣,因而确立了见地。
後来归向净土念佛法门,便求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每天以持名念佛,做为自己真正
用功修持的功课,不曾间断、懈怠。
到了晚年,有一次身体生了病,忽然见到紫色的莲花台现前,及无数的化佛来接引,
而且整个屋内充满了特异的香气。当时,楼氏立即命家人一起念佛,在佛号声中,她很快
就安详往生了。
楼氏有一个女儿叫周妙聪,因为看到母亲临终时,莲花现前、异香满室等种种祥瑞之
相,於是也发心诵经念佛,坚定志愿,一心一意求愿往生极乐净土。
後来周妙聪生了重病,临命终时,便请僧人代为拜忏;她躺卧在床上,恍惚中看见自
己穿著清净的新衣,登上七宝楼阁,恭敬地绕佛、礼佛、念佛。
这时,妙聪告诉家人说:「由於我平日勤修净业,如今西方极乐净土的境界已经现前
了。希望大家要精进用功,我会在西方极乐世界等待你们。」话一说完,就面向西方,右
侧吉祥而卧,安详往生了。
天台巡礼(上)
洗 心
印象里的天台山,一花一叶都是如来世界,山色溪声,尽是清净身、广长舌,这座
八峰环绕成莲的天台山,一直是千百年来修行者心目中的选佛场。
中国佛教有八个宗派,研究教理的有「天台、贤首、唯识、三论」四家,其中又以天
台一宗,判释教理最为周备,想深入经藏,就离不开天台教理,故天台九祖传赞说:「舍
天台之学,而欲识佛法意者,未足与议也。」修学净土宗随分随力研解时,发现有许多净
土教典都是出自天台宗尊宿,例如观无量寿经疏、净土十疑论是出自於隋朝的智者大师,
宋代知礼大师进一步作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而近代的谛闲、静权等大师更是「教在天台
,行在净土」,可以说若不识天台教理,便无法一窥净土奥义。一行人服膺这一分信念,
转辗来到了天台山。
国清讲寺
在浙江的群山万壑中,弯绕一下午,黄昏雨歇时分,抵达天台山脚下。步行经过有一千多
年历史,六面九级的「隋塔」,不久就见到一座「丰干桥」,桥後矗立一道「隋代古刹」
的照壁,桥旁有一块「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牌子,诉说著唐代一行和尚来此的故事。照壁
後,藏著一座千年古刹国清讲寺,为何叫「藏」呢?因寺前树木成林,高耸入云,彷佛一
座绿色屏风,人在照壁前,浑然不觉後面竟有一座广达一万六千多平方公尺,有六百多间
屋宇的宏伟古刹。
智者大师早在南朝陈後主时就进入天台山修行了;晚年回天台,临终时他「标□山下
,以拟殿堂。画作图形,以为模式。」选好寺址,画好了蓝图,预计圆寂後,在天台山建
造一所规模巨大的寺院。大师圆寂後,弟子将建寺计画禀告护持有加的江南总管杨广,杨
广即後来的隋炀帝,他特派司马王弘到天台,依智者大师生前所画图样建造。寺院落成时
,恰好隋文帝一统天下,海晏河清,就以「国清」称寺。
大陆寺院属於国有,下午五点一到便关门下班,寺里僧众也正在上晚课,一行人便
匆匆巡礼而过。在寺内壁上见到王羲之的「鹅字碑」,王羲之在天台华顶学道,至今还有
写黄庭经的墨池遗迹;「鹅字碑」原在华顶寺,後来碑文被毁,剩下一半,清代有一位曹
抡选居士花了七年时间,苦学王羲之的笔法,将原来只剩半边的「鹅」字补全,从华顶寺
移到国清寺,曹氏因此出家为僧。
在寺里後头,参礼弥陀、文殊、普贤化身的丰干、寒山、拾得像。在大雄宝殿左侧,
见到老梅一株,苍老挺拔,人称「隋梅」。国清寺在清朝雍正年间翻修过,这棵古梅却是
章安尊者亲手栽植的,距今有一千三百多年了。章安尊者在南北朝时,在天台山的修禅寺
谒见智者大师,承习天台教观,此後随侍智者大师。大师示寂後,章安尊者将大师临终手
书四十六字,略云:「莲华香炉、犀角如意,是王所施,今以仰别,愿德香远闻,长保如
意也。」以及造寺图式,呈给杨广,杨广一见大师写给他的遗书,感动不已,於是发愿建
造国清讲寺。
章安尊者智慧辩才绝伦,能领持智者大师的遗教,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
等百馀卷的天台教典,能留传後世,多赖尊者随侍时的细心记录,天台九祖传赞叹说:
「章右以一遍记之才,笔为论疏,垂之将来,殆与庆喜结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
,吾恐智者之道,将绝闻於今日矣。」章安尊者为智者大师侍者,得以随侍听讲,又善於
笔记,是「一遍记」之才,能将智者大师一生言教记录成集,流传後世,使智者大师的教
化千古不坠,几乎可以比美於结集佛陀言教的阿难尊者了,故被尊为天台宗第五祖。
华顶讲寺
天台一地,本来是预定一天的旅程,只因国清一寺未能细访,看得匆忙,临时决定第
二天再上天台山最高峰华顶山。华顶山,现在是国家公园的□围,有一千一百多公尺高,
上到山顶,暑气全消。在华顶山上,一行人最想参礼「华顶讲寺」及「智者大师拜经台」
。
华顶讲寺是五代时期德韶大师所建,德韶大师仰慕智者大师,入天台山寻访大师的遗
迹,在华顶附近有智者大师拜经台,及降魔的地方,德韶大师便在此兴建华顶讲寺。净土
宗六祖永明大师,曾在此依止德韶大师,深得禅定旨趣,曾作一偈:「渴饮半掬水,饥餐
一口松。胸中无一事,长日对华峰。」华峰说的就是华顶山。
大陆文革时期,华顶讲寺虽地处天台山颠,也不能幸免於难,古代精致的山门,被破
坏得只剩断垣残壁,静静的躺卧在旧寺门前,任人凭吊。
世 间 眼 灭
进 莲
佛陀入涅盘後,继承佛陀衣钵的是长老大迦叶尊者。二十年後,迦叶尊者以一百多岁高龄
,於鸡足山入定。此时,阿难尊者和阿□世王来到鸡足山,烧香散华,赞叹、供养迦叶尊
者。此後,阿难尊者以八十多岁高龄继承法统,一切就像果树开花结果一样自然,这也是
佛陀当初对阿难尊者的寄望。
阿□世王对阿难尊者说:「佛陀及迦叶尊者,我都无缘亲见他们最後一面,希望尊者
将来要入涅盘时,能慈悲告诉我,使我有缘得以瞻仰。」阿难尊者说:「好的。」自从迦
叶尊者入定之後,亲近过佛陀的大弟子,几乎只剩下阿难一人。阿难尊者禀承佛陀的教诲
,在阿□世王的外护下,宣畅佛法,随缘度众,正法因此得以弘传。
在阿难尊者一百二十岁的那一年,有一天他来到一片竹林之中,听到一位比丘正在
诵一首偈子:
「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
阿难一听这首佛陀的偈子被传诵得如此错误,不禁面色惨然,心中长叹道:「佛
陀的正法竟被毁坏得如此之快!众生的烦恼、恶业甚难断除,每日所言、所行,往往违反
圣教,与烦恼相应;每日所思,又往往是自生妄想,不但没有智慧,反与愚痴相应。我恐
怕众生将永远流转生死,世世为生、老、病、死四大苦所逼恼啊!」一念及此,阿难尊者
便慈悲地告诉那位比丘说:「你所诵念的这首偈子并非真正佛语,万不可依此修行。你应
当知道这世上有两种人会谤佛:一种是广学多闻却不信佛语,反生邪见的人;另一种则是
不了解佛法的深义,便颠倒妄说的人。这两种人不但会误了自身的慧命,也无法助人究竟
脱离三恶道之苦啊!你现在应当仔细谛听我演说正确的佛偈:
『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那位比丘听後,便把阿难尊者的话告诉他的师父,没想到他的师父竟然说:「阿难已经老
朽,记忆力及智慧都已衰退,他讲的话多半是错的,不可信,你还是要照我之前教你的来
诵念。」
阿难尊者後来又常常听到那位比丘在竹林中诵念原先那首错误的偈子,便过去问他原
因。比丘说:「尊者,我的老师告诉我,您已老朽,言语多属虚妄,要我还是依他所教的
来诵念。」经过这件事,阿难不禁悲叹:「我亲自为他们宣说正法,但是他们却宁可相信
邪知邪见!」心下不胜唏嘘,便立刻入定,思维佛法真意。不过,一想到世间正法竟消逝
得如此之快,就不禁痛惜起来:「世间万法无常,佛陀早已入灭,而诸位贤圣亦复如是,
如今只剩下我一人长处世间黑暗怖畏之中。眼见如今邪见炽盛,众生愚痴毁谤如来、断绝
正教,未来将永远沈没生死、堕入三途,於无量劫受种种苦恼。唉!这世间的一切众生,
怎不令人哀悯呢!然而,我又要向谁宣说,告诉他们这世间唯有众苦煎迫,万不可留恋呢
?即使现在享受种种恩爱、安稳、快乐,可是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将灰飞烟灭啊?这世
间众苦汇聚,甚难久居,我现在宜入涅盘,不当长住。」
阿难尊者想到了自己与阿□世王的约定,便来到摩竭陀国,想把自己即将入灭之事告
诉他。到了王宫门外,将来意告诉守门的侍卫後,便请他转告阿□世王,不料侍卫竟说:
「大王已经就寝,如果我打扰他,他恐怕会怪罪於我。」於是阿难尊者便说:「如果大王
醒了,请你把我的来意告诉他。」说也奇怪,阿□世王此时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侍卫便将
阿难尊者来访之事禀告他,阿□世王一听,当场昏倒在地,侍者以冷水□其脸面,过了很
久才苏醒。醒後,他顿时嚎啕大哭,□胸顿足,心中生起大忧苦,痛哭道:「可悲啊!这
世间具有大智慧,足以启迪众生慧命的一切圣贤,转眼都要入灭,离我们而去了,今後又
有谁能度脱三界众生,免於生死苦恼的煎迫呢?昔日世尊慈悲深厚,作众生的依靠,自从
世尊入灭後,我们就如同世间孤儿。後来幸得大迦叶尊者传佛衣钵,演法教化;等到迦叶
尊者入定後,佛法又转衰。如今,一切众生的慧命均仰仗阿难尊者的教化,尊者的智慧光
明,如同日月普照世间,如果连尊者都要入涅盘,众生岂不是要惶惶无依了吗?将来又有
谁来宣说佛法,饶益一切,以清净法水洗涤众生的身心尘劳呢?」
於是,阿□世王在四处打听阿难尊者的下落後,便立刻前往恒河边的□舍离国。只见
阿难尊者坐在恒河中流的一艘小船上,阿□世王见状,立刻五体投地,大声向尊者喊道:
「三界明灯的佛陀已离我们而去,尊者您是我们如今唯一的依靠了,恳请您不要入灭啊!
」阿难尊者默然不语,只摇了摇头。此时大地出现六种震动,阿难尊者往空中一跃,就在
虚空中入师子奋迅三昧,进入涅盘。入灭後,舍利分为四分,分别在忉利天释提桓因处、
大海娑伽龙王处、□舍离国处、及阿□世王处。四处均起宝塔,烧香散华,虔诚供养阿难
尊者的舍利。
世间的一切都不离因缘,缘聚则有,缘灭则无。众生彼此间的相聚、离散如此,佛陀
及一切尊者与众生间的因缘也是一样。此事无法强求,没有例外,重要的是,当因缘还具
足时,我们是否懂得珍惜呢?时值末法,吾人应当珍惜这难遭遇的正信佛法,及身旁的同
参道友,同时,更要把握难得的人身及当生成就的净土念佛法门,好好执持这一句佛号。
毕竟在这乱世,怎样奇怪、恐怖的天灾人祸都可能发生;身为净宗行人的我们,要分外精
进,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作为终身的依止啊! (出自付法藏因缘传卷二□
乐记选讲(三)
●徐自民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於中,故形於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
矣。」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於中,故形於声。声成文,谓之音。」这是重复前文。为了
解说音乐和政治的相关性,所以再把前文所云「音乐生於人心」的道理重提一遍。意思是
说,一个国家的音乐,是随著人情来动的。人心欢乐,音乐就欢乐;人心哀怨,音乐也哀
怨了。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治世」,即太平盛世。老百姓在太平盛世安居
乐业,因为安乐心的召感,所以乐的声音也是「安以乐」。故知,「安以乐」的声音,是
来自於政治的和谐、美好啊!「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在乱世,因为在位的君臣
办政治没有章法,做事全凭自己的好恶、喜怒,所以老百姓就无法适应了。无法适应,必
然□出怒声;若怒到极处,在故乡待不下去了,就会移民他国。历史上,北宋王安石变法,搅
得民不聊生。当时有人画了「流民图」,来诉说老百姓的惨况。明明是变法,怎麽会弄到
这步田地呢?这都是由於主事者不考虑後果,没有广泛地为百姓设想的缘故。到头来,「
其政乖」,政治乖张,使得百姓既怨又怒,这样发出来的声音哪有好的呢?「亡国之音,
哀以思,其民困」。而当一个国家快灭亡时,出现的音乐不但悲哀,而且还有绵绵不断的
「思」想(生存无以为继,死亡又不能了断)在里面。此乃肇因於老百姓对腐败的政治无法
承受,生活太困苦,所以才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当国家有了这样的音乐,就知道人民内心
陷於水深火热之感,这就必须归咎在位的君主了。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所以,为政之人必须了解百姓的声音(心声),因为它能反应
真正的民意。真正内圣外王的人,只要听听老百姓说的话、唱的歌谣,他就明白了。雪公
老恩师於抗战胜利後的第二年,由重庆迁到南京。当时,他听到民间传唱著「渔光曲」(描
写渔夫家一贫如洗,无衣无食,寒冬难过的歌曲)。老师一听,深觉不妙,因为这是「亡国
之音」啊!果然,两年之後,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就播迁来台了。以上,是说明为政者若要
真正了解民心,改善政治,就必须从人民的心声观察起。下面,则详细指出,如何由构成
中国音乐最基本的「五音」中,去看出国乱的端倪。 (待续)
从黑暗学习光明
●陈琦萍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我们今天在任何一个地方,一定也可以看到如孔子一样具有忠信的人,却极难找到像「孔
子式的好学」者。
「孔子式的好学」加上引号,主要在提醒读者,如今一般人说的好学,是指看书。从宋真
宗在《劝学篇》中的「…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
中车马多如簇…。」到现在约一千年时间,所谓好学,多半都掉落在那个框框□跳不出来
,变成看书归看书,人生归人生,各不相涉,两条永不交集的平行线。曾见过一些人读了
一生的书,也获有高学历,而他待人处事的能力,有时却不及普通人。所以,当今的所谓
好学,已与「孔子式的好学」相差甚远。「孔子式的好学」含有以下几个特徵:
(一)从黑暗学习光明。如果把人的荣华富贵当作人生生活的光明面,那麽贫穷低贱则
是人生生活的黑暗面。长期生长在光明面的人,由於其眼睛受光亮的影响,以及因环境而
带来的自负,是很难看到黑暗面的真实景况,除非他具有很高的智慧。而生长在黑暗面的
人,他不但能够看清自己的卑贱处境,也能对光明面一目了然,犹如暗中观火,黑夜赏月
,格外清晰。一生被荣华富贵笼罩的晋惠帝,碰到全国连年水患,人民求一粒米而不可得
,群臣奏请发粮赈灾时,他竟以「何不食肉糜」以对!人处在太光明的地方,反而丧失了
了解黑暗真相的能力,甚至易犯光明晕眩症,「为富不仁」就是在这种自高自大的光圈里
,由无知进而不仁的。
孔子就是从黑暗角落□长大的「贱人」,好学、深思,使他在黑暗中找到人、事、物
的上下、高低、前後、贫富、贵贱、明暗等不平衡的对立缘由,并且让这些对立达到和谐
,不因少数人的无知而使社会演变成对立冲突,甚至因斗争而毁灭。如他在《礼运大同篇
》的政治主张,在《中庸》所持的不偏不倚立场,以及《论语》□的「贫而乐,富而好礼
」等思想,就是他长期生活在黑暗中所悟出的道理。
(二)任何人、事、物,都是他学习的对象,书简只是他学习的极小部分。关於人,他
曾向老子问礼;关於事,「子入太庙,每事问」。关於物,他曾向水学习,「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所以子贡形容「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三)不耻下问。学与问,如人的手足,缺一不可。学,是意念的起步;问是意念的完
成。孔子不仅「不耻下问」,还能做到善问,如: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
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由此可见,孔子的「问」都含有子贡说的五种德行,使他的每一疑念,都在他的善问
中得到最好的答案。
人生的真实
●瑜 扬
你曾经在同一天当中,参加喜气洋洋的婚礼,又参加场面哀戚的告别式吗?那真是一
种杂揉著悲喜,无法言喻的矛盾心情。早上,在亡者家属的泪眼婆娑中,还踩著沈重的步
伐,跟著送葬队伍走了一小段路;晚上,却在装潢、布置都很华丽的餐厅里,向一对新人
举杯庆贺。究竟,哪一种情境才贴近真实呢?走出衣香鬓影的喜宴会场,我不禁迷惑起来
。
人生的剧本,虽然明明刻画著欢笑、泪水两种面容,可是我们似乎比较习惯记取赏心
乐事,而把灰黑、苍凉的悲哀,埋藏在隐微难见之处。然而,不提及、不碰触、不正视,
并不代表从此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许多慑人心魄,令人痛彻心扉的情节,依然如地雷般
,潜伏在我们行经的道途,只要踏上了,必定带来一阵轰然。这绝非夸大其辞,也不是耸
人听闻,因为只要走过岁月的人,一定心有戚戚。
有人常说,我们应该抛开烦恼、忘却忧伤,这样才能积极地开拓崭新的人生。这话乍
听之下,好像颇有道理。只是,换个角度思考,烦恼、忧伤并没有因为我们的「抛开」、
「忘却」,就彻底被瓦解,消失於天地之间。因为,生命不是单纯的童话故事,许多难题
、瓶颈,仍然伺机而动,准备揭开一场又一场的混战。所以,自我安慰的鸵鸟心态,绝不
是最佳的解决之道;承认苦痛的存在,并且学习如何在劫难後收拾残局,重新拼贴一幅生
命的远景,如此前方才有光明可期。
人总是喜欢尝甜头的,这不是什麽罪恶,也没有对错可言。可惜的是,人往往会因为
一时的顺心,而模糊是非、执迷耽溺。在飘飘欲仙的当儿,如果生命猛然刮起暴风,将一
切建构的秩序全都打乱,又将生活的列车吹离原本行驶的轨道,有人恐怕就要濒临崩溃了
。台湾近年来大环境的转变,不正是最好的例子吗?全球经济、景气的衰微、颓靡,让一
向出手阔绰、挥金如土的国人,也尝到了阮囊羞涩的滋味。有人镇日对著惨绿的股市咒骂
;有人则学会看紧荷包、节约消费,过清淡的日子。谁不爱太平盛世、富贵荣景?只是,
我们怎能痴心妄想地认为,人生将永远一帆风顺,没有惊骇的险滩呢?行过春天的桃红柳
绿,我们除了洋溢欢欣之外,实在不该就此贪懒、恋著,因为别忘了,严冬刺骨的寒风霜
雪,也是四季的一景。
离开喜宴会场,已近午夜时分。人车寥落,北风呼呼,已经有浓浓的冬意了。我想,
不论顺境逆境、苦乐忧喜,只要保持觉醒,不在欢笑或伤痛中迷失,就能跃升、超拔,看
见人生的真实。
失落的岛国
弘 毅
根据媒体报导,位在南太平洋(夏威夷和澳大利亚之间)的岛国图瓦鲁,将於五十年後
完全在地球表面上消失!
由於自然环境屡遭人类破坏,使得地球气候异常;温室效应的後果,将使今年的海平
面上升二十到九十厘米(往後仍将继续升高)。位於低海拔的图瓦鲁,因为海水侵蚀海岸及
陆地,对农业造成严重威胁,加上过度频繁的热带旋风,让这个拥有一万多人的岛屿渐渐
不适於人居。在纽西兰政府的协助下,图国人民将从二OO二年开始,有计划地迁往纽国
,预计在二O五O年迁徙完毕,而这个素有「南太平洋珍珠」美誉的岛国,亦将没入海底
,成为陈迹。
八大人觉经云:「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眼前此例即是明证。「成住坏空」虽然是
万事万物生灭的周期,不过,因为人类的无知,却往往加速悲剧的发生。在新的世纪,这
则消息算是一个警讯,表示在长期的工业化以後,人类势必要走向回归之路,重视人与自
然的调和,否则再壮盛的文明,也抵挡不了大地的反扑。再者,岛屿的失落,对佛弟子亦
是一记当头棒喝,警醒吾人痛念生死逼恼,早预极乐莲池。
不 嫉 妒
慧 文
成人之美心最美
见人之贤当思齐
孩子们:
你一定认识登陆月球的阿姆斯壮,他那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我个人的一小步,是
全人类的一大步」,至今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不过,第一次登陆月球的太空人其实共有两
位,还有一位是奥德伦先生。在庆祝登陆月球成功的记者会上,有一个记者突然问奥德伦
一个很特别的问题:「由阿姆斯壮先下去,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人,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
他身上,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在全场有点尴尬的注目下,奥德伦很有风度地回答:
「各位,千万别忘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舱的。所以,我是由别的星球来到地
球的第一个人。」霎时,会场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大家都对奥德伦的机智与幽默,以及
他宽大的胸怀钦佩不已。
「团体的成功,就是个人的成就」,没有彼此的支援与协助,是无法完成这样艰钜
的任务,所以荣耀的光环应该是属於大家所共有。奥德伦能够欣赏友伴的优点,成人之美
,乐与人为善,这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项难能可贵的美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我国历史上也有个「大树将军」的典□,正可以和奥德伦的存心相互辉映。後汉书
记载冯异协助刘秀打天下,每当率兵作战,部队扎营休息之时,诸将军们都并坐论功,大
家各个竞说神通、争相邀功,唯恐比输他人。只有冯异独自屏靠在大树下,默默地坐著,
看天、看地、看云、看花,绝不介入任何战功的争逐和要求任何的封赏,由於这样的举动
极为独特罕有,因此军中上下给他取了「大树将军」的外号,以此彰显冯异「谦退不争」
的襟怀。」
「见不得人好,讨厌别人比我强」,是人的通病,大家总喜欢样样第一、事事争先
,一有人追过我便心生愤怼,嫉妒不已。於是争名夺利、抢功诿过,万般恶状犹如千尺浪
,陡地升起,淹没了良知,也淹没了理性。一把妒火,无情地烧毁他人,却也烧伤自己,
这是何等的愚痴啊!试问我们是否时常陷入这种嫉妒的思绪?
学著欣赏大家的长处吧!诚心赞美周遭的每一件好事,久而久之,嫉妒之心便会慢慢
止息,让我们从身口意三业做起:
一、口当赞叹:听到他人的善行,或看到别人有优异的表现时,要不吝惜的给予掌声,
进一步还要宣扬赞叹,这不仅给当事人莫大的鼓舞,让他感到光荣而更乐於向善,也使得
美好的种子散播到众人的心里。不费力气,不花半毛钱,就能以口行善积福,何乐不为?
其实言语具有极大的能量,当你传送祝福的声音时,反射回来的自然也是温馨动人的爱语
,有了爱,人间处处无障碍。有一间小杂货店的对面新开了一家连锁超商,顾客一个个都
被它抢走了,杂货店老板心中充满了愤恨与嫉妒。有一天,他来到寺庙跟师父诉苦,师父
交代他:「每天早上站在门前,祝福你的商店生意兴隆,然後转过身去,也同样祝福那家
连锁超商。」老板气忿的说:「为什麽要祝福我的敌人?」师父微微一笑:「你的任何祝
福都会变成福气,送出去以後,最後仍然回归於你。如果因为嫉妒而不停的诅咒,同样的
也会将你自己导向失败。」一段时间後,正如这人所担心的,他的杂货店真的关门了,但
他却受聘成了那家连锁店的经理人,而且收入比以前更好。
二、身须利行:只要对社会大众有利的美事,我们都要尽一己之力,促其早日完成。或
许功不在我,也没什麽利可图,却是成人之美的大好机会。切莫嫉人贤德、妒人才智,唯
恐他人凌驾一己之上而恣意破坏,这样的恶心肠,总有曝光的一日,因果簿上也不会善罢
甘休啊!历史上因为妒贤为恶、祸国殃民的大有人在,李斯、秦桧、李林甫,哪一个有好
下场?我们都该以史为□才是。
三、心常随喜:有个小女孩提了一篮鸡蛋要到市场去卖,在路上一不小心摔了一跤,鸡
蛋全打破了,小女孩楞在一旁不知所措,眼中的泪水滴溜溜的转。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有
人觉得可怜,有人幸灾乐祸,也有人冷眼看热闹。这时候,一个妇人从人群中走出来,说
:「我出五块钱买蛋」,她的行为感动了其他人,纷纷拿出一些钱来凑足了数,小女孩又
可以再去批一篮鸡蛋来卖,原本伤心的场面,终於有了圆满的结局。如果你在现场,会有
哪一种想法呢?就算没办法拿出钱来帮忙,起码对女孩的怜惜,流露出一些善意;或者对
妇人善行的支持而全心欢喜,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有心,很多人可以因你而得到鼓舞
,可千万别小看它。
弟子规云:「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不如人是表示自己努力不够,嫉
妒只会让人更痛苦,甚至失去理智而做出愚痴的傻事。不如换个角度想想:「别人付出的
勤奋,我做到多少?别人的长处,我要怎麽学起来?」当你站在欣赏的角度真诚地赞美,
成功的种子就已散播开来,因为你已击败心中的敌人,还有什麽难关过不了。
孩子们,俗话说:「好事多磨」,多少嫉妒争功之心,害得好事无法成就,贤良之人
不得出头,众人的利益,就这样被牺牲了,真是罪过!何不让我们心中的高墙倒下,用更
宽广的心成就他人的善行,那是一件多麽美妙的事啊!我们一定得努力培养这样的胸怀。
论语简说(二十九)
子 圆
为 政 第 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遇到事情总是考量全体,为公设想;而品德学问欠缺的小人却偏袒徇私,丧失
了公正。」
这一章经文,孔子以「周、比」区分君子和小人。周、比二字,都有「周密结合」的意思
,差别在那里呢?「周」是以忠信道义和合,「比」却是为利益私心结合。
「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办事大公无私,即使在亲兄弟与怨家之间,若怨家在理上站得住
脚,也会秉公处治,不偏袒自家兄弟。
「小人比而不周」,小人内心曲曲折折,缺乏正直。待人处世徇私舞弊,人格渐次破损
而无法察觉。
杨震先生是东汉时代的人,担任东莱太守时,有位从前举荐的茂才王密,已升任昌邑的县
长,却趁著夜黑,带著十斤黄金要来贿赂杨震。杨震表示:「我了解你的能力才举荐你,
但是你反而不知道我的为人,竟然还拿黄金来贿赂我?」
王密说:「我趁著黑夜来,非常小心,没人会知道的,您就收下吧!」
杨震听完,义正词严地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麽没人知道呢!」
王密听後羞愧不已,赶紧离开。杨震希望一切都是摊在阳光下,秉公处理,不因王密
是自己举荐的人,而刻意偏坦纵容他,这便是「周而不比」的君子。杨震为官,坚持清廉
无私,所以子孙们的生活过得极为清苦,许多故旧长辈纷纷劝他置产开业,改善家里的经
济,杨震却坚持当一位清官,他说:「如果後人称我的子孙是清官的後代,这样的尊重
,正是我留给子孙最有价值的遗产啊!」
後来,杨震的子孙接连三世都担任相当今日五院院长三公的职位,权重朝廷,受到当时人
的尊敬,可谓:「积善之家,必有馀庆。」试问:周而不比、公而忘私的君子,上天的眷
顾,岂会错过?
以德化人
进 莲
比邻沈氏世雠予家,吾家有桃一株,生出墙外,沈辄锯之。予兄弟见之,奔告吾母,母曰
:「是宜然,吾家之桃岂可僭彼家之地?」沈家亦有枣生过予墙,枣初生,母呼吾弟兄,
诫曰:「邻家之枣,慎勿扑取一枚。」并诫诸仆为守护。及枣熟,请沈女使至家,面摘之
,以盒送还。 (见庭帏杂录)
邻居沈氏,数代一直仇视我们家。我们家的庭院里种有一棵桃子树,有一次桃树的枝干长
出围墙外,伸到沈家的庭院去,他们竟然把桃树枝干锯掉,我们兄弟赶紧去告诉母亲,母
亲却说:「他们这样做并没有错啊!既然桃树是我们家的,怎麽可以越权生长到他们家去
呢?难怪他们会把它锯掉啊!」沈家也有枣树长到我们家来,刚长出枣子时,母亲便告诫
家人说:「邻居的枣子,千万不可私自摘取,一颗枣子也不可以。」还要家中仆役好好守
护。枣子成熟时,母亲请沈家的女佣来,当面把那些枣子摘下来,用盒子将一颗颗枣子装
盛好,送还给他们 。
後来沈家男主人生了重病,父亲为他看病,送药给他们。母亲看沈家日渐贫困,便请
邻居一起出钱帮忙他们度过难关。因此,沈家非常感念父母亲,化解了数代的仇恨。至今
两家世代结亲,互相往来。古人说:「天底下没有不可感化的人。」说得一点也没错啊!
罗 汉 骨
佛与名医耆婆到一荒郊,连举枯骨,问其在生善恶、男女夭寿,乃至死归何处?耆婆毫无
错答。佛遥向他山取一骨,耆婆再三弹听,茫然不知。佛云:「此罗汉骨,已忘我相,已
断後有,非三世所摄,三界所系,汝不能知也。」(见灵峰宗论卷三)
电子邮件
国际著名趋势大师约翰.奈思比说,一八八○年代电话尚未问世前,邮差一天要收八次邮
件,现在一天一次。有些人认为,目前的电子邮件不就恢复到过去写信的情况吗?他说:
「我谈的是艺术写作,电子邮件充其量只是打字而已。」
背诗两千首
丰新枝说:「当我背出了两千多首诗词,有了一定基础後,父亲常和我一起做诗词游戏。
由一人先吟一句诗,然後另一人用该诗句最後一个字作为第一个字,续吟另一诗句,接二
连三,直至不能接续下去,则罚。」(摘自怀念先父丰子恺)
道在那里
雪公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故道未断。圣人之道,今但存在台湾,吾人要维持
?还是抛弃?若只喊口号,道能维持吗?中国孔子提倡的孝弟忠信,最符合人道。如非洲
有一地方,等到父母年老後,便杀了让大家共食,以为尽孝,这是什麽孝?」
拜楞严经台
在华顶山最高处,有「拜经台」,曾是智者大师拜楞严经的地方,终年多云,奇幻
诡谲,是观日出的好地方,西元两千年元旦曾聚集人群来此观望千禧年第一道曙光。历代讲
楞严经,都会提到「智者大师,遥礼楞严」的故事。宋代的林间录记载:「天台闻西天有首
楞严,以世主□严不肯传布,天台常遥礼愿,早至此土。」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经义,建立
「三观」学说,当时有一位梵僧说:「三观之说,与佛在印度说的楞严教义颇为相似。」智
者大师闻後,很希望楞严一经能早日传到中国,印证所悟,於是在天台山华顶峰上□了一座
拜经台,向西方礼拜求感应,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智者大师是否天天在此拜经呢?印光祖
师的看法是:「拜经之事,盖有之矣。若云日日拜,拜多年之说,则後人附会之词耳。」一
百多年後,在唐中宗时,天竺沙门般剌密谛终於在广州道场译出楞严经。
从华顶讲寺到「拜经台」,一路都是云锦杜鹃花,这种千年杜鹃花生命力最强,它
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之中,当五月花期盛开时,满山漾溢杜鹃花香,落花铺缀整个山径。一
行人在山腰的「归云洞」歇脚,俯看华顶讲寺,细数天台八峰,果然是一方风水妙境。再往
上走约一刻钟,便到寒意袭人的峰顶,在云雾深处正是是智者大师的「拜经台」。现在的拜
经台,已经成为中共海军航空兵的雷达站,有几十名士兵在守卫,竖著禁止通行的牌子,地
陪明知不可为而为地去交涉,果然毫无通融馀地。一行人无法「拜经台上拜经台」一偿宿愿
,只好在峰顶遥遥三拜。
离去时,经守卫士兵指点,目力所及之处,有一座草堂,飞云流转,气派不凡,正
是当年李白的读书处,李白在「天台晓望」一诗,有「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的诗句,
天台山紧邻四明山,华顶位在东南群山最高处。李白不辞辛苦地来这里闭门读书,下山时,
大家纷纷议论,李太白在智者大师拜经台下结庐安居,他读的是什麽书?是孔、孟十三经?
是老、庄道藏?还是三藏十二部? (待续)
发业惑趋动的行为
造哪一种业会是主宰转世投胎的引业呢?□益大师在八识规矩颂直解云:
「第六识与发业惑相应,能造善恶引业,此业虽谢,所熏种子至成熟时,能招六道
总报。」
人的意识受到发业惑趋动,造的业就是引业。窥基大师在瑜伽师地论略纂更明确说
:「往恶趣行,唯分别起烦恼能发。」投胎三恶道的引业,全是从「分别起的烦恼」而发动
造作的。由邪师、邪教、邪思惟三缘而起的种种迷惑烦恼,叫做「分别起烦恼」。
人的心思,长期接受不正确的资讯,或受到偏激观念老师的影响,或是让思想偏执
教派的洗脑,这个人的心思必会在大邪见的笼罩下,做出疯狂的行为,不仅毁了自己,也让
无数人蒙受其害。所以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使他疯狂。」由邪知
邪见爆发的恶业,疯狂可怕的程度,正常人无法想像。佛陀在世,有个叫央掘摩罗的人,信
奉「杀人能得涅盘」,因信这一邪说,就在街市上杀害九百九十九人,并切取被杀人的手指
,结为发□,最後想杀亲生母亲,来凑足千人,佛怜愍之,为说正法,才改过忏悔而入佛门
,後来证得罗汉果。
近年来的恐怖事件,多数都是宗教狂热激进分子所为,他们拥有超乎寻常的信念,
通常带有强烈且不问理由的执著,因为心中盘据著「死是一种荣耀」的信念,不惜以自杀的
方式制造各种惨烈的屠杀。这种由吸收不正确资讯、信仰、思想而造的引业,成唯识论掌中
枢要说:「(第六识)为引业因,生第八故,行相猛故。」由见解而起的引业,作用猛烈非常
,命终时是牵引第八识投生善恶道的关键。
善好清净的引业
善恶业都可以成为引业,接受正知正见的资讯、信仰、思想,在心中建立一套牢不可
破的正见、正思惟,一举一动自然走向人性的光明面。例如一生坚守「不杀生、不偷盗、不
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正人君子风格,这坚定的人格引业,命终就牵引神识去投人胎,
来生再得人身。一生具有「深信弥陀、切愿生西、力行念佛」净业愿力的人,命终自能感得
弥陀圣众来迎,接引神识归於安养极乐。
「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引业这一业,能牵引众生去投生善恶道,引业会牵往
何方,全掌握在这一生一世的依止修学,所以宋代宗杲禅师语录说:「宁可破戒如须弥山,
不可被邪师熏一邪念,如芥子许在情识中,如油入面,永不可出。」这一生依止什麽人?修
学什麽法门?关系之大,岂可轻忽!
少康大师
少康大师是净土宗第五代祖师,他老人家和净土法门之间有一段不可思议的因缘。
最初,大师是在江苏龙兴寺研学华严经和瑜伽师地论。唐德宗贞元年间,则前往洛
阳白马寺 参学。有一天,少康大师经过大殿,看见经架上有文籍放光,便顺手将文卷取下
。仔细一看,原来是善导大师所著的西方化导文,心中真是又惊又喜。此时,大师便私自念
言∶「 若某於净土有缘,愿此文再放光。」话才刚一说完,文卷果然再度放出灿亮的光明
,而且光中化现出佛菩萨庄严巍巍的身影。少康大师一见,恭敬地稽首顶礼,并发下誓言∶
「 劫石可磨,我愿不可易矣!」
後来,大师启程前往长安的光明寺,在寺中的善导和尚影堂,向善导大师遗像顶礼
致意。忽然,遗像中现出了金色晃耀的佛身,在虚空中对著少康大师说∶「 汝依我教,广
度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少康大师听闻此语,更坚定了他修习弘扬净土法门的决心
。之後,在前往江陵果愿寺途中,大师得到一位神僧的指点,就转往新定(今浙江省建德县
)行化。
初到新定之时,完全没人认识少康大师,但大师凭著坚忍的意志力,数年之间,便使
念佛之声盈於道路。不久,大师在乌龙山建立净土道场,命名为「 善导和尚弥陀道场」,
每次升座高声念佛,便有化佛从其口出。关於此举,香光阁随笔说∶「 盖其发愿,与善导
同一鼻孔,故其示迹,亦与善导同一轨辄;善导口出光明,彼亦口出化佛,世称善导为弥陀
化身,少康为善导後身,良有以也。」
□益大师
□益大师是净土宗第九代祖师,他老人家早年志在参禅,於憨山大师门人—雪岭禅师
座下剃度出家。
出家後的□祖,在道业上十分地精勤勇猛。二十五岁在径山寺坐禅时,便已大彻大
悟,性相二宗一齐透彻,一切公案无不现前。关於这样的境界,□祖在《刻净土忏序》中这
样写道∶「 虽不敢起增上慢,自谓到家,而下手工夫得力,便谓净土可以不生。」由此可
见,□祖最初修行的著力、重心,并非净土法门。
一直到二十八岁那一年,□祖在掩关期间,因为大病一场,在生死交关之际,发现
平日工夫完全使不上力,狂心这才休歇,并且一意西驰。不过,对於昔日熟稔的参禅,□祖
并没有就此舍弃,因为永明大师在「 禅净四料简」中曾提及∶「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以参禅所悟,专志念佛求生极乐,如此载欣载奔之心,必定万牛莫挽。
□益大师後来之所以弃禅修净,主因在於末世宗门弊病丛生,欲以戒教匡正而无力回
天,因此索性专修净业。虽然曾经有人讥笑他,说他是因噎废食,可是这依然无法动摇□祖
的决心。他老人家曾经语重心长的说∶「 於今专事净业,复逾三载,炽然舍秽取净,与不
取舍原非异辙,较西来祖意,岂不更直捷耶?」噫!这□中委曲婉转的道理,若非宗乘教义
两融通之人,怎能如此死心信受呢?
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老人家在历代祖师中,是少数几位一开头就由
净土法门入手的。
清光绪八年,二十二岁的印祖挂褡於湖北省竹溪莲华寺。在永思集中,清楚地记载
了他和净土法门结缘的经过∶「 於湖北莲华寺中,师发心苦役供养众僧,兼任柴头、水头
。每日四十馀人所用水及开水,悉师一人自挑自烧。和尚见师勤慎、忠实,适库头有病,即
令代理其职。师於晒经次偶读残本龙舒净土文,益知净土一法,圆赅万行,普摄群机,遂毕
生以之自行化他焉。一句弥陀家喻户晓,净土法门得以中兴,实肇端於此。」
後来,印祖前往陕西兴安双溪寺受具足戒时,因为一件事情,使得他对净土念佛法
门更具信心。此事在印光大师画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受具时,以师善书,凡戒
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目发红如血灌。幸师先於湖北莲华寺充照客时,
於晒经次得读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即了生脱死之要道。当此目病之际,
一心专致,诵念佛号;夜间俟众睡後,复起坐念佛号,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书写
,仍能勉强维持。及写事竟,而目亦痊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
净土为归,即肇端於斯也。」
结 语
在天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中,将宇宙万法归纳为一百条。其中,善法有六条,而烦
恼法(不善法)却有二十六条。这透露了什麽样的讯息呢?这表示,吾人善念生起的时候少,
烦恼缠绕的时候多。既然在一期的生命中,我们多数时刻是处於烦恼交煎当中,那麽,走向
沈沦、堕落就成了无可厚非,而踏上觉悟、解脱,反倒是甚难希有了。
因此,吾人此世能得人身,又懂得摆脱尘劳、出离生死,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
实在是历经了尘点劫的业海浮沈之後,最好的一次解脱因缘,今生若轻易地蹉跎空过,往後
恐怕又是尘点劫的昏天暗地、日月无光了。 雪庐老人有诗云∶「 三途万劫苦难论,邂逅欣
逢净土门,若把此机空错过,泥犁再去度黄昏。」噫!我们怎能不深深地生起殷重之心,好
好把握这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机会呢!
回头看看,祖师们已经为我们现身说法,树立了模□和典型。且让我们收拾懈怠放
逸的心,见贤思齐,切莫让这无始劫来最美好的一场邂逅,因为懒散轻忽,而成了惊鸿一瞥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