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明伦月刊321期
#1
美雪
 踏实修行生活 ●鞭鼓生
  又到了岁末年初,想想过去的一年,海内外发生了多少令人惊恐的大灾难,以及匪夷所
思的淫乱事件?人们一面饱受恶报猛烈的胁迫,却还无动於衷地一面忙著造作新的殃业。
看著满目疮痍的山河大地、丑陋贪婪的人心。一股十分无奈又无助的思绪油然生起,人们
为什麽总是茫茫然地漂浮在这造业忧苦的世间?
    有心修行的你我,总要脱困於这险恶的情境,保命之法,就是踏实修行生活。慈舟大
师说:「学佛法最难的就是守佛的家规。」「果能立志守佛家规学去,则龙天拥护诸佛加
被。」「不遵佛的家规,不受佛的约束,即另外有人来管,八部鬼神,就要把你送到三途
中受苦去了。」这些话叮咛我们,实实在在守住佛的家规,一步一脚印的踏实修去,自然
有龙天护法加被。不听祖师的教诲,成天只是悠悠泛泛,似修不修,进而假公济私或沽名
钓誉,那离实修就差之毫□,谬之千里了。
    雪公曾说:「佛法在一般人看来,是一种宗教。但佛法与其他宗教不同,因佛法重点
是不仰赖天、不仰赖神,而是仰赖自己的心性。」因此佛是不主赏罚的,谁主赏罚?「因
果」主赏罚。 雪公说:「佛家讲因果,若是心里一团漆黑,存著私心干坏事,再买些香
蕉去烧香敬佛,以为佛就会赦他的罪?完全没有这回事,这是自欺欺人,并且是毁谤佛法
。」
    修行人是指真正「上路」的佛教徒。「上路」有别於「初学」,以开车作比喻,初学
者好比还在驾训场,处处需要指点与练习。就像小鸟,依树傅枝才可以生存。上路则是自
己可以掌握方向盘,很清楚地知道,车要往那里走,才会抵达目的地。好比鸟羽长丰足了
,能够自力更生,振翅高飞。已经上路的修行人,自然知道佛陀的家规是什麽。当然也知
道空谈名相教理,而不务实修,只会增长我慢,好高骛远,依然陷在生死无尽的险道。
    年关在即,时局一片妖氛弥漫,自保之道,实修之外还是实修。

 读易散记:泰卦彖辞 ●自 明
乾下 坤上 泰。小往大来。吉亨。

    虞仲翔注:「阳息坤,反否也。坤阴□外,为小往。乾阳信内,称大来。天地交,万
物通,故吉亨。」
    据惠徵君以及李道平说。在乾坤消息卦中,泰是息卦,卦自坤来,故云「阳息坤。」
杂卦传说:「否泰反其类也。」虞氏注云:「否反成泰,泰反成否。」故云:「反否。」
如在他卦,则云旁通。乾坤消息,往来于否泰。自□至否,坤成乾灭,则阳息而反泰。自
复至泰,乾成坤灭,则阳消而反否。此即「否泰反其类」之义。由此可见乾坤消息之用。
坤阴称小,否时,阴本居下,反泰时,坤阴自内而出,为往。系辞下传说:「往者□也。
」故坤阴□外,为小往。乾阳称大,否时,阳本居上,反泰时,乾阳自外而反,为来。系
辞下传说:「来者信也。」故乾阳信内为大来。泰二五失位,二升五,五降二,天地交,
万物通,成既济定,故吉亨。序卦传说:「泰者通也。」故元亨利贞四德独言亨。
    彖传说:「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
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泰,小往大来,吉亨。」
    蜀才注:「此本坤卦。小谓阴也,大谓阳也。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万物通。故
吉亨。」
    李疏意为,就乾坤消息而言,十月纯坤,十一月一阳起息,为复,阳息至十二月为临
,至正月即为泰,故云:「此本坤卦。」泰在消息卦中是天子,是正月值日卦。礼记月令
孟春之月:「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故云:「天气下,
地气上。阴阳交,万物通。」天气下,即是大来。地气上,即是小往。小往大来,即是「
阴阳交,万物通。」惟交故通,通则吉亨。
    「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何妥注:「此明天道泰也。夫泰之为道,本以通生万物。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各
自闭塞,不能相交,则万物无由得生。明万物生由天地交也。」
    惠徵君说:「卦,乾下坤上。乾天坤地。乾二之坤五,坤五降乾二,成坎离。天地以
坎离交阴阳,故天地交。乾升曰云行,坤降曰雨施。云雨泽物,品物咸亨,故万物通。谓
已成既济也。」
    张编修说:「天地交,谓坤□乾信,交则定既济,二五易位。乾阳物,坤阴物,坎为
通,故万物通。」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何妥注:「此明人事泰也。上之与下,犹君之与臣。君臣相交感,乃可以济养民也。
天地以气通,君臣以志同也。」
    李氏疏:「愚案,二升五,五降二,二五相应,为上下交。已交,成既济。坎为志,
两坎为上下志。又互震伏巽,同声相应。故曰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两坎,是就既济上
坎互坎而言。又互震伏巽,是就泰卦而言。
    「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
    何妥注:「此明天道也。阴阳之名,就爻为语。健顺之称,指卦为言。顺而阴居外,
故曰小往。健而阳在内,故曰大来。」
    李氏疏:「稽览图,六十四卦策术曰,阳爻九,阴爻六。轨术阳爻九七,阴爻八六。
故云阴阳之名就爻为语。系下曰,乾,天下之至健,坤,天下之至顺也。故云健顺之称,
指卦为言。坤顺而阴□居外,故曰小往。乾健而阳信在内,故曰大来。内外当位,天道所
以常泰也。」
    「内君子,而外小人。」
    崔憬注:「此明人事也。阳为君子,在内,健於行事。阴为小人,在外,顺以听命。
」
    李疏:「内外得所,人事所以常泰也。」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
    九家易曰:「谓阳息而升,阴消而降也。阳称息者,长也。起复成巽,万物盛长也。
阴言消者,起□终乾,万物成熟。成熟则给用,给用则分散。故阴用特言消也。」
    李疏:「阳主息,息故升。阴主消,消故降。月令郑注,阳生为息。故息即长也。起
于复,终成巽。巽居东南,万物盛长之时也。阴主消。阴之消阳,起于□,终反成乾。乾
居西北,万物已成熟之後也。物已成熟,则给用于人。给用于人,则分散矣。阴消自有而
无,故阴用特言消也。君子阳也,内之阳日息,故曰君子道长。小人阴也,外之阴日消,
故曰小人道消也。杂卦传曰,□,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义并同也。」

    周易姚氏学曰:「案阴息则消阳,故谓之消。起复成巽,谓成於已,东南巽位,起□
终乾,谓终於亥,西北乾位,十月纯阴。」
    象传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天地交泰。」
    荀慈明注:「坤气上升,以成天道。乾气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气,若时不交,则
为闭塞。今既相交,乃通泰。」
    李疏:「地本在下,今坤气上升,即地气上腾是也。以成天道者,阴济阳也。天本在
上,今乾气下降,即天气下降是也。以成地道者,阳济阴也。」
    「后以财成天地之道。」
    虞仲翔注:「后,君也。阴升乾位,坤女主,故称后。坤富,称财。守位以人,聚人
以财。故曰成天地之道。」
    张编修说:「五为天位,乾为人,坤为财。坤居五位,尚二,中行。是守位以人,聚
人以财。」
    李疏:「愚案,后本君称,兹不称天子王者,以坤为后土。杜预左传注云,土为群物
主故称后。是也。非女主称后也。财,释文云,荀作裁。释言疏云,财裁音义同。系上曰
,坤化成物,故曰财成。道有偏阴偏阳,则财而成之。如周官所云燮理阴阳,是也。」
    孔氏正义:「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者,由物皆通泰,则上下失节,后,君也。於此之时
,君当翦财,成就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虞仲翔注:「相,赞。左右,助之。震为左,兑为右,坤为民。谓以阴辅阳。诗曰,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郑康成注:「财,节也。辅,相。左右,助也。以者,取其顺阴阳之节,为出内之政
。春崇宽仁,夏以长养,秋教收敛,冬敕盖藏,皆可以成物助民也。」
    李氏疏意。虞注。震在东方,春时,为左,兑在西方,秋时,为右。坤为众,故为民
。
以六居五,即是以阴爻居阳位,故谓以阴辅阳。「宜民宜人,受禄于天。」是诗经大雅假
乐篇之文。引此以言坤承乾命,以地辅相于天,而宜民人。但天地之宜,亦可如周礼冬官
考工记所云,天有时,地有利。辅相,则是因天时,顺地利。郑注。节卦彖传说:「节以
制度,不伤财。」故云,财,节也。泰卦互体有震兑。震春,兑秋。故春崇宽仁,秋教收
敛。二五易位,则成既济,离下坎上,离为夏,坎为冬。故夏以长养,冬敕盖藏。
    后以财成,有两种解释。一是以财货聚养人民,以成天地之道。一是翦裁万事,使得
其宜,以成天地之道。两说皆有根据,当以裁成之义较好。天地交,阴阳和,而为泰,用
於人事,无论政教,无论形上形下之学,都要加以翦裁,始能去偏取正,得其中道,唯得
中道,始能成大道。

唯识三十颂研究(八十一)
智  果

    ◎外取他心难(唯识九难之八)

    (甲)释 题
    「外取他心」者,指俱舍论二十六卷中所言之「他心智」,谓能向外缘取、并了知欲
界、色界有情现在所起之心、心所法或无漏心,心所法也。
    问:此智亦知他人之诸心所法,何故但名「他心智」?
    答:诸瑜伽师(修唯识观之行者)之意乐加行,唯欲知他心,非他心所,是故但立「
他心智」。以心为先,亦知心所。譬如:有人意乐加行,但欲见王,若见王时,亦见臣等
。(见大□婆沙论九十九卷)故大乘义章十五卷亦云:「他心智,理实亦知他想、受等,
心是主故,偏云他心。又想、受等通名心故」。总之:他心智者,从境立名也。

    (乙)外人问难
    成唯识论卷七云:「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此即外人问
难之言也,意即:如汝唯识家所言「唯识无境」、「心外无法」之主张,色等五种外境,
是幻化不实之法故,可以说彼非吾人内识所缘取之境界;然而,他人之心识,则是实有不
虚之法,难道说此非吾人心识所缘取之境界耶?
    外人以为此一问难,将陷唯识家於进退两难之窘境,何以故? 
    1、若唯识家说不能缘取他心,则佛门中之「他心智」便彻底被推翻。 
    2、若唯识家说能缘起他心,则将遭外人指责为「心取外境」,是自教相违!即汝唯识
家之主张,「心外无法」之理论,便不能成立矣!
    奘公所译之唯识二十论,亦载有外人之问难如下:
    外人问难:「若唯有识,诸他心智,知他心不?」
    论主反问:「设尔何失?」意即:假设他心智,知他心或不知他心,各有何等过失?
    外人答言:「若不能知,何谓他心智?若能知,唯识应不成!」

    (丙)论主回答
    (一)正 答
    成唯识论卷七载论主答云:「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是亲所缘。」意即:谁说
他人之心识,不是诸瑜伽师自己心识所缘取之境界?即唯识家主张是绝对肯定「他心智」
之存在,只是唯识家所缘取之「他心」乃是「他心智」之「亲所缘缘」,而非「疏所缘缘
」耳!易言之:唯识家主张所谓「他心智」者,即修唯识观行者之自识,以他心为本质(
疏所缘缘),随即变为自识相分,为自识见分所缘取,此即名为「他心智」,并非亲取他
心,名为「他心智」也。
    故奘公所译之唯识二十论有颂云:「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
佛境。」试解如下:
    首句:何谓「他心智」?
    二句:所谓「他心智」所了知者,唯识自识所变之相分耳,并不能如实了知他人之心
识。
    三句:譬如「自心智」,亦不能如实了知自心!何以故?除佛以外,一切众生之「他
心智」或「自心智」,皆被「染污无知」(指与无明俱起之一切烦恼)所覆蔽故。
    四句:又譬如一切诸佛之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知之。纵等觉菩萨,亦不能如实了知
佛境界!「他心智」亦复如是,佛以下一切众生,皆不能亲取他心,因此,并无「心取外
境」之过失!

    (二)举喻合法
    成唯识论卷七云:「谓识生时,无实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亲照外
境;但如镜等,似外境现,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亲所了者,谓自所变。」此文分三科:

    (1)法—「谓识生时,无实作用」意即:所谓缘他心者,乃是於自心中,有似他心之
相分生起也。又此时所现之似他心相,并无真实之作用。
    (2)喻1、异喻—「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亲照外境」意即:他心智之缘
取他心,不像手、钳(镊子)等,能亲自执取外物。也不像日、月、灯等,能放光明,亲
自照耀外境。 
    2、同喻—「但如镜等,似外境现」意即:他心智之缘取他心,只是像明镜、清水等照
物一样,在镜□、水中显现该物之虚像、影子而已!
    (3)合—「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亲所了者,谓自所变。」意即:所谓「了他心」,
并非「他心智」能亲了他心。「他心智」亲所了知者,乃是行者自识以他心为本质,随即
「自变自缘」耳,故不违唯识义也。

    (三)引 证
    故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第六载:
    佛言:「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意即:佛说吾人心识所攀缘之境界,唯是心识
上所显现之影像!易言之:吾人所缘之境界,以识为体,无别有体也。
    佛又言:「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意
即:此「他心智」在缘取他心之中,根本没有少许实法,能缘取少许实法,只是就在依他
而起之心识生起现行之同时,由於此缘起法之威力胜大故,即在此心识自体之上,有见、
相二分生起,(摄论无性菩萨释云:「即一体上有二影生」),见分是能缘心,相分是所
缘境,二者相望,不即不离。
    因此,克实言之:他心智之缘取他心者,只是自心(自识见分)取自心(自识相分)
耳,岂有心外实法可得?

    (四)比 知
    成唯识论卷七云:「如缘他心,色等亦尔!」意即:缘他心如此,缘一切色法,亦复
如是!亦即:既不能亲缘他心,但缘自所变相,则知亦决不能亲缘五尘本质,但缘自所变
相而已!详言之: 
    1、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之相(本质色),眼识缘之,自变色相,未尝亲缘本质色也。
 
    2、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动则有声(本质声),耳识缘之,自变声相,未尝亲缘本质
声也。 
    3、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具香、臭气(本质香),鼻识缘之,自变香相,未尝亲缘本
质香也。 
    4、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具甜、淡等六味(本质味),舌识缘之,自变味相,未尝亲
缘本质味也。 
    5、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具冷、□、坚、润等触(本质触),身识缘之,自变触相,
未尝亲缘本质触也。
    总之:眼等五识,缘第八识所变本质境,亦不亲得,虽亦得缘,只成疏所缘缘耳。

    (丁)结 论
    楞严经卷五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意即:由於一切众生,不悟见、相二
分,惟一自心,妄以能缘之见分,妄取所缘之相分,遂致使本非幻妄之法,全体成为幻妄
之法,一切众生因此沉沦於生死苦海中,旷劫以来,不得解脱!今吾人□能通达平素见闻
觉知,皆未能亲缘境界之本质,但能缘取自识所变之影子,如镜中像,毫无真实作用可言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於现前身心世界,五欲六尘,不执著、不妄取,不於其中
妄起贪□痴慢、造作身口恶业,则吾人返妄归真,脱黏解缚,亦复无难也!当知:执取,
即结缚之元;不取,即解脱之本也。上来略释「外取他心难」已竟。

印祖一生教化三十二字箴(下)
鸟  惭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
。

(三)诸恶莫作
    第三句「诸恶莫作」,就是坏的事不去做;依戒律来说,就是「止持」。诸恶当中,
印光祖师说「杀」最严重,所以要戒杀。诸位或许会认为,我们学佛後老早就不杀生了,
这何必多说。但是我们虽然不杀生,还是有许多细微处该注意。好比女众菩萨平日操持家
务,在厨房准备三餐,水槽四周就要多注意清洁,尤其是夏天更要预防招引蚂蚁。大家都
经验过,流理台上若没擦乾,很容易就淹死蚂蚁。另外,如果我们家中有小孩,难免就会
有养乐多、糖果、饼乾之类的甜食。若小孩吃完糖果,一定要教他把糖果纸拿到水龙头下
冲一冲再丢掉,因为糖果纸上多少会沾黏一些糖膏,如果不处理,蚂蚁一来,很容易就被
黏住而闷死在其中了。还有,养乐多或装果汁的铝箔包,吃完也不要乱丢,因为甜甜的水
会吸引蚂蚁跑进去而浸死在其中。所以,在丢弃之前,最好先用水冲过(铝箔包要先用剪刀
剪开),这样就不容易招来蚂蚁了。学佛就是这样,不必讲得太深奥,只要平常多在生活当
中实践力行即可。

    (四)众善奉行
    再说「众善奉行」,如果依戒律来讲,这就是所谓的「作持」。社会上,很多人都认
为自己是好人,因为自己会做善事。比如别人没得吃,我就给他吃的;没得穿,我就供应
他穿的。没错,这是对人行善,可是如果就细部而论,所谓善事,应该不仅仅如此而已。
何谓「善」呢?要考虑的很多,但至少要包括三点:第一,就时间上来讲,不能只利益眼
前,未来也要能如此。第二,不但对自己有益,对他人亦复如是。第三,所行之事,都合
乎天地间的正理。符合上述三点,才能称之为「善」。
    在古代,有位有钱的员外想办冬令救济,煮粥来赈济饥荒的难民。由於冬季天寒地冻
,每个人都想吃热食,再加上又可以分得一些银两,因此消息宣布之後,几十里外的人都
涌来了。不过,因为事前没有妥善的规划,造成赈济当天发生严重的动乱。天气严寒之下
,不耐烦的人群彼此相互拉扯、推挤,结果有二十多人不幸当场死亡。待在屋内的员外,
一听到死了二十多条人命,因为惊吓过度,一下子就闷绝而死了。事件过後,人们检讨整
个过程,发现这样的行善确实有待商榷。天气那麽寒冷,人又众多,主事者竟然没有在事
先做好周详的安排和预防,导致救人变成害人,怎能不令人扼腕!可见,好事要成就,必
得细密斟酌,结果才会圆满。倘若只想成为人人称赞的大善人,而不仔细思考现实状况,
善事做下来,往往就未必对人有利了。

    (五)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上四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说的是做一个好人的基础
,但对学佛的人来说,这样还不够。因为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了断生死轮回,所以必须
「真为生死」来学。人生很无常,平常我们晚上睡著就是「小死」,因为明天不一定还能
穿上自己的鞋。如果穿得了,就能继续活下去;没法穿了,就表示生命结束了。正因为生
命难料,所以我们随时要有「真为生死」用心的准备;学佛若不为这个,即使听了很多祖
师的开示,也等於没用。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觉得可以做到,没有问题。但是一想到自己得好结果(了脱生死)
,而家人、朋友却仍然在沈沦当中,就会觉得不忍心,怎麽办呢?这就要讲到「发菩提心
」。所谓「发菩提心」,并不是指要像大法师一样弘扬佛法;如果我们能发愿,影响家人
、邻居、朋友来学佛,这就是「发菩提心」了。不过,说到这儿,问题又来了。佛教的修
行法门那麽多,我们自己该怎麽抉择,又该如何引导别人呢?今天我们必须掌握一条正确
的路,这条路就是能令众生当生成就的「净土持名念佛法门」。

    (六)深信切愿 持佛名号
    持名念佛的要点有三:第一「深信」,第二「切愿」,第三「一心念佛」。何谓「深
信」呢?就是对於释迦牟尼佛的话—说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深信不疑。其次,深信阿
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绝不虚假。再者,深信十方诸佛对於极乐世界、持名念佛法门的赞
叹绝无诳语。这样的「信」是十分坚定的,即使释迦牟尼佛再来,劝我们放弃念佛法门,
我们也丝毫不受动摇。
    第二「切愿」,这「愿」分两方面说。首先,是要对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产生厌离心
。祖师曾经提出一个比喻,说娑婆世界就好比监狱一般,没有自由;又好像茅坑一样,又
脏又臭。正因非久留之地,所以应该尽速离开。英国科学家霍金也曾经表示,一千年後,
地球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因为大自然变化太大,所有生存条件都将每况愈下,所以,对
娑婆世界要有厌离心。其次,则是要对西方极乐世界有欣求之心。我们无始劫来流浪生死
,在六道轮回中凄惨落魄,受尽种种苦楚;现在要回家,要往生极乐、永断生死了,应该
欢喜踊跃、载欣载奔。「欣厌」都具足了,往生之愿才深刻、真切。
    最後,持名念佛法门的第三个要点是「一心念佛」。如何念佛才能得一心呢?印光祖
师说,要领就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意即
念佛的时候,要把心完全收摄在一句「阿弥陀佛」上。不论自己念或是共修念,一字一句
都要听得清清楚楚;由心田中发,由口出声,再由耳根听入,每个细节都要清楚、不散乱
。这个「听」字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如果能确实去行持,定慧必然日进有功,往生亦
必定稳操胜券。

    ●结 语
    这八句三十二字,是印光大师一生教化的主轴。前四句和後四句之间,关系密切,不
相舍离。後四句一定要建立在前四句上,这样才能落实,也才有下手处。意即道业若要有
进展、成就,必得先培养健全、优质的人格;佛菩萨的智慧、庄严,都是奠基在做人基础
上的。再者,前四句也要有後四句来配合,如此才能彻底圆满。大家可以试著观察,懂得
学佛、念佛的人,他孝敬父母、敦伦尽分的方式,绝对和没学佛的人不一样。唯有懂得佛
法,才知道怎样做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最好。总之,祖师在世间法和出世法两方面,都已
为我们提纲挈领、指出明路,吾人若能善体祖意、如法用心,必能自利利他、圆成菩提。(
全文完)

四     孝

孝养父母有四孝,前三者是世间的孝,第四是出世间的孝。
一、甘旨以养其亲。
二、爵禄以荣其亲。
三、修德励行成圣贤,以显其亲。
四、劝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

空把弥陀度岁华

智  展

难除妄想似流沙,空把弥陀度岁华。大众真求生极乐,只教心口莫分家。 (雪庐老人)


    净土持名念佛法门,乃八万四千法门中之「径中径又径」;一句「阿弥陀佛」,则是
末法众生出三界、了生死的最後依凭。净业行人若能坚固往生的信愿,且时时系念这万德
洪名,临终之时,必蒙阿弥陀佛亲垂接引。
    相信,这些道理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甚至都可以朗朗上口的。只不过,真正谨记圣言
,并如法修证的人,毕竟寥寥可数。所以,「阿弥陀佛」就成了散心念佛人的「优免牌」
,大家总以为和这个法门沾上了边,生死问题就由阿弥陀佛一肩扛去了;殊不知菩提路遥
、轮回路险,这样悠悠涣涣的「功力」,怎能与佛感应道交,突破五浊恶世的重重障碍呢
?
    祖师大德们因为明白净宗学人的这项通病,故在其语录、开示中多有针砭。以下特将
痛拶之处加以节录、整理,望与见闻者共同警勉、策励。

    莲池大师
    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念佛不专一》一文中,对於念佛人工夫
之所以无法成片的原因,提出了说明∶「今之念佛者,名为专修,至於祷寿命则药师经,
解罪愆则梁皇忏,济厄难则消灾咒,求智慧则观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阁,若无补於事
者。」有很多人美名为专修净土,但因为信愿不真切,所以遭遇灾厄或听人提及有更殊胜
的法门时,就开始自乱阵脚、心猿意马,乃至最後完全将佛号置之度外。像这样信佛信得
三心二意,持名持得似有若无,道业想要有所进展,恐怕得驴年了!
    因此,若要不昧专修之名,就要真信佛语不虚,并以殷重心,时时将求生西方的宏愿
提起,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全身靠倒在佛号上,净业也才不至於成为无根的浮萍。大师感
叹地说,像这样殊胜、总持的法门,吾人若再不肯信服,也只能徒叹奈何了!

    憨山大师
    明朝高僧憨山大师,在《示念佛切要》一文中曾经提及,念佛人除了明白念佛可以了
生死之外,还必须了解生死的根株为何,如此一来,声声佛号才能切中要害,念佛与生死
才不至於变成两不相干。或问∶「何谓生死之根株?」大师说∶「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
断不生极乐,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
,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所以,「爱欲」
对吾人而言,是多生多劫以来最熟悉不过的了。在爱根深厚之下,如果念佛又只是虚应故
事,这样一边念佛,一边任由生死根恣意生长,修行不得力,自然是意料中的事了。
    或问∶「该如何突破此一困境呢?」大师说∶「断生死之心要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
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
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知了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

    截流大师
    净土宗第十代祖师—清朝截流大师,在净土警语中,针对净土行者「口念弥陀心散乱
」的毛病明确指出原因,并提出对治之道。他老人家说∶「今时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
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若能将娑婆恩爱,
视同嚼蜡,不管忙□动静、苦乐忧喜,靠著一句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动
摇。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
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馀。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花国里,又何待
弥陀援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哉?」
    佛号念得虚虚浮浮,关键就在於对娑婆世界还有许多贪爱。千丝万缕的贪爱萦怀,妄
念当然漫天纷飞,佛号自然也就无法历历分明了。所以祖师劝勉我们∶「宜各痛念娑婆险
恶,早求出离,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遥,利害天渊,大须猛省!」吾人应时时如思归心
切的游子,切莫流连旅途的美景,而在旷野中无止尽地流浪啊!

    了然法师
    鉴定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的了然法师,於《人命在呼吸间》一文中曾说道,念佛不得
一心的主因,乃由於吾人久居三界,总在六尘中薰染,因此烦恼习气浓厚,难脱难离,心
佛自然不一。念佛人若不懂得善加调伏,临命终时,佛号必定难以提起,往生也一定会产
生障碍。
    所以,法师提醒我们∶「宜直下返观,谛审思之。即此一息呼吸不来,便为後世。身
非我有,况馀物乎?於今直作娑婆报谢之际,净土将生未生之时。切须努力,正念分明,
慎勿乱意。」平日生活当中,吾人应时时作「无常观」。一气不来,不仅身边珍爱的一切
都无法带走,就连这个被我们牢牢地执著为「我」的色身,也将腐烂败坏。能时常如是思
惟,贪逐外物的妄念便会逐渐平息。
    再者,法师还叮嘱我们,要有「此时不生净土,恐堕地狱火坑;此时不托莲胞,恐投
驴腹马胎」的危机意识。因为娑婆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今生若不能成就
净业、往生西方,则来世必有堕到三恶道受苦的分。念佛人若能常常如是自我警惕,则「
当下习气销融,冥然心佛合一」,临终之时,何愁不能见佛呢?

    结 语
    「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花开见佛」,是每一个念佛人最企盼达成的愿望。既然这麽
好乐踊跃,就应该念□在□,把它真当一回事地放在心上,而不是一边筹办往生大事,一
边又如火如荼地在生死活计上周旋。
    印光大师在回复给某居士的一封信上曾说,如果能够以堕水火,遇盗贼,急求救援之
心来念佛,则妄想、杂念必然消弭无踪。相反地,如果口念弥陀,心中却有万般舍却不去
的凡情,那麽,所修的净业就是自欺欺人,来日若登不上弥陀的莲花宝座,莫说法门不灵
,只能怪自己悠悠忽忽、空度年华了。
    雪庐老人也有一首偈颂说∶「难除妄想似流沙,空把弥陀度岁华。大众真求生极乐,
只教心口莫分家。」虽然吾人的散情杂虑,如沙漏流泻而下的沙粒一般,紧密连接、毫无
间断,但只要信真愿切、心口合一,往生亦决定可期。就怕我们成了个挂名的净土念佛人
,让短暂的一生在不知不觉中虚度,也让殊胜的解脱因缘变成昙花一现,入宝山、空手回
,来世还作生死凡夫,这样的结局将多麽令人扼腕啊!所以,当提起这万德洪名时,切莫
轻忽、草率;阿弥陀佛已将极乐的大门敞开,要不要专心趋入,就全看我们自己了!

愈热愈喜做事
 印祖六十六岁,驻锡苏州道前街自造寺,有苏州人刘柏荪居士启请印祖偕同当地某巨绅,
上莫干山避暑。
    印祖正言厉色说:「予住普陀,气候愈热,愈喜做事。天天握管写信且不暇,何暇学
今人时髦乎?」又说:「某绅将金刚经信手放坐凳之上,某绅受诗书之训,将经亦同等看
待乎?予不与此辈同行。」(出自印光法师永思集)

道琛大师
吕富枝

    道琛大师,俗姓彭,宋朝温州乐清(今浙江省永嘉县)人。十八岁时,受比丘具足戒
,最初修学戒律威仪,後来追随法明寺的道渊法师修学止观定慧法门,参究宗门顿悟之至
极宗旨,对精深微妙的义理,一听就能理解领悟。
    不久,主持临济寺,又迁移到广慈寺。宋高宗建炎三年,奉朝廷命令主持资福禅院,
赐号为「圆辩」。
    大师专修念佛三昧,有一天在禅定当中,看见一位老僧坐在禅床上,对著道琛大师说
:「我是四明法智(就是彻悟教观圆顿玄旨的四明尊者)。」
    道琛大师非常惊喜,恭恭敬敬向法智大师顶礼,请示说:「道琛对於天台家的法相,
未能透彻通达,乞求大师慈悲垂示指教。」老僧点头表示答应,於是对道琛大师演说教法
,由此彻悟了唯心净土的道理。道琛大师出定之後,心地忽然开通,领悟天台宗的要旨,
智慧辩才,一天一天增进,从此以後,研学天台教观的人,都来追随大师,禀承教化。
    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大师主持南胡寺,修持法华三昧,感应普贤菩萨放光加持,於是
举办「净土系念法会」,每月二十三日集聚在家、出家二众,念佛共修,前来参与念佛共
修的信众,多达万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合大众讽诵观无量寿经,日夜不断,大家都闻
到微妙香气,充满屋内,道琛大师说:「佛来接引我了。」随即沐浴更衣,书写偈颂说:
「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
    又令众弟子诵念法华经安乐行品,尚未诵完,就自在往生了,世寿六十八岁。遗体停
留在龛内一个月,面貌仍然如同生前一样庄严。

天台巡礼(下)
洗  心

智者肉身塔
    从华顶下山,途中绕经佛陇山的「智者大师肉身舍利塔院」,此处供奉智者大师的肉
身舍利塔。佛陇山是一座小丘,丘上有一座塔院,松林环绕。据天台山记说:
    「从修禅寺南行二百步有盘石,平正犹如削成,古老相传佛尝於此放光,故名佛陇。
」
    智者大师临终前,在一夜里,床边映著皎洁月亮,大师在床边独坐说法,似乎有人在
旁问难。第二天,侍者请问:「师父昨夜见到什麽因缘?」智者大师说:「起初梦见大风
忽起,吹坏宝塔,过一会儿见到一位梵僧提醒我世缘将尽了!又梦见吾师南岳禅师前来相
送,并且要我讲述『三观三智』。这是死相现前了。」接者智者大师嘱咐说:「吾年少时
曾梦见当终老於此地,如今冥冥中蒙高僧提示,世缘势必不久了。吾命终後,当藏□於西
南峰,堆石作龛,旁边多栽松树来蔽盖,再建一白塔,使见者发菩提心。」第二天,智者
大师便离开天台山,走到现在新昌大佛附近的石城,就示疾不适,要随侍大众在此停留,
不要再前进了。智者大师说:「石城是天台西门,又有当来下生的弥勒佛像,处所既好,
宜最後用心。」说完就面向西方右卧,专念佛号,到了十一月二十四日即安坐往生,这一
年是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弟子谨遵大师遗嘱,在修禅寺西南的佛陇山堆石作龛,将大师肉
身奉入白塔。
    八年後,杨广登基为帝,在智者大师示寂纪念日那一天,来山设「千僧斋」,供僧时
却多了一位僧人,大众都说是智者大师的化身来受供。用完午斋,众人一起来佛陇山开龛
,龛内只剩空床虚帐,大师的肉身舍利已不知去向了。
    现在的肉身塔院,在大殿中还供著一座石塔,塔龛里有一尊智者大师的金身塑像。塔
院东厢,陈列天台文物,竖立一块唐代古物「修禅道场碑」,碑高一八四公分,宽八十公
分,碑文前题「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并序」,碑文是中唐古文大家梁肃所撰,梁
肃曾跟随湛然大师修学天台止观。碑字则是时任台州刺史的徐放所书,碑文记载著智者大
师与修禅寺的因缘,分外珍贵。院里附设天台宗佛学院,课程有读诵法华经,专研智者大
师留下的天台教典,也研究明朝天台宗传灯大师的弥陀圆中钞,保持「教在天台,行归净
土」的智者家风。
    智者大师续□传灯,本是传佛心印的大士,人称「东土小释迦」,一千多年来,天台
一宗,有如「东南一丝,信可系佛法九鼎於不坠。」(灵峰宗论卷七)。所以台教存则佛法
存,台教亡则佛法亡。一行人在「东土小释迦」最後应迹处,瞻仰久久,深深感动,不肯
离去。

    修禅寺遗址
    依天台山记及智者大师临终所述,佛陇山就在修禅寺西南方不远处,修禅寺是南朝陈
宣帝为智者大师所建的寺院,据章安尊者所撰的国清百录说:
    「先师以陈太建七年岁次乙未,初隐天台,所止之峰,旧名佛陇。询访土人云:『游
其山者,多见佛像。故相传因而成称。』至太建十年岁在戊戌,降陈宣帝敕名修禅寺。」
    在大藏经中有关智者大师的著作,多标示「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撰」,足见修禅寺
与智者大师的密切关系。可是从佛陇山智者肉身塔院望去,附近看不到有其他寺院,这智
者大师驻锡的修禅寺到那里去了?经舍利塔院一位师父的指点,原来在佛陇山西北边那一
片稻田,就是修禅寺遗址。师父慈悲领著一行人,循著阡陌纵横的田埂走了十多分钟,见
到几间破落不堪的房舍,这房舍前後便是修禅寺大殿的原址。在房舍前还有一片水塘的轮
廓,据说那是智者大师设立的放生池。田边远处,大石错落,其中一块平整的大石,刻有
「智者大师说法处」。
    智者大师在修禅寺修行,前後十年。後来,在陈後主的恳请下,下山到金陵讲经说法
,但正值陈末战乱,智者大师即离开金陵,先後到庐山、荆州、扬州等地云游,在隋开皇
十五年回到天台山。此时,修禅寺已荒废了,所以智者大师才会在临终前决定另建新寺,
画出未来国清讲寺的模拟图形。
    天台山,满山成佛作祖的故事,其中「坐必面西」的典故,最令一行人津津乐道了!
打从襁褓婴孩,智者大师便「坐必面西」,往後在拜经台上拜楞严,在华顶山修头陀行,
在修禅寺安心修禅,最後在佛陇石塔入龛,始终是「坐必面西」。两天一夜在天台,虽是
匆匆一瞥,相信只要记住智者大师一生「坐必面西」的旨趣,一心正念「从是西方,过十
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千百年後的我们,在天台的选佛场中,也能出类拔
萃,脱颖而出! (全文完)

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商榷
颜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受到颇多信众诵读,因而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圣像及
称其名者,甚为普遍。其原因是观世音菩萨是娑婆世界的施无畏者,解脱众生的苦难,救
度众生,去到快乐的佛国世界。
    根据《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说:「我作佛时,十方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
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在无量刹中,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究竟去
到那一个佛国世界?现在所见的普门品中并无开示。
    根据日本森下大圆所著,我国星云法师翻译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一书所载,
在梵文原本的普门品中,尚有一段偈颂,而在目前使用的中文普门品中则无。这的确是一
件憾事,似应设法增补,以使中文普门品更完备,得见法华一经的圆满。
    现将该书译出的梵文原本普门品中过去未翻译的一段偈颂抄录如下:
    慈悲救世间,当来成正觉,能灭忧畏苦,顶礼观世音。
    法藏比丘尊,首座世自在,修行几百劫,证无上净觉。
    常侍左右边,扇凉弥陀尊,示三昧幻力,供养一切佛。
    西方清净土,安养极乐国,弥陀住彼土,调御丈夫尊。
    彼土无女人,不见不净土,佛子今往生,乃入莲花藏。
    彼无量光佛,净妙莲花台,狮座放百光,如娑罗树王。
    如是世间尊,三界无等伦,礼赞积功德,速成最胜人。
    由此段偈颂,可以清楚看出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乃无疑义。尤其
观世音菩萨自己现在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的护法,当然希望所救度的众生都能去到阿弥陀
佛的极乐净土,一生得补佛位,早日成正等正觉。这是非常合情合理与合乎逻辑的事实。
    以是之故,这段当年未被译成中文的偈颂,为修学观音法门极重要的指归,它与华严
经中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最後导归极乐净土的意义完全相同。我佛教界高僧大德若能在讲
说普门品时,将此段偈颂增补说明,既符合世尊的开示,同时也大大利益现在与将来的众
生。至於当年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为什麽不将此段偈颂译出,宜由专家学者去寻求答案,将
是一件有意义的大事。

狮 子 乳
进  莲

    从前,佛陀在罗阅□竹园度化众生时,当地有一个大家族,兄弟四人因父母过世,为
了争夺家产而争吵不休。有一天,长老舍利弗正好经过,四兄弟见到舍利弗,便启请他协
助调解纠纷。舍利弗说:「我很乐意帮你们!我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最有智慧、
最慈悲的人,你们可以跟我一起去拜见他,他一定能排解你们的纷争。」四人来到精舍前
,佛陀远远看见他们,不禁面露微笑,且身上放射出五色的光明。他们站在佛前,虔诚地
行五体投地之礼,然後说:「我们兄弟生性愚痴,希望世尊您能加以开导,让我们不要再
为财产而起冲突。」於是,佛陀便对他们说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名叫惟娄的国王,因为生了重病,所以医生建议他服药时,最好配上狮
子乳一起服用,才能药到病除。国王闻言,即刻颁布命令,通告全国百姓,只要有人能进
献狮子乳,国王愿意分封土地,并把公主嫁给他。不久,有一个穷人来求见国王说:「我
有办法取得狮子乳,但不知到时候您是否真的愿意履行承诺?」国王说:「当然!」於是
,他便展开行动。
    这个穷人十分聪明,他先设法找到狮子住的山洞,再准备一头羊及葡萄酒,等狮子离
开山洞,便把羊杀了,连同葡萄酒一起放在山洞中,然後躲在一旁窥伺。不久,狮子回来
,看到酒肉,便立刻吃喝起来,没一会儿,便醉倒在地了。穷人见状,便向前将狮子全身
困绑,且顺利取得狮子乳,高高兴兴地踏上归途。
    回程时,因为天色已晚,他便睡在途中的一个村落。有一个行脚的阿罗汉路过此地,
因为找不到过夜的地方,就和他同榻而眠。穷人因为白天经历种种艰难危险,此时整个人
疲累至极,因此睡得很熟。一旁的阿罗汉,这时却看到他身上的感官,趁著主人熟睡之馀
在那里争功。
    足神说:「这一次主人能立下大功,都是靠我不停努力奔走,才能顺利取得狮子乳。
」

    手神说:「才不!是靠我这双手去挤出狮子乳。」
    目神说:「谁说的!是靠我去观察狮子的动静。」
    耳神说:「哼!是靠我听到国王要求取狮子乳的消息,才有今天这个功劳!」
    舌神说:「你们不必再争吵了,这件事是否真的是功劳一件,还得看我的意思呢!」
    第二天,穷人立刻带著狮子乳求见国王,国王兴奋地说:「快呈上来!」当国王看得
目不转睛时,穷人的舌头突然说话了:「启禀大王,那不是狮子乳,而是驴乳。」国王听
了不禁大怒说:「我要你取狮子乳,你竟敢用驴乳来骗我!来人!把他拖出去杀了!」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当晚与穷人一起共睡的阿罗汉,以神足通来到国王面前,向国王
说:「大王,这真的是狮子乳,我昨晚在此人熟睡时,亲眼见到他身上的感官在那里争功
。舌头说,它今天要故意唱反调,现在看来果真如此。大王不必怀疑,您只要将狮子乳和
药一同服下,保证一定药到病除。」国王相信了阿罗汉的话,当场用乳配药一起服下,病
情果然立刻好转。因此,他就依照当初的约定,赏赐给穷人应得的一切。这时,阿罗汉有
感而发地告诉国王说:「我们身上的感官,都难免会互相争功,甚至窝里反,何况是人与
人之间呢?」穷人因受了阿罗汉的恩惠,才免於一死,经此事件大彻大悟,当下出家,拜
阿罗汉为师,国王也欢喜地领受五戒、专心修行,後来还证得须陀洹果。
    听佛陀说完故事,兄弟四人心开意解,便决定出家为僧,随佛修行。佛以手抚摩他们
的头顶,顿时,四人头发自然脱落,袈裟披身,且当下证得阿罗汉果。佛的侍者阿难在一
旁见到这种情景,不禁问佛陀说:「他们四人过去世有何因缘,为何一听闻您的开示,便
能证得阿罗汉果呢?」佛陀说:「过去在摩□佛时,舍利弗是一个比丘,而这四兄弟是商
人。由於他们供养舍利弗一件袈裟,所以舍利弗当时就发愿,希望能早日度化他们。如今
,时机成熟,他们果然因著舍利弗的因缘,而得以证得圣果啊!」
    贪、□、痴三毒,是我们心理的大毛病,尤其因著贪而被欲望指使,满心地仇视他人
,造下种种恶业,更是我们卑劣的习性啊!末法时期,众生斗诤坚固,往往为了一己之私
,而罔顾他人权益。佛家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使尽心机、手段的後果,到头来
,不但「果报还自受」,而且还会祸延子孙呢!所以我们学佛人,应当有不同於一般流俗
的志愿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此,方能在此乱世中
成就净业啊! (出自惟娄王师子乳譬喻经)
进  莲

    从前,佛陀在罗阅□竹园度化众生时,当地有一个大家族,兄弟四人因父母过世,为了
争夺家产而争吵不休。有一天,长老舍利弗正好经过,四兄弟见到舍利弗,便启请他协助调
解纠纷。舍利弗说:「我很乐意帮你们!我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最有智慧、最慈悲
的人,你们可以跟我一起去拜见他,他一定能排解你们的纷争。」四人来到精舍前,佛陀远
远看见他们,不禁面露微笑,且身上放射出五色的光明。他们站在佛前,虔诚地行五体投地
之礼,然後说:「我们兄弟生性愚痴,希望世尊您能加以开导,让我们不要再为财产而起冲
突。」於是,佛陀便对他们说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名叫惟娄的国王,因为生了重病,所以医生建议他服药时,最好配上狮子
乳一起服用,才能药到病除。国王闻言,即刻颁布命令,通告全国百姓,只要有人能进献狮
子乳,国王愿意分封土地,并把公主嫁给他。不久,有一个穷人来求见国王说:「我有办法
取得狮子乳,但不知到时候您是否真的愿意履行承诺?」国王说:「当然!」於是,他便展
开行动。
    这个穷人十分聪明,他先设法找到狮子住的山洞,再准备一头羊及葡萄酒,等狮子离开
山洞,便把羊杀了,连同葡萄酒一起放在山洞中,然後躲在一旁窥伺。不久,狮子回来,看
到酒肉,便立刻吃喝起来,没一会儿,便醉倒在地了。穷人见状,便向前将狮子全身困绑,
且顺利取得狮子乳,高高兴兴地踏上归途。
    回程时,因为天色已晚,他便睡在途中的一个村落。有一个行脚的阿罗汉路过此地,因
为找不到过夜的地方,就和他同榻而眠。穷人因为白天经历种种艰难危险,此时整个人疲累
至极,因此睡得很熟。一旁的阿罗汉,这时却看到他身上的感官,趁著主人熟睡之馀在那里
争功。
    足神说:「这一次主人能立下大功,都是靠我不停努力奔走,才能顺利取得狮子乳。」

    手神说:「才不!是靠我这双手去挤出狮子乳。」
    目神说:「谁说的!是靠我去观察狮子的动静。」
    耳神说:「哼!是靠我听到国王要求取狮子乳的消息,才有今天这个功劳!」
    舌神说:「你们不必再争吵了,这件事是否真的是功劳一件,还得看我的意思呢!」
    第二天,穷人立刻带著狮子乳求见国王,国王兴奋地说:「快呈上来!」当国王看得目
不转睛时,穷人的舌头突然说话了:「启禀大王,那不是狮子乳,而是驴乳。」国王听了不
禁大怒说:「我要你取狮子乳,你竟敢用驴乳来骗我!来人!把他拖出去杀了!」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当晚与穷人一起共睡的阿罗汉,以神足通来到国王面前,向国王说
:「大王,这真的是狮子乳,我昨晚在此人熟睡时,亲眼见到他身上的感官在那里争功。舌
头说,它今天要故意唱反调,现在看来果真如此。大王不必怀疑,您只要将狮子乳和药一同
服下,保证一定药到病除。」国王相信了阿罗汉的话,当场用乳配药一起服下,病情果然立
刻好转。因此,他就依照当初的约定,赏赐给穷人应得的一切。这时,阿罗汉有感而发地告
诉国王说:「我们身上的感官,都难免会互相争功,甚至窝里反,何况是人与人之间呢?」
穷人因受了阿罗汉的恩惠,才免於一死,经此事件大彻大悟,当下出家,拜阿罗汉为师,国
王也欢喜地领受五戒、专心修行,後来还证得须陀洹果。
    听佛陀说完故事,兄弟四人心开意解,便决定出家为僧,随佛修行。佛以手抚摩他们的
头顶,顿时,四人头发自然脱落,袈裟披身,且当下证得阿罗汉果。佛的侍者阿难在一旁见
到这种情景,不禁问佛陀说:「他们四人过去世有何因缘,为何一听闻您的开示,便能证得
阿罗汉果呢?」佛陀说:「过去在摩□佛时,舍利弗是一个比丘,而这四兄弟是商人。由於
他们供养舍利弗一件袈裟,所以舍利弗当时就发愿,希望能早日度化他们。如今,时机成熟
,他们果然因著舍利弗的因缘,而得以证得圣果啊!」
    贪、□、痴三毒,是我们心理的大毛病,尤其因著贪而被欲望指使,满心地仇视他人,
造下种种恶业,更是我们卑劣的习性啊!末法时期,众生斗诤坚固,往往为了一己之私,而
罔顾他人权益。佛家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使尽心机、手段的後果,到头来,不但
「果报还自受」,而且还会祸延子孙呢!所以我们学佛人,应当有不同於一般流俗的志愿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此,方能在此乱世中成就净业
啊! (出自惟娄王师子乳譬喻经)
进  莲

    从前,佛陀在罗阅□竹园度化众生时,当地有一个大家族,兄弟四人因父母过世,为了
争夺家产而争吵不休。有一天,长老舍利弗正好经过,四兄弟见到舍利弗,便启请他协助调
解纠纷。舍利弗说:「我很乐意帮你们!我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最有智慧、最慈悲
的人,你们可以跟我一起去拜见他,他一定能排解你们的纷争。」四人来到精舍前,佛陀远
远看见他们,不禁面露微笑,且身上放射出五色的光明。他们站在佛前,虔诚地行五体投地
之礼,然後说:「我们兄弟生性愚痴,希望世尊您能加以开导,让我们不要再为财产而起冲
突。」於是,佛陀便对他们说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名叫惟娄的国王,因为生了重病,所以医生建议他服药时,最好配上狮子
乳一起服用,才能药到病除。国王闻言,即刻颁布命令,通告全国百姓,只要有人能进献狮
子乳,国王愿意分封土地,并把公主嫁给他。不久,有一个穷人来求见国王说:「我有办法
取得狮子乳,但不知到时候您是否真的愿意履行承诺?」国王说:「当然!」於是,他便展
开行动。
    这个穷人十分聪明,他先设法找到狮子住的山洞,再准备一头羊及葡萄酒,等狮子离开
山洞,便把羊杀了,连同葡萄酒一起放在山洞中,然後躲在一旁窥伺。不久,狮子回来,看
到酒肉,便立刻吃喝起来,没一会儿,便醉倒在地了。穷人见状,便向前将狮子全身困绑,
且顺利取得狮子乳,高高兴兴地踏上归途。
    回程时,因为天色已晚,他便睡在途中的一个村落。有一个行脚的阿罗汉路过此地,因
为找不到过夜的地方,就和他同榻而眠。穷人因为白天经历种种艰难危险,此时整个人疲累
至极,因此睡得很熟。一旁的阿罗汉,这时却看到他身上的感官,趁著主人熟睡之馀在那里
争功。
    足神说:「这一次主人能立下大功,都是靠我不停努力奔走,才能顺利取得狮子乳。」

    手神说:「才不!是靠我这双手去挤出狮子乳。」
    目神说:「谁说的!是靠我去观察狮子的动静。」
    耳神说:「哼!是靠我听到国王要求取狮子乳的消息,才有今天这个功劳!」
    舌神说:「你们不必再争吵了,这件事是否真的是功劳一件,还得看我的意思呢!」
    第二天,穷人立刻带著狮子乳求见国王,国王兴奋地说:「快呈上来!」当国王看得目
不转睛时,穷人的舌头突然说话了:「启禀大王,那不是狮子乳,而是驴乳。」国王听了不
禁大怒说:「我要你取狮子乳,你竟敢用驴乳来骗我!来人!把他拖出去杀了!」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当晚与穷人一起共睡的阿罗汉,以神足通来到国王面前,向国王说
:「大王,这真的是狮子乳,我昨晚在此人熟睡时,亲眼见到他身上的感官在那里争功。舌
头说,它今天要故意唱反调,现在看来果真如此。大王不必怀疑,您只要将狮子乳和药一同
服下,保证一定药到病除。」国王相信了阿罗汉的话,当场用乳配药一起服下,病情果然立
刻好转。因此,他就依照当初的约定,赏赐给穷人应得的一切。这时,阿罗汉有感而发地告
诉国王说:「我们身上的感官,都难免会互相争功,甚至窝里反,何况是人与人之间呢?」
穷人因受了阿罗汉的恩惠,才免於一死,经此事件大彻大悟,当下出家,拜阿罗汉为师,国
王也欢喜地领受五戒、专心修行,後来还证得须陀洹果。
    听佛陀说完故事,兄弟四人心开意解,便决定出家为僧,随佛修行。佛以手抚摩他们的
头顶,顿时,四人头发自然脱落,袈裟披身,且当下证得阿罗汉果。佛的侍者阿难在一旁见
到这种情景,不禁问佛陀说:「他们四人过去世有何因缘,为何一听闻您的开示,便能证得
阿罗汉果呢?」佛陀说:「过去在摩□佛时,舍利弗是一个比丘,而这四兄弟是商人。由於
他们供养舍利弗一件袈裟,所以舍利弗当时就发愿,希望能早日度化他们。如今,时机成熟
,他们果然因著舍利弗的因缘,而得以证得圣果啊!」
    贪、□、痴三毒,是我们心理的大毛病,尤其因著贪而被欲望指使,满心地仇视他人,
造下种种恶业,更是我们卑劣的习性啊!末法时期,众生斗诤坚固,往往为了一己之私,而
罔顾他人权益。佛家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使尽心机、手段的後果,到头来,不但
「果报还自受」,而且还会祸延子孙呢!所以我们学佛人,应当有不同於一般流俗的志愿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此,方能在此乱世中成就净业
啊! (出自惟娄王师子乳譬喻经)

明伦网路版正式上路
千呼万唤,明伦月刊终於上网了!为了顺应e世代的趋势,从新年度起,明伦除了每月固定
的杂志出刊外,也将在网路上和读者们见面。
    在明伦的网站中,您除了可以阅览当月最新的内容外,还可以点选「各期检索」,查
阅过去曾发表在明伦上的所有文章。此外,为了加强与读者们的双向交流,网站上还设立
了「佛学问答」和「读者回响」,您可以透过这个管道,与我们切磋学佛心得,并留下您
对明伦的期许。最後,如果您想订阅明伦月刊,或索取明伦丛书,也可以经由网路告诉我
们。
    全新的年度,全新的出发,希望网路版的明伦,能滋润更多忙碌、迷惑的心灵。
    注:明伦的网址是:
    http://www.tcbl.org.tw/minlun/default.htm。

小蝌蚪哪去了
谭希贤

    说起来也是缘分,两个月前我和同修去花鸟市场买鱼放生,看到有人在卖小蝌蚪。我
问卖主说:「蝌蚪也卖?」「卖,有人买它□龟。」可怜的小生灵即将面临死亡!同修们
赶紧连鱼带蝌蚪一起买下来去放生,满满一小桶,这是多少个生命!韦驮尊天菩萨的圣诞
,同修们发心再去放生,以此功德回向净土,回向给苦难的众生,感念韦驮菩萨护持正法
的大恩大德。
    再次来买鱼时,看到花鸟鱼市一些似鱼非鱼的小东西混在鱼群□游来游去。我问卖主
说:「那些小东西不是鱼吧?」「不是鱼,是蝌蚪。」哎呀!小蝌蚪变成这模样了,都认
不出来了!黑色的小蝌蚪已经变成淡褐色了,胖胖的脸鳃大嘴巴,像鱼又不是鱼,两条小
腿蹬来蹬去,像青蛙又不是青蛙,只有摇来晃去的尾巴还留著蝌蚪的痕迹。再仔细看,就
更奇怪了,有的小蝌蚪先长出前腿,有的先长後肢,这是怎麽回事呢?原来蝌蚪不仅仅只
变青蛙,它也是蟾蜍、蝾螈、鲵的幼□,是很好的益□,也是维持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生
灵。
    不学佛者不明白,无量劫以来,众生在六道轮回中辗转生死,互为父母、兄弟、姐妹
,而今改头换面,相逢不相识,非但不伸出援手,反而加以杀伤,岂不哀哉!买生灵□动
物,造成它们生吃活剥、互相残杀,有很大的罪过啊!
    养鱼、养龟无非取乐,买小鱼、蝌蚪这活的生灵□大鱼、□乌龟,眼睁睁地看著它们
互相吞啖,其乐何在?且不说大人的慈悲心被荡涤殆尽,孩子的心更会因此被污染。从小
教孩子看动物互相残害而无动於衷,没有悲伤反而快乐,能期望他们长大孝顺爹娘、慈悲
善良吗?一个没有爱心,缺少爱心的人生,幸福从哪里来呢?
    印光大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民之大本曰善。生则植物动物并育,善则仁民爱
物修行。乾为大父,坤为大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世间至重者生命,物我同然。莲
池大师说:「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取乐者希望长寿,养儿育女者希望其平安幸福
,买这些活东西□鱼、□龟,造成这些生灵顷刻身亡,岂不是事与愿违?
    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近代大德金山活佛说:「
最好的消业方法,莫过於放生;世界上最大的恶业,莫过於杀害生命。反过来说,世界上
最大的善业,莫过於戒杀放生。所以放生是最大的功德。你能依我的话,赶快量力买生物
放生,就能增福延寿。」周易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祈
愿天下早明事理,从善而行!

乐记选讲(四)
徐自民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之音矣。宫乱
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
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宫、商、角、徵、羽」是作曲子最基本的五种音调。在中国古代,音乐和礼仪都必
须由在位的圣人来制定。为什麽在位的圣人才能制礼作乐呢?一者,因为圣人的道德修养
、一举一动都是从本性发露出来的,所以制定的音乐能使人调和性情,得中和之道,绝不
像今日那些诲淫诲盗的音乐,引人想入非非,走上邪道。此外,唯有圣人所制定的礼仪,
才能通情达理,人伦有序,有助於修道之人能达一心不乱的境界。二者,除了具备圣人的
修为外,还必须在位,因为这样才能用公权力将礼乐推行出去。所以,由在位的圣人制定
的礼乐,都是导正人心,可以使国家社会一切事情有条有理的。诸位在道场听人唱赞子(如
炉香赞等),这些赞叫做「梵音」,听了之後,自自然然心平气和,喜怒哀乐都不会起来;
心一平静下来,就能入定,然後开发出理性来。音乐就有这样的功能。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宫」代表君主,「商」代表臣子
,「角」代表人民,「徵」代表各种事情,「羽」代表种种办事时的工具。这五音是配合
五行的。宫配合「土」,土在四方之中,象徵君主在中央,可以照顾到四方。商配合「金
」,金在西方,声音是属於商声。角是东方的「木」,徵属南方的「火」,羽为北方的「
水」。此外,五音也可以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宫为土,属脾脏,与胃相连;一个人的
脾胃出毛病,全身都会受到影响。商为金,属肺。角为木,属肝。徵为火,属心。羽为水
,属肾。再者,五音由於和心理精神相通,还可以和「五常」相配。宫为土,代表中央。
君主对老百姓必须讲「信」,如果人民对君主失去信心,天下很快就会造反,政权就不能
稳定了。商为金(西方),代表臣子,讲「义」。意即在上位者交办的事,该怎麽做就怎麽
做,毫不含糊。角为木(东方),讲「仁」。天地有仁心,才可以生长万物。徵为火(南方)
,讲「礼」。礼是分明尊卑上下,清清楚楚,不敢含混。羽为水(北方),讲「智」。论语
上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智慧的人自然接近水,这是性分相近的缘故。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把五音所代表的「君、臣、民、事
、物」都说出来以後,本文说∶「五者不乱,则无□□之音矣」。「□□」,有「阻碍」
之意。「□□之音」,即指音调不和谐。五音不乱,则无负面之事发生;五音若乱,就有
坏事要出现了。故文云∶「宫乱则荒,其君骄」。「荒」,败也,这是指君主而言。宫音
一乱,就表示君主傲慢、骄奢,完全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如此一来,就容易亲小人、远
贤人,政治如何好得了?上位者骄横,下位之人便有样学样,老百姓深受其害,民心也就
涣散了。    其次,「商乱则陂,其官坏」。「陂」,有「倾斜」之意。商音如果乱了,
懂音乐的人就知道,这是由於朝廷内的大小官员不能各尽其职,甚至贪污腐化、蒙上欺下
的缘故。臣子如此,就叫做「官坏」;官一坏,国家一切的制度也就随著不正。本来国家
订定制度,是为老百姓著想的,官一坏,制度就沦为利官损民的工具了。
    「角乱则忧,其民怨」。角音一乱,就表示老百姓有忧愁、怨恨。百姓为何愁怨呢?
因为政治暴虐啊!有一回,孔子经过泰山边,看到一个妇人在路旁哭得非常哀恸,就叫学
生子路去探问。一问之下,才知妇人是因为公公、丈夫、儿子都被老虎吃了,所以才哭得
那麽伤心。孔子问她:「既然这附近这麽危险,为什麽不早早搬家呢?」妇人回答:「这
里没有苛政。」孔子说∶「小子识之,苛政猛於虎也。」住的地方虽然在荒郊野外,但是
起码不会被苛政迫害。妇人是宁愿被老虎吃了,也不要在暴政下受苦啊!苛政之令人怖畏
,可见一斑。古今中外,哪一国没有苛政呢?政府若滥用税收、不修内政,乃至引起国际
战争,百姓就要痛苦不堪了。所以,民众的忧愁、怨恨(即民怨),就是从虐政来的。
    「徵乱则哀,其事勤」。徵音一乱,老百姓就悲哀了,因为政治混乱、君主昏庸,动
不动就要劳动百姓,大众身心不堪其扰。自古以来,战争不断,就是源於君主的好大喜功
。唐诗当中(尤其是边塞诗),有很多是抒发民怨的。这实在是因为百姓心中苦闷太多,无
可奈何,只好写诗来发□。比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春闺一作深闺。)战士早已战死沙场,成了无定
河边的一具白骨,可是家中的妻子在睡梦里,还心心念念盼望著丈夫的归期。这是多麽令
人心酸的人间悲剧啊!所以,若要避免征伐,劳民伤财,上位者就要有一颗体恤之心,否
则,「其事勤」,人民就苦了。
    「羽乱则危,其财匮」。「羽为物」,物一乱就不会安定。在承平时代,一种东西都
是用到不能用为止,不会浪费的;而政治不好的时候,由於上位者不惜民物,老百姓就没
得用了。一个富庶的社会,应该是物尽其用的,如果物不能尽其用,社会就乱了。比如富
有的人房地产很多,但是贫穷的人却无立锥之地;财富分配不均,这样的社会怎能安定?
所以,羽音一乱,就表示上位者不惜民物;民物被糟蹋,国财就匮乏,社会就动□不安了
。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果这五音都乱了,互相侵犯,这就叫做「慢」。
「慢」就是指政府既傲慢又怠惰。「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如此一来,不用多少时
日,国家马上就灭亡了。因此,一位真正的明君,为了替百姓谋求福利,让大众安居乐业
,就会时时刻刻倾听这些声音。像西周的时候,天子为了了解民心,就特地派遣采诗官到
各诸侯国去采诗(包括曲子和文词)。等收集回来,一听之後,知道百姓的抱怨和批评,就
赶快予以改善。
    文章至此又是一段,说明如何由五音的变化,洞悉国家社会的危机,采取防微杜渐的
方法。下面一段,举出几种亡国之音,要上位者注意、警惕。    (待续)

祖先牌位下
三  学  
     
       每当遇到中国的春节过年,华人向来是低调庆祝,深怕招惹印尼人的反感,当祭
完祖先後,父亲就拿出这两样东西来告诫家人………

    印尼政府自二OOO年起撤销部分歧视华人法例,部分华文学校可以招收学生,华文
书刊也可以流通在市面上,也容许华人庆祝农历新年。一位印尼华侨,前几代的祖先是由
广东渡海来印尼,经过几代在印尼的奋斗,家境还称不上富裕,但是这一家蕴含著一股感
人的精神。
    这一户人家的客厅堂上供著历代祖先牌位,祖先牌位下放著两样东西,一面中华民国
国旗和一本论语。每当遇到中国的春节过年,华人向来是低调庆祝,深怕招惹印尼人的反
感,当祭完祖先後,父亲就拿出这两样东西来告诫家人:「这面国旗,表示我们的祖国永
远是中华民国。这一本论语,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我们永远都是中国人。」每天晚饭,父亲
领著全家人读一章论语,然後开饭。父亲还抄录一章一章的论语,贴在墙壁上,日子久了
,家里的壁纸,就是这些写的还夹有错字的论语经文。
    民国六十七年左右,印尼排华运动达到最高潮,华文学校被迫关闭,华文书刊也全面
禁止发行,父亲下定决心说:「我们家一定要留住一条中国文化的根!」於是,在女儿从
侨大先修班考上台湾师□大学就读时,父亲也把年仅一年级的弟弟送到台湾就学,为的就
是让他亲近中华文化。
    当时,每个月父亲都会寄来微薄的生活费,有时候也不知道什麽原因,从印尼寄来时
,便不知下落!姊弟俩只好用师大提供的一点公费凑合著过一个月。当时姊姊住在师大宿
舍,弟弟在亲戚家寄宿,姊姊每天在师大上完课,还要赶去照料弟弟,对一位学生而言,
个中艰苦真是点滴在心头。
    离乡背井的日子,多数人都难以适应,而爹娘又远在万里之外,纵有万般心事也无处
倾诉,但是每当想起父亲的叮咛:「我们的祖国是中华民国!我们永远都是中国人!」心
头的苦水便□了回去,埋首在故国文化中,以抚慰孤寂的心灵,只想早日体会父亲为何要
费尽心思把孩子送回故国?为何对中华文化那般珍惜?那样不舍?
    近年来,据印尼《罗盘报》报导,印尼各地华人从农历十二月初起,便开始准备过年
打扫房子,或赶去烧香拜神祈求平安,大小华人商□也早已摆满各类年货,市场如一片红
海,贺年卡、华文挂历、红封包、红灯笼以及各类吉祥物和带有「福」字的装饰品挂满一
地。如此热闹的迎接过年场面,是数年前难以想像的。
    回首来时路,不能不令人深信体贴人心的中国文化,蕴含著人性光辉,顺之则安,逆
之则倾,所以历久弥新,让人珍惜不舍!再看那满墙的子曰论语壁纸,正诉说著一位父亲
的一生坚持,想来也是智者的远见吧!

君子哉!蘧伯玉
怀  德  
     
     卫灵公和夫人有一晚在室内□坐,言谈之间,听到远处传来隆隆的马车声。马车来
到卫灵公的殿宇门前,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马蹄才又啪哒、啪哒疾驰而去。
    卫灵公转身问夫人说∶「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夫人肯定地回答∶「一定是蘧伯玉
。」卫灵公好奇地问∶「何以见得呢?」夫人说∶「在礼仪上,臣属经过上位者住处的大
门时,必须下马而过,或者将手放在马车的横□上,这是为了表达对公家的敬意和尊重。
坦荡、真诚的忠臣、孝子,不仅表面恪遵此礼,即使在没人察觉的地方,也不会草率、随
便。蘧伯玉是一位德智兼备、敬事不苟的贤大夫,他绝不会在私下做出违礼之事,所以刚
刚那个人一定是他。」卫灵公到门口问了守门的人,结果,方才下马过门之人果然是蘧伯
玉。
    回到屋内,卫灵公戏弄夫人说∶「你猜错了,那个人不是蘧伯玉。」只见夫人斟了杯
酒,微笑著对卫灵公说∶「哦!那臣妾可要恭喜大王了。原本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一位
贤臣,没想到竟然还有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这是国家之福,应该要好好庆贺啊!」卫灵
公听罢,不禁大笑起来。他知道夫人洞悉他的心意,就把实情告诉她了。
    在论语卫灵公篇,孔子曾盛赞蘧伯玉,说他是个道道地地的君子。由他不欺暗室,独
处之时亦有道的行为看来,孔子之言诚非虚语啊!在这个讲求形象包装的时代,表里不一
的人多如过江之鲫;像蘧伯玉这样「真材实料」的君子,实在值得我们来效法、学习。

跨     年
瑜  扬

    年与年交接的时刻,美国纽约的时代广场前,又是一片万头钻动的景象。人们在兴奋
与激越的倒数声中,痛快地送旧迎新,把一切的晦涩、忧伤,付诸时光东流。近年来,台
湾本岛似乎也时兴这样的活动,用喧嚷的音乐、狂乱的舞步,在午夜来临时,向旧日告别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一切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所以让人引颈期盼。可是仔细一想,
社会的积弊若未除,人心若仍深陷於无明痴□中无法自拔,所谓新的一年,是否只是又一
次的历史重现而已呢?
    将日历的最後一页撕去,世界并不会因此脱胎换骨;时间的生灭只是表相,让人有一
种旧去新来的错觉,我们千万不要认假当真。如果想给生活一个新面目,给生命一个新视
野,最基本的,还是得回归心地功夫,从拾掇心念齐整做起。试想,吾人的心念刹那刹那
不曾停息,从微细处观之,每一个念头的起灭,不正是一次又一次的「送旧迎新」吗?只
要我们止息妄想的大起大落,让它尽量保持在「波澜不兴」的状态,当下的遇境逢缘中,
马上就能感受到「除旧布新」後的盈盈法喜,何必眼巴巴地盯著读秒倒数的萤幕,将一切
寄托在捉摸不定的外境呢?
    人总是被动的,只想赖著,等别人打造一个适意的环境後,再来坐享其成。若等得太
久,不耐烦了,便开始大发牢骚,一副时不我与、怀才不遇的模样。人也是健忘的,一开
始总是信誓旦旦,颇有大刀阔斧、励精图治的气概,可是时日一久,看不出显著成效,志
气就削弱殆尽了。如果我们要带著这两种习气迎接新年,很抱歉,明年的「运途」恐怕也
值得堪虑,若不信,请君回首来时路,泰半的命光,不就是在浑浑噩噩中给消磨了吗?由
此可见,「轮回」不是神秘难测的宗教名词,因为我们若不肯主动积极地在自己的陋劣之
处下一点死功夫,随著鄙恶习性的牵引,我们只会年复一年地重蹈覆辙,绝不会创出一番
新气象的。
    电视画面上,人们正为新年来临而彼此拥抱,欢声雷动。面对一个崭新的起点,或许
我们应该更务实一些,多给自己鞭策,随时自我反省、检讨,或许在跨年的时候,可以比
较心安理得。

少了几个字  文

    认定「重要」的事,绝对不容易忘记;
   随口「太忙」的话,切莫轻易再提及。

    孩子们:
    法国的英雄人物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一个字,那就是难。
」秉持著这样的信念,他不断自我挑战,一步步完成心中的理想,虽然挫折无数,难关现
前,他仍无所畏惧,勇於承担,因此每一个困难都变成了踏入成功的垫脚石。拿破仑的精
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你的字典里是不是也少了几个字?
    很多人常常为自己的错误找理由:
    为什麽没写作业?我忘了!
    为什麽没带课本?又忘了!
    这样随意的藉口,让人不禁想问:那你记得什麽?
    每个人的心中对该做的事都有一个轻重的排序,重要的摆在前头,时时刻刻、念念不
忘,想要忽略它都很难。若是认定不重要的,就像被打入冷宫一样,难得会瞧它一眼,当
然就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忘了。想想看,你常会忘了什麽,它们是不是真的不重要?
    吃饭似乎是人生重大的事,因为很少有人会忘记它。肚子饿实在很难受,只要时间一
到,什麽事都可以先搁下,等吃饱饭再说。如果有一件事我们看得比吃饭还重要,你想还
有可能忘记吗?有一位成功的发明家,因为全心投入工作而废寝忘餐,只要一进入实验室
,非得事情告一段落,否则无论什麽也影响不了他。
    有一回,许多亲友想要为他庆祝生日,特别约好时间,千叮咛万交代请他务必要记得
出来用餐、切蛋糕,没想到吃饭时候到了,仍不见他的踪影,大家等得饥肠辘辘、怨声载
道。最後气得把所有的东西全吃光了,然後大夥一哄而散,留下满屋子的杯盘狼藉。等到
这位发明家放下手边的工作,来到餐厅看到这副景象,喃喃的说:「喔!原来我已经吃过
了,奇怪!怎麽一下子又饿了呢?」转个身,他又回到实验室继续未完成的工作。
    也许你会觉得发明家很傻,连自己有没有吃饭都弄不清楚。其实当一个人全心投注在
一件事情上,尤其是极为要紧的,往往其他事就不容易在脑海中停留太久,忘了是可以理
解的。君不见沉迷电玩的朋友,不吃不喝,忘了月落日升,忘了睡觉,忘了回家,如果用
这种精神读书做事,哪一件事难得了他?
    如果你觉得孝顺重要,就不会忘了做家事,常跟爸妈说说贴心话。如果你认为做个尽
责的学生很重要,不用别人提醒,一定会完成功课把书包整理妥当。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应该是目前当务之急。现在不妨省思一下,自己心中重要的排名正不正确,而後把人生的
字典里「忘了」两个字去掉。
    也有人常把太忙了挂在嘴边,这没空那没时间,可是细问之下,又不晓得在忙些什麽
。宝贵的时间流逝在茫然的等待中,等上课、等下课;等吃饭、等休息,如果把这些零碎
的「枯等」集结起来,也许可以完成许多了不起的大事呢。曾经有位记者访问几个优秀的
高中生:如何背完一整本英文字典?结果他们不约而同的答案是:「很简单啊!我每天利
用等公车、等集合、等老师这些时候,背完一张字典,只需一年多就可以轻松达成了。」
年纪轻轻就这麽会善用时间,达到零存整付的功效,著实不简单,试问,我们有没有如此
的体认?
    有个小孩总是抱怨日子过得好忙好忙,没时间背背书、复习功课,常常为了要做这做
那,和父母弄得不愉快。一天早上,爸爸带他到院子里,交给他一个木箱子,说:「现在
,你把它装些大石头。」小孩过没多久,就跑来说已经装满了,爸爸笑著说:「真的装满
了吗?」孩子满脸狐疑:「能再装什麽?」爸爸鼓励著说:「试试小石子。」小孩听了爸
爸的建议,果真又放进不少小石头。他高兴地告诉爸爸:「这次真的装满了。」爸爸语带
玄机地问:「你再想一想,还可以再装些什麽?」他想了一会儿,高兴得跳起来说:「我
知道了。」这次,他结结实实地塞进好几桶沙子,心想:「我可不相信爸爸还能装什麽东
西进去。」只见爸爸微笑的提著一壶水,慢慢地将水倒入好像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的木箱
子里,看得小孩目瞪口呆!
    真正会善用时间的人,是没有时间说忙的。与其花功夫抱怨太忙了,不如利用这空档
又可以多做很多事。别小看每天十分钟,一年下来就是一笔可观的「财富」。人们往往只
懂得把握赚钱的机会,却忘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可贵。毕竟,钱财乃身外之物,再赚
就有,时光一去,永远不再回头,孰轻孰重,心中应有定夺。现在不妨省思一下,我是否
让很多时间空过?然後把生命字典里的「太忙」两个字擦掉。
    古时候当幼儿满周岁时,总会有一个「抓周」的仪式。那是在孩子的四周,摆满各式
各样的用具,看他抓起什麽,以预测他未来的发展。想想看,每天铺排在我们眼前的许多
事情,是不是很像这样的活动?幼儿或许只是玩玩,当作一种趣味,而我们每天的选择却
是要自行负责,「种什麽因,就得什麽果」,你认清这个事实了吗?
    孩子们:当你不再藉口遗忘,那表示心中已有了主张;当你不再拿忙碌为理由,那代
表时间已能全力掌握。字典里少了「忘记」、「太忙」几个字,生活将会改观;人生必活
得更加精彩。考考看,今天念佛、读书、运动了吗?你的答案是什麽?

论语简说(三十)
子  圆

    为 政 第 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是否遇到过障碍呢?努力的学习却无法和生活相关连,自己经过
了学习也没有改善?或者已规画出一条人生的康庄大道,却仍然原地打转,无法掌握正确
的方向,充满了疑惑?这些学习的问题,要如何解决呢?
    孔子说:「学习而不寻思其中的义理,自己就会茫然无所得,甚至误解了其中的义理
。反之,只注重思维而不学习前人的典籍模□,就容易产生疑惑而无法肯定力行。所以『
学』『思』必须同时注重。」
    「学而不思则罔」,「罔」有罔然和诬陷两层意思。论语一开头就注重学习,而学习
必须用心思维才不会罔然没有心得。若还未正确了解真义就妄加评断,便会背离原义而诬
陷别人。
    宋朝的大学者程伊川先生曾经担任皇帝的老师,他每次读史书,告一段落後,就阖上
书本,思维整个事件的成败原因。如果发现有不合道理的地方,就反覆思维。
    尤其遇到侥幸成功或是不幸失败的特殊状况,决不盲从一般的看法,也不受表面迹象
的影响,这样深入研究清楚了,才往後继续看。
    「思而不学则殆」,「殆」是犹疑不决。思维能使学习更加深入,如果只思维而放弃
按部就班的学习,就会产生疑惑而流於空想,徒耗精神而已。明朝文武双全的理学家阳明
先生,在十八岁时,对大学「格物」的学说很有兴趣,宋儒朱熹认为「做圣贤,要格天下
之物」,他便以朱熹的格物说法做了一次实验,对著庭院中的竹子沉思,花了七天的功夫
去穷思研究,结果一点至理也没悟得,反而辛劳苦思,生了一场病,於是发现以「格物」
穷究的方法要成圣贤是做不到的。
    礼记中庸讲到求学必须具备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五层工夫。「博学」後加上「审问」的仔细追问,是属於「学」的工夫;「慎思」後能更
深一层「明辨」确定方向,则是「思」的工夫。结合了「学」和「思」,就能酝酿实践的
原动力,扎实的「笃行」必然恒久不辍。
    孔子一生善学又善教,学思兼备的观念是他老人家宝贵的经验!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
,如果能齐运「学、思」的双足,迈步前进,必能稳稳地抵达至善的境界!

外不亏人
进  莲

    吾父不问家人生业,凡薪菜交易,皆吾母司之,秤银既平,必稍加毫□。余问其故?
母曰:「细人生理至微,不可亏之。每次多银一□,一年不过分外多使银五六钱,吾旋节
他费补之。内不损己,外不亏人。吾行此数十年矣,儿曹世守之勿变也。」 (出自庭帏杂
录)

    父亲一向不过问家中生活琐事,凡是柴、米、油、盐之类的事,均由母亲一手包办。
每当母亲与肩挑小贩交易时,小贩秤妥了斤两,要收少钱时,母亲必定再多加几块钱给他
们。我问母亲为何要如此?母亲说:「肩挑小贩谋生不易,十分辛苦,我们不要让他们吃
亏,每次多给几□银钱,一年下来不过额外多花五六银钱,我可以节省其他支出,很快就
可补回来,这样做不但自己没有什麽损失,也不至於讨小贩的便宜;我数十年来都是这麽
做,希望我们家的子孙,世世代代都不要改变。」

补   经
    灵源法师说:「当时鼓山常住上,曾有御赐大藏经三藏。即清版藏经,明版藏经,宋
版藏经。清版明版都全,唯宋版破碎不全。慈舟老法师阅藏,看到了,即告知老和尚,并
即召集几位能书写的人,每日在方丈圣箭堂内抄补。慈老说:『补经即是补心,心诚即是
道。你们要细心修补,正字抄写,不可草率』」。 (见慈舟大师纪念集)

    择人标准
    暑假毕业季节,有很多青年学子想进台积电工作,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选择职员的标
准很高,他说:「诚实,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特质,如果要让他选择求职者,他也一定选择
有诚信的人。因为个性诚实、耿直,且积极努力的人,工作绩效自然就会出色。」

    日日不断
    曾文正公与诸弟家书说:「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馀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
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
路,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

    不 忘 本
    雪公说:「古代祭祀有一定之酒,离不开『玄酒』,玄酒必上大殿,玄酒就是一碗清
水。玄是北方,水深色黑,水就是酒之祖先,用玄酒祭天地祖先,表示不忘根本也。」


















 
Fri Jul 8 19:46:39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